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興起於18世紀的法國,並迅速在歐美地區擴展的藝術運動。新古典主義,一方面起於對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藝術的反動,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為信念。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家刻意從風格與題材模仿古代藝術,並且知曉所模仿的內容為何。新古典主義作為一個獨立的流派名稱,最早出現於十七世紀中葉歐洲的建築裝飾設計界,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家具設計界。
從法國開始,革新派的設計師們開始對傳統的作品進行改良簡化,運用了許多新的材料和工藝,但也保留了古典主義作品典雅端莊的高貴氣質。這一風格很快取得了成功,歐洲各地紛紛效仿,新古典主義自此成為歐洲家居文化流派中特色鮮明的重要一支,至今長盛不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古典主義
- 外文名:Neoclassicism
- 特點:端莊、雅致、明顯
- 代表人物:巴利、卡諾瓦、富拉克斯曼
概念定義,起源表現,起源,表現,雕刻上表現,表現形式,代表藝術家,建築上表現,美術上表現,起源介紹,表現特徵,代表藝術家,音樂上表現,起源介紹,表現特徵,代表藝術家,特點,
概念定義
英文定義
Neoclassicism
In literary criticism, this term refers to the revival of the attitudes and styles of expression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It is generally used to describe a period in European history beginning in the lat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lasting until about 1800. In its purest form, Neoclassicism marked a return to order, proportion, restraint, logic, accuracy, and decorum.
文學理論中的定義:
新古典主義是在古典美學規範下,採用現代先進的工藝技術和新材質,重新詮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具有端莊、雅致、明顯的時代特徵。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的新古典主義風格起源於古典時代,卻不是仿古、復古,而是推崇神似。新古典主義風格用簡化手法、現代新材料和新進的工藝技術去探求傳統的內涵,以裝飾效果的注重來增強歷史文化底蘊。
古典主義指對古代文學作品和文論的學習發揚。在賀拉斯與朗吉弩斯提出向古代借鑑的原則之後,後世文學用“古典主義”表達這一思想。17世紀法國的新古典主義創造實踐與文藝都以古希臘羅馬為典範和依據。故有“古典主義”之稱。“新”是較之於古羅馬的“古典主義”而言的。
起源表現
起源
以復興古希臘羅馬藝術為旗號的古典主義藝術,早在17世紀的法國就已出現。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葉,成為歐洲文學藝術的主要思潮。所謂古典主義,就是以古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為典範而得名。到了18世紀中葉,龐貝城的發掘,德國學者溫克爾曼美學思想的傳播,引起了人們對古典主義的興趣,古典主義又重新復興起來,故稱新古典主義。
17世紀出現的一個新現象。法蘭西人作為拉丁民族,是古羅馬的繼承人。在政治上羅馬帝國始終是法蘭西人心目中的光輝的榜樣。“帝國”這個響亮的稱號是當時法國統治階級所心醉神迷的。他們想在法蘭西的土地上恢復古羅馬帝國處在奧古斯都時代的那種宏偉的排場,在文藝上也很想效仿古羅馬的風格。所以說,法國古典主義的原型是拉丁古典主義。
法國的17世紀被稱為路易十四時代,這位稱霸歐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統一的官方藝壇。為國王及其統治集團服務的藝術,把古代和當時的思想、天主教和世俗的思想兼收並蓄,並讓現實描寫帶上神話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現出嚴整、高貴、酷愛秩序的特點。他們以希臘、羅馬為典範。套用馬克思所提到的一句話來說,法國古典主義就是穿著古羅馬的服裝,用借來的語言,上演世界歷史的新場面。
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資產階級為取得革命的勝利,在意識形態領域高舉反封建反宗教神權、爭取人類理想勝利的旗幟,號召和組織人民大眾起來為資產階級革命而獻身。為取得這一革命鬥爭的徹底勝利,首先要在人們的心理上注入為革命獻身的美德和勇氣,那就是為共和國而戰鬥的英雄主義精神。古代希臘羅馬的英雄成了資產階級所推崇的偶像,資產階級革命家利用這些古代英雄,號召人民大眾為真理而獻身。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給他們以幫助,借用他們的名字、戰鬥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來的語言,演出世界歷史的新場面。就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產生了借用古代藝術形式和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大造資產階級革命輿論的新古典主義。
