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安岳石刻造像內容以佛教造像為主,有少量道教造像,也有對社會現實生活的描寫。
毗盧洞所刻"
柳本尊十煉圖",圖文並茂,保存完好。
觀音堂中"
紫竹觀音"造像聞名海內外,被著名英籍作家
韓素音稱為"
東方維納斯"。
圓覺洞北崖"
西方三聖"造像形體高大,造型優美。華嚴洞中的"華嚴三聖"及十二弟子像,保存完好,刻極為精美。茗山寺摩崖石刻中文殊師利造像,充分運用力學原理,令人嘆絕。五代摩崖威望造像以
千佛寨北崖第96號窟內刻的"藥師佛經變相"最具代表性。此外,華嚴洞的華嚴三聖、
茗山寺近40身4~7米高的造像,
玄妙觀唐代道教造像等,也都是安岳石刻的重要作品。
臥佛院
臥佛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北25千米的
八廟鄉臥佛溝,共有大小龕窟139個,造像1600餘身,臥佛為釋迦牟尼涅槃像,全長23米,頭長3米,肩寬3.1米,左側臥於距地面約10米高的崖壁上。頭東腳西,體型修長,薄衣貼體,表情安詳。身後刻說法圖,20餘身弟子、菩薩、神王、力士像等,面目表情各不相同,佛腰部坐一背向觀眾為佛診脈的弟子,佛足部前方立一力士,為此窟所獨有。該像刻於貞元年間。迄今一千多年,體形完整,象個碩大的“一”字,幾乎占據了整個岩腰,堪稱我國唐代全身石刻臥佛之精品。
臥佛造型
臥佛造型獨特,一反《
大般涅槃經》敘說的情景。臥佛的頭部刻得極為精美,頭戴圓圈小花螺髻,頭枕鑿花方形石枕,雙眸微閉,俊美的臉龐慈祥而端莊,準確而自然的表現出釋家
牟尼滅度前的坦然神情。他腰前禪坐的弟子叫阿難,正面向臥佛的頭,背微躬,成切脈姿態,表現出聞悉噩耗的悲痛之
情。
腳邊威立的高大剽悍力士怒目攥拳,一副悲痛得撕天裂地的樣子。臥佛的上方所展示的是釋迦牟尼與諸弟子和天龍八部傳授遺囑的情景。左臂下方是觀音普門
行願的33化身和32
應身造像。還有
維摩詰,
藥師佛等30公分大的小像。整個造象所表現的喜、怒、哀、樂主次鮮明,完美對稱,體現了
唐代雕塑文化的高度發達,使人嘆為觀止。
圓覺洞
與
千佛寨遙遙相對的這座
圓覺洞,位於縣城東1千米的雲居山上,有唐宋時期造像103龕(窟),大小雕像1933身。以宋刻西方三聖雕像最為精彩,刻於元符至
大觀年間。主要是晚唐、五代、北宋時期造像,共1993尊。
圓覺洞以造有
十二圓覺而得名。
佛家所謂"
圓覺",即"覺你、覺我、覺他、
覺行圓滿者",意思是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覺醒成佛。這兒有
三尊7米高的“
西方三聖”石像,“西方三聖”是
西方極樂世界三個地位最高的神,即佛、菩薩、
觀音組合而成。在其他地方,西方三聖是合龕為一,而這裡卻是分龕雕刻,這是安岳石刻的獨特之處。
在這裡,首先映入人的眼帘的是倚斑斕佛光,足踏蓮蕊,手持淨瓶,仿佛正在將瓶中的甘露遍灑人間的觀音。
中間一龕,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他容光照人,眼含情而不失莊重,嘴帶笑而不露齒,居高而立,親切地俯視各位。右龕的
大勢至菩薩頭戴密貼金花冠,冠內嵌刻一小佛像,十分别致,胸前雜飾瓔珞,肘懸腰際,腳踏蓮台,淺笑的面龐,俊美而顯莊重;她兩手相交,右手持蓮花蕾,大有點化眾生超度苦海之勢。花蕾重有百斤,歷千年而不墜,是雕刻家巧妙地將重力轉移到袈裟上的緣故。
毗盧洞
毗盧洞位於
安岳縣城東南的
石羊鎮赤雲片區油坪村
塔子山上,距縣城45公里。安岳至大足的公路橫穿塔子山腳。這裡,山巒疊翠,岩石峭立,毗盧洞就鑿在這些磊磊秀石之中。毗盧洞其實是毗盧洞、幽居洞、
千佛洞和觀音堂的總稱,現存摩崖石刻造像465尊,碑刻題記32處。
