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侶,指和尚,也借稱古印度婆羅門教,中世紀天主教等的修道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僧侶
- 外文名:clergy
- 注音:ㄙㄥ ㄌㄩˇ
- 拼音:sēng lǚ
- 別名:和尚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基本概念,歷代高僧,
基本解釋
在修道院一直呆到二十二歲,他也成了一個僧侶——《火刑》
引證解釋
指佛教僧徒。亦用來指其他宗教的修道人員。
宋蘇軾《會客有美堂和周邠長官》詩之二:“僧侶且倍香火社,詩壇欲歛鸛鵝軍。”
基本概念
最初,修道院實際上是作為反教會機構而存在的。修道士們反對教會世俗化,他們認為這是違背教義的,人應該追求來世生活和精神上的拯救。他們堅持原始基督教義,以獨修方式代表個人的意願,生活儉樸、孤獨。修道士最早在埃及出現,後來發展到敘利亞等地。
後來,這種修行方式隨著羅馬的滅亡而傳到歐洲西部。逐漸地,基督教會注意到修道士在宗教範圍內的影響,一部分修道士也認為修道院不能脫離與世俗而存在。於是修道院與教會雙方開始接近,最終,修道院被納入教會的分支,兩者形成了結合。
僧侶還是一些遊戲中的職業。
僧侶屬性:僧侶是直接從屬與上帝的人,他們通過祈禱的方式來保護隊友和打擊敵人。與不同職業組合,僧侶可以提供不同的支援。僧侶擁有神恩,神給予他們超常的治療能力,除了治療僧侶還能給隊有各種增益魔法。另一方面,僧侶也擁有重擊祈禱,對敵人實施忽視防禦的升怒打擊,儘管僧侶並不擅長攻擊。
歷代高僧
釋道安,姓衛氏,常山扶柳人也。形雖不逮於人,而聰俊罕儔。七歲讀書,再覽能誦。年至十三出家,日誦萬言,師敬異之,為授具戒。至鄴,遇佛圖澄見而嗟賞,與語終日,因事澄為師。澄講安覆,疑難鋒起,安挫銳解紛,行有餘力。後避地南投襄陽。時襄陽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其先藉安高名,早以致書通好,及聞安至,即往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鑿齒”,安曰:“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為名答。安常注諸經,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甚違理,願見瑞相。”拇飾見胡道人頭白眉毛長,語安雲:“君所注經,殊合道理。我不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時設食。”後至遠公,乃知和上所夢賓頭盧也。以晉太元十年卒,年七十二。羅什在西國聞安風,謂是東方聖人,恆遙禮之。初,安豎而便左臂有一皮,廣寸許,著臂上,可得上下之,惟不得出手,時人謂之為印手菩薩。
三藏法師玄奘,陳留人,姓陳氏。貞觀初,肇自鹹京,誓往西國,窮覽聖跡,經六載至摩伽陀城。凡十二年,備歷聖君,龍庭之文,就嶺之秘,皆研機睹奧矣。又造伽葉結集之墟,千聖道成之樹,虔心頂禮,焚香散花,設大施會。於是五天億眾、十八國王獻<亶毛>投珠,積如山嶽,鹹稱法師為大乘也。及東歸,太宗詔留於弘福道場,乃召名德僧靈潤等二十人譯梵,自《菩薩戒》至《摩訶般若》總七十四部,一千三百餘軸。法師身長八尺,眉目疏朗,凡所遊歷一百二十八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