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規劃

秦巴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以下簡稱“片區”)跨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甘肅六省市,集革命老區、大型水庫庫區和自然災害易發多發區於一體,內部差異大、貧困因素複雜,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主戰場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區。

基本介紹

簡介,基本情況,規劃範圍,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貧困狀況與特殊困,發展機遇,重大意義,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功能分區,空間結構,城鎮布局,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信息化,城鎮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特色農業,工業,旅遊與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協作,產業化扶貧,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小城鎮與村莊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就業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就業促進與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簡介

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發[2011]10號)的要求,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發[201O]46號)與《關於下發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分縣名單的通知》(國開發[2011]7號)等相關重要檔案精神,結合秦巴山片區實際,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基本思路,明確了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總體要求、空間布局、重點任務,體現了差異性扶貧政策特徵,是指導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重要檔案。
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20年。

基本情況

規劃範圍

本規劃區域範圍包括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甘肅六省市的80個縣(市、區)。國土總面積為22.5萬平方公里。2010年末,總人口3765萬人,其中鄉村人口3051.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56.3萬人。
專欄1秦巴山片區行政區域範圍
省(直轄市)

縣(市、區)
河南省
嵩縣、汝陽縣、洛寧縣、欒川縣
魯山縣
盧氏縣
南召縣、內鄉縣、鎮平縣、淅川縣、西峽縣
湖北省
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縣、房縣、竹山縣、竹谿縣,張灣區、茅箭區
保康縣
重慶市
城口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
四川省
北川羌族自治縣、平武縣
朝天區、元壩區、劍閣縣、旺蒼縣、青川縣、蒼溪縣、利州縣
儀隴縣
宣漢縣、萬源市
巴州區、通江縣、平昌縣、南江縣
陝西省
周至縣
太白縣
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漢台區
漢濱區、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
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
甘肅市
武都區、文縣、康縣、宕昌縣、禮縣、西和縣、成縣、徽縣、兩當縣

自然條件

秦巴山片區西起青藏高原東緣,東至華北平原西南部,跨秦嶺、大巴山,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間有漢中、安康、商丹和徽成等盆地。氣候類型多樣,垂直變化顯著,有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亞熱帶一暖溫帶過渡性季風氣候和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450一1300mm。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是淮河、漢江、丹江、洛河等河流的發源地,水系發達,徑流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53%,是國家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和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品種多樣,天然氣蘊藏量大。旅遊資源豐富,極具開發潛力。

經濟社會發展

201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分別為11694元和455.2元,分別是2001年的3.84倍和4.4倍;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由2001年的30:35:35調整為2010年的21:46:33;2010年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分別為13155元和3978元,分別是2001年的3.3倍和2.8倍;城鎮化率由2001年的16.7%提升到2010年的30.4%。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襄渝、寶成、西康、寧西等鐵路和滬陝、福銀、京昆、二廣、滬蓉等高等級公路初步構築起區內外交通運輸骨幹網路。
200l至201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從86.4%提高到98.6%,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從6.1年增加到8年。每萬人科技活動人員數達到99.8人,科技成果轉化率得到提高,農技推廣服務能力逐步增強,發展現代農業具備較好的外部科技支撐條件。衛生醫療條件逐步改善,所有鄉鎮都建立了衛生院,83.1%的村建立了村級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89.3%。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逐步推廣,2010年參保人數達584萬。農村低保基本做到應保盡保。

