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實施意見

為深入貫徹國家、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更好發揮我市作為都市區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領和輻射作用,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出本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原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實施意見
  • 頒布時間:2019年10月25日
  • 實施時間:2019年10月25日
  • 發布單位:太原市人民政府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綜改示範區、不鏽鋼園區、西山示範區管委會,市直各委、局、辦,各有關單位: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騙承蘭腳要講話和在推動中部崛起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三大目標”,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統籌協調、分類指導,改革創新、開放合作,問題導向、目標原則,積極發揮中心城區核心作用,推動太原都市區、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整體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著力實施三大戰略,加快推進九大任務,建立健全四大機制,實現我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22年,全市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產業聯動發展水平穩步上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清徐、陽曲“撤縣設區”全面完成,與中心城區協調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全市區域合作發展機制和中部盆地城市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恥習榆講制基本建立,太原都市區龍頭帶動作用充分彰顯,廣大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到2035年,全市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經濟發展水平、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摘帽貧困縣婁煩、陽曲經濟社會發展達到或接近中心城區水平;全市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得到有效解決,中部盆地城市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製成熟定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人民生活更為寬裕。
到2050年,全市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全面形成。所轄縣(市、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與全國同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此基礎上輻射全省,發揮省會城市帶動作用,著力促進周邊市縣協調可持續發展,輻射帶動全省高質量轉型發展,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三)發展戰略
1.中心帶動,軸帶牽引戀甩鍵。突出太原都市區中心城市龍頭作用,全力提升太原省會城市集聚輻射功能和核心作用,強化中心城區影響力和能源革命綜合試點作用,積極打造區域經濟發展助潤危良推器。加快大西、太焦、石太、太中銀鐵路和京昆、青銀、二廣、二環高速以及濱河東西路南北延等主要交通走廊太原沿線城鎮發展,著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以點帶線、連線成軸,以軸帶發展牽引板塊崛起。(市發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能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以外促內,融合發展。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太原都市區發展戰略為契機、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為目標,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支持山西省與京津冀地區加強協作實現聯動發展的意見》,主動承接京津冀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地區產業轉移項目,著力構建以綜改示範區為的不鏽鋼園區、清徐開發區產業群,構建以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為的發展格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外來投資局,綜改示範區、不鏽鋼園區、清徐開發區管委會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3.鄉村振興,城鄉一體。因地制宜推進“生態挨試乘修復、城市修補”雙修工程,改造城中村,合併小型村,搬遷採空區村落,治理沉陷區。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統推進綠色發展,設腳創新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促進城鄉共建共享,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市農業農村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建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主要舉措
(一)推動區域空間協調發展。以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各類規劃,有效統籌人口分布、產業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積極構建全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以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支持中心城區率先發展,推進要素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升省會城市首位度。以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推動我市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爭當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積極有序推進清徐、陽曲“撤縣設區”行政區劃調整,提高清徐和陽曲交通、市政、網路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縮小縣區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鼓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並統籌清徐開發區、陽曲產業園區差異化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加快推進綜改示範區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形成新業態新模式健康有序的產業發展體系。