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農業五大富硒特色產業五年提升行動計畫(2021-2025)

《安康市農業五大富硒特色產業五年提升行動計畫(2021-2025)》已經安康市政府同意,安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3月19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康市農業五大富硒特色產業五年提升行動計畫(2021-2025)
  • 頒布時間:2021年3月19日
  • 發布單位:安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持續做大做強安康農業五大富硒特色產業,全面推進五大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夯實全市鄉村振興基礎,實現“鄉村美、產業興、百姓富”發展目標,特制定本行動計畫。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按照做大基地、做優產品、做強企業、做響品牌的思路,全產業鏈推進五大富硒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構建五大產業良種繁育體系、生產加工體系、市場經營體系、質量標準體系和品牌建設體系,著力提升設施裝備、科技支撐、組織經營現代化水平,全力打造生態農業、融合農業、品牌農業、數字農業,為實現產業興旺、鄉村全面振興夯實發展基礎,奮力加快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
  二、總體目標
  圍繞打造千億級生態富硒產業大市目標,持續聚焦五大特色產業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園區提升、科技創新、龍頭培育、品牌引領、市場開拓和融合發展,大力實施良種繁育工程、基地建設工程、龍頭培育工程、品牌打造工程、科技創新工程和體系建設工程,選育一批優勢特色良種、建成一批優質產業基地、創建一批航母園區、培育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開拓一片穩定銷售市場、打造一批知名富硒品牌,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豐富的產品體系、健全的市場體系和規範的質量標準體系,建成一批十億級產業強鎮、百億級產業重點縣,到2025年實現五大產業綜合產值1000億元。
  三、工作重點
  (一)生豬產業。堅持現代龍頭企業引領、全產業鏈建設發展思路,打造“安康林下豬”品牌,因地制宜創新養殖模式,完善疫病防控體系,大力發展以標準化規模養殖為主體、適度規模養殖為補充、養殖加工配套、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生豬產業體系。到2025年生豬飼養量達350萬頭。
  1.建設現代生豬種業。積極爭取國家對恢復生豬生產的政策支持,以安康陽晨國家級生豬核心育種場為主體,開展特色種豬選育,提升生豬種業創新能力。以提升種豬品質為重點,支持核心育種場、種公豬站、生產性能測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生豬良種繁育能力。實施生豬良種體系建設,提高人工授精覆蓋率。加強種豬質量監管,促進生豬種業健康有序發展。(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2.抓好示範工程建設。大力實施現代生豬產業“1+10+50+100”高質量發展示範工程建設,開展標準化示範創建,引導養殖場(戶)改造提升基礎設施條件,擴大養殖規模,提升標準化養殖水平,支持養殖場配套建設自動化飼餵、環境控制、飼草料加工、防疫和環保等設施設備,實現90%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配套自動化。到2022年底前,全市培育建設10家航母型產業聯盟示範園、50家市級產業聯盟示範園、100家縣級產業聯盟示範園。(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供銷社、各縣區政府負責)
  3.嚴防重大動物疫病。強化市、縣(區)動物檢疫檢驗力量和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力量,深化疫病防控技術培訓和分類指導,加強動物防疫隊伍和防疫能力建設。爭取國家支持在部分縣區實施鄉鎮動物防疫員特聘計畫,支持建設3個動物及動物產品運輸指定通道,有效防範重大動物疫情。壓實非洲豬瘟防控屬地管理責任,落實養殖場(戶)主體責任,全面落實排查監測、調運監管、屠宰廠“兩項制度”、消毒等防控措施,持續提升養殖場(戶)生物安全防護水平。強化生豬產地屠宰檢疫,鼓勵支持規模場建設洗消中心,提高生豬疫病防控能力。紮實推進無疫小區建設,加大規模養殖場(戶)建設非洲豬瘟無疫區和無疫小區支持力度,建設一批淨化示範場。(市農業農村局、市人社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4.推進生態綠色發展。大力推行“山上建豬場、山下興園區”的“豬沼園”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加大中省項目爭取力度,力爭“十四五”期間實現健康養殖項目全覆蓋。按照“一場一策、填平補齊”的原則,督促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不斷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綠色養殖水平,嚴格執行飼料添加劑安全使用規範,加強獸用抗菌藥綜合治理,推廣綠色發展配套技術。(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5.加快產業鏈條延伸。以養殖為基礎、以加工為突破,最佳化飼料廠、屠宰廠布局,促進生豬產業由養殖向飼料、屠宰、有機肥生產等領域延伸,推動產業鏈條各個環節增值。支持生豬加工企業與養殖場(戶)開展標準認定、訂單收購,實現利益共享。推進豬肉產品冷鏈加工配送建設,鼓勵屠宰加工企業建設冷卻庫、低溫分割車間等冷藏加工設施,配置冷鏈運輸設備,拓展銷售網路,促進運活畜禽向運肉轉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按照“在建項目儘快達產達效、新建項目儘快啟動建設、意向項目加快落地”的思路,推進省內外投資企業加快布局、建設項目、提升產能。(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市交通局、市富硒辦、市供銷社、各縣區政府負責)
