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 發布時間:2017-05-16
《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太原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明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指導太原未來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和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的重要參考。
第一章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指導思想“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攻堅階段,是全面推進法治太原建設的關鍵階段,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階段。必須深刻分析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充分考慮環境變化和趨勢要求,主動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和省委“五句話”總要求,不斷開創我市發展新局面,努力實現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率先發展。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面詢嬸盛艱對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和持續加大的下行壓力,全市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各項事業都有新的進步。2014年9月以來,在新的省委班子的堅強領導下,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民眾,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對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對太原“六個表率”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落實省委“五句話”總要求,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持續推進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學習討論落實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形成並保持“三個高壓態勢”;以抓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一批重大民生項目、一批重大不穩定因素化解、一批重大改革事項等“五個一批”為重要載體和抓手,實施科技創新、民營經濟發展、金融振興“三個突破”,著力推動城中村改造、省城環境質量改善、開發區拓展、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市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臘企展,“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基本完成。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積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總量穩步擴大,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1781.35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2735.34億元,年均增長8.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0年的138.48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274.24億元,年均增長14.6%;固定資產投資由2010年的916.48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025.61億元,年均增長1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0年的825.85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540.80億元,年均增長13.3%;外貿進出口總額由2010年的79.12億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06.77億美元,年均增長5.8%;居民消驗榆嫌費價格總指數除妹市迎2011年上漲5.4%外,2012年至2015年都在控制目標內;城鎮化率2013年已達到84.12%,提前兩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進烏道灑一步加快轉型升級步伐,著力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更加最佳化。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10年的1.7:44.1:54.2調整為2015年的1.4:37.3:61.3。都市現代農業穩步發展,農業總產值連續五年穩定增長,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0萬噸左右,“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農業產業化銷售收入由2010年的70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187億元。工業結構發生積極變化,新興接替產業投資和增加值占全市工業投資和增加值的比重快速增長。裝境鍵立備製造業躍居太原工業第一大產業,占全市工業的比重達到44.6%,成為拉動工業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新材料、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園區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主動順應消費需求少罪請洪升級,發展和培育總部經濟、物流快遞、電子商務、現代金融等現代服務產業,一批重大服務業項目落地太原,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1.3%,對全市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70.6%,服務業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金融業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多層次資本市場初步形成。旅遊業健康發展,旅遊總收入由2010年的230.4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588.35億元。科技投入穩定增加,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公共科技服務日趨豐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明顯提升。
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我市被確定為全國42個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大西鐵路客運專線(太原-西安段)、太中銀鐵路建成通車,太原鐵路南站樞紐建成投運。城市基礎設施更趨完善,建成中環快速交通體系,標誌著太原步入立體交通時代。提質改造府東府西街、建設路、并州路等為代表的一批城市主幹路網,累計新建改造主次幹道200餘條、背街小巷微循環350條,總計實施里程520餘公里。太原被列為國家首批“公交都市”創建示範城市,建成公交專用道126.8公里。公共腳踏車服務系統高效運行,建成服務點1285個,投放腳踏車4.1萬輛。結合城市道路改造,配套實施供熱、供水、供氣、園林綠化、市容環衛、防洪防汛、污水處理等一批工程,極大地提高了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汾東商務區等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進展順利,太原晉中同城化步伐加快。不斷加大縣鄉交通建設力度,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目標,完成1014個建制村街巷硬化“全覆蓋”工程,總計7307公里。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採煤沉陷區治理快速推進,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率達到23.5%,超過國家標準3.5個百分點。
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全力推進“五大工程”,全面實施“五項整治”,省城環境質量改善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不斷加大節能降耗力度,大力取締、關閉和淘汰落後產能,全市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9.7%,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23.6%。全面加大減排工作力度,市區五年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億平方米以上,拆除燃煤鍋爐1900台左右,拔掉“城中村”黑煙囪3.9萬根,累計關停污染企業322家,涉煤和水泥行業基本退出主城區。共淘汰老舊機動車和黃標車21.67萬輛,更新清潔能源公車1200輛。市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市區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累計下降20%左右,2015年市區優良天數230天,較新標準開始執行的2013年增加68天。汾河太原段水質進一步改善,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100%。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16.02%提升到23%。新建一批公園綠地,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2010年的36.8%提高到2015年的4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9.59平方米增加到11.56平方米。
民生事業持續改善。進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人民民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財政支出向民生方面傾斜,2015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全部支出的82.5%。推動民生事業不斷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727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626元。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累計新增就業人數54.09萬人,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加,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和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保障實現制度全覆蓋。實施“百校興學工程”,新建改擴建項目學校875所。實施“百院興醫”工程,47個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全市新農合參合率保持在98%以上。
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提升政府效能,充分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積極推進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多項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深化煤焦公路運銷體制改革,取消了部分行政授權。加大民營經濟扶持力度,民營經濟增加值由2010年的842.50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571.53億元。完善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政策,深化政銀企助保貸制度,為企業發展“施肥增養”。加快金融創新步伐,全方位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新三板”上市企業達到20家,創業板上市實現“零”的突破。國企、財稅、工商登記、醫藥衛生、公務用車等方面改革取得新成效。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實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著力構建並規範政務服務平台、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對接“一帶一路”,聯繫京津冀,區域合作不斷深化。成功舉辦中博會、農博會等大型會展活動,招商引資取得新進展。外貿進出口總額不斷提高,對外貿易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跨境電子商務起步發展,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基地投入運營。
- 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著力抓好一批重大不穩定因素化解,按照“屬地屬事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分類分項、分層分級落實化解責任,從源頭上控制和化解不穩定因素。及時妥善處置各類突發事件,堅持抓小抓早抓苗頭,把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採取強有力措施,進一步防範和化解金融、房地產等領域各類問題,加大對票據詐欺、非法集資、高利貸、地下錢莊等違法犯罪的活動查處力度,有效防範社會風險,維護社會穩定。深入推進“平安省城”建設,持續開展“打黑除惡”專項鬥爭,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綜合治理,切實增強了全市人民民眾的安全感。安全穩定形勢持續好轉,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全面加強各行業各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切實消除隱患,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減少一般性事故。
專欄1: “十二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 |||||||||||||
類 別 | 序號 | 指 標 名 稱 | 2010年 | 規劃目標 | 實現情況 | 屬 性 | |||||||
2015年 | 累計或 年均增長(%) | 2015年 | 累計或 年均增長(%) | ||||||||||
經 濟 增 長 和 結 構 調 整 | 1 |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 1781.35 | 2800 | 9 | 2735.34 | 8.4 | 預期性 |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億元) | 577.65 | 860 | 11 | 600.48 | 8.3 | 預期性 | |||||||
2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億元) | 138.48 | 278 | 15 | 274.24 | 14.6 | 預期性 | ||||||
3 | 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 916.48 | 2500 | 25 | 2025.61 | 19.8 | 預期性 | ||||||
4 |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年上漲幅度(%) | 3.0 | 控制在3%左右 | 0.4 | 2.6 | 預期性 | |||||||
5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 825.85 | 1660 | 15 | 1540.80 | 13.3 | 預期性 | ||||||
6 | 糧食總產量(萬噸) | 32.16 | >25 | — | 29.93 | — | 預期性 | ||||||
7 | 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 54.2 | 52 | — | 61.3 | — | 預期性 | ||||||
8 | 城鎮化率(%) | 82.54 | 84 | — | 84.4 | — | 預期性 | ||||||
9 | 外商直接投資(億美元) | 5.85 | 11.8 | 15 | 8.5 | 7.8 | 預期性 | ||||||
10 | 外貿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 79.12 | 100 | 5 | 106.77 | 6.2 | 預期性 | ||||||
人 力 資 源 和 自 主 創 新 | 11 |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 2.88 | 3.5 | — | 3.4 | — | 預期性 | |||||
12 | 每十萬人專利申請量(件) | 143 | 300 | — | 149 | — | 預期性 | ||||||
13 |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7.58 | 12以上 | — | 9.1 | — | 預期性 | ||||||
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 | 14 |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 | 90.65 | 95 | — | 95.5 | — | 預期性 | |||||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 97.5 | >97 | — | 98 | — | 約束性 | |||||||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 96 | >97 | — | 97 | — | 預期性 | |||||||
15 | 市級公益文化設施達標率(%) | 76 | 90 | — | 80.44 | — | 預期性 | ||||||
16 | 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萬人) | — | 129 | — | 134.06 | — | 約束性 | ||||||
17 | 城鄉居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萬人) | — | 71 | — | 72.47 | — | 約束性 | ||||||
18 | 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萬人) | 196.8 | 236 | — | 242.18 | — | 約束性 |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 | 98.15 | 98 | — | 99.7 | — | 約束性 | |||||||
19 |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 89.4 | 95 | — | 95 | — | 預期性 | ||||||