發揮東西北三山優勢,加強生態修復保護,打造文化旅遊休閒區和避暑康養勝地,著力培育區域經濟成長新優勢。加快太原—晉中一體化進程,著力燥殼循拓展城市空間,最佳化產業布局,打造太原—晉中組合城市新形象,助力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體化全面發展。(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文旅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局、市民政局、市能源局、綜改示範區管委會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二)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共同發展。引導資源枯竭區、綠色生態區、採煤沉陷區等特殊類型地區積極探索特色轉型發展之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古交準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壯大接續替代產業,全面解決制約城市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不斷增強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婁煩綠色生態示範區持續發展,堅持生態優先,以保護促發展,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工程建設,加強汾河水源地綠化建設,有選擇的發展與當地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特色、綠色產業,促進脆弱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晉源、萬柏林、清徐、陽曲、古交和婁煩6縣(市、區)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全面實施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土地復墾、地質災害、生態恢復等綜合治理,恢復和改善採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晉源區、萬柏林區、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古交市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按照龍頭帶動、鏈式布局、研發支撐思路,立足區位、資源、產業優勢,最佳化區域分工,積極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綜改示範區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打造先進制造、生物醫藥、食品加工、新材料及加工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以及大數據等新興產業未來框架;不鏽鋼產業園區按照“一區兩園”發展思路,以不鏽鋼產業為主攻方向,積極建設信息技術、智慧型製造、新材料和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現代服務的融合特色產業集群。依託迎澤、晉源生物醫藥發展基礎,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依託晉源、萬柏林、尖草坪文化旅遊資源優勢打造文化旅遊產業集群;依託清徐、古交資源優勢,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精細化工循環產業、信息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集群;依託萬柏林、尖草坪老工業區優勢,打造高端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產業集群;依託陽曲、婁煩農業優勢,以農產品加工和鄉村旅遊業為延伸,構建集生產、加工、科研、流通、休閒與服務為一體的現代綠色農業產業集群;依託小店汽車貿易、物流、大數據發展優勢,打造汽車貿易、大數據、物流產業集群;依託清徐老陳醋產業優勢和杏花嶺中華老字號釀造小鎮項目,積極打造集產、城、人、文、商、旅、醫、養為一體的特色釀造產業集群。深化集群間互補對接和互相協作,形成區域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協作體系。〔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外來投資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能源局、市文旅局,綜改示範區、不鏽鋼園區管委會,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四)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按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四不摘”要求,鞏固提升婁煩、陽曲脫貧成效。持續加大對婁煩、陽曲產業扶貧、異地搬遷等的後續幫扶力度。積極推動大型項目、重點工程、新興產業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優先向陽曲安排;針對婁煩縣綠色生態示範區和水源地保護實際,加快國道、省道嵐馬線汾河水庫段改線工程建設,改善婁煩交通條件,推動生態農業、鄉村旅遊、康養等產業項目落地。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改善婁煩、陽曲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確保兩縣義務教育學校全部達到市定基本辦學標準。積極推廣陽曲縣縣鄉醫療一體化改革試點經驗,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幫扶力度。加快推進婁煩縣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標準化建設,保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市農業農村局、市民政局、市文旅局、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市醫保局,陽曲縣、婁煩縣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五)共築區域生態綠色屏障。堅持區域生態一體化建設,積極推進市、縣、鄉、村林長制管理體系建設,加強區域生態建設聯動,實現生態建設互利互惠。加強生物多樣性、省級永久公益林、古樹名木保護,加大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的投入,重點推進太原東西北山城郊森林公園、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崛圍山等風景名勝區建設保護,打造太原汾河國家級濕地公園等一批重要保護濕地。以河湖長制為抓手,推進汾河、瀟河、晉陽湖等生態修復治理,以流域為單元,編制“一河一湖一策”,推進全流域生態修復保護,實現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著力推進與大水網配套的縣域小水網工程建設,最佳化水資源全域化配置,發揮大小水網協同效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園林局、市水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六)積極整治環境污染。推行全流域、全區域聯防聯控和城鄉協同治理模式,全面開展環境污染治理。