  6.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突出“安康林下豬”生態富硒公共品牌和“安康豬”農產品地理標誌品牌申報使用,著力構建標準體系、監測認證體系、產品開發體系、品牌創新體系,加大生豬品牌展示展銷力度,提升我市生豬產業文化軟實力,到2025年,基本構建以“安康林下豬”品牌為核心,以生豬產業知名企業、知名產品品牌為主體的生豬品牌提升管理保護體系。(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富硒辦、市文旅廣電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二)茶葉產業。按照“轉方式、強品牌、增效益”的發展思路,實施良種繁育、茶園基地、主體培育、園區建設、品牌創建、質量標準、科研創新、產銷對接“八大工程”,推動安康富硒茶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全市茶園面積達110萬畝,實現茶葉年產量5.5萬噸,綜合產值突破300億元,加快把安康茶葉產業打造成為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全國農產品特色優勢區。
  1.實施良種繁育提升工程。以陝茶一號、紫陽群體種、龍井系列品種、中茶系列品種為主導品種,在加快實現茶樹良種繁育示範園全覆蓋的基礎上,確保每個產茶縣(區)分別建成一個市、縣級良種繁育圃或品種保護園,實現優質良種茶苗的自給有餘,開展聚硒茶樹品種選育。(市農業農村局<茶葉局>、市科技局、市富硒辦、各縣區政府負責)
  2.實施茶園基地升級工程。以標準化示範園創建、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茶園低產改造為重點,大力推廣茶園綠色防控、有機肥替代技術,每年完成新建茶園2萬畝,低改茶園3萬畝,全力提升百萬畝茶葉基地,建設一批生態高效示範茶園。(市農業農村局<茶葉局>、市林業局、市水利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3.實施市場主體培育工程。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以龍頭企業培育、產業聯合體創建、航母園區建設為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專業大戶,著力構建現代茶產業經營體系,到2025年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2-3家、省級龍頭企業達到40-50家。(市農業農村局<茶葉局>、市林業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供銷社、各縣區政府負責)
  4.實施航母園區建設工程。以實施“百園航母、千園提升、村村覆蓋”工程為抓手,培育一批富硒茶航母園區,建設一批茶產業市、縣級現代農業園區,不斷提升園區的生產、加工、行銷水平,提升園區示範帶動能力。(市農業農村局<茶葉局>、市林業局、市水利局、市供銷社、各縣區政府負責)
  5.實施品牌創建提升工程。加大“安康富硒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推廣套用,加大區域公用品牌市場宣傳推介,加快推進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名特優新農產品等品牌創建,全力打造安康富硒茶全國知名品牌、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市農業農村局<茶葉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富硒辦、市供銷社、市文旅廣電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6.實施質量標準提升工程。加快安康富硒茶質量標準化建設,形成覆蓋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鏈條質量標準體系。加強質量監管體系建設,積極開展綠色、有機農產品等質量認證,建立健全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形成完善的質量追溯體系和質量管理體制機制。(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茶葉局>、市富硒辦、市商務局、市供銷社、各縣區政府負責)
  7.實施科研創新攻堅工程。充分利用“國字號”富硒研發平台和頂尖專家優勢,全面開展富硒茶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等全產業研究,突出在茶葉產品門類、新品開發等方面攻堅突破,大力培養全市領軍、全省領先和跟蹤全國發展前沿的茶行業領軍人才,加快安康富硒茶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市富硒辦、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茶葉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8.實施產銷對接增效工程。按照立足省內市場、做大國內市場、擴大國際出口的思路,充分利用國際茶日、茶葉博覽會等重大活動宣傳推介,探索建立安康富硒茶官方電商平台和線下體驗中心,組建安康富硒茶集團,加快完善安康富硒茶市場行銷體系。深入挖掘安康茶歷史文化,實施一批文旅融合項目,不斷提高安康富硒茶影響力。(市農業農村局<茶葉局>、市供銷社、市富硒辦、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市文旅廣電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三)魔芋產業。圍繞建設秦巴片區魔芋良種繁育中心、全國魔芋加工中心、全國魔芋產品研發中心、全國魔芋集散電商中心,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加強市場推介、加快科技提升,努力打造全國生態富硒魔芋之鄉和安康魔芋全國知名品牌,建成“全國魔芋第一市”。到2025年,全市魔芋面積達到100萬畝、產量達100萬噸,實現綜合產值200億元。
