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流派
拼音:líu paì
基本解釋 (1) [tributary]∶水的支流
(2) [school;sect]∶指學術、文化藝術等方面有獨特風格的派別
引證解釋 1. 水的支流。
流派 唐
張文琮 《詠水》:“標名資上善,流派表靈長。”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望 黃河 一股兒渾流派,高沖九曜,遠映三台,上連銀漢,下接黃埃。”
2. 文藝、學術等方面的派別。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摴蒱》:“摴蒱之名,至 晉 始著,不知起於何代,要其流派,必自博出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金士騰》:“今世學詩之徒,類附合流派,不求自得。”
瞿秋白 《餓鄉紀程》四:“隔著紗窗看曉霧,社會主義的流派,社會主義的意義都是紛亂,不十分清晰的。”
柯岩 《奇異的書簡·美的追求者》:“原來那全是畫。原版的畫,複製的畫,各種各樣流派的畫。”
基本含義 Genre: A category of artistic composition, as in music or literature, marked by a distinctive style, form, or content.
Genre的定義是,體裁,樣式:以鮮明的風格、形式
或內容為標誌的藝術作品的一個流派,如在音樂或文學中。
流派 Music can be divided into genres in many different ways. These classifications are often arbitrary and controversial, and closely related styles often overlap. Many do not believe that generic classification of musical styles is possible in any logically consistent way, and also argue that doing so sets limitations and boundaries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While no one doubt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note similarities between musical pieces, there are often exceptions and caveats associated. Labeling musics with genres often discriminate based on race or time period. Larger genres consist of more specific subgenres.
音樂的流派有很多不同的劃分方式,這些分類方法通常是有爭議的。許多相類似的風格會重疊。許多人不相信在邏輯一致的情況下存在通用的音樂風格分類方式,而且他們認為這樣做將設定限制和框線,從而阻礙音樂的發展。不過沒有人懷疑許多音樂曲目中可以找出相似點,當然也經常會有例外和相關的警告。使用“流派”標籤音樂經常會由於種族和時期的不同而有失公正。大的音樂流派包含更多的特別的子流派。
本文對於世界不同地區的音樂流派,分而待之。
歐洲不同時期的音樂流派
巴洛克 時期 (Baroque Period)
流派 古典時期 (Classical Period)
浪漫時期 (Romantic Period)
表現主義
原始音樂
新民族主義
微分音樂
磁帶音樂
計算機音樂
簡約派
後現代主義
流派 概念音樂
行為音樂
多媒體音樂
流派列表 15 Seconds or Less
911
AAA/Adult Alternative 成人另類
流行/搖滾 流派 Abstract
Acid 酸性
Acoustic
Acoustic Blues
Advice
African
Aliens
Alternative Country 另類鄉村
Alternative Cover Songs
Alternative General
Alternative Hip Hop
Americana
Announcements
Arabic
Arts & Entertainment
Asian
Audio Books
Baby TalkBaroque
巴洛克 流派
Bass
Beats
Bebop
Birthday
Black Box Recordings
Black Metal
Bluegrass
Blues
Blues Cover Songs
Blues Rock
Blues Vocals
Bodily Functions
Bossa Nova
Brazilian
Breakbeat/Breaks
Breaking News
Breakups
Brit Pop
Business
Caribbean
Celebrity
Chamber Music 會所音樂
Children's Cover Songs
Children's Music
Choral
Christian Blues
Christian CountryChristian Easy Listening
流派 Christian Metal
Christian Pop
Christian Rap
Christian Rock
Classic Rock
Classical
Classical General
Classified Ads
Club 舞曲
Comedy 喜劇
Commercials
Confessions
Contemporary
Contemporary
Contemporary Urban
Country 鄉村
Country Blues
Country Cover Songs
Country General
Crime
Crooners/Vocals
Crossover
Cuban
Dance 舞曲
Dancehall Reggae
Dark Ambient/Noise
Darkwave
Dating
Death Metal
Deep House
Detroit
Dirty South
Doom/Stoner Metal
Doo-Wop
Down Tempo
Drum N' Bass
Dub
Dub Reggae
Dumb Stories
East Coast 西海岸
Easy Listening
Easy Listening Cover Songs
Education
Electric Blues
Electro
Electronic
Electronic Classical
Electronic Cover Songs
Electronica 電子
Emergency!