實施生產用能方式綠色改造行動,加強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大氣污染防治,強化大氣污染物排放管控力度,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水資源節約和水環境重構行動,開展區域內河流、水庫等水環境治理,飲用水、地下水、流域水、黑臭水、污廢水“五水同治”,加快構建水污染聯防聯控物聯網。全面開展土壤污染防治,集中力量治理耕地污染和城市群周邊、重污染工礦企業土壤污染,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計畫,推進畜禽糞污、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城鄉管理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七)推動綠色循環發展。打造濱河(湖)空間、濕地公園、城區小公園、小型廣場綠地,謀劃布局大型綠帶通風廊道建設,形成功能完善、分布均衡、環境優美的城市綠地系統,構建環城綠色屏障。實施生活用能方式綠色改造行動,推進清潔能源利用,發展綠色交通和裝配式建築,倡導綠色循環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進企業節水、用熱設備改造與提升和園區循環化改造。繼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農村污水等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建立污染集中治理體制,實施改廁、改廚革命。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高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水務局、市住建局、市城鄉管理局、市能源局、市交通局、市園林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太原國家級樞紐城市地位。做好太原都市區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捷運2號線力爭2020年底開通運營,1號線儘快開工,有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結合國家中長期鐵路規劃調整,重點推進太原至焦作鐵路建設和雄忻鐵路引入太原,規劃研究太原至上海、石家莊至太原第三通道等高速鐵路項目,擴大高速鐵路覆蓋範圍。積極推進太原鐵路樞紐建設,爭取開工建設第三客運站,提升太原南站、太原站服務功能和智慧化水平,實現客運樞紐快速換乘。加快二環高速公路建設,強化清徐、陽曲與中心城區、晉中市榆次區的聯繫,儘快形成區域公路網。依託現有清徐堯城通用機場,加快陽曲通用機場建設,大力推進全市通用航空業發展;實施太原武宿機場改擴建工程,規劃第二機場,擴大民用航空網路,提升太原航空口岸開放水平。(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九)強化能源信息網路建設。完善能源網路通道,加大能源供應通道建設;加大電力供應能力,建設智慧型電網,積極實施城市電網和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大力推進城市燃氣管網及配套站點建設,形成城鄉共享的大燃氣網路供應格局;提高古交煤層氣開發水平,以陽曲、婁煩為重點,穩步提升光伏光熱、風能清潔能源利用水平。統籌城鄉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通訊樞紐和骨幹網路建設,布局高速大容量光通信傳輸系統,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和5G建設,促進廣域網、城域網、數據中心等升級改造;提升網路質量,推進網間互聯寬頻擴容,最佳化節點通訊網路結構;積極開展網際網路示範城市建設,支持雲計算與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融合發展,打造新型全域智慧城市,逐步消除城鄉數字鴻溝。〔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大數據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協調機制
(一)深化區域合作互助機制。加強交流合作,建立健全縣(市、區)政府聯席會議制度,積極實現中心城區產業、縣(市、區)土地資源等優勢互補,實現縣(市、區)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按照省、市決策部署,建立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成本分擔機制;組織開展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山西中部盆地城市對口協作(合作),構建政府、企業和相關研究機構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對口協作(合作)體系。以承接產業轉移、跨區域產業合作等為手段,推進產業有序轉移和最佳化升級,共同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市發展改革委、市外來投資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二)探索區域利益補償機制。按照縣際公平、權責對等、試點先行、分步推進原則,完善市域均衡性財政轉移支付與生態補償制度,科學評估區域生態價值,加快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對婁煩縣限制開發區域與生態紅線區域給予合理生態補償。對因大量煤炭開採而導致資源枯竭的古交市,進一步深化與其他縣區對口合作,建設對口合作重點園區,構建政府、企業和相關研究機構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對口合作體系。〔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構建要素自由流動機制。積極打造“六最”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建立全市範圍內幹部互相掛職交流常態化機制,鼓勵人才自由有序流動。抓住太原列入“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契機,打造眾創空間和創新社區,構建適應現代產業的創客經濟體系。改革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擴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範圍,搭建全民參與平台,吸引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參與城市管理。建立院所科研成果定期發布機制和企業科技需求長效徵集機制,搭建統一開放的交易平台。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制度和低效閒置土地退出機制,最佳化空間利用率。〔市委人才辦、市審批服務管理局、市商務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調整完善轉移支付體系,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向貧困地區、薄弱環節、重點人群傾斜,增強縣級財政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完善市與縣(市、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規範轉移支付,逐步縮小清徐、陽曲、古交、婁煩與中心城區間經濟發展與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建立公共服務合作機制,加快教育合作發展,加強醫療衛生聯動協作。完善勞動就業跨城鄉流轉銜接制度。〔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市人社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指導。