簡介
山西省民間,是民間
刺繡藝術品的生長地。民間刺繡,在人類歷史的童年時代,就記錄著以
骨針、麻線縫製獸皮,遮體禦寒,磨製獸牙、
貝殼、彩石,系之胸、腕之處裝扮自己的史實。其時雖算不得
刺繡藝術,卻實實標明了對美的嚮往和創造,從我們先祖已開始這一追求。
人對美的本能的追求和基本工具、材料的出現,使刺繡在很早就形成為一種藝術形式。早在周代就有“畫繡之工,共其職也”之說。《
詩經·召南》中有“羔羊之皮,素絲五(糹它)”,“羔羊之革,素絲五(糹或)”,“羔羊之縫,素絲五總”的詩句,描述了當時縫接皮服的精湛工藝。《詩經·唐風》中的“素衣朱(礻暴)”、“素衣朱繡”則真切地描繪了當時的刺繡藝術,而當時的
唐,正指山西中部地區。
源遠流長的山西民間刺繡,在其後的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其工藝技巧也日臻完善精美。唐人
胡令能以
七絕詩詠頌當時民間刺繡水平:“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繡成安向春園裡,引得靈鶯下柳條。”
山西民間刺繡無論晉南還是晉北,山區或是平原,都因其古老文化和地理條件的影響,顯得率真、純樸、熱烈、獷野。尤其作為服飾刺繡,是與人的性格相協調、相適應而存在的,因此它既是一種造型藝術,又是一種環境藝術;既是一種燦爛的民間文化,又是豐富多彩,真真切切的民俗生活。
服飾
服裝對於人類有兩大功能:一是實用,二是裝飾。
聞一多先生講:“衣服始於蔽前,名日蔽之實乃彰之。”這說明,人類對自己的裝飾是自對性的崇拜開始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化,刺繡藝術日臻完善,其裝飾工藝和範圍也早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美化功能,而成為一種多元的,跨文化意味的社會文化現象。服飾的這種作用,成為區分人的性別、年齡、婚否、性格甚至貧富、等級的標誌。我們從現今遺存的山西民間刺繡中,依然可以看出這些文化差別。
在眾多的民間服飾刺繡中,孩童和婦女服飾占據了很大比例。從孩子出生、
滿月、
周歲及至
加冠前的每一次
生日、年節,長輩、親朋都有做工精美的鞋帽衣裝饋贈。對男孩相贈象徵生命旺盛,勇猛無畏的老虎帽、獅子帽、
五毒兜肚、老虎鞋、牛牛鞋以及祝福人生幸福的“蟾宮折桂”、“富貴榮華”、“五子登科”等等。對女孩則以“佛手蓮花”、“多子多福”、“牡丹蝴蝶”等為主要祝福內容。婚前的饋贈物一般取雙雙對對、萬字不斷頭,祝福情深意長、和美幸福為主;婚後則是以
石榴、
白菜、
葡萄等以祝福多子多孫為主。小孩的裝飾生氣勃勃,成年人飽滿明快,老年人則莊重大方。此外做為等級區別,在我國傳統
戲劇中可以看出,各品官階的補服,其內容有很大的差別。且文官武官又有不同,文官一品為
鶴,二品為
錦雞,三品為
孔雀,四品為
雁,五品為
白鷳,六品為
鷺鷥,七品為
紫鴛鴦,八品為
鵪鶉,九品為練鵲;武官一品為
麒麟,二品為
獅,三品為
豹,四品為
虎,五品為
熊,六品為
彪,七八品為
犀牛,九品為
海馬。這雖不是民間服飾,然而畢竟是由民間發展而來,所以仍帶有民間文化的一些特徵。
作為服飾刺繡,對帽、冠、圍嘴,領、襟、袖、裙、鞋、靴、鞋墊、背心,兜肚、根據不同的裝飾對象,施之於不同的裝飾內容,集傳統文化、風俗、地域特徵於一身,使每個人成為一個人文載體,其深刻的文化內涵遠不是一眼能夠看穿的。過去,刺繡技巧還將決定一個女子的聰穎與靈巧與否,現今,民間精於女紅的巧手已不多。服裝款式變化趨向單純樸素,裝飾也大多為機械化生產所代替。
山西民間刺繡的技巧,根據不同的表現內容,一般以平針、亂針、打籽、盤錦、抽紗、堆錦、套口、勾針、空扎、砌花、割花、挖補、貼上等為主,各種技巧又相互交融,結合使用,形成了山西刺繡濃烈、粗獷、樸實的地方風格。
日常生活用品
人類從認識自己那天起,就懂得了對美的追求與表現。從美化自身開始,逐漸地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生產工具,美化自己的家具什物。
