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楊健侯(1839—1917)名鑒,字健侯,號鏡湖,是楊祿禪之三子。《永年太極拳志》說他“性情溫和,德高望重。楊祿禪逝世後,繼續在(北)京教拳為業,並將楊祿禪‘大架’修訂為‘中架’,不猛不硬,順遂圓和,老幼強弱均可練習,傳播較廣”(該書第44頁)。健侯的傳人“有三子少侯、兆元、澄甫及許禹生等人”(引文同上書第486頁)。
從上述引文中,可知列為楊健侯名下的“弟子”,僅許禹生一人。 許禹生(1879—1949)字龍厚,北京人,祖籍山東濟南,官宦世家。許氏幼年除讀書外,曾從滄州劉德寬等人學>--3武技。後隨父移居北京,見國體日衰,益勵志習武,廣訪名師,曾習六合、八卦、通臂、岳氏散手。後來師從楊健侯,專攻太極拳。 1912年與吳鑒泉、紀子修等人組建北平體育研究所,創辦《體育》月刊,l921年出版《太極拳勢圖解》,其拳勢為楊健侯所授,計74勢。每一拳勢都有圖解,從中可以了解楊健侯拳勢和練法套用。許禹生的弟子王新午介紹乃師之學>--3程式是:“先姿勢,次套用,次散手,次懂勁。更博採各派之所長,尤注意實際套用……”(王新午《太極拳闡宗·許禹生之太極拳》)。
楊家逸事
他在繼承父親“小架子”的基礎上,考慮到從學人的身體條件,著眼健康第一,在露禪小架子招式上,幅度擴大,既保持了技擊特點,更適合老年人健康需要,修改成“中架”。在楊式太極拳史上又發展了一步。
楊家三代的逸事總是讓人津津樂道,人們常說,
楊露禪闖天下,
楊班侯打天下,
楊澄甫傳天下。這話也對也不對,因為這其中漏掉一個人,就是楊露禪的另一個兒子,楊健侯。楊家三代,應該這么說,露禪班侯打天下,健侯澄甫傳天下。
楊健侯天生細住,細住是修道的人入欲界定前的境界,細住不能看破紅塵,但卻可以看到紅塵,天生細住的人,是修道的坯子,當然只要他喜歡,學什麼都行。但楊健侯不喜歡學武。不喜歡學也的學,楊露禪早就看出來了,健侯不是一般人物,是天生學內家拳的料,將來能繼續支撐楊家門面的一定是健侯。
山東河北人好武的極多,楊露禪本是一武痴,只要能學的就都學了,海納百川,深不見底。楊露禪把其所學向罐腸一樣往楊健侯的身子裡塞。基本功訓練已經把楊健侯累得半死,還要把老爹傳授的內家外家幾十套拳通通練完,之後,還要耍刀弄槍,揮舞器械等等。楊健侯覺得無法忍受了,但楊露禪身上的東西還多著呢,內功外功,暗器彈弓,楊健侯是痛不欲生。(據傳說,楊健侯曾經自殺未遂)
修煉內功
內功是最難練得,但楊健侯的內功長得很快,對他來講,最難過的是皮肉之苦,老父嚴格要求,楊健侯累的筋骨齊痛,苦不堪言。但武術這東西,基本功訓練最重要,所謂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楊健侯終於熬過來了。
楊健侯開始推手,不用教,化的比誰都好,也能發人了,發人人不能逃,他發的勁急輕靈,楊露禪看著奇怪,怎么跟我在陳家學的不一樣?楊建候愛玩彈弓,他用彈弓將第一個彈子打向天空,再用第二個彈子打向第一個彈子,只聽啪的一聲,兩彈相遇,打得粉粉碎碎。楊露禪忍不住了,走過來說,兒子,你神了你,你簡直就是張三豐轉世。
細住境界的人練習內功,要氣有氣,要神有神。楊健侯是天生細住,太極拳本有導引的作用,當過了筋骨皮肉之關,鬆開兩胯兩肩之後,不知不覺,楊建候早已丹田氣滿。太極拳能發整勁,就算入門。唯楊健侯與眾不同,上手發人的來的就是輕靈勁。
輕靈勁
什麼是輕靈勁呢?