Emo
Ensembles
Entertainment Reviews
Euro Dance 歐洲舞曲
European
Europop
Experimental 試驗
Experimental Classical
Experimental/Post Rock
試驗音樂 Family
Film Music
Filtered/Disco House
Flamenco
Folk 民謠
Folklore
Freestyles
French
Funk 朋克
Gabber
Game Soundtracks
Garage 車庫
General Blues
General Children's Music
General Comedy
General Jazz
General Latin
German
Glam 迷惑
Goa
Gospel
Gossip
Goth 哥特
Gothic Metal
Groove
Guitar
Guitar Rock
Hanukkah
Happy Hardcore
Hard Dance
Hard House
Hard Trance
Hawaiian
Heavy Metal
Hip Hop
Hip Hop Cover Songs
Hip Hop/Rap
History
Holiday
Horoscopes
Horror Stories
Horrorcore
House 歌劇
Humor
Hypnosis
Illbient
Illnesses
Indian
Indie 獨立
Indie Pop/Lo Fi
Indonesian
Industrial 工業
Industrial Electronic
Instrumental Metal
Insults
Intelligent Techno
International
Interviews
Italian
Jazz 爵士
Jazz Fusion
Jazz Vocals
Jewish/Israeli
Jokes
J-Pop
Jump Blues
Jump-Up
Jungle 舞曲
Latin 拉丁
Latin Cover Songs
Latin House
Latin Jazz
Leftfield
Lies
Lounge
Love
Love Songs
Mambo
Mariachi
Medieval
Melodic Trance
Mental Health
Merengue
Metal 金屬
Metal Cover Songs
Metalcore
Middle Eastern/North African
Minimal
Minimalist
Missing Persons
Mod
Mood Music
Movies
Music
Musicals/Broadway
Native American
New Age新世紀
New Country
New Grass
New School
Noise 噪音
Nonfiction
North American
Oceanic
Old School
Oldies
Opera
Opinions
Other Holidays
Paranormal
Percussion
Piano
Poetry
Police Scanner
Political Humor
Politics
Polka
Pop 流行
Pop & Rock 流行&搖滾
Pop & Rock Cover Songs
Pop Vocals
Pop/Balada
Post Hardcore
Power Metal
Power Pop
Progressive Electronica
Progressive House
Progressive Metal
Progressive Rock
Progressive Trance
Psychedelic
Psychic Readings
Psytrance
Punk 朋克
Quebecois
Radio
Ranchero
Rapcore
Reality
Recorded Greetings
Reggae
Regional Mexicado
Renaissance
Rescue
Rhythm & Blues
Rock 搖滾
Rock En Espanol
Rockabilly
Rock-n-Roll Oldies
Romantic
Russian
Salsa
Satire
Satire
Scandinavian
Schoolhouse
Science
Seasonal/Holiday
Self-Help
Shoegazer 自賞
Shout Outs
Sightings
Ska
Skate Punk
Smooth Jazz
Solo Instruments
Soul
Sound Effects
South/Central American
Southern Rock
Spanish
Speak Your Mind
Special Events
Spiritual
Spiritual Blues
Spiritual Children's
Spiritual Country
Spiritual Easy Listening
Spiritual Metal
Spiritual Pop
Spiritual Rap
Spiritual Rock
Spoken Word
Spoofs
Sports
Steel Drums
Stories and Myths
Strings
Swing/Big Band
Symphonic
Symphonic Electronica
Tech Step
Techno 數碼
Technology
Tejano
Tex/Mex
Thank-Yous
Thrash/Speed Metal
Time Capsule Recordings
Traditional
Traditional Country
Traditional Jazz
Tragedies
Tribal
Tropical
TV
Two Step
U.S.
UK Garage
Urban Legends
Urban/R&B
Urban/R&B Cover Songs
Vocal House
Vocals 人聲
Web Sites
West Coast
Western Swing
Witchcraft
Woodwinds
World Fusion
World Traditions
World/Folk
World/Folk Cover Songs
Zydeco
太極流派 雖然目前學者公認為太極拳與武當張三豐無關,不過確實存在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拳講究“拳打臥牛之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纏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其內涵與當前流行的太極拳不盡相同。 武當太極拳的要決就是: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大氣,容萬物於心。 武當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能四兩撥千斤。不但是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衛,武當太極拳結合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
氣功 功法,開人智慧、發人體能,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久世,是一種集武術與養生一體,至高無上的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練形、然後練氣、最後練神。其內含功法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採補功、混元
