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尚濂咀村戲台
- 戲台名稱:濂溪藝苑
- 位置:樂平東南部
- 年代:2009年建造
歷史探源,簡介,類型,鄉建戲台,村建戲台,族建戲台,商建戲台,私建戲台,廟宇戲台,祠堂台,萬年台,草台,濂溪藝苑,
歷史探源
自古以來,樂平民風強悍、文風昌盛,民眾相當熱情豪爽。樂平百姓都是聚族而居,且鄉土觀念特彆強,所以經常為爭奪所管轄的地盤發生自相殘殺。而這種自相殘殺又以樂平東南鄉眾埠鎮最為激烈。各大姓械鬥不斷、烽煙四起,攀比之風不絕。隨著戲劇的不斷發展和攀比持續高漲而興起的古戲台遍布城鄉各地。從明代至今,擴建和興建古戲台之風愈來愈盛,長久不衰,故此,樂平稱之為【中國古戲台博物館】,樂平古戲台也成為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中華一絕。
經調查,2002年,樂平有古戲台412座,其中還有被遺漏而沒有統計上來的。在這400多座古戲台之中,徐氏古戲台就占有30幾座,其中,塔前鎮下徐村有兩座,雙田鎮龍珠村則有四座。而到了2011年底,徐氏村莊又重建或新建了很多戲台。雖然,在樂平徐氏村莊裡很難找到刻有【徐氏宗祠】字樣的祠堂,但是長久以來,樂平古戲台就相當於祠堂,在古戲台中堂之上,最吸引人的就是一副巨大的圖畫,畫上的人物都是徐國的國君像。在演戲之前,都要擺上香案,擺放祖先靈堂,焚香叩拜祖先,再開始上演 精彩劇目。
每一年農閒之際,諸如中秋、元宵等佳節之際,很多徐氏村莊都會請戲班唱戲。有個別老人過大壽也會請戲班演戲。再就是續修宗譜開譜大典、新戲台落成,維修戲台竣工、祠堂落成等盛事,都會看到一片熱鬧的景象,鑼鼓喧天,鞭炮長鳴,還有被邀請而來的四面八方的徐氏村莊貴賓代表。
攀華宗【姓氏聯誼會或宗親會的雛形】,打械鬥,是樂平延續一百多年的舊風俗。每個不同姓氏的村莊之間稍有誤會,就會發生打打殺殺,各找各的同姓宗族相幫,稱之為【攀華宗】。只要宗族發生糾紛,就會刀槍相見,往往一兩個村莊發生械鬥,會蔓延到幾十甚至幾百個村莊參與,其械鬥地域範圍跨越幾個縣橫豎五六十里,只要是械鬥過後的村莊,往往被燒得片瓦不留,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樂平的農村械鬥,當屬眾埠鎮--------樂平東南鄉最慘烈,最多的一次參與械鬥人數過萬,幾乎相當於正規軍作戰。而這些作戰的壯丁都是訓練有素的民團組織。【清末太平軍侵犯樂平,樂平縣普遍組織民團,有清政府派人專門訓練,配發刀槍,太平軍敗走樂平之後,這些民團就是農村械鬥的主要力量】。樂平東南鄉聚族而居者,徐、張、胡、馬、王、葉、程、邵、趙等,俗稱八大姓。起初,王姓和葉姓相殺,靠近葉家的尚濂咀村徐氏隨之捲入這場紛爭,尚濂咀村徐氏和王姓聯盟,而葉姓則與程姓聯盟,經過一番打殺之後,尚濂咀村徐氏敗陣。而尚濂咀村徐氏在敗陣過後,四處大會宗親,眾埠幾十個徐氏村莊【統稱上九徐】全部結成同盟和王姓一起對抗程姓和葉姓幾十個村莊,相互殘殺幾次後,互有勝敗。最後,德興黃柏徐家、萬年黃墩徐家、禮林白土徐家等相繼派出壯丁,會同眾埠鎮九徐【眾埠鎮九徐有幾十個村莊,其中河頭徐家就有十八族,一族就是一個村】和王姓,由葉水橋【徐幹賢】統一指揮,最後徹底蕩平葉家,葉姓人四處逃散,村毀人亡。