裝點和美化生活環境,是熱愛生活的重要標誌。民間刺繡是勞動者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他們在每一件生活用品上都施之以智慧,傾注著感情。生活用品刺繡在表現內容上是非常自由、隨意的。門帘、坐墊、桌布、枕頭、枕套、被面、褡褳、荷包、椅套、手帕、線兜、手袋、車簾、轎帘子等套用的什物,都是鄉村巧婦們施展才能,流彩抒情的地方。她們描龍繪鳳,畫山繡水。舉凡
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典故,神話傳說,都是創造的題材。其中所表現的深邃的美學思想和超脫的造型技巧,足以令人傾倒,在所有表現內容里,他們能做到不同時間、空間物象的組合,不同色調的組合,以及同一色調的分離。這種組合與分離的結果,使每一個畫面成為一個獨具藝術特質的再創性世界和自然。
由於刺繡藝術的裝點,使不少農家展示出一種熱情、溫暖、舒適宜人的境界,一種人情味極濃的藝術世界,這裡的藝術可以毫無做作地與生活聯結在一起。這些生活用品除實用審美而外,還成為一種教化手段,使得廣大的民眾雖因家境貧寒不能“知書”,但卻能“識理”。這些刺繡內容中有理想的教化,又有現實的指南。用“魚躍龍門”、“連中三元”、“蟾宮折桂”、“封侯拜相”、“五子爭魁”、“
八仙過海”等寄託理想。以“牛郎織女”、“關公夜讀”、“囊螢借光”等來勉教今人。更以各種隨處可見的花花草草裝點著衣食住行的各種物什。在布色和造型上,繼承傳統民間造型技巧,大拙不雕,稚拙天趣,於濃艷中見深沉,在淡雅中寄激情。既有同一色相的漸變漸退,又有對比色的均衡對應,亦有多元色調的映襯益彰。可謂駕輕就熟,信手拈來,自然天成獨具大家風度。
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要數孩子的枕頭兼玩具的
老虎枕頭了。虎是我國民間普遍尊崇的吉祥物。
漢代便有畫虎於門,以驅災避邪之俗。在我省民間以虎來做為孩子的伴生物,除具驅邪鎮定作用外,還有祝福孩子虎頭虎腦,虎虎有生之意。這種布老虎枕頭,也博得孩子的喜愛,於是這可愛的動物便成為普遍的民間玩物,並隨著各地文化、風俗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造型趨向。有的虎頭魚尾,有的一邊是人一邊是虎,有的一邊是虎一邊是兔。這些豐富而奇特的想像和造型顯示出創作者浪漫灑脫的創作思想,也透射著一種神秘的圖騰影象。
殷商武王時期的
甲骨文中,便有古代戰士頭蒙虎皮,身穿虎皮,武器上飾以虎皮,以進攻敵人的記載。在《
左傳》、《
禮記》、《
尚書》、《
荀子》等典籍中,均有戴虎皮帽,穿虎皮褲,駕虎皮車,戴虎面具的記述,說明在古代虎是作為保護神,兇猛吉祥的象徵物被普遍套用的,後來在文化發展的進程中才逐漸地落人民間,成為民間吉祥物。
喜慶與祭祀
喜怒哀樂,本為人之常情,但相比之下怒哀屬無奈,喜樂卻是人之最樸素和本能的追求。即使一生窮困清苦,也總有幾件樂事,久而久之形成一種風俗,結婚、喪親,民間叫紅白喜事,再加上歲時節令便也喜事不少,單從人生儀禮來講便有滿月、周歲、成年禮、婚禮、喪禮等,各個節日又有不同的主題內容。
滿月與周歲,是家族添丁加口的喜事。舊時老輩人要給孩子做些虎帽、獅子帽、相公帽、蓮花帽、紅兜肚、圍嘴、斗蓬、披肩、虎頭鞋等,表達對孩子的希望和祝福。親朋們饋贈各種小衣服,恭賀貴子臨門,子嗣興旺。諸如“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福壽安康”、“蟾宮折桂”等是禮品上常見的圖案。一些窮人家的孩子為著好養活,還取賤字做名,如狗兒、蠻兒等,縫製狗狗帽、豬豬帽等。
婚禮是人生大典,民間俗稱“小登科”。在男女新人的服裝、生活用品、迎娶工具上都要精針細繡吉祥喜慶圖案,以造成隆重熱烈的氣氛。圖案內容突出地宣揚傳統的多事生殖意識。表現手法採取
借喻的含蓄表達方式,借自然物象的諧音及生態特點來展示,可算是‘種不言自明的性教育。如石榴
蝙蝠為多子多福,葫蘆
桂花為多子富貴,老鼠吃白菜、老鼠鬧葡萄也喻多子等。象徵男女性愛的有魚戲蓮、魚鑽蓮、孔雀戲牡丹、
