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攻後晉之戰,五代時後晉軍擊敗契丹軍進攻的作戰。
基本介紹
- 名稱:契丹攻後晉之戰
- 參戰方兵力:5萬人
- 主要指揮官:趙延壽
- 發生時間 :943年
契丹攻後晉之戰,五代時後晉軍擊敗契丹軍進攻的作戰。
契丹攻後晉之戰,五代時後晉軍擊敗契丹軍進攻的作戰。契丹會同六年(後晉天福八年、943年)十二月,契丹主以盧龍節度使趙延壽率軍5萬人為前鋒,南下攻後晉。後晉出帝石重貴得知,即在南樂(今屬河南)等地,徵兵以備。次年正月,契丹主率兵攻陷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三月,契丹兵圍攻戚城(今山東聊城境內),石重貴率...
戚城之戰是指天福九年(944年)二月到三月,後晉軍隊與首次入侵的契丹軍隊在古黃河南岸的澶州—戚城附近發生的一系列戰爭。契丹軍隊在國主耶律德光率領下,東西俱進、兩線作戰。西線的契丹軍隊曾一度將後晉北面行營前軍高行周、符彥卿部包圍於戚城城下,晉少帝石重貴率親軍救援,才迫使契丹解圍而去。隨後由於東線的...
白團衛村之戰,一般被稱為“陽城之戰”,是指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契丹君主耶律德光親帥舉國兵馬南下入侵後晉,在陽城附近的白團衛村與後晉軍隊爆發的一次關鍵戰役。該役發生在契丹第二次南伐後晉後,耶律德光率主力北返至古北口時聽聞後晉占領契丹邊城泰州,立刻拋棄輜重輕騎南下追擊後晉軍隊。後晉主帥杜重威怯戰...
中渡橋之戰,又名“滹沱河之戰”,是指後晉開運三年(946年)十一月,後晉北面行營軍與契丹軍隊在恆州城南的中渡橋附近爆發的一系列戰役。契丹兩次南下攻晉受挫,不甘罷休,而晉廷恃陽城之捷,輕視契丹,欲伺機北伐。開運三年(946年)秋,契丹幽州趙延壽及瀛洲劉延祚詐降。十月,晉帝石重貴不察真偽,派杜重威率...
馬家口之戰是指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初,契丹大將耶律麻答趁後晉黃河東線防禦空虛,於博州附近的馬家口搶渡黃河,旋即被晉軍李守貞軍擊潰的一場戰爭。後晉天福八年(943年)冬,契丹以後晉背盟首次舉兵南下。次年正月契丹軍屯兵元城、南樂,圍困魏州,進逼黎陽。晉少帝石重貴以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進屯戚城組織...
榆林店之戰是指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契丹和後晉軍隊在相州附近的榆林店一帶發生的遭遇戰,最終契丹軍在後晉援軍突至後大範圍敗退。開運元年(944年)末,契丹君主耶律德光率舉國之兵第二次南伐後晉,前鋒已入鄴都境內,後晉軍隊消極抵抗退守相州。次年正月,後晉北面行營軍張從恩等人在相州城下倚河結陣,並派...
三月一日,後晉幾萬兵馬集中,列陣於相州(今河南安陽)安陽水以南,皇甫遇和濮州刺史慕容彥超率領數千騎兵偵察前進。與契丹兵數萬人遭遇於漳水,皇甫遇領兵邊戰邊退,然後再與契丹兵決戰,終於遏制了契丹軍的攻勢。不久,晉出帝親自出征,進到滑州(今河南滑縣),又督促各路軍隊北進。到四月二十三日,都招討使...
定州之戰是後梁龍德二年(922年)正月晉國抗擊契丹南侵的作戰。龍德元年(921年)十月,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機率軍南侵,攻陷涿州,攻打定州。晉王李存勖為了保衛北疆,於當年十二月親自北上救援定州。龍德二年(922年)正月,兩軍先後在新城、望都交戰。契丹兩戰皆敗,被迫撤兵。戰爭背景 龍德元年(921年)二月,成...
後唐、後晉、後漢皆起於河東,河東具有南爭中原得天獨厚的條件。遼朝方面 北方的契丹(契丹在947年改國號為大遼,以下統稱為遼朝)一直有謀求中原之地的野心。遼朝自開運三年(946年)十二月遼太宗耶律德光攻取開封滅晉後,曾短暫統治過中原地區。然而中原之地反抗遼朝的戰火四起,至遼世宗、穆宗時期,遼朝已失去對...
