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是歷史悠久的拳術,太極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鄲市永年楊露禪及其子楊班侯楊健侯,其孫楊少侯楊澄甫等人發展創編的。由於楊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因此他深受廣大民眾熱愛,開展得最為廣泛。楊式太極拳對手眼身法步有嚴格的要求,練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國家體委正式公布的48式、24式以及在許多場合表演的,都是這種楊式太極拳或由其演化而來。楊式又派生出李式、吳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在太極拳界執大旗地位,楊氏太極拳緊隨其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氏太極拳
  • 外文名:Yang Tai Chi
  • 創始人:楊露禪(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人)
  • 拳架特點:舒展大方、立身中正、動作柔和
  • 相關地點廣府古城弘濟橋
發展歷史,楊露禪偷師,赴京授拳,發揚光大,拳法傳承,傳說淵源,發源地,古城文化,古城美譽,特點,風格,立身中正安舒,拳架開展大方,動作鬆柔緩慢,行動速度均勻,招式虛實分明,周身圓活連貫,腰身使動四肢,換位逢轉必沉,體用效果突出,兵器,太極劍,太極刀,太極十三槍,非物質文遺,拳法套路,二十四式拳譜,太極拳中架,太極拳提腿架,太極拳大架,太極拳快架,撩挎八卦掌,太極四路炮捶,太極拳小架,要領準則,總論,手眼法,掌,拳,勾手,眼,身,法,步,十要,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作用,傳人,經典圖書,

發展歷史

楊露禪偷師

楊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禪,河北永年人,就學於陳長興楊露禪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幹活。這藥店為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忠實可靠,又聰明能幹,便派他到陳家溝家中做工。適逢陳長興借陳德瑚家授徒。楊心中十分羨慕,有心拜師學藝,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陳不收自己。他雖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學藝心切,便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一旁觀看,用心記下某些招式,無人時便私下練習。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後被陳發現,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 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準其在業餘時間正式學習太極拳
楊露禪楊露禪

赴京授拳

楊式太極拳已經有170多年的歷史。第一代的祖師楊露禪(1799——1872),他是從溫縣陳家溝學習了太極拳的真功夫後應親戚武汝清(1804—1887、時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員外郎、花翎二品銜)的邀請,率次子楊班侯(1837—1892)、季子楊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楊班侯(時任清軍旗營武德騎尉銜、戴藍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發揚光大

楊露禪藝成時,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為了生活,他先在家鄉永年教授太極拳,後被人推薦去北京授徒。因武藝高強,號稱“楊無敵”。他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 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自己所學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功架簡化,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並發展成大小兩種套路。其特點是:柔和緩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柔內含、深藏不露、輕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學者日眾。
楊少侯楊少侯

拳法傳承

傳子楊班侯楊健侯(1839年-1917年),後其技由其孫楊少侯楊澄甫(1883年-1936年)傳承。楊澄甫以大架為本,最後定型為當今流行的“楊家太極大架”。楊家內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長拳的傳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楊澄甫定型的大架為主。而且這四個架勢並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種打法。
楊澄甫楊澄甫

傳說淵源

太極拳傳自張三豐真人。張三豐,遼東懿州人,道號三豐,生於宋末。身高七尺,鶴骨松姿,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修髯如戟,頂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手持佛塵,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修練結庵玉虛宮,經書一覽成誦洪武二十七年,又入湖北武當山,與鄉人論經書談說不倦。一日在屋誦經,有喜雀在院,其鳴如爭論,真人由窗視之,雀在柏樹,如鷹下觀,地上有一長蛇蟠結,仰視,二物相爭,雀鳴聲飛下展翅扇打,長蛇搖首微閃,躲過雀翅,雀自下隨飛樹上,少時性燥,又飛下翅打, 長蛇又蜿蜒輕身閃過,仍作盤形,如是多次並未打著,後真人出,雀飛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極,以柔克剛之理,由按太極變化而組成太極拳,養精氣神,動靜消長 通於易理,故傳之久遠,而功效愈著。

發源地

古城文化

楊式太極拳發源地是河北永年廣府。廣府古城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廣府鎮,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秀美、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古城、水城、太極城。
河北永年廣府河北永年廣府
古城廣府古稱曲梁,自西漢起,歷代為郡、府、州、縣治所。隋唐以前為土城,周長六里二百四十步。隋末唐初,夏王竇建德曾在此建都。古城內外歷史文物及遺存眾多,有廣府古城弘濟橋、楊露禪和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國家、省、市文物保護單位20餘處。

古城美譽

古城坐落在面積達4.6萬畝的河北省三大窪淀之一的永年窪中央,圍繞古城牆四周是長約5公里的護城河。永年窪平均海拔41米,淀內長年積水,且水質優良,歷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產養殖場,被人們讚譽為北國的“魚米之鄉”。
楊氏太極拳
至2017年為止,國家體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許多場合表演的,都是這種楊式太極拳或由其演化而來的。以後,楊式又派生出李式、吳式太極拳,因而在太極拳界楊式顯然是執大旗地位的。在全國八大太極拳門派中,源於永年的已占其五。
太極城這裡是楊、武式太極拳的發源地,誕生了楊露禪和武禹襄兩大門派太極拳創始人,並衍生出孫式和吳式太極拳兩大門派,自1991年以來,成功舉辦了十一屆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大力弘揚了太極文化。2005年,永年縣被命名為“中國太極拳之鄉”、“中國太極拳研究中心”。