貧困狀況與特殊困

農戶生計脆弱,致貧原因複雜。片區受大山阻隔,相對封閉。片區內地形複雜,洪澇、乾旱、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易發多發,是我國六大土石流高發區之一,因災致貧返貧現象嚴重。51個汶川地震極重災縣和重災縣有20個在片區,災後振興發展任務繁重;全國45個未控制大骨節病縣中有16個在片區,因病致貧問題突出;有42個縣屬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區,4個縣位於三峽庫區。國家和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占總縣數的90%,有47個老區縣,占總縣數的58.8%。2010年,1274元扶貧標準以下農村人口有302.5萬人,貧困發生率為9.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1個百分點,比西部地區平均水平高3.8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7.2%。勞動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和經營能力不足。農戶家底薄、生產積累少,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貧困面廣、程度深。
區域發展差異大,產業支撐能力弱。片區內東部與西部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平壩與山區之間發展差距大,農村特別是深山、高山區發展困難,隴南、巴中等地存在大範圍深度貧困。2010年,片區內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最低的縣僅為片區平均水平的23.2%、45.7%。片區內“三線”建設形成的飛地經濟特徵明顯,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中心城市對周邊輻射帶動作用明顯不足。旅遊、農業等特色資源開發程度低,配套設施落後,產業鏈條不完整,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發展優勢。
基礎設施薄弱,交通制約突出。片區內水利設施薄弱,部分地區工程性缺水嚴重,基本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為37.5%,40.2%的農戶存在不同程度的飲水困難,69.3%的農戶還存在飲水安全問題。24.7%的行政村沒有完成農網改造。省際、縣際斷頭路多,鐵路網覆蓋範圍不足,隴南9縣區整體不通高速公路。片區內4.5%的鄉鎮不通瀝青(水泥)路,50.6%的建制村不通瀝青(水泥)路,大山深處還有一些民眾靠溜索出行。機場建設和航空運輸嚴重滯後。交通運輸骨幹網路不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化程度低,制約了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的發揮。
基本公共服務不足,科技支撐乏力。片區內人均教育、衛生支出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6%。教育設施整體落後,師資力量明顯不足。醫療衛生條件差,婦幼保健力量弱,基層衛生服務能力不足。農技推廣服務不足,農業科技套用水平低,現代農業發展緩慢。科技支撐當地發展的潛力沒有充分顯現,對經濟成長貢獻率低。
生態建設任務重,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片區承擔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三峽庫區生態建設等重大任務,有85處禁止開發區域,有55個縣屬於國家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建設地域廣、要求高、難度大,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突出。

發展機遇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就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為加快片區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二是國家大力推進區域生產力布局調整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為片區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提供了機遇。三是關中一天水經濟區、成渝經濟區、武漢城市圈、中原經濟區的快速發展為片區提供了良好的周邊環境。四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實施等重大建設任務,為片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提供了契機。

重大意義

加快秦巴山片區區域發展,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有利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貧困人口整體脫貧致富,縮小發展差距,促進社會和諧;有利於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實現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構築國家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有利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順利實施和三峽庫區安全,對實現國家總體戰略目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基本思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增強科技支撐能力,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突破交通等瓶頸制約,改善區域發展環境;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區域發展水平;著力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夯實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貧困民眾生計水平;著力開發人力資源,最佳化就業結構,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著力發展社會事業,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推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努力開創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

基本原則

堅持加快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相結合。突破交通等瓶頸制約,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培育增長極,壯大產業發展,為扶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更加注重發揮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瞄準最困難的地區、最困難的群體,強化扶貧攻堅,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確保貧困人口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增強區域發展的內生動力。
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走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形成良性互動格局。
堅持統籌協調與突出重點相結合。加快扶貧攻堅進程、促進連片特困地區發展是_個系統工程,要著眼長遠打牢發展基礎,立足當前解決突出問題;著眼區域整體協調發展,著力突破最薄弱環節;著眼城鄉統籌發展,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著眼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
堅持國家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指導,整合各類資源,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大力支持片區發展。片區廣大幹部民眾要繼續發揚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空間布局

功能分區

按照整體保護、集聚發展的原則,秦巴山片區劃分為重點發展區、農業生態區和生態保護區。
重點發展區。主要包括地市級城市、縣城等重點城鎮以及重點項目區。要充分利用城鎮空間和產業基礎條件,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促進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壯大區域經濟成長極,提高綜合承載能力。
農業生態區。主要包括漢中盆地、安康盆地、商丹盆地、徽成盆地和漢江谷地等河谷平壩及低山丘陵地區。以種養殖業和村莊聚居區為主,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環境。
生態保護區。主要包括森林、高山草場、濕地及各級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地質公園等重要生態功能區。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為主,除適當發展生態旅遊、種養殖業和必要的科學試驗外,限制其他生產建設活動。結合生態建設、防災減災和扶貧開發,推進人口易地安置。

