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

小兒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在臨床上十分常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原名白血病前期,是一組源於造血乾/祖細胞水平產生損傷,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常有貧血,有時感染或出血,部分病例有肝脾腫大。血象示全血細胞減少或任何一或二系細胞減少。骨髓增生活躍,三系或二系血細胞有顯著的病態造血,病程稍長,如不死於感染或出血,多演變為白血病或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病因未明,但多種因素如患兒的敏感性、年齡、性別、發病前接觸致白血病物質和感染等均可能導致MDS。MDS存在原癌基因突變、骨髓體外培養異常以及細胞遺傳學變異均提示本病屬克隆性疾患。
1.原發性
兒童MDS與成人MDS相比,臨床表現區別不大,但染色體改變主要為單體7,其次為占有較小比例的三體8和3號染色體的改變。
2.繼發性
MDS可由惡性血液病,免疫抑制治療,職業或其他原因暴露於含有致癌物的環境中誘發。實際繼發性MDS和繼發性白血病是一個病的不同階段,因化療或(和)放療而引起MDS/AL的疾病有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肺癌乳腺癌睪丸癌、消化道癌、腦癌、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約1/3兒童MDS繼發於有發生MDS/AML傾向的基因異常性疾病,此類兒童MDS發病早,多小於2歲。

臨床表現

1.臨床症狀
可見於嬰兒到青春期的任何年齡段。年齡最小為2個月,最大14歲。男孩發病稍多於女孩。其症狀主要表現為貧血、出血、發熱、感染和肝脾腫大。MDS的臨床表現差別很大,隨病情的演進而逐漸增重。
(1)貧血絕大多數都有程度較輕的貧血。一小部分患兒僅有出血、發熱而無貧血表現。
(2)出血 發生率為23%~95%,多為較輕的皮膚、黏膜出血。病情進展至晚期可有嚴重出血,甚至發生腦出血而死亡。
(3)發熱和感染 多為50%~60%,多隨病情的進展而增高。
(4)肝、脾、淋巴結腫大 約10%~76%可見,輕-中度肝、脾腫大,肝大較脾大多見,有淋巴結腫大者較少,占0~27%,腫大程度不顯著。
2.MDS分型診斷標準
(1)難治性貧血(RA) 骨髓中原始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5%,外周血中原始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1%。
(2)難治性貧血伴環狀鐵粒幼紅細胞(RAS) 骨髓和外周血中原始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百分值與RA相同,但骨髓中環狀鐵粒幼紅細胞骨髓有核細胞的15%。
(3)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RAEB) 骨髓中原始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5%~20%,外周血中原始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5%。
(4)轉變中的RAEB(RAEB-t) 外周血中原始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5%,骨髓中原始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20%~30%或幼稚粒細胞出現Auer小體。
(5)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 骨髓和外周血中的原始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的百分率似RAEB,並有少數原始單核細胞≤5%骨髓中粒系增多,單核細胞增多可占20%左右,紅細胞系減少,Ph染色體陰性。外周血中白細胞可增多,單核細胞增多,占20%~40%或絕對值1×10/L。在兒科現稱之為幼年型粒-單白血病(JMML)。多見於5歲以下的男孩。
RAEB,RAEB-t,CMML所占比例高於成人MDS,RAS很少。