後晉滅後唐之戰是936年(五代後唐清泰三年)五月至閏十一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藉助契丹力量滅亡後唐的戰爭。事件背景 清泰初,潞王李從珂即帝位,是為後唐末帝。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與潞王素來不合,見其稱帝,疑忌加深,遂尋機圖謀叛唐自立。三年五月,末帝恐石敬瑭聯合契丹謀反,命其徙鎮鄆州(今山東東平西北)。
後晉末,契丹主耶律德光舉兵滅晉,入東京(今河南開封),改國號遼。原後晉北平王劉知遠趁中原無主,稱帝太原,伺機南下。遼帝欲自主中原,便多以其子弟及左右親信任各地州、鎮節度使、刺史。以通事耿崇美為昭義節度使,鎮守潞州(治上黨,今山西長治);高唐英為彰德節度使,鎮守相州(治今河南安陽);崔廷勛為...
五代後晉天福六年(941年)至七年,後晉平藩鎮起兵,於宗城(今河北威縣東)擊敗安重榮軍的作戰。天福初,後晉高祖石敬瑭倚契丹篡國後,奉表稱臣,甘願作兒皇帝,媚事契丹,無所不至,而契丹凌虐漢人,竟無厭足。對此,朝野皆以為恥,遂迭起公然反叛石敬瑭,圖謀奪取皇位的兵變。自天雄節度使范延光起兵魏州(今...
宗城之戰 942年成德軍安重榮指斥後晉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並討伐契丹國。但實際上卻是暗通契丹,意圖奪位。後晉高祖派杜重威率軍擊斬安重榮,史稱宗城之戰,並將其頭送與契丹國。同年位於代北的吐谷渾部,因為不願意投降契丹國,首領白承福率部投奔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契丹國派使問罪。後晉高祖最後在這些內憂外患...
後晉建國,劉知遠先後為陝州、許州、宋州節度使,鄴都、北都留守,天福七年(942)封北平王。劉知遠在河東殺吐谷渾部白承福等,收其精兵財產,河東富強冠於諸鎮。契丹攻晉,河東僅自保,但不出軍援助後晉朝廷。契丹滅晉,劉知遠曾派使上表奉賀。劉知遠稱帝後,遼太宗因中原人民反抗而北歸,劉知遠乘虛揮兵入大梁(今...
”張彥澤同意,與大將李守貞、符彥卿等人拚死出戰,大破契丹軍,追至衛村,再敗之,契丹主耶律德光遁去。開運三年,契丹兵再次南下,後晉以杜重威為都招討使,李守貞兵馬都監,張彥澤馬軍都排陣使。張彥澤往來鎮、定之間,敗契丹於泰州,斬首二千級。杜重威、李守貞攻瀛州不克,退及武強,聞契丹空國入寇,惶惑不...
開運元年(944年)春,後晉與契丹的第一次戰爭期間,杜重威固守恆州,並出任幽州道副招討使,節制黃河以北各藩鎮軍。開運二年(945年)的後晉第一次北伐中,杜重威任北面行營招討使,乘契丹主大軍北返之際,連克泰州、滿城、遂城等地。聞契丹八萬騎兵復至後,杜重威率軍一路南撤,在陽城附近取得白團衛村之戰...
後唐攻兩川之戰契丹滅後晉之戰 安審琦出身沙陀大族,自少驍果擅射。後唐明宗時,參與攻討兩川之役。後唐末帝時,隨太原四面都招討使張敬達圍攻叛亂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後因糧盡而降,改仕後晉。後晉出帝開運元年(944年),奉命抵禦契丹南侵。次年,於榆林店力救被圍的大將皇甫遇等人。後參與陽城之戰,大破...
征討後晉 會同五年(942年),石敬瑭病死,石重貴繼位,登基後,石重貴決定漸漸脫離對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會同七年(944年),契丹出兵南下攻打後晉。高模翰作為統軍副使,跟僧遏一起為大軍的先鋒,先是攻下赤城(今河北省赤城縣),接著攻破後晉軍在德州(今山東省德州市)、貝州...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後梁龍德三年,923年)楊劉之戰 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後唐滅前蜀之戰 五代後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定州之戰 五代後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閏十一月後晉滅後唐之戰 五代後晉天福八年至開運三年(契丹會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契丹滅後晉之戰 五代後晉開運二年(...
遼宋對峙是10~11世紀間遼朝與宋朝兩個割據政權的對峙局面。以宋朝建立為標誌,以金滅遼之戰為終結。事件背景 五代後唐清泰末,遼(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滅後唐稱後晉皇帝後,從石晉王朝攫取了幽雲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區)之地並以此為基地,不斷襲掠中原。後周建國初,遼又扶植北漢政權割據河東...
”派出五百全副武裝的士卒,列陣在城北用以等待他們;契丹兵果然退走。以天平節度使張從恩權東京留守。後晉出帝任命天平節度使張從恩暫為東京留守。庚申,振武節度使折從遠擊契丹,圍勝州,遂攻朔州。庚申(二十三日),振武節度使折從遠進擊契丹,包圍勝州,接著攻打朔州。帝疾小愈,河北相繼告急。帝曰:“此非安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