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釋義 1.恭敬地用手捧著:~觴(舉杯祝酒)。~獻。~祀。~承(恭維,討好。“承”讀輕聲)。
2.尊重,遵守:~公守法。~為圭臬(把某些言論或事物當作準則)。~行故事(按老規定辦事)。
3.敬辭,用於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時:~告。~還(huán)。~陪。~勸。~迎(a.敬辭,迎接;b.奉承)。~贈。
4.信仰:信~。素~佛教。
5.供養,伺候:~養。供~。侍~。
6.姓。
7.古同“俸”,薪金。
①供奉,給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逆之則傷心,秋為
痎瘧 ,奉收者少。……逆之則傷肺,冬為
飧泄 ,奉藏者少。……逆之則傷腎,春為
痿厥 ,奉生者少。”
詳細解釋 動詞 (形聲。
字從豐從豐省,豐亦聲 。“豐”意為“植物在春季生長了三個月”。“豐省”字形從二從丨,意為植物在夏季又長了兩個月。“豐”與“豐省”聯合起來表示:“在春生夏長”這一為期6個月的生長期中,植物已經連續生長了5個月。
本義 :植物已長高,接近高度極限。
引申義 :最後階段的長高、提升高度到極限。
說明 :奉字的常用義是“提升高度到極限”。例如:“
奉書 ”、“奉圖”,是用手把書和圖抬升到和眉毛齊平處(古人以眉毛的高度為高度極限,金文有所謂的“
眉壽 ”,指極度的高壽)。“
奉手 ”是指年輕人低頭彎腰,把老人的手握捧到眉毛的高度。“奉獻”是指把貢品抬升到眉毛的高度獻給君主)
又如:
奉教 (接受教導);
奉委 (接受委任);奉制(接受天子的命令);
奉玄 (信奉道教)
進獻,下對上送東西 [offer;present]
請奉
盆缻 秦王 ,以相娛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玉斗 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奉上新書一冊;
奉納 (交納);
奉呈 (奉獻,獻上);雙手奉上;
奉贄 (進獻見面禮品)
送;給予,賜予 [give;grant]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
莊子 ,莊子弗受。――《莊子·
說劍 》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宋·
蘇洵 《
六國論 》
奉違
蹇叔 ,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宋·蘇軾《教戰守》
為…效勞,侍候 [serve]
向
為身 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
孟子 》
又如:奉執箕帚(給你料理家務;許配於你);奉從(奉陪侍侯);奉
巾櫛 (伺候洗沐梳發);
奉問 (侍奉問候);
奉候 (恭候)
貫徹,執行 [carry out]
謹奉法令。――《史記》
又如:
奉天 (奉行天命);
奉元 (遵奉天道);奉修(奉行);
奉憲 (奉行法令);
奉法 (奉行或遵守法令)
尊奉 [respect and worship]
子奉
君命 以會大事,而背宋盟,
無乃 不可乎?――《左傳·昭公十一年》
如:
奉辭 (奉命);
奉天承運 (尊奉上天的命令,承受興盛的時運);奉遵(遵守;遵從)
供奉,供養 [supply]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老子 》
敲剝 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清·黃宗羲《
原君 》
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為河陽
掌書記 時。――宋·
司馬光 《
訓儉示康 》
持,拿 [hold] 奉甲執兵。――《墨子·非攻中》
輔助, 擁戴 [assist;support]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左傳·隱公十一年》
名詞 通“俸”。俸祿 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戰國策·秦策》 吏皆送奉錢三。——《史記·蕭相國世家》 列侯幸得賜餐錢奉邑。——《漢書·高后紀》 其令公奉舍人賞賜皆倍故。——《漢書·王莽傳上》 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祿簿。——《漢書·宣帝紀》
又如:無勞之奉;奉粟;奉稍;奉餉;奉祿(俸祿)
待遇,事奉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孟子》
奉天的省稱 。1929年改名瀋陽市
姓
副詞 奉 fèng〈副〉
[敬詞] ――用於自己的舉動涉及對方時 [I beg to,I have the honor to]。如:奉款(款待。敬詞);奉懇(謙詞。拜託);奉揖(作揖;拱手為禮);
奉屈 (屈尊。奉:
敬辭 )
詞組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醜集下】【大字部】奉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5
〔古文〕𠬻𢱵《唐韻》扶壟切《集韻》《韻會》父勇切,𠀤音唪。《說文》承也。《禮·曲禮》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
又與也,獻也。《史記·藺相如傳》奉璧西入秦。
又《集韻》房用切,音俸。養也,秩祿也。《史記·蕭何世家》高祖以吏䌛鹹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前漢·宣帝紀》帝詔小吏,勤事而奉薄,其益百石以上奉十五。別作俸。
又姓。漢馬軍使奉揮,明奉科。
古姓奉 簡介 1072年,
宋神宗 使懷柔之策,置
梅山 為
新化 、
安化 兩縣,隨即在宋、元、明幾個朝代,大量從江、浙、閩、豫向新化移民,迫使梅山地域的苗、瑤和當地土著人,向雲、貴、川、桂和周邊山地遷徙,到1953年人口普查,“新化無瑤民”的結論似乎為時過早。筆者在隆回
虎形山瑤族鄉 調查時,瑤民奉才寶(系銀行退休幹部)提供一份資料,是一手抄本“
聖令 ”,言“有瑤民
奉姓 添順、萬曆元年逃新化
奉家山 大坪落業,改變為
漢家 ,恐後有人欺害,概行立案保護,永為萬古存照。”
詳細介紹 對於一個一般的逃民,因為瑤轉漢,而得到聖令保護,幾乎是不可信,但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因為瑤轉漢,而得到某級官府的一紙文書作為保護傘,在情理上是說得通的。
漵浦縣人大常委楊福生(瑤族)致信
奉家山 奉衡州,奉
衡州 又致信給原
新化縣 文聯主席田希鳳,信中都對此事予以認定,並說“
奉姓 瑤轉漢就由此時”。
那么,奉家山的奉姓人是否是瑤轉漢呢?