李雅軒云:硬勁不如僵柔勁,僵柔勁不如松沉勁,松沉勁不如輕靈勁,輕靈勁不如虛無勁。
在此,李雅軒將勁力分為五種,即:硬勁,僵柔勁,松沉勁,輕靈勁及虛無勁。硬勁就是常人所用之勁,僵柔勁乃練過太極一段時間後,人體各部位僵柔不一的局部發力,發力時接觸點有硬力感的勁力。松沉勁是整勁,勁由腳底起,瞬間達接觸點。輕靈勁為帶有內勁之整勁,接觸點感覺較輕。虛無勁是接觸點幾乎無感覺,所謂颶風颳至,百草據倒。
演武只為輸贏,是何種勁沒人注意。但楊健侯不這么認為,勁要發的巧妙,方為上乘,楊建候在助其父教拳時,已注意禁止硬力的使用,楊建候教人們發整勁,學輕靈勁。至此,楊家拳已有了自己的風格,楊建候在其執掌楊門帥印之後,將拳架也進行變革,在楊建候所定的中架子裡,大量的川子步取代了原來的大桿子步,這樣一來,楊氏拳徹底跟陳氏架分了家。
楊健侯的輕靈勁極具魅力,如果你能熟練的玩輕靈勁,打死你也不會去練別的拳,但這種東西需要較強的內勁,否則玩不好也玩不出來,楊門吳門有多少人花了畢生的精力,所追求的不過是此勁而已。至今,楊門吳門亦有人能玩此勁,但比楊健侯當年之發勁相去甚遠已。楊健侯不是玩,而是用。
其實能發太極整勁已相當不易,更不用談輕靈勁。我們看到的太極推手比賽中使用的全是硬力和僵柔勁,全不見太極整勁。
物理分析
在進化的過程中,人類由四肢爬行變為兩腿直立行走,脊椎變形,兩胯關節被壓死,在人的大腦越來越聰明時,四肢與身體的整體性功能退化,(好像值得),練太極拳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況,把尾閭擺正,將兩胯鬆開,松兩胯關節最好的方法就是盤架子和走矮步,所謂虛實分清也是分在兩胯關節。鬆開的感覺好像是往生鏽的軸承里滴油,是一點一點鬆開的,當你打拳時能自動觀注到兩胯時,說明兩胯開始鬆了,從開始松到完全鬆開可能需要幾個月或幾年,最好常看松胯松的好的人打拳,全身關節鬆開是以後的事,開始練拳時,松兩胯最重要,鬆開兩胯,擺正尾閭,就要松踝關節,否則兩踝處筋肉會腫痛起來,跨鬆了踝鬆了,就可以身化身發了,身體發勁聽起來太高深了,其實應該比手發勁容易,整勁是由腳而腿,至腰身而臂膀再經腕部由手到接觸點。初練太極,即便腰胯鬆了,內勁經肩過腕也所剩無幾,腕關節的松尤為重要但往往為人們所忽視。因內勁不能到手,所以人們推手不過是用硬力或僵柔勁。因此,最初能發出的松沉勁如不是身也不會是手,而是大臂或小臂。可惜從沒有人提到這一點。
我第一次發整勁是在和美國人約翰推手時,他用左手按我右臂,我右臂上揚將其打出,其勁整而快,不同以往。後來小臂也可發出整勁。
鄭曼清說,太極有手不用手,其實能用手是最難的,唯高手才能用手,鄭曼清自雲,朋履擠按,得一履,但鄭曼清是用肘履,鄭氏所傳四正手中,履也是用肘。太極有手不用手,鄭曼清是講發勁的順序,太極最後才用手。
神沾聖手
唯楊建候為神沾聖手,只要被摸著,你就跑不了,一輕二整,三塊四靈。何謂一輕二整?我們推車或推牆時,都會用全身之力,但你如果你沾著吐沫捅破窗戶紙時也能用全身整力,就是一輕二整了。楊建候就能。楊建候認為輕靈最重要,真能輕靈,也就用不著唯手先著力。楊建候把武禹襄的《打手要言》的最後一斷,稍加改正,就便成了,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關於楊建候,寫得比較詳細的還是
陳龍驤的《楊氏太極拳法》,現摘如下:
簡介