蝶戀花、游龍戲鳳、鴛鴦戲水等。其它表示喜慶祝福的還有喜上梅梢、雙喜臨門、吉慶有餘、富貴長生、平安和順等等。
壽禮上小輩們都要饋贈衣物祝賀。刺繡圖案多莊重大方,富麗堂皇。,如“鹿鶴同春”。“松鶴延年”、“麻姑獻壽”、“雲龍捧壽”、“五女拜壽”等,且根據各地生活習慣又有不同。
活著,希望活得有滋有味,充滿幸福;死後,人們要戰勝死亡的恐怖,安排好靈魂的歸宿。於是,把這種理想寄託和體現在對天地萬物,祖先神靈的祭祀活動中,並把這種祭祀活動作為尋求精神保護、懺悔靈魂、思念盡孝的一種方式。隨著這種民俗活動和思想觀念,便自然地產生了祭祀風俗中的民間刺繡表現的相應內容。
山西北有
雲崗、
五台山等
佛教聖地,南有永樂宮等道家名觀。民眾思想意識深受宗教觀念影響,因此祭祀圖案中多以福祿壽三星、八仙、八寶、坐佛、菩薩、金童玉女、龍鶴等,加之一些裝飾紋樣如雲紋、萬字不斷頭以及佛手蓮花、捲簾、芝蘭之類構成。這些祭祀活動中最為隆重的是親人仙逝,超渡亡靈的儀式,對死者壽枕、壽褥、壽衣刺繡都很講究,棺罩帷子也都繡有一定程式的紋樣。
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祭祀祖先、神靈中用的家譜世表、灶君神位、天地諸神神龕、帷幔、供桌簾等,都有精美的刺繡,但大多是程式手法和內容,缺乏民間日用刺繡的自由灑脫,質樸天真之氣。
晉南花布
晉南民間花布有織花和印花兩種。其土味拙樸,頗具特色,早為人們所注目。
過去步入晉南農家,每家都有紡車、織機。每至農閒,農婦們拈線紡紗,銀梭翻飛。在快樂的節奏中,編織出大格小格,鄉味純正的土布來。縫衣做被,乃至口袋、包袱、頭巾、鞋襪盡可以做。既經濟又耐用,而且是檢驗婦女巧手的標誌。除織布而外,更為引人注目的就是
晉南印花布,其歷史悠久,早在
南宋時代就有印花羅出現。圖案結構豐富多樣,有的粗獷有力,樸實渾厚;有的秀美細膩,明朗大方。
民間印花布有套色彩印,也有蘭印花布。蘭印花布的製作方法,是先將油紙版雕鏤成斷續不同的點線圖案、花紋,放置在家織土布上,用
豆漿和
石灰調成糊狀刷印,去版晾乾,浸染而成。由於生產工具簡單輕便,色彩單一,操作容易,成本低廉,而其色彩又經久不變,所以能夠廣泛流傳,受到廣大城鄉人民的歡迎。
現時,由於現代紡織印染技術的發展,這種印花布在民間不象以前那么多了,但畢竟是根深蒂固的民間工藝,依然隨處可見。
山西是較為封閉的內陸地區,悠久的古文化和濃厚的
宗教氣息,給大眾文化以豐富滋養的同時,又緊緊地封閉了它,使山西的民間文化能夠在長期的封閉狀態中從容地完善自己和保留自己的原始風貌。民間刺繡藉助於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文化條件,得以在民間傳承數千年,並不斷地修正和拓寬自己的表現技巧和表現領域。它作為一種“生產者的藝術”產生於民眾,直接服務於民眾,走著一條完全不同於文人藝術、西方藝術和宮廷貴族藝術的道路,處處顯示著樸實、率真、熱情、摯愛的人性意識;顯示著自然、灑脫、超逸、完整的
美學追求;顯示著勤勞、聰慧、多思的生活態度。我們從每一件作品中都不難體味到一種深沉的厚重感來,這種厚重是觀念、技巧與生活的高度完美的統一,是來自對
時空界限的準確把握。
忻州刺繡
忻州民間,刺繡在民眾中頗為普遍。代縣一帶,刺繡品有著嚴謹、華麗、雅致的特色;五台縣境內以及附近城鄉,刺繡風格呈現美厚端莊;
忻州、
定襄、
原平等地,刺繡產品風格較為淳樸秀麗。
忻州刺繡,大致可以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
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繡主要是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繡中,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花樣。“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況下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連續圖案。“領口”,刺繡中大多是如意雲,飾以花卉圖案。“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後各一片,常常嵌邊、繡花,而顏色多為黑、藍、紅色的底。“上衣”,繡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頂子”,常在上面堆繡
