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羅馬式美術產生於11~13世紀中葉,以宗教教團所建的宗教建築為代表。其中風格保存最完整的是克恩滕古爾克大教堂(Cattedrale di Gurk,1140—1174)和施泰爾馬克塞考大教堂(Cathedral and Abbey Church of the Assumption of Mary)。薩爾茨堡是12世紀的藝術中心,它的大教堂具有5個廳堂。同期,巴本堡家族在克洛斯特新堡和維也納大建行宮和城堡,有許多地方藝術家以及流動藝術家為他們服務。對建築的某一部分做精細的裝飾是羅馬式建築藝術的一大特色。羅馬式雕塑往往是作為教堂大門的裝飾出現的。
在哥德式的雕塑中,聖母像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克洛斯特新堡的聖母和聖斯特凡大教堂的聖母像著名。這些面容親切的聖母對整個奧地利地區具有一種典範意義。哥德式晚期的祭壇繪畫和雕塑,最重要的是M. 帕赫爾(Michael Pacher)創作的聖沃爾夫岡教區教堂(Pfarrkirche St. Wolfgang)的主祭壇畫(1481)。 帕赫爾在作品中第一個在德奧地區使用了義大利的透視法則,他的祭壇畫融匯了德國、尼德蘭哥德式和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的成就。15世紀中葉,奧地利畫家逐漸接受了尼德蘭繪畫的寫實手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德籍畫 家К.萊布。繼承他的風格而又有所創新的是薩爾茨堡畫派的名師R.弗呂奧夫(老)(Rueland Frueauf the Elder)。
文藝復興美術
文藝復興初期,奧地利繪畫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就。這個時期繪畫的特點是:注重感性,注重對自然的觀察和描繪,注重色彩。後兩點在16世紀初的多瑙河畫派的創作中即已表現出來。這個畫派熱愛大自然,對光和色異常敏感,他們以浪漫的情調描繪自己家鄉的美麗風景。多瑙河畫派的先驅是R.弗呂奧夫(小)(Rueland Frueauf the Younger)。 代表畫家為W.胡貝爾(Wolf Huber)和J.賽塞內格爾(Jakob Seisenegger)。胡貝爾還是素描大師,他的《女子肖像》是一幅抓住了人物性格特徵的佳作。這個時期的雕塑依然局限在祭壇上,無法與繪畫相比。由於新教偶像破壞運動的影響,社會動盪,信仰混亂,16世紀中後期的繪畫和雕塑只集中在伯爵的宮廷,畫壇幾乎全由外國來的藝術家所壟斷。
奧地利古典主義雕塑的發展與建築的發展基本相似, 它的代表人物是風格嚴謹的F.A.曹納。19世紀下半葉的雕塑以紀念碑為主,著名的雕塑家有A.D.費恩科恩和德國人K.楚姆布施(Kaspar von Zumbusch)。前者的主要作品是歐根親王和卡爾大公的紀念碑,後者的代表作為貝多芬和特蕾西亞紀念碑 (均在維也納)。
向古典主義繪畫過渡的代表是從德國來的H.菲格爾,他特別以肖像畫著稱。J.A.科赫(Joseph Anton Koch)是位長期生活在羅馬的重要的風景畫家,他的作品交融著古典和浪漫的因素。浪漫主義畫家有富於想像力的M.von施溫德(Moritz von Schwind),他的卓越才能表現在處理神話與傳說的題材上。1815~1848年革命之間,比德邁風格在奧地利流行,它的特徵是講究細膩的生活情趣,強調居住的可人和愜意。維也納比德邁畫派的代表人物是F.G.瓦爾德米勒(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他的風景、肖像和風俗畫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描繪日常生活場景的風俗畫在這個時期普遍受到重視。其他著名畫家還有J.丹豪澤爾(Josef Danhauser)、F.von阿默林(Friedrich von Amerling)、F.高爾曼(Friedrich Gauermann)。R.von阿爾特(Rudolf von Alt)被稱為 “奧地利的門采爾”,他還是位傑出的水彩畫大師。
19世紀70~80年代的繪畫,受新巴洛克的代表H.馬卡爾特(Hans Makart)和H.卡農(Hans Canon)的影響很大。與他們相對的是肖像、風景和風俗畫家A.羅馬科(Anton Romako),他的晚期作品已發出表現主義的先聲。風景畫家A.von佩滕科芬(August von Pettenkofen)和風俗畫家E.J.申德勒(Emil Jakob Schindler)也都顯示出自己獨特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