據明代萬曆年間碑文追述,毗盧洞的石刻造像開創於五代後蜀,之後歷代都進行過培修、補刻。這裡曾經是五代至北宋年間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場之一。尤其是觀音堂內雕刻的那尊“水月觀音”,民眾稱她“
紫竹觀音”,英籍華人作家
韓素英把她譽為“東方的維納斯”,是全國少有的北宋石刻藝術珍品。這尊紫竹觀音高3米,懸坐於那凸露的峭岩石窟之中。她背倚浮雕的紫竹和柳枝淨瓶,頭戴富麗華貴的貼金花冠;蛾眉上豎,鳳眼下垂,直鼻微隆,朱唇略閉;上身穿短袖薄裟,袒胸裸肘,臂戴膀圈,瓔珞象隨身而瀉的金色瀑布,網墜於胸腹;下身長裙薄如蟬翼,緊貼於腰腿之間,衣裙飄逸,富於動感。她坐在一張3米長的弧形
荷葉上,上身稍左側;左手撫撐葉面,右手放在膝蓋,五指自然下垂;一雙秀麗的赤腳,左腳懸於蓮台,輕輕踏著花蕊,右腿彎曲上翹,腳踏蓮葉,故人們又俗稱她“翹腳觀音”。
紫竹觀音仿佛就是一位丰姿綽約、溫柔瀟灑的妙齡女郎。她既具少女的嫵媚,又具女神的儀容,世俗風味極濃,人們又愛稱她為“風流觀音”。看了紫竹觀音,令人不得不為宋代雕刻大師們那出神入化、巧奪天工的精堪技藝所折服。
另外,毗盧洞、幽居洞雕刻的密宗第五代祖師
柳本尊造像也別具特色。特別是在高6.6米,寬14米,深4.5米的
毗盧洞中,雕刻的柳本尊的“十煉修行圖”構圖嚴謹,造像生動,通俗易懂,堪稱精品。它主要通過以煉指、立雪、煉踝、剜眼、割耳、煉頂、舍臂、煉陰、煉膝十種苛苦修行來宣揚密宗教義。兩側還刻有神態威嚴的執斧、仗劍的
護法金剛。來到洞裡,大有陣陣寒氣襲來之感,令你對佛法的神聖肅然起敬,或者望而生畏。
毗盧洞的“十煉圖”就像一幅幅講經說法的連環畫,是研究四川密宗和考證柳本尊生平的寶貴實物資料。
毗盧洞石刻造像是
宋代佛教藝術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遊覽觀賞價值。2001年7月,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寨
千佛寨位於
安岳縣城西郊2.5公里的大雲山上,因山頂四周天然形成的岩寨的崖壁上雕刻有大小佛像3千餘尊而得名。
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56年公布千佛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寨,唐代名“
棲岩寺”,清代康熙年間更名“
千佛寺”。千佛寺原有殿宇5重,千百年滄桑,幾經興廢,至1974年,一精神病患者又將僅存的大雄寶殿付之一炬。這裡沒有了寺廟,只留下了寨崖上那幾千尊造像,故民眾又稱它為千佛寨。
千佛寨的石刻造像,規模恢宏壯觀,共有造像105龕,大小佛像3061尊,分布在南北兩岩,整個造像區竟長達705米。據《安岳縣誌》記載,千佛寨
摩崖造像始於
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從石刻題記看,有“開元”、“
天寶”,最晚題記為南宋
慶元元年(1195年),歷時600餘載。主要造像多為
盛唐時期作品,也尚存有少量的明清時代作品。南北兩岩除佛像外,還有摩崖浮圖7座,唐碑3塊,歷代題記26處。浮圖最高的達4.6米,最小的0.8米;最大的龕窟寬6.4米,高6米,深3.3米。
摩崖造像高3-6米的有14尊,1-2米的有250尊,其中最大的
釋迦牟尼佛高達6.2米。南岩多為唐代造像,其面部豐盈,高鼻垂耳,袒胸露肌,衣紋疏深,線條流暢,簡潔明快,古樸典雅。尤以56號龕的淨瓶觀音更具典型的盛唐石刻風韻。另外,盛唐密宗 造像藥師琉璃佛也屬少見的石刻藝術珍品。北岩有一龕保存完好的《藥師經變相》,
藥師佛系唐代密宗造像題材。藥師佛端坐於束腰圓蓮寶座,頭部上端刻有華蓋,身側有
