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因縣境吉山“古不被兵”得名。據嘉慶《一統志》,吉州以“城有青山”得名。
歷史沿革
秦於今縣城北15千米麥城村置北屈縣,屬河東郡。
三國魏改屬平陽郡。
北魏神麚元年(428)廢北屈縣,改置禽昌郡。太武帝時於今縣城東北30千米縣底村置京軍縣,屬汾州。太平真君二年(441)禽昌郡治徙今洪洞縣境。正平二年(452)於京軍縣置五城郡,縣屬之。延興四年(474)於今縣城置定陽縣、郡,隸東雍州,後屬汾洲。
太和二十一年(497)改京軍縣為五城縣,屬五城郡。孝昌年間五城郡及定陽郡、縣治均徙今堯都區境。永安初年於今縣境置南汾州。東魏定陽縣復歸治今縣城。
北齊改南汾州為西汾州,北周改汾州。保定元年(561)析五城縣地置大寧縣,屬汾州。
隋開皇元年(581)改定陽郡為吉陽郡。三年廢吉陽、五城2郡,置文城郡,2縣屬之。十六年改五城縣為文城縣,屬文城郡,徙治今縣城西北30千米文城鎮;改汾州為耿州,文城郡屬之。十八年(598)改定陽縣為吉昌縣,改耿州為汾州。二十年大寧縣治徙今大寧縣境。
大業三年(607)改汾州為文城郡。
唐武德元年(618)復改為汾州。五年改南汾州,貞觀八年(634)改慈州,天寶元年(742)改文城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慈州。天佑二年(905)改文城縣為屈邑縣。
五代唐改屈邑縣為文城縣,改吉昌縣為吉鄉縣(避李國昌諱),俱屬慈州。
宋熙寧五年(1072)廢慈州,文城縣廢入吉鄉縣,屬隰州大寧郡。元佑元年(1086)復置慈州。
金天德三年(1151)改耿州,明昌元年(1190)改吉州,吉鄉縣俱屬之。
蒙古至元二年(1265)吉鄉縣廢入吉州,隸晉寧路。
明隸平陽府。
清雍正二年(1742)升直隸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仍為散州,屬平陽府。
民國初年改吉縣,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9年吉縣屬臨汾專區。
1954年屬晉南專區。
1958年廢入鄉寧縣。
1961年復置。
1967年屬晉南地區。
1970年屬臨汾地區。
2000年屬地級臨汾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吉縣位於黃河中游東岸,山西省西南部,東接臨汾、蒲縣,西頻黃河與陝西省相望,南與
鄉寧縣相連,北與
大寧縣毗鄰。東西長62公里,南北寬48公里,總面積1777.26平方公里。
地理坐標為東經110°30′—110°43′,北緯36°10′—36°19′30″。
地形地貌
吉縣三面環山,一面濱水,東高西低,海拔從1820米的高天山至450米的黃河畔,高差大。境內有海拔1576米~1820米,長8~18公里的五座大山橫穿東部和中部,縣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複雜,可分為基岩山區、黃土丘陵區、殘垣溝壑區等幾種地貌。
氣候
吉縣境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日照時數2538小時,大於10℃的有效積溫3361.5℃。無霜期年平均172天,年均氣溫10.2℃,年均日較差11.5℃,年均降水522.8毫米。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十年九春旱;夏季氣溫涼爽宜人,降雨集中;秋季多
連陰雨,冬季寒冷乾燥。
行政區劃
吉縣轄3個鎮5個鄉,79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吉昌鎮。
鎮:吉昌鎮、屯裡鎮、壺口鎮。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吉縣煤炭資源豐富,至2012年,煤炭分布面積238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10億多噸。
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
至2010年,吉縣境內的
陸棲動物有50餘種。其中鳥類25種,
哺乳類11種,爬行類5種,兩棲類2種,
大型動物有狼、
豹、野豬、
野羊等。
植物資源
吉縣的植物資源比較豐富,至2010年,有木本植物194種,49科;有草本植物180種,44科;有中草藥141種。吉縣的樹種以
油松、
落葉松、
刺槐、
黃柏、
楊樹為主。經濟林以木本糧油為主,有蘋果、
核桃、紅棗等。
水資源
2013年,吉縣水資源量6130萬立方米,其中地下水2880萬立方米。年降水量596.3毫米,較歷年平均值偏多100.1毫米。年總用水量389.9萬立方米,比2012年增長2%。其中:生活用水178.2萬立方米,比2012年增長2%;
生產用水211.7萬立方米,比2012年增長3%,其中
工業用水43.6萬立方米,農業用水150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至2013年,吉縣常住總人口有108381人,其中,城鎮人口33857人,鄉村人口74527人,
