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通知
魯政發〔2010〕22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10年2月12日
行動計畫
山東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2010—2012年)
為貫徹落實省委九屆九次全會精神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發揮科技引領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魯政發〔2009〕95號),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促進全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特制定本計畫。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落實
科學發展觀,遵循“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重點產業調整振興的總體部署,準確把握現代產業發展趨勢,立足我省基礎和優勢,突出戰略性和前瞻性,以新材料、新信息、新醫藥、新能源為發展重點,以產業化為目標,大力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聯盟,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培植十大戰略性高新技術新興產業,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我省經濟儘快走上創新驅動、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二)基本原則。
1.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立足我省具有基礎優勢和特色的重點行業,盤活存量與培植增量相結合,培育新興產業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兩手抓,集中資源,加大投入,最佳化提升我省的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核心競爭力,積蓄髮展後勁。
2.超前謀劃,穩步推進。把應對
國際金融危機的措施與轉變發展方式的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在落實好擴內需、保增長應對措施的同時,針對全球產業的發展趨勢,前瞻性地培育一批戰略性高新技術新興產業。
3.有限目標,重點突破。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性地組織實施一批對我省經濟成長具有較強帶動性作用和戰略性影響的重大科技專項,實現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為重點產業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4.企業主體,政策導向。面向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投資、金融、稅收、服務等政策,支持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構建技術創新聯盟,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主體。
(三)主要目標。到2012年底,十大戰略性
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0000億元。努力實現“七個一批”,一是實施一批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和知名品牌,開發重大高新技術產品300個;
二是培植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培育
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00家、創新型企業200家,其中產值過100億元的10家、過10億元的50家;
四是建設一批創新平台,重點建設8個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綜合性創新平台,建設100家面向行業和區域的技術創新服務平台;
五是改造提升一批傳統產業中的優勢骨幹企業,省重點企業全部建立研發機構,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以上;
六是創建一批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和載體,力爭2-3家高新區進入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試點,1-2家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達到30家;
七是聚集一批創新團隊,建設50個企業重點實驗室、100個
院士工作站,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
二、重點任務
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重點產業調整振興的總體部署和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目標要求,立足我省特色和優勢產業,著眼於未來發展需求,重點培植高端電子信息、新材料、半導體照明(LED)、新醫藥及生物、新型數位化裝備、高速列車和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船舶製造及海洋新興產業、資源綜合利用及環保、
高技術服務業十大戰略性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確立我省新興產業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
(一)高端
電子信息產業。重點開發高端計算機及伺服器、積體電路、RFID晶片及讀寫機具、網路通信技術及套用產品、套用軟體、新型顯示器件、數字家庭等關鍵技術及產品,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1.高端計算機及伺服器。研發高效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伺服器,確立我省高端伺服器的領先地位。開發計算能力千萬億次、存儲容量為PB級的高性能計算和存儲環境,建設高性能計算中心。
2.積體電路。建設EDA設計工具、測試環境,設計開發計算機存儲晶片、數字音視頻處理晶片、移動通信專用晶片、信息安全晶片、嵌入式終端用SOC晶片、汽車電子專用晶片、數位化儀表專用晶片、RFID晶片等。圍繞12英寸半導體晶片生產線引進,開展消化吸收創新,培植積體電路設計開發新興產業。
3.套用軟體。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維CAD/CAM軟體系統、資源計畫管理系統、物流管理信息系統、智慧型交通管理系統、軟體中間件、基於3G網路的通信套用軟體、支持超級計算環境的套用軟體及產品。選擇有條件的區域,建設軟體和服務外包產業基地,提升我省軟體產業的規模和水平。
5.數字家庭。在現有數位化家電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技術標準和數字家庭系統解決方案。研究推廣數位電視技術,擴大我省數位電視的覆蓋率。
(二)新材料產業。在
非金屬材料領域,強化陶瓷新材料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聚氨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碳纖維工程實驗室等創新平台建設,重點支持碳纖維、芳綸、玻璃纖維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
特種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的研究開發,重點培育聚氨脂材料、有機氟材料、有機矽材料、陶瓷新材料等產業集群。在金屬材料領域,重點圍繞輕質、高性能金屬材料的開發利用,培育鎂合金及製品、
粉末冶金、電子基礎材料產業集群。
1.碳纖維。開發千噸級CCF-1
聚丙烯腈原絲紡絲工藝及裝備、形成5000噸原絲、2000噸碳纖維、2000萬平方米複合材料的生產能力。開發煤制瀝青、
瀝青基碳纖維生產工藝及裝備,形成百噸生產能力。加快碳纖維在
航空航天材料、防彈材料、
絕熱材料、電極材料、電磁禁止材料、人工骨質材料等領域的套用。
2.