菩提樹,左右分刻
八大菩薩和九橫死,十二大願,還雕刻有病死、受王法死和被虎、豹、蛇咬死等場面,是其它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
千佛寨還刻有眾多的菩薩、
羅漢、
金剛、力士、護法神、飛天、
供養人以及各種“經變”故事造像,充分表現出天上、人間、地獄的苦樂悲歡,內容十分豐富,雕刻技藝精美。
千佛寨山崖陡峻,林木蒼翠,藤蔓盤繞,路隨山轉。兩峰之間新建的寺廟中,傳出的綿長鐘聲,在大雲山悠悠蕩漾。一聲聲經懺的吟唱,在遊人們耳際縈迴。寺廟的四周,長滿了奇花異卉,蓓蕾滿枝,爭妍鬥豔,芳菲醉人。自然的旖旎風光與古老的石刻藝術相映成趣,使遊人意興盎然,樂而忘歸。
華嚴洞
距
毗盧洞只有2公里左右。此洞高7米,寬、深各11米,寬敞明亮,內有石刻造像159尊,主要是五代和宋朝之作,距今也有千年以上。華嚴洞正壁鑿有華嚴三聖坐像。中間禪坐的是
釋迦牟尼,左為騎青獅的
文殊,右為騎白象的
普賢。華嚴三聖象高約5.2米,背倚車輻狀彩色佛光,頭戴繁花縷空峨冠,冠內禪坐一小佛像,面目俊秀,皓齒微露。
洞的兩邊鑿有十位弟子,他們坐姿頗為別致,或兩腳分開盤坐,或雙腿曲向一方而盤坐,以次掩護坐檯。在弟子坐像上端,刻有佛家的“極樂世界”圖案,長達20米,以“眾妙香國”、“剪雲補衣”等10組浮雕構成,再綴成瓊樓玉閣、奇花異草、甘露珠河、縹緲雲彩等,烘托出“極樂國中無晝夜、花開花合伴朝昏”的極樂景象。
茗山寺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資陽市
安岳縣頂
新鄉民樂村的
虎頭山巔。距安岳縣城63公里。因“唐道佛骨禪宗更播於名山”造寺得名,該寺創於唐元和年間而盛於北宋。是集石刻文化、登山觀景、求知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旅遊區。
虎頭山脈層戀疊翠,群山拱襯,獨虎頭山雄踞其中,形似猛虎視
諸峰。山上古道壁立,環山佛像林列。現寺存唐、宋
摩崖造像63軀,其中單個造像34軀,1至4米的造像50餘軀,皆雕刻於頂峰絕壁,雄偉壯觀,藝術精湛,是極有價值的摩崖石刻精品。
茗山寺造像
造像題材主要有
毗盧佛、觀音、
大勢至、文殊、毗盧佛與
東嶽大帝合窟、十二護法神將等。各造像多慈眉善目,神態安詳,寶冠裝飾,無一雷同;金剛、力士,則多呲牙咧嘴,殺氣騰騰。乾隆四十六年碑文云:“鍊金丹,修舍利,道不離夫仁義。東青牛,西白馬,理本原於至城。所謂自作自受,曉於前而揚於後也。”此段文意最能說明此區“
三教合一”之風。
佛教造像
觀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高5至8米。觀音菩薩左手前伸,
平托紗巾;大勢至菩薩左手內曲置於胸前,五指併攏平托厚厚經卷。文殊師利菩薩,左手托書外伸達1.5米,書和手重量超千斤,僅以高2.2米的垂地袈裟支撐,千年不毀,是古代匠師巧妙運用力學的佳作,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藝術與科學技術的完美結合。後岩壁上的護法神龕內造像呈半圓形,集中雕塑均高1.8米的十二個護法神,皆甲冑鮮明,其手或提九仗劍,或執便托杵;其頭或昂揚猛呼,或怒目扭頸;有的剖腹見心,有的捏拳定神,虎視眈眈,威猛剽悍,真心睃尋法場,虔誠拱衛佛士。
茗山寺南山頭上有一
轉法輪塔。四方五層。各層皆有圓龕佛像,第一層四面皆刻捲曲發像。有題刻“
佛日增輝,法輪常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孔雀洞
與
茗山寺相鄰的
