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海洋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魯政發〔2006〕75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海洋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六月三十日
發展規劃
山東省海洋經濟“十一五”發展規劃
山東是全國重要的沿海開放省份,有著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廣闊的海洋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海上山東”建設的一系列戰略決策,有力地促進了我省海洋經濟的發展。面對21世紀世界海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日趨激烈的競爭格局,進一步明確“十一五”期間海洋經濟發展的思路和目標、產業發展重點和經濟布局,搞好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提高海洋經濟綜合競爭能力,對於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生態省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回顧與展望
十幾年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海上山東”建設的決定》,海洋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為海洋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我省海洋經濟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具備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良好條件。
(一)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1.海洋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競爭力明顯增強。到2005年,全省海洋產業總產值達到2490.3億元,與“九五”末相比,年均增長18.5%;海洋產業增加值達到1145億元,年均增長19%;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4.5%提高到了6.2%。海洋經濟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沿海經濟帶的快速崛起,已成為新的增長點。
2.海洋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結構調整初見成效。海洋三次產業比例由2000年的32:29:39,調整為2005年的20:37:43。第一產業中,水產品總產量、產值、出口創匯等指標均居全國首位;第二產業中,船舶、水產品加工、海洋石油、海洋生物工程技術等產業實力不斷壯大,原鹽、純鹼、燒鹼、溴素等產量均具全國第一;第三產業中,濱海旅遊、海洋運輸、海洋環境保護和信息服務等產業發展迅速。
3.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海陸聯運能力提高。2005年全省港口達到25個,其中一類對外開放港口17個,沿海港口年貨物吞吐量38400萬噸,海運客運量1355萬人次,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通航貿易關係。已建成濟青、日竹、東港、東青、環膠州灣、煙棲、煙威、濰萊、煙臺疏港高速等9條沿海高速公路,沿海港口群的後方公路集疏運條件明顯改善。
4.“科技興海”成效顯著,支撐作用明顯。組建了山東海洋工程研究院,建立5個國家級海洋高技術產業化基地,5個國家級科技興海基地,20多個重大項目實驗示範基地,6個省以上海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施海洋生物、海產品深加工、海洋精細化工、海水淡化等領域的產業化示範工程20多項,取得海洋重大科技成果1200多項,其中有280多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海洋科技進步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5.海洋法制體系不斷完善,海洋綜合管理進一步強化。制定了《
山東省海域使用管理條例》、《
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山東省實施漁業法辦法》,頒布了《
山東省海洋功能區劃》、《山東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山東省碧海行動計畫》和《山東省海域使用金徵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積極推行海洋功能區劃、海域確權審批和海域有償使用三項基本制度,實行了海洋、海岸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制度,初步建立了海洋環境監測和海洋防災減災網路,加強了海監、漁政、海事、邊防海上聯合執法,海洋管理步入法制化、科學化和規範化軌道。
雖然我省海洋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海域產權制度改革不到位,管理體制和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海洋經濟總量相對偏小,產業層次不高,豐富的海洋資源優勢和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的能力較差;扶持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投入力度不足,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還有不小差距;海洋污染嚴重,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較深等。
(二)優勢與條件。
1.區位環境優越。山東半島位居中國東部沿海,地理位置優越,既是中國最大的半島,也是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山東半島與各大洋相連,並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海上交通非常便利,是通向韓國、日本、東南亞及世界各大洲的重要門戶。山東半島是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之一,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一翼。半島經濟與日、韓、俄遠東地區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開展國際經濟合作條件得天獨厚,有利於發展海洋經濟。