芳綸纖維。圍繞
芳綸1313纖維及套用,開發化工過濾、耐高溫防火織物和製品。圍繞航空航天、
電器絕緣、輪胎帘子線、通信電纜及增強複合材料等方面的需求,開發千噸級
芳綸1414(
對位芳綸)聚合工藝及裝備,形成1000噸纖維、1000噸芳綸紙、500萬平方米纖維製品的生產能力。
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開發纖維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樹脂、千噸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生產線,形成5000噸纖維生產能力。研發防彈衣、高頻絕緣材料、高性能彈力材料等製品。
4.玻璃纖維及複合材料。開發玻璃纖維與聚丙烯複合拉絲生產技術,形成2萬噸/年
複合纖維生產能力;研製
玻璃鋼管道、門窗、風力發電機葉片、汽車配件等產品。
6.有機氟材料。立足我省
聚四氟乙烯的產業優勢,進一步開發離子膜、燃料電池膜、太陽能電池封裝膜、織物整理劑、
聚醯亞胺、氟橡膠等,確立我省高端氟材料產業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7.有機矽材料。重點開發矽油、矽樹脂、矽橡膠和
矽烷偶聯劑等有機矽深加工產品,形成10萬噸有機矽加工能力。
8.陶瓷新材料。研究開發電子、生物、磁性、光敏等多功能陶瓷和氧化鋁、氧化矽、碳化矽、氮化矽等
結構陶瓷產品。
9.高純鎂及合金材料製品。開發鎂及鎂合金的液態鑄軋技術,鎂及鎂合金的線、板、帶等系列產品的加工技術和裝備,培育鎂合金材料及製品新興產業。
11.電子基礎材料。開發高性能
電解銅箔和環氧玻璃布基覆銅板,形成1500噸/年高性能電解銅箔、5000噸/年玻璃布基覆銅板的生產能力;開發用於積體電路焊接的低弧度金絲、矽鋁鍵合絲,鞏固技術和產業優勢;開發高比容電極鋁箔,形成216萬平方米/年陰板箔、310萬平方米/年陽極箔的生產能力。
(三)半導體照明(LED)產業。通過對碳化矽晶體、外延片、晶片等產品的研究與套用,開發戶外LED全色顯示屏、
LED路燈、汽車燈具、室內照明燈具、廣告及景觀燈等產品,與國家“十城萬盞”試點工作緊密銜接,擴大套用與示範,努力提升我省LED產業的地位與作用。
1.研究開發藍光
晶體材料及晶片。重點開發
碳化矽晶體、半絕緣碳化矽單晶襯底材料、絕緣體矽片晶圓片及外延片、晶片等產品,開發功率型碳化矽基藍光LED,形成2400萬粒生產能力。
2.研究開發液晶電視背光源。重點開發紅綠藍(RGB)三基色超大螢幕液晶電視背光源系統,形成500萬套/年生產能力。
3.研究開發顯示屏及燈具。重點開發戶外LED全色顯示屏、
LED路燈、汽車燈具、室內照明燈具、廣告及景觀燈等產品。
4.研究開發晶體生長與外延裝備。重點開發
碳化矽晶體生長爐、外延爐等裝備。
(四)新醫藥及生物產業。整合省內醫藥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的相關資源,建設新藥創製技術平台。重點培育新型藥物、醫療器械與醫用材料2個醫藥產業集群,確立我省醫藥產業的領先地位;重點培育
生物育種、生物製品、生物質煉製、農用
生物藥物4個生物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生物產業。
1.新藥開發。圍繞
惡性腫瘤、
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藥性致病病菌感染、結核、重大病毒感染性疾病等10類(種)疾病,在
基因工程藥物、生物製藥、化學藥品、診斷試劑與生物醫藥材料、疫苗等領域,自主開發一批創新藥物。
2.中藥現代化。加快建設中藥材規模化、規範化種植基地,開發中藥加工提取技術及裝備,擴大
中藥飲片的生產水平和規模,培育現代中藥生產骨幹企業和知名品牌。
3.醫療器械。開發中能
醫用直線加速器、
數位化X射線攝影系統、脈動真空滅菌設備、放療設備、新型藥物塗層緩釋心血管支架、中心靜脈導管、大輸液軟包裝、新型骨科材料、血液淨化類產品等,建設醫療器械和醫用材料產業基地。
4.