特點

風格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優美、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平正樸實、由松入柔、剛柔相濟,一氣呵成,猶如湖中泛舟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簡潔,深受一般大眾的喜愛,故而流傳最廣。
楊式太極拳動作要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此動作之完成,乃下一動作開端,綿延相續。心法上亦要求一氣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極拳說十要”。
楊氏太極拳
主要是對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楊氏太極拳最為見長。
它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練功時身法要正,大部分動作都要使上中下三個穴位〔即百會穴,會陰穴,湧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個重力垂直線,身體不能前俯後仰。二是尾閭要保持中正,從大椎穴到尾閭部位〔長強穴〕要保持脊椎的放鬆垂直,形成上下對拉拔長,而且尾閭要像船舵一樣指引航向。在身心放鬆的情況下,做到了以上兩個方面,能體現立身中正安舒的特點。
楊式太極拳的這一特點,不少名家都有見教。楊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體喻為一口古鐘:鐘蒂為頸項,鐘頂為肩圈,鐘身為腰圈,鐘囗為胯圈,中心垂直線為鐘繩,鐘錘繫於中心垂直線下端,即所謂銅鐘五個點,十分強調立身中正。
楊式太極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廳掛著一副對聯,其上聯便是“端正身法脊豎起”也是強調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開展大方

楊式太極拳在拳架上的獨特風格是開展大方。只有開展大方才有助於肢體上下左右的對拉拔長,拳架開展大方要求身體要內外放鬆,舉手投足動手須到位。上下的對拉拔長的典型拳勢如“白鶴亮翅”左右對拉拔長的開展大方,衡量拳架動作是否到位,是否開展大方,是一個重要標準。

動作鬆柔緩慢

這是楊式太極拳最突出特點之一,也是楊式太極拳名楊海內外的最主要原因。楊露禪三下河南陳家溝向陳長興學習拳藝多年後自成一派。楊式太極拳拳架中沒有像陳氏太極拳的彈抖,跳躍,震腳等明顯的剛猛發力動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獨特風格。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運柔成剛的獨特練法。也是老少鹹宜的強身健體之法。據說楊澄甫教拳授徒,強調最多的也是一個松字,他常說:“松!松!松!我不跟你說,三輩子也學不到。”他看弟子練拳半天可以不說一句話,但一個松字有時他要說幾十次。這種大松大柔,綿里藏針的行拳走架風格,也符合中國道教鼻祖老子柔弱勝於剛強,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
萬人練習太極萬人練習太極

行動速度均勻

有的太極拳門派強調快慢相間發力剛猛,而楊式太極拳則強調慢,柔,而且特彆強調速度要均勻。忌諱動作時快時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勻既包括從起勢到收勢整個套路,也包括單式動作手腳運行與配合的速度,還包括了上一動作與下一動作的過度銜接自然協調。一套八十五式傳統套路打下來大約需要二十二分鐘,下盤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鐘至一個小時而起勢的速度就決定了整個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終如一。
“邁步如貓行,運動如抽絲”,要求動作轉換時徐徐地倒換重心,輕起輕落,點起點落,快慢始終如一,而不主張“快慢相間”,行功走架,速度均勻,是楊氏太極拳的獨到之處,雖然個別動作可以做到稍快一點,但從總體上說好似行雲流水。即便是“轉身擺蓮”和“轉身左蹬腳”等動作,也仍然強調速度均勻。

招式虛實分明

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一文中,開宗明義的提出太極拳術,以虛實分明為第一要義,把分清虛實擺在頭等位置,可見分清虛實對於習練楊氏太極拳之重要。楊氏八十五式太極拳從頭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虛實分明,而且絕大多數動作都是一隻腿承擔大部分體重,當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時,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當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時,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兩腿平均承擔體重的動作是極個別的,除了起勢,雲手,右打虎式轉回身右蹬腳的過渡動作中有短暫的馬步外,其餘幾乎都是一腿虛一腿實!
楊澄甫一家楊澄甫一家
而且楊式太極拳中的虛實相互轉換,又都是由半虛半實,全虛全實的逐漸轉移,比如腳踏地面的由虛變實:前進時腳跟先著地,腳掌腳指依次落地,最後才全部踏實,就像太極圖中的陰陽魚相互消長的情形一樣,這種虛實分明的拳架特點,在楊氏太極拳的整個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圓活連貫

“圓”是說太極拳所有動作都走弧形的半圓。“活”是說動作不呆滯。上下相隨,步隨身換,手動,腰動,足動 眼神也隨之而動,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太極之圓猶如一個三維空間的球體,觸動任何一個點都會引起整個球體周身的轉動和移位,挨著何處何處轉。連貫,是動作之間銜接非常緊密,沒有明顯的斷檔現象,如行雲流水,滔滔長江波浪,連綿不斷。
只要仔細留心觀察,就可以發現楊式太極拳動作連貫性很強,上一動作結束的同時,又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使人難以發現動作之間的起止界限。如“左摟膝拗步”接“手揮琵琶”一勢,當摟左膝推右掌時,隨著右掌小指領勁側掌前送的同時,隨身體前移的慣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進半步,就進了“手揮琵琶”的開始。拿這個動作的起承轉合來說,“左摟膝拗步”的“合”同時又是“手揮琵琶”一勢之“起”,動作非常連貫自然。

腰身使動四肢

張三豐所傳太極拳《十三勢歌》云:“命意源頭在腰隙”。各氏太極拳都強調“腰為主宰”,“腰為軸”,“太極腰八卦掌”等,都說明太極拳強調用腰。楊氏太極拳更是如此,對腰的要求特別高,特別嚴。楊式太極拳撿驗身法是否正確,有沒有“太極之態”,主要還是看腰上有沒有東西。
楊澄甫拳照楊澄甫拳照
楊氏先輩曾總結出:“腰”一動周身皆動,“腰”一靜周身皆靜,“腰不動,手不發” “欲要身動,先要腰動”等寶貴經驗。楊氏太極拳親族傳人楊振基強調:楊氏太極拳必須練腰為主,一切動作都要靠腰帶動,腰拉,腰轉,腰手腳,他對每一個動作的講解,都把對腰部動作要求,介紹的非常詳細,非常到位。趙斌先師傳授楊氏太極拳套路時,強調“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謂“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帶動的意思,就是在練拳時通過松肩松腰引導,帶動四肢運動。它要求行拳走架時,上肢的氣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氣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變成周身運動的“發火點”,對於四肢來說,不要動不主動的動,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體的轉動去牽動手臂轉動,當身體下沉時,讓地心吸引力去引導手臂沉落,當前進式後退時,讓身體帶動手臂發生位移。“身使四肢”這四個字,言簡意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楊式太極拳身法的顯明特點。