2.海洋資源豐富。我省海岸線長達3121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326個,擁有與陸域面積相當的海洋國土資源。地處暖溫帶,日照充足,水質肥沃,適合魚類和水生生物的生長繁殖,具有經濟價值的各類水生生物資源400多種,海參、鮑魚、對蝦、扇貝等海珍品馳名中外;海岸2/3以上為山地基岩港灣式海岸,水深坡陡,建港條件優越,是我國長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預選港址最多的岸段;海岸地貌類型多樣,人文和自然景觀較多,主要濱海景點有34處,位居全國第三。特別是在海灘浴場、奇異景觀、山嶽景觀、島嶼景觀和人文景觀方面,優勢更為突出。適宜曬鹽土地2740平方公里,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地下滷水資源豐富,總淨儲量約74億立方米,含鹽量高達6.46億噸;海洋礦產資源豐富,在101種礦產中已探明儲量的有53種,居全國前三位的9種。渤海沿岸石油地質預測儲量30-35億噸,探明儲量2.29億噸,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為110億立方米。龍口煤田是我國第一座濱海煤田,探明儲量11.8億噸。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對灘涂、淺海、港址、鹽田、旅遊和砂礦等六種資源進行豐度評價,我省位居沿海各省市之首。豐富的海洋資源為海洋產業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3.科技力量雄厚。我省是全國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區,是國家海洋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國家駐魯和市屬以上海洋科研、教學機構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等國內一流的科研、教學機構。擁有1萬多名海洋科技人員,占全國同類人員的40%多,其中院士22名,博士生導師300多名,博士點52個,碩士點133個,另有近2000位具有高級職稱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擁有24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9處海洋科學觀測站台,20多艘海洋科學考察船,涉海大型科學資料庫11個,種質資源庫5個。國家安排的10個“973”海洋項目,我省承擔了9項。另外,還承擔了500多項“863”計畫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洋項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處於國際前沿研究水平的成果。以生化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為基礎的海洋藥物研製一直保持國內領先地位。開發了可生物降解環保型新材料、納米多功能塑膠、光生態膜、新型海洋酶等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果。科技在我省海洋產業中的貢獻率達50%以上,科技創新成為拉動海洋產業升級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強力助推器。
(三)面臨的形勢。
從國際上看,自
聯合國制定《海洋法公約》以來,世界各沿海國家紛紛把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保護和維護海洋權益列入本國重大發展戰略,向海洋要食品、要資源、要通道、要效益成為海洋開發的世界熱潮。同時,以爭奪海洋資源、控制海洋空間為主要特徵的國際海洋鬥爭也呈現日益加劇的趨勢。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海洋新興產業形成集群,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系,並以明顯高於傳統陸地經濟的比例快速增長,一部分國家的海洋產業成為支柱產業,顯示出巨大的增長潛力。
從國內看,改革開放以來,海洋經濟迅猛發展,2005年全國海洋經濟增加值達到7202億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特別是2003年國家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逐步把我國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強國”的宏偉目標後,沿海各省(市、區)都把海洋經濟確定為新的增長點,制定了新一輪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與重點工程建設計畫,紛紛提出了“建設海洋強省”等戰略目標。
從我省看,山東的海洋區位、資源、科技優勢突出,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得天獨厚,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半島城市群建設、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建設、生態省建設等一系列的戰略決策。這些都為我省海洋經濟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難得的機遇。
二、總體思路和目標原則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
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以
港口為龍頭,以海洋產業、臨港工業和臨港物流業為重點,與半島城市群建設和半島製造業基地建設相銜接,把發展海洋經濟與全省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構築“一洲二帶三灣四港五島群”的特色海洋經濟區,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海洋經濟體系,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產業布局合理、比較優勢突出、生態環境良好的海洋經濟強省。
(二)任務目標。
1.海洋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把海洋經濟作為全省經濟最大增長點來加以培植,推動海洋經濟超常規快速發展。到2010年海洋產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1145億元增加到3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占全省區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到2020年,海洋產業增加值達到10000億元,占全省區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以上。
2.海洋產業結構和布局不斷最佳化。調整海洋漁業結構,大力發展造船、鋼鐵、石油化工、鹽化工、海洋能源等臨港工業,積極拓展濱海旅遊、臨港物流等海洋服務業,依靠科技進步、制度創新和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與技術轉讓,最佳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到2010年,海洋三次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20:37:43調整到15:45:40。
3.海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得到加強,海洋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重點生態功能區得到修復,資源環境對海洋經濟的支撐能力進一步提高。到2010年,全省COD入海量要控制在15萬噸以內,總磷控制在0.6萬噸左右,總氮控制在2.5萬噸左右,90%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國家Ⅰ、Ⅱ類標準,沿海地區建成有效的海洋防災減災體系。