蝴蝶、
蓮花等圖案。“鞋”幫子上,多繡以蝶戀花、蟾宮折桂等圖案。“涼冠”是婦女夏天束髮用的,常常以黑底繡花,甚為精緻。農村兒童的“兜肚”,多是紅色鑲邊的繡花,一般飾有蓮生貴子、富貴長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圖案 。也有繡五毒蟲,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圍嘴”,常繡有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的圖案。女孩身上的“ 圍嘴” ,則繡以五蝶捧花、五蓮坐子、五魚戲蓮等圖案。冬天護耳的耳套,以桃形較多,常繡有吉祥動物花鳥紋飾。“童鞋”,男孩多為老虎鞋、前為虎頭、側有虎足、後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繡一綠色
蟾蜍的名為蟾鞋,含有“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念。忻州鄉村中,還有小豬鞋、小狗鞋等等,都與當地民情風俗有關。女孩子的鞋子造型與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繡花圖案取吉祥、歡快、飾以含有寓意的花鳥圖案。
舊時嬰兒滿月時,親友都要繡制童帽作為贈禮。在這些刺繡中,贈男孩的以虎帽為多,分成單面虎、雙面虎、獅虎合身等等。而送給女嬰戴的是蓮花帽、女冠等刺繡品。
生活用品:忻州一帶,常見的有枕頭花、虎枕頭。虎枕頭裡又有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還有蛤蟆枕頭。這些枕頭縫製精湛,紋飾、造型別致。既是幼兒枕頭,又是兒童玩具。
男女結婚時縫製的方型合枕,兩頭繡以魚採蓮,魚徵婚配性愛。
“砌花”,是忻州一帶婦女利用各種彩色碎布條布片依形連制的各種生活用品。像墊子、
書包、馬搭等。
“鞋墊”常常作為未婚女青年贈送未婚夫的禮物,常繡有福海無邊、事事如意、蓮花童子等圖案花紋。
“荷包”,有裝錢、裝煙等不同用途。一般情況下,“荷包”繡工都比較精細,常常作為男女訂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
“針敝”,是供婦女插針使用的日用品。常分為上 、下兩部分 ,有魚、豬、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別致。
“粉線袋”,是城鄉農村婦女們剪裁衣服用的打線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動物,繡工一般也分外別致。
“鑰匙套”,是婦女外出時常常佩帶在身上的日用品。上面常常繡以各種圖案,既有實用價值,又是隨身佩帶的飾物,繡工也多別致。
還有,每當傳統節日時,忻州地界內的許多地方,也為孩子們繡制一些節日用品。
端午節,母親為子女繡制佩於胸前背後的五穀“
香袋”。
平時,還有人們繡制給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繡花、割花、砌花多種手法製作的坐飾物“坐墊”;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轎、車上裝飾的繡花“轎簾”、“車衣”等等。