換位逢轉必沉

有位資深的老拳師對楊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簡明扼要的概括為“以鬆柔見長突出沉勁”。上海楊式太極拳名家顧樹屏先生練楊氏太極拳六十個春秋,頗具功力,他認為楊氏太極拳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逢轉必沉”。這四個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楊氏太極拳區別於其它各氏太極拳的又一獨特風格。“逢轉必沉”突出沉勁,不只是表現在某一拳架動作上,而且貫穿在整個套路的全過程之中,其中“逢轉必沉”是一個非常明顯規律性表現。
楊振基楊振基
練楊式太極拳必須打出沉勁,如果打不出沉勁那也就打不出傳統楊氏大架的拳味,僅舉“倒攆猴”式的練法為例,這個動作就是“逢轉必沉”,是發沉勁的典型拳勢。
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楊振基在《楊澄甫太極拳》一書中說:“倒攆猴”一式的奧妙,在於發沉勁時要松腰松胯,氣沉丹田,使勁由腳而腰達手,“倒攆猴”一式如何走沉勁?河北石家莊市趙濟夫先生曾在《武當》雜誌發表題為《對倒攆猴一式的練法的粗淺體會》一文,他是這樣論述的:“左倒攆猴左腳退步站住後,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隨呼氣與腰,胯,襠下沉合為一勢,這時命門後撐,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左腕背徹底鬆開,內勁蓄足,然後腰胯拉,隨身體左轉後移,重心偏於左腿,頂勁領起,氣沉丹田,並下行直達湧泉穴,左掌隨周身後移,向下沉落於左胯前外側,最後才是右腳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勢。除倒攆猴之外,還有單鞭,雲手,搬攔捶,野馬分鬃,摟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轉身的動作,幾乎都要下沉的身勢,這種沉勁的練習正是推手時產生‘彈簧勁’的堅實基礎,所以‘逢轉必沉’是楊氏太極拳拳架動作的一個普遍性規律。”

體用效果突出

太極拳的本質主要是技擊,是自衛防身。楊氏太極拳更是如此,它強調沾粘連隨,不丟不頂,外柔內剛,綿里藏針,暗含發勁,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捨己從人,引進落空,以柔克剛,後發先制,四兩拔千斤的獨特技擊風格,威震武壇。

兵器

太極劍

傳統楊式太極劍套路共55式,十三種劍法,屬內家劍法,內家劍法的特點是劍走輕靈,尚巧輕,以靜御動,後發先至,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太極劍套路結構正是以此為原則,劍法細膩,結構嚴謹,演練起來輕柔和緩,舒展優美,攻防結合,精\氣\神合而為一.故在練劍過程中要求劍法分明,劍式準確清楚,動作整潔,形象逼真 通過經久練習,自然達到用劍之妙. 太極劍運動在強身健體.陶冶性情等方面都有著良好的作用.太極劍運動顯示了獨有的魅力和價值。

太極刀

(楊氏太極刀的特點為前劍後刀,與一般的刀不同。刀法也是刀劍合一。)
楊氏太極刀屬楊氏太極拳類型的短器械,它源於楊氏太極拳,其演練方法和要領以及風格特點與楊氏太極拳基本相同,再配以鋼刀,更顯得刀姿瀟灑利落,神態威武雄壯。

太極十三槍

楊班侯被其母令他去掉槍頭後,不少楊家太極門後輩亦隨之。今日所謂太極桿,實際上是太極十三槍。
它內容豐富,動作簡潔,槍法突出,適合於中、老年人健身。在功夫練習時要體現太極拳類的特點,要有柔中寓剛、綿里藏針、連綿不斷、行雲流水般的特點。

非物質文遺

國家體委早在1956年與1959年前後以楊澄甫拳架為藍本,編寫了“24式簡化太極拳”、“88式太極拳”。自推廣以來,深受廣大民眾歡迎。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為了適應當前國內外太極拳發展的需要,又特彙編了四氏太極拳競賽套路(楊、陳、吳、孫),其動作均要求按傳統練法編排,它對今後國內外太極拳運動的蓬勃發展,將會起到重要作用。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拳法套路

傳統拳套有三路:大架、長拳、中架、及小架(亦稱用架和快架)。楊澄甫雖然只公開傳授大架,但曾傳一路“太極長拳”與陳微明。此拳單招與大架極為相像,但一些招名有別,亦多出一些大架所無之招式。楊家支派王蘭亭王府皇家太極拳的太極拳架,為楊氏太極六十四式老架。楊家支派“府內派”的太極拳架(不包括小九天等套路)有大架、老架、和小架。其中老架可能出自楊家中架。楊氏太極拳還有打手(今人多稱“推手”),大履,散手,太極功等流傳於世。大架本是楊家太極拳門之入門基本拳架。楊澄甫簡化後之大架更比原本的大架和其他拳架都要柔和簡,故很適合作為健身運動。為了配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一些人把楊澄甫大架再次簡化,編成更短的拳架流傳下來。8式、16式、24式、40式競賽及48式等拳架都因此而被廣泛流傳。