城鎮化率31.24%;男性人口56111人,女性人口52270人,性別比為107.4。出生率為11.08‰,死亡率為5.95‰,自然增長率為5.13‰。居民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中,回族有350餘人。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吉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7億元,比2012年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4.9億元,比2012年增長6.6%,拉動GDP增速1.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9.1億元,比2012年增長10.4%,拉動GDP增速5.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3.6億元,比2012年增長6.4%,拉動GDP增速1.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的比重為27.7:51.6:20.7。
財政總收入24606萬元,與2012年基本持平。其中稅收收入18100萬元,減少8.8%。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880萬元,比年度計畫增長3%,比2012年增長12.8%。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4898萬元,比2012年增長35.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6796萬元,比2012年減少784%;第二產業投資110305萬元,比2012年增長16.5%;第三產業投資97797萬元,比2012年增長40.6%。
第一產業
截至2013年,吉縣各類耕地面積18197.8公頃,其中新增耕地面積146.9公頃。2013年,吉縣
農作物播種面積14352.6公頃,比2012年減少9.6%。其中,糧食種植11864公頃,減少13.9%;油料面積1291公頃,減少1.3%;蔬菜面積358公頃,增加3.4%;蘋果面積10618.5公頃,增加4.9%;菸葉面積192.7公頃。糧食產量43047噸,比上年減少11.6%。其中,
夏糧產量7294噸,減產28.8%;
秋糧產量35753噸,減少7%。水果產量153084噸,比2012年增長20.6%,其中蘋果產量151970噸,比2012年增長21%。菸葉產量689噸,比2012年增長15.8%。蔬菜產量10944噸,比2012年增長7%。油料產量2285噸,比2012年增長8%。肉類總產量2918噸,比2012年增長22%。其中,豬肉產量2052噸,比2012年增長28.2%;牛肉產量415噸,比2012年增長1%;羊肉產量108.8噸,比2012年增長31%。禽蛋產量1322.9噸,比2012年減少23%。生豬年末存欄21258頭,比2012年增長37%。
第二產業
2013年,吉縣
工業增加值81378萬元,比2012年增長12.5%。工業
主營業務收入65792萬元,比2012年下降14%;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稅23520萬元,比2012年下降41%;實現利潤12469萬元,比2012年下降52%。建築業增加值9794萬元,比2012年增長2.4%。
第三產業
2013年,吉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53774萬元,比2012年增長13.3%。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0687萬元,比2012年增長1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3087萬元,比2012年增長11.2%;
批發零售業42000萬元,比2012年增長9.4%,住宿餐飲業11774萬元,比2012年增長29.8%。外貿出口29萬美元。接待國內外旅遊者30.6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8%。門票收入2215萬元,比2012年增長4%。實現社會綜合效益1.3億元。
交通運輸
吉縣地理區位優勢明顯,素有“秦晉通衡”之稱,境內國道209線和309線交叉相匯,臨吉高速和即將建設的吉河高速相連貫通二東西可以溝通秦晉、連線南北,南北可以縱深呂梁、穿越河津。縣城距西安250公里,距鄭州290公里,距太原253公里。
截至2013年末,吉縣公路通車裡程1462.7公里。其中:
國道153.6公里,
縣道204.2公里,
鄉道321.7公里,
村道783.2公里。按技術等級分:高速公路38.05公里,
二級公路115.5公里,
三級公路117.8公里,
四級公路1129公里。民用
機動車保有量6400輛,其中汽車3000輛,機車2530輛,農用車601輛。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3年末,吉縣共有中國小44所,其中國小34所,國中4所,高中1所,職業高中1所,
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共有教職工1556人,其中專任教師1275人;新招錄
特崗教師76人;擁有高中(職中)教師247人,幼兒教師101人;在校學生11646人,其中:普通高中1184人,職業高中835人,國中3478人,普通國小6149人;幼稚園在園幼兒2755人;高考參考人數653人,二本以上達線145人,其中普通高考132人、對口升學13人。2013年共發放貧困住宿生生活補助79萬元,為145名新招大學生髮放獎學金35.2萬元。
文化事業