生物育種。繼續深入實施省農業良種工程,重點圍繞主要農作物、海水養殖及果蔬花卉等,加強育種理論、重要遺傳性狀遺傳規律和分子育種技術研究,挖掘優異種質高產、優質、抗性等重要功能基因,建立常規育種技術、胚胎移植技術、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和轉基因育種技術相融合的現代育種技術體系,選育優質、高效、抗病蟲、抗逆動植物、海水養殖新品種。重點培育壯大具備農業和海洋良種育種條件、創新能力強、行銷理念先進的現代種業企業,逐步提高良種創新能力和種業經營水平,建設良種產業化基地,壯大生物育種產業。
5.生物製品。套用
細胞工程技術、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生物工程產品、特種酶製劑、
食品添加劑等,擴大新興生物製品產業規模。
6.生物質煉製。開展生物質綜合利用和生物煉製的關鍵技術和產業化技術研究與開發,生產大宗化學品和
生物液體燃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建設乙醇-木糖類功能糖產品-木素產品聯產和乙醇-糠醛類化學品-木素產品聯產萬噸級的
木質纖維素生物精練聯產液體燃料和化學品的示範工程。
(五)新型數位化裝備產業。研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高檔
數控工具機、工業機器人、空港設備等新型數位化裝備產業集群。
1.數控工具機。套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數控系統,開發高精度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大型數控全自動衝壓生產線、數控焊割、金屬構件加工設備及柔性自動化生產線、大型鑄鍛件加工技術和裝備等,形成高檔數控工具機產業集群。
2.工業機器人。立足我省現有基礎,重點開發高空作業機器人、帶電巡檢機器人、惡劣工況作業機器人和特殊行業搬運機器人等,培育工業機器人新興產業。
3.空港設備。重點開發大型飛機牽引車、地面電源車、飛機加油車、空港貨物裝載大型平台、機場跑道清掃車、飛機除冰車等系列空港裝備,培育空港設備新興產業。
(六)高速列車和
新能源汽車產業。抓住國家實施“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行動計畫”和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示範工程的戰略機遇,加速提升我省高速列車和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
1.高速列車和城際交通專用列車。突破空氣動力學分析、牽引傳動與制動、運行控制、軌道結構、關鍵材料及部件等關鍵技術,開發350公里/小時動車組和城際交通專用列車,帶動我省相關產業發展。 2.新能源汽車。開發電動、混合動力、清潔燃料的客車、轎車和觀光車,選擇我省有條件的城市擴大運行試點。圍繞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需求,研製燃料電池、
鋰離子動力電池、
開關磁阻電機、清潔燃料發動機、8AT汽車自動變速器、高效變頻控制器等產品,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七)新能源產業。在繼續拓寬我省
太陽能集熱系統、地熱套用領域的基礎上,重點研發推廣
太陽能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生物質能綜合利用及新型儲能產品關鍵技術。進一步調整能源結構,形成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產業集群,拓展生物質能的綜合利用水平,培育煤化工新興產業。
1.太陽能熱利用。開發中高溫太陽能熱管及集熱系統,推廣與建築有機結合的太陽能供熱、製冷技術和乾燥、
海水淡化技術,提升太陽能熱利用效率,擴大套用領域。
2.太陽能光伏發電。與國家“
金太陽工程”實施緊密銜接,在進一步提高矽片加工技術水平的基礎上,開發多晶矽、
單晶矽太陽能電池、薄膜太陽能電池、銅鋁鎵銦硒硫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陽能電池及電池組件等產品,形成500-1000兆瓦電池組件的產業規模,建設一批與建築有機結合的
太陽能光伏電站和景觀照明工程。
3.風力發電系統。開發兆瓦級雙饋式、直驅式變速恆頻風電機組及風力發電機葉片、電機、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形成2000兆瓦的生產能力。選擇有條件的地區規劃建設風力發電場,裝機容量達到1600兆瓦。
4.儲能技術及產品。研製太陽能電池封裝膜、燃料電池膜,開發太陽能、風能發電逆變系統和鋰電池、釩電池、鈉流電池、燃料電池等新型儲能產品,提高新能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5.生物質能綜合利用。開發研製適合我省秸稈資源現況的工業化氣化發電與供暖系統、獨立分散式農村秸稈熱解氣化能源系統、適用於企業和農村集中處理的大中型沼氣裝置等;開發以作物秸稈為原料的纖維素乙醇聯產生物化學品技術和一體化裝置,提高生物質能源轉化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
6.地熱能與海洋能的利用。開發
地源熱泵、海水源熱泵空調、無機超導熱管等,提高地熱能、海洋能的開發利用水平。積極開展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發電技術及裝備的研究。
7.煤化工。以水煤漿氣化、粉煤氣化、煤間接液化、高硫煤和劣質煤氣化技術、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煤地下氣化技術的研究為突破口,開發甲醇、二甲醚、醋酸、乙烯、丙烯、
醋酸乙酯、乙二醇及煤焦化工深加工產品,發展煤化工產業集群。
(八)船舶製造及海洋新興產業。充分利用我省船舶製造的產業基礎和海洋生物化工的資源優勢,開發新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製造、造船裝備和船用配套產品,開發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海洋精細化工、
海洋礦產資源和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及產品,做大做強我省海洋新興產業。
1.新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重點開發大型客滾船、豪華郵輪、遠洋漁船、LNG運輸船、高檔遊艇等,形成我省造船行業的特色。重點開發海上石油鑽井平台、海上採油裝備、港口門機、大型起吊裝備、深海潛標、海洋地質(水質)綜合數據監測檢測設備、水下焊接機器人等,形成海洋工程裝備和儀器儀表產業。
2.造船裝備與船用配套產品。圍繞造船裝備,重點開發造船用卷板機、逆變焊機及船用零部件鑄鍛、焊接、熱處理、化學處理工藝技術及裝備。圍繞船用配套產品,重點開發船用發動機、大型曲軸、發電機、舵機、壓艙水處理裝備、海水源空調等船用裝備用配套產品;開發船用導航設備、航行數據記錄儀、船用雷達等電子產品。
3.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開發海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及裝備,開發高值化、功能性食品和營養保健品。利用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洋藥物、海洋生物酶、