站樁功 。其動作以崩履、擠、按、采、列、肘、靠為主,在套用中隨、連、粘、貼,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演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靜、含胸拔背、
沉肩墜肘 ,動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當太極拳
動靜結合 、內外相含,是內外雙修的至寶,是人體性命的源泉。
陳式太極拳有陳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
溫縣 陳家溝 陳王廷所創。陳式太極拳老架共有七個套路,現僅流傳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約道光鹹豐年間,陳王廷五傳弟子
陳有本 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難度動作,編成陳式新架太極拳。其弟子陳青萍又在陳有本所傳拳架基礎上創編成另一拳架套路——“趙堡架”。陳式老架拳與新架拳沒有本質的區別,主要區別在於老架拳弧形繞轉的圈較大,新架拳圈較小。故陳家溝也稱老架拳為“大圈拳”,稱新架拳為“小圈拳”。
陳式太極拳雖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運動特點基本一致:其在內是意氣運動,在外是螺旋纏繞運動。強調在意識主持下,頭頂、氣沉,放長身肢,通過旋腰轉脊帶動上肢旋膀轉腕,帶動下肢旋胯轉踝,使肢體在順逆纏繞中,促成內外相合,
節節貫穿 。陳式太極拳的動作有快、有慢,一般發勁時和轉換時快,動作過渡時慢,陳式太極拳有剛有柔,一般動作的終點剛,過程柔。
全套動作在快慢、剛柔、開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轉化中,相連不斷,一氣呵成。
楊褔魁 (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
永年 人。陳家溝陳德瑚在永年開中藥鋪,楊因家貧賣身到藥鋪為徒,後陳德瑚帶楊回陳家溝家中做些雜活。陳氏十四世袓
陳長興 在陳德瑚家設武學,教後人習拳舞械。陳長興見楊聰明伶俐,作事殷勤,為人忠誠老實,又喜愛拳術,與陳德瑚商量後,乃收為徒弟,傳授太極拳。楊練拳極下功夫,夜裡鍊拳疲睏時,僅在長板凳上打盹。這種長凳很窄,很快就跌下來,醒後繼續再練,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練成。經老師與東家同意後,裝卷歸里,離開陳家溝(後又兩次拜訪陳家)。
楊露襌回家後,經親友推薦到北京教拳,打敗許多名手,
名聲大震 ,後到清宮王府教拲,因習拳的都是些貴族子弟,為了適應他們嬌嫩體質的需要,便將
陳氏太極拳 套路中的
纏絲勁 及竄蹦跳躍發勁等難度較大的動作作了些改動,使其姿勢較為簡化,動作柔和,不縱不跳,後經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經其孫澄甫的修改而成為目前流行較廣的楊式太極拲。其特點是,拳架舒展、動作
和順 、姿勢柔軟。要求綿里藏針。揚澄甫(1883~1936)著有(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傳拳,是著名的
楊式太極拳 一代宗師。
楊露襌在清宮王府教拳時,滿族人全佑從學之,後全佑又從學於楊班候(1837~1892 )。全佑傳其子鑒泉,後來鑒泉從漢姓為吳。
吳鑒泉 (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稱,
推手 守靜而不忘動,形成了架式大小適中,柔和緊湊的特點。吳鑒泉曾在上海開辦拳社,培養學生,成為現代流行的以柔化見長的吳式太極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學同鄉楊露襌大架動作,後慕名至陳家溝,求
長興 公教拳,因其年歲已高(80餘歲),不再傳拳,其子耕耘走鏢山東,不在身邊,但見他求學心切,便將其介紹給陳氏同族十五世
陳清萍 。陳凊萍的拳架小而緊湊,加圈纏絲,是陳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學拳很下功夫,潛心專練。在楊式大架和陳氏小架的基礎上演變成為現在的武式太極拳。
後傳其甥
李亦畲 (1832~1892),李再傳
郝為真 ,(1849~1920),郝傳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為業,武式太極拳始在外傳。其特點,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緊湊纏綿。
孫祿堂 (1860~1930)河北完縣人。先學形意拲,精通意理,兼習八卦。著有(形意拳學)、(拳意迷真)等書。在北京有「活猴」孫祿堂的美名佳稱。後又從郝為真學太極拳,將形意、八卦、太極拳融為一體,形成現在的開合鼓盪,架高步活,獨具風格的孫式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是中國傳統太極拳流派之一。始自清末河南溫縣
趙堡鎮 太極拳家
和兆元 (1810——1890),因地域亦被稱為
趙堡太極拳 。
和式太極拳以《
周易 》理論為基礎,像其形取其義用其理,移動周身處處走圓,無不是圈,行成周身無處受力,自然圓活。
和式太極拳強調理法自然,處處順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輕靈圓活,順遂自然的特色。
和兆元出生於中醫世家,自幼習文學醫。1825年,師從本鎮拳師
陳清平 習武。後在北京供職,官授武信郎。在理學大家李棠階影響下,對太極拳進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極拳理論有了長足發展。以理學、儒家、道家並結合醫學理論來指導規範拳架,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創編了一套體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傳統和式太極拳有72式,皆以《易》學之理貫串於拳勢之中。象其形(圓),取其義(陰陽、五行、八卦),用其理(陰陽變易,五行生剋,天人合一)。走架以輕靈圓活,柔中求剛的準則促進周身協調,步活身敏,柔順自然。以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不同部位運動時產生的分、合等勁力,形成千變萬化的技術、技法。形成太極拳滑如魚、粘如膠、軟如棉花、硬如鋼的技擊特色。
在拳架練法中由外形的無過不及,內外相合和柔順連貫的陰陽動態平衡,促進內在氣血、臟腑、經絡的陰陽平衡,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體魄,從而達到健身、療病、養生之目的。
國家體委以楊式太極拳為主,井輔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極拳的動作,整理創編成簡化太極拳二十四勢、四十八勢、八十八勢等套路。北京體育學院
闞桂香 女士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編寫了陳氏簡化三十六勢太極拳,河南省武術館教練