楊鑒,字健侯,號鏡湖,人呼為三先生,晚年時人呼為老先生,生於道光二十二年(1839年)。幼時即從父練功,當時之刻苦情形,一般人皆不能忍受,健侯亦曾欲尋短見,幸被發現,未成悲劇。武功精絕,其拳剛柔並濟,實臻化境,刀、劍、槍、桿無一不精,性格溫和,不輕易與人較量。從游者尤眾,一輕指點,多有成就。當時他派中有善用刀劍者,與健侯交手,健侯僅以拂塵挫敵,每每一搭手,其人則處於背勢,多被擒拿,使人不能近其身。又善用槍桿,任何勁力均可發於桿頭,他人槍桿遇人,無不連人帶桿同時跌出。當時,西安有名王大力者,號紅店客,兩手能舉五百斤,一日能行三百里,善用大刀,愛好大槍,在陝西名氣很大,授徒五百餘,聞健侯名,特赴京中見健侯,欲與較技,說:“太極拳則聞名久矣,太極槍尚未見識過,也有如此神異否?”健侯不得已,只好頷笑允之。二人取槍來到院中,王大力舉槍直刺其胸,健侯側身履之,王扣槍欲按乃落空,王抽槍回來,健侯乘其回勢用太極槍中扔槍法擲之,王連人帶槍仰面跌出六七步外,王起來後說:“今天才真正了解了先生的神技啊!”乃盡棄以前所學,拜健侯為師。
神人
健侯周身皆能發人,而發勁輒在一笑一哈之間,而且善於發彈,發無不中,三四彈在手中,往往能同時射擊三四隻飛鳥。尤其神異的是,能止燕雀於掌中,不能飛去。這是因為鳥類在將飛之前,兩足必先下沉,沉後得勢,方可聳身上飛。健侯能聽其兩爪下沉之勁,隨之往下鬆化,則燕雀無力可借,所以不能上飛,由此可知健侯太極聽勁與化勁之靈敏奇妙,絕非他人能夠望其項背。有一次在北京某戲院看戲,台上武生失手將單刀飛出,健侯揮手返其刀,毫無稍偏,滿座驚奇。健侯為清朝神武營教練,時年已七十餘歲。一天從外歸來,有莽漢持棍出其不意,從後面偷襲,健侯忽轉身以手接棍略為一送,莽漢已跌出(約3.3米)丈余。健侯於民國六年(1917年)無病而逝。在臨終前數小時,得一夢兆,即知將死,呼家人及門徒至前,一一叮囑,屆時沐浴更衣,含笑而終。
評價
楊健侯對太極拳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楊澄甫的八十五式大架,是在楊健侯的架子上稍變而成,定步推手,四正手皆是楊健侯所創,楊氏大履,活步四正手亦為揚健侯所定。
相傳楊健侯在清王府授傳統內功太極拳,現俗稱“老六路”,由汪永泉先生傳下。
傳人資料
楊健侯是職業拳師,傳人中有不少高手,但他們大都根據楊健侯的指示拜楊澄甫為師。其中著名者有張欽霖、田兆麟、牛春明等。分別介紹如下:
張欽霖
張欽霖(1887—1969),河北省邢台縣大石頭莊人。l906年到北京楊健侯家中傭工,從楊澄甫學>--3太極拳。“民國三年,有湖南名拳師萬某……至楊師家中指名與楊澄甫相較……時張師隨侍在側……毅然出而相對……甫一接手……萬之手腕已為張師所挫矣!"'(王延年著《楊家秘傳太極拳圖解·張師欽霖小傳》)。通過此事,楊健侯認為張欽霖“系可造之材,於深夜即喚之於秘室中,乃以祖傳太極拳秘勢絕招全部授予”(引文同前書)。
後來,張欽霖“得識金丹派左一峰先生,學習內功,練習吐納之術,因其能與太極拳貫通運用,自是拳術更精”(引文同前書)。
1925年張欽霖到山西經商。1929年參加國術比賽,輕取山西徒手冠軍。胡耀貞、王善文、李雲龍、劉志亮、王延年等人先後拜張為師。
1949年王延年遠去台灣。自1951 年始,在台灣圓山教太極拳,張欽霖 的楊派太極拳遂風行台北、台南、高 雄等城市,後來又傳到英、美等國, 是早期在海外普及較為廣泛的一支 楊派太極拳。王延年又編著《楊家秘 傳太極拳圖解》,l972年10月出 版,是一部內功與太極拳相結合的 拳書。書中所載張欽霖太極拳分三 段,計127式。具體練法和本書亮 點,我在《太極拳書目考》中已有詳 細介紹,見該書151頁~l61頁,讀 者可參閱,這裡不再多贅。
田兆麟
