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
  • 外文名: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 部位:胸部
  • 別名:小兒白色肺
  • 科室:呼吸內科,兒科,急診科
  • 症狀:呼吸困難 呼吸急促
發病原因,損傷方式,病變部位,病原,發病機制,基本症狀,臨床表現,肺部體徵,臨床分期,疾病診斷,相關檢查,血氣分析,X線表現,疾病治療,疾病預後,疾病護理,飲食保健,

發病原因

引起ARDS的原發病或基礎病很多,其發生常與一種或多種增高危因素有關。兒科最常見的因素是嬰幼兒肺炎敗血症、心肺復甦後、感染性休克、誤吸和溺水。

損傷方式

直接肺損傷:感染性或出血性休克、敗血症、胰腺炎、多臟器功能不全綜合徵和大量輸血等間接原因引起。
間接肺損傷:吸菸或吸入化學物質、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肺栓塞、肺挫傷和放射性肺炎、溺水等直接原因引起。

病變部位

肺實質和間質性疾病: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肺栓塞、肺挫傷和放射性肺炎。
全身疾病:多臟器功能不全綜合徵、感染性或出血性休克、敗血症、溶血危象。
其他部位損傷:頭部創傷和其他神經性肺水腫燙傷藥物中毒、胰腺炎等。

病原

感染性: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肺炎和全身感染。
非感染性:吸菸或吸入化學物質、溺水、頭部創傷、燙傷、藥物中毒等。

發病機制

該病最終結果是肺毛細血管上皮通透性瀰漫性增加,最終造成肺水腫;肺泡和小氣道內充滿水腫液、黏液、血液等滲出,而致肺透明膜形成,引起明顯的右到左的肺內分流,使肺變得僵硬;同時,由於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大量消耗和破壞,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增生,最終肺泡間隔增厚伴炎症和纖維增生所致。
ARDS時肺部的基本病理改變是肺血管內皮和肺上皮急性瀰漫性損傷。全身性炎症反應綜合徵(SIRS)對其發病起關鍵作用。如遠距離的組織外傷或感染(可以是局部或全身感染)發生炎症反應,隨即有多種炎症介質經自分泌或旁分泌釋放入血液循環中,啟動SIRS過程。使肺血管通透性增加,肺微循環障礙,引起間質肺水腫;繼之肺表面活性物質繼發性缺乏、功能殘氣量下降、瀰漫性肺不張,進一步使肺血管阻力增加,通氣血流比例失調,肺部氣體交換異常,引起嚴重低氧血症,炎症的持續存在,使肺循環對許多炎症介質的滅活作用喪失,進而導致其他器官的功能損害。各損傷器官又成為進一步的介質釋放的源泉,使SIRS持續發展,導致更多的局部和全身組織損傷。

基本症狀

臨床表現

起病急,多見於嚴重外傷、休克、重症感染的病人,除原發病如外傷、感染、中毒等相應症狀和體徵外,
突然出現呼吸增快:常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難、三凹、鼻扇等。在24~48h可出現嚴重呼吸窘迫,呼吸時常帶鼻音或呻吟,有明顯發紺及胸凹陷現象。但多無咳嗽和血沫痰。到晚期可減慢。呼吸衰竭患兒呼吸方面表現可不明顯。
其他系統的變化:常伴有煩躁、焦慮表情、出汗等。進一步發展可出現神志昏迷、驚厥。年長兒可伴有肌肉震顫等。因肺部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可導致腦水腫,發生中樞性呼吸衰竭。心率增快、缺氧開始時血壓可升高,繼則下降。可有腸麻痹,消化道潰瘍、出血,肝功能受損。代償呼吸性酸中毒,嚴重者少尿或無尿,甚至造成急性腎功能衰竭

肺部體徵

早期:有時可聞支氣管呼吸音及偶聞乾濕囉音哮鳴音,X線胸片早期可無異常,或呈輕度是間質改變。
晚期:肺部實變體徵,如叩濁、呼吸音減低及明顯管狀呼吸音。緣模糊的肺紋理增多,繼之出現斑片狀,以至融合成大片狀浸潤陰影。

臨床分期

急性損傷期:ARDS如系創傷誘發、急性損傷期的時間較為明確,如系氧中毒所引起則難以確定損傷的時間,此期並無肺或ARDS特徵性體徵,雖然某些患兒有通氣過度、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鹼中毒,但動脈血氧分壓(Pa02)仍正常,胸部聽診及X射線檢查正常,原發性損傷在肺部者例外。
潛伏期:亦稱表面穩定期,繼上期之後持續6~48h,此期患兒心、肺功能穩定,但通氣過度持續存在,胸片可見細小網狀浸潤和肺間質性積液。通過連續觀察,發現最終發展為ARDS的患兒在此期的血細胞比容、動脈血氧分壓、肺血管阻力和pH與不發生ARDS者有明顯區別,因此,在此期患兒雖然表面穩定,但有可能發展成為ARDS,需提高警惕。
急性呼吸衰竭:突然氣促、呼吸困難、,表現為呼吸淺而快。刺激性咳嗽、咳出白色沫痰或血痰、心率增快、恐懼感伴有發紺、鼻翼扇動、三凹征,肺部有時可聞及哮鳴音,病情嚴重時缺氧逐漸加重,吸氧及增加通氣量後,缺氧狀態不見好轉。
嚴重生理障礙期:從急性呼吸衰竭期過渡至本期的界線不明顯,如患兒出現ARDS不常見的高碳酸血症時,表明病情轉重,但並非不可逆。嚴重ARDS的慢性肺部病變,需要為時數月的呼吸支持才能消失,但有一些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的患兒對通氣治療毫無反應,最終死於難治性呼吸衰竭合併代謝紊亂。因此,也稱此期為終末期。

