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德江炸龍習俗是主要流傳於貴州省德江縣的元宵節傳統習俗。傳說唐時因久旱無雨,土家先民們就按主管風雨的“應龍”神話故事和“舞龍”圖騰文化,竹編草扎應龍和舞龍,對天求雨未果,氣憤的人們用火炮對準應龍和舞龍猛炸,始得雨下。德江炸龍歷史悠久,早在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德江就有了“舞龍求雨”的圖文記載。《思南府志》載:“安化(今德江)各場鎮,均有土王節,間有炸龍者。”德江炸龍習俗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民俗內容
主要內容
德江縣各集鎮春節期間舞龍祈求風調雨順、驅邪迎吉,元宵節有炸掉附在龍身邊的邪氣酬謝龍神的習俗,即酬神娛人的炸龍習俗。德江炸龍習俗,早先是以龍求雨,舞龍酬神,後來漸漸演變為酬神娛人。每年春節,全城居民不分男女老少,自發組織,自願參加,自籌資金,自編自舞,自玩自炸。過去,參與炸龍者都是男性;進入20世紀後,有女性組隊參加。每年正月初九出龍(2010年起,增加正月十二舉行集中出龍儀式)、正月十四、正月十五白天秧歌隊、腰鼓隊、花燈隊、儺堂戲隊、彩車隊、龍燈隊等,伴隨陣陣嗩吶、翩翩歌舞遊行之後,於元宵節晚上炸龍。正月十五下午六點鐘前,各路龍燈退下龍衣,用一條長長的繩子連線著,迎接轟炸。舞龍者頭戴安全帽,身著短褲,袒胸露臂,在隨行隊伍燈籠火把的照耀下,敲鑼打鼓,舉著龍燈,昂首挺胸穿越各條主街道。沿街居民、客商早已備好成箱、成堆的煙花爆竹和噓花,只要舞龍隊伍一出現,迅速點燃竹竿上的鞭炮和竹筒里的噓花,向舞龍隊伍蜂擁撲去,進行密集轟炸和猛烈噴灼,似瀑布飛流、春雷滾動,其形壯觀,一直持續到晚上21時許散去。2010年以來,參與水龍節的火龍在60條以上。
主要分類
德江炸龍的龍身按製作材料分為草龍、箍龍、布龍、紙龍四種;按五行分,有青龍、紅龍、綠龍、藍龍、黃龍五種。
活動步驟
德江炸龍活動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扎龍。正月初,將竹子劃成篾條編成龍頭、龍身、龍尾,用皮紙糊面勾畫圖案,用繩子和木桿將龍頭至龍尾串聯固定,搭上勾畫好的龍衣。扎龍包括竹編、繪畫、剪紙、印染等多項傳統工藝。
(2)起水。正月初九,各燈會將龍送到河邊或井旁,舉行祭祀活動,寓意請龍出海。
(3)亮龍。到主要街道舞龍,在民眾面前亮相。
(4)出龍。正月十二,由龍燈協會集中各路龍燈,舉行出龍儀式。
(5)舞龍(拜年)。送通知帖,入戶舞龍祈福。
(6)巡遊(賽龍)。正月十四、十五白天各路龍燈齊聚縣城巡遊。
(7)炸龍。 這是德江炸龍較為驚險的環節。夜幕降臨,舞龍人袒胸露背舞龍上街,沿街民眾用煙花爆竹炸龍。
(8)燒龍。正月十六將龍送到起水處,將龍骨架燒掉,送龍歸海。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德江炸龍習俗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具有全民參與性。德江炸龍習俗對於研究民族、民俗、天文、聲樂、舞蹈等具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對增強當地民眾凝聚力、激發積極進取的奮鬥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現實價值。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項目保護單位
德江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9年2月19日,貴州省德江縣元宵節炸龍活動在德江縣城舉行。
2024年2月21日(農曆龍年正月十二),二〇二四(甲辰)年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活動出龍儀式在德江縣玉龍廣場舉行;2月23日(農曆正月十四),二〇二四(甲辰)年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巡遊活動在德江縣城上演;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五),二〇二四(甲辰)年元宵節德江炸龍習俗活動在德江縣城區上演,99條龍舞動身姿游上街頭,與民同歡,共慶元宵。
新聞報導
2014年2月14日,CCTV-13新聞頻道的《朝聞天下》欄目報導了貴州德江土家“炸龍”鬧元宵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