4.區域帶動能力顯著增強。通過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產業集聚效應的擴大、園區經濟的集約化發展,進一步增強海洋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到2010年,全省港口吞吐能力達到6億噸以上,使海洋經濟區域成為全省乃至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對外開放平台、物流基地和國外產業轉移承接基地。
(三)指導原則。
--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的原則。大力調整漁業結構,努力發展海洋礦產開發、海洋化工、海洋旅遊、臨港工業、臨港物流等海洋產業和海洋相關產業,特別要抓住國際產業大轉移機遇,積極承接國外產業轉移和技術轉讓,推動產業結構的全面最佳化和升級。
--堅持統籌協調的原則。把海洋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全局統籌考慮,與半島城市群、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生態省建設和黃河三角洲開發相結合,做到陸海統籌,相互促進,實現經濟、社會、人口、自然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堅持科技興海的原則。充分發揮我省海洋科技力量雄厚和科技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探索海洋科技、海洋教育與海洋經濟有效結合的體制與機制,加快人才培養、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依靠科技和人才,促進海洋開發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升海洋經濟的素質和水平。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貫徹科學發展觀,實行開發與保護並重,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積極保護海洋環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努力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基礎,增強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依法治海的原則。健全海洋法規體系,提高海洋法制意識,最佳化執法環境,積極推進海洋綜合執法,強化執法監督,把海洋開發和管理納入法制化軌道。
三、培植高素質的海洋產業體系
按照發揮優勢、重點突破的要求,積極培植壯大海洋漁業、船舶工業、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石油和海洋化工、濱海旅遊、海洋運輸等六大產業,形成規模優勢和競爭優勢,帶動高素質海洋產業體系的形成。
(一)積極發展山東半島現代漁業。
充分發揮漁業在海洋經濟中的優勢作用,大力發展生態漁業、高效漁業和品牌漁業,最佳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整合涉漁資源,推進漁區工業化、漁村城鎮化進程,力爭在全國率先建成漁業經濟發達、漁區社會繁榮、漁民富裕文明、環境健康優美的現代漁業經濟區。
1.規劃建設四大漁業功能區。一是近海和內陸湖庫自然生態漁業區。在加強漁業資源保護管理的同時,採用工程和生物技術培育修復近海和內陸漁業資源,科學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漁業資源保障體系。二是優勢水產品生態工程養殖產業區。以海岸線為基線,向海陸兩翼拓展,突出特色,創新養殖方式、模式,培植優勢主導產業和名牌品種。三是水產品加工產業區。按照“簇群集結、規模膨脹”的思路,擴建一批以水產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園區,進一步提高輻射帶動能力,把我省建成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水產品加工基地。四是漁港經濟區。以漁港為依託,科學合理選劃漁港臨近區域,形成以漁業經濟為主體,海上運輸、船舶修造、濱海旅遊、商貿物流等產業聚集、優勢互補的特色經濟區。
2.組織實施漁業六大工程。一是漁業資源修復和保護工程。實施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畫,紮實推進減船轉產工作,到2010年,全省報廢中小型機動漁船5000艘,增殖放流水產苗種20億尾(粒)以上,建造省級人工魚礁示範區10個;在魚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等主要棲息場所,建立漁業種質資源保護區(場)40處,國家級瀕危生物救護中心3處。二是漁業產業升級工程。加快實施優勢水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重點抓好海參、海帶、對蝦、扇貝等十大優勢主導品種和10個地方特色品種的健康養殖;穩步發展外海及遠洋漁業,建設2至3處遠洋漁業基地,發展3至4個實力強、裝備水平高的遠洋漁業企業,到2010年,遠洋漁船達到360艘左右,產量35萬噸;大力發展水產現代物流業,依託中心城市和中心漁港,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水產物流交易市場;積極拓展休閒漁業,著力培植游釣、觀賞和都市漁業,提升休閒漁業檔次和水平。三是漁業競爭力提升工程。大力推進漁業產業化進程,培育規模以上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00家,組建規範化漁業中介組織100個,建設無公害標準化水產品生產基地400萬畝;實施出口加工拉動和名牌帶動戰略,到2010年本地水產品加工出口占出口總量的50%以上,培育10個以上年產值過10億元的漁業品牌。四是漁業科技創新工程。構建新型漁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漁業推廣體系,加強漁業關鍵技術研究,積極開展漁民技術培訓,組織實施“科技入戶百千萬計畫”,全面提高漁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就業技能。五是平安漁業建設工程。加快省漁業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完善應急救援信息網路,建設3個省級漁業災害救援中心和8個市、縣級漁業救援機構,制定和完善海洋自然災害、安全事故、涉外糾紛等應急預案,建立漁業安全長效機制和有效的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六是現代漁區建設示範工程。著重抓好20個鄉鎮100個村的現代漁業示範點建設;大力實施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新建7箇中心漁港,8個一級漁港,配套完善漁船避風、供油供水、船用配件供應等基礎設施,將漁港建設與漁區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繁榮漁區城鎮經濟。
(二)培育壯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船舶工業。
與半島製造業基地建設規劃相銜接,依託現有造船、修船企業,充分發揮區位、自然條件優勢,抓住世界船舶工業轉移的良好機遇,堅持自主開發、技術引進和科技創新相結合,搞好技術開發和產業協作配套,加強船舶產業規劃布局,積極發展現代化總裝造船,加快推進一批重大造修船項目的建設。依託青島、煙臺、威海三大造修船中心,構筑北海船舶重工、煙臺萊佛士、威海造船、黃海造船、青島船廠、靈山船業六大平台,著力發展現代化總裝造船,提高產業集中度,延長產品鏈,擴大規模效益。重點建設青島海西灣、大宇煙臺八角、膠南、即墨、威海馬蘭灣、皂北灣等大型造船項目,著力開發大型貨櫃、散貨船、石油天然氣船三大主力產品和海洋工程船、遠洋漁業船舶、豪華遊艇、高速電動船等優勢產品。引導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大船廠的分段製造生產體系,搞好配套服務,大力研發、發展船用鋼板、系列柴油機、鍋爐、錨鏈、五金、儀表、化工、建材、計算機、套用軟體等配套產業,形成以造船工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和新材料生產供應基地。到2010年,全省造船能力達到600萬載重噸。