空間結構

依託鐵路、高速公路等綜合運輸通道,加快中心城市、重點城市和產業集聚區建設,提升輻射帶動功能,增強片區與關中一天水經濟區、成渝經濟區、武漢城市圈和中原經濟區等國家重點經濟區和南陽、襄陽、萬州、達州等周邊城市的經濟聯繫,構建“一帶三中心五走廊”經濟發展格局,形成發展要素集聚、產業特色突出、區域聯繫緊密、城鎮體系完善的主體空間結構。
專欄3 “一帶三中心五走廊”空間結構
“一帶”:
漢江一隴南經濟帶。以國家高速公路十堰一天水(G701 1)和襄渝、陽安、蘭渝鐵路等骨幹交通及沿線十堰、安康、漢中、隴南等沿線城市為依託,發揮科技優勢,重點發展汽車製造業、高端裝備製造業、生物產業、旅遊業、礦產品深加工工業、新材料產業、設施農業,建成循環經濟發展帶。
“三中心”: 十堰、漢中、巴中。
“五走廊”:
1、南陽一商洛一西安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上海一西安(G40)、寧西鐵路為依託,重點發展汽車配件製造業、新材料產業、機械加工業、生態旅遊業、現代中藥、特色農業。
2、宜昌一萬州一達州一巴中一廣元經濟走廊。以川氣東送沿線公路、鐵路為依託,重點發展天然氣精細化工業、機電產業、旅遊業、特色農業。
3、洛陽、三門峽—南陽—十堰、襄陽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二連浩特一廣州(G55)、焦柳鐵路為依託,重點發展汽車製造業、機械加工業、精細磷化工業、旅遊業、現代農業。
4、西安一安康一達州、萬州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包頭一茂名(G65)和西康、襄渝鐵路為依託,重點發展生物產業、農產品加工業、旅遊業、新材料產業、能源產業、特色農業。
5、西安—寶雞一漢中一廣元、巴中一南充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北京一昆明(G5)、高速公路漢中—南充和寶成鐵路、西城鐵路為依託、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業、生物產業、現代物流業、旅遊業、特色農業。

城鎮布局

中心城市。重點建設十堰、漢中、巴中三大中心城市,拓展城市空間,最佳化城市形態,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促進人口與產業集聚,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專欄4 中心城市
十堰市。十堰市重點發展汽車製造業、旅遊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建成全國重要的汽車製造業基地、區域性交通樞紐、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生態文明示範市和科技創新中心。
漢中市。重點發展航空和大型數控工具機等裝備製造業、生物產業、現代物流業等產業,建成重要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山水宜居旅遊城市。
巴中市。重點發展天然氣精細化工業、旅遊業、食品加工業等產業,建成重要能源開發服務基地、區域性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
重點城市和城鎮。加快建設廣元、安康、商洛、隴南等重點城市,拓展發展空間,完善服務功能。按照集約開發、集中建設的原則,重點規劃和建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得縣城和中心鎮。引導生態脆弱、生產生活條件較差地區的人口向城鎮集聚。
專欄5 重點城市
廣元市。重點發展天然氣化工、機械電子、食品加工業、特色農業、現代物流業等產業,建成區域性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和生態旅遊城市。
安康市。重點發展現代物流、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新型建材等產業,建成區域性交通樞紐和富硒農產品基地。
商洛市。重點發展新材料產業、汽車配件製造、生物製藥等產業,建成秦巴中藥材生產基地和生態宜居城市。
隴南市。重點發展有色治金業、生物製藥產業、食口加工業等產業,建成區域性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

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適度超前、最佳化布局、保護環境、協調推進的原則,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片區扶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交通

交通運輸主通道。加快推進國家鐵路、國家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強國省幹線改擴建,規劃建設“三橫六縱”交通運輸主通道,積極推進隴南、武當山等機場建設。構建十堰、漢中、廣元等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強化縱向主通道聯繫,提升橫向主通道交通運輸能力,形成縱貫關中一天水經濟區與成渝經濟區,橫接中原經濟區和武漢城市圈,通江達海的交通運輸主通道。
專欄6 “三橫六縱”交通主通道
“三橫”:
1.西安一商洛一南陽通道。建設西安一合肥鐵路複線。國道G312線西安-商洛-南陽段改造。
2.襄陽一十堰一漢中一九寨溝通道。建設國家高速公路十堰一天水(G7011)線天水一甘陝界一漢中段,規劃建設陽安鐵路複線,陽安鐵路與蘭渝鐵路聯絡線。建設漢江安康-十堰-襄陽高等級航道。
3.萬州—巴中—廣元通道。建設巴中—達州鐵路。實施廣元—巴中鐵路擴能。
“六縱”:
1.洛陽一南召一南陽通道。國道G207線南召—鎮平—登州—襄陽段改造。
2.三門峽一十堰一恩施通道。規劃建設蒙西—華中鐵路煤運通道。規劃研究十堰—宜昌鐵路。
3.西安一安康一重慶通道。建設國家高速路包頭—茂名(G65)線陝西紫陽一萬源一達州段。建設西安一安康鐵路複線。
4.西安一漢中一成渝通道。規劃建設西安一成都鐵路。
5.蘭州一廣元一成渝通道。規劃建設蘭州—海口國家高速公路(G75)線臨洮—
武都一廣元一南充段。建設蘭渝鐵路,規劃建設天水—哈達鋪鐵路。建設嘉陵江高等級航道。
6.蘭州九寨溝一成都通道。規劃建設成蘭鐵路。
區域內交通運輸網路。加強與國家公路、鐵路網規劃的銜接,加快省道、專支線鐵路及主通道聯絡線規劃建設。構建巴中、隴南、安康、商洛等區域性交通運輸樞紐。加快支線機場建設。加強漢江、嘉陵江等航道整治,完善通航設施,建設廣元、安康等港口。提高縣際及通縣公路的技術等級和通行能力。繼續推進農村公路通達工程、通暢工程和農村客運網路化工程。形成布局完善、乾支結合、結構合理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網路。
專欄7片區內重點交通項目
鐵路。依託通道建設,逐步完善區域內鐵路網路。
公路。三門峽-盧氏-十堰,商洛—盧氏—嵩縣,保康一房縣一竹山一竹溪一平利一安康,商洛-竹山-巫溪-奉節,內鄉—保康一宜昌,巫溪—鎮坪一紫陽—石泉,北川—青州,南鄭—南江—巴中—儀隴,安康—嵐皋—城口—開縣,西鄉—鎮巴(陝川界),寧陝一鎮安一山陽—商南,徽縣—兩當—鳳縣,禮縣—武都,康縣—略陽。
航運。長江、漢江、嘉陵江、岷江、渠江等乾支流內河航道建設。規劃建設廣元、南充、安康、十堰等港口。
機場。完成漢中城固機場軍民合用改擴建工程、安康機場遷建工程。建設隴南、武當山、巫山、隴南及一批通用機場。規劃研究巴中機場。

