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2007年2月16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促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意見》。
意見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意見
魯政發〔2007〕20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深入落實
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使經濟成長儘快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保持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勢頭,特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進一步促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十五”以來,我省以
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落實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努力轉變增長方式,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我省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存在許多突出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經濟成長方式還沒有實現根本性轉變,制約著我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協調發展。主要表現在:經濟成長粗放型特徵還比較明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規模較小,服務業發展滯後;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成果轉化率不高,高層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足;能源資源消耗總量大,環境污染治理任務重;制約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依然存在。
進入新時期、站在新起點、面對新挑戰、實現新跨越,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緊迫感和使命感,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二、進一步促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
胡錦濤總書記對山東提出的“三個走在前面”的要求,以又好又快發展為主題,以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為主線,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環節,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擴大對外開放,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經濟成長方式實現根本性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
(二)主要任務目標。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進程明顯加快。到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由目前的9.8∶58.2∶32調整為8∶55∶37;輕重工業比例由34∶66調整為40∶60。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6%提高到35%,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取得顯著成效。萬元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16%以上;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5以下。
(三)樹立科學發展的新理念。一是樹立投資與消費共同拉動增長的新理念;二是樹立傳統產業提升與高新技術產業共同拉動增長的新理念;三是樹立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拉動增長的新理念;四是樹立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共同帶動增長的新理念;五是樹立生產性服務業和新型流通業帶動增長的新理念。
(四)認真貫徹落實巨觀調控政策。一要加強投資調控和管理。完善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和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備案管理辦法,規範項目建設程式,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強化源頭管理。二要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堅持突出重點、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方針,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圍繞省鼓勵發展的行業選上項目,嚴格控制“三高”項目和產能過剩行業擴張,用增量結構的最佳化促進存量結構的最佳化。三要抓好重大項目建設和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培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排頭兵,確保主要目標的實現。
三、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以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按照產品優質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的要求,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加快培植結構最佳化、布局合理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一)加快發展優質、高效、生態農業。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擴大優質專用糧生產,積極發展棉花、油料、瓜菜、水果、乾果、花卉、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加快構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優質農產品產業帶(區),實施優勢產業提升計畫,把附加值高、產業鏈條長的園藝、林果、畜牧、水產業和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做大做強。積極發展漁業工廠化健康養殖,培育優勢主導水產業,促進山東半島現代漁業經濟區建設。實施農業科技促進行動,加快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體系、信息體系、質量檢測監管體系和動植物疫病防治體系,依靠科技進步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二)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建立龍頭企業優勝劣汰的激勵機制。鼓勵支持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資本運營、兼併聯合等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儘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大型龍頭企業集團。繼續實施並完善對龍頭企業在基地建設、科技創新、出口創匯、村企互動等方面的專項資金和優惠政策扶持。加快推進產業化經營機制創新,扶持龍頭企業通過建立風險基金、擔保貸款、保護價收購等形式,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和互動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快培育各種類型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和市場適應能力。