20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3.4 | 每年控制在4%以內 | 3.43 | — | 預期性 | |||||||
21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萬人) | 10.82 | 每年新增10萬人 | 10.5 | — | 預期性 | |||||||
22 | 轉移農村勞動力人數(萬人) | 1.38 | 每年1萬人以上 | 1.2 | — | 預期性 | |||||||
23 | 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套) | 18740 | [14.5] | — | [22.7] | — | 約束性 | ||||||
24 | 財政對科技、教育、農業投入的總支出(億元) | 49.46 | 大於一般預算內支出增長幅度 | 90.41 | 17.2 | 預期性 | |||||||
25 | 人口自然增長率(‰) | 5.65 | 每年控制在6‰ 以內 | 4.59 | — | 約束性 | |||||||
殘疾人康復覆蓋率(%) | 57.2 | 95 | — | — | 預期性 | ||||||||
26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7258 | 31800 | 13 | 27727 | 11.0 | 預期性 | ||||||
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 | 27 |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 7611 | 14000 | >13 | 13626 | 12.1 | 預期性 | |||||
28 |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人/億元) | 0.15 | <0.15 | — | 0.041 | — | 約束性 | ||||||
煤炭生產百萬噸死亡率(人/百萬噸) | 1 | <0.2 | -8 | 0 | — | 約束性 | |||||||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人/十萬人) | 1.65 | <1.65 | — | 0.687 | — | 約束性 | |||||||
萬車死亡人數(人) | 2.44 | 2.2 | [-10.6] | 1.93 | [-12.3] | 約束性 | |||||||
生 態 建 設 和 環 境 保 護 | 29 |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噸標準煤) | 1.71 | — | -3.5 [-16] | — | -4.3 [-19.7] | 約束性 | |||||
30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 | — | 2 | — | — | 約束性 | |||||||
31 |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 29.56 | — | [-27] | — | [-23.6] | 約束性 | ||||||
32 | 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 | 0.526 | 0.54 | — | 0.54 | — | 預期性 | ||||||
33 |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52.27 | 56 | — | 68.13 | — | 預期性 | ||||||
34 | 市區PM2.5濃度(微克/立方米) | — | — | — | 62 | — | 預期性 | ||||||
主要污染物排放(萬噸) | 二氧化硫 | 14.38 | 11.42 | — | 11.10 | — | 約束性 | ||||||
化學需氧量 | 2.78 | 2.09 | — | 2.05 | — | ||||||||
氮氧化物 | 14.79 | 12.39 | — | 11.15 | — | ||||||||
氨氮 | 0.56 | 0.41 | — | 0.40 | — | ||||||||
煙塵 | 6.71 | 5.16 | — | 4.90 | — | ||||||||
工業粉塵 | 1.83 | 1.52 | — | 1.47 | — | ||||||||
生 態 建 設 和 環 境 保 護 | 35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CO2排放降低(%) | — | [17] | — | — | 約束性 | ||||||
36 | 城市燃氣普及率(%) | 95.1 | 98 | — | 98.55 | — | 預期性 | ||||||
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 | 87.4 | >95 | — | 95.08 | — | 預期性 | |||||||
37 |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94.8 | 98 | — | 100 | — | 預期性 | ||||||
城市污水處理率(%) | 61.76 | 90 | — | 90.35 | — | 預期性 | |||||||
38 | 耕地保有量(萬畝) | 191.154 | 185.5 | — | 196.95 | — | 約束性 | ||||||
39 | 造林 綠化 | 森林覆蓋率(%) | 16.02 | 23 | — | 23 | — | 約束性 | |||||
森林蓄積量(萬立方米) | 472 | 550 | — | 550 | — | ||||||||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 36.8 | 40 | — | 41 | — | 預期性 | |||||||
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平方米) | 9.59 | 11 | — | 11.56 | — | ||||||||
註:1.[ ]內為5年累計數; 2.因統計口徑變化,“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15年為新口徑數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為新口徑數字; 3.2010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按照2005年不變價GDP計算為1.71噸標準煤; 4.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含三縣一市。 5.部分指標2015年數據仍在進一步核算中,故部分2015年實現情況數據暫時空缺; 6.正文及表中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太原市統計年鑑-2016》為準。 | |||||||||||||
第二節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
經過“十二五”以來的發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又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展望“十三五”,我們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存在諸多風險挑戰。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已開發國家加快推動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歸,其他開發中國家競相推進工業化進程,我國產業發展面臨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我市作為傳統重工業城市受到的衝擊更加明顯。同時,隨著全球產業升級調整出現新趨勢,新科學、新技術不斷進步,為我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供後發優勢,為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對外合作提供新機遇。
從國內形勢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最佳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我市擁有的傳統要素優勢逐步減弱,實現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接替產業培育還需要較長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家對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倒逼我市必須激發內生動力、最佳化經濟結構、轉換髮展動力、轉變發展方式。
從全省、全市形勢看,全省面臨著政治、經濟、民生和生態的“立體型困擾”,面臨著破解“資源型經濟困局”的重大課題,這對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巨大挑戰。省委、省政府實施“六大發展”、“三個突破”、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等戰略舉措,深入推進轉型綜改區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釋放了活力。省委、省政府對太原提出發揮“六個表率”的要求,出台《關於支持太原市率先發展的意見》,為我市加快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從我市情況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條件有利、優勢明顯。具有產業基礎優勢,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製造業基礎較好,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具有資源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人力資源,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寶貴財富;具有交通區位優勢,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有著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雙向支撐作用,與周邊大城市和經濟圈都有便捷聯繫;具有歷史文化積澱優勢,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豐富,人文積澱厚重,共同的歷史責任和價值追求有利於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匯聚發展力量;具有省會城市優勢,在發展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等方麵條件得天獨厚。特別是通過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討論落實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全市黨員幹部隊伍紀律更加嚴明、作風不斷改進、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人民民眾對加快發展的期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優。資源型產業依賴較大,新舊產業接續不力,產業層次不高,還不能有力支撐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二是創新動力不足。創新體系不完善,創新平台較少,科研投入不足,創新成果轉化不夠,創新帶動作用不強。三是開放水平不高。主動融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還存在不足,開放平台運轉不暢,招商引資引智水平不高,尚未形成高水平的開放格局。四是城鄉協調發展有差距。城鄉二元結構特徵明顯,城鎮化質量不高,縣域經濟不大不強,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不快。五是民生欠賬較多。公共服務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還不完善,安全生產基礎還不牢固,還難以滿足人民民眾對各項民生事業發展的期望,婁煩、陽曲兩個貧困縣還未整體脫貧。六是生態環境脆弱。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不完善,城市綠化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較低,水土涵養程度不高,大氣、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環境質量全面改善任務艱巨。七是發展環境不優。服務型政府建設、政府職能轉變和幹部作風改進還需加大力度,“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還需進一步鞏固,領導幹部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還需進一步提高,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綜合判斷,我市發展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和嚴峻挑戰。必須深刻領會、準確把握中央和省委對當前形勢的分析判斷,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繼續保持“三個高壓態勢”,創造更優發展環境;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實施創新驅動,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健康發展;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和突出問題,不斷厚植髮展優勢,實現各項目標任務;必須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切實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必須加強黨員幹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帶領全市人民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第三節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落實省委“五句話”總要求,以實施“五個一批”為重要載體和抓手,積極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廉潔和安全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努力實現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率先發展。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堅持科學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必須堅持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於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必須堅持推進法治建設,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確保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第二章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發展思路
第一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
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省委對太原提出的“六個表率”要求,綜合考慮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條件,今後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結構得到新最佳化。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以上,力爭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經濟總量突破4000億元。發展空間得到最佳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消費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增強,出口進一步擴大。農業現代化進程持續加快,傳統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十三五”期間,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人才強市建設取得實效。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力爭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十三五”末,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
——民生改善達到新水平。居民人均收入與經濟成長同步,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力爭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全市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婁煩、陽曲兩個貧困縣摘帽。就業比較充分,城鎮新增就業4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以內。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完善,教育發展更加優質均衡。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完善,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安全生產形勢向穩定好轉堅實邁進。
——城市功能實現新提升。城市空間布局更加最佳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立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不含步行)達到40%以上。力爭170個城中村全部完成整村拆遷並同步改造建設。2017年基本完成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2018年基本完成城區範圍內棚戶區改造。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省會城市功能和輻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城市特色得到彰顯,品質品位明顯提升。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在84.4%的基礎上繼續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力爭達到75%。
——文化建設取得新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力爭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文化強市建設步伐加快,文化事業整體水平、文化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十三五”期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左右。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更加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生態環境得到新改善。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螢幕障基本形成。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顯著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PM2.5排放量逐年下降,重污染天氣大幅度減少,空氣污染指數下降15.5%,市區優良天氣率力爭達到80%左右,地表水水質、污水處理率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30%,森林蓄積量達到680萬立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左右。城鄉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