(三)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
充分發揮我省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海洋科技優勢,以骨幹企業為主體,以人才為根本,以重點項目為依託,加快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工和海洋工程材料、海水環保技術及設備、海水利用等領域深度開發和成果轉化,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產品,集中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長性的海洋產業。加強對海洋生物活性物質提取,為海洋加工工業和生物功能材料產業的發展提供生物資源;加強對共軛亞油酸、岩藻聚糖硫酸脂、文蛤多糖等新型海洋藥物和腦營養物系列產品的開發,為醫治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腫瘤、肝炎、心腦血管疾病提供新型藥物支持;加強對抗衰老、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型、功能型海洋食品和生態化妝品的開發,滿足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需求。力爭把青島、煙臺、威海建成我國一流的海洋生物工程產業基地。
(四)加快發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業。
加強對海洋油氣資源和海洋鹽滷資源的勘探、開發與利用,大力發展產品深加工,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勝利油田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採收率,加大淺海埕島油田開發力度,基本穩定石油產量;加大新油氣田的開發力度,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進行戰略投資,建立海外能源補充基地;配合國家搞好蓬萊19-3油田的開發工作,積極做好油田陸上基地的爭取工作。石油化工,重點向大型化、集約化、一體化發展,重點搞好齊魯石化120萬噸乙烯擴建項目建設,加快青島100萬噸乙烯和1000萬噸原油加工裝置項目建設,在沿海再規劃建設1000萬噸煉油項目,爭取把淄博、青島和渤海灣建成國家的石油化工基地。到2010年,煉油、乙烯、合成樹脂生產能力分別達到5000萬噸、200萬噸、350萬噸。海洋化工,依託山東海化、魯北化工、青島海灣等骨幹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重點生產醫藥中間體、染料中間體、感光材料、溴系阻燃劑等溴系列產品,以及海鹽系列產品,力爭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海洋化工生產基地。
(五)突出發展港口海運業。
港口建設要以規模化、深水泊位化、管理信息化和港口功能多樣化為目標,形成布局最佳化、功能完善、配套先進的港航體系。到2010年,初步建成以青島港為龍頭,以日照、煙臺港為兩翼,以半島港口群為基礎的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大型貨櫃、礦石、煤炭和原油四大運輸系統,在青島、日照、煙臺建設23個3-10萬噸級貨櫃泊位,形成以青島港為幹線港,煙臺、日照港為支線港,龍口、威海等港為餵給港的貨櫃運輸系統,新增吞吐能力1100萬標箱;在日照、青島、煙臺建設3個15-30萬噸級的礦石泊位,形成由青島、日照、煙臺港組成的深水、專業化進口鐵礦石中轉運輸系統,新增吞吐能力6800萬噸;在青島、日照建設2個30萬噸級原油泊位,形成以青島、日照等港組成的進口原油中轉運輸系統,新增吞吐能力6500萬噸;結合國家“西煤東運”、“北煤南運”大通道的實施,擴建和改造青島、日照煤炭泊位,在日照、龍口等港新建6個5-10萬噸級煤炭泊位,形成由青島、日照、龍口等港組成的煤炭裝船運輸系統,新增吞吐能力8700萬噸。進一步最佳化港口結構,加快港口資源整合,增強我省港口綜合競爭實力。到2010年,沿海港口深水泊位達到231個,港口吞吐能力達到6.2億噸,貨櫃能力達到1400萬標箱。
在加快港口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遠洋和貨櫃運輸,建立一支以遠洋大型船舶為主,近遠洋結合、大中小配套、船舶類型齊全、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運輸船隊,努力壯大海上運輸能力。堅持“最佳化結構、鼓勵更新、有序發展”的原則,重點進行海洋運力結構調整,從追求總量規模的外向擴張型向注重質量的內涵提高型轉變,進一步促進沿海船舶向大型化、專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重點發展貨櫃船、液化氣船和滾裝船。加速老舊船舶更新換代,降低船齡;加大海上客運向旅遊化、舒適化、高速化、客滾化、區域化方向發展的力度,鼓勵發展公路、鐵路、水路等多式聯運。到2010年,海洋運輸船舶達到500萬淨載重噸,海洋貨物周轉量6200億噸公里,其中遠洋運輸要達到6000億噸公里,貨櫃運輸量800萬標準箱,基本確立海運大省的地位。
(六)積極拓展海濱旅遊業。
充分挖掘我省豐富的海洋景觀資源和人文資源,以“走近孔子,揚帆青島”,打造“中國黃金海岸”和“中國旅遊度假勝地”為目標,進一步完善海濱城市旅遊規劃,加大沿海旅遊資源的整合力度,強化濱海大旅遊觀念,在資源開發、設施配套、市場開拓等方面打破地區壁壘,加強聯合與協作,實現半島城市群“無障礙旅遊”,走大聯合、大開發、大市場的路子,逐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國內著名旅遊勝地。要突出海濱風光、歷史文化和海洋特色,開發符合現代旅遊需求的生態旅遊、休閒度假、商務會展、工業參觀和文化、探險、遊船、漁村、漁業等特色旅遊。重點抓好青島海洋極地世界、中國海軍博物館擴建改造工程、嶗山旅遊度假區、蓬萊水城、煙臺海濱、威海榮成天鵝湖度假區、日照太陽城主題度假區等區域的開發建設,實現旅遊產業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由單一觀光產品向多元產品的轉化,提升旅遊產業水平。搞好青島、煙臺、威海、日照遊船專用碼頭建設,開闢海濱各城市之間的觀光旅遊線。策劃組織好青島啤酒節、煙臺葡萄酒文化節、榮成漁民節、日照太陽節等有影響的節事活動。進一步加強旅遊綜合配套設施建設,提高綜合接待能力。加大宣傳促銷力度,重點抓好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周邊市場以及俄羅斯、歐美市場的開發,加強省內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和周邊市場的開拓力度,形成全方位的客源市場開發新格局。到2010年,達到接待境外遊客261萬人次,創匯14.6億美元;接待境內遊客8502萬人次,旅遊收入978億元。
四、構建特色海洋經濟區
根據沿海自然資源條件和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我省海洋經濟應按照“一洲二帶三灣四港五島群”的構架展開布局,進行重點開發。通過發揮區域優勢,科學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經濟區域。
(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
