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五氣篇

《宣明五氣篇》是《黃帝內經·素問》中的第二十三篇文章,承接上篇《藏氣法時論五臟之氣法象四時的理論,按照五行法則歸納五味所入、五氣所病、五精所並、五臟所惡、五臟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發、五邪所亂、五邪所見、五臟所藏、五臟所主、五勞所傷、五臟之脈等,以此闡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的規律,作為臨床診治的指導原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宣明五氣篇》
  • 作者:佚名
  • 作品出處:《黃帝內經·素問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

作品原文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
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燥,肝惡風,脾惡濕,腎惡寒,是謂五惡。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

作品注釋

1、五氣所病:張隱庵:“五臟氣逆而為病。”
2、心為噫:噫,即噯氣。張隱庵:“陰氣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上走心為噫。蓋此因胃氣上逆於心,故為噫。”張景岳:“……是心脾胃三髒皆有是證,蓋由火土之郁,而氣有不得舒伸,故為此證。”
3、肝為語:姚止庵:“語者,所以暢中之郁也。肝喜暢而惡郁,故為語以宜暢其氣之郁。”
4、脾為吞:張隱庵:“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脾氣病而不能灌溉於四髒,則津液反溢於脾竅之口,故為吞咽之證。”丹波元簡:“吞,即吞酸酢吞之謂。”酢同醋。
5、腎為欠、為嚏:姚止庵:“欠,呵欠也,神氣昏惰之所致。蓋腎藏精,精虛則神氣昏惰而欠焉。嚏,噴嚏也,肺氣外達之所致。腎乃寒水,氣易冰凝,腎為肺子,上達於母,則發而為嚏,不獨外寒風寒為嚏也。”
6、胃……為恐:張景岳:“恐,腎之志也,胃屬土,腎屬水,土邪傷腎則為恐,故皆涉於胃也。”姚止庵:“腎虛則恐,恐非胃病也。然胃本多氣多血,其火最盛,火盛則爍水,水虛腎弱,腎不敵胃故為恐。胃病亦恐,不可不知也。”
7、膽為怒:張景岳:“怒為肝志而膽亦然者,肝膽相為表里,其氣皆剛,而肝取決於膽也。”
8、五精所並:五精,五臟之精氣。並,張景岳:“並,偏勝也。”《素問·調經論》有“氣血以並,陰陽相傾”句。五精所並,意指五臟之氣的偏勝。
9、五臟所惡:惡(wù),厭惡。張隱庵:“金木水火土,五臟之本氣也。風寒熱燥濕,五行之所生也。五臟之氣,喜於生化。故本氣自勝者惡之。”由於五臟生理特點各不相同,五臟對於六氣的反應也不同。心本屬火,過熱則病,姚止庵:“肺合皮毛,寒氣易入,故曰形寒飲寒傷肺也。”張景岳:“肝屬木,其應風,感風則傷筋,故惡風。”姚止庵:“脾本濕土,而性則喜燥,蓋濕極則氣滯而不能運化(矣)。”張景岳:“腎屬水而藏精,燥勝則傷精,故惡燥。”
10、五臟化液:張隱庵:“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臟受水谷之津,淖注於外竅,而化為五液。”由於五臟生理各有特點,故其化液有五:心主血,汗乃血之液,故汗為心液;涕出於鼻,鼻為肺竅,故涕為肺液;淚出於目,目為肝竅,故淚為肝液;涎出於口,口為脾竅,故涎為脾液;唾生於舌下,足少陰腎脈循喉嚨挾舌本,故唾為腎液。
11、五病所發:張隱庵:“五臟之病,各有所發。”即各有好發部位及時間。
12、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王冰:“骨肉陰靜,故陽氣從之。血脈陽動,故陰氣乘之。”馬蒔:“陰經之病發之在骨與肉,以骨屬足少陰,肉屬足太陰也;陽經之病發之於血,以血生於營氣,營氣屬陰經不勝陽,故陽經有病而血隨以病焉。”
13、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張景岳:“陰勝則陽病也。陽勝則陰病也。”姚止庵:“陽病何以發於冬?冬陰氣斂,陽不能安,陽邪惡郁故也。陰病何以發於夏?夏陽氣泄,陰乃外達,陰泄必隨陽而出故也。”
14、是謂五發:高士宗:“腎為陰,其藏在骨,故腎陰之病發於骨;心為陽,其主在血,故心陽之病發於血;脾為陰,其主在肉,故脾陰之病發於肉;肝為陽,於時為春,冬失其藏,春無以生,故肝陽之病發於冬;肺為陰,於時為秋,皮失其長,秋無以收,故肺陰之病發於夏。”張隱庵:“謂五臟皆有所發之處,各有所發之因。”
15、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張景岳:“搏,擊也。巔,癲也。邪搏於陽,則陽氣受傷,故為癲疾。上文言邪入於陽則狂者,邪助其陽,陽之實也。此言搏陽則為巔疾者,邪伐其陽,陽之虛也。故有為狂為巔之異。《九針論》曰:邪入於陽,轉則為癲疾。言轉入陰分,故為癲也。邪搏於陰,則陰氣受傷,故聲為瘖啞。陰者,五臟之陰也。蓋心主舌,而手少陰心脈上走喉嚨系舌本;手太陰肺脈循喉嚨;足太陰脾脈上行結於咽,連舌本,散舌下;足厥陰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而筋脈絡於舌本;足少陰腎脈循喉嚨系舌本,故皆主病瘖也。《九針論》曰:邪入於陰,轉則為瘖。言轉入陽分則氣病,故為瘖也。按:《難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巢元方曰:邪入於陰則為癲。王叔和云: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孫思邈曰: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痹。邪入於陽,傳則為癲痙;邪入於陰,傳則為痛瘖。此諸家之說雖若不同,而意不相遠,皆可參會其義。”
16、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張隱庵:“陽分之邪而入之陰,則病者靜,蓋陰盛則靜也。陰分之邪而出之陽,則病者多怒,蓋陽盛則怒也。”
17、是謂五亂:張隱庵:“謂邪氣亂於五臟之陰陽。”
18、五邪所見:馬蒔:“此言五臟之邪有所見之脈也。”
19、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張隱庵:“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五臟陰陽之正氣也。反得所勝(疑為所不勝之誤,引者)之脈者,邪賊盛而見於脈也。”馬蒔:“春得秋脈,金克木也;夏得冬脈,水克火也;長夏得春脈,水克土也;秋得夏脈,火克金也:冬得長夏脈,土克水也。”
20、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新校正》云:“陰出之陽病善怒,已見前條,此再言之,文義不倫,必古文錯簡也。”張景岳:“《陰陽別論》曰:所謂陰者,真髒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凡此五邪,皆以真髒脈脈見而胃氣絕,故曰陰出之陽。陰盛陽衰,土敗木賊,故病當善怒,不可治也。”張隱庵:“夫內為陰、外為陽,在內五臟為陰,在外皮肉絡脈為陽。在內所傷之髒氣,而外見於脈,故名曰陰出之陽。邪出於脈,則血有餘。經曰:血有餘則怒。此正氣為邪氣所勝,故為不治。”
21、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內經釋義》:“此六字(指皆同命死不治,引者),疑是後人旁註,傳抄誤入正文者。”馬蒔:“是謂五邪皆同名,曰死不治耳。”張隱庵斷句為“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注云:“此言上文之所謂不治者,謂五脈皆為邪勝也。如五臟之氣,為邪所勝,見四時相剋之脈,皆為死不治矣。”姚止庵認為“皆同命”為衍文,注云:“此相剋之定例,所謂制於其所不勝,鬼賊相刑,未有不死者也。”
22、五臟所主:張隱庵:“五臟在內,而各有所主之外合。”
23、勞:張隱庵:“勞,謂太過也。”
24、五脈應象:張隱庵:“五臟之脈,以應四時五行之象。”
25、脾脈代:王冰:“軟而弱也。”張景岳:“代,更代也。脾脈和軟,分旺四季,如春當和軟而兼弦,夏當和軟而兼鉤,秋當和軟而兼毛,冬當和軟而兼石,隨時相代故曰代,此非中止之謂。”

