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

舊石器

舊石器是指主要通過打制的方式生產的石器,使用舊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但新石器時代,也普遍使用打造的舊石器。這是因為打造石器比較容易,且省時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舊石器
  • 外文名:Paleolithic Age
  • 又名:舊石器時代
  • 時間:距今約250萬年~距今約1萬年
  • 代表人物: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
  • 工具弓具:石頭
簡介,歐洲,西亞,非洲,中國,歷史紀事,雜譚逸事,

簡介

石器石器
(Palaeolithic;距今約250萬年~距今約1萬年)
舊石器時代英文為「Paleolithic Age」,源自希臘文,「Paleo」是「舊」的意思,「Lithic」是石頭的意思。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
這個時期的人們主要是製造簡單的工具以作打獵和採集的用途,以中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為例,據考究,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並懂得採集果子來充飢。他們主要居住于山洞中,而在考古時,從其洞穴中發現木炭、灰燼、橈燒石、燒骨等痕跡,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術,並會砍取樹木作燃料。澳瑞哪文化是一個舊石器文化在歐洲和西南亞洲,從32000至26000年前。
總體來說,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中期出現了骨器,晚期已經能製造簡單的組合工具,而且開始形成了母系氏族。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基本上都處於這一時期。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25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其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區的文化面貌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另外除人類外,巨猿使用的石器也被劃分在舊石器之內。
石器2石器2
重慶巫山在巨猿舊石器化石層旁邊發現許多大型水蝕石器。

歐洲

歐洲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工作開展得早,發現遺址多,研究也深入,19世紀以來已建立起舊石器文化分期的序列。歐洲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可分為兩大系統,一是手斧文化系統,包括阿布維利文化阿舍利文化;一是沒有手斧的石片石器文化系統,如克拉克當文化。兩者大體是平行發展的。舊石器時代中期以莫斯特文化為代表,其主要特徵是修理石核技術(勒瓦婁哇技術和盤狀石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典型器物是比較精緻的刮削器和尖狀器。舊石器時代晚期有奧瑞納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石器主要用石葉製作,有端刮器、雕刻器和鈍背刀等;骨角器很發達,出現了魚叉、骨針、標槍、投矛器等新工具;還出現了裝飾品和繪畫、雕塑等藝術品。

西亞

西亞是歐亞非3洲的接觸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期人類可能正是通過西亞跨洲遷徙的。西亞與歐洲、非洲在文化上的關係很密切,石器的分類和命名多採用歐洲的標準。這一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礫石砍斫器和手斧為主要特徵。有類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和阿舍利文化。中期以石片石器文化為主要特徵,廣泛使用勒瓦婁哇技術,稱為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與歐洲莫斯特文化接近。晚期遺存主要是石葉文化,與歐洲的奧瑞納文化和格拉韋特文化比較相似,最後出現了細石器