黃河三角洲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生態環境、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開發潛力,是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後又一亟待開發的資源寶地。國家把黃河三角洲列為高效生態經濟區,作為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該區要以發展高效生態經濟和綠色產業為主導方向,實行保護性開發,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繼續加快石油與天然氣的勘探開發步伐,實現我省海上油氣資源開發的新突破;充分發揮油氣資源和海洋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石油化工、鹽化工和海洋化工、農用化工、精細化工,擴大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充分發揮黃河三角洲地處環渤海經濟圈中心、北接京津冀、南連膠東半島經濟帶的優越地理位置,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港口擴建工程,構架大交通網路格局;強化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實現灘涂貝類資源的農牧化經營和海水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加大環境保護與整治力度,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業;保護好草地、濕地、動植物繁衍和棲息地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好生物物種多樣性;規劃好不斷增加的後備土地資源的開發模式,按照現代化大農業的要求,走大規模、高科技、機械化、綜合性、生態化的開發路子,並為區內其它各市發展用地的占補平衡提供空間。
(二)陽光海岸帶黃金旅遊區和健康養殖帶特色漁業區。
我省海岸線綿長,地貌類型多樣,資源得天獨厚。要緊緊圍繞打造“陽光海岸”和發展“生態健康養殖”,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建成各具特色的黃金旅遊經濟區和健康漁業養殖區。
1.陽光海岸帶黃金旅遊區。沿海七市旅遊資源豐富、景點眾多,要按照突出特色、最佳化布局、資源共享、錯位發展的原則,合理確定旅遊形象主題,發展各具特色的濱海旅遊業。青島以承辦奧運帆船賽為契機,突出“奧運揚帆勝地,海濱度假天堂”旅遊主題,傾情打造“亞洲第一金沙灘”和“東方溫情港灣”的旅遊形象;煙臺利用蓬萊和長島的空間組合優勢,發展“人間仙境、海上仙山”休閒度假游;威海突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這一主題,發展康體度假游和分時度假游,讓“中國成山頭,東方好望角”揚名世界;日照突出“海濱生態市,東方太陽城”旅遊主題,重點開展中國北方最有魅力的太陽之城濱海民俗和避暑度假游;東營和濱州突出“神奇黃河口、生態大觀園、夢幻石油城”這一主題,發展母親河觀光、濱州貝殼堤旅遊、濕地生態休閒和油田工業旅遊;濰坊以“世界風箏之都”為主題,打造中國民俗旅遊勝地,以“國際蔬菜博覽會”為契機,打造“中國菜園子”生態農業觀光游。
2.健康養殖帶特色漁業區。按照《山東省優勢水產品養殖區域布局規劃》,山東海岸健康養殖帶可劃分為五大岸段。濱州、東營、濰坊岸段,立足本地貝類資源優勢,加大對蝦、鹵蟲、文蛤等海水養殖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建設,有重點地引進海蟄、海水魚、海參等適宜灘涂養殖的新品種;擴大深水區養殖規模,同時加大封灘護養力度,進行高密度生態養殖示範推廣。煙臺岸段調整最佳化養殖結構,壓縮傳統養殖品種,擴大海參、鮑魚等海珍品精養規模,研究全封閉循環水利用技術,引進和推廣深海魚類苗種繁育和養殖技術。威海岸段推廣淺海新型筏式養殖模式,引進和推廣工廠化養殖用水循環利用和生物淨化技術,發展標準化深水網箱養殖,青島岸段調整最佳化養殖布局,減少內灣養殖密度,限定近海養殖規模,拓展外海養殖及海洋農牧化生產。依託海洋技術資源和產業優勢,運用現代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生物技術,做好良種選育和培育,大力發展工廠化、深水網箱等集約化養殖模式。日照岸段通過深海網箱養殖、淺海綜合養殖、立體養殖、工廠化養殖、人工魚礁生態示範和無公害養殖示範區建設等方式來推動健康養殖業的發展。
(三)沿萊州灣、沿膠州灣、沿榮成灣綜合經濟區。
三灣充分考慮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基礎條件,大力發展具有特色的海灣經濟。沿萊州灣綜合經濟區,要大力發展海參、對蝦、大鯪鮃等優質水產品的海水增養殖業,發展以出口創匯為主的水產品的精深加工,尤其是大宗養殖產品的精深加工,提高漁業的產業化水平;要利用豐富的海鹽和滷水資源發展鹽及鹽化工業,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鹽化產品,加快開發濰坊市“三北”地區,促進產業集聚,建成全省重要的重化工業基地;加大對流入萊州灣主要河流污染物的治理,防止海水內侵,實施生態功能區的修復與治理工程,淨化灣內海域水質。沿膠州灣綜合經濟區,重點發展港口、旅遊和漁業。膠州灣南部以港口區為主,充分利用環繞青島的便利條件,做好承接日本、韓國產業轉移的文章,大力發展船舶機械製造為主的臨港和臨海製造業、石油化工業及來進料加工為主的水產品加工業;灣北部則以海水養殖為主,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業;灣外兩側東起嶗山頭、西至唐島灣水域和岸線,突出發展旅遊業。沿榮成灣綜合經濟區,重點發展以海參、鮑魚為主的高檔水產品養殖,以海帶為主的藻類養殖;加強以出口創匯為主的水產品精深加工和海帶深加工產業的發展;大力開展海洋生物技術套用和推廣,加大海洋保健藥品、食品的開發力度;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搞好成山頭、天鵝湖等人文古蹟觀光及田園自然風光的旅遊開發;依託黃海船廠、榮成第一造船廠的技術、設備優勢,大力發展船舶製造業。
(四)青島、日照、煙臺、威海臨港經濟區。
充分發揮半島港口群的優勢,結合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建設,重點建設臨港工業基地和臨港物流基地,形成產業聚集度高、帶動能力強的臨港經濟區。青島港,是我國沿海區域性中心港口和貨櫃幹線港,也是能源、原材料運輸重要樞紐,要以貨櫃運輸為重點,全面發展原油、鐵礦石、煤炭等大宗散貨中轉運輸,加快區港聯運建設,建成多功能、現代化的綜合性大港,形成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充分利用強大的港口功能和區域發展龍頭的優勢,以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和高效集散手段為依託,積極開展進出口、轉口和過境貿易,重點發展大型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形式,提高物流的流轉規模、流轉速度和經濟效益。充分利用保稅區的特殊政策和視窗作用,深購遠銷,大力發展國際貿易,增強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照港,是山東沿海港口群南翼的主要港口,是我國北方地區能源、原材料重要中轉運輸口岸及貨櫃支線港,要以煤炭、礦石和原油等大宗散貨中轉運輸為主,兼顧貨櫃等其他運輸,建成現代化的綜合性大港,形成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骨幹。在進一步確立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地位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沿線地區運輸市場。積極開展港口中轉、儲運、貨物聯運和代理業務,建立綜合配套的中轉服務體系;與臨沂大型批發城相呼應,加快建立日照大型進口商品經銷和中轉基地。