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蘭繪畫

尼德蘭繪畫

尼德蘭繪畫

尼德蘭由於受世界宗教神權統治的時間比較長,使得祭壇畫成為主要表現形式。它的特點是色彩黯淡卻具和諧美,筆觸細膩,畫風細緻。法國史學家丹納(著有“藝術哲學”)認為尼德蘭獨特畫風與它潮濕而不多變的自然環境和追求精神滿足的文化環境有著巨大關聯。尼德蘭人比起藝術的表面形式,更加注重其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另外他們普遍追求藝術的紀實性和畫面的完整性,缺少同時期歐洲其他畫派的戲劇或史詩元素。

基本介紹

尼德蘭,尼德蘭美術,

尼德蘭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有兩個藝術繁榮的主要地區,一個是義大利,另一個是尼德蘭。它們的藝術,南北輝映,各有特色。當時尼德蘭的造型藝術,主要是繪畫,不僅分別給予法國和德國以影響,而且也受到義大利藝術家的重視。
尼德蘭,即現今的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一帶,其居民一部分是拉丁族,一部分是條頓族。這一帶地區是萊因河、馬斯河和些耳德河流經入海之地,地勢低洼,水道縱橫,海路和內河交通便利,自中世紀以來就是西北歐重要的貿易運輸的樞紐。隨著城市的興起,商業和各種手工業,特別是毛紡織業的發展,到了中世紀末期,作為當時北歐最繁榮的地區的尼德蘭,就成為繼義大利之後,最早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地方,尼德蘭的文藝復興就是在這一先決條件下,以繁榮的城市為中心展開的。
尼德蘭在中世紀末期,原來是分屬於法國和德國的封建領地。1384年,通過宮廷聯婚和協定,它的主要繁榮地區弗蘭德斯等地納入勃艮第公國的版圖。勃艮第公園的統治者在尼德蘭執行逐步擴張的政策,在十五世紀七十年代接管了尼德蘭的全部地區,初步實現了尼德蘭政治上的統一。十五世紀末(1477年以後),通過宮廷聯婚,尼德蘭成為哈布斯堡帝國的一部分十六世紀初(1516年以後),又轉為西班牙王國的屬地1555年,繼查理一世之後登上西班牙王位的腓力二世對尼德蘭實行變本加厲的封建專制的高壓政策,取消城市的一定自治特權,橫徵暴斂,損害尼德蘭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對新教徒,特別是對加爾文教派和再洗禮教派進行殘酷迫害。1566年,尼德蘭人民展開了反對西班牙封建專制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鬥氣這一鬥爭最後以北部荷蘭取得獨立,南部弗蘭德斯(比利時一帶)仍附屬於西班牙而告終。

尼德蘭美術

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的美術,指的就是從十五世紀初到十六世紀六十年代尼德蘭革命爆發達一百六十多年間的尼德蘭美術。用畫家的名字作標誌,凡·愛克兄弟是前鋒,代表著這一時期的開始,老彼得·勃呂蓋爾是後衛,代表著這一時期的結束。如上所述,這一時期,正是尼德蘭人民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發展,封建社會發生深刻危機的條件下,開展反對封建主義,進行宗教改革,反對外國專制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時期。這一鬥爭的長期性和複雜性,大體上規定了尼德蘭美術發展的緩慢曲折的過程。從這時期尼德蘭的美術作品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尼德蘭人民生活、思想和審美觀點的變化,中世紀的。宗教的、禁慾主義的世界觀和正在發展中的重視現實生活的人文主義世界觀之間的鬥爭,同時也可以看到尼德蘭人民的民主意識和民族意識的或明或暗的表現。
地方學派的傳統和哥德式藝術尼德蘭美術發展的出發點。哥德式建築,大量使用雕刻裝飾,窗戶眾多,壁面狹窄,加之尼德蘭一帶氣候潮濕,不適宜繪製壁畫,所以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繪畫的發展,在初期主要表現在祭壇拼版畫和作為手抄本插圖的微型畫上,並且在造型上帶有哥德式雕塑的影響。至於尼德蘭繪畫中細密精緻的畫風,則和畫家從事微型畫有密切的關係。微型畫和拼版畫的繪製,起初用的是膠粉畫法或蛋膠粉畫法。後來,為了加強顏色的光彩而在膠粉畫上罩上—層油彩,從而發展成油—膠粉畫。十五世紀初,楊·凡·愛克等對油——膠粉畫加以改進,形成油畫方法。近代歐洲油畫最初是在尼德蘭發展起來的。
楊·凡·愛克是尼德蘭文藝復興初期的主要畫家。他和他哥哥胡伯特·凡·愛克合作的《根特祭壇畫》被認為是尼德蘭文藝復興開始的標誌;但是,在此以前,尼德蘭美術的發展和法國有著密切的關兔十四、五世紀之交,法國的伯里公爵手喇良第公爵曾招聘許多尼德蘭的藝術家為他們工作這些在法國工作的尼德蘭藝術家們的藝術,在美術史上被稱為法蘭西——弗蘭德斯藝術。1420年,勃艮第公爵將其公國的首都遷到弗蘭德斯的布魯日,法國和尼德蘭的藝術發展開始分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