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宣明五氣篇》
- 作者:佚名
- 作品出處:《黃帝內經·素問》
《宣明五氣篇》是《黃帝內經·素問》中的第二十三篇文章,承接上篇《藏氣法時論》五臟之氣法象四時的理論,按照五行法則歸納五味所入、五氣所病、五精所並、五臟所惡、五臟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發、五邪所亂、五邪所見、五臟所藏、五臟...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張志聰謂“五氣所病”,乃是“五臟...
“五精所並”出自《素問·宣明五氣篇》。“並”,《說文》云:“並,相從也。”《詞海》釋為“合”,故“並”有相從、聚合、匯合之意。對“五精所並”的發生原因,原文有明確闡述:“虛而相併者也”,即五臟精氣的虛弱是精氣...
五脈應象 五脈應象,出自《素問·宣明五氣篇》。中醫 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肺脈毛,脾脈代,腎脈石,是謂五臟之脈。《素問·宣明五氣篇》
簡稱五入。《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解讀 五味所入,簡稱五入,《素問·宣明五氣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是根據中醫五行理論...
《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這是研究五液的主要理論依據。飲食入胃,其精微之氣化為津液,藏於五臟,五臟津液充盈,可輸布於外竅,而為汗、涕、淚、涎、唾等...
五臟所藏是說人的五種情志活動即神、魂、意、魄、志各藏於其所屬之髒,以發揮其情志作用,《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因此人的情志活動正常與否與五臟盛衰有密切關係。概念...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指五臟各易為某一淫邪所傷。心惡熱,為火髒,熱極則心火熾盛;心主血脈,熱甚火熾則津血耗傷或迫血妄行;心主神明,熱盛則神明昏...
五臟氣逆證中,心氣上逆的症狀,出《素問·宣明五氣篇》。噫,即噯氣。心氣上逆之所以出現噫氣症狀,《類經》十五卷認為:“蓋由火土之郁,而氣有不得伸舒,故為此證。”《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則認為:“因胃氣上逆於心,故為噫...
五主即五臟所主。即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五臟與五體之間的對應關係。概念 五主即五臟所主,指五臟與體內組織的聯繫。解讀 五主是五臟所主的簡稱,指五臟與體內組織的聯繫。《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主...
宣明五氣篇》謂:“五邪所亂……搏陰則為瘖。”《醫學綱目?卷二十七》提出喉瘖不同於舌瘖觀點:“瘖者……一曰舌瘖……一曰喉瘖……喉瘖但喉中聲嘶,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古文獻中,根據發病時間長短有“暴瘖”、“卒瘖...
五臟藏神是說人的五種情志活動即神、魂、意、魄、志各藏於其所屬之髒,以發揮其情志作用,《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因此人的情志活動正常與否與五臟盛衰有密切關係。概念...
心與脈相合,肺與皮相合,肝與筋相合,脾與肉相合,腎與骨相合,即五臟與五體相合。解讀 五主是五臟所主的簡稱,指五臟與體內組織的聯繫。《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為五主...
五神髒,中醫學術語。五神髒:前人認為,五臟的生理活動,與人體的精神密切相關,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神、魄、魂、意、志是精神活動的不同表現,分別與五臟相關,故把心、...
五並 五並,病證名。指五臟精氣內虛,為邪氣所兼併而出現的精神症狀。《素問·宣明五氣篇》:“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
《素問·宣明五氣篇》云:“精氣並於肺則悲。悲憂的外在行為常常表現為哭泣,而喜極可泣、怒極可泣、過思可泣、驚嚇可泣。從某種程度上說,哭泣是各種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的發泄,哭泣後原來的情緒得以舒緩,這節制了情緒的進一步過度...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洪),脾脈代(緩),肺脈毛(浮),腎脈石(沉)。謂五臟之脈。”次為五臟平脈,為正常之脈象。中醫套用 根據五臟之平脈來判斷疾病,是平脈與病脈相對比來判斷疾病的方法。1、不...
此外,《素問·宣明五氣篇》還有“鹹走血”之說。腎屬水,鹹入腎,心屬火而主血,鹹走血即以水勝火之意。如大青葉、玄參、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鹹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之功。《素問·至真要大論》又云:“五味入...
《黃帝內經·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中記載,出現五邪脈皆同命,死不治。中醫套用 五行理論中,五個季節各有所克之季節,如果當季出現了所克之季應出現的脈象,為預後不良的表現,古文稱之為死不治,今日臨床如果出現五邪脈象,也是預後...
《素問·宣明五氣篇》稱:“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 ,是為五並,虛而相併者也。”又《調經論》說:“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靈樞·本神》:“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但在《素問·宣明五氣篇》也有類似的記載:“五味所禁,辛走氣,……鹹走血,……苦走骨,……甘走肉,……酸走筋……。”這段文字也使用的是心配土說 《靈樞·九針論》記載的“五走: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
《素問·宣明五氣篇》又云:“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此強調“無令多食”,而非完全禁忌。張志聰曰...
”《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脈應象:肝脈弦,心脈鉤(洪),脾脈代(緩),肺脈毛(浮),腎脈石(沉)。謂五臟之脈。”次為五臟平脈,為正常之脈象。中醫套用 根據五臟之平脈來判斷疾病,是平脈與病脈相對比來判斷疾病的方法。1、不...
“噯氣”是指胃中之濁氣上逆,經食道由口排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臨床多由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不和、脾胃虛弱等原因引起胃氣上逆所致。疾病簡介 本病首見於《內經》,稱其為噫, 《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氣所病,必為...
《素問·宣明五氣篇》又云:“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此強調“無令多食”,而非完全禁忌。張志聰曰...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
”《素問·宣明五氣篇》云:“五精所並,……並於肝則憂。”腎因寒而生之濁氣與沖脈齊並於胸中,心肺之陽衰弱,不能溫煦,故發作咳嗽而上氣。正如《素問·厥論篇》云:“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靈樞·本髒》云:“腎者水...
”《素問·宣明五氣篇》:“胃為氣逆,為噦,為恐”。氣逆多由情志所傷,或因飲食不當,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濁壅阻所致,亦有因虛而氣機上逆者。氣逆最常見於肺、胃和肝等臟腑。在肺,則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發為咳逆上氣。
《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房室過勞是導致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原因。節制房事是中醫養生的一貫主張。如《長生秘典》說:“內勞神明,外勞形質,俱足知折,惟房勞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