加強對全市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規劃和政策統籌,積極推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建立健全有利於區域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和跨地區跨部門重點項目、重大工程、重要事項協調推進機制,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組織保障。落實山西省與京津冀地區聯動發展戰略,著力在產業轉移、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方面分類對接,實現資源共享、內外互動、以外促內、聯動發展。(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外來投資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委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上下聯動。進一步完善太原市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提高區域政策協同性、精準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支持並鼓勵各縣(市、區)、有關部門開展有利於推進太原市區域協調發展的試點實驗。各縣(市、區)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目標導向,按照全市統一部署,根據當地實際,創新工作思路,著力解決本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加強與有關部門和毗鄰地區的溝通銜接,積極探索跨區域協調機制,實現互利共贏。(市發展改革委負責)
(三)強化督查落實。各級各有關部門將區域協調發展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實施方案,做到有研究部署、有組織落實、有跟蹤檢查。市政府根據區域協調發展工作要求,按照時間節點對各縣(市、區)政府和有關部門進行考核。鼓勵社會傳媒和公眾有序參與區域規劃與區域政策實施監督。(市發展改革委負責)
太原市人民政府
2019年10月25日

政策解讀

一、起草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總體工作要求,2019年3月,省政府印發了《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省指導意見》)。為充分發揮太原作為省會城市的核心作用,全面推動我市區域協調發展工作,市領導要求儘快拿出落實意見,報市政府常務會研究。
  二、起草過程
  2019年4月,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相關人員專題研究分析,收集大量資料和徵求相關部門意見後,於5月初完成《太原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初稿。初稿完成後,先後徵求了市科學技術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教育局等30餘個部門的意見並多次修改完善。6月24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對《實施意見》進行了研究。7月17日,市政府又組織召開專門會議,聽取了各縣(市、區),綜改示範區、不鏽鋼園區和市直有關部門的意見並進一步修改完善後,於7月22日市政府第16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形成提交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實施意見(送審稿)》,8月14日,經市委常委會議通過。10月25日,市政府以並政發[2019]18號檔案印發。
  三、框架和主要內容
  《實施意見》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總體要求。一是指導思想。圍繞“三大目標”,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統籌協調、分類指導,改革創新、開放合作,問題導向、目標”原則,積極發揮中心城區核心作用,推動太原都市區、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整體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著力實施三大戰略,加快實施九大任務,建立健全四大機制,實現我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發展目標。按照2022、2035、2050年三個時間節點提出太原市區域協調發展初期、中期和遠期目標,重點突出加強中心城區與縣(市、區)的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縣(市、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三是發展戰略。在《省指導意見》中提出“中心帶動、軸帶牽引、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四大戰略的基礎上,針對我市作為省會城市區位、產業、園區發展優勢,提出了“中心帶動、軸帶牽引,以外促內、融合發展,鄉村振興、城鄉一體”發展戰略,增加了“以外促內”戰略。進一步明確要主動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項目,積極推進太原中心城區功能合理布局,著力構建以綜改示範區為的太原中心區、不鏽鋼產業園區、清徐經濟開發區組團發展格局。
  第二部分是主要舉措。從推動區域空間協調發展、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共同發展、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共築區域生態綠色屏障、積極整治環境污染、推動綠色循環發展、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能源信息網路建設九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並明確了責任單位,全力推動我市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第三部分是協調機制。提出了深化區域合作互助、探索區域利益補償、構建要素自由流動、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有利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協調機制。
  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提出強化統籌指導、上下聯動、督查落實等措施,保障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3.鄉村振興,城鄉一體。因地制宜推進“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雙修工程,改造城中村,合併小型村,搬遷採空區村落,治理沉陷區。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系統推進綠色發展,創新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促進城鄉共建共享,提高城鄉一體化水平。(市農業農村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建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主要舉措