水利

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建設一批支撐區域發展的重要水源工程和調水工程,提高區域水資源供給能力。推進水資源有償利用和水價綜合改革,建立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公眾參與的管水、用水、節水機制。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實施流域綜合整治和上下游水資源聯合開發與調度,大力發展低耗水、高產出的節水型農業與清潔型、循環型節水工業。
加強水利工程建設。興建中小型水庫、引提水和聯通工程、小微型水利設施,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地下水源,有效緩解工程性缺水問題。建設長江、黃河乾支流防洪工程,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質災害防禦、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高防洪減災能力。加強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和田間灌溉工程建設。加強城鎮防洪,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探索多元融資、社會參與的搬遷新模式。妥善安置好水利工程占地移民特別是庫區移民。
專欄8重點水利工程
重點水庫。規劃建設欒川金牛嶺、南召周灣、汝陽前坪、汝陽三元嶺、盧氏雞灣、淅川石板河、房縣方家畈、鄖西卜鴿岩、竹山鼓羅坪、鄖縣籮筐岩、竹溪鴛鴦、保康金盤洞、城口龍峽、雲陽青杉、奉節草坪河、元壩大寨、利州雷家河和漁洞河、蒼溪樂園、青州曲河、朝天雙峽湖、巴州天星橋和黃石盤、南江紅魚洞、北周開茂、通江灣灘河、儀隴油房溝、萬源固軍、宣漢土溪口、漢陰河洞、鎮平三岔河、徽縣宋家灣等大中型水庫。建成亭子口水利樞紐。實施列入《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江河治理。實施長江、黃河幹流及其漢江、嘉陵江、丹江、渠江、白龍江、旬河、黑河、白河、西漢水、堵河、褒河、任河、大寧河、伊洛河、小江、子午河、金錢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強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漢江上中游等地區水土保持。
重點灌區改造。實施昭平台、陸渾、石門、宋崗、梅江、二龍山武引、亭子口、渝北江、小江、“兩江一水”(白龍江、白水江和西漢水)自流飲水灌區、伊洛惠渠、紅寺壩等規模內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建設任務。實施節水灌溉示範工程。新建武引二期灌區、升鐘灌區二期等重點灌區工程。
飲水安全。解決農村居民和農村學校飲水安全問題。