截至2013年末,吉縣擁有電視台一個,無線轉播站一座。建成數位化前端機房,前端傳輸信號達到電視節目122套、廣播節目10套;擁有有線電視用戶19800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4.7%;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5%。共接收文書檔案324卷,收集和接收書籍資料38本,館藏檔案達到全宗65個、五大種類、計40986卷(冊)。影印了民國初鉛印本《吉州全志》600冊。擁有圖書館1個,藏書5.3萬餘冊,報刊、期刊5000餘冊。電子閱覽設備正式啟用。
醫療衛生
截至2013年末,吉縣共有衛生機構及診所120個,其中,縣醫院1個,中醫院1個,
鄉鎮衛生院8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控中心1個,村級衛生室79個,診所30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500人,其中
執業醫師和
執業助理醫師198人,註冊護士195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420張。
科技發展
2013年,吉縣共申請專利6件;擁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個,
強制檢定計量器具5012台(件),其中特種設備89台;監管獲證食品生產企業7家、小作坊12家;累計登記辦理
組織機構代碼證871家,其中新增28家。
社會保障
2013年,吉縣新建
保障性住房320套,其中
公租房144套、
限價商品房176套。轄區參加
基本養老保險人數8673人,其中,企業3187人,機關事業5486人;足額發放養老金7318萬元。參加
失業保險人數4521人,發放失業保險金52.3萬元。參加
工傷保險人數6300人,發放工傷補助163萬元。參加
基本醫療保險15297人,發放醫療費1451萬元。參加
生育保險5310人,發放
生育津貼20萬元。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84728人,參合率99.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累計補償支出2060萬元,累計受益113008人次。
旅遊
壺口瀑布
黃河流經晉陝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數十米,流水直瀉,形成
壺口瀑布——中國僅次於貴州
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壺口一帶,兩岸
蒼山夾峙,把黃河水約束在狹窄的黃河峽谷中,河水聚攏,收束為一股,奔騰呼嘯,躍入深潭,濺起浪濤翻滾。壺口瀑布的寬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寬度在30米左右時,汛期可擴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間。相傳堯舜時期,黃河水流到壺口,因受
孟門山堵阻,平陽一帶常遭嚴重水災。堯派鯀治水未成,
禹去治水。禹仔細了解了壺口至龍門的地形,決定採取疏通河道的方法來治理洪水。孟門山在龍門之北,治水便從孟門山開始。
人祖山
人祖山位於吉縣城北30公里處,主峰海拔高度1742米。景區總面積203平方公里;以人祖廟為核心的主景區45平方公里。人祖山植被豐茂,珍禽異獸眾多,人文底蘊深厚,歷代遺存各種廟宇、神龕達200餘座,代表是人祖廟(媧皇宮、伏羲殿)及第二戰區抗擊日寇的工事、碉堡、烈士紀念碑。
柿子灘
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是距今2萬至1萬年的一處原地埋藏遺址;柿子灘遺址群田野資料的石製品組合特徵呈現了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西部風格,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和黃河中游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2000年,在
清水河下游兩岸進行大規模調查,15公里範圍內發現了25處舊石器和動物化石地點,包括高樓河溝口附近的中心遺址區;2000—2001年選擇了20個地點進行了定量階梯式探溝發掘,水平清理、出土物的
三維空間記錄以及文化層沉積物的過篩和淘洗,理清了遺址群內石器文化的分布範圍、分布高程、分布密度、地質成因和遺址的埋藏性質。第14地點發現一處比較完整的
篝火遺蹟;2001年,發掘了高樓河附近的第9地點、第12A地點和第12B地點,發現了距今2萬—1萬年間3個層面的古人類活動遺址,清理出4個用火遺蹟、修整石器的工作區、2000餘件石製品、動物化石以及製作精美的蚌質穿孔裝飾品。
錦屏迭翠
錦屏山又稱掛甲山。唐初
秦王征戰,路經吉昌,將甲冑掛於該山樹枝,故名。舊志又雲
尉遲敬德掛甲。尉遲乃秦王征戰從將。因該山系案山,林木蔥鬱,晨夕煙氣氤
錦屏疊翠氳。春夏花開馥香,宛若列錦影屏,故雅號又稱“錦屏山”。1995年為配合壺口景點,將謝悉村
坤柔聖母廟迂建於山之西側。並增建
鐘鼓樓,風景遂為靚麗。叢林綠依依,花開香馥馥,曉陽夕照時,鳥雀喧啁,成為一處旅遊佳地。
孟門夜月
因陰曆月半夜晚在
孟門山觀景而得名。孟門山位於壺口下方3000米處黃河水中,傳說為大禹治水始發地,“孟”在古語中是第一、開頭的意思,“孟門”即第一門。山分大小兩塊,大者長586米,寬125米,小者長120米,寬25米,近看似山,遠眺如舟,俯瞰若門,每到農曆十五前後夜晚,站在山上,向北可見山中明月分為兩排。
獲得榮譽
2019年5月18日,吉縣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