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認識亦稱“審美感知”。主體對事物審美特性的感受、認知的過程和結果。中國古代一般將認識統稱為“知”,認識能力稱為“知力”,認識過程稱為“認知”,認識結果,...
審美認知,即審美感受能力,就是指審美感覺器官(主要是人的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對審美對象(即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 ...
審美認知發展是指個體審美認知能力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主要有兩種理論。(1)審美認知發展的三階段理論。美國心理學家伍爾夫提出。(2)審美認知發展的五階段理論。...
審美認知結構(aesthetic cognitive structure)是指審美心理結構之一。個體在審美活動中形成的對未來審美活動起著支配調節作用的審美認知因素之間的構成關係。在審美活動...
審美觀念又稱“審美觀”。在實踐中常指某種美學觀點。對某個美學問題或審美現象的基本看法。它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種關於美的理性認識,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獨立...
審美理解(aesthetic understanding)是指審美心理過程。審美認知活動的高級階段。主體對感受到的事物的審美特性進行理性分析,從而掌握其深刻內涵、體驗其美的內在心理過程...
審美認同亦稱“審美表同”。審美中認可、表同於對象、他人的心理活動。它以主客體之間的同一性和主體對這種同一性的認知為基礎。審美認同的對象有對特定審美對象...
審美思維是人在審美中對對象世界概括、間接、能動的反映。其客觀基礎是對象的存在和被主體所感覺,主觀基礎是主體的審美需要,健全的感官、大腦和在實踐中同客體所...
《認知美學原理》是2011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志宏。... 《認知美學原理》是2011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志宏。書名 認知美學原理 作者...
審美靈感思維是審美中突然發生穎悟、理解的思維活動。占希臘柏拉圖提出“迷狂”說、“回憶”說,認為美是少數天才在迷狂狀態中對理念世界的美的回憶,對靈感思維作出...
審美心理結構是指審美主體內部反映客觀事物的審美特性及其相互聯繫的心理活動結構。構成主體與客體審美關係的中介,人類進行審美活動的心理機制。一般認為由審美心理傾向、...
審美自我意識是主體在把握對象審美特質和內省中溝通對象同自己的聯繫,從而認識自己的審美心理活動。德國康德較早提出“自我意識”概念,認為人有“先驗的自我意識”的...
審美感受力是審美中感知、接受美的能力。有廣狹二義。狹義指審美認知能力。它以五官、大腦感覺、知覺能力為生理機制,以審美經驗為心理基礎,通過感官、大腦對特定...
審美角色意識是審美創造美中對他人、自己的身份、地位、職能及其規範的心理反應和認知。“角色”原是戲劇用語。審美角色意識包括對審美對象、自我和自己創造的人物形象...
審美評價(aesthetic evaluation)是指審美活動中,主體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觀對審美對象的屬性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在不同的審美活動中表現不同。在審美創造活動中,表現...
第三單元的閱讀課文是描寫自然景物的古今詩文,有現當代散文、現代詩歌和古代詩歌,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內容健康高尚,風格清新優美的,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審美自居是審美中以對象特點自居的心理活動。自居作用是精神分析理論認為自居作用是一個人試圖按照另一個作為模特兒的人的樣子來塑造他自己的自我,它的基礎是使自己...
審美情緒邏輯是審美情感、情緒有序發展的規律。... 審美直覺、審美認知的變化而變化,並受到主體理智的節制,使情緒的激活程度、強度在心境、熱情、激情之間有序地...
審美心境是人在審美中的微弱、平和、穩定而持久的情緒狀態。有預前心境與預後心境。審美前的心境是預前心境,它由日常生活和特定境遇引起,使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指向...
《審美視點》是2010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周雪豐。... 支持,並建立一個先描述後解釋感性體驗的分析模式,然後經過分析、歸納,總結鋼琴力度形態的審美認知...
審美情感判斷是審美中由情感需要來斷定的判斷。德國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認為美不按照概念來評定,而是按照想像力和概念機能相一致的合目的性的情調來評定,...
審美理解力亦稱“審美知解力”。人對事物審美特性的認識由個別上升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維能力。中國古代常用“知”、“意會”等表示。在西方美學史上.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