二十四式拳譜

1、起勢(一)左腳分開半步(二)兩手慢慢前平舉與肩同高 (三)屈腿下蹲兩手下落按到腹前
2、左右野馬分鬃(一) ①轉腰抱手收腳 兩手上下合抱 ② 轉身上步 ③弓步分手 指尖與眼同高(二)①轉腰撇腳 ②抱手收腳 上手高與肩平 下手與腹平 ③轉腰上步向前邁出一步 ④弓步分手 前手心斜向上與肩平 後手按在胯側手心向下(三)①轉腰撇腳 ②抱手收腳 ③轉腰上步腳跟輕輕落地 ④弓步分手 眼睛注視前手的指尖
3、白鶴亮翅(一)向前抱手後腳跟半步 腳掌落地 (二)重心後移坐腿轉腰分手 (三)轉向前方虛步亮掌 前腳腳掌虛點地面
4、左右摟膝拗步(一)①右手前擺 ②兩手交叉掄擺 腰向右轉前腳收回 手擺向側後方 ③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 ④弓步摟手推掌 (二)①輕輕地轉腰撇腳 ②擺手收腳 眼看後手與頭同高 ③上步曲臂收手到肩上耳旁 ④弓步摟推 指尖與眼同高 推到中間軸線上 (三)①轉腰撇腳 ②擺手收腳 ③上步屈臂 ④弓步摟推
5、手揮琵琶(一)後腳跟近半步(二)重心後移兩手交錯交換(三)虛步合手兩手成側立掌
6、左右倒卷肱(一)①撤手轉腰翻掌 ②提腳退步屈臂收手 ③ 坐腿虛步推掌(二)①撤手轉腰翻掌 ②屈臂轉腰提腳退步 ③ 坐腿虛步推掌(三)(四)動作同(一)(二)
7、左攬雀尾(一)轉腰分手(二)抱手收腳 支撐困難時可腳尖點地(三)轉腰向前上步 腳跟先落地(四)弓步棚手(五)轉腰擺臂兩手送到前邊去翻轉 手心相對(六)坐腿轉腰後捋 兩手擺到身體側後方(七)轉身搭手仍轉向正前方 右手心貼在腕關節內側(八)弓步前擠 兩手兩臂撐圓(九)坐腿引手(十)弓步前按 腕與肩高
8、右攬雀尾(一)轉身扣腳分手(二)坐腿抱球收腳(三)轉身上步(四)弓步棚手(五)轉腰擺臂兩手送到前方 翻轉相對(六)坐腿轉腰向下向後捋(七)轉腰兩手合在胸前正向前方(八)弓步前擠(九)分手坐腿後引手 也叫後棚(十)弓步向前推按
9、單鞭(一)坐腿轉身扣腳左雲(二)坐腿轉腰向右雲 (三)翻掌勾手收腳 勾尖向下 左手掌心向內(四)轉身上步 (五)弓腿翻掌推掌
10、雲手(一)坐腿轉腰 左手下落向右雲擺畫弧 勾手分開 (二)轉腰向左移動重心 兩手交叉向左畫弧擺動到左側後翻掌收腳並步(三)向右轉兩手交叉向右擺動到右側翻掌出腳開步(四)轉腰向左雲到左側後翻掌收腳並步 (五)轉腰右雲翻掌出腳開步(六)轉腰左雲翻掌收腳並步 並步相距20厘米
11、單鞭(一)轉腰右雲(二)翻掌勾手提起左腳跟(三)轉身出腳上步(四)弓步翻掌前推
12、高探馬(一)跟步翻掌 兩手心向上(二)坐腿屈臂收手(三)虛步推掌 左手收到腹前
13、右蹬腳(一)穿掌活步 腳尖腳跟向左側移動(二)落腳弓腿分手(三)抱手收腳(四)蹬腳分手 方向右前方30度
14、雙風貫耳(一)收腳並手兩手翻轉向上(二)落腳收手 握拳(三)弓步貫拳 弓腿和貫拳的方向右前方30度
15、轉身左蹬腳(一)坐腿轉身分手扣腳眼看左手(二)抱手 收腳重心後坐(三)分手蹬腳 方向左前方30度
16、左下勢獨立(一)收腳擺手提勾(二)出腳落手(三)仆步穿掌(四)弓腿挑手(五)獨立挑掌 膝關節和肘關節上下相對 小腿自然下垂 腳尖腳面展平
17、右下勢獨立(一)落腳轉身 擺手提勾(二)右腿向右側伸出 右手微下沉(三)仆步右穿掌 掌指向右側 虎口向上 掌心向前(四)弓腿挑掌起身 前腳尖外撇後腳尖內扣 重心前移 後手勾尖轉向上(五)獨立挑掌 左手左腿一起向前上方提起 手是側立掌 腳尖斜向下 右手按在體側
18、左右穿梭(一)①向前落腳 腳跟著地腳尖外撇 ②抱手收腳 ③向右前方上步腳跟落地兩手分開 ④弓步架推掌 方向右前方30度 右手舉架在頭的前上方(二)①撇腳落手轉腰②抱手收腳 ③上步挫手 ④弓步架推掌 方向左前方30度
19、海底針(一)跟半步落在中線上(二)坐腿轉腰提掌成側掌提到肩上耳旁 左手落到腹前(三)左腳前移半步成虛步 右掌向前下插掌 上體略向前傾
20、閃通臂(一)上體立直提手收腳(二)上步翻掌(三)弓步推掌
21、轉身搬攔捶(一)轉身扣腳擺手(二)坐腿握拳 右拳停在腹前 拳心向下(三)擺腳搬拳 搬到身前拳心向上 左掌按在體側(四)轉身收腳擺手收拳(五)上步攔掌拳收到腰間(六)弓步打拳 拳心向左 拳眼向上
22、如封似閉(一)穿手翻掌 翻轉向上(二)坐腿收引(三)弓步前按
23、十字手(一)轉身扣腳(二)弓步分手(三)交叉搭手(四)收腳合抱
24、收勢(一)翻掌分手(二)垂臂落手(三)並步還原
楊式四十式拳譜
起勢
攬雀尾
單鞭
提手上勢
白鶴亮翅
摟膝拗步
手揮琵琶
搬攔捶
如封似閉
斜飛勢
肘底捶
倒卷肱
左右穿梭
左右野馬分鬃
雲手
單鞭
高探馬
右蹬腿
雙風摜耳
左分腳
轉身右蹬腳
海底針
扇通背
白蛇吐信
右拍腳
左右伏虎勢
右下勢
金雞獨立
指襠捶
攬雀尾
單鞭
左下勢
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轉身擺蓮
彎弓射虎
搬攔捶
如封似閉
十字手
收勢
練習
楊式太極拳是一種系列性的拳種,要想了解它、學習它、研究它,那你就的全面的掌握它。如果你想利用太極拳鍛鍊身體,學一個中架就完全可以了。楊式太極拳的學習程式是先學中架、再學提腿架、大架、快架、散手一時短打,在中架學好後,四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即可和其他架子穿插著學,最後學習小架。