陳小旺 在陳氏太極老架、新架的基礎上,整編而成陳氏三十八勢太極拳。
音樂流派 古典時期 (Classical Period)
浪漫時期 (Romantic Period)
民族樂派 民族樂派是浪漫樂派的一個重要分支,或者說是浪漫樂派後期的發展;早期的民族樂派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浪漫主義者,他們的作品含有後期浪漫樂派風格和形式的許多特點。
由於浪漫主義運動熱衷於異國情調和原始文化,因此,在十九世紀逐漸增長了對民間創作的興趣。民族樂派作曲家往往根據自己的才賦,按不同的方式去運用本民族的主題和民間的音樂遺產:如直接運用本國的民間歌曲、舞曲的
音樂語言 (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等),歌頌本民族的英雄或傳說中的人物(莫索爾斯基的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和華格納的
樂劇 《西格弗里》等),描繪本國山河美景(斯美塔那的
交響詩 《伏爾塔瓦河》和
約翰·施特勞斯 的《藍色的多瑙河》
圓舞曲 等),記錄本國意義特別重大的歷史事件(柴科夫斯基的莊嚴
序曲 《一八一二年》等),或者為本國作家或詩人的作品編配音樂(格里格為易卜生的戲劇《彼爾·金特》所寫的配樂和柴科夫斯基根據普希金的小說而寫的同名歌劇《黑桃皇后》等)。民族樂派作曲家往往就是這樣運用最能反映他們本國本民族的精神實質的內容而首先同他們本國人民進行精神上的交往的。
音樂的民族主義傾向主要在俄羅斯和東、北歐一些國家中迅猛發展,這是因為從十八世紀以來,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進步運動在歐洲一些主要國家(如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等)都已基本結束,而上述那些國家到十九世紀卻還尚待解決。所以,十九世紀的
民族樂派 ,不同於先前一些作曲家採用民間曲調的做法(例如,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就曾廣泛運用十五世紀的一首民歌,海頓也把農民歌曲、舞曲用於他的
交響曲 和
弦樂四重奏 等),他們的目的性非常明確,即普遍用以來提高民族自覺和強化其爭取民主、自由與獨立的鬥爭。
俄羅斯從十七世紀末開始引進西方音樂後,義大利歌劇便在皇室貴族的“上流”社會流行開來,特別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1762一1796),它一直被用以裝飾宮廷的豪華排場。到十九世紀初,俄國依然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之一。1812年反抗拿破崙的衛國戰爭和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大大加強了民族意識,並促使俄羅斯民族文化向前邁進。這時,在俄國徹底覺醒的音樂界中第一個出現的作曲家是格林卡,他從民間音樂和東正教教會音樂的豐富寶藏吸取養料寫出的第一部歌劇《伊凡·蘇薩寧》(1836年),反映了俄羅斯作曲家為發展民族獨立文化的巨大努力和信心。此後,作為一種藝術信條,民族主義在俄羅斯音樂中結出了最為豐碩的果實。
波希米亞由於長期淪為奧匈帝國的殖民地,它也像其他被壓迫民族一樣,特別小心翼翼地衛護自己的風俗習慣和語言,處處反映出強烈的民族自覺。十九世紀
捷克民族樂派 的兩位奠基者一-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都是熱情的愛國者,他們致力於發揚捷克的民族音樂,以捷克民間生活為題材,歌頌本國歷史、文化和山河景色,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
挪威民間音樂的魅力和挪威的民族音樂風格能為世所熟知,要歸功于格里格,挪威民間音樂的許多手法,包括持續低音、交錯節拍(例如3/4和6/8的結合)以及各種調式旋律與和聲等,組成了他的基本風格特點。
芬蘭的西貝柳斯,醉心於民族文學,特別是民族史詩《英雄國》(或譯《卡列瓦拉》),他從史詩選取題材譜寫歌曲和交響詩,這是他的活動唯一能夠同民族音樂風格相聯繫的一個方面;他並不引用或者模仿民間曲調。
美國只是到十九世紀末才有人嘗試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民間的素材,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麥克道威爾(E.Mac
Dowell,1861一1908),他採用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
旋律 。
法國作曲家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組織民族音樂協會,有意識地大力推廣本國作曲家的
嚴肅音樂 作品,他們想藉此表明嚴肅音樂這一領域並非德國人所能壟斷,有趣的是法國
民族樂派 作曲家卻未能完全擺脫李斯特始創的新形式和華格納新型的和聲語言與樂隊織體的影響。更有趣的是普法戰爭雖然曾經促使人們對柏遼茲的音樂發生興趣,但柏遼茲的影響依然是微不足道的。十九世紀最後二、三十年間大多數法國作曲家基本上屬於古典氣質,他們並沒有繼續他們的先輩在浪漫主義方面所做的努力。
綜上所述,浪漫主義時期在文學與音樂領域普遍燃起的自覺的民族感情,雖然有著某些共同的特點,但在不同國家中的反應卻具有不同的形式。民族樂派作曲家確信
偉大的音樂 藝術必須植根於本國的土壤,至於是否引用民間音樂的主題那並不重要;一個作曲家也像其他所有的人一樣,經常會受到他最接近的文化遺產以及本民族的傳統、習慣和富於特性的
音樂語言 的影響,因此,一個作曲家如果確實運用體現在本國民族
民間音樂 中的音樂語彙來進行創作,而不是盲目模仿或抄襲外國的範例,即使借鑑了別國的音樂文化,依然烙有明確的民族印記。例如莫扎持的歌劇《費加羅的婚姻》,雖然採用義大利文劇詞,也不迴避義大利流行的歌劇傳統,但它依然是真正的德奧作品。進一步說,一部作品所體現的特定音樂語言,倘若同欣賞者自己本國的音樂語言有較多差異時,人們往往容易感到這樣的作品擁有更為鮮明的民族特點。例如,勃拉姆斯的
交響曲 同斯拉夫作曲家的作品,在拉丁語系國家的聽眾看來,顯然是後者更有民族特點,儘管勃拉姆斯也是民族的。但是反過來德國的聽眾可能更容易覺察到德國作曲家的某些作品所具有的地區特點一-勃拉姆斯的作品以北德為背景,而理查·施特勞斯有時總是帶有巴伐利亞的傾向。
以本國歷史為題材並採用鮮明的民族語言寫成的作品,包括歌劇和交響音樂作品等,容易在本國聽眾中喚起愛國的強烈情緒;音樂因擁有情緒的巨大感染力,常被用以作為鬥爭的重要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芬蘭還為俄羅斯帝國所吞併,這時沙皇政權就明令禁止演奏西貝柳斯的交響詩《芬蘭頌》;當捷克處於希特勒的蹂躪之下時,斯美塔那的歌劇和交響詩同樣也被禁演。
十九世紀民族主義運動本質上肯定有其進步意義,因為它曾帶來大量被埋藏著或者被忽視的民族民間音樂,並以眾多具有無可爭辯的藝術價值的作品,創立了偉大的民族音樂文化。
印象主義 Impressionism19世紀後半期~20 世紀初期流行於法國 、歐美乃至世界的一種
藝術流派 和
文藝思潮 。