——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發展動力和活力顯著增強。開放型經濟和對外合作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在全省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十三五”期間,實際引進外來投資累計達到5000億元。
——民主法治取得新進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服務型政府建設成效顯著,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發展環境更加最佳化。法治太原建設全面推進,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第二節 用五大發展理念推動“六大發展”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堅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著力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廉潔和安全發展,是我市“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重要遵循。
著力推動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著力推動協調發展。堅持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後勁,重點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和平衡性。
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著力推動開放發展。堅持以開放促發展,對內對外開放協調、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著力推動共享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帶領全市人民共同實現全面小康。
著力推動廉潔和安全發展。堅持廉潔發展底線意識,實現經濟發展與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性互動。堅持安全發展紅線意識,始終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切實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第三章 推動創新發展 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換檔、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節點,我市轉方式調結構任務繁重,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增強發展的活力和後勁。
第一節 培育發展新動力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發展新常態,發揮投資、消費、出口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強化“三個突破”戰略引領,推動發展動力、發展結構、發展方式提質升級,創造率先發展新路徑。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始終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主動研究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推進科學發展,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合力。積極落實巨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要求,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在挖掘有效需求中厚植髮展優勢,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努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加法”,瞄準世界產業技術發展前沿,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抓手,引進建設一批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傾力支持創新型企業加快發展,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減法”,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落實好中央和省出台的企業減負鬆綁各項政策措施,為企業降低稅費、財務、物流、人工、制度性交易等成本,改造、提升、最佳化煤焦冶電等傳統優勢產業,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乘法”,創新發展理念,推動“雙創”和“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行動計畫,以新技術帶動新產業,以新空間發展新業態,培育經濟成長的“乘數因子”,創造新產業“幾何式增長”。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除法”,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化解房地產庫存,清理殭屍企業,促進產業最佳化重組,提升要素投入的綜合效率,清除經濟發展路上的“攔路虎”。通過破解制約發展的一切束縛,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讓新動能茁壯成長,傳統動能煥發生機。
專欄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支持鼓勵社會投資,努力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發揮好有效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
深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調整和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制度,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範圍,合理降低投資門檻。發揮財政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槓桿作用,創新融資方式,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理順政府投資管理體制,規範政府融資平台管理,規範政府投資行為,防範投資風險。完善政府投資項目稽察制度,加強社會投資項目事中事後監管。
加大重點領域有效投資。堅持擴大有效投資與落實重大決策部署、最佳化產業結構、深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相結合,以增量投資最佳化和存量投資調整為手段,調整最佳化三次產業投資結構,引導投資向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領域傾斜,搶占提高競爭力的戰略制高點,提供更優質、更多樣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以“五個一批”為基本載體和抓手,本著目標和問題導向,圍繞增強綜合實力,在科技前沿、信息網路、高端裝備、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重大產業項目;著眼提升基礎支撐能力,在交通路網、新型城鎮化、城中村改造、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瞄準破解民生社會事業發展瓶頸,在教育發展、促進就業、健康養老、文化衛生等方面實施一批重大民生項目。最佳化城市國土空間,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投資擴張。
最佳化投資環境。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鼓勵引導民間投資的各項政策,進一步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加大對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領域建設的支持力度。改變過去注重直接投資和減稅讓利等傳統發展模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廣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吸引社會資本更多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完善固定資產“六位一體”等一系列有效抓投資的工作機制。最佳化投資審批流程,依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投資環境。
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深挖內需潛力,持續擴大消費需求,催生新的消費業態,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到202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000億元。
夯實消費基礎。鼓勵發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流通新興業態,提高流通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加快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協同發展,改造提升市縣鄉村四級物流配送網路基礎設施,實施城市快遞物流共同配送試點工程,搭建同城快遞共同配送信息平台,最佳化“最後一公里”快遞配送服務網路。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實施“快遞+特色農產品”工程,採取農超對接、農市對接、農校對接、社區直銷等多種形式打造以蔬菜為重點的農產品流通網路。“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建改建50個鄉鎮農民綜合服務社、1000個農民綜合服務站。
提升消費能力。充分發揮省城優勢,多措並舉創造就業崗位,以就業帶動增收,以創業帶動創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構築社會保障安全網,增強居民消費的信心和動力。完善鼓勵居民合理消費的財稅、信貸等政策,落實國民休閒計畫和帶薪休假制度,更好地滿足廣大市民消費需求,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
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引導推動居民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由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由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升級,朝著智慧型、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信息消費等基於“網際網路+”的新模式、新熱點,穩定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培育健康養老消費,刺激信息消費,升級文化旅遊消費,鼓勵綠色時尚消費,提升農村消費。
最佳化消費環境。支持消費金融創新,積極穩妥地推動消費信貸、家庭理財等新興消費金融發展。加強城鄉消費市場監管體系和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完善標準體系和信用體系,規範消費市場秩序。強化企業責任意識和主體責任,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營造高效便捷放心消費環境。
充分發揮出口的促進作用。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扶持培育一批外向型龍頭企業、拳頭產品,鼓勵企業進行境內外商標註冊、創建自主出口品牌。穩定傳統優勢產品出口,拓展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充分發揮綜合保稅區作用,擴大商貿物流、跨境電子商務等出口業務範圍。暢通國際物流通道,抓住“一帶一路”倡議機遇,促進與天津港、青島港、連雲港、歐亞大陸橋等國際物流通道的互聯互通。“十三五”期間,全市對外貿易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競爭力顯著提升,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顯著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進一步提高。
第二節 拓展發展新空間
著力拓展地上地下發展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網路經濟空間,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
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大力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最佳化國土空間結構。
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不斷完善中心城、新城、中心鎮三個等級的城鎮化空間結構,對全市人口分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設施、資源利用、生態涵養、環境保護等進行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的多元城鎮化載體。以城六區為主的中心城區是太原城市化持續發展區,要以完善省會功能和都市功能為發展方向,體現省會城市的繁榮繁華和服務創新能力。清徐和陽曲兩個新城是太原城市化的重要增長極,在作為中心城功能疏解主要承接地的同時,積極承接中心城產業轉移,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切實提升綜合實力。大盂、徐溝、孟封、泥屯、姚村、北格、陽曲鎮等規劃區範圍內區位條件優、資源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鎮,是農村地區行政管理、公共配套、社會服務、交通出行等各項功能的基本載體,要在城鎮化過程中發揮好強功能、優服務、顯實力、聚人口的示範作用,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承載能力。
大力推動片區建設。謀劃布局一批產業集聚、功能完備、特色明顯的發展片區,推動城市擴容提質。加快山西科技創新城、國家級開發區、武宿綜合保稅區、南客站等區域融合發展,建設集企業總部、金融商務、旅遊服務、文化展示等為一體的汾東商務區,集聚城市高端功能。加快建設以晉陽湖區、晉祠景區和明太原縣城為中心、工業遺址公園和文化創意產業園為依託的晉陽片區建設,打造唐風晉韻特色濃郁的文化休閒旅遊區。加快建設三給片區,完善商貿、醫療、教育、文化旅遊等功能,建成北部地區公共服務中心、宜居生活片區。完善長風商務區建設,使其成為融功能與品質、文化與商業、歷史與現代於一體的新的城市中心區。加快老城區有機更新,通過舊廠區、棚戶區改造,挖掘城市空間潛力,完善商業、文化服務功能,打造特色街區。
全力推進城中村改造。把城中村改造作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發展工程和重大戰略工程。大力發揚“積極作為、攻堅克難、依法辦事、為民謀利”精神,堅持為民謀利、依法辦事、陽光操作、分類指導的原則,舉全市之力堅決打贏城中村改造這場硬仗。力爭到2020年完成全部170個城中村整村拆遷任務,同步推進改造建設。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緊密結合,以規劃引領為先導、區級政府為主體、惠民政策為根本、平安拆遷為底線、合作團隊為關鍵、審批效率為保障,牢牢把控社會風險、成本風險、資金風險和市場風險。多渠道籌集改造資金,吸引有品牌、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參與城中村改造。把拆遷作為重中之重,切實做到依法拆遷、和諧拆遷、安全拆遷、按期拆遷。把回遷放在突出位置,確保村民回遷安置房手續完善、品質優良。抓住城中村改造的機遇,同步規劃教育、文化、體育、醫療、社會管理、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步配套水電氣暖、道路、綠地、停車場、環衛等基礎設施,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整體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將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與房地產去庫存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和鼓勵居民通過選購存量商品房等實施貨幣安置,儘量壓縮實物住房安置,減少過渡期和周轉費,讓民眾提前享受改造的成果。把城中村納入城市統一管理體系,推行“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的管理體制,健全完善“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縫隙”的格線化“一張圖”城市管理新格局,嚴格控制違法建設,堅決杜絕新的城中村出現。通過城中村改造,變城市的暗點為城市的亮點,實現省會城市的華麗轉身。
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以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為抓手,拓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空間,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完善市域交通體系。著力構建“三環十線七放射,一網兩縱四橫兩樞紐”的現代綜合交通網路,完善級次匹配、路網完整的市域快速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公路鐵路協調的陸域對外通道。重點抓好“三橋兩路”、環城高速公路互通、太原二環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設,加快支路網和背街小巷改造,提高城市路網聯通性和可達性。加強太原經濟圈各城市間的路網對接。積極創建國家公交都市,最佳化公交線網布局,努力構建軌道交通、公車、計程車、公共腳踏車無縫對接的城市公共運輸體系,“十三五”末全市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不含步行)達到40%以上、中心城區公共運輸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公共腳踏車達到6萬輛。