太極拳中架

姿勢高低幅度適中,故稱中架子。是初學太極拳的入門架子。該拳架分為陰手陰腿、陰手陽腿、陽手陽腿、陽手陰腿四個拳架(社會上流傳大都是楊澄甫先生簡化定型的陽手陽腿和陽手陰腿拳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虛腿拳架和實腿拳架)。陰腿陽手還是陽腿陰手,除在練習周身一家和將各種身法要領練到身上之外,主要是在練習纏絲,給練習背絲扣打基礎。應該知道,區分太極拳和其它拳種的主要依據就是看你練的拳中是否有纏絲和背絲扣。楊式太極拳中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練圓,是練平圓。圓在卦象上是指天,也就是乾。在練習時,先求形似,後求神似。在手、眼、身、步皆能合度的基礎上,做到圓活連貫,上下相隨。由松入柔,運柔成剛。漸至輕靈不浮,沉穩不僵。加之推手練習。在實戰中主要用於中盤。整個套路除比當今流傳的楊澄甫定型拳架多一個踐步栽捶、二起腳外,其它拳勢、順序基本接近。速度較慢,每遍約15分鐘。

太極拳提腿架

拳勢順序與中架相同,姿勢要求比中架略低,步子稍大。在每個定勢運動時,不可忽高忽低,但在每一個姿勢完成後加一個提腿,故稱提腿架。提腿架有兩種練法,也可以說是兩個架子。一個是側重實戰套用的,一個是練習提放術的。提腿的具體要求是,一條腿直立起來,另一條腿曲膝上提,提的越高越好,腳同時要有向前踢或蹬之意,在實戰中主要用於上盤。然後,這條直立的腿下蹲,另一腿伸出去做下一勢動作,比中架增加了八十多個提腿動作,使腿產生巨大的摧毀力,在技擊中一旦被腿擊中,對方不亡即傷,故太極拳有“傳上不傳下”之說,所以能得到其傳者甚少。楊式太極拳提腿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練方,是練立方。方在卦象上是指地,也就是坤。中架的圓為天為乾,提腿架的方為地為坤,這就是一對陰陽,陰陽即為太極,這是拳架與拳架而言。此拳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著重練習太極樁功,即太極活樁,以增強氣力,體用兼備。配合專門的呼吸鍛鍊,就是太極提放術 尤以健身效果最佳。堅持鍛鍊,可舒筋活血,順氣通絡,調節陰陽,祛病延年。因速度較慢,每遍約25分鐘左右

太極拳大架

是在提腿架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功力的拳架。其特點與提腿架相近,但每勢完成後不提腿,而都要跟步,使兩條腿當一條腿用。步子和動作幅度比提腿架更大一些,故稱大架。在練習時,弓步坐腿,臀部均低於膝,進退都要求在一條腿下蹲的條件下,先將另一腿收回,再仆步伸出,這樣勢必增加了活動量,故此架便於提高功力。由於不斷以仆步往來、旋轉,因而可以在方桌甚至高凳下往返穿越。其高難度,於此可見端倪。該拳架在實戰中主要用於下盤。楊式太極拳大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練圓,是練立圓。中架是練平圓,大架是練立圓,平圓和立圓就構成了立體圓。再具體些說就是無極一變就是太極,太極一變是纏絲,纏絲一變是背絲扣,由纏絲變背絲扣即是太極拳。大架因吃功夫,一般每遍約6分鐘左右,但功夫越深速度越慢。

太極拳快架

動作名稱順序與中架相似,是在中架、提腿架、大架具有相當基礎之後,為增加功力而深入練習上盤、中盤下盤綜合運用提高的拳架。此架一直秘不外傳,僅傳入門弟子。其特點是速度快、姿勢低、步子比中架要大。全套要在三分鐘內一氣呵成,故稱快架。因架勢即低又快,姿勢與中架、提腿架、大架有明顯的區別,它可以在實戰中用任何一勢封住對方上中下三盤的進攻。同時可以用任何一勢擊打對方上中下三盤。在演練速度上,除整體動作較快之外,很多動作定勢要帶發勁。據說,楊班侯在打四玉捶時,四捶聽起來是一個聲音,使人目不暇接 此架難度較大,長功較快,實用性強。即使中架、提腿架、大架功底較好,初學也難較快適應。必須先分段練習,隨著功力增長,漸至一氣呵成,此拳架功夫越深,速度越快。楊式太極拳快架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練方,是練平方提腿架練的是立方,快架練的是平方,平方和立方就構成了立體方。楊式太極拳的學習程式就是先學中架 中架練的是圓;再練提腿架,提腿架練的是方;然後再練大架,大架又是練圓;接著再練快架,快架又是練方 這一平圓一立方,一立圓一平方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太極功夫 這種太極功夫就是太極拳。

撩挎八卦掌

在太極拳中占據者非常重要的地位,撩挎八卦掌在太極掌中為第四掌。太極掌的第一掌是無極掌、第二掌是太極掌、第三掌是九宮掌、第四掌是撩挎八卦掌。太極掌的功用:一是練身法、步法、手法、眼法。二是練纏絲背絲扣、迎敵。撩挎八卦掌在太極丹田功中為第五套。撩挎八卦掌可以單練,一是練纏絲,二是練背絲扣,三是練發勁,四是練招勢,五是練左騰挪、右閃戰。