祭獻物品:這一類繡製品,常常用乾祭掃禮儀的靈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幃、神龕帷幔等飾有龍鳳仙鶴、福祿壽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繡物。還有的,繡制送葬禮議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壽在”、“壽褲”上的刺繡,用料和繡工都甚為講究。
晉南刺繡
在山西南部的農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繡來裝飾,像衣服的領口、袖口、裙邊、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頭、喜帳、壽帳、桌圍、椅墊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繡圖案。
晉南民間刺繡,在臨汾、運城兩個地區的臨猗縣、萬榮縣、襄汾縣、洪洞縣、吉縣、臨汾市、運城市較為普遍。這些地方的刺繡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等,是晉南民間刺繡的一般題材。而瓜果蔬菜、飛禽走獸、山川風景、亭台樓閣等,更是生活中百見不厭的刺繡體裁。
晉南的民間刺繡,大都出自普通農家婦女之手,這種傳統的刺繡技藝往往是通過家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這裡的女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受到家庭的薰陶,開始學著刺繡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繡花在她們的成長中自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她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了經驗和技能,又在長輩的影響教導下,從模仿進而獨立地去創造新的花樣,形成了晉南民間刺繡的獨特風格。
晉南民間刺繡的作者,很善於運用多種手法表現自己構想的題材。有的寫實,有的浪漫,有的誇張,創造出無數既富有裝飾趣味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刺繡工藝品來。
晉南民間刺繡在表現方法上,取材範圍很寬,而且造型生動、有些刺繡藝術品達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晉南農村兒童頭上戴的花帽子為例,這種帽子是根據兒童的年齡、節令的變換而設計的。不獨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繡工精細,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頭都能晃動。加之以刺繡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難得的民間工藝品。
在色彩運用上,採用強烈的對比色,用大紅大綠、大藍大黑等顏色作為底色,所繡的紋樣則用淡雅的顏色,使繡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求得顏色的和諧。晉南刺繡,在繡品中雖然只用幾種顏色調配,卻顯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在刺繡針法的運用上,晉南民間刺繡主要用斜針、平針、散針繡和打子繡、套扣繡、盤金繡等多種針法,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使用不同的針法,形成許多不同風格的繡品,反映了晉南農村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情趣。
晉南民間刺繡,歷史悠久,地方色彩濃重,構圖嚴謹,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