(三)強化對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財力支持。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確保各級財政用於“三農”投入的增量高於上年,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高於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高於上年。水利建設基金、水資源費等要確保用於農業。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要專項用於基本農田建設和保護、土地整理與修復及耕地開發。省級財政安排農業政策性保險保費補貼及巨災風險準備金。通過貼息、補助等形式,鼓勵更多的金融資金投向農業和農村。
四、調整最佳化工業結構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調整最佳化產品結構,大力實施名牌戰略,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
(一)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推進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儘快形成一批高新技術骨幹企業、名牌產品、產業基地和出口創新基地,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次創業,加快山東半島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步伐。
壯大電子信息產業。加大對積體電路、軟體等核心產業和技術研發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做大做強計算機、通信、信息家電產業,發展壯大電子材料、元器件和軟體產業。積極培育積體電路設計、光電子、新型感測器、新型顯示器件、工業機器人、汽車電子和工具機電子等新興產業。
培植生物產業。積極推動生物技術在工業、農業等各個領域的運用。發揮生物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實施生物專項工程,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和生物環保等新興產業。鼓勵和支持用生物技術培育農產品、水產品和畜產品新品種,提高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水平。
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圍繞電子、冶金、化工、機械等行業發展需要,大力發展優質高分子材料、膜材料、新型纖維、高技術陶瓷、智慧型材料、複合材料等新材料產品,打造矽材料、光電材料、氟材料、發光材料和碳纖維、玻璃纖維材料生產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
(二)突出振興裝備製造業。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相結合,加大消化吸收、再創新資金投入力度,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努力提高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製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建立較為完備的裝備製造業體系。
提升重大技術裝備水平。重點促進電子通信、數控系統和數控工具機、發電及輸變電、現代農業、工程建築機械、重型機械、輕紡機械、專業成套設備、環保、新能源等十個領域重大裝備的創新和發展,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品。
做大做強汽車工業。依託骨幹企業,整合資源,重點發展中高檔轎車、高檔客車、重型汽車,改造提升輕型車、改裝車和特種車製造水平。大力發展先進發動機、變速箱、汽車電子、感測器、制動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產品,嚴格控制農用車、低速貨車、低檔改裝車和高耗材、高耗能汽車零部件產品的發展。
促進船舶工業發展。鼓勵發展高性能、高技術特種船舶和10萬噸級以上的貨櫃運輸船、散貨船、萬噸級以上的滾裝船、客船、豪華遊艇和海洋工程裝備,著力打造青島、日照、煙臺、威海、濟寧等船舶修造基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嚴禁中小型船舶設施的低水平重複建設。
(三)突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術升級、保護環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資源綜合利用為目標,以提高產品開發和精深加工能力為方向,加快運用高新技術與先進適用技術,大力提升傳統產業的設計、製造、裝備和管理水平,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增強產業競爭力。
最佳化發展冶金工業。嚴格控制新增煉鐵、煉鋼、軋鋼、電解鋁、電解銅、氧化鋁、鐵合金生產能力,支持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提高技術裝備,發展循環經濟。積極發展汽車、機械、船舶、家電等行業專用優質鋼材,鼓勵電解鋁、電解銅的高精度深加工,發展高精板、帶、箔、管材等產品。加快推進骨幹企業聯合重組,儘快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充分利用海水、滷水資源,重點發展新型、節能、環保和附加值高的添加劑、防腐劑、助劑等專用精細化學品。控制傳統煤化工產品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展現代煤化工產品。嚴格電石、焦炭等行業準入管理,堅決淘汰化肥、燒鹼、純鹼等行業的落後生產能力。
調整石化產業布局。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園區化”發展模式,鼓勵在有條件的沿海地區合理規劃建設以煉油乙烯為龍頭的石化項目,大力發展石油裂解及後續深加工產品,拉長產業鏈。加快關停並轉小煉油裝置,推進產業聚集和規模發展。適度發展橡膠加工,嚴格控制新建斜交胎、力車胎項目。
集約發展建材工業。在等量或超量淘汰立窯產能的基礎上,按規劃布局適度建設日產5000噸以上的新型乾法旋窯水泥生產線並形成大型旋窯熟料基地。推進企業聯合重組,加快淘汰關閉立窯水泥生產線,到2010年新型乾法旋窯水泥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鼓勵開發生產優質浮法玻璃及市場需要的特殊品種和玻璃深加工產品。加大玻璃纖維深加工產品研發。嚴禁生產實心粘土磚,積極發展節能、利廢和環保的新型牆體材料。
加快造紙工業結構調整。加強節水、降污新工藝的研發和套用,嚴格控制新增製漿造紙能力。支持建設工業原料林基地,鼓勵利用廢紙、木漿和商品木片資源,發展低水耗、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種紙、高檔文化紙及紙板等,嚴格限制低檔紙及紙板項目建設。今後,不再新布點製漿造紙企業,大力壓縮麥草製漿規模。
推進食品工業精深加工。積極採用生物、保鮮、分離等先進技術,以糧油、肉禽、水產、果蔬、乳製品和飲料的加工製造為重點,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實施標準化生產,提升轉化增值能力。鼓勵甜高粱、秸稈、纖維素燃料乙醇的開發生產,嚴格限制糧食酒精項目建設。
加快紡織工業上檔升級。積極開發紡織新材料,鼓勵發展高檔紡織面料和高檔服裝,大力發展家用和產業用紡織產品,培育名牌產品,提高技術含量和自主品牌產品比重,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設備,嚴格限制新增棉、毛紡低水平生產能力。加快印染、皮革行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檔次。