非洲

非洲舊石器時代考古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這裡不僅發現了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人類化石和石器文化,而且是世界上已知的人類各發展階段沒有缺環、年代前後相繼的地區。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發現於東非肯亞的科比福拉,以及衣索比亞的奧莫和哈達爾地區,年代距今約250萬~200萬年。舊石器時代早期在非洲存在兩大石器文化傳統:奧杜韋文化阿舍利文化。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北非有莫斯特文化和阿替林文化;在撒哈拉以南地區,有中非的石核斧類型文化,如山果文化和盧本巴文化,南非的彼得斯堡文化、奧蘭治文化、斯蒂爾貝文化和班巴塔文化。舊石器時代晚期,非洲氣候極為乾旱,發現的遺存數少,在北非有與歐洲石葉文化相似的代拜文化,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則有奇托利文化等。
石器3石器3
早在19世紀中葉,在非洲就發現了史前時期的石器。到20世紀初葉,已初步建立起更新世時期舊石器文化的發展序列。自50年代末以來,非洲在古人類和舊石器方面又有一系列重要發現,從而使這一大陸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在世界舊石器時代考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裡不僅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人類化石和石器文化,而且是世界上已知的人類各發展階段沒有缺環、年代前後相繼的地區。 文化分期 非洲石器時代文化可分為兩大體系。北非,即環地中海沿岸的部分,在文化上與歐洲和西亞有比較密切的關係,因而可以使用歐洲和西亞的分期法。在撒哈拉以南的東非、西非和南非地區,發展情況與歐洲有所不同,因此使用了一套單獨的分期體系:早期石器時代,從最早的石器出現到大約10萬年前;中期石器時代,從大約10萬年前到1.5萬年前;晚期石器時代,從大約1.5萬年前到鐵器時代的開始(大多數地區發生在2000年前)。關於晚期石器時代開始的時間,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舊石器時代早期 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迄今最早的石器發現於東非坦尚尼亞的奧杜瓦伊(又譯“奧杜韋”)峽谷、肯亞的科比福拉以及衣索比亞的奧莫和哈達爾地區。年代距今約300萬~200萬年。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非洲存在著兩大石器文化傳統:奧杜韋文化阿舍利文化。這個時期,文化的發展非常緩慢,從地中海沿岸地區到好望角,文化上明顯一致。
奧杜韋文化發現於奧杜瓦伊峽谷的第1層和第2層下部,也發現於北非阿爾及利亞的艾因哈奈什。典型工具是砍斫器。比奧杜韋文化稍晚出現的是阿舍利文化,在北非和奧杜瓦伊峽谷第2層的上部,有早期阿舍利文化的粗製手斧。在奧杜瓦伊峽谷的第3層和第4層以及在整個非洲大陸,由於軟錘技術的使用,出現了更薄的手斧,具有更淺平的石片疤和更規整的刃緣,這是阿舍利文化的特徵。這時的薄刃砍斫器比以前數量更多,小的輕型工具也製作得更規整。目前一般認為,奧杜韋文化的石器是由能人(如奧杜瓦伊的能人、科比福拉的1470號人)製作的,而阿舍利文化則是與直立人(如北非的毛里坦人)相聯繫的。
到其後的晚更新世時,隨著氣候的變化和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北非和撒哈拉以南地區的文化就開始出現了差別。
這個時期各地的舊石器文化呈現出地方的特點。在北非生活著尼安德特人,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則生活著羅得西亞人。整個北非和尼羅河河谷以及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區,在晚更新世的大部分時期內,存在著一種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這是受西亞和南歐的莫斯特文化影響的結果。除了昔蘭尼加以外,這一傳統有變化地繼續存在到公元前1.5萬年和1.2萬年之間。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存在著一種以南非為中心的福爾史密斯文化,它繼承了阿舍利文化傳統,廣泛分布於草原地區。手斧和薄刃砍斫器變小,製作更加精緻。而共生的輕型工具在製作上更廣泛地使用勒瓦婁哇技術。在森林地帶,發展了另一種以東非為中心、但在南非也有發現的桑戈文化,這是一種適應於森林環境的文化,其特徵是加工木頭的工具很發達,特別是重型的手斧、大尖狀器和高背“刨刀”。
其重大進展之一,是人類擴大了居住範圍。在歐亞大陸,人類進入了高緯度地區;而在非洲,則是向森林和乾燥地區擴展。人類的這種擴展之所以能夠成功,完全是由於技術上的進步。由於適應於不同的生態環境,各地的舊石器文化呈現出日趨明顯的地方特色。
舊石器時代晚期
這一時期在北非,尼羅河河谷地區的文化,稱為霍爾穆桑文化,典型器物是帶鋸齒的石片和雕刻器;在昔蘭尼加,發現了在非洲極少見的以石葉為主的代拜文化,出現了用間接打擊法生產並進行陡直修理的石葉、琢背石葉、雕刻器和端刃刮削器,與歐洲和西南亞某些地區的舊石器晚期文化的類型是一致的;在馬格里布,發現了在勒瓦婁哇和莫斯特文化基礎上形成的阿替林文化,典型的器物是帶肩的尖狀器。
在撒哈拉以南地區,森林環境和草原環境兩種文化的區別繼續存在,石制工具全面變小。東非、西非和中非赤道森林地區的盧彭巴文化,基本上繼承了桑戈文化的傳統,但手斧和大尖狀器減少,以石片製作的小型石器增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種細長並經過兩面加工的尖狀器。在從非洲之角到好望角的草原地區,發展了斯蒂爾貝文化,其典型特徵是存在似石葉的石片,以及由修理台面的石核上打下來的短而寬的石片,另外還有兩面修理的尖狀器。
非洲舊石器晚期文化的特點在於各地都有發達的尖狀器。雖然似石葉的石片也有發現,但還沒有成為製作石器的主要坯料。到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各地的細石器工業開始形成了地方的特點。
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到中石器時代
從世界範圍來看,這是一個地區化和細石器化的傾向日趨顯著的時期,非洲也是如此。

