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派
  • 外文名:xue pai
  • 詞性名詞
  • 近義詞流派
釋義,翻譯,分類,紛爭,

釋義

《辭海》對“學派”的解釋為:“一門學問由於學說師承不同形成派別。”
這是指傳統的“師承性學派”。因師承傳授導致門人弟子同治一門學問而可以形成“師承性學派”。
同樣,因以某一地域,或某一國家,或某一民族,或某一文明,或某一社會,或某一問題為研究對象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學術傳統的一些學術群體,同樣可稱為“學派”,或曰“地域性學派”(包括院校性學派),或曰“問題性學派”,例如近代後西方經濟學界相繼湧現的芝加哥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瑞典學派劍橋學派洛桑學派等“地域性學派”以及重農學派現代貨幣主義學派、供應學派等“問題性學派”。

翻譯

世界學術中的學派自古有之,它的形成史源遠流長,派別形形色色,多不勝數。“學派”一詞的英文為“school”(它與英文“學校”同音異義);德文為“Schule”;法文為“école”,皆源於希臘文“skhole”一詞。
英文的“school”(現代含義包括“學校,學院,學習,學業,授課,求學,全校學生,學派,流派,門生,弟子,訓練,鍛鍊”等)【注1】由希臘文“skhole”→拉丁文“schola、 scola”→古英語“scol”→中古英語“scole”演變而來。希臘文“skhole”一詞的本義為“躊躇、阻止、抑制”,引申義為“空閒,閒暇”。古希臘市民(擁有市民權的男性自由民)一般不參加日常勞動和工作,日常勞動和工作皆由奴隸和下層人負擔,因而古希臘文中沒有“skhole”(空閒,閒暇)的對應詞“勞動,工作”,只有skhole的否定式存在。古希臘擁有“閒暇”的人,大多為貴族和男性自由民,他們以擁有大量的“閒暇”為榮。在充足的閒暇消遣時間中,這些“閒人”要么作詩,作曲,繪畫,聽音樂,健身,打獵,要么探討自然科學和哲學,尤以相互討論學問和辯論真理引以為時尚,古希臘“學問”便由這種有利於身心健康的“休閒”活動產生而來,“閒暇”成為古希臘人創造思想、學術和文化的基本前提條件。在這種相互討論互教互學的過程中,為滿足“學習”和辯論需要的“講學場所”、“辯論園地”和“公共講演場所”應運而生,因而“skhole”開始派生用以指“講學場所”(即現代人所稱的“學校”和“學院”)、“辯論園地”和“公共講演場所”。有了這些場所,必然會有“講學者”和“聽講者”,“skhole”進而派生用以指“學習,學業,授課,求學,門生,弟子”等等。
現代英文“scholastic”(現代含義包括經院哲學家,學究,學生)便由希臘文“skhole”(講學場所=學校)→希臘文“skholazeine”(學習)→希臘文“skholastikos”(好學的,博學的)→拉丁文“scholasticus”(好學的,博學的)演變而來。古希臘最負盛名的“柏拉圖學園”(由此形成了“柏拉圖學派”,又稱“學園派”)、“路凱恩學校”(公元前335-323年,雅典城外亞里斯多德任教的學校)、“萊森學園”(亞里斯多德派講學的學園)等等中的“學園”,大多以拉丁文“lyceum”(學園,講學場所,學術講演場所)表示,它在當時實與拉丁文的“schola”(講學場所)的含義大同小異。

分類

學派”一詞在中國早已有之,它最早有可能出現於《明史》。《明史·卷二八三》(列傳第一七一)載:“陽明學派,以龍溪、心齋為得其宗。”當然,“學派”一詞雖然最初有可能出現於明代,但這並非意味著中國的“學派”始於明代,早在先秦時代,中國學派已初露端倪。中文古籍中不乏“學堂”(中文“學校”之舊稱)、“講堂”和“書院”的記載。凡有學堂、講堂和書院之地,自然有“講學”存在。世有“講學”,必然有“講學者”與“聽講者”存在,從而使得“講學者”與“聽講者”兩者之間的師生關係和學問師承淵源隨之而生,由此形成“師承性學派”勢在必然。先秦諸子百家便是古代的一種學派,尤以他們當中的儒、墨、道、法四家所體現出的“師承性學派”特徵最為顯明。這種因出自於同一師門且學術觀點相同的“師承性學派”,在中國古代史上不乏其數。《辭海》“學派”詞條解為“一門學問中由於學說師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別。”指的便是這種傳統“師承性學派”。因師承傳授導致門人弟子同治一門學問而可以形成“師承性學派”,同樣,因以某一地域,或某一國家,或某一民族,或某一文明,或某一社會,或某一問題為研究對象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學術傳統的一些學術群體,同樣可稱為“學派”,或曰“地域性學派”(包括院校性學派),或曰“問題性學派”,例如近代後西方經濟學界相繼湧現的芝加哥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瑞典學派、劍橋學派洛桑學派等“地域性學派”以及重農學派、現代貨幣主義學派、供應學派等“問題性學派”。
綜上可見,東西方學派的形成,大致有賴於三種因緣:即師承、地域、問題,因而大體上可歸為三類:即“師承學派”、“地域性學派”和“問題性學派”。三者互有聯繫,它們之間的劃分界限絕非涇渭分明。中國古往今來的這些學派呈現出一個顯著特點,即皆為“漢學派”(以漢學為研究對象)。而當代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這一地域由一群長期以“壯學”為研究對象的草根學者形成的地域性“八桂學派”的橫空出世,終於打破了自古以來“漢學派”獨領風騷的局面。(摘自黃現璠研究專家陳吉生教授撰《試論中國民族學的八桂學派》一文,載《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7期)

紛爭

百家爭鳴(中國最早的學派之爭)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年)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
漢書·藝文志》將戰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西漢人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裡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