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千佛寨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安岳縣重要旅遊勝地,與臥佛院、毗盧洞、朝陽洞三大景區,構成了縣內旅遊熱線。景區內千佛寨氣派宏偉,歷經了隋、唐、五代、宋四個黃金時代,集中了數代工匠的精華,充分體現了安岳石刻“古、多、精、美”的四大特點,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千佛寨歷史
千佛寨,唐代名“棲岩寺”,清代
康熙年間更名“千佛寺”。千佛寺原有殿宇5重,千百年滄桑,幾經興廢,至1974年,一精神病患者又將僅存的大雄寶殿付之一炬。現在這裡沒有了寺廟,只留下了寨崖上那幾千尊造像,故民眾又稱它為千佛寨。
千佛寨的石刻
造像,規模恢宏壯觀,共有造像105龕,大小佛像3061尊,分布在南北兩岩,整個造像區竟長達705米。據《安岳縣誌》記載,千佛寨摩崖造像始於隋
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從石刻題記看,有“開元”、“天寶”,最晚題記為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歷時600餘載。現在的主要造像多為盛唐時期作品,也尚存有少量的明清時代作品。南北兩岩除佛像外,還有摩崖
浮圖7座,唐碑3塊,歷代題記26處。浮圖最高的達4.6米,最小的0.8米;最大的龕窟寬6.4米,高6米,深3.3米。摩崖造像高3-6米的有14尊,1-2米的有250尊,其中最大的釋迦牟尼佛高達6.2米。南岩多為唐代造像,其面部豐盈,高鼻垂耳,袒胸露肌,衣紋疏深,線條流暢,簡潔明快,古樸典雅。尤以56號龕的淨瓶觀音更具典型的盛唐石刻風韻。另外,盛唐密宗造像藥師琉璃佛也屬少見的石刻藝術珍品。北岩有一龕保存完好的《藥師經變相》,藥師佛系唐代密宗造像題材。藥師佛端坐於束腰圓蓮寶座,頭部上端刻有華蓋,身側有菩提樹,左右分刻八大菩薩和九橫死,十二大願,還雕刻有病死、受王法死和被虎、豹、蛇咬死等場面,是其它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千佛寨還刻有眾多的菩薩、羅漢、金剛、力士、護法神、飛天、供養人以及各種“經變”故事造像,充分表現出天上、人間、地獄的苦樂悲歡,內容十分豐富,雕刻技藝精美。
千佛寨山崖陡峻,林木蒼翠,藤蔓盤繞,路隨山轉。兩峰之間新建的寺廟中,傳出的綿長鐘聲,在大雲山悠悠蕩漾;一聲聲經懺的吟唱,在遊人們耳際縈迴。寺廟的四周,長滿了奇花異卉,蓓蕾滿枝,爭妍鬥豔,芳菲醉人。這自然的旖旎風光與古老的石刻藝術相映成趣,使遊人意興盎然,樂而忘歸。
著名造像
千佛寨石窟現有龕窟105個,造像3061尊,碑刻題記29處,浮圖7座(塔),分布在南北兩崖壁上。始於隋,盛於唐、五代、兩宋,延自明、清,歷經千餘年開創而成,被稱為“安岳石窟藝術的長廊”。造像內容以佛教為主,其中唐、宋石刻中的藥師經變圖、西方三聖、一佛四菩薩、八菩薩、彌勒佛、釋迦說法圖等,為安岳同期石窟中的精品。尤其是“藥師佛經變圖”(唐)以內容豐富、保存完整堪稱全國第一。
8號龕“西方三聖”,為北宋在唐窟基礎上改鑿而成,側壁上仍留有明顯的唐代造像。龕高6.62米,寬5.2米,深3.2米,主尊阿彌陀佛高4.1米,大勢至與觀音菩薩高3.1米,其中陀彌陀佛頭像有明顯的修復痕跡。
“藥師經變圖”是千佛寨造像的扛鼎之作,場面刻畫至微,將藥師經變中的所有內容全部表現出來,尤其長褲披帛裸露上身的男飛天,更是絕無僅有。
交通
千佛寨就在城西2-3公里,不遠,安岳往內江方向,出城1-2公里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