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

魯政發〔2011〕15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推進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
  • 外文名:無
  • 類別:實施意見
  • 詞性:名詞
  • 頒布單位:山東省人民政府
頒布單位,檔案發布,檔案全文,

頒布單位

山東省人民政府

檔案發布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
魯政發〔2011〕15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推進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檔案全文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緊迫感
1.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順應世界科技革命和結構升級潮流的客觀要求;是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搶占發展制高點的迫切需要;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是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再造山東發展新優勢的戰略選擇;是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必由之路。
二、統一思想,明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要求
2.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順應國際科技革命和產業升級的新趨勢,把握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新特徵,圍繞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新目標,實施高端高質高效新戰略,突出發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醫藥、新能源和海洋開發等重點產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創新平台載體,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對外開放合作,加大政策資金扶持,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最佳化資源要素配置,促進高技術產業化,培植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特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擴大高端市場份額,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3.基本原則。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堅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重點突破,區域帶動;科技先導,創新驅動;產業集聚,鏈條延伸;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整體推進,配套聯動。
4.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對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到2020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20%,成為帶動經濟成長、產業升級和勞動就業的重要力量。其中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海洋開發和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成長為全省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成長為全省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居國內前列,培植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企業和極具產業競爭力的中小企業,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和生產的重要基地。
三、突出重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5.新材料產業。
———高性能纖維。充分發揮我省高性能纖維材料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基礎,突破關鍵技術,開發成套裝備,生產高端製品,打造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玻璃纖維四大產業鏈,滿足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製造等領域的需求,建設我國重要的高性能纖維研發和生產基地。
———特種高分子材料。重點開發TDI、新一代MDI及HDI等異氰酸酯生產工藝及成套生產設備,加快實現聚氨酯主要原料尤其是高附加值異氰酸酯的產業化,拉長產業鏈,打造以萬華工業園為重要載體的聚氨酯研發生產基地。重點開發含氟聚合物和膜材料,加快系列產品產業化,推廣氯鹼離子膜的套用,推進燃料電池膜產業化,拉長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打造以東嶽為龍頭的含氟聚合物及膜材料特色產業鏈。
———特種金屬材料。積極開發新型合金功能材料,加快鎂鋁合金、矽鋁鍵合絲、高性能電子銅箔、環氧玻璃布基覆銅板、積體電路用低弧度金絲、納米金等新型材料的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最佳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培植高性能金屬材料產業集群。
———精品鋼新型材料。重點發展高強度轎車用鋼、高檔電力用鋼和工模具鋼、高速鐵路用鋼、高等級造船及海洋工程用鋼等關鍵鋼材新品種,開展百萬千瓦火電及核電用特厚鋼板和高壓鍋爐管、25萬千伏安以上變壓器用高磁感低鐵損取向矽鋼等技術攻關,促進建築鋼材升級換代,著力打造精品鋼材產業基地。
———功能陶瓷。加強信息功能材料、納米尺度薄膜與粉體材料、能源與生物功能材料、磁性電子材料等陶瓷材料的技術開發,積極推進無鉛、無鎘以及納米基瓷料等節能環保陶瓷的創新和產業化,建設我國重要的功能陶瓷研發生產基地。
6.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通信網路設備與產品。加快建設寬頻、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支持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網際網路核心設備和智慧型終端的研發及產業化,加快推進三網融合,促進物聯網、雲計算的研發和示範套用。開展量子通信技術研發,突破量子通信網路系統集成關鍵技術,開發遠距離、高速率量子通信實用化核心技術,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及產品,加快其在政府、金融等領域的推廣套用。