生物農藥、化妝品、促生長劑等,培育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新興產業。
4.海洋精細化工。開發溴系列阻燃劑和醫藥中間體、高端
海藻化工產品及衍生品;開發環保型、防腐蝕、防生物附著的新型
功能塗料。研究紅藻、褐藻食物纖維在醫療衛生、印染紡織和日用化工領域的套用,開發殼聚糖
醫用敷料;研究
海藻纖維、
甲殼素纖維在傳統紡織材料中的套用,開發特種功能紡織新材料。
5.
海洋礦產資源和生物質能利用。開展海洋礦產資源勘探和綜合開發,培育以海洋微藻養殖製取沼氣和生物柴油、濱海耐鹽鹼植物製取生物柴油為主線的海洋生物質能源產業鏈。
(九)資源綜合利用及環保產業。根據我省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節能減排的需求,研究開發污染物綜合治理及工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開發流域、區域水污染綜合防治與修復、城市與區域污染綜合治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及裝備。
1.環保產品與裝備。開發
環境監測儀器、燃煤煙氣脫硫脫硝和高效除塵設備、機動車尾氣淨化器、室內空氣淨化設備、高效污水處理及資源化設備,培育環保裝備新興產業。
2.環境污染綜合治理。開發流域、區域水污染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城市污水治理、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關鍵技術,環境保護中的脫硫、脫硝工程技術,城市垃圾發電等技術與裝備,廢舊汽車及電子垃圾等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選擇部分區域、城鎮建設示範工程。
3.黃河三角洲鹽鹼地綜合治理。重點開發暗管改鹼技術與裝備,改造黃河三角洲60萬畝鹽鹼地,改鹼后土地含鹽量由0.6%-1.3%降低到0.3%。
(十)高技術服務產業。突破現代服務業關鍵共性技術,創新服務業態、服務模式,突出平台建設和示範帶動,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開放協作、運轉高效、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服務業科技支撐體系,重點培植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數字媒體、地理信息、農村信息化等新興產業。
1.電子商務。綜合套用電子商務交易、
供應鏈管理技術,探索新型
電子商務模式。大力發展第三方交易與服務、生產企業供應鏈信息交換和整合服務,形成具有行業特色的電子商務模式。
2.現代物流。通過現代物流信息整合及過程最佳化技術的綜合套用,探索新型物流運作與管理模式,廣泛採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無線射頻識別(RFID)、移動終端等先進的物流技術,建設區域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務與套用平台,培育一批技術供應商和骨幹企業。
3.數字媒體。重點支持數字媒體內容的技術開發、系統集成與行銷運營平台建設,圍繞動漫創作、數字影視、數字點播、網路出版、互動影音內容聚合與服務等若干領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資質的龍頭企業,建設動漫產業基地。
4.地理信息化。加快構建互聯互通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加強全省衛星定位連續運行基準站網等重大成果的市場化運營,提高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儲備和開發利用水平。建設
地理信息產業孵化基地,開展產業化示範,支持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地理信息加工和軟體開發企業做大作強。
5.農村信息化。研究開發引種與良種推薦、合理施肥、節水灌溉、病蟲害綜合防治以及綜合栽培(養殖)調控等五大系統,構建網路化、數位化的農業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以建立全省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為目標,圍繞農業
供應鏈管理技術、農產品流通裝備、農業流通信息技術、農業標準化體系等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研究開發,開展農村物流服務、農村配送服務、綠色農產品供應鏈、農村現代物流協同信息平台等示範建設。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重大科技專項銜接,實現資源集成。按照國家“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於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國發〔2009〕9號)確定的重點,加強與國家各類科技計畫的銜接,把國家目標和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的實施緊密結合起來,為我省爭取更多的國家科技資源。
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要按照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確定的目標任務,圍繞十大戰略性高新技術新興產業,搞好重大項目頂層設計和巨觀布局,擇優選擇龍頭企業和核心技術,把能否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標準作為立項、驗收的重要依據,研究、開發、產業化統籌安排,項目實施、基地建設、人才培養配套支持,每年組織實施50-100個重大高新技術自主創新項目,重點攻克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掌握一批智慧財產權和技術標準,轉化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產品,壯大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創建一批創新發展戰略聯盟和產業集群。
(二)深化產學研合作,完善公共創新平台建設。
1.重點支持源頭創新平台建設。圍繞十大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的需求,充分發揮駐魯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創新活力,在省科學院、農科院、醫科院和省屬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優勢技術領域新建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企業重點實驗室,加強省重點實驗室共建培育基地建設,爭取建立更多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深化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合作,以企業為依託建設一批