疾病診斷

以往無肺部疾患,且排除左心衰竭;突發性進行性呼吸窘迫,每分鐘呼吸多於35次,常用的給氧方法不能改善;胸部X射線檢查及動脈血氣分析結果符合ARDS,並能除外造成肺水腫,缺氧的其他疾病,就可診斷為ARDS。
診斷標準為
1、有嚴重感染或休克等基礎病變;
2、病人在發病24~48h突然出現呼吸窘迫,並進行性加重(小兒可達50~80次/min);
2、嚴重發紺和胸凹陷,吸氧難以糾正;
4、肺部體徵較少,臨床症狀,肺部體徵和X線表現不成比例;
5、血氣除嚴重低氧血症外,有進行性A-aDO2增加,一般A-aDO2 >26.6 kPa(200mmHg)其肺內分流量超過10%;
6、肺嵌入壓正常,表明肺毛細血管靜脈壓不高。根據原發疾病搶救治療過程中發生的進行性低氧血症,通常的氧療法不能糾正,及血氣分析和X線改變可作出診斷。
1992年歐美聯席會議制定的ARDS診斷標準
1、急性起病;
2、Pa02/Fi02<200(不論PEEP值多少);
3、後前位胸片示雙側肺浸潤影;
4、PAWP<18mmHg或臨床無左心房高壓的證據。
具備以上4項可診斷為ARDS。
1987年全國兒科危重病學術討論會制定的ARDS診斷標準
1、具有引起ARDS的原發疾病,同時具有非心源性缺氧性呼吸困難,呼吸急促
2、用一般口罩吸氧法(3~5L/min,相當FiO2 0.4左右),缺氧症狀不能改善。
3、X線胸片,早期肺部改變不明顯,或肺紋理增厚,或可見網狀陰影,中、晚期肺部可見程度不等的瀰漫性浸潤性陰影。
4、血氣分析,PaO2/FiO2<250,PaCO2早期降低,晚期升高。

相關檢查

血氣分析

早期可見進行性低氧血症和代謝性酸中毒,當病情逐漸發展,可發生二氧化碳瀦留
Pa02:早期Pa02小於8.0kPa(60mmHg)及動脈氧飽和度(S02)降低;
PaCO2:早期降低,小於4kPa(30mmHg),晚期升高,大於6.0kPa(45mmHg);
PA-aO2:大於6.65kPa(50mmHg);
PaO2/F1O2<26.7kPa(200mmHg);
肺功能檢查顯示肺潮氣量減少和肺活量明顯下降。

X線表現

早、中期可無異常或呈輕度間質性改變,表現為肺紋理增多,邊緣模糊,繼之出現斑片狀陰影。中晚期,斑片狀陰影增多,呈磨玻璃樣,或見散在小片狀肺泡性實變的陰影,晚期兩肺普遍密度增高,可見兩肺廣泛不同程度的融合性實變呈“白肺“外觀;,間質水腫加重,肺泡性水腫亦較前明顯,支氣管氣相明顯。恢復期病變吸收可表現為網狀和線狀陰影,有時用X線可不留異常表現。

疾病治療

治療原則是糾正低氧血症,儘快消除肺間質和肺泡內水腫,保證通氣,維持心腎腦等臟器正常功能和治療原發病。
PaO2在9.33~10.66kPa(70~80mmHg)時即可開始鼻管給氧。但隨病情進展,用普通給氧方法不能糾正低氧血症,而需正壓給氧。一般在PaO2低於7.99kPa(60mmHg),使用鼻導管輸氧無效的情況下,而呼吸窘迫明顯,應及時採用正壓給氧。鼻塞CPAP對新生兒、小嬰兒尤其適用。如吸氧濃度需50%才能使PaO2達理想水平時,應改用呼氣末期正壓通氣(PEEP)。
治療ARDS時呼吸機套用要注意以下幾點:選用定容型呼吸機為宜,可使潮氣量保持相對恆定。呼吸機順應性要小(治療小嬰兒ARDS時宜小於0.098kPa/m2(1cmH2O/m2))。選擇頻率稍快,適當延長吸氣時間,以利肺泡內氣體分布均勻,呼吸比宜選1∶(1~1.25)。宜及早套用鎮靜藥或肌鬆弛劑以減少肺部氣壓傷發生率。

疾病預後

該病起病急驟,發展迅猛,如不及早診治,其病死率高達50%以上(25%-90%),常死於多臟器功能衰竭。嚴重感染所致的敗血症得不到控制,則預後極差。骨髓移植並發ARDS死亡率幾乎100%。持續肺血管阻力增加,示預後不良。脂肪栓塞引起的ARDS,經積極處理,機械通氣治療可獲得90%存活。刺激性氣體所致的急性肺水腫和ARDS,治療及時亦能取得較好的療效。ARDS能迅速得到緩解的病人,大部分能恢復正常。雖然存活者肺容量和肺順應性可接近正常,但大多數ARDS病人仍可能遺留不同程度肺間質性病變。

疾病護理

遵醫囑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或使用呼氣末正壓呼吸(PEEP),並根據動脈血氣分析值變化調節氧濃度。根據醫囑使用利尿劑,以減輕肺間質及肺泡水腫。
協助翻身、拍背,每2h1次,以促進分泌物的排泄。保持床單幹燥、平整、清潔。必要時給氣墊床或在骨隆突處放氣圈。
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焦慮。套用鬆弛療法、按摩等。在晨起、睡前、餐前、餐後做好口腔護理,以保證最佳的口腔衛生狀況和良好的食慾。

飲食保健

加強營養,給予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的飲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