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為噫

五臟氣逆證中,心氣上逆的症狀,出《素問·宣明五氣篇》。噫,即噯氣。心氣上逆之所以出現噫氣症狀,《類經》十五卷認為:“蓋由火土之郁,而氣有不得伸舒,故為此證。”《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則認為:“因胃氣上逆於心,故為噫。”臨床多見於心陽虛衰而心血瘀阻,母病及子,脾胃失運,故胃氣上逆而噫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為噫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素問·宣明五氣篇》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噫”為古稱,《說文解字》言“飽食息也,從口,意聲”。今人多認為是“噯氣”,即胃中氣體上出咽喉的一種聲長而緩的症狀,多屬胃氣上逆的表現。噯氣雖多責之於胃氣上逆,病位主要在胃,然與脾、大腸、心、肝等也有諸多密切的聯繫。雖然噯氣總由胃氣上逆所致,但導致胃氣上逆的病因病機諸多,其治療也並非一概和胃降逆所能囊括,臨證當加以辨別。
對於“心為噫”歷代注家各有己見。馬蒔認為“心有不平,氣鬱於心,故噫出之象,火炎上而煙焰出也。”(《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張琦認為:“噫為脾病而出於心,子傳母也,火土之郁,氣不得伸,則噫出之。”(《素問釋義》)張介賓注云:“噫,噯氣也。遍考本經,絕無噯氣一證,而惟言噫者,蓋即刺也。……蓋由火土之郁,而氣有不得舒伸,故為此證。”(《類經》)又《素問·脈解》云:“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靈樞·口問》謂:“人之噫氣,何氣使然?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上下散,復出於胃,故為噫。”《靈樞·經別》“足陽明之正,上之髀,入於腹里,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亦可見心胃之經脈相連,息息相關。參照諸家觀點,互相比對,均認為此“噫”之病機是因氣鬱不伸,胃氣上逆,影響於心所致。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肺主治節,二者互相協調,氣血運行方暢。宗氣為聚集於胸中之氣,為肺從自然界吸入之清氣和脾胃水谷精微之氣相合而成,其走息道以行呼吸,貫心脈以行氣血。正如《靈樞·邪客》言:“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靈樞·五味》言:“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反之,胸中氣機不得舒展,血脈不行,宗氣不暢,常可見胸中氣塞、短氣,甚者可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中醫套用

中醫臨證治療噯氣時,在和胃降逆的同時,結合開心竅、補心氣、溫心陽、滋心陰等法,屢獲良效。特別是頑固性噯氣以和胃降逆法治療無效的,皆可從“心”治“噫”而每獲良效,此亦為“治本”之道。如治療頑固性噯氣、呃逆諸證,大多在辨證論治基礎上,佐以開心氣、通心竅、入心經、清心火之品如遠志、石菖蒲、鬱金、黃連等而獲良效。其他芳香開竅藥如麝香、冰片、蘇合香、樟腦、蟾酥等亦有效,但限於藥源用之較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