建設安全可靠、清潔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加強城市供水系統建設,新建供水管道800公里,配套建設供水加壓站10座,解決東、西山等城市高地公共供水壓力不足的問題;繼續實施關井壓采,關閉226個單位的自備井364眼,“十三五”末力爭實現城市公共供水全覆蓋。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建汾東污水處理廠,搬遷河西北中部、南堰、楊家堡污水處理廠,完善晉陽、侯家寨、城南污水處理廠系統主幹管網,“十三五”末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總處理能力達到97萬立方米/日,基本實現污水全處理、再生水回用率不低於25%。加快熱源項目和供熱管網項目建設,重點抓好古交興能電廠、大唐太二電廠、太鋼電廠、瑞光熱電廠、嘉節燃氣熱電廠、華能東山燃氣熱電廠、太古長輸管線、太原南部長輸管線等項目建設,由遠郊常規熱電聯產及工業餘熱承擔基礎負荷,利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承擔尖峰負荷,現狀大型燃煤熱源廠作為備用熱源,其他清潔能源供熱為補充,構建“多源一網”的總體供熱格局,全面取代分散燃煤鍋爐和城中村土小鍋爐,清潔供熱能力達到2億平方米以上,基本形成安全穩定的熱源保障體系,實現清潔供熱全覆蓋。加強城鎮燃氣輸配系統、高壓管網及配套場站建設,增強季節性調峰能力,“十三五”末天然氣供應規模達到10億立方米、城鎮燃氣普及率達到99%。加強電力保障,重點抓好500千伏龍城供電及送出等工程建設,建成太原北、晉安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23座,新增輸電線路812公里、配電線路1125公里,全社會用電量達到304億千瓦時、最大負荷達到545萬千瓦,滿足生產生活電力需求。
建設市容環衛、照明等公共服務保障體系。按照補齊短板、完善功能、提檔升級的目標,以推進清徐環衛產業園為重點,著力抓好環衛設施建設;提高市容環境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重點地區、環境薄弱地區的環境建設與整治,加強機掃沖洗,推行垃圾分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加大鄉村清潔整治力度,逐步達到鄉村垃圾收處全覆蓋。全面推進老舊街巷、小街巷的照明設施改造,提高城市照明設施建設和維護水平,照明設施著燈率、完好率保持在98.5%以上,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城市道路裝燈率達到100%。
加強城市公園綠地建設。推進晉陽湖、植物園、汾河三期、迎澤公園等重大園林景觀項目建設改造,與城郊森林交相輝映,凸顯“三面環山、一水中分”的山水城市大格局。按照居民出行500米見園覆蓋率達90%要求,結合城中村改造合理布局公園綠地,豐富公園門類。加強城市道路兩側綠化,力爭城市道路綠地達標率達到80%、道路綠化普及率達到100%、林蔭路推廣率達到85%。結合道路建設和邊山支河改造,推進城市防護綠地建設,力爭城市防護綠地實施率達到90%、河道綠化普及率達到80%。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民眾性植綠活動,引導社會力量投入綠化建設。“十三五”末,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力爭達到42%左右、37%、12.03平方米,各項園林綠化指標達到或超過“一星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
拓展地下發展空間。牢固樹立“先地下、後地上”理念,正確處理“面子”與“里子”關係,加快編制地下空間利用規劃,建立由交通、人防、市政和商業等設施構成的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體系,促進城市空間立體化、集約化。
加快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加快城市地下管網普查,建立地下管線資料庫。結合新區建設、老區改造,在城市高密度建設地區、道路運輸繁忙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需求高的地區統籌安排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十三五”期間,啟動建設晉陽—長風、河西北中部、河東北部、龍城大街、小店南部等區域地下綜合管廊,結合道路建設改造實現中心城區架空線路全部入地。同步配套建設消防、供電、照明、通風、排水、通訊、監控等附屬設施,提高智慧型化監控管理水平,確保管廊安全運行。
加快地下公共停車場建設。綜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合理布局、加快建設公共停車場。修訂並提高新建建築停車配建標準。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對外開放停車場庫。力爭中心城區新增10萬個公共停車位,並按比例配建充電樁設施,保障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有效緩解停車難問題。
加快軌道交通建設。捷運2號線投入運營,3號線和1號線一期工程基本建成並投入試運營。推動太榆城際鐵路建設。“十三五”末,全市軌道交通出行量達76萬人次,其中城市軌道交通67萬人次、城際軌道8.5萬人次,軌道交通占公共運輸出行比例約為21%。
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完善道路交通、公園綠地、排水防澇體系等建設,促進城市水系統良性循環,中心城區基本實現雨污分流。實施街頭、遊園和道路等綠地改造提升工程,提升綠地滲、蓄水等功能。完善太鋼北線、南站地區、汾東商務區南北線、山西科技創新城及化工排洪區防洪系統。新建大村、西蒲、晉陽古城等雨水泵站,解決區域排水問題,全面提高城鄉防洪能力。
專欄4: 水利建設重大工程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全市250個自然村、20萬人的水質、水量、方便程度、保證率等飲水安全問題;
水環境修復工程:開展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包括汾河古交段、汾河三期、汾河清徐段等濕地建設。
防洪抗旱工程:全面完成和完善城區範圍內十條河道的綜合治理美化工程,即南沙河、北沙河、北澗河、北排洪溝、玉門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風峪河、太榆退水渠。興建古交御道川水庫。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對11箇中型灌區以及小型提水灌區的閘壩、泵房、機電設備、輸電線路進行更新改造,對乾支渠防滲節水配套,對渠系建築物進行更新改造、維修加固,對蓄水設施進行除險加固。
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實施“網際網路+”理念和行動計畫,推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支持基於網際網路的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等各類創新。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以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和“寬頻中國”示範城市為抓手,加強電子商務技術創新,拓寬電子商務套用領域,打造電子商務全產業鏈,推動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進電子商務平台建設,充分發揮鋼鐵、煤炭、特色農產品等產業優勢,依託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焦炭交易中心等行業電子商務平台,規範發展集交易、電子認證、線上支付、物流服務、信用評估等服務於一體的第三方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積極搭建快遞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合作平台。實施電子商務示範工程,依託太原高新區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培育支持貢天下、百事幫等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做大做強。依託柳巷—鐘樓街百年傳統商圈和長風街—親賢街新興現代商圈,創建電子商務特色示範街區。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子商務信用體系、統計監測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電子商務標準體系和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到2020年,網路平台交易額突破2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
積極推進電子政務。以為民服務中心啟用為契機,聚焦 “強化信息公開” “陽光使用權力”兩個核心要求,推動政務公開向更高層次的以“網上辦事”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和便民服務平台方向發展,加快構建統一的全市虛擬網上政務大廳。大力推進政府入口網站系統、辦公系統、網上審批系統、電子印章系統以及城鄉應急聯動管理系統等部門信息服務系統建設。推動電子政務數據共享平台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
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推進“三網融合”試點建設,加快光纖寬頻網路、寬頻普及提速、無線上網服務、4G網路最佳化覆蓋等工程建設。在全市重點場所逐步實施“WLAN建設與服務項目”建設。推進資源整合和大數據套用,建立太原城市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完善“數字太原”共享資料庫建設,推動“數字太原”向“智慧太原”時空信息雲平台升級,與各部門共建共享。
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強化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完善網際網路應用程式(軟體)安全管理機制。在推進數據共享的同時,更加注重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加強網際網路行業自律,打擊非法網路活動。制定網際網路安全應急預案,依法查處危害網路公共安全的行為。
第三節 構建產業新體系
圍繞一產提質增效、二產支撐引領、三產做大做強的思路,推進三次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形成以新型工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都市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產業格局。
實施工業強基工程。依託大集團引領、大項目帶動、園區化承載、集群化發展,推動工業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打造3個千億級產業基地、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新增2-3個百億企業。“十三五”期間,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
最佳化提升現代高載能產業。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利用高新技術和更新改造措施最佳化提升高載能產業,促進煤炭、焦化、電力、冶金等行業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發展,實現能源就地消納增值。鼓勵煤炭企業與電力、焦化、煤化工強強聯合,逐步形成煤—電—化、煤—焦—化、煤—電—材等以煤為基綜合發展的企業或集團,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結構。圍繞優質高效清潔利用,實施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等新型煤化工項目。加快轉變焦化產業發展方式,以初級化產品精深加工為突破口,逐步實現以焦為主向焦化並舉和以化為主轉變,穩步消化焦炭產能過剩,培育壯大焦爐煤氣化工合成、煤焦油深加工和粗苯精製產業鏈,實現焦化產品精細化、系列化、規模化、高附加值化。改造提升冶金產業,合理控制鋼鐵、原鎂產能,最佳化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深加工產業鏈。最佳化調整電源結構,堅決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小火電機組,積極推進熱電聯產工程,加快建設大容量、高參數和低熱值燃料大型坑口火力發電機組、熱電聯產機組和煤層氣、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電項目。
打造三個千億級產業基地。打造千億級高端裝備製造業產業基地。圍繞“中國製造2025”,實施創新驅動,促進太原裝備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依託晉西、智奇、中車太原鐵路裝備造修基地等做大做強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產業;依託太重、陽煤化機等做優做精煤機及煤化工成套設備;依託江鈴重汽、比亞迪電動車等打造重裝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依託太重發展大型鑄鍛件設備、大型起重設備等高端重型裝備,並帶動相關中小企業發展配套產業,形成從高端裝備到低端產品全覆蓋的完整鏈條。打造千億級新材料產業基地。以加快材料工業升級換代為主攻方向,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通過產學研用相結合,大力推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帶動作用強的新材料產業規模化發展。依託太鋼和不鏽鋼園區,延伸不鏽鋼材料—不鏽鋼市場及物流配送—不鏽鋼製品深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條,大力發展不鏽鋼深加工產業集群,著力打造全國最大、最強的不鏽鋼深加工基地。依託大型煤化工上市企業及國家級煤化工和精細化工研究院所等資源,以活性炭、油墨塗料生產用高分子材料等優勢產品為基礎,形成橫向成群、縱向成鏈的化工產業集群,把太原建成全國新型化工產業示範區和主要基地。加大鎂鋁合金高端產品研發和生產力度,建成鎂業裝備製造基地。依託太鋼、陽煤化工、匯鏹等企業,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先進複合材料,拓展碳纖維製品、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鏈條。打造千億級信息產業基地。加快發展具有我市產品特色和結構優勢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著力打造以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為基礎,系統集成軟體和信息服務以及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為支撐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以太原經開區、高新區為載體,依託富士康、大族數控、羅克佳華等企業,大力推動移動通信終端設備、筆記本電腦、新型平板顯示成套設備、電子儀器儀表裝置等產品研發製造。以中天信安防科技為龍頭,建設安防監控產品設備系統研發產業基地。
打造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打造百億級節能環保產業集群。依託太鍋集團大型循環流化床等領先技術,做大做強節能環保型鍋爐、純電動汽車、空氣源熱泵、環境自動監測系統等行業;推進工業節能節水、廢水污染治理與利用、大氣污染防治、噪聲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培育廢舊資源回收—拆解—深加工—再利用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打造百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依託汾機、晉機等裝備製造業骨幹企業,發展風力發電裝備,開發環保新能源設備、節能裝置等產品;依託太重風電裝備、中電科光伏等項目,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壯大新能源產業規模。打造百億級綠色食品產業集群。依託清徐醋業、六味齋的優勢產品,建設3-5個綠色食品工業集聚區,發展老陳醋、肉製品加工、奶製品、豆製品、高檔葡萄酒釀造及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推動水塔、紫林、東湖、寧化府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上市融資。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立足省會優勢,加快結構最佳化升級,著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使服務業成為經濟成長的“穩定器”“加速器”。“十三五”期間,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
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以滿足民眾多樣化的社會服務需求為目標,以健康、時尚、休閒為方向,構建以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文化旅遊、養老、健康、教育培訓、居民和家庭服務、體育等行業為主體的優質生活性服務體系。加快傳統商圈改造。充分發揮未來太原市立體交通網路的優勢,藉助城市快速路、捷運形成的交通節點,依託原有服務業聚集區的基礎設施優勢,進一步最佳化生活性服務業空間布局。改造提升柳巷—鐘樓街、親賢街—長風街等傳統商圈;抓好華潤萬象城、萬達商業廣場、歐亞錦繡綜合體等項目,培育新的城市商圈;建設社區便民商圈。推動批發零售、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堅持政府主導、政策引領、社會主體,建立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和醫養融合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和供給機制,逐步形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會養老服務組織、家政服務、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等多形式、多層面的養老服務結構。支持養老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等機構在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網點,開辦老年餐桌、日間照護、文化娛樂等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項目。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緊急呼叫、家政預約、健康諮詢、物品代購等適合老年人的服務項目。拓展養老服務領域,逐步實現從基本生活照料向健康服務、輔具配置、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法律服務、緊急救援等方面延伸。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托底保障作用。支持社會資本投資養老機構,支持保險資金投資養老服務設施,逐步實現由政府舉辦養老服務機構為主向社會力量多元投資轉變。基本形成新型養老服務產業體系,機構養老和醫養融合床位達3.1萬張以上,千名老人擁有床位40張;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覆蓋所有城市社區,覆蓋所有千人以上村和交通不便、公共服務短缺的遠郊農村。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按照“一環(城市邊山旅遊文化生態景觀環)一帶(汾河生態景觀帶)三區(陽曲黃土風情農耕文化區、清徐現代農業休閒觀光區、婁煩自然風光生態保障區)”布局,實施“旅遊+”戰略,推進旅遊與文化、工業、農業、科技、教育等融合發展,開發多業態、多元化旅遊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把旅遊業打造成為新興支柱產業。加大文化遺存保護開發力度,連片規劃建設以晉祠、天龍山、龍山、蒙山、太山、明太原縣城、晉陽古城、晉陽湖等為核心的晉陽文化旅遊大景區;建設以崛山圍山、汾河二庫、竇大夫祠等為核心的北部文化旅遊大景區;著力打造以鐘樓街歷史街區、純陽宮景區、雙塔景區等為主體的府城文化旅遊街區;引進一流企業,加快開發以青龍古鎮為依託、以文化科技主題公園為主幹的綜合性景區;致力開發太化、礦機等工業遺址旅遊景觀,提升太鋼、醋園等工業景區質量,叫響“唐風晉韻·錦繡龍城·清涼太原”品牌。加強景區道路、旅遊集散中心、諮詢中心、旅遊服務中心、旅遊廁所等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旅遊綜合承載能力,營造規範有序、文明和諧的旅遊環境,努力把太原建設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山水神韻與生態宜居相得益彰、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和區域集散中心。“十三五”期間,全市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