這一戰,徐氏在眾埠鎮和樂平東南方奠定了霸主位置。眾埠鎮張姓和胡姓大肆殘殺之初,因為張姓懼怕徐氏出面干預,於是張氏派出代表送出厚禮買通徐氏,敬請徐氏不要出手,從中,可知徐氏在眾埠的一舉一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徐氏在械鬥之前,都會下發請帖,通知所有徐氏宗族,聚會於戲台廣場之上,而樂平的戲台都是和祠堂健在同一個位置,或戲台對面、或戲台背後、或戲台左前側右前側,也有和戲台並列建在一起的祠堂台。為了得到祖先的神靈保佑,首要的就是祭祀祖先。在這一刻,戲台就成了最具權威的宗族聚會所在。在每一次和外姓相殺之後,村里就組織壯丁把戰死的宗親遺體抬回村里,撫恤死者家屬,死者身上的血衣也會被脫下來永久保存在祠堂里,用來提醒徐氏子孫,祖先為了捍衛家族尊嚴,為了捍衛自己的領土而英勇戰死。
據徐氏老前輩敘述,九徐大破葉家之時,同時白土徐家還協同禮林鎮洪氏把牌樓程家600餘幢房屋全部燒毀,以報程姓協助葉家之仇,牌樓程氏畏懼九徐之威名,老早就望風而逃。眾埠鎮徐氏為了慶賀這次偉大的勝利,就在眾埠鎮街上大擺慶功宴,很多徐氏村莊都到場或派出代表慶賀。在慶賀的同時,葉家那些被殺死的死者頭顱全部懸吊在戲台大樑上面,下面則擺放徐氏祖先靈位。這就是用葉姓的頭顱來祭奠徐氏先祖,告慰徐氏死者之靈,祈求祖先們保佑後代子孫世代昌盛。
往往樂平農村的一舉一動,都和古戲台難捨難分,從熱愛看戲來說,樂平人民熱愛古文化,往往點播戲劇來教育子孫積極上進,刻苦求學,也警示子孫,清清白白做人,高風亮節為官。戲台已經融入了樂平民眾的心裡,也融入了樂平光輝燦爛的藝術之中。昨日的廝殺已經成為永久的悲慘歷史,而樂平古戲台文化還在閃閃發光,徐氏文化源流在樂平更是獨樹一幟,歷朝歷代,樂平徐氏人才輩出,子孫安居樂業,為了樂平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簡介
隨著贛劇在樂平的形成和發展,樂平古戲台、尚濂咀村戲台也相繼出現和增多,逐漸成為與贛劇血肉相連且並駕齊驅的獨特建築藝術。與輝煌燦爛的贛劇相比,古戲台建築更是燦爛輝煌。樂平城鄉的戲台有鄉建的,村建的,族建的,商會建的,私人家裡建的,還有由僧侶慕捐或施主還願聚資興建的種種。
樂平古戲台,不僅數量多、分布廣,而且風格多樣,異彩紛呈。就屬性而言,分祠堂台、萬年台、廟宇台、會館台、家庭台五種類型。由於歷史的原因,廟宇台、會館台、家庭台都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消失在曾經的歲月之中。在樂平真正意義上能被稱為古戲台而且隨處可見的其實就是祠堂台和萬年台。
類型
鄉建戲台
鄉建的戲台(院)大多是指解放以後鄉政府組織集資建造的。這種戲台(院)多半屬於會場、戲場兩用。大部份建造於20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在粉碎“四人幫”後,隨著人民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文化藝術事業的日益發展,樂平農村曾出現一股建造戲台(院)熱,絕大多數的鄉(鎮、場)都集資建造了以會場為名目的戲院、影劇院。涌山,鎮橋等鄉的影劇院都造得比較壯觀,擁有一千多個座席。這些影劇院,除了經常邀請本縣(市)的劇團去賣票公演外,還不時邀請外地乃至外省、市的劇團去作營業性的演出,大大地活躍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村建戲台