———積體電路。以積體電路設計為突破口,以濟南國家積體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為載體,以通信、計算機、工業控制、信息安全和套用電子產品為依託,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積體電路設計企業,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積體電路產品,積極發展積體電路製造、封裝、測試和相關產業,形成配套完善的積體電路產業鏈。
———高端計算機。重點支持高性能計算、雲計算、面向微處理器的計算機體系結構、嵌入式和高可信計算等產品的研發,加快發展高端容錯、工業控制和高性能計算機;研發高效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伺服器,鞏固發展我省高端伺服器的領先地位;開發計算能力千萬億次、存儲容量為PB級的高性能計算和存儲環境,建設高性能計算中心;支持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信息安全產品研發及產業化。
———新型顯示。超前布局新型平板顯示產業,搭建OLED(有機電致發光二極體)關鍵技術開發和工程化平台,以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為重點,突破AMOLED基板、真空鍍膜、薄膜封裝等共性技術,支持AMOLED面板產業化;集中力量突破數字視頻壓縮編解碼晶片、數字視頻處理晶片等關鍵技術;重點發展液晶電視、OLED電視、雷射電視、三維電視等數位電視。
———高端軟體。加快研發工業軟體、中間件和基礎軟體,積極發展嵌入式作業系統、嵌入式軟體開發平台等核心軟體;積極開展基於物聯網、雲計算環境下的新型軟體業態和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研發網路通信、信息安全、數字音視頻、智慧型控制、汽車電子等重點領域嵌入式軟體;建設軟體和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努力提升我省軟體產業的規模和水平。
7.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
———太陽能。發揮骨幹企業優勢,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突破光熱利用、系統集成等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一批先進工藝,開發推廣一批光熱利用和光伏發電新產品,打造太陽能熱利用和光伏發電兩大產業鏈,建設濟南、德州兩大太陽能產業基地,打造濰坊、東營、威海、菏澤太陽能產業集群。
———風能。鼓勵實施風能資源規模化開發,加快推進大型風電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重點發展大容量風電機組、發電機,以及機械傳動、運行控制等子系統,形成從材料、葉片、塔筒、主軸、控制系統、發電機到風電機組的產業鏈,建設風電裝備製造基地。
———核能。積極研發新一代核能技術和先進反應堆,加快海陽、榮成核電站建設,發揮山東核電、煙臺台海瑪努爾等骨幹企業的優勢,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加強系統設計和設備研發製造,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電裝備品牌,著力打造煙臺、威海兩個核電裝備製造基地。
———生物質能。重點發展以廢棄油脂等為原料的液體燃料,以秸稈等為原料的生物質燃氣和成型燃料;加快突破生物沼氣利用關鍵技術,建設一批沼氣綜合利用示範工程,鼓勵在規模化養殖場、工業有機廢水處理和城市污水處理廠等有條件的地方,建設沼氣發電站。大力支持生物質鍋爐、物化轉換成套裝備、沼氣發電機組等生物質能裝備的研發製造。
———智慧型電網。加快適應新能源發展的智慧型電網建設,推進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突破和套用,支持電網企業進行智慧型化電網改造,實施新能源和智慧型電網融合工程,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安全、可靠、穩定運行。
———新能源汽車。支持新能源汽車和關鍵零部件的研發製造,儘快突破電池陽極材料、電池隔膜及以鋰離子電池為主的大容量電池產業化技術,重點發展純電動和油電混合型公交客車、電動載貨車、多功能特種車、電動轎車等新能源汽車,加大新能源汽車的示範和推廣力度,建設北汽福田、中通等新能源汽車整車基地,帶動汽車零部件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節能技術及裝備。加快突破一批重點領域節能關鍵技術,圍繞重大節能工程,大力推廣高效節能技術及裝備;開發推廣餘熱余能利用、能量系統最佳化、建築節能、節能機電、半導體照明等節能技術及產品,帶動能效整體水平提高。
———環保技術及裝備。鼓勵研究開發“三廢”綜合治理關鍵技術和裝備,加大先進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示範推廣力度。實施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對鋼鐵、發電、焦炭、化工、造紙、印染、發酵等重點行業的環保設施進行技術改造,促進污水、廢氣以及固體排放物的回收處理和綜合利用。
———循環經濟關鍵技術及裝備。圍繞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重點在化工、建材、冶金、有色等行業實施一批循環利用示範工程,積極推廣工業餘熱、工業廢水、高爐煤氣、廢舊設備等資源的循環利用新技術,示範推廣一批循環經濟關鍵裝備,提高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
8.新醫藥和生物產業。
———新醫藥。以原料藥、化學創新藥、生物技術藥、疫苗與診斷試劑、現代中藥、海洋藥物和新型醫療器械等領域為重點,加快實施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急需的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山東國家創新藥物孵化基地和綜合性新藥開發技術大平台,加快建設魯中(濟南、淄博、濰坊)、魯南(濟寧、棗莊、臨沂、菏澤)、半島(青島、煙臺、威海)新醫藥產業聚集區,推動醫藥產業上規模、上水平,做大做強我省醫藥產業。
———生物育種。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加快培育一批高產優質抗逆的小麥、玉米、棉花、花生、馬鈴薯等重要糧棉作物良種,一批優良果蔬品種,一批優良畜禽品種和一批名優特稀的魚蝦貝參等優良水產品種,大力實施良種工程,發展現代種業,建設全國重要的生物育種基地。
———生物製造。充分發揮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套用優良菌種選育、生物發酵、線上控制、高純度過濾、新型節能環保等先進技術,努力實現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著力培植玉米、小麥、大豆、海洋副產物等深加工產業鏈,開發生產系列食品、化學品和新型生物材料製品,加快發展生物酶工程產業,實現生物製造大省到強省的跨越。
9.海洋開發產業。
———海洋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國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學工程和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中集煙臺海洋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創新平台,把青島建設成為我國海洋科技開發和資源勘察基地。