檢查

1.血液檢查
(1)血象 90%以上有貧血,50%全血細胞減少。血紅蛋白F可增高。血小板輕度減低,偶見升高。多數患兒白細胞計數小於5×109/L,有半數病人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小於2×109/L。白細胞減少者多有淋巴細胞比例增高。
(2)血塗片 紅細胞為大細胞或正細胞性,紅細胞體積偏大,MCV常>95/fl。細胞大小不等,偶見巨大紅細胞。可見異形紅細胞、點彩細胞、HJ小體和有核紅細胞,常有Pelger-Hut白細胞異常和環形核細胞,胞漿內特異性顆粒減少或缺如。可見幼稚粒細胞和脫顆粒。血塗片上血小板大小不均,偶見巨大血小板,有的患者血小板鬆散存在,不能聚集成簇。個別患者血塗片出現淋巴樣小巨核細胞或單圓核小巨核細胞。
2.骨髓檢查
(1)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躍,紅細胞系巨幼變明顯,呈“老漿幼核”、多核化、核碎裂及核形態怪異,雙核尤以奇數核紅細胞和巨大紅細胞具特徵性。粒系成熟停滯,核漿發育不平衡和雙核粒細胞常見。RA及RAS紅系統多增生亢進,粒系統相對減少,粒/紅減低或倒置,但中幼粒增多。在RAEB-T時可能粒系統增多,紅系統減少。各階段粒細胞均可見雙核者,雙核細胞胞體比正常大約一倍,對MDS診斷有特徵性意義。單核細胞增多。巨核細胞數量多數增多或正常,約1/4患者巨核細胞減少。可見形態奇異的淋巴樣小巨核細胞、單圓核小巨核細胞、多圓核巨核細胞、大單圓核巨核細胞、雙核巨核細胞或多分葉巨核細胞。其中以淋巴樣小巨核細胞最有特徵性意義。
(2)骨髓活檢 可見粒系不成熟前期細胞異常定位(AL-IP)。多見於原始細胞過多性難治性貧血(RAEB),轉化型原始細胞過多性難治性貧血(RAEB-T)及慢性骨髓單核細胞白血病(CMML)。ALIP陽性者存活期短。骨髓塗片有時亦可見ALIP現象。
(3)骨髓組織化學染色 中性粒細胞的過氧化酶、鹼性磷酸酶均減低,單核細胞非特異脂酶、酸性磷酸酶減低,鐵粒幼紅細胞增加。
3.染色體檢查
50%患者有染色體異常,如-7、+8和5q-等,核型異常者轉化為白血病可能性大。兒童染色體改變主要為單體7,其次為占有較小比例的三體8和3號染色體的改變。
4.祖細胞培養
骨髓祖細胞體外培養,部分類似白血病細胞生長,CFU-GM、CFU-MK和CFU-E等集落形成低或缺如。小叢型、無生長型和叢落比明顯升高型均為白血病前期生長型,提示預後不良。
(1)多向祖細胞(CFU-MIX) 多表現為生長不良,提示MDS病變從多能幹細胞開始。
(2)粒—單祖細胞(CFU-GM) 多數為集落減少,集簇增加,集簇與集落比增加。
(3)紅系祖細胞(CFU-E和BFU-E) 多認為CFU-E與BFU-E均生成減少,培養中去除T細胞後,BFU-E並未增加:說明MDS紅系祖細胞的減少並非由於T細胞的抑制作用所致。
(4)巨核祖細胞(CFU-MK) 生長情況與FAB分型有一定關係。RA、RAS的CFU-MK生長較好,約半數集落正常,RAEB、RAEBT和CMML多數集落減少或不生長。
5.其他
對骨髓塗片或骨髓切片套用CD41單抗作免疫酶標檢查可提高病態巨核細胞的檢出率。常規做X線和B超檢查,必要時做CT檢查。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除其他有病態造血表現的疾病,實驗室檢查外周血任一系或任二系或全血細胞減少,偶可白細胞增多,可見有核紅細胞或巨大紅細胞或其他病態造血現象,骨髓有三系或兩系或任一系血細胞呈病態造血可診斷。
2003年Hasle等參照成人MDS的WHO診斷分型標準提出了一個兒童MDS的WHO分型標準,並提出了兒童MDS的最低診斷標準,認為至少符合以下四項中的任何兩項方可診斷為MDS:
1.持續性不能解釋的血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或貧血)。
2.至少二系有發育異常的形態學特徵。
3.造血細胞存在獲得性克隆性細胞遺傳學異常。
4.原始細胞增高(≥5%)。

鑑別診斷

需與以下疾病相鑑別:
是一種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代償不全,在小兒時期比較多見,主要症狀是貧血、出血和反覆感染。臨床上出現全血細胞減少而肝、脾、淋巴結不腫大的一組綜合病徵。核型檢查有助於兩者的鑑別。
系脫氧核糖核酸(DNA)合成的生物化學障礙及DNA複製速度減緩所致的疾病。影響到骨髓造血細胞--紅細胞系、粒細胞系及巨核細胞系而形成貧血,甚至全血細胞減少。骨髓造血細胞的特點是胞核與胞質的發育及成熟不同步,前者較後者遲緩,其結果形成了形態、質和量以及功能均異常的細胞,即細胞的巨幼變。MDS骨髓紅系統有時有巨幼樣變,故易與巨幼紅細胞貧血相混淆,但MDS時血中葉酸、維生素B12多增加,而巨幼細胞貧血血中葉酸或維生素B12多減少。MDS用葉酸或維生素B12治療多無效,而巨幼紅細胞貧血療效顯著。
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紅細胞破壞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償不足時發生的一類貧血。正常紅細胞的壽命為110~120天。正常情況下,每天約有1%的衰老紅細胞在脾臟中被吞噬和破壞,由新生的紅細胞補充代替之,從而維持紅細胞數量的恆定,以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MDS的RA骨髓紅系統增多,有時病態造血現象十分顯著,血中網織紅細胞稍增加,此與溶血性貧血十分相似。MDS可有染色體核型的異常,而溶血性貧血多無之。此外,溶血性貧血可有相應病因的發現,如Coombs試驗陽性、Ham試驗陽性等,而在MDS多為陰性。MDS在治療後網織紅細胞先上升,然後血紅蛋白上升,而溶血性貧血在治療後網織紅細胞先下降,然後血紅蛋白上升
3.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
由於血小板大量減少引起皮膚、黏膜出現瘀點、溢血、鼻衄、牙齦出血和月經過多,小孩和年輕人多見,男女比例為1∶2。MDS骨髓的巨核細胞多增加(小巨核),ITP巨核細胞也增加,故有時兩者相混,但依靠臨床治療時是否對潑尼松有效,骨髓象有否顯著病態造血,染色體有否異常可將兩病區別開來。
5.骨髓增生性疾病及非造血組織惡性腫瘤
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及骨髓纖維化等,骨髓均有病態造血現象,在診斷MDS時均須除外。有的患者有非造血組織的惡性腫瘤,當腫瘤未顯露之前,先發生貧血,骨髓中也可表現某些病態造血現象,但不及MDS的病態造血顯著。