孔雀洞,溝深岩險,綠樹成蔭,是遠近聞名的避暑勝地。明代隆慶四年(1750)僧崇智在此建寺。因先人刻有孔雀明王,故命名為孔雀寺。其洞依岩而鑿,高4.7米,寬4.3米,進深2.7米。洞內鐫刻一立體金身孔雀,高達2.3米,造形生動,雕刻藝術精美,形象逼真。孔雀背上駝著八葉蓮花。最引人注目的是現存最完好的“
孔雀明王”造像,孔雀明王菩薩跏跌坐於白蓮花上,造像秀麗大方,頭戴化佛寶冠,胸飾瓔珞,身著雙領下垂大衣,左手執蓮蕾,左下手捧蟠桃,右手握雀羽,右下手托貝葉經。該洞構思別致,造型奇妙,具有極高的美學觀賞價值。
孔雀洞後山頂上,有一唐代高台座經目石塔,高15米,8方3層,浮雕小佛像24尊,該塔古樸秀麗,保護完好,在四川省石塔中屬罕見。
玄妙觀
開創於唐代,是集農業生態景觀與文物保護為一體的風景旅遊區。
玄妙觀是我國道教造像勝地,
摩崖造像分布於一蘑菇狀的平頂巨石周圍,前後各長約10米,左右長約6米,高約5米,頂平。四面立壁鑿為造像龕、大小龕窟達79個,石刻造像1293軀,全為唐代的精美雕刻。主要造像有老君釋迦並坐、真人、
十二時神、
金剛力士、
九頭鳥、
觀音、勢至等。
玄妙觀以道教造像為主的摩崖造像,規模龐大、內容豐富,不但省內獨有,在全國也屬罕見。不論雕刻的道教造像還是佛教造像,均生動優美,儀態萬千,錯落有致,十分和諧。在79個造像龕窟中,有12個佛、道聯合造像龕。有的正中為道教老君,兩邊刻佛、菩薩站像;有的龕正中為
釋迦牟尼和太上老君坐像,左邊則是佛教菩薩,右邊系道教
金仙。這為歷史上佛、道互相聯合、滲透、借鑑,提供了確切的佐證,是反映我國晉以後道教與佛教相互滲透、借鑑與聯合這一現象的代表性實物。布滿各龕壁的觀、閣、樓、台、斗拱、
法器、樂器、服飾等都是研究道教發展史和古建築不可多得的歷史實物。特別是眾多的道教
金剛力士像,高大與真人相近,踞腳扭腰,富於寫實,形態極為生動、威嚴。仙女、伎樂姿態優美、惟妙惟肖,是研究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珍貴材料。
玄廟觀現存唐碑四通,一塊系唐開元十八年(730)同邑人
李玄撰刻的《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另一塊唐碑高2.4米,寬1.27米碑題為"啟大唐御立集
聖山玄妙觀勝境碑",碑文前半部刻道教創始概況及教義傳說,後半部記述從大唐開元六年鑿龕造像至大唐天寶七載(748)丙子八月已亥二日庚子功畢的過程。現存鐫刻年代題記4處,歷代遊人題刻5則。
玄妙觀在造像布局上獨具匠心,打破了
宗教造像儀軌的束縛,針對僅一獨立巨石的特定環境,充分利用一定空間、空隙,因地制宜地刻出不同形象的神像和
龍、獅、
青牛、神鳥等各種動物,鐫刻錯落有致,十分和諧,給人以美的享受,顯示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其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時代之久遠,屬全國罕見,閃耀著我國古代藝術寶庫的光輝。
木門寺
在縣城以北25公里
石鼓鄉清泉山。明
洪熙元年(1425)建。仿木建造無梁石亭。內葬著名僧人
無際禪師。因門為木製,其寺故名。亭高12米,長7.8米,寬6.8米。坐北朝南,其柱、枋、檐、脊、斗拱、鰲頭、瓦、桷等皆系石制,工序嚴謹,外觀如“介”字形。亭內置五級八方石塔,無際禪師歸葬其中。亭內四壁及角砌斗拱12朵,雕弟子站像12尊,皆面向禪師墓塔。
亭頂造型如蓮苞待放,內雕團花圖案。亭側有明碑2塊,刻記木門寺興建及無際禪師事略。全亭被三疊木結構斗拱大殿覆蓋,塔
於亭中,亭於殿中,造型奇特,氣勢軒昂,雕工精美。
地理環境
安岳石刻位於四川盆地中部,東鄰重慶市,南接內江市,北連遂寧市,地處成渝直線中點。
歷史文化
中國佛教與道教混合的石刻造像--安岳石刻位於四川省