———海水健康養殖。綜合運用海水增養殖和疾病控制新技術,建設海水健康養殖基地和海洋牧場,推動我省傳統漁業向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和諧、產品安全為標誌的現代漁業轉變。
———海洋精細化工。加快發展以海水淡化、海水提取溴、鎂等為主的海水綜合利用工程,生產溴系阻燃劑、醫藥中間體、染料中間體等深加工產品,完善海洋化工產業鏈,建成我國重要的海洋精細化工產業基地。
———海洋工程技術及裝備。重點開發海洋焊接、建築、防腐、污染清除等工程技術和專用材料,加快發展海洋油氣開發裝備、臨港機械裝備、海水淡化裝備、海洋電力裝備、海洋勘測海底布纜裝備、海洋儀器裝備等產業,建設國家海洋設備檢測中心,實施以海洋水文預報、海況預測預報、海底通信及現代海洋觀測為主的“數字海洋”工程,把膠東半島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裝備製造業基地。
———高端船舶製造。重點發展以重載貨櫃船、大噸位客貨滾裝船、豪華遊艇、郵輪等為主的特種船舶和船用配套產品,把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成為特種船舶製造基地。
———海底資源勘探開發。重點發展深(遠)海環境監測、資源勘查技術與裝備,深海運載和作業技術與裝備成果的套用;推進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利用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開發多金屬結核、結殼、熱液硫化物開採技術和裝備;形成具備深(遠)海空間利用技術的集成與服務能力的國家深海開發基地。
———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積極開展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風能區劃及發電技術集成創新和轉化套用。重點發展萬千瓦級潮汐電站、百千瓦級波浪和海流能機組技術及相關設備的產業化,鼓勵開發溫差能綜合海上生存空間系統,推廣套用海洋生物質能技術,建設海洋生物質能開發利用試驗基地,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10.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數控加工裝備。重點發展二次開發功能的開放式數控控制系統、嵌入式軟體、高檔數控加工刀具、車銑鑽鏜磨等多種工藝複合的加工中心、工業機器人等數控加工裝備,提升智慧型化控制裝備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軌道交通設備。依託青島高速列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北車濟南軌道交通公司,突破空氣動力學分析、牽引傳動與制動、運行控制、軌道結構、關鍵材料及部件等關鍵技術,開發新一代高速列車、輕軌、捷運等軌道交通裝備,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通用航空裝備。抓住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機遇,研發製造飛機整機、關鍵配套零部件和地面裝備等重點產品,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建設特色鮮明的通用航空裝備研發、製造和服務基地。
———石油裝備。重點發展新型石油勘探、鑽井、採油、集輸等系列產品和深海半潛式鑽井平台等大型化、深海化、專業化油氣裝備,建設高端石油裝備製造業基地。
四、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11.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究。準確把握世界新技術發展趨勢,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發揮政府各類科技專項的引領作用,立足自主創新,鼓勵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標準,提升產業技術水平。
12.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建立健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創新成果發布制度和技術轉移機構,加快建設科技成果中試基地、孵化基地,促進技術轉移和擴散;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積極推進產業化示範工程,縮短成果轉化周期,加快產業化進程。
13.加強創新平台建設。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依託優勢技術領域,支持企業圍繞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大型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以企業為主體建設一批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工作站。
14.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強財稅政策引導,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不斷提高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力爭到2015年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3%和5%以上;對面向套用、具有明確市場前景的政府科技計畫項目,建立由骨幹企業牽頭組織、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共同參與實施的有效機制,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發展一批由企業主導,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積極參與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制定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政策,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15.建設產業創新支撐體系。發揮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支撐作用,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創新管理模式和運營機制,大力發展研發服務、設計服務、信息服務、創業服務、風險投資服務、技術交易、智慧財產權和科技成果轉化等高技術服務業,加快培育新型服務業態,為產業創新提供強有力支撐。
16.加快落實智慧財產權戰略。支持智慧財產權創造和運用,強化專利、商標、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管理,依法保護科技人員的合法權益,鼓勵企業建立專利聯盟。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智慧財產權轉移轉化的利益保障和實現機制,建立高效的智慧財產權評估交易機制,加大對具有重大社會效益創新成果的獎勵力度。鼓勵我省企業參加各類標準制定,對參與或牽頭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內和國際標準的,在安排科技專項資金時優先給予支持。