併發症

1.嚴重內臟出血
如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和中樞神經出血,尤其顱內出血常危及小兒生命;若反覆輸血可致含鐵血黃素沉著症。
2.感染
常並發感染,輕者可以有持續發熱、體重下降、食欲不振、反覆發生口腔黏膜潰瘍、壞死性口炎及咽峽炎,可並發敗血症,感染多加重出血而導致死亡。
3.其他
肝、脾、淋巴結腫大等。貧血嚴重的幼兒及少兒生長發育遲緩。

治療

在治療上尚無特效的方法。鑒於各亞型間是一種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治療應根據不同的病期而異。一般應遵循按階段施治的原則。
RA和RARS採用調節造血的藥物為主,可按慢性再障治療或給予誘導分化,如雄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維A酸、干擾素等。如病情向白血病進展,可採用單藥或聯合化療,如RA和RAS主要問題是貧血,多採用以調節和刺激造血的藥物為主,類似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
RAEB治療如同急性白血病。異基因骨髓移植是治癒此症的惟一途徑,使用造血生長因子如莫拉司亭(GM-CSF)或非格司亭(G-CSF)、白介素-3、促紅細胞生成素(EPO)等可使部分患者獲得緩解。
RAER、RAEB-T和CMML可選用誘導分化、化療或骨髓移植。
1.刺激造血
可選用司坦唑醇、糖皮質激素、重組白細胞介素3、雄激素及同化激素、集落刺激因子等。
2.誘導分化
可選用順式或全反式維甲酸、干擾素α、靛玉紅、三尖杉鹼、維生素D3等或聯合用藥聯合用藥
3.化療
可選用小劑量阿糖胞苷、阿柔比星、伊達比星、依託泊苷、小劑量三尖杉鹼、足葉乙甙及聯合化療。
4.骨髓移植
異基因骨髓移植為治療MDS的最有效途徑,兒童異基因骨髓移植療效明顯優於成人患者。對於配合相合的骨髓移植,約有50%~80%的病兒得到較長期的緩解。但由於骨髓來源等問題尚未能完全解決,故國內尚少套用。臍血及胎盤血幹細胞移植,將代替骨髓移植。繼發於癌症治療後的MDS患者,建議在RAEB或RAEB-T早期進行移植為好。7號染色單體或複雜染色體核型異常的RC患兒,如有HLA匹配的同胞供體或無關供體,應在確診後儘早進行SCT,其他RC患兒如有HLA匹配的同胞供體也應在確診後儘早進行SCT。晚期MDS(RAEB和RAEB-t)應在確診後儘早進行HLA完全匹配的同胞供體和無關供體或1個位點不合的無關供體SCT,如果疾病進展可考慮單倍體SCT。

預後

兒童MDS進展較快,可從RAEB很快轉化為RAEBT乃至白血病,且預後差,部分患兒死於感染與貧血。兒童MDS的預後與多種因素有關,對於所有兒童MDS,性別與年齡無預後意義,但CMML則年齡越小預後越好,小於2歲者生存期明顯長於2歲以上者。初診時血小板計數、血液HbF含量以及細胞遺傳學改變明顯者影響兒童MDS預後。MDS的FAB分型即RA、RAS、RAEB及RAEB-t是疾病的階段而非獨立的型,如有的RA演變為RAEB,再演變為RAEB-t,再演變為白血病;有的在RA或RAEB時死於出血或感染。MDS的演變除少數為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外,多演變為粒細胞性白血病,以M1~M6均可見,其中以M1、M2最為多見。因類型不同,治療措施較多,所以療效不佳,綜合性治療可能改善預後。

預防

應避免接觸各種化學物質、電離輻射、病毒等引起白血病的有害因素,避免環境污染,尤其是室內環境污染,慎用細胞毒藥物,保泰松、氯丙嗪氯黴素等。做好優生工作,防止某些先天性疾病,如21-三體、范可尼貧血等。
如出現面色蒼白、出血、疲倦無力、發熱、骨頭疼痛,應及時到醫院診治,應遵醫囑進行血液檢查,必要時聽從醫生勸告做骨髓檢查及骨髓活檢,以求能及時診斷、治療。MDS與情緒緊密親密相關,情緒樂觀、精神愉快對防病極有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