安岳縣境內,分布於全縣4個區32個鄉,保存較完好的有45處,主要有
臥佛院、
圓覺洞、
毗盧洞、華嚴洞、
茗山寺、
玄妙觀等處。計有
摩崖造像105處,造像約10萬身。根據現存題記,
造像盛期主要在盛唐至北宋末近400年間。
安岳縣位於四川省東部,為成渝古道要衝,始建制於北周
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古稱
普州。縣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尤以石刻著稱於世。具有一定規模的石刻點就有300餘處,石刻造像達10萬餘尊,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絕大部分石刻雕造於我國石窟藝術由北向南發展的高峰時期,即唐、
五代、北宋時期。石刻造像以佛教題材為主,也有少數道教造像和
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且多數為
摩崖造像。其藝術風格既有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南北朝遺風,又有體態健美、面頤豐滿的唐代風韻,還有雕工精細、瓔珞滿身、裝飾華麗的宋代特色。
安岳縣位於
四川盆地東部,東鄰重慶市,南接
內江市,北連
遂寧市。幅員面積2689.11平方公里,耕地133.6萬畝,轄69個鄉鎮,人口154萬。
安岳,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古為
巴蜀分治地,梁設普茲郡,轄
普州,北周建德四年置縣,因治所建在鐵峰山上,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義而得縣名。至此,州縣治所同置一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隋、唐、宋時期,普州已是聞名遐邇的重鎮,其文化與
眉山的“三蘇”齊名,得“東普(州)、西眉(山)”之美譽。唐代名將
程咬金,著名
苦吟詩人賈島,北宋大理學家
陳摶,宋代大數字家
秦九韶,
廣州起義革命先烈
袁紹柏、
彭明晶烈士,新詩的開拓者
康白情,農業科學家允奎,當代著名作家
劉心武等一大批飽學之士及英豪人物或生於斯或葬於斯,為
安岳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盛於唐宋的石刻,具有極高的史學和藝術價值,被著名美學家
王朝聞譽為“古、多、精、美”。境內現存摩崖石刻造像200餘處、10多萬尊、經文15窟、40餘萬字,列為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
八廟臥佛院,石羊
毗盧洞,鼎新華嚴洞、茗山寺,黃桷玄廟觀,城郊
圓覺洞、
千佛寨等。還有罕見的石仿木古建築—
木門寺。石羊毗盧洞的
紫竹觀音高3米,懸刻於長、寬約10米的石窟中,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側身坐在一張長3米的弧形荷葉上,飄逸自然而有丰韻,被前來觀賞的專家、學者譽之為東方“
維納斯”。保存完好的侏羅紀馬門溪
恐龍化石、大量的石刻題記,珍貴的館藏文物,尤令研究歷史、觀賞古蹟的人們讚不絕口。
安岳農業發達,物產富饒。是全國
商品糧基地縣、產肉大縣、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水產品超萬噸縣、
中國檸檬之鄉。
檸檬、
通賢柚、紅苕加工、蠶桑、畜牧已成為安岳的五大支柱產業。