太極四路炮捶

在太極拳中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四路炮捶與四隅捶亦有將其統稱為太極八卦捶的。四隅捶打的是四隅角,四路炮捶打的是四正方,合二為一為八方,即八卦,故稱八卦捶。四路炮捶在太極丹田功中為第六套。四路炮捶主要是單練,一是練纏絲,二是練背絲扣,三是練上下,四是練開合,五是練領落。

太極拳小架

是繼以上拳架之後更高層次的拳架。其特點是姿勢高、速度慢、動作幅度小,故稱小架。整個套路可在八仙桌上演練,故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其名稱順序雖然與中架接近,但從中增加了六十多個開合動作,每遍拳架約30分鐘練完。整個套路中兩手掌始終似抱球運動,不帶發勁,從表面看,似乎回到比中架更高更慢的狀態,然其內涵卻有質的飛躍,使太極十三勢在此拳架中前後穿插練習,一經功力已就,技法嫻熟,由此進入練神還虛階段亦即由抬功、勁功進入氣功階段,真正將陰陽、剛柔、虛實、動靜、蓄髮、體用合為一體,乃至無形無象,全身透空,肅靜自然之境,架子雖小,仍可鞏固加深原有功力,健身效果更屬上乘。故此,該架被歷代傳人視為珍寶即是拜門弟子也要嚴格擇人而傳

要領準則

總論

十個要領:提頂、斂臀、吊襠、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氣。
十個準則:松、沉、柔、勻、圓、穩、正、實、靈、健。
楊式太極拳對手眼身法步有嚴格的要求,練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練拳和推手必須注意的五個方面,現依次說明。

手眼法

手眼身法步,把手擺在第一位,充分顯示了它的重要性。在拳式所有的動作中,手的動作是最多的。而在技擊中,手是擊人最主要的部分。手的形狀、手的動作、手的位置等合理、準確,即會起到相應的作用,反之,會影響練習和使用的效果。

楊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間稍離,掌心稍窩,五個手指基本在一個平面上。掌型有如下八種: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這種掌法運用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的雙掌;摟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攆猴式的前掌;有手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如抱虎歸山式左推掌。坡掌在拳式中運用是很多的。
D、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馬式的後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鶴亮翅式的左掌,摟膝掌等。
F、橫掌:手心向前,橫向擺掌,如白鶴晾翅的上掌。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轉身擺蓮式開始的雙掌。
H、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針式的插掌。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勁點,分清勁點所在之處,能有助於意到氣到勁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勁點在全掌,橫掌在小指一側,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側等等。無論是練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勁點是十分重要的。楊式太極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與防的意識,所以對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後左右運轉要講究用意,不宜隨意出手,不能象做體操那樣,簡單的完成動作了事。

楊式太極拳,拳的握法是四指併攏,向手心卷屈,大指壓住二指第二節,松松握住。楊式太極拳用拳的動作也很多,除太極五捶外,還有打虎式、雙風貫耳、上步七星、彎弓射虎等式。
楊式太極拳用拳的類型有:
A、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為立拳,如進步搬攔捶式有拳二彎弓射虎式左右拳等。
B、扣拳:拳腕稍向里扣,如雙風貫耳式雙拳。
C、仰拳:拳心向上,如撇身捶式有拳。
D、楊式太極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勁點。比如立拳一般在拳面,仰拳在拳背等。

勾手

楊式太極拳的勾手做法是五指併攏下垂,勾尖朝下,如單鞭式右直勾手。勾手的勁點在腕根。
4.手的動作 楊式太極拳手的動作非常豐富,無式非手,概括起來大體有:掤、捋、擠、按、采、挒、摟、搬、攔、封、抱、撇、疊、雲、探、托、分、貫等。所有手的動作都有它的實際練習內容,都須貫注意念,掌握勁點所在之處。比如掤手,意念和勁點在撓骨一側。捋的勁點在左手背和右手腕根小指一側,擠的意念和勁點在有腕、小臂外側,左手心。按的意念和勁點在雙手手掌,其他不一一贅述。

楊式太極拳十分講究眼法。相傳楊公澄甫與人推手或交手,發勁時眼向對方一看,對方受力則向他眼看的方向跌出。從楊少侯遺像看,他的雙目似有精光射出,這是長期練習眼法及內氣貫注充盈的結果。
楊公澄甫說:“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為變化中一緊要之動作,而補身法之不足也。”
楊式太極拳對眼法的要求是:
L、眼向前平視。一般情況下,眼是向前平視的;通過前面的手向前看去,關顧到手,但不死看著手。眼也有向前下看的,要根據具體拳式具體的主手動作具體確定眼看的方向。
2.眼神處於動態之中,眼轉動的原則隨身法。身動眼隨,身向那個方向,眼向那個方向望去,太極拳的運行是不斷前進後退左右轉動的,而前進後退,左轉右旋均靠腰身帶轉,眼的左顧右盼需隨胺身的轉動而轉動。
3.眼與意一致。眼是心之苗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注,眼與動作不合即內外也不合,眼法在推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需注意對方的上中下部,密切注意對方的順背,在動態中抓住有利時機使對方處於背境。
4.眼法自然。運用眼時不瞪眼、不閉眼,精神內含。眼神的正確運用與虛靈頂勁有關,虛靈頂勁,精神能提起,則眼自然有神。

