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信息
關於印發《山東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城市管理局、發展改革委(能源局)、財政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濟寧、威海、濱州、菏澤市水務(水利)局,濟南、青島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
現將《山東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山東省財政廳山東省自然資源廳
山東省能源局
2023年5月26日
方案全文
山東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城鄉建設領域是碳達峰重點領域之一。推動城鄉建設領域綠色發展、節能減碳,是實現碳達峰目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為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助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及《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的若干措施》《山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等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發展體系,加快轉變城鄉建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綠色節能建築、綠色宜居社區、綠色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城鄉等建設,確保城鄉建設領域如期實現碳達峰,更好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因地制宜,統籌兼顧。堅持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準確把握全省城鄉建設領域的重點任務,統籌考慮各類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制定減碳要求。按照差異化發展策略,構建符合不同區域特徵和發展任務的綠色低碳發展體系。
2.以人為本,共建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推動碳達峰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緊密結合,建設高品質建築、打造綠色社區、創建宜居城鄉,推動人民民眾廣泛參與,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增進人民福祉,讓人民民眾在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注重全局性謀劃,將碳達峰目標要求納入城鄉建設領域整體布局,一體化推進節能與減碳,加強頂層設計,注重規劃指引,強化結果控制,合理把握工作節奏,整體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
4.創新驅動,協同發力。堅持創新引領,強化機制創新、方法創新、科技創新,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完善技術產品供給,強化試點示範帶動。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市場機製作用,雙輪驅動、協同發力,加快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法規政策和體制機制初步建立,技術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鄉建設方式加快從粗放式向集約化轉變;綠色建築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建築能效水平穩步提升,綠色建造方式加速推廣,建築能耗和碳排放增長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城鄉建設領域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
到2030年,全省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法規、技術標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城鄉建設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進一步增強;建築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垃圾資源化利用等水平大幅提高,用能結構和方式更加最佳化,可再生能源套用更加充分;高品質綠色建築規模持續增長,綠色建造方式廣泛推行,綠色生活方式普遍形成,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達到峰值。
2060年前,城鄉建設方式全面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系統性變革全面實現,城鄉建設領域碳排放治理現代化全面實現,美好人居環境全面建設,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二、系統推進綠色低碳城市建設
(四)合理最佳化城市功能布局。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空間結構,構建產城融合、職住平衡、高效有序、緊湊宜居、交通便利的城市格局,加快形成集約緊湊低碳的發展模式。科學有序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促進國土空間均衡開發。統籌城市生態廊道、通風廊道、景觀視廊、濱水空間和綠道建設,構建與自然相連通的生態廊道網路。加大提升主城區和新建城區道路網密度,主城區道路網密度大於8公里/平方公里,合理布局快速幹線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綠色慢行通道設施,到2025年全省新增城市道路6000公里。統籌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加強新建建築密度、高度管控,嚴格控制新建超高層建築。穩步開展城市更新行動,健全城市既有建築保留利用和更新改造工作機制,嚴格既有建築拆除管理,推動“拆改留”到“留改拆”轉變,除違法建築和經專業機構鑑定為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築外,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築。
(五)開展綠色低碳社區建設。推廣功能複合的混合街區,倡導居住、商業、無污染產業等混合布局。新建居住社區嚴格執行《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試行)》,既有居住社區因地制宜配建相關設施,到2030年,全省各設區市的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提高到60%以上。探索推進零碳社區建設,引導可再生能源進入社區能源消費終端,推進社區充換電設施建設。有序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到2025年全面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力爭基本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累計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240萬戶。通過步行和騎行網路串聯若干個居住社區,構建形成5分鐘、10分鐘、15分鐘生活圈。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向業主提供居家養老、家政、托幼、健身、購物等生活服務。鼓勵“部分空間、部分時間”、電力需求側回響等綠色低碳用能方式,倡導使用智慧型插座。鼓勵居民採用公共運輸、腳踏車和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引導選用綠色家電、高效照明、節水器具等產品,減少使用一次性消費品。
(六)加快發展綠色宜居住宅。健全住房保障體系,最佳化住房供應結構,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合理確定住宅朝向、窗牆比和體形係數,鼓勵大開間、小進深,充分利用日照和自然通風,降低住宅能耗。推行靈活可變的居住空間設計,減少改造或拆除造成的資源浪費。建立住宅工程質量信息公示制度,將綠色性能主要指標納入商品房買賣契約,在商品住宅中推廣質量潛在缺陷保險,延長工程質量保修期限。提高住宅建築設計水平,提升採光、通風、隔聲、空氣品質以及健康衛生等方面的性能,營造綠色宜居的室內外空間和環境。大力推進新建住房全裝修交付使用,推進整體衛浴、廚房等模組化部品套用,鼓勵全裝修商品住宅加裝新風系統。鼓勵物業企業建設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台,充分運用5G、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提高共用設施設備智慧型化維修養護水平,加強住宅共用部位維護管理。
(七)提高城鎮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加強供熱、供氣、供水等市政基礎設施智慧型化建設管理,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及清潔熱源、供熱管網等建設改造,到2025年新增地下綜合管廊120公里,到2030年城市供熱管網熱損失比2020年下降5個百分點。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加大城市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力度,到2025年,設區市全部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7.9%以內。推動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廠網一體化”,建設污水資源化利用設施和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置設施,到2025年,新建改造城區污水管網5000公里、雨水管網5000公里,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和整縣(市、區)制雨污合流管網實現“雙清零”,全省6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出水達到準IV類水標準,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5%以上。推廣污水處理節能節電新技術,加強城鎮污水資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縣城)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5%。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各類建設項目同步執行海綿城市標準,綜合採用“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減少雨水徑流峰值和徑流量,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可滲透面積比例達45%。完善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及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機制,到2025年,設區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城鄉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達到95%,50%以上的縣(市、區)基本建成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模範縣,2030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5%。推進城市綠色照明,推廣遙測、遙控、遙信等路燈智慧型控制系統,合理控制景觀照明,節能型燈具套用率保持在100%,到2030年,30%以上城市建成照明數位化系統,LED等高效燈具普及率達到80%以上。
(八)增強城市綠化碳匯能力。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完善城市綠地系統,構建“綠心、綠楔、綠環、綠廊”等結構性綠化體系,通過“留白增綠”、見縫插綠、拆違建綠、破硬增綠等形式拓展綠化空間,系統推進綜合性公園、專類公園、社區公園建設,著力建設居民身邊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構建高低搭配、均衡分布的多層級公園體系,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最佳化城市綠化植物碳匯結構,用近自然、群落式、低維護、可持續的方式營造城市生態空間,提升城市綠地固碳增匯效能,科學構建園林綠化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加強城市綠化養護運維,科學選用綠化方式和綠植種類,優先選用本地苗木,推廣節水型低成本維護園林綠地。到2025年,全省城市(縣城)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7.5%,建成區綠化覆蓋達到4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7.5平方米,建成城市綠道1萬公里;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