積極開展前期工作,加快建設日照精品鋼鐵基地。煙臺港,是我國沿海主要港口和發展綜合物流的重要港口,是膠東和遼東兩個半島運輸通道重要樞紐,北方地區重要貨櫃支線港,要在鞏固發展散貨雜貨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加快西港區開發,搞好與龍口港的整合與分工,重點發展礦石、煤炭、原油、貨櫃運輸,同時發展客貨滾裝服務;龍口港要大力發展與地方經濟關係密切的有色金屬、礦石、糧食、石油化工等中轉業務和貨櫃餵給運輸,積極發展煤炭運輸業務,力爭使煙臺港建成現代化億噸大港,形成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骨幹。要在發展提高現代物流形式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綜合運輸體系完善、黃渤海黃金水道的優勢,抓住煙大鐵路輪渡建設、形成南北交通重要樞紐和節點的機遇,北上、南下,積極拓展東北、環渤海地區和東南沿海腹地,依託出口加工區,積極向國家申辦國際物流園區,以開展貨物轉口、運輸配送、跨國採購等服務貿易,努力形成面向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乃至東北亞地區的大型物流中心。威海港,是山東半島重要的區域性港口,是新亞歐大陸橋東延韓國、日本的重要樞紐港口。其功能定位主要是為服務於本地的貨櫃、煤炭、石油中轉及進口。要以建設深水港口泊位,改善港口集疏運條件,提高港口吞吐能力為重點,並充分發揮鄰近日、韓的區位優勢和產業轉移的良好契機,發展製造業和加工業。要充分發揮石島鎮作為我國北方最大漁港、漁市的優勢,努力形成國際性漁貨貿易區。其他港口城市也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努力發展各具特色的臨港物流產業。
(五)五大島群開發保護區。
發揮我省海島資源豐富、與陸岸距離近、分布相對集中、易於開發的優勢,在不影響軍事需要、確保國防安全的前提下,科學制定全省海島發展總體規劃,以已有一定開發基礎的島嶼為依託,優先開發36個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和有人居住的島嶼,重點開發保護五大島群。廟島群島及煙臺島群:大多為基岩島,要突出生態保護,合理開發,重點發展海島旅遊業和漁業,旅遊業重點發展生態旅遊、探險旅遊、漁家風情旅遊和休閒度假旅遊;漁業重點發展現代化海珍品增養殖和水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同時,搞好風能、潮汐電站等清潔能源建設;積極籌備建設海島科技文化中心,使其成為本省乃至全國海島生態開發和社會綜合發展的排頭兵。威海島群:全部為基岩島,要發揮港口、漁業、旅遊三大海島資源優勢,在發展優質高效漁業和旅遊業的同時,發展海洋運輸業,創建臨海工業區和保稅島,發展外向型經濟。青島近海島群:多為潮間島、島連島和人工陸連島,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依託,建設能源、交通和港口工業群,發展外向型經濟。其它應以靈山島、田橫島、竹岔島為中心,開發嶗山灣、膠州灣附近系列島群,重點發展以海珍品為主的增養殖業和依託青島市的集旅遊、度假、避暑、療養為一體的海島旅遊業。日照近岸海域島群:均為基岩島,重點發展海產品增養殖業,適度發展旅遊業;加強自然資源的保護,建立近岸海域島群自然保護區,保護鳥類、海珍品和文昌魚。濱州近岸島群:開發濱州地區近岸各個沙質島群,重點發展淺海灘涂增養殖、鹽和鹽化工、經濟和藥用植物種植以及貝殼砂的開發利用等。
五、建設健康協調的海洋系統
嚴格實施海洋功能區劃制度,合理開發與保護海洋資源,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海洋污染防治。
結合生態省建設,認真組織實施《渤海碧海行動計畫》、《渤海綜合整治規劃》和《山東省碧海行動計畫》,實現海洋生態良性循環。按照《山東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的要求,嚴格執行陸源污染物達標排放制度,在重點海域推行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海洋環境監測網路,實施常規監測和應急監測,逐步實現自動監測,著力加強重點養殖區、排污口和敏感生態功能區的海洋環境監測監視、監督治理,完善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定期發布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為海洋環境管理和污染源治理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建立海上突發性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置預案。嚴格監督海上石油運輸,防止突發性污染事故的發生。進一步加大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充分發揮沿海企事業單位、漁民、海上平台作業人員的作用,組建民間海洋污染事故監視隊伍,強化海洋環境的監督和保護。進一步加大陸源和海岸、海洋工程對海洋環境污染的防治力度,將海區污染防治與沿海陸域尤其是城市的環境整治結合起來,開展污染區域防治。要對海洋資源狀況進行摸底調查,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要搞好生產力布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嚴格控制沿海新上重污染型企業,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重點污染企業堅決關停並轉;推廣科學養殖方式,著力降低自身污染,提高船舶、港口、海上石油平台防污設備的配備率,實施船舶及相關作業油類污染物“零排放”計畫,控制海上污染源排放。加快沿海七市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到2010年建成運營20座,日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新建污水處理廠要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和脫磷除氮設施,並保證正常運行,確保穩定達標排放。
(二)搞好海洋生態保護。
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實施海洋資源可持續綜合利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強典型海洋生態系保護,在建設和管理好現有各種類型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島的基礎上,規劃建設10-15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和海洋自然保護區;採用現代生物技術搞好水生瀕危物種的繁育,嚴格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維護海洋物種多樣性。重點實施萊州灣、膠州灣生態修復工程,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修復與治理,開展海洋生態保護及開發利用示範工程建設,鞏固和發展海防林,修復和保護近岸濕地,形成良性循環的海洋生態系統。建立近海主要漁業資源捕撈總量控制制度,嚴格實施捕撈許可證制度和休漁制度,減少近海捕撈漁船數量,壓縮捕撈強度,保護和涵養近海漁業資源。探索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對占用傳統作業漁場造成漁民失海的,要給予合理補償。要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原則,正確評估海洋資源的承載力,強化海洋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和綜合利用,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開發利用海洋油氣、礦產、海上運輸、旅遊等海洋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