17.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樹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理念,實行高層次人才無障礙引進等政策,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和項目為載體,實施“千人計畫”、“萬人計畫”和“泰山學者”等一系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凝聚工程,重點引進一批省外和海外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儘快形成山東戰略新興產業的人才高地。加強人才培養和培訓,調整最佳化人才培養方向和專業設定,加強企業在職人員的培訓力度,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共建,促進創新型、套用型、複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創新人才選拔和使用機制,引導企業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完善的人才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實行股權、期權、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促進各類人才向戰略新興產業集聚。
18.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抓好濟南、青島、煙臺創建國家級創新型城市試點,帶動全省創新發展。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自主創新,到2020年,力爭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全國前5位,基本建成創新型省份。
五、深化開放合作,拓寬發展新空間
19.強化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把握經濟全球化的新特點,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拓寬交流新渠道,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儘快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我省自主發展能力與核心競爭力。完善合作機制,深化中德、中烏、中俄、中法、中白、中古等科技合作,支持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國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國外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到我省以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設立研發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研究機構合作申請國家、省級科研課題和重大專項;鼓勵海外人才攜科技成果到我省進行產業化;吸引具有高層次的學術帶頭人和國際知名專家到我省兼職。
20.提高利用外資的產業技術水平。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更多的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外商到我省設立創業投資企業,著力引進世界500強和國際知名企業到我省投資創業,設立研發機構;鼓勵外資企業到我省設立合作基地和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集聚,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依託濟南、青島、煙臺等城市,大力發展軟體、醫藥等服務外包產業。
21.開展全方位的國內合作與交流。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重點高等院校的合作,積極推動國家級科研院所在我省設立研發機構和分中心,加快籌建中科院山東分院。鼓勵國內各研發機構申報和參與山東省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促進省外科研機構、企業與省內有關機構合作,加強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和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等地區和城市的對接與合作。
22.支持企業跨國經營。鼓勵我省企業到已開發國家和地區,通過境外收購、設立研發機構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國際創新平台,共享人才、信息、技術等各類資源,運用先進的研發手段,不斷開發先進技術和產品,培育國際品牌,為國內企業跨越發展提供支撐。支持我省高技術企業到境外開發戰略資源,設立海外生產基地,建立全球行銷網路,拓寬發展空間,提高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組織企業聯合走出去,參與國家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建立健全我省擬境外投資企業信息庫,定期發布相關信息,為省內企業境外投資和開展合作提供服務。
六、完善政策措施,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3.進一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省級財政進一步最佳化現有專項資金支出結構,每年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金不少於10億元,重點支持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產業化示範工程、創新能力建設、產業鏈和產業基地培育等。各地也要結合實際,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上下配套聯動的資金投入機制。認真落實增值稅轉型、所得稅減免、進口設備免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現有稅收優惠政策。
24.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引導商業銀行調整最佳化信貸結構,積極推進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產業鏈融資等新模式。每年篩選確定一批省級項目、重點產業鏈和重點產業基地,搞好與金融機構的對接,爭取更多的信貸資金扶持。積極爭取政策性銀行的扶持,鼓勵政策性信貸資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進一步健全信用擔保體系,引導設立一批專業擔保公司,擴大擔保資金總量,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融資提供擔保服務。