能源

完善能源供應體系。調整最佳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保障區域發展能源需求。有序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積極開發利用水能、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進油氣田勘探開發。
推進電網和天然氣管道建設。加快城鄉電網聯網,推進城鄉電網一體化,加強重點輸變電工程建設,構建覆蓋區域輸配電體系,提高輸變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實現無電地區電力全覆蓋。加強區域內天然氣管網建設和改造,形成高輸能、廣覆蓋管道網路。
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實現“戶戶通電”。積極開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大力實施農村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切實抓好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及配套電網改造。推進綠色能源示範縣項目建設,進一步有序開展農村沼氣建設,積極推廣太陽能、開展省節煤爐灶升級換代,加強技術服務。
專欄9 能源重點工程
電力建設。重點建設安康一重慶萬州輸變電工程,旬陽、石泉等330千伏變電站骨幹電網工程,武都—天水Ⅱ330千伏回輸電線路,竹山-十堰-襄陽50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巴中—宣漢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商南—鄖縣330千伏輸電線路,十堰熱電聯產項目,華電安康、大唐略陽二期,奉節等火電工程。積極開發漢江、嘉陵江、南江河等流域水能資源,建設湯營、孤山、白河、亭子口、飛仙關、八廟溝、苗家壩、橙子溝、沙灣、蓋下壩、茅草壩、大寧河梯級開發等大中型水電站和鎮安抽水蓄能電站。
新能源。建設商洛、隴南等太陽能電池及電站項目。合理開發豫西、十堰、安康、商洛、渝東北、隴南等地區的風能資源,十堰、漢中、廣元、安康、商洛、隴南和雲陽、奉節、巫溪等地區的生物質能。
石油天然氣。建設西氣東輸二線、寧夏一貴陽輸氣管線、廣漢—鎮巴—西鄉等川氣外輸管線沿線乾支線管道及城區天然氣管網和蘭成原油管道,渝東北天然氣管網環線,規劃開發鎮巴油氣田、廣元煤層氣、巴中、儀隴、宣漢、萬源天然氣等資源,推進紫陽、嵐皋、寧強油氣勘探開發。

通信和信息化

加快通信體系建設。建設覆蓋城鄉的通信網路,加強對自然村、交通沿線和旅遊景區的覆蓋。加大農村通信網路建設力度,推動光纖到社區、達鄉鎮、通行政村。積極建設光纖通信、移動通信、微波通信、衛星通信相結合的通信體系,統籌布局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網際網路、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等網路設施,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推進物聯網套用。
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以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為重點,提升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地理信息、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服務能力,大力發展移動電子商務。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加強網路信息安全和應急網路保障體系建設,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通信能力和網路信息監測、預警、管控能力。

城鎮基礎設施

加強城鎮道路建設和改造,建設便捷通達的城鎮道路系統,並與城際道路互聯互通。大力發展公共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中小城市、重點城鎮供排水、道路、天然氣輸配、集中供熱管網等公共服務設施。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治理,加大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加強城鎮防災減災、處置突發事件的設施建設。堅持建管並舉,積極提高城鎮管理水平,建設生態宜居城市。

產業發展

堅持市場導向,開發利用特色資源,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延伸拓展產業鏈條,構建特色產業體系,提高片區經濟發展質量,推動片區又好又快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特色農業

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生態特點,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擴大經濟作物和林果種植面積,積極開展人工種草建設,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等特色畜牧水產業,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要求,建設地域特色農業基地,發展設施農業,推進農業機械化。促進糧食優良品種的更新換代及配套農機、農藝技術套用,依靠科技提高產出和保障能力。做大做優油橄欖、核桃、油茶、板栗、獼猴桃、臍橙、食用菌、蠶桑、茶葉、魔芋、杜仲、天麻、貝母、木瓜、蔬菜、苗木花卉等優勢產業,開發富硒農產品。推動綠色和有機產品認證和國家地理保護標誌的申請和認證。培育特色山珍、道地中藥材、山地雜糧、經濟林果等特色產業,擴大規模,創建市場品牌。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健康水產養殖業,重點發展地方優良品種和特種養殖業,逐步形成規模,培育高端市場。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重點發展木本油料、茶葉、乾鮮果品、中藥材、畜禽等五大農產品加工業。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林產品基地建設,完善生產加工鏈條,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完善市場體系。大力發展生產資料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推廣農資連鎖經營,規範農資市場秩序。建設一批農產品集散中心、專業交易市場和跨區域加工配送中心,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推進農產品網上推介、洽談和交易,開闢農產品流通的綠色通道。完善市場中介服務,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村行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積極參與市場建設。

工業

汽車和裝備製造業。依託十堰汽車產業基礎,發展商用車整車製造、微型車、新能源汽車、專用汽車製造和關鍵汽車零部件生產,建設國內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依託漢中裝備製造業產業基礎,以飛機製造和大型數控工具機為重點,全力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航空等裝備製造產業基地。
生物產業。引進高新技術和現代製藥企業,加工轉化杜仲、天麻、連翹、丹參、絞股藍、當歸、黃姜、山茱萸、金銀花、西洋參、秦艽等中藥材,打造“秦巴藥鄉”品牌。利用現代生物提取技術,建設中藥飲片和醫藥中間產品提取生產線。充分發揮生物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化工原料、化工原料、肥料、飼料等相關產業。
冶金、化工與新型建材產業。重點推動有色金屬產業的改造升級,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提升技術含量,合理布局鋁材、釩、鉬、鎳、鈦等冶煉加工產業,構建新材料循環產業鏈條。按照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要求,建設國家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驚喜磷化工產業基地。發展天然氣精細化工業,提高資源開發和就地轉化水平,建設國家天然氣綜合開發利用示範區。利用區域性市場資源,加大技術研發和投入力度,發展生態環保節能新型建材產業。