當時在西班牙全國掀起了驅逐耶穌會教士的活動,西班牙興起了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在耶穌會失利的情況下,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也隨之日益衰落。來自法國的腓力五世,雖然是西班牙的國王,一心想著的是法國建築風格。他從法國、義大利請來多位建築師為他服務,極力提倡古典主義,如古典主義的建築師巴.羅德里格斯.蒂松和胡安.德.比利亞努埃瓦等人。著名的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天文台就是後者的作品。
表現
所謂“新古典主義”,首先是遵循唯理主義觀點,認為藝術必須從理性出發,排斥藝術家主觀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會和個人利益衝突面前,個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從理智和法律,倡導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犧牲自己,為祖國盡責。藝術形象的創造崇尚古希臘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藝術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莊重、和諧,同時堅持嚴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輪廓,極力減弱繪畫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義”的“新”在於借用古代英雄主義題材和表現形式,直接描繪現實鬥爭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緊密配合現實鬥爭,直接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服務,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因此,新古典主義又稱革命古典主義,它的傑出代表是達維特。
雕刻上表現
表現形式
新古典主義在雕刻藝術上以淺浮雕(bas relief)圖式表現,因此截然不同於巴洛克風格的深度雕刻。
代表藝術家
巴利(Barry)、卡諾瓦(Conova)、富拉克斯曼(Flaxman)、漢彌頓(Hamilton)、蒙斯、畢拉內及(Piranesi)、托爾瓦森(Thorwaldsen)、維恩(Vien)、魏斯特(West)。
建築上表現
在建築方面,最著名的就是傑佛遜設計的維吉尼亞大學校園。除了維吉尼亞大學外,傑佛遜連住家都是自己親手設計的。它是戰後美國官方建築的主要思潮,建築風格莊重精美,吸取古典建築的傳統構圖作為其特色,比例工整嚴謹,造型簡潔輕快,運用傳統美學法則使現代的材料和結構產生端莊、典雅的美感,以神似代替形似。
在建築方面,傑斐遜設計的維吉尼亞大學校園和法國的蘇弗洛所建的“巴黎萬神廟”(先賢祠)是最著名的建築之一。除了維吉尼亞大學外,傑弗遜連住家都是自己親手設計的。美國的白宮,由詹姆斯·霍本和班傑明·亨利·拉特羅布設計,也屬於此風格。
法國設計師克勞德·尼古拉斯·勒杜是新古典主義早期的傑出代表,他設計的阿爾克埃·色南皇家鹽場在1982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美術上表現
起源介紹
在法國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會改革之前,有一場純粹的藝術革命,這就是新古典主義美術運動。這一時期的法國美術既不是古希臘和羅馬美術的再現,也非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重複。它是適應資產階級革命形勢需要在美術上一場借古開今的潮流。所謂新古典主義也就是相對於17世紀的古典主義而言的。同時,因為這場新古典主 義美術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緊密相關,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革命的古典主義”。
表現特徵
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古代歷史和現實的重大事件), 在藝術形式上,強調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現;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視素 描和輪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對色彩不夠重視。
代表藝術家
法國新古典主義美術從維安、大衛到安格爾, 取得了最優秀的成就,並達到高峰。維安是法國最早的新古典主義畫家,他試圖反對情慾的、過分雅致的藝術,力求恢復古希臘藝術的樸素、莊嚴。由於他的才能和個性的局限,他沒能實現藝術上的根本變革。
維安的學生大衛在大革命爆發前夕,從羅馬留學歸來,他非常成功地展出了他的繪畫《乞食者貝里塞赫》。隨後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沙龍上展出,這幅畫明顯表現出莊嚴、雄偉的希臘和羅馬藝術的影響,對公民道德加以頌揚,又同法國革命的步調一致,引起了資產階級的強烈共鳴。1789年他創作了《布津蒂斯》,這幅畫具有明顯的向路易十六王朝挑戰的意味。正是這些作品奠定了他作為一個藝術家在大革命時期的重要地位。19世紀初期,在達維德無可置疑的領導下,新古典主義在法國取得了勝利。在大衛的周圍,他的追隨者眾多,其學生就有400多人。他們大都成為法國畫壇上的活躍人物,其中最享盛名並就某程度來講獲得了獨特地位的是安格爾、吉羅代和格羅。