25.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境內外上市步伐,支持自主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企業到主機板、中小企業板或創業板上市,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到境外上市。選擇一批信用等級高、還本付息能力強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或區域聚集企業發行企業集合債和集合票據。鼓勵非上市企業充分利用場外交易市場進行股權交易,完善發展全省統一的股權場外交易市場,推動一批高風險、高收益、尚不具備上市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場外交易市場掛牌融資。
26.加快推動創業投資發展。設立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投基金,特別是積極爭取設立中央財政參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投基金。鼓勵有條件的市、縣設立地方財政參股的創投基金。鼓勵黃河三角洲產業投資基金、山東半島藍色經濟發展投資基金等產業投資基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吸引央企、民企、外資等各類社會資本在我省設立創投基金,助推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27.實行優惠的土地政策。各級政府應優先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供地,對屬於優先發展產業且用地集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於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
28.最佳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布局。深入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支持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魯南經濟帶,發揮優質資源富集地帶的優勢,儘快建成國內一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以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高技術產業基地等為載體,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項目向園區集中,避免盲目布局、低水平重複建設。培植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技術先進、配套發展的產業集群,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經濟效益好的高端產業鏈條,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式發展。
29.積極拓展新興產業市場空間。制定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推廣套用計畫,有序開展新產品套用試點示範。發揮政府採購的拉動作用,調整政府採購目錄,優先採購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產品。及時發布國際市場需求變化信息,引導企業主動規避貿易壁壘、匯率波動等風險。
30.進一步最佳化發展軟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作風和效能建設,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率,對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提供“一站式”服務。及時總結宣傳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介紹國家和省扶持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和規定,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七、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發展活力
31.建立企業主動追求創新的內在機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引進高技術的戰略投資者,採取股權轉讓、增資擴股、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進行資產重組,最佳化股權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企業活力。引導國有資本向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向科技、人才、品牌等優勢企業集聚。放寬市場準入,改善融資條件,搞好配套服務,加快發展創新型民營企業。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大型企業和壟斷行業企業的改組改造、併購聯合,使民營科技企業成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力量。
32.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扶持套用型科研院所轉換機制,主動與企業建立緊密的經濟、科技合作關係,興辦研發機構成果轉化基地,採取技術入股等方式,聯合興辦創新型企業,形成資源共享、技術共創、風險共擔、合作共贏的新機制。
33.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審批、財稅、投融資、土地等重點領域改革,創新政府管理模式,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加快市場體系建設,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資源最佳化配置。
八、加強統籌協調,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34.加強組織協調。建立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部門協調機制,形成合力,統籌推進。
35.建立科學決策機制。成立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家諮詢委員會,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36.強化規劃引導。組織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及專項規劃,加強與相關規劃和政策的銜接,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加強政策引導,合理配置人才、資金、土地等各類要素,發揮比較優勢,提高綜合效益。
37.建立考核制度。儘快建立反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變化的統計指標體系,定期檢查,及時督促,確保省政府提出的政策措施、任務目標落到實處。
各級人民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具體措施,切實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附屬檔案:山東省第一批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名單(略)
山東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