(三)合理開發保護海岸帶、河口資源。
實施海岸帶有序開發。要科學利用海岸帶資源,突出區位優勢和發展特色,按照《全省海洋功能區劃》和《山東半島城市群區域發展規劃》及本規劃提出的要求,科學制定全省海岸帶發展規劃。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分區,分類管制,綜合管理,引導發展的原則,合理控制和使用海岸帶資源,保護和改善海岸帶環境,把海岸帶的開發建設納入有序發展的軌道。
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對黃河口、小清河口進行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保護,防治潮災和海岸侵蝕;嚴格控制灘涂圍墾和圍填海。對圍墾灘涂和圍填海活動要科學論證,依法審批。嚴禁圍墾沿海沼澤地、蘆葦濕地和古貝殼堤。
六、提高基礎設施支撐能力
加強沿海港口城市、臨港工業區以及主要海島交通、水利、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一)交通設施。
按照加強內聯互通和對外拓展腹地的要求,以港口為核心,加強港口、疏港交通和空中走廊建設,密切沿海、海島地區內部和港口與腹地之間的交通聯繫,著力構建海陸相連、空地一體的交通網路。(1)鐵路集疏運通道建設,重點加快邯濟、菏兗日鐵路擴能改造,青島至榮成城際鐵路、青島至日照鐵路立項和開工建設,德龍煙鐵路、黃大鐵路建設、坪嵐鐵路改造及複線建設。(2)公路集疏運通道建設,適應沿海現代化港口建設需要,進一步搞好路港對接,建設專用疏港路並與高速公路連線;完善環海高速公路大通道,實現沿海重點港口之間的高速連線;加快高速公路東西、南北通道及省際出口的建設,進一步拓展我省沿海港口經濟腹地。重點建設濟青南線、濰坊至日照、青島至龍口、棗莊至臨沂至日照、新河至魯冀界等高速公路,有效解決港口集疏運瓶頸問題。(3)機場建設,按照現代化國際空港的要求,重點搞好青島機場的改建和擴建,完善配套煙臺、威海等機場,增強客貨集疏功能。(4)管道運輸。重點建設青島年接輸300萬噸LNG項目及相關輸氣管道、青島-濰坊-淄博-濟南、萊州-龍口-煙臺、煙臺-威海等幹線及其相關的支線輸氣管道建設,形成網路化管道輸氣系統。同時,管道輸油等運輸形式也要有長足的發展。
加強有居民海島的交通設施建設,改善主要海島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是長島群島、養馬島等主要海島的公路改造和客運碼頭及有關漁港設施建設。萬人以上大島配套完善車客渡滾裝碼頭和快速客輪,3000人以上島嶼全部建成客貨專用碼頭。
(二)水利工程。
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在重點搞好地表水開發利用的同時,突出搞好地下水管理,嚴格控制海水入侵區、地下漏斗區等敏感區域的地下水開採。進一步搞好水資源開發和最佳化配置,重點實施南水北調和西水東調等跨流域調水工程,積極探討南四湖蓄水和沂沭河流域雨洪水調向沿海地區的可行性,建設一批蓄水、集雨和地下截流工程,形成南水北調、西水東調、引黃濟青乾渠與沂沭河水系相互溝通、庫湖串聯、地表水與地下水統籌的水網體系。加強沿海地區和有開發價值海島的供水、防洪排澇等水利設施建設。繼續實施防潮堤工程建設,基本實現主海堤重點防險段和建築物工程達標。海島要採取建設水庫、河道取水、大陸引水、集雨窖池等多種方式開源聚水,建立節水型產業結構,積極創建節水型城市(鎮)。積極穩妥地推動中水回用,所有具備條件的城市污水處理廠都要建設中水回用設施。
充分利用海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海水利用和淡化產業。加快核能海水淡化等海水淡化項目的實施進度,早日開工建設青島、煙臺低溫核能海水淡化項目;圍繞沿海、海島城鄉居民和產業用水,加強海水淡化技術產業化攻關,研究開發小型海水淡化技術和設備,規劃建設一批中小型海水淡化項目;制定海水利用鼓勵政策和措施,擴大直接利用海水的領域和行業,力爭沿海地區的高用水企業工業冷卻水基本上由海水替代,努力擴大青島大生活用海水規模,使之成為國家級大生活用海水技術示範城市,千方百計解決水資源“瓶頸”制約問題,使海水淡化水成為海島居民的重要水源。到2010年全省海水淡化達到40-50萬立方米/日,海水直接利用達到129億立方米/年。
(三)能源設施。
除沿海大型電站和主網架建設外,繼續完善大陸向主要海島供電工程建設,保障海島可靠的電力供應,實現與陸上同網同價。加快核電建設步伐,海陽核電站基礎性工作成熟,投資主體落實,已具備開工建設條件,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同時啟動乳山核電站、榮成高溫氣冷堆項目和沿海第三核電站前期工作。利用海水資源,積極發展海水冷卻電廠;綜合利用海洋能資源,積極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資源,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用作海水淡化城鄉公共設施電源的技術和設備,有效利用海洋清潔能源。
(四)信息網路。
加強陸地與海島、海島與海島間的基礎傳輸網路建設,不斷提高網路化水平。擴大完善本地通信網,大力發展移動通信網、數據通信網等網路通訊。充分利用目前各種經濟、安全、有效的信息技術,特別是移動通訊技術,實現其他海島地區信息傳送和聯網共享。加快“數字海洋”建設,充分利用近海資源調查與評價成果和沿海省(市)在海域管理、環境保護、海島和海岸帶資源開發利用等各個領域積累的豐富信息資源,建設海洋資料庫,建立面向海洋經濟、海洋開發管理和海洋決策支持的海洋信息基礎平台和省、市、縣海洋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加快海上預警預報、搜救搶險、環境監測等信息系統配套建設。
七、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實現海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的環境,保障我省海洋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大力實施“科技興海”戰略,提高海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以中央駐魯科研院所、省內科研機構為依託,充分發揮青島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的整合作用,在發揮技術市場的聯結作用和資源配置作用的同時,通過規劃、計畫、產業和技術政策、課題招標等方式,進一步整合全省海洋科技資源。藉助國家的支持,在青島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高技術示範基地,海洋勘探基地、潛水基地,把青島建成集基礎研究、技術推廣、套用開發於一體的海洋科技城,輻射帶動全省海洋科技的發展。實施人才強海戰略,面向國內外廣泛招攬高層次海洋開發科技人才,鼓勵科技人員利用各種形式進修培訓,加快科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形成高素質的海洋科技隊伍和海洋產業技工。制定公平競爭、唯才是用的人才政策,營造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的良好環境,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組織優勢力量,強化優勢集成,圍繞海水增養殖、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精細化工、船舶製造技術、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生態技術、海洋病害防治等重點領域研究攻關,突破一批產業化關鍵技術,搞好技術儲備,增強海洋產業競爭力。大力推進海洋科技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基礎研究、套用研究、成果轉化一體化的新型體制,實現知識資本與產業金融資本的有機結合。具備條件的科研院所要進入市場,成為高科技型公司,通過市場機制發展壯大。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鼓勵科技人員下海經商,以技術入股、成果轉讓、合作開發等形式領辦企業。
