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起源於東漢,興盛於唐代,原本是當時駐紮在娘子關的唐軍信史傳遞信息的方式,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步演變成一種民俗娛樂活動一直流傳。
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其發展歷程也與下董寨村的自然環境和社會變遷密切相連。董寨村在明清時期已有選拔“燈官視事”的傳統,並且將“選燈官”與“跑馬排”“武社火”等結合共同構成了下董寨村獨特的春節習俗。
清代以前,下董寨村長期作為軍事要寨,先後經歷了東漢“董卓壘”、唐代“承天軍”、宋代“承天寨”、明代“娘子關”腹地等發展階段,動盪環境孕育的“軍事文化”作為這些時期村莊的主導文化,孕育了“跑馬”等軍事技能活動。明清易代之後,該村由邊關地區轉為內地,社會環境逐漸趨於安定。受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影響,“農商文化”成為此後村莊的主導文化,“跑馬排”春節習俗逐漸形成。
主要活動
活動組織
燈官是每年臘月由下董寨村的村民選出村中德高望重的兩位老人,在元宵節期間以人代神,全權管理正月十五鬧社火整個事宜的總負責人。這裡有幾個要點:一是“以人代神”,表明燈官作為民間與上天溝通的紐帶,需要承擔起帶領村民祭祀祈福的任務;二是燈官全權管理春節期間的“鬧社火”活動,這意味著燈官是下董寨春節期間民俗活動的組織者和負責人;同時也意味著燈官應承擔起春節期間的各項開銷,所以燈官一般由財力雄厚的董氏族人擔任。
活動內容
每年農曆正月十六,下董寨村民都會牽出自家飼養的農耕用馬,穿上古裝服飾,身背“公文”,佩戴寫有“國疆事急,速報京師”“十萬火急,不得阻行”“關隘驛站,一路放行”等字樣的裝飾,在村里一條長約100米、寬約4米的青石巷中循環奔跑。跑馬這天,村里人會專門在跑馬的青石巷道上撒下灰渣,一是防馬奔跑時打滑,二是讓馬跑過時灰塵飛揚,渲染氣氛。參加跑馬的馬匹,少則十幾匹,多則三四十匹。跑馬時間從上午9時到下午2時,其間還穿插了村民自編自娛的社火和秧歌表演。
文化特徵
從“跑馬排”形成和發展期的生態文化適應過程來看,其文化特徵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跑馬排”是軍戎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有機結合的產物,能夠清晰反映井陘古道娘子關地區從軍事要塞到農業、商業集鎮過渡的歷史進程,“下董寨”村是這條文化線路的重要節點,“跑馬排”是這條文化線路中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跑馬排”習俗是軍寨型傳統村落中難得的“文化景觀”,它依託下董寨村獨特的地形條件和穿村古道發展而來,而且必須在特定的場域中才能展現,其展演過程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體。
(3)“跑馬排”是神靈祭祀活動和馬術表演的結合。神靈祭祀活動反映了民俗活動的“娛神”屬性,體現了下董寨村民崇尚“天人合一”的樸素生態觀;馬術表演動作難度大、觀賞性強,反映了體育活動的“娛人”屬性,即不斷通過自我超越獲得生命和身體的自主權,進而通過自我超越獲得他人的共鳴和認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是民眾祈禱國泰民安、萬事如意,五穀豐登、吉祥平安的一種精神象徵,它體現出喜慶祥和的春節主題,強調了人性中勇政、堅強、競爭的品格,具有重要的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社會學研究價值,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傳承狀況
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經歷了與下董寨村場域演化休戚與共的時代變遷:首先,下董寨村政治和交通優勢的逐漸喪失使得其逐漸喪失了區域中心村鎮的地位,直至淪落為一個普通的村鎮,“跑馬排”影響力也隨之收縮;其次,由現代化進程帶來的下董寨鄉村社會關係重組、生產方式變革和農村人口流失成為影響這一時期“跑馬排”組織和展演的三大因素,跑馬排隨之進入低谷期;下董寨常住人口基本上都是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人口外遷使“跑馬排”春節習俗傳承和參與的後備人才出現斷層,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進入21世紀後,受國家政策影響,下董寨村以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的身份重新崛起,逐漸呈現復興趨勢。每到正月村里依然把選燈官和拜神祭祖視為一件大事,村里甚至對燈官進行一定的補貼。而那些外出的村民也會遵循慣習,儘量回村參與或觀看“跑馬排”活動。
保護措施
2021年5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平定縣娘子關鎮下董寨村村民委員會獲得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4年春節期間,山西省平定縣下董寨人赴娘子關鎮開展了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民俗展演。
2016年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紀錄片《猴年馬事》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郭東升執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2018年10月,在平定縣文化局、旅遊局、娘子關鎮黨委、娘子關旅遊景區管委會支持下,十一黃金周下董寨村成功承辦了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展演活動,吸引了數千人觀看。
2023年2月6日9時,山西省平定縣下董寨村舉辦春節(娘子關跑馬排春節習俗)跑馬排活動,還舉辦巡街、耍社火、放煙火等春節習俗活動,吸引來自山西、河北、陝西等多地遊客前來參觀體驗。
文化軼事
相傳東漢末年,并州牧董卓,在平定娘子關下董寨用石塊築城屯兵,人稱“董卓壘”。董卓壘與不遠處聞名遐邇的“萬里長城第九關——娘子關”相互依託,為歷朝歷代的軍事家們所重視,也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幾千年來,這裡的人們依舊沿襲著北方民族的慓悍剛烈之風,男性多尚武。
關於“跑馬排”的形成時間,村莊廣泛流傳著兩種說法。跑馬排”傳承人董虎平認為跑馬排源於唐代。“跑馬是下董寨村民對唐軍信使傳遞往來信件場景的描述:他們攜帶緊急文書到此,稍作休息後又策馬而去。村民遂模仿其行為並發展成日常活動。”而據下董寨村書記袁玉祥的說法,“跑馬排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東漢董卓壘的修築。跑馬是當時本地駐軍的一種軍事訓練方式”。雖然這兩種說法的時間相差數百年,但都有一個共同指向,即“跑馬排”的產生是村民模仿軍隊活動的結果,這表明“跑馬排”的產生與下董寨早期作為軍寨的歷史密不可分,其緣起於“生存”意義上的軍事技能訓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