旅遊與文化產業

重點景區和線路。以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重要歷史文化古蹟等為依託,以武當山、大小三峽、古蜀道等為重點,大力發展綠色生態、歷史文化、紅色旅遊,鄉村旅遊,構建七大特色旅遊圈。統籌兼顧區域開發與旅遊發展,加強片區內省際旅遊熱線的連線和旅遊區域合作,增強旅遊產業的整體活力和綜合實力。
專欄10 旅遊組團
川陝紅色旅遊圈。包括通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通江川陝蘇區紅軍烈士陵園、南江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平昌劉伯堅紀念館、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劍閣紅軍血戰劍門關遺址、蒼溪紅軍渡紀念地、儀隴縣朱德故居紀念館等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先秦兩漢三國歷史文化旅遊圈。包括漢中張良廟、古漢台、張騫墓、武侯祠、張飛廟、永安宮、八陣圖、大寧河古棧道、岩棺群、定軍山、石門-明月峽古棧道、昭化古城、蜀道劍門關、秦西垂陵園、六出祁山遺址、陰平古道等景區。
秦嶺巴山生態文化旅遊圈。包括大南宮山、大瀛湖、長青華陽、金絲峽、太白山、米倉山、儀隴琳琅山、朝天曾家山、元壩棲鳳峽、蒼溪梨博園、青州白龍湖、平武報恩寺、南江光霧山、通江諾水河和空山天盆、北川西羌九黃山猿王洞。
鄂西生態與文化旅遊圈。包括武當山古建築群、鄖縣青龍山、鄖陽島、太極湖、丹江大壩、鄖西上津古城、天河風景區、房縣溫泉、雙野、竹山堵河源、女媧山、竹溪十八里長峽、保康九路寨、湯池峽、五道峽等景區。
豫西文化生態休閒旅遊圈。包括豫西大峽谷、老君山一雞冠洞、白雲山、恐龍遺蹟、寶天曼、堯山一中原大佛、丹江庫區、瓮城瀑布、渠首楚文化博物館、神靈寨、洛書出處碑、杜康仙莊、老界嶺、重渡溝、寺山、七星潭、范蠡公園等景區。大九寨國際黃金旅遊圈。包括宕昌官鵝溝、武都萬象洞、康縣陽壩、文縣天池、成縣雞峰山、徽縣三灘、兩當雲屏三峽、略陽五龍洞、石泉“漢水明珠”、紫柏山、漢江古會館群、勉縣雲霧山、南鄭天漢水城、青木川古鎮、地震遺址等景區。
長江三峽文化山水旅遊圈。包括奉節白帝城、天坑地縫,巫山小三峽、神女溪、大昌古鎮、龍骨坡遺址、雲陽龍缸、巫溪紅池壩、大官山、寧廠古鎮、蘭英大峽谷等景區。
改善旅遊交通條件。以高等級公路、鐵路和機場為依託,加強重點旅遊景區對內對外的交通連線,積極推進精品旅遊線路交通建設,構建安全、快捷、舒適的核心旅遊線路。
加強旅遊接待能力和旅遊設施建設。提升中心城市和重點城市旅遊服務功能,增強景區城鎮旅遊接待能力。建設和完善景區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設施。規劃一批旅遊汽車營地。加強旅遊宣傳、旅遊接洽、導遊服務體系、標識系統建設。
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依託豐富的文化資源,大力挖掘先秦兩漢三國等歷史文化、紅色文化、道教文化、河洛文化、根親文化、民俗文化的內涵,扶持“大戲、大片、大劇、大作”的策劃與創作生產,加快發展文化創意、影視製作、演藝娛樂、新聞出版、會展產業。規範發展大秦嶺、樓觀台道等文化園區。鼓勵文化產業龍頭企業以資本為紐帶,跨區域、跨行業兼併重組,發展一批有特色、有實力的骨幹企業,培育多元化的文化市場主體。