中國

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作,在中國已經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舊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框架。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文化為代表,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觀音洞文化為代表。總起來看,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類似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似乎沒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學者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舊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間可能存在著交流。
舊石器
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文化(見丁村遺址)為代表。另外比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點文化和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類型和加工技術。即使類型稍有變化,技術稍有進步,也都是緩慢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修理石核技術(如勒瓦婁哇技術)沒有得到什麼發展。
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數量增多,文化遺物更加豐富,技術有明顯進步,文化類型也更加多樣。在華北、華南及其他地區,都存在時代相近但技術傳統不同的文化類型。在華北,有繼承前一個時期的小石器傳統,其重要代表有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有石葉文化類型,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的水洞溝文化為代表,它與西方同期文化有較多的相似處;還有70年代後發現的典型細石器工藝,如山西沁水下川文化,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虎頭梁文化等。在東北地區,屬於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址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遺址等。在南方,這一時期出現了幾個區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遺址命名的富林文化類型,以重慶市銅梁縣張二塘遺址為代表的銅梁文化類型,以及最初在貴州省興義市貓貓洞遺址發現的貓貓洞文化類型。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區也發現了一些屬於這一時期或稍晚的舊石器文化地點。總起來看,這一時期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除少數地點外,石葉工藝和骨角器生產不很發達。
舊石器

歷史紀事

元謀猿人
17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鬱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爪蹄獸、最後枝角鹿等第3紀殘存動物在這裡出沒。再晚一些,則有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存,元謀人使用的石器捕獵它們。元謀上那蚌村附近的早更新世地層中,元謀盆地內暴露的695米厚,共4段28層的河湖相沉積地層里,在第4段第22層,發現了兩枚上內側門齒化石。用古地磁測定法檢測,這兩枚牙齒屬於170萬年前的一個男性青年。它確證了中國人的歷史起源和存在。和這兩枚牙齒化石同時從褐色黏土層中出土的,還有7件元謀人製造和使用的脈石英石核與刮削器,中華文明就這樣開始萌動了。圖片為手持器。
中國手持器中國手持器

雜譚逸事

相傳神農氏為帝王時,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奪,為害百姓,其中蚩尤最為暴虐,神農氏、黃帝無力征討。阪泉之戰後,黃帝勢力大增,蚩尤仍繼續作亂,不肯聽命。黃帝徵集各部落、聯盟兵眾,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相傳黃帝命應龍作水陣阻擋蚩尤,但被效忠於蚩尤的風伯雨師所破。黃帝又請旱神女魃(傳說為皇帝之女兒,貌奇醜,而有法術)作法,天氣驟然放晴,旱熱難當,使久習於東南方陰雨氣候的蚩尤無法忍受,敗陣南逃,於冀州之野擒殺蚩尤。涿鹿之戰以黃帝的勝利而結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