(二)拓寬融資渠道,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
按照市場經濟要求,改革投融資體制,最大限度地融通社會資金,確保海洋經濟建設投資的快速增長。各級財政性建設資金應向海洋產業傾斜,積極爭取中央國債和預算內投資支持,落實地方配套資金。按照“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原則,嚴格海域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法徵收海域使用金和資源保護費,專項用於發展海洋經濟。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著力搞好軟硬環境建設,面向國內外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舉辦各種專題招商活動,吸引外部資金投向我省海洋產業。積極引導、鼓勵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通過股票上市、發行債券、經營權和資產轉讓、聯合兼併等方式,盤活存量資產,最佳化增量資產。加大海洋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積極搞好金融服務,對重點工程、骨幹項目、高新技術項目優先提供貸款支持。省高新技術投資公司要加大海洋高新技術項目投入,省擔保公司要積極為高新技術項目提供擔保支持。
繼續調整最佳化資金投向,突出重點,集約投入。政府的財政性資金,重點用於重大科技攻關,良種繁育、質量監測、災害防治、資源探測、環保治理等基礎設施和鼓勵發展的項目貸款貼息;對於一般性競爭項目,儘快推向市場,通過市場運作,解決建設資金問題。
(三)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千方百計減輕災害損失。
進一步加強海洋預報工作,依託省海洋預報台,建立完善的衛星遙感、航空遙感、船舶、岸站、浮標組成的海洋監測網路,加強海浪、海流、水溫、鹽、聲的分析,加強海洋災害的實時跟蹤監測,有效開展海洋災害的監測預警,準確及時地預報風暴潮、海冰、海嘯等海洋災害性天氣,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專業海洋預報服務。加快建立山東省海洋防災救災指揮中心,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現代衛星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整合軍隊、氣象、環保、海監、漁政、交通、地震等各類信息資源,實現海洋信息資源共享,提高海洋災害的診斷、分析和處理能力,制定可操作的應急和防範措施,形成有效的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加強海洋安全搜救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現有軍用和民用船隻,配備適宜海上救援作業的拖航船、救護船、打撈船、疏浚船、漏油回收船以及消防船等,組建緊急救援隊伍,合理布局搜救網點,完善海上救助通訊網路,採取先進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強化以直升機、搭載型巡邏艇和各種船隻為骨幹的海空聯合搜救體系建設,提高我省海洋救護能力。
加強海洋減災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搞好沿海防潮堤工程建設,重點加強沿海城市、經濟開發區、旅遊景點及低平海岸帶等重點區域的防護能力,在重要入海河口地段修建防潮閘,逐步建成和完善風暴潮防禦工程體系,使沿海城市及重要地段防護能力達到50年一遇的標準;加快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儘早實施海防林二期工程,建立風蝕、水蝕防治結合,林種、樹種合理搭配的沿海基幹防護林帶,形成溝、路、渠、堤、岸及農田防護林網於一體的綜合防護林體系;加強沿海地震監測系統建設和地震區劃研究,提高海洋工程及沿海的地震綜合防禦能力。
建立海洋氣象預警系統和沿海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及氣候變化應對系統。包括建設海洋氣象信息集成與共享平台、海洋氣象災害預警系統、海洋天氣發布系統、海上重大事件應急回響服務系統和奧帆賽等重大海上活動氣象服務系統;建立氣候資源監測評價系統,實施氣候能源開發利用與服務保障工程和沿海生態氣候變化應對工程,使海洋氣象系統更好地服務于海洋經濟的發展。
(四)加強海洋綜合管理,保證海洋經濟協調發展。
進一步健全海洋綜合管理法規體系,依法管海,依法用海。認真貫徹落實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環境保護和漁業、鹽業等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完善海洋功能區劃制度、海域權屬管理制度、海域有償使用制度、污染控制排放制度,加大對港灣等重點海域的綜合治理,嚴格控制填海、圍海等改變海域屬性的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嚴禁亂開亂建鹽田。儘快制定海洋傾廢管理、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保管理、海洋自然保護區和岸線資源使用管理等地方性法規,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法制保障。加強海島開發管理,儘快完成海域勘界工作。繼續完善海洋執法體系,加強海洋與漁業執法隊伍建設,加大海洋法規普及宣傳力度,搞好海洋執法人員培訓,運用先進技術加強執法手段建設,積極推進海洋綜合執法,加強法制監督,全面提高執法綜合素質和水平。搞好全省及沿海市、縣海洋功能區劃、海域使用規劃和海洋資源開發規劃的編制實施,科學布局、充分論證評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加強海域及岸線資源使用管理,建立適度開發、有序經營、持續利用的海洋開發新格局。
(五)切實加強對海洋經濟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管理體制。
建立集中統一有效的海洋經濟建設協調管理體制,制定和落實臨海經濟帶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功能區劃,進一步完善組織領導機構。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省直有關部門參加的協調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省海洋經濟重大決策、重大工程項目的協調領導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實,合理界定省、市、縣(市、區)的管理範圍和許可權,明確有關部門的分工和責任,定期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形成職責明確、分工合理、配合協調的管理體系。沿海市、縣(市、區)要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涉海各部門要圍繞海洋經濟發展的大局,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形成開發海洋資源、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