印象主義作為繪畫流派出現於法國 。1874年3月25日 ,C.莫奈 、P.-A.雷諾瓦、C.畢沙羅、A.西 斯萊、E.德加、P.塞尚、B.莫里索等一群年輕的法國畫家,在巴黎舉辦了無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展覽會,因莫奈展出的一幅題為《
日出·印象 》的油畫的題目被一位觀點守舊的記者借用,撰文嘲諷此展覽為“印象主義畫家展覽會” ,遂產生印象主義或印象派之名。
在藝術觀點上,印象主義畫家反對當時占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落入俗套、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繪畫 ,而是在C.柯羅、巴比松畫派和G.庫爾貝等人的寫實畫風的推動下,吸收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家繪畫的營養,同時受
現代科學 ,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一切色彩皆產生
於光 ,於是他們依據光譜
赤橙黃綠青藍紫 七色來調配顏色。由於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由此
印象主義繪畫 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於個人的興趣不同,
印象主義 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以莫奈、雷諾瓦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由於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現,印象主義畫家主要把身邊的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題材,多描繪現實中的人物和自然風景。在構圖上多截取客觀物象的某個片斷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
印象主義 畫家先後舉辦了8次展覽 ,前兩次均受到當時輿論界的猛烈抨擊,以後逐漸成為具有很大影響的美術流派,並擴大到其他藝術領域。印象主義繪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曾得到E.馬奈的支持與鼓舞。
作為一種美術思潮,印象主義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動了以後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對歐美、日本乃至中國的畫家產生過或com/wiki/%E5%8D%B0%E8%B1%A1%E4%B8%BB%E7%BE%A9%E9%9F%B3%E6%A8%82" class=innerlink>印象主義音樂 印象主義音樂由法國作曲家
德彪西 首創。印象主義一詞在音樂中首次出現於1887年,法蘭西美術研究院的評審指責德彪西在羅馬進修時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響組曲《春天》結構不明確,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義”。1894年他的《弦樂四重奏》在
布魯塞爾 首演時,評論家開始用“
印象主義音樂 ”加以讚揚。以後此詞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風格與他接近的音樂,並不再帶有貶意。
印象主義音樂的產生是從後期浪漫主義和
民族樂派 中演變出來的,同時也吸取了東方音樂的養料。其藝術表現手法有:
②在節奏上喜歡復節拍與
復節奏 ,節拍不規則地細分減弱了推動力,呈現鬆散流動的狀態。
③重視調式的表現力,根據形象要求採用相應的調式。擴大
調性 概念,常避免出現明確的收束式。全音
音階 的運用使調式中的每一個音居同等地位,減弱了調中心感,出現
多調性 因素。
④由於喜好對不同色彩與音響作平面的、繪畫式的並列,
和聲 成為最重要的表現手段。通過增加
和弦結構 的可能性與減弱和聲進行的功能性,得到極其豐富的和聲色彩。
⑤音色豐富、獨特而新穎。在聲樂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戲劇力量的低音區。廣泛運用各種樂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
⑦結構往往鬆散模糊,但許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輪廓。
德彪西以後,雖然難於將某個作曲家截然歸入
印象主義 的行列,但是,
印象主義音樂 風格與手法的實際影響已遍及整個音樂世界。
文學史家認為印象主義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文學 ,但文 學中的印象主義表現如何 ,哪些作家和詩人屬於印象主義 ,卻眾說不一 。能夠確定的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 歐一些文學 家的確 有類似印象派 繪畫和音樂的那種
創作方法 ,即致力於捕捉模糊不清的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由於文學創作的特殊性質,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者更注意這種瞬間感覺經驗如何轉化為感情狀態。他們與繪畫和音樂中的印象主義者相同,也反對對所描寫的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行合乎邏輯或理性的提煉加工,於是他們本人也成了傳達外界刺激與本能反應之間的中介。
印象主義 文學與象徵主義文學 之間有類通之處 ,它們都是形式主義的文學流派;但兩者也有不同,主要在於印象主義反對使用象徵手法表達思想,而傾向於感覺的描述。通常被認為象徵主義的某些詩人,實際上更傾向於印象主義 ,例如象徵主義領袖之一保爾·魏爾蘭的《詩藝》一詩,與其說是在談象徵主義,不如說是一篇印象主義宣言。
法國文學史家把龔古爾兄弟作為印象主義小說的代表 ,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義代表人物的法國詩人、小說家
皮埃爾·洛蒂 ,他的某些詩歌的確如印象派畫家那樣在“捕捉瞬間的感覺印象”,但並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20世紀法國某些作家受到
印象主義 的嚴重影響,某些小說中只剩下感覺印象的朦朧的追求。
英國19世紀末的
王爾德 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義的傾向比較明顯。1912~1918年在倫敦的一部分英美詩人組成的意象詩派,與印象主義一樣強調感覺印象的描繪,但他們自稱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們認為形象的模糊與不明確是浪漫主義的餘風,因而全力加以攻擊。但理論上的分歧在創作實踐上有時卻很難覺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國詩人艾·洛威爾、希·杜利特爾、約翰·高爾德·弗萊徹等人的許多作品與印象主義的詩無分彼此。
在