  1.實施種源建設提升工程。在優選復壯“秦魔1號”和“安魔128”良種基礎上,針對不同需求選育優良品種3-4個;繼續加快良種擴繁推廣,全面建成100個市級魔芋種芋繁育示範園和100個縣級標準化良種繁育示範園,建立完善的質量標準體系和市、縣、鎮三級魔芋良種繁育體系,通過3-5年努力,將安康打造成為“秦巴魔芋良種繁育中心”。(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富硒辦、各縣區政府負責)
  2.實施基地建設提升工程。按照做大重點縣、做強基地鎮、做優專業村、做新產業園的思路,建設一批魔芋基地鎮和專業村,建成一批縣級園、市級園、航母型園區,形成一批萬畝鎮、千畝村(社)、百畝戶,大力推廣“魔芋+”立體套種和循環發展模式,不斷豐富魔芋發展“安康模式”內涵。力爭到2025年形成6個重點縣、20個萬畝鎮、150個千畝村,打造200個市縣級產業園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發改委、各縣區政府負責)
  3.實施主體培育提升工程。繼續大力實施“十百千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培育認定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龍頭企業、示範社和示範家庭農場,建成一批縣鎮級產業聯盟或產業聯合體,組建安康魔芋發展集團。力爭到2025年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1-2家、省級龍頭企業20家、市級規模統計企業20-30家,新建合作社100家、家庭農場200家,建成10個市級產業聯盟或產業聯合體,全市鮮芋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逐步建成“全國魔芋產品加工中心”。(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工信局、市供銷社、市統計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4.實施品牌打造提升工程。加大國家級、省級、市級品牌創建,爭創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優勢區、產業園、產業強鎮、“一村一品”專業村和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省級、市級名牌產品企業。加快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修訂發布,大力開展“兩品一標”認證,鼓勵企業開展質量體系創建認證。積極推行“公用品牌+企業品牌”模式,2023年初步整合“安康魔芋”品牌,2025年建立公用品牌“四統一”管理體制機制。加大“安康魔芋”區域公用品牌宣傳推介力度,加快建立現代電子商務平台,不斷拓展“國際國內”和“線上線下”兩個市場,逐步建成“全國魔芋產品電商集散中心”和全省電商第一品牌。(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富硒辦、市商務局、市供銷社、各縣區政府負責)
  5.實施科技創新提升工程。持續深化院地合作,充分利用好國內、市內科技人才資源,瞄準魔芋產業科技前沿技術,聚焦硒聚集、硒開發、硒利用和葡甘聚糖提取技術、開發利用技術、保健功效開發等方面加快科技創新,突出魔芋抗病新品種選育、病害發生機制、大田抗病栽培、產品開發加工等研究,鼓勵龍頭企業開展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研發攻堅,突破發展瓶頸制約。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完善技術服務體系,逐步建立覆蓋市、縣、鎮、村的魔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提高科技服務水平,逐步建成“全國魔芋食品科技研發中心”。(市富硒辦、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市人社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四)核桃產業。在穩定現有規模的基礎上,加速補上核桃產業發展短板,聚力推動核桃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加快實現核桃產業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到2025年,基地規模穩定在200萬畝(其中高產高效示範園120萬畝),核桃乾果總產量18萬噸,綜合產值達到50億元(一產20億元,二產20億元,三產10億元)。
  1.實施基地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實施以“安康米核桃”鄉土優良品種為主導的良種繁育推廣工程,落實“兩證一簽”和“四定三清楚”制度,全市建設1個核桃種質資源圃,加快形成“1+10”安康米核桃地方良種繁育體系。按照園區化、標準化、循環化的路子,大力實施“百千萬”強村大戶戰略,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綜合種養,加快嫁接改造和基地提升,建成55個萬畝重點鎮、200個千畝示範村、200個核桃產業示範園區,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核桃示範基地和航母型示範園區,持續提升基地質量標準和綜合效益。(市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2.實施科技創新提升工程。組建省級安康核桃產業技術工程中心,建立科技研究專家和項目儲備庫,加大核桃種植、生產加工、產品研發等關鍵環節集中攻關,在核桃關鍵技術研究和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大基層產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加強良種推廣、高效栽培、科學施肥、豐產管理、林下經濟、病蟲防控、適時採收、清潔烘乾等八項實用技術推廣,到2025年全市推廣核桃高效綜合配套技術150萬畝以上,實現全市10縣區核桃重點鎮村全覆蓋。(市林業局、市科技局、市富硒辦、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3.實施品牌創建提升工程。搭建市級統籌、縣區實施、主體參與的安康核桃戰略品牌體系,圍繞打造“安康核桃”區域公用品牌,研究制定安康富硒核桃生產、加工質量控制技術規範,打造“安康核桃”地理標誌證明商標1個、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1個,企業產品商標認證20件以上。加大安康富硒核桃宣傳推介,充分挖掘安康核桃歷史文化和生態富硒內涵,利用“網際網路+”和“安康核桃網”擴大對外宣傳,不斷提升安康富硒核桃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市林業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富硒辦、市文旅廣電局、市供銷社、各縣區政府負責)