在改造設備工藝上下功夫。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企業主要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由50%左右提高到65%,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由25%左右提高到30%。
(四)努力改善能源工業結構。堅持節約優先、節約與開源並重的方針,著力改善我省的能源結構。
有序發展煤炭工業。堅持開發、保護、調入統籌規劃,穩定生產規模,控制開發強度,提高煤炭資源利用效率。鼓勵建設百萬噸級以上大型現代化礦井,不再建設45萬噸燉年以下礦井,淘汰現有9萬噸燉年以下礦井。2010年前,全省煤炭產量控制在1.5億噸以內,煤礦平均資源回採率和原煤入洗率均提高到60%以上。
最佳化調整電源結構。積極發展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環保機組,單機60萬千瓦以上機組必須採用超臨界、超超臨界技術。禁止建設單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下的常規燃煤機組。加快淘汰單機容量10萬千瓦以下的常規燃煤凝汽機組。大中型城市新上熱電聯產項目原則上建設30萬千瓦級以上供熱機組。支持發展利用海水、中水、礦坑水、空冷冷卻機組。加快核電、風電建設步伐。合理布局,加快抽水蓄能電站發展。到2010年,30萬千瓦級以上主力機型裝機容量比例提高到55%,熱電聯產機組比例提高到35%。
大力發展新能源。重點發展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實施農村沼氣推廣工程。制定促進新能源發展激勵政策。實施新能源發展配額目標管理制度,明確各主要能源企業新能源發展目標,引導企業積極投資新能源產業;達不到新能源市場配額目標要求的,限制其發展常規項目。制定促進新能源發展價格政策。到2010年,全省新能源開發利用總量達到1000萬噸標準煤,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由目前的不足1%提高到5%。
(五)加強產業政策引導。抓緊制定《山東省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嚴格環保、安全、技術、土地和資源利用等方面的市場準入條件,明確鼓勵、限制和禁止的產品,配套完善產業政策。進一步規範項目核准和備案制度。對限制類項目,省以下投資主管部門一律不得核准和備案。
五、加快繁榮發展服務業
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拓寬領域、擴大規模、最佳化結構、增強功能,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
(一)拓展生產性服務業。
優先發展金融業。整合金融資源,把發展地方金融機構作為全省金融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做大做強恆豐銀行,做精做專城市商業銀行,加快組建山東省農村合作銀行和省內保險公司法人機構,積極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吸引省外、國外優質金融機構來我省開設分支機構或外資法人銀行。鼓勵金融創新,穩步發展綜合類金融服務,積極發展面向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和小額信貸,拓展保險市場。積極發展資本市場,鼓勵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強公路客貨運輸、城市公共運輸、鐵路、民航、港口等綜合運輸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立體交通運輸網,提高運輸效率。加強物流設施和信息平台建設,促進物流資源的整合,構築魯東、魯中、魯南三大物流聚集區。加快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產品集散基地建設,積極推進物流業利用外資,培植具有競爭力的大型物流企業集團,促進物流業向產業化、規模化、信息化方向發展。
規範發展商務服務業。拓展和規範律師、公證、經濟仲裁等法律服務,積極發展項目策劃、併購重組等投資與資產管理服務,規範發展會計、審計等經濟鑑證類服務,鼓勵發展專業化的工業設計,加快發展會展業。
(二)提升消費性服務業。
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產業化運作方式和集團化管理體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重點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出版發行、廣告會展等十大文化產業,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建設,培植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扶持發展創意產業和工藝美術產業。
大力發展旅遊業。科學整合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改善基礎設施,推進重點旅遊區、精品旅遊線和專項旅遊產品開發建設,規範旅遊市場秩序,切實用好旅遊扶持資金,塑造旅遊品牌,培育一批實力強的大型旅遊集團。大力振興魯菜,開發風味小吃與藝術表演融為一體的服務項目。鼓勵開發特色旅遊商品。
提升商貿服務業。鼓勵發展經營業態多樣化的零售、餐飲等商貿服務,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和組織形式。按照最佳化城市功能、疏解交通的要求,合理調整城市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建設和改造,培強做大農產品流通企業。
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重點發展社區商業、家政服務、社區保全、養老托幼和修理服務等,培育專業性與綜合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服務,推進社區服務規範化和網路化建設。
(三)進一步加大服務業發展的扶持力度。
放大服務業引導資金的作用。省級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要按GDP的萬分之0.5的比例足額到位。各市要根據經濟總量的比例和自身財政狀況,在預算內安排相關的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促進服務業全面快速健康發展。
突出重點安排使用好服務業引導資金。優先支持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現代流通、信息服務、旅遊文化、商務服務、科教文衛、社會中介等關鍵領域、薄弱環節、新興產業的發展項目。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門要優先安排符合服務業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服務業領域有關項目的貸款資金。增加省級國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資本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擔保資金扶持發展中小服務企業。支持符合條件的服務企業進入資本市場。
加大對服務業發展的考核力度。做好省對設區的市服務業發展情況的考核,對服務業發展成效顯著的地方給予獎勵。各市要相應建立對縣(市、區)的考核制度,形成發展服務業的濃厚氛圍,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最佳化服務業發展環境。放寬市場準入,允許各類資本進入國家法律法規禁止以外的所有服務業領域。搞好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及時向社會公布扶持服務業發展的優惠政策。2007年,實現服務業用水、用氣、用電價格與工業並軌。
六、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全面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
(一)加快推進自主創新。
加強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選擇我省具有優勢和對發展有重大意義的領域,加強套用基礎研究,力爭在基因組學、信息科學、納米科學和生態科學等方面取得新進展,顯著提升我省原始創新能力。
實施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工程。以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新材料、新能源、環保、海洋工程等領域為重點,最佳化整合科技資源,每年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開發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關鍵技術,實現核心技術集成創新與跨越。