村建的戲台則是以自然村為單位建造的。—個村莊,不管有幾十姓氏聚居,如果村里造戲台,那就得按戶口或人口出錢,村里做戲也得同樣攤派戲金,“供子弟”(供演員的飯)。這種村建的戲台,在樂平農村占大多數。
族建戲台
族建的戲台分大族和小族(房、股)兩種。這是以氏族為單位建造的,多半與祠堂建在一起,是該氏族祭祀祖先的場所。大氏族建造的戲台大都由鄰近的同姓村莊集資興建,如臨港古田下堡的戲台。在古田附近散居著很多村莊,那些村莊裡大部份都是盛姓集族而居,號稱“古田十八族”,都是同一祖宗繁衍下來的,為了便於集中祭祀祖先,十八族便集資在下堡村建造了一座戲台,如舉行祭杞祖宗或修宗譜等活動,同時都要大演其戲,其時,十八族都要分別推選頭首(各族的為首者)參加籌劃和攤派費用。此外,也有以氏族中的房股出面興建的戲台,那是為了本房(股)的集中與祭祀祖先的方便而建的。如雙田鄉的橫路村的葉姓就有一房、四房、九房三座戲台。塔前的山下朱家原來也有上邊、下邊兩座戲台(上邊戲台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已拆除)。雙田的龍珠也有三座戲台。凡以宗族建造的戲台,都與祠堂相連或建在祠堂外圍,相互組成宗族祭祀、社交、娛樂活動中心。這種戲台大都與祠堂統一建造,戲台與祠堂相對面,兩旁有廂樓將戲台與祠堂連在一起廂樓可作包廂,亦供藝人住宿。廂樓下面是女人看戲的地方。戲台、祠堂、廂摟形成一個方形封閉式的包圍圈,中間包圍著一個較大的天井,這是男人看戲的地方。在封建社會裡,戲場中的規矩也是很封建的。演戲時,祠堂里辦酒設“口字席”。所謂“口字席”是指戲台對面的祠堂里擺設酒席,向著戲台的一方為上方,即首席。坐主客。如本宗族的頭首(老闆)、長輩或“華宗”(同氏族發脈下來,居住在外地的遠房同宗)。兩旁坐著陪客,背著戲台的一方空著,不設坐位,留一缺口,故稱“口字席”。請頭首、長輩、華宗來賓一邊飲酒,一邊看戲。在封建社會裡,一般來說男女是不能混在一起看戲的,女人如果跑到天井裡男人堆里看戲,則會被人恥為“不正經”的“賤貨”、“騷婆”;男人如果鑽列廂樓下女子叢中看戲,不但會受到公眾的譴責,有時甚至會遭到毒打。[3]
樂平農村中的宗族戲台,有的還造成了晴雨雙面台,如果是祭祀祖宗,修宗譜要辦酒請客或是下雨天演戲,則是用雨台,那就是上面所介紹的面向祠堂的台,這種戲台最大的缺陷,就是容量小,看戲的人多了就會擁擠不堪,有時甚至會因此引起事端。最大的好處是下雨天演出時,坐在祠堂里和廂樓上下可以不撐傘,且可邊吃喝邊聊天邊看戲。戲台背面不封牆,而是用門板關閉的,平時一般不打開。若是天晴,為了能容納更多的觀眾,大多用晴台演出,這便打開雨台背面的牆扳,把雨台的前台改作晴台的後台,後台改作前台,將舞台上前後的東西互相調換以下便可演出,像天濟彭家、南岸余家的老戲台就是這種晴雨雙面戲台。但就樂平農村已存的晴雨雙面戲台的規模質量而言,恐怕要數滸崦程家的戲台為上乘。滸崦地處樂平鎮橋鎮北一公里許,其戲台建於1872年(清同治十二年),集能工巧匠歷三年竣工。遠看重檐翹角,華麗壯觀。屋脊中央樹一碩大彩釉瓷瓶,瓶中插一鐵叉,直指雲天,瓶頸以四根鐵練系住屋檐四角。