現代服務業

現代物流業。按照統籌規劃、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功能集成、經營集約的原則,加快區域性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建設。推進與物流相配套的運輸場站、倉儲、配送、信息平台等設施建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和壯大一批骨幹物流企業,推動物流業與製造業等產業聯動發展。積極發展農村物流和專業物流。
商貿服務業。引進現代商貿服務企業,提升改造傳統商貿服務業。重點建設綜合性批發市場、特色街區和專業市場,推進縣城超市和配送中心、鄉村連鎖農家店流通網路建設,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引導住宿餐飲業規範化發展。
金融業。提升城市金融綜合服務能力,扶持地方性金機構發展。增加農村金融網點。開展農村金融創新試點,培育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加快推進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建設,探索發展新型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積極開展農業保險、小額貸款和貸款擔保業務。
家庭服務業。大力發展家政服務、社區照料服務、養老服和病患陪護服務能業態。鼓勵各種資本投資創辦家庭服務企業,推進家庭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規範市場秩序。

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協作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節約優先的原則,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實施節能減排科技示範工程,推廣低碳技術。加快建設循環經濟重點聚集區。強化資源綜合利用,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堅決淘汰落後產能,採取環境綜合治理、生態建設保護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促進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在具備條件的地方開展碳匯交易與扶貧開發試點。
承接產業轉移。利用當地的產業基礎、人力資源和技術優勢,積極承接東部地區和省會城市產業轉移,採取多種形式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探索承接產業轉移新模式。按照產業準入環境標準,合理確定承接發展重點,把承接產業轉移與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結合起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促進產業園區集約發展。統籌規劃產業園區,合理確定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園區,大力推進園區整合發展,形成布局最佳化、產業集聚、用地集約、配套完整、特色明顯的產業園區體系。積極引進優秀管理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提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弓}導產業向園區集中。支持有條件的產業園區適當擴區調位,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申請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
建立健全產業協作發展機制。促進產業最佳化布局,重點建設十堰、漢中、巴中與廣元、安康、商洛、隴南等地的特色產業集聚區,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形成資源共用、園區共建、利益共享的產業協作發展格局。支持異地興辦工業園區,建立資源互補、基礎共建、產業共有、利益共享、環保共擔的機制。

產業化扶貧

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料、專業技術協會發展,加強輔導服務和技術資金支持,提高生產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發揮各種合作組織存帶動貧困戶和協調企業方面的紐帶聚合作用,逐步形成“倉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模式,促進農村分散生產向組織化、規模化、現代化生產方式轉變。
建立健全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的扶貧貼息貸款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在貧困村建立產業基地,優先吸納安置貧困地區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為貧困農戶提供技術、市場、信息等服務,幫助扶貧對象參與特色產業開發。積極推行訂單農業,促進企業和貧閒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

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快小城鎮與村莊建設,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改善人居環境。

小城鎮與村莊建設

小城鎮建設。完善小城鎮道路、供水、污水處理、教育、衛生等公共設施,鼓勵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生態旅遊、商貿流通等產業,提高城鎮人口集聚能力,推動城鎮化進程。支持一批交通區位優、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城鎮發展成為中心鎮。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形成城鎮帶,探索城鄉一體化新模式。
村莊建設。科學編制村莊規劃,適度集中建設居民住房,免費為村民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並提供建設指導。統籌建設村莊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村莊功能。以鄉鎮所在地、交通沿線、川壩河谷區等人口聚集區為重點,建設一批中心村。
貧困村整村推進。以貧困村整村推進規劃為平台,整合資源,著力培育主導產業,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鄉村公路建設。加大對鄉村公路的支持力度,提高補貼標準,加快鄉(鎮)、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建設,實現片區內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完成“索改橋”任務。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
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支持片區內符合條件的縣開展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大力推進山間平壩地區農田水利化,在條件適宜地區新建一批小水庫、橡膠壩等山間河流、泉水的攔蓄設施。因地制宜發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提高淺山區、半山區及25度以下坡耕地農田灌溉水平。改造完善現有水利設施及渠系配套,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堰塘清淤進度,增強農業防汛抗旱能力。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依託國家生態建設重點工程,開展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建設,合理安排農林牧生產用地,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治理區域內重度水土流失面積,有效控制水環境污染和水生態破壞。
土地整治與農田改造。嚴格保護耕地,加快土地整治。在依法落實和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推進閒置土地復墾復耕,對25度以下坡耕地實施坡改梯工程,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加強耕地質量監測,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移土培肥”、“土地有機質提升”和“耕地質量保護”項目,提高耕地質量。