培育壯大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揮省會優勢,大力發展金融服務、研發設計、信息及服務外包、現代物流、商務諮詢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幅提升生產性服務企業集中化、規模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形成融合配套、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高效生產性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以物聯網公共信息化平台為依託,合理布局保稅物流、商貿物流、製造業物流、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等業態,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多方物流,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性物流樞紐。推進物流企業與各類市場主體的戰略性重組,形成一批技術水平先進、主營業務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集團;支持以金虎、唐久、美特好為代表的民營商貿物流企業快速發展;引進傳化物流等大型物流企業來我市設立總部或者分支機構。推進物流載體建設,加快建設武宿現代物流園區、丈子頭農產品物流中心等物流園區。加快發展多式聯運,依託鐵路、公路、航空、海運等交通設施,建設配套京滬、京廣、歐亞大陸橋、中歐鐵路等跨區域物流大通道的設施,加強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加快推進以“金融、製造、物流、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總部經濟發展,努力把我市構建成為環渤海經濟圈重要的總部經濟集聚中心,提升綜合競爭能力和對外開放程度。立足地方特色,引進和培育一批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能源產業等研發中心、投資與決策中心等行業總部、區域總部、物流總部和商貿總部。充分發揮全省煤炭能源工業大企業、大集團總部在並優勢,發展能源產業總部經濟,利用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和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平台,吸引省外有實力的能源企業來我市設立行銷、研發總部。依託太鋼資源優勢,不斷拓展不鏽鋼園區規模,引進國內外知名不鏽鋼企業分銷中心和採購中心,建成一流的不鏽鋼製品加工、交易、物流中心和不鏽鋼研發創新中心。充分利用太原在資源、產業、研發和政策、裝備製造等方面的優勢,吸引國內外知名鎂業企業來太原設立總部和研發中心。加快發展商業諮詢。圍繞促進全市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商務諮詢服務業專業化、多樣化和網路化水平,形成種類齊全、分布廣泛、功能完善的現代商務諮詢服務體系。依法健全商務諮詢服務從業評價制度和信用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商務諮詢信息資料庫,擴大商務諮詢信息來源。加強智慧財產權諮詢服務和發展檢索、數據分析加工等基礎服務,發展戰略規劃、行銷策劃、市場調查、管理諮詢等提升產業發展素質的諮詢服務,發展資產評估、會計、審計、環境諮詢、工程諮詢等專業諮詢服務,不斷拓展商務諮詢服務領域。
培育壯大都市現代農業。做好特色農業、城市需求、產業鏈延伸“三篇文章”,完善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休閒農業服務“三大體系”,建設一批高標準“米袋子”“菜籃子”“奶瓶子”基地,打造城鄉居民的“後花園”。“十三五”期間,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以上。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認真落實耕地保護政策和集約用地政策,推進實施耕地保有量制度,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城市服務型農業。推廣節水、節肥、節能實用技術,提高特色農業綜合效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本農田保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氣象服務、農業機械化等水平,試點耕地輪作休耕制度,鞏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信息化與都市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信息化服務。抓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完善糧食應急供應保障體系,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責任考核和問責制度,維護糧食市場穩定。
抓好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積極實施“百園興農”工程,引導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發展壯大,著力抓好潤恆農產品冷鏈物流、寶迪養殖屠宰加工一體化、九牛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等農業產業化示範項目建設,做大做強肉製品、乳製品、食醋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特色種植園、健康養殖園、農副產品加工園和休閒養生農業園。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堅守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分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公司經營等農業經營新方式。
第四節 全力推進科技創新
強化省城科技創新對全省的示範帶動作用,加快形成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十三五”末,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0%,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6件,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左右。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改革市級科技計畫管理體制。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全市公開統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形成決策、諮詢、執行、評價、監管等各環節職責清晰、協調銜接的管理體制。建立科技計畫管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統籌管理全市各類科技計畫。建立與國家和省科技計畫、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對接機制,爭取政策、計畫、資金項目等支持。完善科技資源開發共享機制,財政投入形成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率達到100%。
調整最佳化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建立市縣兩級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科技投入列為公共財政支出重點。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績效考評跟蹤機制,切實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率和效益。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基礎和引導作用,突出產業化導向,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發放創新券、補貼運行經費等方式重點支持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眾創空間、中試環節、科技孵化等公共科技活動。綜合運用稅收優惠、後補助、以獎代補、政府採購、運行補貼、貸款貼息、投資入股、融資增信等方式,支持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科技條件建設。
深化市屬科研院所改革。堅持市場導向,開發類科研機構原則上轉制為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成果轉化等科技服務企業,面向市場放開搞活。鼓勵有條件的科研院所建設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研發試驗平台,加大對轉制科研院所承擔的公共科技服務的政府補貼力度。落實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政策,調動科研院所成果轉化積極性。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鼓勵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吸納企業參與制定科技創新政策、規劃和重大科技項目的決策,建立不同行業企業研發投入分類考核辦法,把研發投入達標和研發機構建立作為政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前提條件,探索運用財政補助機制激勵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向重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企業傾斜,激發和調動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十三五”末,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的比重達到80%以上。
支持企業建立健全技術創新組織。支持規模以上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支持由行業龍頭企業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面向行業中小微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分析測試等公共技術服務。“十三五”期間,圍繞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新建20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超過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都有研發活動,形成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格局。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全力打造煤機裝備、電子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重點特色產品集群,爭取形成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首台(套)”重大創新產品,培育一批產值10億元以上的重點科技企業。實施“科技小巨人”企業成長計畫,建立“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產業集群”培育體系,開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認定以及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智慧財產權、科技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務。“十三五”末,全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0家。
大力引進科技創新資源。實施招商引智“三個一百”計畫。加強與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科技合作和產業對接,以對接首都科技資源為重點,加強與中關村地區、中科院系統和清華大學等高校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引進100個高科技企業、100個高科技項目,建設100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支持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強企業在太原設立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
實施高端創新人才支持計畫。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以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方式柔性引進兩院院士和高端創新人才,落實省、市有關獎勵和補助規定。支持各開發區規劃建設專家公寓,解決招商引資落地企業科技人才住房難問題。鼓勵科技人員面向市場研究開發,深入企業解決問題。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離崗創辦科技型企業和轉化科技成果。鼓勵企業實施科研人員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政策。
實施本土科技人才培育計畫。通過“人才+項目+基地”模式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培養人才,有計畫地選拔資助一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到著名大學、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短期培訓。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將與企業合作開發項目、套用轉化成果的經歷和業績,作為市屬科研事業單位科技人員晉升專業技術職務的申報條件和任職資格。支持我市職業技術院校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培養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實施科技創新公共平台建設計畫。全力服務和推進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用足用好科創城科技資源、創業孵化、金融服務等三大公共科技服務平台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好科創城對我市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帶動促進作用。充分發揮開發區的支撐引領作用,布局建設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智造、節能環保等專業園區,創建新型創業服務平台,推動創新要素集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充分發揮省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建立常態化產學研供需對接機制,發展科技成果交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新建一批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中試基地。
第五節 全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
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十三五”末,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5%以上。
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最佳化政務服務環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依法依規取消、調整、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提高審批效率。深化“三證合一”商事制度改革,實行“先照後證”“審核合一”“五證聯辦”“網上登記”等制度,放寬新註冊企業場所登記條件限制。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定期向社會公示收費目錄和清單,凡不在目錄清單內的,企業均可以拒絕繳納。全面落實國家各項減稅降費優惠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擴大貸款規模,鼓勵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全方位為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大對“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的政策支持力度。“十三五”末,各類市場主體達到55萬戶,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最佳化公平競爭環境。進一步放開民間投資領域,實行“非禁即入”,推動全領域、全產業鏈向民間資本開放。積極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加快建立項目庫,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民間資本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融資租賃、收購閒置資產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兼併重組或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增發股票,實現產權多元化。大力支持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工業新興接替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都市現代農業,引導民營企業走產業集群發展之路,支持民營企業公平進入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市政養護、垃圾及污水處理、保潔等市政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領域。
最佳化法治保障環境。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字號、專利、商標、商業秘密等智慧財產權,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經營權、財務權和名譽權。加大市場監管力度,依法打擊偷稅漏稅、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引導民營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規範經營,守法經營。嚴厲打擊各種干擾破壞民營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推進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工作。 “十三五”期間,全市小微企業數量、營業收入、從業人員、技術契約成交額、擁有授權專利數年均增長15%、10%、10%、12%、12%,形成一批特色鮮明、活力四射的小微企業創業創新集聚區,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小微企業創業創新模式,把小微企業打造成為全市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