也有人舉出許多證據:其一,奉家山奉姓和
虎形山瑤族鄉 的奉姓人同出一宗,他們都承認祖籍是廣西桂林,後遷江西吉安,再西遷湖南,只是遷徙的年代及原因不同。一個是南宋紹熙年間奉旨征蠻平亂後定居,一個是明洪武時逃難落擔。其二,奉家山奉姓
始遷祖 奉朝瑞,12歲賜進士,21歲襲
武略將軍 ,任
邵州 招討使 ,因平蠻有功,加封鎮國上將軍,其後裔孫師廣、曾孫文奇、
玄孫 宗正 及他們的家屬均受皇封,宗正死後享御葬,這些事,有南宋進士主事柳申在嘉熙三年(1240年)為宗正御葬撰寫的碑銘中都有記載,此時離奉朝瑞去世僅45年,所撰內容應為事實。朝廷對奉氏家族如此厚加封賜,是宋、元兩朝為平息蠻夷之亂而採取“
以夷制夷 ”方略的結果。其三,
奉家山 和
虎形山 奉姓 人都證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奉氏十一修譜諜時,大地主奉仕卿親自騎高頭大馬到虎形山奉姓族長奉才碌家,住了3天,協商聯譜之事,終因虎形山奉姓人害怕他們以強欺弱,而且奉家山人又都已不通
瑤語 而不果。其四,奉家山人至今保持許多瑤族人的風俗習慣。儘管如此,如今奉家山的奉姓人已不再承認自己曾經是瑤族。但筆者認為,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瑤轉漢或者是苗轉漢,是一個不爭的歷史事實,轉為漢族的也不只是奉姓,也許還有
楊姓 、劉姓、
扶姓 等等。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
梅山 地域仍然生活著苗、瑤等兄弟民族的後裔,而從梅山地域徙居外地乃至客居海外的苗、瑤後裔,應當認定梅山是他們的發祥地。
不久前在湖南省
新化縣 邊遠山區
奉家山 村寨考察時,發現清道光年間修撰的族譜,《序》中有這樣一段神奇的記載:“……遞傳獻公生二子,長名
渠梁 ,即
秦孝公 也,次名季昌,乃吾
易姓 之鼻祖也。因秦孝公用
商鞅 ,壞古制,開阡陌,私智自矜,刑及公族。我祖睹權臣之亂政,痛舊典之淪亡,
逆鱗 累批,爰鞅犯禁,效採藥遺蹤,潛隱於濠,易姓為奉,更名吉”。這簡直是天作之合!當地族老奉友興、奉孝玫及
奉姓 成年人都可解釋:這是歷屆族譜必載的內容,因季昌公是奉族的祖先,
秦獻公 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名贏渠梁,次子名贏季昌,渠梁於公元前361年(庚申)繼承了王位,稱秦孝公,當年下令求賢,
公孫鞅 入秦,公元356年(
乙丑 )
秦孝公 重用公孫鞅,開始變法,其弟季昌極力反對,招致其兄
渠梁 的追殺,其弟只好斂跡韜光,以避其難,借外出採藥經廣西桂林向江西吉安永豐逃離而隱藏於護城河,由於此地形及生存條件不足以避難,於公元前355年沿
雪峰山脈 進入古
梅山 玄
溪峒 定居。贏季昌怕引人注意而招禍,改自家姓贏秦為
奉姓 ,(易“秦”字之二點)是不忘鼻祖之意,把名“
季 ”字改為“吉”字,是
逢凶化吉 之意。現奉姓人數排居湖南省
新化縣 110個姓氏的第26位,他們的
祖源 不容有人異論,湖南
祁陽縣 奉文熊先生在修譜時欲把新化縣奉姓於一譜,遭到新化縣奉姓的抵制,理直氣壯地說不與其他奉姓同祖。由此可見,“邑人”就是秦季昌家鄉同姓的保衛服務人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