德國文學 中情況也相似,文學史家無法確認界線分明的印象主義流派。以??、古斯塔夫·法爾克等人,被認為是德國
印象主義 傾向最明顯的詩派,但他們強調如實記錄事物給詩人的感覺經驗,因此接近自然主義。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爾和阿爾諾·霍爾茨等人的許多詩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義傾向。
印象主義一詞同時還指一種文學批評,稱為印象主義批評,亦即感受式批評。這種批評拒絕對作品進行理性的科學的分析,而強調批評家的審美直覺,認為最好的批評只是記錄批評家感受美的過程,至多指出這美的印象是如何產生的,是在哪種條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義批評是一種朦朧的、沒有明確論證的“以詩解詩”式的批評,而且往往寫成散文詩的格式,文學批評就成為一種與文學創作沒有本質區別的藝術門類,寫這種批評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詩人或作家。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 於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文學藝術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德國和
奧地利 流行最廣。它首先出現於
美術界 ,後來在音樂、文學、戲劇以及電影等領域得到重大發展。表現主義一詞最初是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馬蒂斯畫展上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一組油畫的總題名。1911年
希勒爾 在《暴風》雜誌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現主義”一詞來稱呼柏林的
先鋒派 作家。1914年後,表現主義一詞逐漸為人們所普遍承認和採用。
表現主義從來不是一個完全統一協調的運動,其成員的政治信仰和哲學觀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他們大都受
康德哲學 、柏格森的
直覺主義 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反傳統,不滿於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在創作上,他們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
摹寫 ,要求進而表現事物的內在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境的描繪而揭示人的靈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對暫時現象和偶然現象的記敘而展示其永恆的品質。
它在詩歌、小說和戲劇領域都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家和作品。其詩歌的主題多為厭惡都市的喧囂,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亂、墮落和罪惡,充滿了隱逸的傷感情緒或是對“普遍的人性”的宣揚。
它的特點是不重視細節的描寫,只追求強有力地表現主觀精神和內心激情。代表人物有
奧地利 的
特拉克爾 和德國的
海姆 、
貝恩 等。其小說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現實生活的異乎尋常的變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業社會的異化現象和人失去自我的嚴重的精神危機。
代表人物有奧地利的卡夫卡等。其戲劇內容
荒誕 離奇,結構散亂,場次之間缺少邏輯聯繫,情節變化突兀,生與死、夢幻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 。多用簡短、快速、高聲調、強節奏的冗長的內心獨白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大量運用燈光、音樂、假面等來補充語言的效果。代表人物有
瑞典 的斯特林堡、德國的
托勒爾 、美國的奧尼爾、
捷克 的恰佩克、英國的杜肯、衣修午德以及
愛爾蘭 的奧凱西等。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 (英語︰Neoclassicism),興起於18世紀的羅馬,並迅速在歐美地區擴展的藝術運動。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於對
巴洛克 (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
古希臘 、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與題材模仿古代藝術,並且知曉所模仿的內容為何。雕刻藝術則以淺浮雕
(bas relief)圖式表現,因此截然不同於
巴洛克風格 的深度雕刻。新古典主義代表藝術家有巴利(Barry)、卡諾瓦(Conova)、富拉克斯曼(Flaxman)、漢彌頓(Hamilton)、蒙斯、畢拉內及(Piranesi)、托爾瓦森(Thorwaldsen)、
維恩 (Vien)、
魏斯 特(West)。
。這一時期的法國美術既不是古希臘和羅馬美術的再現,也非17世紀
法國古典主義 的重複。它是適應
資產階級革命 形勢需要在美術上一場借古開今的潮流。 所謂
新古典主義 也就是相對於17世紀的古典主義而言的。同時,因為這場新古典主 義美術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緊密相關,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革命的古典主義"。
流派 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徵是: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歷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視素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從維安、達
維德 到安格爾,取得了最優秀的成就,並達到高峰。
維安是法國最早的新古典主義畫家,他試圖反對情慾的、過分雅致的藝術,力 求恢復古希臘藝術的樸素、莊嚴。由於他的才能和個性的局限,他沒能實現藝術上的根本變革。維安的學生達維德在大革命爆發前夕,從羅馬留學歸來,他非常成功 地展出了他的繪畫《乞食者貝里塞赫》。隨後他的《
荷拉斯兄弟之誓 》在1785年的 沙龍上展出,這幅畫明顯表現出莊嚴、雄偉的希臘和羅馬藝術的影響,對公民道德 加以頌揚,又同法國革命的步調一致,引起了資產階級的強烈共鳴。1789年他創作了《布津蒂斯》,這幅畫具有明顯的向
路易十六 王朝挑戰的意味。正是這些作品奠 定了他作為一個藝術家在大革命時期的重要地位。19世紀初期,在達維德無可置疑的領導下,
新古典主義 在法國取得了勝利。在達維德的周圍,他的追隨者眾多,其學生就有400多人。他們大都成為法國畫壇上的活躍人物, 其中最享盛名並就某種 程度來講獲得了獨特地位的是