著力打造創業創新載體。按照“1+4+10+X”的總體思路(“1”代表“雙創”示範服務中心,“4”代表開發區,“10”代表縣(市、區),“X”代表大型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抓緊建設一批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各類創業創新載體,為創業創新者提供低成本生產和辦公場所。充分利用閒置廠房、樓宇、土地等改造建設一批眾創空間、小企業創業基地、科技孵化器、微型企業孵化園、商貿企業集聚區等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著力打造成為全市金融振興、科技創新和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突破點和結合點,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平台。按照“需求導向、市場運作、定向培育、分類指導”的原則,立足小微企業發展需求,著力打造金融、法律、信息、科技等一批普惠高效的公共服務平台,為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務,形成創業與創新、創業與就業、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全覆蓋、網路化的公共服務體系。綜合運用政府購買服務、業務獎勵等方式,支持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人才培訓、法律維權、管理諮詢、財務指導、檢驗檢測、技術轉移等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創業沙龍、創業大講堂、創業訓練營等創業培訓活動,為投資機構與創業創新者提供對接平台。建設集中採購分銷平台,支持小微企業通過聯合採購、集中配送,降低採購成本。
進一步強化增信服務。建立完善的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庫,加快小微企業信用徵集體系、評級發布制度、信息通報制度和信用評審機制建設。開展小微企業“誠信企業”培育認定工作,每年培育認定不少於300家。建立完善以政策性擔保機構為引領、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鼓勵各融資性擔保機構為小微企業開展擔保和再擔保業務。設立政銀合作風險補償資金,由各縣(市、區)和開發區具體負責,採取銀行徵信放大方式,擴大幫扶小微企業融資的覆蓋面。設立“助保貸”應急周轉保障資金,保障經營狀況良好、暫時還貸困難的小微企業及時續貸。鼓勵企業共同出資成立聯保互保性質擔保機構。鼓勵小微企業通過網際網路平台以股權眾籌、網路小額貸款等模式進行融資。
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結合“權力清單”和商事制度改革,對小微企業進一步放寬政策。對創業創新基地內達到考核驗收標準的新註冊小微企業空間使用費給予補貼,切實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落實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小微企業家政策分析、經營管理和創新發展的能力,提高中、高層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技術工人的專業技能,面向大學生、復員軍人、農民工等就業群體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切實解決小微企業的人才需求。落實獎勵政策,建立上市、掛牌獎勵制度,對積極在資本市場開展直接融資的小微企業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減免小微企業各項收費,建立涉企收費清單,新註冊小微企業的非清單內收費一律取消;認真落實我市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工業穩定運行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實商貿流通業水電氣暖價格與工業同價政策。
培育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企業家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優秀企業家是寶貴的社會資源。要創造民營企業家創業創新的環境,全面激發以民營企業家為主體的全社會創造活力。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建立良好政商關係,幫助民營企業家積極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增強信心、搶抓機遇,不斷更新發展理念,創新管理方式。廣大民營企業家要自覺把企業發展、自身追求與國家前途、地方振興結合起來,牢固樹立誠信至上的商業契約精神,遵紀守法、照章納稅、公平競爭,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和慈善活動,不斷提升企業形象。
第六節 全力推進金融振興
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加快建成體系健全、競爭有序、運行規範、監管科學、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十三五”末,全市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以上,金融業從業人數達到6萬人,銀行業融資主渠道作用進一步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基本形成,A股上市及“新三板”上市掛牌企業分別增加5家、50家,初步建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金融聚集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輻射全省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推動企業上市融資。選擇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產品競爭力強、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和增長潛力的優勢企業,制定股份制改造規劃和年度計畫,力爭培育50-100家合格的市場主體,建立完善上市後備企業資源庫,努力實現每年“儲備一批、改制一批、上市一批”。對企業參與股改制定專項優惠政策,對上市、掛牌、融資的企業進行獎勵;開通服務於企業股份制改造的綠色通道,在土地、稅收、補貼、確權等方面給予支持,積極創造條件,推動企業上市。
積極擴大債券融資。主動了解掌握債券市場動態,綜合利用債券工具進行融資,鼓勵優質大中型企業發行公司債、可轉債、企業債和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各類債務融資工具,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中小型企業發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私募債,利用山西股權交易中心等發行中小企業集合融資產品和私募債券產品,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創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的扶持培育力度,吸納社會資金,增加企業長期資本。支持能源、農業類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開展套期保值業務,防範市場風險。
用好用活民間資本。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改制和設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設立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小額再貸款公司;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城市供水、供氣、供熱、污水和垃圾處理、公共運輸、園林綠化等領域;通過政府特許經營權、合理定價、財政補貼等事先公開的收益約定規則,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公益性事業投資和運營。通過多設“路標”、少設“路障”,努力為民間資本參與市場競爭“鬆綁開路”,為經濟發展增添活力和動力。
有效利用保險資金。建立保險資金運用資源庫,搭建保險資金對接平台,形成保險資金與我市重點項目長效對接機制。加強與保險集團合作,鼓勵保險資金在風險可控、收益合理、依法合規的前提下,以股權、債權等方式投資我市重點項目和企業,進一步拓寬保險資金投資渠道,擴大保險資金的投資規模。
積極用好資本市場。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配股等方式,提高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和水平。特別用好上市公司的“殼”資源,支持上市公司開展併購重組和產業整合,注入優質資產,開展股權質押融資,推動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發揮上市公司在轉型升級中的整合和牽引帶動作用。注重打通產業鏈,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資產和資本運營的雙重優勢,進一步打開企業的發展空間。
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大力引進金融機構。制定鼓勵政策和措施,大力引進全國性政策性銀行、股份制銀行、有特色的城商行、外資銀行以及有實力的證券、期貨、專業性保險機構來我市設立分支機構;積極引進省外知名金融控股集團、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主權財富基金、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來我市設立投資基金和分支機構。大力發展保險業,積極吸引全國性金融機構在我市設立後台服務中心,建設功能完備的登記、託管、支付、結算、清算等系統,增強金融基礎服務能力。鼓勵和引導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向縣域延伸,支持中小銀行業機構規範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
壯大地方金融實力。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金融企業,促進本地法人金融機構有效整合,積極探索在太原發起設立民營銀行、信託公司等金融機構。重點抓好市信用聯社改制市農商行的工作,力爭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將其金融資產由現在的600億元做到1200億元以上,更好地發揮對縣域經濟和“三農”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大力發展各類融資擔保機構,通過政府注資、吸引社會資本等方式成立政策性擔保機構。建立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產業引導基金。加快建立城市改造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科技風險基金等,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力爭各自成立百億元級產業園區發展基金,扶持、支持區內百家特色、優勢企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和轉型升級。積極穩妥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業態、第三方支付、P2P、股權眾籌等新型金融業態,推動行銷模式、服務模式、融資模式轉變,增強我市金融的輻射帶動作用。
加快發展要素市場。著眼於服務全省,加快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中心、眾籌融資平台等基礎服務建設,加快推進智慧財產權、碳排放權、農村產權、集體林權、金融資產等交易平台建設,加速資本、土地、技術、信息等要素的交易和融合。要利用好期貨市場功能,依託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開展煤炭現貨及其衍生品交易。積極探索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產權交易和轉讓,規範股權交易模式,開發產權交易品種,推動未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託管與交易。
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突出重點領域金融服務。緊緊圍繞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建立政銀企合作機制,定期向金融機構推介發布項目,引導金融機構制定差異化信貸政策,優先加大對“五個一批”項目、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省城環境綜合整治、扶貧攻堅等重點工作的信貸投放,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
最佳化實體經濟資金供求結構。針對不同企業情況合理提供金融產品,宜上市的推動上市,宜發債的支持發債,宜貸款的支持貸款,個別項目要鼓勵銀行提供一對一、個性化的融資服務,支持金融機構幫助我市企業開展資產證券化,盤活優質存量資產,提高資產使用效率,破解資金瓶頸,力爭到2020年,直接融資規模達到1000億元,全社會融資達到總量2000億元。
加快完善民生金融服務。規範發展理財和信託業務,拓寬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金融渠道。改進城市老年人群、低收入居民、下崗失業者、農民工、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金融服務,在農村設立“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站”,不斷提升城鄉金融服務水平。積極探索和推廣、利用金融手段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防控民間借貸風險。堅持疏堵結合,探索建立科學監管體制機制。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等機構的全面監測和有效監管,規範民間融資主體市場準入、組織建設、業務範圍和經營行為,堅決遏制民間借貸向非法集資轉變,紮實推進民間借貸陽光化、規範化運作,促進民間借貸健康發展。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加大對票據詐欺、非法集資、高利貸、地下錢莊等違法犯罪活動查處力度,堅持防打結合、以防為主,打早打小、防止蔓延,切實維護金融秩序穩定。推動銀行化解不良貸款風險,穩定降低不良貸款率。
防控政府性債務風險。堅持底線思維,把防範和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控制總量、最佳化結構、嚴格管理,切實做到債務有數、規模有度、舉債有規、償債有責、管理有方、用債監督、結構最佳化。特別要注重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做好債務的控制和化解工作,充分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既確保必要的建設和改善民生資金,又控制好政府的債務額度,切實防範好風險。
第四章 推動協調發展 著力形成均衡發展結構
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正確處理髮展中的重大關係,不斷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補齊短板中實現均衡發展,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
第一節 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改善各項民生事業。把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與民生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圍繞民生推動發展,通過發展改善民生,全面抓好就業、社保、教育、醫療、文化、體育、住房、居民增收、物價穩定等各項民生工作和社會事業,努力做到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相互促進、相互協調。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強化民生財政理念,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壓縮一般性支出特別是“三公”經費,從滿足人民民眾在新形勢下實現全面發展的需求著眼,不斷加大對各項民生工程和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政府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
提高人民民眾幸福指數。認真踐行黨的民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從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盡心竭力為民眾辦實事、謀福祉,著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民眾,保障人民民眾合法權益,提升人民民眾幸福指數,把太原打造成為幸福城市。
第二節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功能互補、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惠的新型城鄉關係。
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改革創新,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把太原打造成為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的現代化城市。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防止“攤大餅”式擴張,實現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發展。推進“多規合一”。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在綜合考慮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設管理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開展對《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的評估及修編工作。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推進科技、文化等諸多領域改革,最佳化創新創業生態鏈,讓創新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動力,釋放城市發展新動能。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增強城市內部布局的合理性,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各方推動城市發展的積極性。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面落實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有序放開三縣一市城鎮戶口落戶限制,放寬城六區落戶條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居住證制度,引導農業人口向城鎮逐步轉移,並平等享受公共服務。“十三五”期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在84.4%的基礎上繼續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力爭達到75%。加大城市棚戶區改造力度,2018年基本完成城區範圍內棚戶區改造。統籌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努力改善城鄉居住條件,“十三五”期內,新增保障性住房4.9萬套。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依法自願有償轉讓。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以工哺農、以城帶鄉,推動縣域經濟做強優勢、補足短板。發揮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打造區域特色優勢。清徐縣和陽曲縣加快推進園區經濟和縣域經濟融合發展,積極承接全市產業轉移。古交市藉助擴權強縣和轉型綜改“雙試點”的政策機遇,做好煤和非煤兩篇文章。婁煩縣加快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經濟。加大對縣級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和產業發展後勁。