院士工作站。加快國家海洋實驗室、CIIIC研究院、重大新藥創製技術平台、魯南煤化工研究院、
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高性能計算中心、船舶設計研究院等綜合性創新平台建設步伐,爭取中國科學院近期內在山東省建設分院。
2.強化企業技術創新平台建設。鼓勵、引導和組織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採取多種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業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省重點企業要全部建立技術開發機構,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以省屬科研機構為依託,以企業為主體,選擇與我省主導產業緊密相關的技術領域,以共性技術、智慧財產權、品牌和產品標準的開發、創造、共享為目標,建設一批企業技術創新聯盟。
3.加強成果轉化和中介服務平台建設。支持各類專業創業服務中心、
生產力促進中心、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機構建設,為中小型科技企業創新創業提供配套服務。按照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共享共用的原則建設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專利、標準、檢測檢驗等資源共享平台,使之真正成為技術轉移、創業撫育、成果轉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基地。
(三)加快創新型園區建設,推進高新區“二次創業”步伐。加快創新型園區建設,提升高新區的發展質量。按照科技部《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行動方案》要求,不斷深化我省高新區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試點工作,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實現以創新為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力爭使我省更多高新區進入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行列。加快省級高新區建設步伐,力爭1-2家具備條件的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
各級政府要切實改革現行的考核辦法,著眼長遠,注重高新區創新能力提升和產業發展質量,把高新區作為創新基地建設、集聚發展後勁、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示範樣板,採取有別於一般行政區域的考核指標。支持高新區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政策環境等方面深化改革,把高新區作為各項改革和創新政策的試驗區先行先試,充分賦予高新區改革和發展的自主權。各高新區要堅持精簡高效的管理理念,不斷完善“小機構、大服務”的管理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
積極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按照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確定的重點任務,立足於園區的特色和優勢,積極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構建技術創新聯盟,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支持高新區承擔各級重大科技專項,建設公共技術創新平台。做好高新區
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企業上市和區內
高新技術企業創業板上市培育工作。
(四)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科技投入體系。進一步集成現有各類專項資金,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等部門的相關計畫和專項資金要重點支持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的實施,以政府投入為引導,拉動市、縣以及各類金融和投資機構、企業配套投入600億元以上。進一步增加財政投入,2010-2012年,省政府共籌集20億元專項資金,重點保障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的實施。
規範運作“省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按照《山東省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的規定,充分發揮政策性基金的引導作用,引進國內外投資機構來我省開展創業投資業務,支持有條件的市和創業投資企業建立
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放大政府資金的投資效應。創新投入方式,充分運用擔保、貼息、發行企業集合債券和主機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上市融資等多種金融工具,培育適應高新技術自主創新需求的資本市場。認真落實銀監會、科技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對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指導意見》,積極探索智慧財產權抵押貸款辦法,完善中小企業服務的貸款擔保體系,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強化企業作為研發投入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研究國有企業研發投入考核制度,探索將國有企業研發投入作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把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能否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作為項目立項的重要依據,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引導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智力支撐。認真落實《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實施意見》(魯辦發〔2009〕15號),積極創造環境,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新創業。把握