檐下懸掛鐵馬風鈴,風起鈴響,清脆悅耳。台高14米、寬25米、深12米,正中以木質雕的屏風橫向隔開,使之成為相互背依,緊密相連的晴、雨雙面戲台。晴台面北,是全台的主體,雕工精美,氣勢恢宏。台頂天棚上有三口藻井(俗稱窩棚)。中間一口為螺紋斗拱式,稍前兩側各有一口轎頂式藻井。後壁上端懸著一塊鏤有十八羅漢襯底的鍍金匾額,上書“久看愈好”四個蒼勁大字。台前四根漆黑鋥亮的頂梁大柱上,掛著當地名儒手寫的楹聯,字跡瀟灑俊逸。戲台兩側各一廂房,與雨台相通,供演員進出場。台上雕樑畫棟,遍布描金戲文人物浮雕:《魁星點斗》、《劉海戲金蟾》、《昭君和番》、《三雇茅廬》……密密麻麻不下百餘處,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雨台的構造與裝沛,較晴台稍遜色。
商建戲台
商人做的戲台系指會館戲台。樂平的會館戲台,早見清末,延至民國年間,設於商人會館,凡商界舉行娛樂活動便聘班演出如徽州會館戊台,撫州會館戲台等。
私建戲台
私人建造的戲台,俗稱家庭戲台,一般人只知道北京紫禁城裡有戲台,那是聘戲班演給帝王后妃、皇親國戚們看的,可很少有人曉得我們樂平竟有人學著朝廷一樣擺闊氣造了一座家庭戲台,專門演戲給家裡人看。清朝乾隆年間,樂平北鄉塔前村有個富紳洪汝儀,他家財萬貫,良田千畝,自翊“馬到饒州都不喝別人家的水(自他家鄉至饒州,沿途都有他的私人“驛站”,都置有田莊,掘好了水井,所以沿途部可以取自己井裡的水飲馬)。洪汝儀生平愛好看戲,但又怕妻妾女媳出外看戲惹出風流韻事,招人笑談。於是,特造起子一座家庭戲台,以便經常聘班演戲,以娛視聽。這座戲台,系三進結構,每進有一門壁,中間橫隔一狹長天井,三進共為一整體,平時不演戲,三進即三個大廳堂,演戲時將中間橫隔的三扇門壁折除即成為一個大戲場。入大門處為頭進,戲台即設在頭進門背面向一、二、三進的大廳,戲台拔地二米、寬六米、深四米,可隨時搭拆,台右則另建樓式廂房,供藝人化妝及住宿用。因洪汝儀喜愛看戲,所以他自己組織過一個演唱“樂平腔”的戲班。這個戲班除逢時過節或他自己家裡人壽誕喜慶時在自己家戲台上演出外,有時洪汝議還親自率班出外演出。洪汝儀的次子洪常修在浙江石門任知縣時,也曾從外地請過戲班到這座家庭戲台上演過戲。不過自這以後,隨著他家庭的敗落,那座家庭戲台上也就很少聽到鑼鳴鼓響唱戲聲了。直到1948年,有一夥外來的京劇、越劇、武林調合演劇團到塔前做賭戲,先是放在田坂上搭台演出了十天十夜,後因契約期滿,劇團又與外地訂了戲關(契約),而塔前賭場的生意卻逐日見旺,老闆為了賺錢,便強留了一個唱武林調的劇組搬到洪汝儀的家庭戲台又續演了十天十夜。那個劇組的主要花旦名叫董金鳳,她的拿手好戲有《八寶鸞釵》,《方玉娘祭塔》和《秦雪梅弔孝》等等。後來,那座家庭戲台已成農民的住宅。昔日舊景,已不復存,僅殘留《劉海戲金蟾》戲文木雕兩塊和屋樑上一隻塵封破舊的木雕吊籃。
廟宇戲台
由僧侶募捐或施主還願集資建造的戲台即廟宇戲台,多設在寺廟中或寺廟附近。每逢廟會或祭祀,即聘請班社前來演出。這種戲台僅縣城就有諸如觀音閣戲台,關帝廟戲台,娘娘廟戲台等。[4]
祠堂台