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科研設備更新步伐,積極搭建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框架,重點支持青島海洋科學技術國家實驗室和農作物、眼科、心腦血管、優生優育等一批重點實驗室建設。到2010年,爭取籌建1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2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基礎設施。
推進智慧財產權戰略。強化企業專利意識和智慧財產權保護,重視提高專利申請的質量。201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品中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的比重達到60%以上,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出口年增20%以上,規模以上企業每家擁有3-5項自主智慧財產權。加大專利技術的實施力度,採取風險投資、貸款貼息等措施,推進專利成果的產業化。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的違法行為。
(二)加強創新體系建設。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相結合的創新體系。鼓勵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加快培育一批集研發、設計於一體的科技骨幹型企業;重視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活力,鼓勵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十一五”期間,推動全省200家重點大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和專利管理機構,培育100家重點企業技術中心。
大力推進政產學研金結合。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加快建立現代院所制度。深化與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大院大所和高校的合作。支持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建立研發機構、產業技術聯盟等創新組織,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擔企業重大科技項目,促進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
進一步加大財政科技投入。確保各級財政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年初預算編制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的要求,並納入各級政府的責任考核體系,逐步提高各級財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佳化各類科技資金結構,合理界定各級政府科技投入重點。
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用足用活國家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認真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總收入的5%、重點企業占3%、一般企業占1%的要求,對財務核算制度健全、實行查賬徵稅的企業,在按規定實行100%扣除的基礎上,允許再按當年實際發生額的50%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完善政府採購制度,對自主創新產品、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的先進裝備和產品,納入政府優先採購範圍。
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科技開發。加快建立和完善創業資本投入、運營和退出機制,大力發展各類創業投資公司,鼓勵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促進創業資本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支持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進入主機板和中小板市場。
(四)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重點抓好“泰山學者”工程、“首席技師”活動和創新團隊建設,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重點領域和主導產業高技術帶頭人、中青年業務骨幹、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打造高技能實用型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優秀企業管理人才等三支隊伍。建立健全以學校培養為基礎,企業培訓為主體,各類培訓基地為依託的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大力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
七、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著力構建節約型的增長方式、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
(一)突出抓好節能降耗。
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能耗審核制度。嚴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項目,參照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制定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能耗標準,並作為項目審批、核准、備案的強制性門檻。
加強節能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套用。重點抓好煤炭、電力、化工、造紙、建材、冶金等行業千戶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管理,搞好100項重大節能技術、100項重大節能裝備和100項重大節能示範工程的推廣套用。
改進發電調度方式。按照“節能、環保、經濟”的調度原則,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資源綜合利用和能耗低、排放少的高效環保大機組,優先調度多發電,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機組發電。到2010年,全省發電機組發電標準煤耗比2005年降低10克燉千瓦時。
實施用能差別價格政策。制定行業用能限額和控制標準,對政府定價的電、氣、油等能源,實行超標準能耗定額遞進加價,運用價格槓桿推動企業節能降耗。
(二)大力推進節約用水。
積極發展節水型農業。限制和壓縮高耗水、低產出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耐旱、高效農作物生產。加強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推廣管道輸水、渠道防滲、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用水利用效率。變革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大力發展免(少)耕播種、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等,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鼓勵發展節水型產業。按照國內外先進標準,制定實施行業用水定額和節水標準,嚴格實行定額管理。強制推廣節水型生產工藝、設備和器具,提高工業冷卻水循環利用率。強制推行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回用和公共建築、居住小區的中水回用,實現水的循環利用。重大工業項目要充分利用城市中水和礦坑排水,嚴格控制使用地下水。到2010年,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提高到75%,中水回用率達到30%。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和“一戶一表、計量出戶”改造,降低漏失率。
