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風味是指宮內的膳房的風味,清康熙、乾隆年間,物阜民豐,天下太平,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烹飪藝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當時清宮內的膳房已有相當規模。從保存在故宮的乾隆御膳檔案來看,當時的宮廷菜的確是南北薈萃,蔚為大觀。 辛亥革命後,一九二五年,北海公園開放,一名原在清宮的“菜戶”趙仁齋,找到了孫紹然、王玉山、趙承壽等六七位原在御膳房當差的名廚師,在北海公園北岸,開設“仿膳齋”,清代宮廷御膳房的著名菜點及其烹飪技術,被完好地保存下來。 一九五五年,仿膳飯莊改為國營。一九五六年八月,仿膳又聘請曾在清宮御膳房當差的老廚師,請他們帶徒弟,傳授烹調技術,充實了技術力量。這些原清宮老廚師中,有被慈禧封為“抓炒王”的王玉山。他的四大抓(“抓炒魚片”、“抓炒裡脊”、“抓炒腰花”、“抓炒蝦”)在宮中是很有名氣的。一九五九年,仿膳由北海北岸遷至瓊島北面的漪瀾堂。 仿膳的許多菜點都有一些有趣的傳說或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