  4.實施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初加工網點建設,制定核桃初加工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合作社為基礎的核桃初加工網點,力爭到2025年全市核桃初加工能力達到80%,覆蓋全市所有核桃產業園區和企業。利用現代生物、醫藥、食品加工技術,加快核桃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研發,到2025年力爭開發10個品類、30個以上的核桃產品,基本形成“一個標準化生產基地、一個加工廠、一個拳頭產品、一個企業品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市林業局、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供銷社、各縣區政府負責)
  5.實施龍頭培育提升工程。以“十百千萬”工程為抓手,以核桃產業聯盟為紐帶,大力發展新型經營組織,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3戶、省級龍頭企業20戶、市級龍頭企業60戶,發展林農專業合作社200個,其中市級以上示範社50個。加快核桃市場行銷網路建設,在各縣區、鎮辦建成一批土特產經銷店,在中心城市建設安康富硒核桃集散交易中心,在國內其他地市布設一批安康富硒林產品直銷網點,大力發展基地直銷、商超對接、加盟連鎖、線下專賣、網上交易等現代銷售方式,進一步拓寬行銷渠道,形成線上線下全國市場行銷網路。(市林業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市供銷社、市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五)生態漁業。到2025年建成生態漁業面積15萬畝,水產品深加工達2000噸,實現漁業綜合產值30億元以上,打造“安康漢水魚”區域公用知名品牌。
  1.轉變養殖方式,調整養殖結構。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轉型發展大水面生態增養殖、穩步發展設施養殖、鞏固發展池塘精養殖、持續發展高山冷水魚養殖,加快推進傳統養殖模式向生態養殖模式轉型,嚴格管控禁養區,科學管理限養區和養殖區,穩定池塘養殖,調整水庫養殖,發展生態養殖,支持集約化設施養殖,大水面生態增養殖5萬畝,稻漁綜合種養4萬畝,提升改造池塘精養面積5000畝。(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負責)
  2.培育經營主體,提升發展活力繼續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組織模式,培育發展漁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漁業家庭農場,帶動壯大一批養殖大戶。大力培育創建縣級、市級水產良種繁育示範園和縣級、市級現代漁業園區,積極發展漁業產業聯盟,培育省級、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分別達到3家和10家,水產良種繁育示範園達到30家以上,培育休閒漁業示範基地10個以上,新增現代漁業園區15家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供銷社、各縣區政府負責)
  3.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產業效益。加快安康生態富硒漁業養殖、加工、銷售等標準制定,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加大“安康漢水魚”公用品牌創建,持續打造“安康漢水魚”品鑑店,完成“安康花鰱”“安康錢魚”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全市註冊漁業商標40件以上,認證漁業“兩品一標”達到5個以上。加強宣傳推介行銷,持續推進落實“四個一”任務,不斷提升安康生態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富硒辦、市商務局、市供銷社、各縣區政府負責)
  4.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融合發展。完善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體系,強化科技支撐,大力發展安康水產品加工業,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推動傳統水產養殖場生態化、休閒化改造升級,發展休閒觀光漁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結合鄉村振興,積極創建一批最美漁村、特色漁村、休閒漁業基地,努力提供多方位、多樣化的漁業休閒產品和服務,創建國家級健康養殖示範場10個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富硒辦、市文旅廣電局、市供銷社、各縣區政府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市五大特色產業組織領導機構和協調機構,加大對五大特色產業發展的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建立市、縣(區)政府部門包抓工作機制,並納入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各縣區要同步建立市、縣(區)、鎮(辦)三級領導抓點、部門幫扶、幹部包抓的工作責任機制,形成“行政推動、市場驅動、政策促動、宣傳發動、示範帶動”的產業發展工作新格局。