開發利用海水資源。以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為重點,大力推進海水淡化關鍵技術及設備的開發套用,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加快沿海地區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設,提高城市生活用水的海水利用率。沿海工業企業要多用海水,少用淡水。具備利用海水條件的新建電廠和年用淡水量超過200萬立方米的工業項目,必須配套建設海水淡化工程。
利用價格措施促進節水。推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水資源差別定價和超額累進加價措施。逐步提高水資源費標準,合理確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供水價格改革,儘快將污水處理費調整到位。堅持總量控制、分類計價、定量供應、超額加價的原則,全面推行計畫用水和限額用水。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搞好資源有序開發。加強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管理,建立健全礦業開採準入、資質管理等制度,適度控制礦產資源開發總量,限制優勢礦種過度開發和過量開採。積極推進境外資源開發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鋁土礦等能源和短缺資源領域進行境外合作開發,增加權益資源數量。加快西電東送、西煤東輸、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重大工程建設進度,更好地利用省外資源。推進余能資源高效利用。鼓勵餘熱、余壓、余汽等余能資源的回收利用,對安裝余能綜合利用設施的,按規定享受國家資源綜合利用優惠政策。利用余能資源電力,符合併網調度條件的,供電部門要優先簽訂併網協定,對併網的機組免交小火電上網配套費,並在核定的上網電量內優先購買。凡屬企業自備、不納入電網統一銷售的,實行自發自用。水泥行業現有日產2000噸以上和新建的新型乾法水泥生產線,必須安裝或建設低溫餘熱發電設備。到2010年,全省化工、冶金、建材等重點行業具備利用條件的余能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提高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重點拓展火電廠粉煤灰和脫硫石膏的運用領域,大力發展利廢建材和新型牆體材料。到2010年,粉煤灰和煤矸石的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80%和50%以上,新型牆體材料套用比例達到90%以上。加強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資的回收、加工、利用,提高再生資源加工和循環利用水平。大力推行秸稈還田、秸稈氣化、沼氣、畜禽糞便的無害化利用。到201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適宜地區25%以上的農戶用上沼氣。
搞好循環經濟試點省工作。抓住我省作為循環經濟試點省的機遇,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型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到2008年,創建10個循環經濟型城市、20個循環經濟型園區和300家循環經濟型企業。
八、加大土地集約利用和環境保護力度
(一)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嚴格按照國家和省產業政策審批和供應土地,合理安排建設用地,優先安排國家和省重點建設項目、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新能源開發和服務業建設項目用地。對於禁止類項目及未達到國家和省規定的市場準入門檻的允許類項目,不予安排用地。對於限制類項目用地,必須依據有關規定從嚴審批。
嚴格執行國家建設用地定額標準和《山東省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控制標準》,合理確定建設用地規模。對經濟發展熱點地區、特殊行業和項目,要認真研究提高建設用地控制標準,進一步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積極探索合理利用存量土地的有效途徑。加快塌陷地的治理和開發利用。
(二)搞好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嚴格實施排污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繼續實施“兩湖一河”碧水行動計畫和碧海行動計畫,抓好我省南水北調及沿線等重點流域、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突出抓好造紙、釀造、印染、化工、醫藥、冶金、電鍍等行業的水污染防治。關停年產5萬噸以下麥草漿、5000噸以下釀酒、10萬張以下皮革生產線和20萬噸以下立窯水泥生產企業,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爐、20噸以下轉爐、4.3立方米以下焦爐。2010年前,所有燃煤電廠全部安裝並運行脫硫裝置,新建電廠必須同步安裝脫硫裝置。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對重點污染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推進環境管理體系和環境標誌產品認證,抓好100家清潔生產示範企業。
搞好生態保護。加強濕地保護,大力推進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示範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做好土地整治開發與復墾。抓緊做好礦山生態保護與恢復,重點治理採礦塌陷地和已毀山體。以國土綠化為重點,大力推進“綠色山東”建設,重點抓好荒山、荒灘、荒地造林及沿海防護林、平原農田林網建設,使全省生態質量有明顯改觀。
強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制定嚴格的環境準入條件,依法限制能耗物耗高、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總量控制指標或污染嚴重且環境質量長期得不到改善的地區,停止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項目。
九、加強組織領導
(一)強化考核監督。進一步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考核監督體系,建立與集約增長相適應的領導幹部政績考核機制,把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安全生產、服務業發展等指標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實把工作重心轉到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上來。
(二)落實工作責任。省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制定並組織實施促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的財稅、金融、價格、信貸、科技、人才等相關政策。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把促進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具體措施,分解任務目標,抓好貫徹落實,不斷取得新成效。
山東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二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