(一)推動區域空間協調發展。以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各類規劃,有效統籌人口分布、產業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積極構建全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以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支持中心城區率先發展,推進要素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升省會城市首位度。以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推動我市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爭當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積極有序推進清徐、陽曲“撤縣設區”行政區劃調整,提高清徐和陽曲交通、市政、網路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縮小縣區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鼓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並統籌清徐開發區、陽曲產業園區差異化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加快推進綜改示範區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層次,形成新業態新模式健康有序的產業發展體系。發揮東西北三山優勢,加強生態修復保護,打造文化旅遊休閒區和避暑康養勝地,著力培育區域經濟成長新優勢。加快太原—晉中一體化進程,著力拓展城市空間,最佳化產業布局,打造太原—晉中組合城市新形象,助力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體化全面發展。(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文旅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局、市民政局、市能源局、綜改示範區管委會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二)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共同發展。引導資源枯竭區、綠色生態區、採煤沉陷區等特殊類型地區積極探索特色轉型發展之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古交準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壯大接續替代產業,全面解決制約城市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不斷增強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婁煩綠色生態示範區持續發展,堅持生態優先,以保護促發展,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工程建設,加強汾河水源地綠化建設,有選擇的發展與當地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特色、綠色產業,促進脆弱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晉源、萬柏林、清徐、陽曲、古交和婁煩6縣(市、區)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全面實施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土地復墾、地質災害、生態恢復等綜合治理,恢復和改善採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晉源區、萬柏林區、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古交市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按照龍頭帶動、鏈式布局、研發支撐思路,立足區位、資源、產業優勢,最佳化區域分工,積極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綜改示範區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打造先進制造、生物醫藥、食品加工、新材料及加工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以及大數據等新興產業未來框架;不鏽鋼產業園區按照“一區兩園”發展思路,以不鏽鋼產業為主攻方向,積極建設信息技術、智慧型製造、新材料和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現代服務的融合特色產業集群。依託迎澤、晉源生物醫藥發展基礎,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依託晉源、萬柏林、尖草坪文化旅遊資源優勢打造文化旅遊產業集群;依託清徐、古交資源優勢,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精細化工循環產業、信息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集群;依託萬柏林、尖草坪老工業區優勢,打造高端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產業集群;依託陽曲、婁煩農業優勢,以農產品加工和鄉村旅遊業為延伸,構建集生產、加工、科研、流通、休閒與服務為一體的現代綠色農業產業集群;依託小店汽車貿易、物流、大數據發展優勢,打造汽車貿易、大數據、物流產業集群;依託清徐老陳醋產業優勢和杏花嶺中華老字號釀造小鎮項目,積極打造集產、城、人、文、商、旅、醫、養為一體的特色釀造產業集群。深化集群間互補對接和互相協作,形成區域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產業協作體系。〔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外來投資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能源局、市文旅局,綜改示範區、不鏽鋼園區管委會,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四)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按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四不摘”要求,鞏固提升婁煩、陽曲脫貧成效。持續加大對婁煩、陽曲產業扶貧、異地搬遷等的後續幫扶力度。積極推動大型項目、重點工程、新興產業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優先向陽曲安排;針對婁煩縣綠色生態示範區和水源地保護實際,加快國道、省道嵐馬線汾河水庫段改線工程建設,改善婁煩交通條件,推動生態農業、鄉村旅遊、康養等產業項目落地。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改善婁煩、陽曲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確保兩縣義務教育學校全部達到市定基本辦學標準。積極推廣陽曲縣縣鄉醫療一體化改革試點經驗,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幫扶力度。加快推進婁煩縣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標準化建設,保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市農業農村局、市民政局、市文旅局、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市醫保局,陽曲縣、婁煩縣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五)共築區域生態綠色屏障。