楊式太極拳的身法在拳中起決定作用,身法的身在這裡是指人的中部,即從肩背至胯部。從生理學上說,身是五臟六腑所在之處,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傳統理論所提出的尾閭中正、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腰胯、斂臀、吊襠,均針對中部要求而言的。對於這些要點,楊家先輩們已有詳盡的論說,這裡不再重複。
這裡重點談身法中的腰的運用。楊式太極拳傳統拳論中說到腰為軸,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間。要求“腰頂窮研生不已”。腰的重要性普遍為世人所公認,以致武術界有太極腰、八卦掌之說。但要把腰練到拳的動作上,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楊式太極拳的動作要求腰帶手腳,一般手腳不妄動,少動,靠腰帶動。這種練法不但練架子能有最佳的健身效果,更主要的是在提高防身技擊水平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楊式太極拳要本手一般只上下轉換移動,腰的轉動帶動手的轉動,比如雲手,是典型的腰帶手運轉的拳式。腰帶腳也一樣。虛步的前腳掌一般沒有獨立的動作,靠腰去帶轉。
總之,腰帶腳、手、身、頭等。腰一動則全身皆動,腰一轉全身皆轉,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個別動作腰帶主手轉動,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轉動,但這種情況不多。
楊公澄甫的《太極拳使用法》書中說:“腰如車軸四肢如車輪,如腰不能作車軸,四肢不能動轉;自己要想車軸轉,可多澆油腰軸油滿方好,用意細細體會自得之,勿須教也。”本書關於架式練法文字說明把說明腰的動作放在首要位置加以闡明,希望能在這方面對學者有所幫助。
對於身法中涉及呼吸的方法問題,楊式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呼吸自然。對於呼吸與動作是否要配合的問題只要氣的出入自然即可。楊式太極拳講的是意到氣到、氣到勁自到,從這個意義上說動作與呼吸沒有關係,呼可放人,吸也可放人。拳論上有“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

手眼身法步中的“法”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招法,指整套拳架中的一招一式的展法;一種是將“身法”合為一內容,指用身的方法。作者根據傳統的說法採用第一種說法。
練楊式太極拳時必須懂得拳式中每一招一式的實際含意,主要是指其明白技擊作用。當然每一招法可以演變為若干使用法。這裡的法,是指楊公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中所述的每一招式的用法,對方如何擊來,我如何站位,如何出手,出腳,化解還打等。練拳時,要有攻防的意識,這當然是“假設敵”。這種"假設敵"的練法,能使人集中精神,心靜用意,增加興趣,久久練習,不覺乏味。
必須指出,運用楊式太極拳與人推手、交手,並不拘泥於現成的法,屆時因對方的變化而用“法”,招法熟練 前後、左右、上下均應物自然,不想法而法自到;隨手湊效。但要先懂“法”,後法自然而然而至。《太極拳論》中“由著熟而漸悟僮勁,由懂勁而皆及神明”。這裡的“著熟”是“法”要先著熟,這是學拳的必經之路。

多為拳的根,楊式太極拳的步法有以下7種:
1.開立步:兩腳平行站立,腳尖朝前,虛實不分,起勢、合太極式的步法為開立步。
2.弓蹬步:這種步是楊式太極拳的基本步法,使用最多,具體做法是前腳腳尖朝前,後腳在前腳外,腳尖方向與前腳腳尖方向成約45°角,兩腳的直線距離是練拳者自然襠的距離。前腳弓,後腳蹬,前弓腳小腿與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動限度為膝蓋不能超過腳尖。
3.前虛後實步:這種步法分左、右虛步。左虛步的做法是,有腳踏實,左腳提起向左前方伸出半步,以腳掌點地,如白鶴亮翅式的步法。以腳根點地,如肘底捶式。左有腳易位為右虛步。這種步法要求後腿坐實,前腳不全虛,也具有支撐的力量。楊式太極拳的左、有虛步,前腳都不是全空的,都要分擔身體的重量。實腿分擔的重量多些,虛腿分擔的重量少些,多與少看架子的高低及以自己尾閭中正,轉動自然為合適。
楊式太極拳的步法中沒有實腿分擔占身體重量百分之七十,虛腿分擔百分之三十這一類的說法。
前虛後實步還有一種是後腳實,前虛腳全腳掌著地的,如倒攆猴式。
4.橫行步:兩腳平衡站立,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右實左虛,兩腳尖均向前。如雲手式。
5.獨立步:單腿直立,一腳提起,膝與胯平,腳向里收,腳尖自然朝下。如金雞獨立式。
6.仆步:接前弓後蹬步,後腳外撇坐實,身胯下蹲,前腳腳尖向前,身稍向一側俯。
7.騎馬式:兩腿開襠如騎馬式,這是轉換過程中所出現的步型,兩腳還是分虛實的。如雲手的動作過程中有此步法。
楊公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中說:“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如貓行,體重移於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於右者,則有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某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余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在《太極拳十要》中又說:“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楊式太極拳對步的要求要分清虛實,下盤有根;使虛實轉換清楚,絕不輕浮。
楊式太極拳的步有進退二法,進步必後坐使前腳變虛,腰帶腳掌轉動擺好位置後,後腿往前送身體重量至前腳,前腳承擔全身的重量,後提虛腳動步。動步時不往前腳靠近,而是向前邁到確定的位置。《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執筆者鄭曼青先生有一首《體用歌》講到了步與前進法,“我有一轉語,今為知者吐,湧泉無根腰無主,力當垂死終無補……足欲向前先挫後……”這反映了他跟楊公澄甫學拳和協助楊公澄甫寫書
得到楊公澄甫傳授的精闢體會。湧泉在腳掌中,湧泉有根則步有根,步有根則腰才能有轉動的基礎,而腳要前進,首先身要向後坐。這種前進法是楊公澄甫所授的家傳練法。本書所傳的進法也是這種方法。
退步,前腳提起向身後退一步,不向後腳靠近,直接向後落到確定的位置。這種進退步,在述架
勢時結合實際再加以具體說明。
掌握了楊式太極拳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就能對楊式太極拳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有利於今後學習拳架和推手。至於楊式太極拳關於身體其他部位的要求比如頭、肩、肘、胯、襠、膝等,結合拳式再述。

十要

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 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 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 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 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由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即意到氣到,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 中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 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 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 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幣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 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形與神合一,即內外合為一氣 則渾然無間矣。