作品譯文

飲食五味入胃後,各歸其所喜的髒:酸味先入肝,辛味先入肺,苦味先入心,鹹味先入腎,甘味先入脾。這就叫五入。
五臟之氣失調各自產生不同的病變:心氣失調則噯氣,肺氣失調則咳嗽,肝氣失調則多言,脾氣失調則吞酸,腎氣失調則呵欠、噴嚏,胃氣失調則氣逆、呃逆、恐懼,大腸和小腸之氣失調則泄瀉,下焦之氣失調,水溢肌膚則為水腫,膀恍氣化失職則小便不利,其不能約束則為遺尿,膽氣失調則易發怒。這就叫五病。
五臟之精氣相併於某一髒所發生的病變:精氣並聚於心則喜笑無常,並聚於肺則悲哀,並聚於肝則憂愁,並聚於脾則畏懼,並聚於腎則恐慌。這就叫五並,是由於五臟精氣虛弱而引起相併的。
五臟各有厭惡:心臟厭惡熱,肺臟厭惡寒,肝臟厭惡風,脾臟厭惡濕,腎臟厭惡燥。這就叫五惡。
五臟各有化生的液體:心化液為汗,肺化液為涕,肝化液為淚,脾化液為涎,腎化液為唾。這就叫五液。
五味各有禁忌:辛味能入氣,氣病病人不可多食辛味;鹹味能入血,血病病人不可多食鹹味;苦味能入骨,骨病病人不可多食苦味;甘味能入肉,肉病病人不可多食甘味;酸味能入筋,筋病病人不可多食酸味。這就叫五禁,不要使之多食。
五臟疾病的發生:腎病多發於骨,心病多發於血,脾病多發於肉,肝病在冬季就會埋下病根,肺病在夏季就會埋下病根。這就叫五發。
五臟被病邪擾亂而發病:邪氣侵入陽分則發生狂亂,邪氣侵入陰分則發生血脈阻滯的痹症,邪氣搏擊於陽分則發生頭部病變,搏擊於陰分則導致音啞之疾,邪氣由陽入陰則病人較安靜,由陰出陽則病人多躁動。這就叫五亂。
五臟受邪所見的脈象:春天出現秋天的毛脈,夏天出現冬天的石脈,長夏出現春天的弦脈,秋天出現夏天的鉤脈,冬天出現長夏的軟脈。這就是五邪脈。其預後相同,都是不治的死症。
五臟各有所藏的精神活動:心臟藏神,肺臟藏魄,肝臟藏魂,脾臟藏意,腎臟藏志。這就叫五臟所藏。
五臟各有主宰的五體:心主管血脈,肺主管皮毛,肝主管筋,脾主管肌肉,腎主管骨骼。這就叫五主。
五種過度的勞作對人體造成的損傷:長久地用眼則耗傷血,長久地睡臥則耗傷氣,長久地靜坐則損傷肌肉,長久地站立則損傷骨骼,長久地行走則損傷筋脈。這就叫五勞所傷。
五臟之脈相應的物象:肝脈像弦,心脈像鉤,脾脈像代,肺脈像毛,腎脈像石。這就是五臟的平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