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國際創新人才等科技要素流動加快、引進成本降低的有利時機,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積極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支持科研單位或企業到國外併購研發機構。
強化百千萬科技合作創新工程與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的緊密銜接,力爭推動100個以上的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來我省建設分支機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等創新平台,推動1000項以上成熟的技術成果儘快實現產業化,鼓勵支持10000名以上科技人員深入到生產一線,指導、參與企業創新實踐,推動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繼續實施“泰山學者建設工程”、“創新團隊建設工程”,強化省傑出青年基金、
自然科學基金、中青年科學家科研獎勵基金管理,加大對省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實施的支持力度,通過計畫的實施,培養一批傑出創新人才,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撐。
深化科技創新評價制度改革,落實完善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期權和股權激勵、科技獎勵、職稱評聘等人才激勵政策。落實《山東省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2005-2010年)》,強化智慧財產權工作,依法保護科技人員的合法權益。實施企業家和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計畫,對國有大中型企業、民營骨幹企業的高層次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分期分批組織培訓。
(六)落實相關政策,最佳化高新技術發展環境。切實落實國家和省有關鼓勵創新的政策措施,確保企業技術研發經費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
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的
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到位。研究制定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政府採購政策,省科技廳要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省級自主創新產品認定工作,省財政廳要會同有關部門在認定的省級自主創新產品範圍內研究制訂《山東省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目錄》,並參照國家自主創新產品政府採購有關政策,支持優先購買自主創新產品。要按照國家有關扶持政策,對具有首創和自主研發性質的產品實行政府採購、首購和訂購辦法。改革現行省科技進步獎勵制度,加大企業自主創新成果獎勵比重,設立企業科技創新獎,對自主創新成效顯著的企業給予獎勵。按照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全國總工會關於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的要求,啟動山東省創新型企業試點。
加強對國家、地方扶持自主創新的法規規章和配套政策及實施細則的貫徹落實與督促檢查。各級、各部門要按照《
山東省高新技術發展條例》,研究制定實施細則,依法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發展。開展政策宣講活動,組織財稅專家分期分批對現行
稅收優惠政策進行宣傳普及。省政府定期組織政策落實情況專項督查,對政策落實情況予以通報,並作為工作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
(七)強化組織領導,完善自主創新的組織保障。省政府建立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聯席會議制度,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仁元、副省長李兆前同志牽頭,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國資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商務廳、農業廳、交通運輸廳、國土廳、環保廳、國稅局、地稅局、統計局和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等部門負責人參加,定期研究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實施的重大問題。省科技廳負責提出重大項目和重點產品的指導目錄,具體組織計畫的實施、考核、驗收工作;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國資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商務廳、農業廳、交通運輸廳、國土廳、環保廳、國稅局、地稅局、統計局和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等部門密切配合,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研究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在項目立項、土地供給、資源配置、稅收優惠、環評和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的結合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實現資源的優勢集成和政策的配套聯動,確保計畫實施取得實效。各級政府要把組織實施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作為關係全局的大事來抓,強化配套銜接。
進一步完善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考核和獎勵制度,納入各級領導幹部任期目標考核體系,對實施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重大項目的實施情況加強調度和考評,對資金使用情況加強監管與審計,確保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行動計畫的實施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