堅持區域生態一體化建設,積極推進市、縣、鄉、村林長制管理體系建設,加強區域生態建設聯動,實現生態建設互利互惠。加強生物多樣性、省級永久公益林、古樹名木保護,加大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的投入,重點推進太原東西北山城郊森林公園、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崛圍山等風景名勝區建設保護,打造太原汾河國家級濕地公園等一批重要保護濕地。以河湖長制為抓手,推進汾河、瀟河、晉陽湖等生態修復治理,以流域為單元,編制“一河一湖一策”,推進全流域生態修復保護,實現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著力推進與大水網配套的縣域小水網工程建設,最佳化水資源全域化配置,發揮大小水網協同效應。〔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園林局、市水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六)積極整治環境污染。推行全流域、全區域聯防聯控和城鄉協同治理模式,全面開展環境污染治理。實施生產用能方式綠色改造行動,加強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大氣污染防治,強化大氣污染物排放管控力度,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水資源節約和水環境重構行動,開展區域內河流、水庫等水環境治理,飲用水、地下水、流域水、黑臭水、污廢水“五水同治”,加快構建水污染聯防聯控物聯網。全面開展土壤污染防治,集中力量治理耕地污染和城市群周邊、重污染工礦企業土壤污染,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計畫,推進畜禽糞污、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城鄉管理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七)推動綠色循環發展。打造濱河(湖)空間、濕地公園、城區小公園、小型廣場綠地,謀劃布局大型綠帶通風廊道建設,形成功能完善、分布均衡、環境優美的城市綠地系統,構建環城綠色屏障。實施生活用能方式綠色改造行動,推進清潔能源利用,發展綠色交通和裝配式建築,倡導綠色循環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進企業節水、用熱設備改造與提升和園區循環化改造。繼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農村污水等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建立污染集中治理體制,實施改廁、改廚革命。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高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水務局、市住建局、市城鄉管理局、市能源局、市交通局、市園林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太原國家級樞紐城市地位。做好太原都市區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捷運2號線力爭2020年底開通運營,1號線儘快開工,有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建設。結合國家中長期鐵路規劃調整,重點推進太原至焦作鐵路建設和雄忻鐵路引入太原,規劃研究太原至上海、石家莊至太原第三通道等高速鐵路項目,擴大高速鐵路覆蓋範圍。積極推進太原鐵路樞紐建設,爭取開工建設第三客運站,提升太原南站、太原站服務功能和智慧化水平,實現客運樞紐快速換乘。加快二環高速公路建設,強化清徐、陽曲與中心城區、晉中市榆次區的聯繫,儘快形成區域公路網。依託現有清徐堯城通用機場,加快陽曲通用機場建設,大力推進全市通用航空業發展;實施太原武宿機場改擴建工程,規劃第二機場,擴大民用航空網路,提升太原航空口岸開放水平。(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九)強化能源信息網路建設。完善能源網路通道,加大能源供應通道建設;加大電力供應能力,建設智慧型電網,積極實施城市電網和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大力推進城市燃氣管網及配套站點建設,形成城鄉共享的大燃氣網路供應格局;提高古交煤層氣開發水平,以陽曲、婁煩為重點,穩步提升光伏光熱、風能清潔能源利用水平。統籌城鄉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通訊樞紐和骨幹網路建設,布局高速大容量光通信傳輸系統,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和5G建設,促進廣域網、城域網、數據中心等升級改造;提升網路質量,推進網間互聯寬頻擴容,最佳化節點通訊網路結構;積極開展網際網路示範城市建設,支持雲計算與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融合發展,打造新型全域智慧城市,逐步消除城鄉數字鴻溝。〔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大數據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協調機制
(一)深化區域合作互助機制。加強交流合作,建立健全縣(市、區)政府聯席會議制度,積極實現中心城區產業、縣(市、區)土地資源等優勢互補,實現縣(市、區)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按照省、市決策部署,建立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成本分擔機制;組織開展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山西中部盆地城市對口協作(合作),構建政府、企業和相關研究機構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對口協作(合作)體系。以承接產業轉移、跨區域產業合作等為手段,推進產業有序轉移和最佳化升級,共同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市發展改革委、市外來投資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二)探索區域利益補償機制。按照縣際公平、權責對等、試點先行、分步推進原則,完善市域均衡性財政轉移支付與生態補償制度,科學評估區域生態價值,加快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對婁煩縣限制開發區域與生態紅線區域給予合理生態補償。對因大量煤炭開採而導致資源枯竭的古交市,進一步深化與其他縣區對口合作,建設對口合作重點園區,構建政府、企業和相關研究機構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對口合作體系。〔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構建要素自由流動機制。積極打造“六最”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建立全市範圍內幹部互相掛職交流常態化機制,鼓勵人才自由有序流動。抓住太原列入“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契機,打造眾創空間和創新社區,構建適應現代產業的創客經濟體系。改革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擴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範圍,搭建全民參與平台,吸引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參與城市管理。建立院所科研成果定期發布機制和企業科技需求長效徵集機制,搭建統一開放的交易平台。