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 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 “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外動內靜,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休會,庶可得其意焉。

作用

楊氏太極拳通過改善我們的大腦功能,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活動,對於白領亞健康產生的神經衰弱失眠、頭暈、頭痛、過度疲勞等疾病,有著顯著的健腦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極拳要求我們全身要放鬆,使得人體的血管阻力減少,能夠加速我們的血液循環,減輕心臟負擔。太極拳的呼吸是採用的腹式深呼吸,氣沉丹田,能夠對五臟六腑有著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具體健身作用反映在:
一、改善神經系統:太極拳要求整體放鬆,外示安逸,“動中求靜”、“用意不用力”練法,使中樞神經系統獲得充分休息,使神經興奮、抑制作用不斷得到調整。
二、提高呼吸質量:太極拳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逐步做到勻、深、柔、緩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橫膈膜做縱向的舒張、伸縮、提高了肺泡通氣換氣功能。諺云:“呼吸到臍,壽與天齊”。足見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臟腑功能:由於“腹式呼吸”的舒張、伸縮形成自主的內臟按摩,有效地促進了全身各組織器官的供血,協調了臟腑之間的功能。因為太極拳非常重視腰胯脊柱鍛鍊,腰背虛實運動能夠強壯腎臟。《醫貫》說:“腎陰為上行夾背至腦中為髓海”,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壯而百病不侵”。
四、增強肢體活動:太極拳要求“勢走弧圓、勁走螺旋”,“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一動無有不動 ”的全身心運動。使全身各大小關節,骨骼、肌肉都參與這種輕柔、舒展、連綿不斷的運動。使肌肉富有彈性,各關節、骨骼間的血液供給、新陳代謝得到改善。
五、疏通經絡隧道:太極拳要求向上要“虛領頂頸”,向下要“松到腳底”,“意落湧泉”。中部要求“氣沉丹田”,“主宰於腰”。這是鍛鍊任督二脈以及帶脈、沖脈的重要方法。四肢在輕柔、連綿、纏繞運動中要意勁貫達到肢體四梢。從而疏通了人體十二正經。

傳人

楊振基(1921-2007)等。
楊振基先生,1921年農曆6月20日生,2007年3月27日逝世,享年86歲。祖籍河北省永年縣閆門寨村。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曾孫,太極宗師楊澄甫次子,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生前曾任邯鄲市政協委員、常務委員邯鄲市武術協會主席、名譽主席。
何華雲(1948-)
何華雲先生,1948年生,湖北建始人,高級編輯,原重慶市萬州日報社總編室主任,1971 年入太極門,先後師從楊澄甫高足李雅軒之弟子張義敬、張義尚二位先生習練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現重慶市萬州區楊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在太極拳的研習上主張擯棄門戶之見,博採眾長,其師張義尚精八卦,形意和渝東絕技金家功夫等內家拳術,太極拳架及推手、散手獨具風格,學者甚眾。何華雲先生的弟子在河南焦作國際太極拳推手賽上數次名列前茅。何華雲先生還針對“太極十年不出門”的弊端獨創了一套五步練功法,半年左右即見成效,深受年輕人的推崇。五步即: 拳架、中定功、揉身功、旋腕轉膀功、進退顧盼功。其太極拳架、揉身功、旋腕轉膀功在調動人體內臟、活動經絡血脈、舒展關節骨架、美化人體形態和培育中氣等方面均有良好作用,成為老少婦孺喜愛的健身運動。
太極拳是我國的國粹。其動作以鬆柔入手,練勁養氣,可緩可快,具有以柔克剛,引進落空,捨己從人等特點。由於其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深受人們的喜愛。
楊式太極拳是中國太極拳主要流派之一,由清代奇人楊福魁(露蟬,1799--1872)學得陳式太極拳的精髓後所創。其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由於其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深受廣大民眾喜愛,開展得最為廣泛。
國學大師張義尚認為太極拳是 " 勁沉腳底的松沉圓轉運動 "。 惜當今社會,各種簡化太極拳,競賽套路的流行,太極拳逐漸演化成體操和體育比賽項目,傳統太極拳之真貌,幾乎難以再現。只有那些一脈相承的傳人,才能系統的學習和掌握這種高明的拳術,何華雲先生即為這傳人之一。他經過40年的學習研練,全面的掌握了傳統楊式太極拳這一國術瑰寶。

經典圖書

早期的楊氏太極拳大師的著作及作者簡介
太極拳勢圖解》,許禹生著,1921年出版〔楊式太極拳的最早著作;許是楊健侯的弟子,又曾受教於宋書銘 (太極名家)、劉鳳春 (形意、八卦名家)、張策 (通臂、太極名家) 等人〕
《太極拳講義 (拳術) 》,陳微明著,1925年出版〔陳先從師孫祿堂習形意、八卦,又從師楊澄甫習太極拳〕
《太極拳法實踐》,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王從學於許禹生、紀子修 (師承凌山)、吳鑒泉、宋書銘〕
《太極拳答問》,陳微明著,1929年出版
《太極拳使用法》,楊澄甫著 (董英傑代筆),1931年出版
《太極拳體用全書》,楊澄甫著 (鄭曼青代筆),1934年出版
《太極拳要義》,黃文叔著,1936年出版〔黃從學太極拳於楊澄甫,又從李景林習武當劍,及與孫祿堂、張兆東 (形意、八卦名家)、杜心五 (自然門名家)、劉百川 (北派少林名家) 等研究武技〕
《太極正宗》,吳志青編著,1940年出版〔吳從楊澄甫習太極拳,又從於振聲和馬金標習查拳〕
《太極拳法闡宗》,王新午編撰,1942年出版〔主要依據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而撰〕
《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陳炎林編撰 (田兆麟口述),1943年出版〔田先後拜師楊少侯及楊澄甫為師,陳為田兆麟的弟子〕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鄭曼青著,1947 年出版〔鄭從師楊澄甫習太極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