加強縣城和中心鎮建設。深入實施大縣城戰略,引導生產要素、優勢資源向縣城集聚,提高縣城對人口、產業的承載力和對鄉鎮、農村的輻射帶動力。推進重點鎮建設,對古交市馬蘭鎮、陽曲縣泥屯鎮、清徐縣徐溝鎮和孟封鎮等重點鎮提檔升級,新建一批設施齊全、宜居宜業、服務周邊的中心小城鎮。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加快改變農村落後面貌,推動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統籌規劃、協同推進。加快建設美麗鄉村,把培育特色主導產業放在優先位置,推進產業發展與環境承載相適宜,生活改善與生態保護相統一,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文明相融合,打造一批家園美、田園美、生態美、生活美的美麗鄉村。建設特色現代農村示範鄉村,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和新型農村社區協同發展,實現農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轉變。結合扶貧移民搬遷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統籌鎮村居民點布局。加強青龍古鎮等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和利用,因地制宜,體現特色。
提高城鄉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體制,按照屬地管理、依法行政和責、權、利一致的原則,構建建管分開、重心下移、區街為主、職責明確、運轉有序的城鄉管理體制機制。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建設市容市貌及市政設施線上監控系統、停車引導系統等智慧型化設施,提高城市管理數位化、精細化水平。開展新一輪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建立完善農村清掃保潔和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做到垃圾統一收集、清運和處置;科學有序規劃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推進畜禽養殖區和居民生活區科學分離,開展畜禽養殖糞便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促進城鄉各類要素無障礙流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逐步形成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體系、均衡發展的教育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公共財政體系,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三節 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步伐,將太原厚重歷史文化與當代主流精神緊密結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思想保障、強大精神力量、豐潤道德滋養。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市黨員幹部和人民民眾思想。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思想道德建設和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廉政文化和法治文化。堅持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道路、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黨性黨風教育、忠誠教育、從政道德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新型智庫。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加強社風、家風建設,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民民眾追求積極健康的價值取向。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形成遵德守禮、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健全傳播網路,規範傳播秩序,形成良好網上輿論,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制定、完善和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加快推動市級“五館一院”和縣級“三館一院”建設,新建一批市民劇院和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農村、企業流動。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讓人民民眾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大力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講好太原故事,提升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太原。建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鼓勵民間投資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完善文化市場準入、運行、競爭和退出機制。加快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增強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著力培育文化市場主體,鼓勵社會資本為主體的文化產業集團發展壯大,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快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創意設計、數字傳媒、動漫遊戲等文化創意產業,培育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加快民歌、民舞、民藝等民俗文化產業板塊建設。加快太化工業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建設,打造一批特色明顯、集聚度高的文化產業基地。“十三五”期間,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左右,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發展壯大藝術生產實力,增強面向市場、面向民眾提供服務的能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全面推進人事、收入分配和經費保障制度改革。深化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推動黨報黨刊、廣播電視台進一步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深化文化企業改革,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和具有現代文化特色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加快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有效激發企業活力。
第四節 實施“五城聯創”
以迎接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為契機,全力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五城聯創”活動,增強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文明程度,充分展示錦繡龍城的歷史風韻和太原人民的時代風采。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堅持 “民眾滿意,共創共建共享,為民利民惠民”的工作思路,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堅持當前和長遠相結合,綠化和景觀相結合,完善公園布局,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景觀質量。“十三五”期末,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力爭分別達到42.87%、37%、12.03平方米,各項園林綠化指標達到或超過“一星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相關標準。
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堅持以省城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繼續推進“五大工程”“五項整治”,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信息化水平。“十三五”期末,市區優良天氣率力爭達到80%左右,空氣污染指數下降15.5%,全面建成“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的美麗太原。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按照“政府主導、部門協作、民眾動手、社會參與、依法治理、科學指導”的總體要求,強化政府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統籌治理城鄉環境衛生問題,在鞏固提高省級衛生城市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爭創國家衛生城市目標。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以百萬畝森林圍城工程建設為突破,實施生態修復和低質低效林改造提檔升級,構建生態廊道,做好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規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城六區東西北山以森林加厚加密、提升功能品位為重點,三縣一市以荒山綠化生態修復為重點,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十三五”期末,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30%,森林蓄積量達到680萬立方米。
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將青運會比賽場館、服務設施等納入城市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布局,新建體育訓練中心、網球中心、水上運動中心、沙灘排球中心等體育設施,滿足青運會服務需求。完善訓練管理機制,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實現省運會保持領先、青運會穩中求進、全運會確保金牌、奧運會有所建樹的目標。大力發展體育產業,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民眾體育普及度,培育城市體育文化。深入開展“五城聯創迎青運”活動,加強輿論宣傳,營造創建氛圍,引導廣大市民樹立主人翁意識,當好東道主、辦好青運會,共享“五城聯創”成果。
第五節 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發揮我市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體系完備、雙擁工作紮實的綜合優勢,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把國防需求充分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布局,探索軍地雙贏、互促共進、具有時代特點的軍民融合發展途徑,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健全管理運行體系。完善軍民融合發展組織機構,加強對軍民融合的全面領導、頂層設計和統籌推進,形成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順暢高效的組織和運行管理體系。加強軍地之間布局統籌、戰略協調、規劃銜接、需求對接和政策落實,提高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能力。
推進重點領域融合。按照國防戰備標準,兼顧軍事和國防需求,規劃建設捷運、人防等城市重要基礎設施,著力提高應急應戰能力。發揮駐並軍工企事業單位優勢,通過項目帶動,推進軍民深度融合,加快技術升級改造和科技成果轉化,打造我市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等領域新的增長極和產業鏈。支持駐並軍工企事業單位與地方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民口配套單位聯合協同,共建學科專業和產業創新中心。鼓勵社會力量進入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推動軍地科技、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雙向流動、集成融合。加強政策支持,用好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嚴格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國防教育和人才培養,促進軍民智力融合。創造有利條件,支持軍貿產品出口。
支持專業園區發展。鼓勵高新區、經開區、民營區、不鏽鋼園區創建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引導軍工企業參與裝備製造、安防科技等產業發展和上下游關聯企業入園協同發展,促進一批軍民融合戰略性項目落地園區,形成軍地之間、園企之間、產學研之間共贏發展、創新發展、集群發展大格局。推動經開區中電科光伏及電子信息產業園等園區建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國防科技工業提供支撐和保障。
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發揚軍民共建優良傳統,繼續保持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勢頭,走出具有太原特色的軍民融合之路。逐步完善新形勢下支持部隊建設的長效機制,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統籌推進,全力維護軍人及家屬的合法權益。加大烈士紀念設施維修改造力度,修繕太原解放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烈士紀念建築物、紅色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揮褒揚英烈和社會教育的雙重功能。大力開展國防教育進課堂、進大眾、進網路等活動,加強雙擁知識宣傳和普及,在全社會形成擁軍優屬的良好氛圍。
第五章 推動綠色發展 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一節 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
落實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引導資源要素按照主體功能區最佳化配置,不同主體功能區依據各自的功能定位科學發展,著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促進城鄉、區域以及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調整最佳化空間結構。堅持緊湊集約、綠色高效,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框定總量、限制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協同共進的城市化格局。實施最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因地制宜集聚發展都市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加強村鎮規劃和美麗鄉村建設,有序引導農村人口向中心村和城鎮轉移,形成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格局。通過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建設,推進形成以生態功能區為重點,以汾河流域水土保持帶為骨架,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點狀分布的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格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明確功能區布局。除婁煩縣外的所有縣(市、區)作為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是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主要功能是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度。婁煩縣是省級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不宜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區域。其中,婁煩鎮、靜游鎮是山西省重點開發的城鎮,功能定位為縣域人口、經濟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聚集區。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屬國家級禁止開發區,晉祠—天龍山省級風景名勝區、汾河水庫、汾河二庫等屬於山西省禁止開發區域,功能定位是保護自然文化資源的重要區域,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禁止進行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
推進“多規合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多規合一”,促進空間利用結構最佳化,強化規劃對市縣區域空間的指導和管控作用。
第二節 深入推進省城環境質量改善
把全面改善省城環境質量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全面落實各級政府環保責任,採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環境風險防控措施,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市區優良天氣率力爭達到80%左右,空氣污染指數下降15.5%,空氣品質在全國重點城市中排名穩定前移;全市主要河流劣Ⅴ類水體和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及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繼續保持優良水平。