熱拉爾 、吉羅代和格羅。
達維德的同時代人
普呂東 的藝術表現了革命年代藝術理想的另一方面,作為藝術家,有人認為他並不遜色於達維德,在某些形象的嚴整和作品富有生氣的處理上還在達維德之上。
達維德的學生安格爾不久成為當時最有獨創的藝術家並被推崇為古典畫派的首領。
新古典主義 從達維德到安格爾是一個轉折,從描繪與時代相關的事件轉向了脫 離現實的神話和純藝術,從形式上由嚴格的古典主義風格走向了帶有華麗東方色彩的古典主義。安格爾的一生藝術活動極為活躍,他的女性人體和肖像畫成就最高。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繪畫對歐洲的一些國家也產生了影響,其中首先應該提到的 是同時期的英國繪畫。當時一大批優秀的畫家活躍在畫壇上,其中有風景畫家
威爾 遜、桑德比和動物畫家
斯塔布斯 。富塞利則是一位獨具風格的英籍
瑞士 畫家。明顯受新古典主義影響的畫家還有巴里、韋斯特。同時期的德國畫家有希克、
科赫 和傑內利。
新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 並不是
冷戰 後的
新生事物 ,而是與民族(指與近代主權國家相伴而生的現代民 族)這一歷史產物同在的一種文化現象。然而,在歷史發展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必須要國 際社會的全力協作方可解決的今天,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卻像一場傳染病,突然以令人 瞠目的力度迅速蔓延全世界。當前,新民族主義思潮在世界範圍內迅速蔓延,已發展成 為全球性的問題。
一、對“民族主義”概念的理解
(一)對“民族主義”概念的解釋。民族主義通常指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對本民族的認 同、歸屬、忠誠的強烈思想意識和實踐活動,是思想、學說、運動的統一。古今中外對 其闡述、解釋不計其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說,按照馬克思和列寧的論述,“民族主義則是一種狹隘 的民族意識,是一種對自己民族的偏愛。民族主義是可以分為進步與反動的兩種類型的 ,但從本質上講,民族主義是資產階級民族觀的核心,因而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它會隨 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逐步消亡。”(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頁;《 列寧全集》第22卷,第319頁。轉引自陳曉律、李永剛:“當代民族主義及其未來趨勢 ”,《史學月刊》,1998年第6期。)
西方社會學大師馬列克斯·韋伯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情緒”,是“一種情感的共 同契約,它的適當表現是企望組成一個自己的國家,因此它一般有助於這樣一個國家的 誕生”(註:轉引自張建華、李鳳飛:“作為一種世界性潮流的民族主義”,《世界經 濟與政治》,1996年第1期。)。歐內斯特·蓋爾納認為,“民族主義主要是一種政治原 則,它堅持政治單位與民族單位必須一致”,並斷言,“沒有現代的國家政權,就沒有 民族主義問題”。(註:歐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emest gellner,nations and nationalism),康乃爾大學1983年版,第1—5頁。轉引自陳曉律、李永則 :“當代民族主義及其未來趨勢”,《史學月刊》,1998年第6期。)
英國著名右派史學家埃里克·霍布斯鮑姆贊同蓋爾納所下的定義,認為“民族主義並 不是表達民族認同感的唯一形式,也不是愛國主義的唯一形式。我們務必要將排他性的 民族主義或右派運動(它們自認為可以代表所有的政治及社會認同)和民族/公民及社會 意識等複合概念(在現代社會,這乃是各類政治認同的培養劑)區分開來,這一點非常重 要。”(註:【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李金梅譯,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43頁。)
(二)民族主義基本形態。一般認為,族裔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與公民民族 主義(civic nationalism)是民族主義諸多形態中最基本的兩種。
1、族裔民族主義主要是一個文化層面的概念。它從強調血緣、人種和語言等因素,逐 漸轉向某個特定族裔的傳統與文化。族裔民族主義者所認同的文化是族裔共同體經過人 為選擇、加工,抑或虛構出來的東西。(註:戴曉東:“淺析族裔民族主義與公民民族 主義”,《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2期。)在狹義上可以被理解為種族或語言的群 體(racial or linguistic group);在廣義上,族裔指的是種族、語言、宗教、部落或 階層等歸屬性的群體(ascriptive group)(註:參見ashutosh varshney,“ethnic conflict and civil society:india beyond”,world politics,vol.53,no.3(april 2 001),pp.328—329.)
2、公民民族主義主要是一個政治層面的概念。它強調的是公民的政治權利、義務與信 仰,其基礎是共同的法律和公共文化。它也是西方進入現代工業化社會後的產物。康德 指出,從個人觀點看,如果人們生活在一個有法律強制的社會中,這個社會就是公民社 會,而它的整體就成為國家。(註:李梅:《權利與正義:康德政治哲學研究》,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頁。)在當代,人們一般把公民社會理解為一個介於 家庭與國家之間的、對任何人都開放的、來去自由的公共領域。
公民民族主義與族裔民族主義都是現代社會中文化與政治合流的產物。公民民族主義 藉助政治與法律,統合不同的族群,實現公民的普遍權益與民族的團結。雖然它也有文 化訴求,但在更深層次上卻是一種政治情緒,流露著濃厚的政治色彩;族裔民族主義訴 諸歷史與文化,抵禦他者,維護族裔的特殊性。雖然它與政治權益鬥爭存在某種聯繫, 但主要卻是一種文化思潮,展示出鮮明的文化品性。
二、20世紀以來三次民族主義浪潮回顧
民族主義作為現代政治思潮和社會實踐活動,起源於以法國大革命為標誌的18世紀末 的歐洲。(註:霍布斯鮑姆:《1780年以來的民族與民族主義》(e·j·hobsbawm,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劍橋1990年,第3頁。)19世紀是民族主義繼 續在歐洲擴散、確立和京嬗變時期。20世紀是民族主義在東方取得勝利並在世界範圍內 全方位多元化發展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亞非拉 民族解放運動普遍興起,並有了深 度和廣度上的發展,給歐洲殖民體系以沉重打擊。(註:趙立坤:“20世紀民族主義浪 潮試論”,《湘潭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這是第一次民族主義浪潮。