改善農村生活條件

實施“六到農家”工程。實施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工程。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支持重點村鎮實現集中供水和配套排水,鼓勵城鎮區域供水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實現城鄉同網同價,提高生活用電水平,滿足生產用電需要。加快村內道路橋樑、田間生產和機耕道路建設。逐步實現村內道路硬化。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因地制宜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省柴節煤爐灶炕升級換代。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支持農民建設新型宜居住房,逐步提高補助標準,積極探索保障農民基本住房的政策措施。全面推進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管理,控制面源污染。綠化美化農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專欄11 農村危房改造
D級危房翻建,C級危房修繕加固,戶均面積為40-60平方米。對於扶貧對象,專項扶貧資金還可給予適當補助。
移民搬遷。按照自願原則,繼續推進異地扶貧搬遷,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貧困人口搬遷補助標準。結合小城鎮和中心村建設,引導搬遷民眾向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完善安置區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對搬遷民眾後續扶持力度,在土地政策、產業政策和項目建設等方面優先支持安置區發展。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產品加工、生態旅遊、商貿流通等產業,幫助搬遷民眾就業和發展生產,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就業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將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目標,調整就業結構、拓寬就業渠道、完善就業服務,大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升農村勞動者素質,合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

就業促進與農村勞動力轉移

調整就業結構。統籌城鄉發展,將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著力提高二三產業就業比重。最佳化城鄉就業結構,擴大城市就業容量。鼓勵返鄉創業,協調推進區內外就業。
拓寬就業渠道。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微型企業發展,擴大就業規模。著力提高物流、商貿、旅遊、家庭服務等服務業就業人員比重,大力拓展第三產業就業渠道。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鼓勵本地企業優先招收貧困勞動力就業。將關中一天水經濟區、成渝經濟區、武漢城市圈、中原經濟區及周邊城市作為異地轉移就業的重要目的地。積極推進國際勞務合作,拓寬海外就業渠道,擴大勞務輸出規模。
完善就業服務。在片區內地級市建設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者、農村轉移勞動力、失業人員的就業工作,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就業服務。建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路平台,推動就業信息聯網。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開發公益性崗位,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成員實現就業。加大對農村貧困殘疾人就業的扶持力度。建立就業跟蹤服務體系。健全就業與社會保障的聯動機制,為勞動者靈活就業、流動就業或轉換工作崗位提供支持,增強就業的穩定性。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提供法律援助。完善針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縮小與城鎮居民在子女入學、就醫、住房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大力發展就業中介服務,培育一批勞務經紀人和派遣公司。

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

鄉土人才培養。通過項目、資金、培訓等方式扶持致富帶頭人、技術能人、農村經紀入,支持優秀鄉土人才到大中專院校和發達地區接受培訓。鼓勵和支持鄉土人才創業興業,組建經濟合作組織、協會、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建立示範基地。加快培養農民植保員、防疫員、水利員、信息員、沼氣工等農村技能服務型人才和種養大戶、農機大戶等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做好農村技能勞動者職業技能評價工作。制定政策支持參加“三支一扶”等基層服務項目人員紮根農村,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建立村幹部輪訓機制和後備村幹部管理庫。
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大力開展技術推廣和技能培訓,使每戶農戶掌握1—2門實用技術。支持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深入農村,建立實用技術示範推廣基地,鼓勵科技服務進村到戶,良種良法示範到田、技術要領培訓到人。充分利用遠程信息平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開展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支持本地各類職業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展訂單、定向、定崗技能培養與培訓,加強與發達地區職業院校聯合辦學。鼓勵企業以“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等形式對企業吸納的勞動者開展崗前培訓,加強轉崗轉業培訓,穩定就業。鼓勵農村勞動力參加職業技能鑑定,對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勞動者按規定給予補貼。鼓勵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創業培訓課程。有針對性地做好各類移民的轉移就業創業培訓。
貧困家庭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鼓勵農村貧困家庭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並給予生活費補貼。支持農村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免除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農村學生學費。進一步完善“雨露計畫”,實施方式改革試點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對農村貧困家庭中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訓的在校學生,在享受國家規定的補助政策基礎上,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再給予適當補助。落實國家助學金政策。
專欄12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和實用人才培訓
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職業教育培訓助學。引導和鼓勵貧困家庭新生勞動力繼續接受高、中等職業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訓。
貧困家庭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組織貧困家庭青壯年勞動力參加以取得初、中級職業資格證書為方向的就業技能培訓。
貧困家庭勞動力扶貧產業發展技能提升。培訓貧困農民各類實用技能,提升他們參與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能力。
貧困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培訓。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培養貧困村產業帶頭人引領當地特色產業發展能力和帶領當地貧困人口發展生產、參與市場競爭、共同致富增收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