祠堂台是戲曲文化和宗族意識聯姻的產物,它將戲曲活動請進了森嚴壁壘的宗族祠堂。晴天用前台,雨天用後台,觀眾可坐在祠堂大廳和兩側包廂看戲,因而也稱為“晴雨台”。其中著名的祠堂台是:滸崦戲台,位於鎮橋鎮滸崦村中央,建於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由晴雨台、看台(閣樓包廂)和名份堂(程氏宗祠)三部分組成,屬晴雨雙面祠堂台,又稱鴛鴦台,以“建築奇巧複雜,裝飾豪華艷麗”著稱,堪當古戲台中之極品;2000年,該台被列為江西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車溪村敦本堂戲台位於涌山鎮車溪村,建於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屬仿明祠堂台建築群,為祠堂戲台之經典。涌山昭穆堂祠堂台位於涌山鎮涌山村,始建於1628年~1644年(明崇禎年間),其“工藝之精細,建築之宏偉,堪稱鬼斧神工”。另外,還有田裡蔡家村戲台、龍溪村戲台、袁家村戲台等。
萬年台
萬年台是戲曲文化和民眾生活聯姻的產物,萬年台是獨立的單台,大都坐落在村坊中心,台前有一坪小廣場,與大街小巷相通,便於觀眾集散。萬年台衝破了祠堂台封閉逼仄的束縛和壓抑,因而受到更多民眾的喜愛,被命名為萬年台,真真切切表露了萬千觀眾對戲曲的迷戀和對這種戲台能千秋萬載永存的美好祝願。其中,眾埠界首戲台始建於清代,1930年方誌敏同志在此台上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2001年6月,該戲台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坑口戲台始建於1846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原屬晴雨雙面台,後改建為萬年台,因與滸崦戲台相像,同譽為“姊妹雙葩”。另外,還有龐公橋戲台、橋頭黃家戲台、張家橋戲台、神溪華家戲台、尚濂嘴戲台、鎮橋徐家村戲台、護里村戲台等等。
草台
草台是臨時搭建的演出台,支木為柱,蓋稻草(或竹蓆)為頂,可單獨使用,也可搭在古戲台旁邊,供兩個戲班“打串台”(唱對台戲),哪邊演出精彩,觀眾就呼嘯著倒向哪邊,氣氛十分熱烈,真是“草台演春秋,觀眾亦無數”,並引出“還眼債”的自嘲自謙的趣事。
這些風格各異的古戲台,大都出自當地的能工巧匠之手。
濂溪藝苑
尚濂咀村戲台濂溪藝苑,屬於村建戲台,是由村里2008年集資100多萬所建造,2009年建造完工,並在當年邀請南京戲班子來村演出,演出現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演出結束後,村里戲台名氣大增,得到許多人的謬讚,在樂平市眾埠鎮有這樣的習俗,凡新建造的戲台,都要連續三年邀請戲班來村戲台演出,界時,村裡的村民會邀請自家的親朋好友,來家裡做客,來觀看演出,每家每戶,都擺上好酒好菜,也都會熱情的招待,哪怕你不是他家的親朋好友,只有是你親朋好友帶來的都是非常熱情的招待每一位來客,這就是我們尚濂咀村乃至眾埠鎮別的村莊裡的農村社戲,這種情景比過年還熱鬧,比半婚慶酒席還人多,小時候,碰到這樣的日子,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會樂開了花。
尚濂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