  (二)加強政策扶持,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完善五大特色產業扶持政策體系,大力爭取中省項目,有效整合涉農資金,用活用好產業發展基金,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補貼資金和金融普惠政策,重點支持五大產業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科研創新、市場推介、品牌打造等關鍵環節,鼓勵、引導、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市級財政每年拿出專項資金支持五大產業建設,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促進五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三)加強科技支撐,加大科研創新。建立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依託、中介服務為紐帶、科技投入為引領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引導科技人員創辦、領辦、協辦科技型企業、科技服務實體、合作經濟組織,鼓勵支持龍頭企業、科研單位引進高層次產業科技人才,持續深入開展院校地和院校企合作,聚焦關鍵技術攻關,突破產業瓶頸制約,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助推五大產業加快發展。
  (四)加強共享互融,發展數字產業。圍繞智慧型、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需求,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積極引進涉農投融資企業、網際網路企業、物流企業、電子商務企業和第三方服務企業,開發面向現代種業、高效種植、健康養殖、農技服務、綠色物流、產品質量、環境監測、災害預警及農業金融智慧型裝備,培育“網際網路+”現代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創建智慧經營商業模式,培育高效數字產業,推動五大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加強品牌創建,打造知名品牌。加大五大產業區域公用品牌創建,積極爭創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認定一批國家級、省級知名品牌。按照“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公用品牌推廣模式,按照“四統一”要求加快公用品牌推廣使用。加大品牌宣傳推廣,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建成線上線下兩個市場,形成覆蓋全國、走向國際的安康富硒特色知名品牌,持續提升五大產業品牌價值效應和綜合效益。

政策解讀

現將《安康市農業五大富硒特色產業五年提升行動計畫(2021-2025)》政策解讀如下:
  一、制定背景  201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先後印發了《安康市人民政府關於培育做強農業五大特色產業的實施意見》(安政發〔2018〕28號)《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政策檔案,將生豬、茶葉、魔芋、生態漁業、核桃產業確定為全市五大重點特色農業產業,按照“做大規模、做強龍頭、做優產品、做響品牌”的思路,全產業鏈推進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生產、加工、產品和行銷體系。為推動“十四五”期間安康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8月24日,副市長魯琦在全市五大產業工作推進座談會上指示每個產業出台一個五年行動計畫,組建一個工作專班、一套工作機制,隨後召開了“全市農業五大富硒產業建設觀摩推進會”。為貫徹落實有關檔案、會議精神和領導指示指示要求,2021年3月19日安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安康市農業五大富硒特色產業五年提升行動計畫(2021-2025)的通知》(以下簡稱“該檔案”)。
  二、制定過程  根據市政府領導指示要求和全市農業五大富硒產業建設觀摩推進會會議精神,該檔案由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依職責分別起草,由市農業農村局匯總完善,經徵求各縣區人民政府和市級有關工作部門意見後,由市政府領導簽訂發布。
  三、目標任務  持續做大做強安康農業五大富硒特色產業,全面推進五大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夯實全市鄉村振興基礎,實現“鄉村美、產業興、百姓富”發展目標。
  四、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指導思想闡述了農業五大產業的發展理念和思路,確定了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第二部分總體目標描繪了五大農業產業五年發展目標。第三部分重點任務分別就生豬產業、茶產業、魔芋產業、核桃產業和漁業實施的重點工作和重要環節進一步明晰,承擔的責任部門和單位進一步明確。第四部分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政策扶持、加強科技支撐、加強共享互融、加強品牌創建五個方面,確保工作全面推進。
  五、涉及範圍  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參與生豬、茶葉、魔芋、生態漁業和核桃五大重點特色農業產業建設發展的農戶和各市場經營主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