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制度和低效閒置土地退出機制,最佳化空間利用率。〔市委人才辦、市審批服務管理局、市商務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調整完善轉移支付體系,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向貧困地區、薄弱環節、重點人群傾斜,增強縣級財政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完善市與縣(市、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規範轉移支付,逐步縮小清徐、陽曲、古交、婁煩與中心城區間經濟發展與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建立公共服務合作機制,加快教育合作發展,加強醫療衛生聯動協作。完善勞動就業跨城鄉流轉銜接制度。〔市財政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市人社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指導。加強對全市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規劃和政策統籌,積極推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建立健全有利於區域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和跨地區跨部門重點項目、重大工程、重要事項協調推進機制,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組織保障。落實山西省與京津冀地區聯動發展戰略,著力在產業轉移、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方面分類對接,實現資源共享、內外互動、以外促內、聯動發展。(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外來投資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委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上下聯動。進一步完善太原市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提高區域政策協同性、精準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支持並鼓勵各縣(市、區)、有關部門開展有利於推進太原市區域協調發展的試點實驗。各縣(市、區)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目標導向,按照全市統一部署,根據當地實際,創新工作思路,著力解決本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加強與有關部門和毗鄰地區的溝通銜接,積極探索跨區域協調機制,實現互利共贏。(市發展改革委負責)
(三)強化督查落實。各級各有關部門將區域協調發展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實施方案,做到有研究部署、有組織落實、有跟蹤檢查。市政府根據區域協調發展工作要求,按照時間節點對各縣(市、區)政府和有關部門進行考核。鼓勵社會傳媒和公眾有序參與區域規劃與區域政策實施監督。(市發展改革委負責)
太原市人民政府
2019年10月25日

政策解讀

一、起草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總體工作要求,2019年3月,省政府印發了《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省指導意見》)。為充分發揮太原作為省會城市的核心作用,全面推動我市區域協調發展工作,市領導要求儘快拿出落實意見,報市政府常務會研究。
  二、起草過程
  2019年4月,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相關人員專題研究分析,收集大量資料和徵求相關部門意見後,於5月初完成《太原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初稿。初稿完成後,先後徵求了市科學技術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教育局等30餘個部門的意見並多次修改完善。6月24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對《實施意見》進行了研究。7月17日,市政府又組織召開專門會議,聽取了各縣(市、區),綜改示範區、不鏽鋼園區和市直有關部門的意見並進一步修改完善後,於7月22日市政府第16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形成提交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實施意見(送審稿)》,8月14日,經市委常委會議通過。10月25日,市政府以並政發[2019]18號檔案印發。
  三、框架和主要內容
  《實施意見》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總體要求。一是指導思想。圍繞“三大目標”,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統籌協調、分類指導,改革創新、開放合作,問題導向、目標”原則,積極發揮中心城區核心作用,推動太原都市區、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整體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著力實施三大戰略,加快實施九大任務,建立健全四大機制,實現我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發展目標。按照2022、2035、2050年三個時間節點提出太原市區域協調發展初期、中期和遠期目標,重點突出加強中心城區與縣(市、區)的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縣(市、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三是發展戰略。在《省指導意見》中提出“中心帶動、軸帶牽引、鄉村振興、融合發展”四大戰略的基礎上,針對我市作為省會城市區位、產業、園區發展優勢,提出了“中心帶動、軸帶牽引,以外促內、融合發展,鄉村振興、城鄉一體”發展戰略,增加了“以外促內”戰略。進一步明確要主動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項目,積極推進太原中心城區功能合理布局,著力構建以綜改示範區為的太原中心區、不鏽鋼產業園區、清徐經濟開發區組團發展格局。
  第二部分是主要舉措。從推動區域空間協調發展、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共同發展、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共築區域生態綠色屏障、積極整治環境污染、推動綠色循環發展、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能源信息網路建設九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並明確了責任單位,全力推動我市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第三部分是協調機制。提出了深化區域合作互助、探索區域利益補償、構建要素自由流動、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有利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協調機制。
  第四部分是保障措施。提出強化統籌指導、上下聯動、督查落實等措施,保障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