大衛的學生安格爾不久成為當時最有獨創的藝術家並被推崇為古典畫派的首領。新古典主義從達維德到安格爾是一個轉折,從描繪與時代相關的事件轉向了脫離現實的神話和純藝術,從形式上由嚴格的古典主義風格走向了帶有華麗東方色彩的古典主義。安格爾的一生藝術活動極為活躍,他的女性人體和肖像畫成就最高。
法國的新古典主義繪畫對歐洲的一些國家也產生了影響,其中首先應該提到的是同時期的英國繪畫。當時一大批優秀的畫家活躍在畫壇上,其中有風景畫家威爾遜、桑德比和動物畫家斯塔布斯。富塞利則是一位獨具風格的英籍瑞士畫家。明顯受新古典主義影響的畫家還有巴里、韋斯特。同時期的德國畫家有希克、科赫和傑內利。
音樂上表現
起源介紹
表現特徵
新古典主義在美學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義音樂的標題性和主觀性,也否定後期浪漫主義及其引伸出來的表現主義那種誇大的幻想和表現。新古典主義主張音樂創作不必去反映紊亂的社會和政治,主張採取“中立”或“藝術至上”的立場;創作應該回到“古典”中去,回到“離巴赫更遠的時代”去,那裡有音樂的純粹的美(不混雜詩或繪畫等);作曲家應該擺脫主觀性,而以冷靜的客觀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現代手法再現出來。
代表藝術家
作為體系而對後世有影響的新古典主義,以義大利作曲家F.布索尼和俄國作曲家I.F.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布索尼認為音樂應當保持嚴格的客觀精神和中立態度,而古典的對位手法以及帕蒂塔、大協奏曲、托卡塔、帕薩卡里亞和里切爾卡等古典形式是實踐這種理論最好的途徑。斯特拉文斯基於1927年在英國雜誌上刊登了“回到巴赫”的宣言後,掀起了新古典主義的熱潮。新古典主義早期的典型創作是布索尼的《喜劇序曲》和《鋼琴小奏鳴曲》,但最典型的則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音樂《繆斯的主宰阿波羅》、《仙女之吻》、《詩篇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等。這些作品有的選自古代神話故事,有的採用中世紀的宗教題材,在音樂上則力求模擬古代音樂風格並以現代的技法與之相結合,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擬古的音樂風格。由布索尼和斯特拉文斯基倡導的新古典主義,對許多現代優秀的作曲家都有深遠的影響。
法國六人團的A.奧涅格早期所寫的《弦樂四重奏》和《第一小提琴奏鳴曲》以及後期的《室內協奏曲》、《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阿卡依組曲》等作品,在音樂的觀念和結構上都有明顯的新古典派特色。他的交響曲的深刻內容和高雅而富有理智的表現方法,都反映了古典的特色。
六人團的另一作曲家D.米約,早期作品雖有後期浪漫派的影響,但其中的《鋼琴奏鳴曲》(1916)、交響組曲《普羅德》、鋼琴曲集《巴西的索達多》(1919~1920)、六首微型的《小交響曲》以及中後期的《春天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單簧管、鋼琴組曲》(1936)、《法國組曲》、第14~16弦樂四重奏,還有許多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都有明顯的新古典主義的特徵。
F.普朗克中期的許多作品,例如《法國組曲》(1936)、《兩架鋼琴協奏曲》、《g小調樂隊協奏曲((1939)、《鋼琴與管樂六重奏》、《鋼琴、雙簧管與大管的三重奏》都可以納入這一範疇。
法國作曲家拉韋爾儘管有非常富於色彩性的配器,大量套用古代與西班牙、中國、阿拉伯、希臘等異國情調的調式、避免自然音階和空四、五度音程而自成一家。但他那巧奪天工的手法,明確的主題性,古典的三和弦的和聲體系,以及對古典形式的尊重,也可以歸入新古典風格。
特點
1、“形散神聚”是新古典的主要特點。在注重裝飾效果的同時,用現代的手法和材質還原古典氣質,新古典具備了古典與現代的雙重審美效果,完美的結合也讓人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2、講求風格,在造型設計上不是仿古,也不是復古,而是追求神似。
3、用簡化的手法、現代的材料和加工技術去追求傳統式樣的大致輪廓特點。
4、注重裝飾效果,用室內陳設品來增強歷史文脈特色,往往會照搬古典設施、家具及陳設品來烘托室內環境氣氛。
5、白色、金色、黃色、暗紅色是歐式風格中常見的主色調,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來明亮。
新古典主義的室內設計去蕪存菁,保留了路易十四風格的線條,去除了線條上過多的繁雜裝飾;保留了細節,卻又不過多的細節堆雜以至於失去重點;保留了鑲花刻金,卻又不是滿眼金晃晃的讓人眼拙。這種保留了材質、色彩、風格,摒棄了過於複雜的線條、裝飾、肌理,卻沒有丟失性格,仍然可以強烈感受到傳統的歷史痕跡和渾厚的文化底蘊,便是完美折中主義的新古典主義風格。
新古典主義的精華-高雅的底蘊、開放的姿態、尊貴的精細
新古典主義的特點-Lady感的線條、金銀暗調的色彩、低調奢華的細節
新古典主義的好處—可濃可淡,色澤上多用金色和暗紅就濃,稍加白色柔和則明亮而淡;加以洛可可的配飾或巴洛克的最佳化,便尊貴雍容;配上現代化的皮製品,或間接的床頭燈,便優雅非凡。
這種多元化和可伸縮性,便是新古典主義後工業時代個性化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