安岳工業以絲綢、紡織、食品、竹編、醫藥、機械加工、建工建材為主的產業已初具規模。安岳工業園區建設2002年底將全面完成,
安岳工業方興未艾。
安岳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縱橫貫通境內的772公里幹道公路出入十分快捷。已有220千伏輸變電站1座、110千伏輸變電站5座、10000門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光纜傳輸使通訊聯絡更加方便。
特點
年代久遠
安岳石刻豐富多彩,古、多、精、美是它的特點。
是其雕刻年代久遠,可溯源於東漢
崖墓中的石刻圖像,據歷史記載它在南北時期開始興起,並且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因此它具有古樸的歷史韻味,體現出了豐富而又濃郁的歷史氣息。
數量居多
其數量居多,全縣有
摩崖石刻造像105處,造像10萬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兩尊,經文40餘萬字,至今保存較完好並具有一定規模和
文物價值的石刻有45處,如此多的時刻體現出了
安岳人民對石刻的執著和喜愛。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也有少數道教造像和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這說明當時宗教已盛行於民間,並且人們已將它具體化,它也體現出各個時代人們的信仰。石刻的內容豐富,包括佛、菩薩、羅漢、金仙、
供養人、力士、伎樂、飛天、珍禽和各種護法神外,還雕刻有“經變圖”和古建築圖像,它從不同角度反映
古代社會和世俗生活風貌。
工藝精湛
其雕工精細,刀法嫻熟,技術精美,每一尊石刻都神態各異、炯炯有神。能工巧匠們將它們化靜為動,化虛幻為現實,並且都充滿著生命的氣息,生動而富有情趣。這些讓人充滿著想像力的鬼斧神工般的摩崖石刻仿佛在講述一個個遠古的故事,無不引人遐思。如此精美的石刻,不僅體現出了設計者高超的技藝,而且體現出安岳人民對雕刻藝術及技藝的熱愛與崇拜。
姿態優美
其姿態美,形象美,氣質美,而且千姿百態。世界著名女作家韓素音女士就稱讚“紫竹觀音”為“東方的維納斯”。其獨特而優美的姿勢再加上精妙的彩繪,讓人覺得美不勝收,無論你在何處觀賞它,都感覺到它注視著你。
八廟臥佛溝的臥佛,堪稱世界左側臥佛之最。它不僅身軀龐大,而且姿態怡然,
頸枕花石枕,大耳垂掛一雙綻花耳環,雙目微閉,臉旁慈祥端莊,顯出坦然神情,令人對佛的美喟然浩嘆!這些都無一不展現出安岳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更顯示出他們博大的智慧。
文化內涵
安岳石刻獨具匠心,精妙絕倫,它充分地體現出了
安岳人民智慧的結晶與財富,也體現出了他們對石刻藝術的酷愛和追求,和他們對石刻藝術的毅力與恆心,以及他們精湛的技術與巧妙的設計能力。
承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內涵的安岳石刻,在沉睡了千年之後又甦醒過來,閃耀著熠熠光輝,將其美倫美煥的姿態和安岳人民對石刻藝術的造詣展現於世人面前。一塊又一塊石壁將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才華展露出來,並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不令人贊服。
旅遊指南
交通信息
安岳市內交通:資陽市內乘車前往安岳縣即可。
景區門票
門市價: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