田兆麟(1891-1959)名紹先(一作少軒),滿族,北京籍。l3歲在旗營當吹鼓手(舊時軍中樂隊),後到楊健侯家中傭工,跟楊少侯學太極拳,常遭責打,健侯憫之,遂改由己教,所以田兆麟的拳勢是楊健侯的“中架”。1917年,杭州浙江公立工業學校校長許炳堃聘請楊健侯來校教拳,適健侯患病,遂薦田兆麟應聘南下,從此,田兆麟即在杭州、上海等地教授太極拳。田兆麟是最早把太極拳傳到南方的拳師,畢生為弘揚太極拳事業而辛勤勞作。因文化關係,本人沒有著作。他早年的學生蔡翼中曾編著《太極拳圖解》,l933年由上海吳承記書局出版。書中對田兆麟所授91式楊派太極拳式予以圖解,說明練法用法,文字淺顯,動作規範,拳照清晰,便於讀者學習。
陳炎林編著的《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1949年1月上海國光書局出版),介紹的拳勢是按田兆麟的弟子石煥堂等人的拳照勾描出來的。拳理部分大半源於楊健侯贈予田兆麟的《太極拳譜解》。書中對楊澄甫的“大架子”、楊健侯的“中架子”、楊少侯的“小架子”都有具體說明。
筆者在拙著《太極拳書目考》中對陳炎林編的《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蔡翼中編的《太極拳圖解》都有詳細評點(見該書128~140頁,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從中可以得知田兆麟所傳楊健侯拳勢拳法拳理。
牛春明
牛春明(1881~1961),滿族,北京人。幼年因家境貧寒,曾學過園藝和多種手工藝。21歲在國施醫院學習骨科。此前曾向楊健侯學過太極拳。l907年經醫院介紹,北京消防隊聘請牛春明為醫士,適逢楊健侯也被消防隊聘請為武術教練,牛春明遂得楊健侯進一步的指導,後拜楊澄甫為師,自1914年始,協助楊澄甫教拳達六年之久。從1925年起,牛春明長期在浙江杭州等地教拳行醫,所傳拳式為楊澄甫的套路,計81式。因牛春明深得楊健侯、楊澄甫父子親授,加上本人多年結合醫術精心研習,功夫純正,對楊派太極拳的招式、手法、技法有較深的研究。
牛春明擬寫一本楊派太極拳書,但未能如願,30年後他的女兒牛筱靈在其父遺稿的基礎上,予以整理完善,1998年9月出版了《牛春明太極拳》,介紹了牛春明所習楊派太極拳。
此外,受過楊健侯指點的楊澄甫弟子還有王其和等人。
關於汪永泉先生(1904~1987)的情況,楊澄甫的著作中未提及,出版的《永年太極拳志》楊派太極拳系傳人中亦沒有記載,僅《中國太極拳辭典·汪永泉》條目中有簡單介紹:“北京人,滿族。7歲隨父習武,後學藝於楊健侯,l4歲拜楊澄甫為師,精研楊式太極拳,於推手、養生尤有造詣……著有《楊式太極拳述真》,為太極拳著作中的精品”(見該書366—367頁)。
新中國成立後到“文革”前,在北京地區楊派太極拳著名拳師是崔毅士先生(1892~1970),他的推手技藝為世人稱道讚美。
胡星齋
胡星齋(1888--1979),楊露禪先生之子楊健侯先生晚年曾在清朝綠營消防隊中任武術教練,教授楊氏太極拳。當時胡星齋先生年約18歲,在綠營消防隊當兵,後任軍樂隊隊長,有幸從學於楊健侯先生,達三年之久,同學者有田兆麟、牛春明等數人。因胡星齋先生吃苦好學,人又機敏,頗得健侯先生賞識喜愛被健侯先生召到家中專門教授一年,指點精細,故得楊氏太極拳之精華。後因生活所迫,離京輾轉於江蘇淮陰等地。舊社會星齋老人家在上海給資本家保鏢,解放後在江蘇省清江市開設太極拳坊,徒弟很多。在拜別健侯老師時,健侯先生說:“你和我學了三年,比在外面學十年八年還要強,以你的資質練下去定有成就”。60年代遷到瀋陽和平區沙山住,當時摔跤、形意、武式以及其他門派上門挑戰者,未見有勝出。後憑著高超的技藝和高尚的人品,成為遼瀋地區太極拳的代表人物之一,所傳弟子俱成為太極拳的佼佼者,主要的是其子胡學智、戴玄等……(戴玄帶藝投師,原是形意門,後又把陳式太極拳帶來瀋陽,在中山公園傳授,開陳氏太極普傳瀋陽地區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