二戰後湧起了20世紀第二次民族主義浪潮。在東方,20世紀50年代中期,亞非兩洲獨 立國家大批湧現,至60年代末,新獨立的國家已有69個,此後增加到120多個。大批民 族獨立國家的建立,造成了歐洲殖民帝國的土崩瓦解。東方民族主義取得的決定性勝利 ,為整個第三世界的崛起和發展準備了前提條件;在西歐,民族主義呈現出由嬗擅變向 回歸的轉化。此外,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法國“戴高樂主義”,60年代聯邦德國的“新 東方政策”,強烈地反映了法德要求擺脫美國控制,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的主旨; 而40年代末的蘇南衝突、50年代的波茲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事件 ,也都是民族情緒的宣洩,對強制推行蘇聯模式的拒絕和尋找符合本民族國家發展道路 的嘗試。(註:趙立坤:“20世紀民族主義浪潮試論”,《湘潭大學學報》,1998年第1 期。)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為源頭,興起了20世紀第三次民 族主義浪潮,即新民族主義巨浪。其勢頭迅疾而猛烈,造成蘇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 伐克3個聯邦國家相繼解體,一批新獨立主權國家隨之出現,旋即蔓延全球,各地民族 紛爭迭起,硝煙瀰漫,世界為之多變多亂。
未來主義 未來主義 是發端於20世紀的藝術思潮。未來主義的濫觴最早出現於1907年,義大利作曲家弗魯奇奧·布索尼的著作《新音樂審美概論》被看作未來主義的
雛形 。未來主義思潮主要產生和發展於義大利一國,卻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影響,俄羅斯尤為明顯。
未來主義藝術家們的創作興趣涵蓋了所有的藝術樣式,包括繪畫、雕塑、詩歌、戲劇、音樂,甚至延伸到烹飪領域。義大利詩人
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 最早於1909年發表《未來主義者宣言》一文,宣揚他的藝術觀點。宣言最先在
米蘭 發表,之後刊載於法國的《
費加羅報 》上。
馬里內蒂 總結了未來主義的一些基本原則,包括對陳舊思想的憎惡,尤其是對陳舊的政治與藝術傳統的憎惡。馬里內蒂和他的追隨者們表達了對速度、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熱喜愛。汽車、飛機、工業化的城鎮等等在
未來主義 者的眼中充滿魅力,因為這些象徵著人類依靠技術的進步征服了自然。
馬里內蒂這種狂熱的藝術觀點立刻征服了那些米蘭的畫家們。
波丘尼 、卡拉和魯索羅等人在視覺藝術領域發揚了馬里內蒂的未來主義觀念。魯索羅同時還是一位作曲家,他將未來主義元素引入了音樂領域。畫家巴拉和
塞韋里尼 於1910年結識了馬里內蒂。這些人構成了第一批未來主義藝術家。
畫家和雕塑家翁貝特·波丘尼(1882-1916)於1910年發表了《未來主義繪畫宣言》。在宣言中,他聲稱:
我們將竭盡全力的和那些過時的、盲信的、被罪惡的博物館所鼓舞著的舊信仰做鬥爭。我們要反抗陳腐過時的傳統繪畫、雕塑和古董,反抗一切在
時光流逝 中骯髒和腐朽的事物。我們要有勇於反抗一切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年輕的、嶄新的,伴隨著對不公的甚至罪惡的舊生活的毀滅。
未來主義 者們將沉溺於昔日時光的行為戲稱為“過去主義”,將這類人稱為“過去主義者”。他們有時甚至對這些所謂的“過去主義者”們進行身體上的攻擊。這些“過去主義者”包括那些對未來主義的畫展或演出沒有興趣的人們。
未來主義者對現代戰爭大加頌揚,認為戰爭是藝術最終極的形式。一些未來主義者們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倖存者,懷有深刻的
民族主義 思想。這些經歷使得他們
未來主義 者公然支持義大利的
法西斯主義 。
未來主義對20世紀其他文藝思潮產生了影響,包括藝術裝飾、漩渦主義畫派、
構成主義 和
超現實主義 。未來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思潮從20年代開始衰落,如今已經基本絕跡,很多未來主義藝術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然而,未來主義所倡導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
西方文化 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主義對年輕、速度、力量和技術的偏愛在很多現代電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體現。馬里內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隨者。比如,他的“人體金屬化”的藝術主張在日本電影導演
冢本晉也 的影片中有所體現。未來主義對網路化的現代社會也產生了影響,所謂的“計算機
朋克 ”就是在未來主義的影響下出現的。
中國流派 漢代 鼓吹樂 :Gu Music Genre in Han Dynasty。鼓吹樂是興盛於漢代並對中國音樂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樂種之一.本文通過對先秦"鼓樂"、"吹樂"、"大合樂"及"軍樂"的初步考察,認為周代高度發達的鼓樂、吹樂及以"鼓吹"演奏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合樂,是先秦鼓吹樂形成及其在漢代興盛的基礎.西周"軍樂"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直接演變為先秦鼓吹樂,同時又成為漢代鼓吹樂的重要淵源.本文進一步指出,鼓吹樂在先秦的形成與鼓吹樂在漢代的興盛是兩個不同的問題,不宜混為一談.先秦鼓吹樂的萌芽、形成和發展,是鼓吹樂在漢代興盛的傳統基礎;北方民族音樂影響,是鼓吹樂在漢代繁榮的外部動因.漢代北狄之樂與中國鼓吹樂種的最初形成,二者間並無必然聯繫.
其它相關 具體音樂
concrete music
將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音響(包括樂音與噪音)錄音,再通過音響機件予以加工合成的“音樂”。屬現代派音樂的一種。
具體音樂 的特點是將音樂的概念擴大到包括一切自然音響。最早的創始人是法國工程師P.謝菲爾。1948年,他在法國國家廣播電台實驗室進行了實驗,所用的素材包括噪音、火車聲、人聲、打擊樂聲及其他。謝菲爾將這些音響的錄音帶分別處理,通過快速或慢速播放、倒放,加進回聲混響效果,又進行剪接,除去不需要的部分,最後混錄成新的磁帶作為成品播放。其早期作品有《鐵路練習曲》、《墨西哥之笛》等,以後謝菲爾又與P.亨利合作有《單人交響曲》等(見
現代主義音樂 )。
具體音樂 出現以後,在法國、美國、德國、日本均有人相繼仿效,較知名的有O.梅西昂、P.布萊茲、
黛敏郎 等人。
電子音樂 興起後,具體音樂的特點(即在音樂中使用噪音及自然音響)即被電子音樂所吸收,兩者的差異只在於具體音樂使用自然音響,而電子音樂直接用電子器件將所需音響製作出來,在聽覺上難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