堅持不懈防治大氣污染。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重點抓好“去煤、降塵、管車、治企、監管”五項措施,大幅減少重污染天氣,全面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實施集中供熱全覆蓋工程,大力削減燃煤總量,加快推進熱源工程建設,力爭市區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億平方米以上;加快城中村整村拆除和棚戶區改造進度,徹底根除土小鍋爐及小火爐燃煤污染問題,淘汰和拆除燃煤鍋爐,推廣使用潔淨煤,禁止原煤散燒,削減工業燃煤,燃煤污染得到根本控制,市區基本實現“無煤化”。嚴格控制建築工地、裸露地面、開山取石形成的揚塵污染,強化渣土運輸管理,對重點建築工地安裝揚塵線上監控裝置;加強道路清掃保潔保濕;控制工業揚塵,火電、焦化、鋼鐵、水泥等行業實現物料貯存、運輸全密閉,全面減輕揚塵污染。嚴格管控機動車尾氣污染,強化黃標和老舊車輛淘汰管理,加大黃標車和載貨車輛限行執法力度;調整物流市場布局,減輕中心城區交通負擔和尾氣污染。加大工業污染整治力度,關停搬遷一電廠、西山矸石電廠等市區重污染企業;按照最嚴格的排放標準,實施工業企業提標改造,對太鋼等大型工業企業重污染工藝實施“瘦身”提質;提升火電、焦化、鋼鐵、水泥等重污染行業污染防治水平;加快完成有機化工、表面塗裝、包裝印刷、橡膠和塑膠製品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同防同治、同步改善。
深化水污染防治。繼續實施水污染防治計畫,圍繞飲用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城市黑臭水體等四類水體水質目標,加快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加強婁煩飲用水源地保護,全面推進汾河水庫上游、上蘭村周邊涵養區等水源地環境整治,全市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實施地表水達標工程,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與升級改造,建設晉陽、汾東污水處理廠,陽曲、清徐垃圾焚燒電廠,實現污水、垃圾處理全覆蓋;加快焦化、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廢水深度處理和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回用設施改造建設,促進工業污水循環利用;加大地下水保護力度,確保省監控的41個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穩定保持良好水平。加大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力度,採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綜合整治措施,實現雨污分流全覆蓋,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汾河太原段等主要河流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
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加強污染物來源控制,強化農業生產過程監管,保護耕地土壤;實施太化、煤氣化搬遷和關閉企業污染場地評估,開展污染治理與修複試點,實施工礦廢棄地綜合整治和復墾利用;妥善處置礦渣、煤矸石、建築垃圾等大宗固體廢物,控制占地污染;全面推進採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治理修復,2017年底基本完成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任務。
加快推進生態環保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統一高效的環境管理決策協商、信息通報、工作會商及聯合執法和預警應急機制,加強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實現污染協同控制和綜合防控;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許可制;落實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健全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全面實施生態環保紅線管理、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
專欄6: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程
大氣污染防治與環境質量改善工程。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圍繞“去煤、降塵、管車、治企、監管”,全力開展燃煤污染整治,全面加強揚塵污染控制,進一步強化機動車污染管控,進一步加強工業污染防治,促進省城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水污染防治與環境質量改善工程。全面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推進良好水體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建設,加強農村生活污水防治,推進工業廢水深度處理,促進污水再生利用,實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與修復,完成汾河水庫生態環境保護和汾河太原段綜合治理三期工程建設。
環境風險防範工程。加強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開展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登記,提高危險廢物處置水平。
環境監管和科研能力建設工程。加強環境監測、環境預警與應急、環境監察、輻射安全監管、環境信息、環境科技能力建設。
社會行動體系建設工程。開展全民環境教育、環境科普、環境文化、環境教育和體驗基地建設。
第三節 推動低碳循環發展
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基本路徑,發展低碳產業、建設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發展綠色交通。創建國家公交都市,加快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實行公共運輸優先,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不含步行)達到40%以上。實施電動汽車推廣套用行動計畫,建設比亞迪太原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公車、計程車全部更換為新能源汽車,新增公務車及環衛車全部為新能源汽車,引導全社會積極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做好充電站、充電樁等配套建設。軌道交通成為公共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腳踏車達到6萬輛,服務點達到2000個,實現中心城區全覆蓋,基本形成軌道交通、公車、計程車、公共腳踏車無縫對接的城市公共運輸體系。
全面推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低碳產業體系和低碳能源體系,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限期淘汰落後產能,加快煤炭、焦化、鋼鐵、水泥等行業資源整合和兼併重組,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推進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淺層地熱能,繼續開發天然氣(煤層氣)。主動控制碳排放,加強高耗能行業能耗管控,有效減少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碳排放,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加強碳匯體系建設,持續抓好造林綠化,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增加林業碳匯,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增加耕地碳匯。推進省級低碳市縣試點和園區試點建設,積極開展低碳商業、低碳社區、低碳公共機構試點。著力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和目標分解制度,建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倡導綠色出行、綠色購物、綠色辦公,推行政府綠色採購。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畫,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加快建立循環型產業體系,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主要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率。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連結,加快建設循環型社會。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回收體系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以社區資源回收筒點為基礎、集散市場為核心、加工利用為目的,推進廢金屬、廢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建築垃圾、餐廚廢棄物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推動廢棄物處理方式由無害化處理為主向資源化利用為主轉變。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加快再生水回用管網建設和污水配套管網改造,加強再生水的循環利用。積極開展循環經濟重點領域試點示範工作,在企業、園區和區域層面建立一批循環經濟典型模式,重點推進國家循環經濟試點不鏽鋼園區和清徐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
第四節 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最佳化資源利用方式,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節約集約利用水土資源,提高資源產出效率,推進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的良好氛圍。
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既要控制總量,也要控制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的強度。落實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畫,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控制能源消費過快增長。抓好新建建築節能工作並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畫,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建立預算管理制度、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場手段實現雙控目標。
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技術改造。嚴格淘汰落後產能,嚴控高污染、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全面壓縮過剩產能,促進企業節能降耗和產業轉型升級。持續開展重點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進清潔生產。加快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突破,加快節能減排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推廣套用。全面實施清潔能源改造工程,加快燃煤爐、窯、灶改造步伐,拓展清潔能源覆蓋率。
推進水資源合理高效利用。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建設節水型社會。推廣普及高效用水技術和設施,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工程,開展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逐步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加大土地開發治理力度,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強化節約集約用地管理,盤活存量低效利用土地,最佳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投資開發強度和產出效益。新增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5.1萬畝以內,億元GDP建設用地下降25%。
反對鋪張浪費。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浪費,嚴格控制公款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建立健全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長效機制,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第五節 構築生態安全螢幕障
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統籌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加快建設生態安全螢幕障。
規劃建設生態產業園區。以創建國家新能源示範園區為契機,設立太原西山生態產業園區。充分利用西山文化旅遊和自然生態資源,發展旅遊、養老、健身、休閒度假、觀光農業、科技研發等現代服務業,開發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新能源,積極推進西山地區生態修復,促進產業轉型。
加快建設三大生態圈。堅持把植樹造林作為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的基礎工程,加快東西北山造林綠化和市區園林綠化,實施城市周邊百萬畝森林圍城工程,構建城市生活、近郊休閒和遠郊防護三大生態圈,即在環城高速內的建城區,圍繞道路、水系、廠礦、住宅、遊園等區域進行點、線、網狀景觀綠化,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生態保障,構建城市生活生態圈;在東西山生態景觀林、平原農田林網和經濟林為主的近郊,構建近郊休閒生態圈;在陽曲、婁煩、古交、清徐“三縣一市”生態防護林為主的遠郊,構建遠郊防護生態圈。深化林權制度改革,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
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樹立底線思維,設定並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劃定生態紅線,推進婁煩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提高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質量。探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接近或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及時採取區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嚴格控制重點生態功能區開發強度,實行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實施以汾河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力度。堅持保護優先、有序開發,強化對水資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組織實施以汾河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和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
第六章 推動開放發展 著力實現合作共贏
以構建內陸開放型經濟為引領,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在全面深度開放中尋找新的經濟成長點,在強化區域合作中培育發展新引擎,建立和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努力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高水平開放新格局。
第一節 建立健全對外開放政策機制
堅持以大開放促大發展,建立健全適應對外開放的投資、貿易、合作和政務機制,全力破除制約開放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探索外商投資管理新模式。最大限度放寬投資準入限制,積極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外商投資管理模式。對標上海、天津、廣東等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關政策,結合太原實際,大力推行在投資、貿易、金融、服務業開放和事中事後監管方面可複製的改革試點經驗。推行普遍備案、有限核准的外資管理制度,不斷提升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水平,積極有效引進境外資金和先進技術。
構建對外貿易合作拓展機制。進一步加強與天津、山東、江蘇等沿海和新疆、內蒙古沿邊及中部五省口岸通關合作,構建快速高效的立體通關體系。全面推行關檢合作“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將“屬地申報、口岸驗放”擴大至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最佳化通關管理,清理進口環節不合理限制,降低進口環節交易成本,實行24小時和節假日預約通關。
健全適應對外開放的政府服務機制。全面推進政務公開,進一步精簡和最佳化行政審批,加強投資諮詢和商事法律服務,推進政務環境透明化、便利化和規範化,營造規範高效的政務環境,培育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形成親商、安商、容商、富商的良好氛圍。加強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幫助企業及時了解掌握國內外經濟信息和政策動向。大力發展外貿綜合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報關、報檢、外匯、物流、退稅和融資等綜合服務。
第二節 加快開發區建設發展
把開發區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和工業發展的主戰場,堅持產城融合、產業集聚、集約發展,統籌謀劃各開發區功能定位、空間格局、產業布局和發展路徑,著力將開發區打造成為全市開放發展的排頭兵、率先發展的加速器、創新創業的引領者和綠色集約發展的示範區。
大力拓展開發區發展空間。在充分利用現有空間和規劃布局的基礎上,實施開發區北擴南延戰略,重點向北部陽曲和南部清徐、晉源拓展,新增面積60平方公里左右。堅持集約發展,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標準,降低企業工業用地成本,鼓勵建設立體化生產廠房和公用設施,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率,投資強度達到300萬元/畝以上。高新區加快推進汾東、陽曲、姚村3個拓展區建設,形成以學府園區、汾東拓展區為核心,以陽曲拓展區、姚村拓展區為延伸的“兩核兩區”空間布局。經開區依託基礎區向東、南兩個方向拓展為汾東板塊,以清徐開發區為基礎拓展為清徐板塊;同時為綜保區預留發展空間,依託批准區向南拓展。民營區向陽曲縣拓展,建設陽曲新興工業基地;基礎區擴容提質,打造“產、商、住”布局合理的功能性產業園。不鏽鋼園區向尖草坪區陽曲鎮拓展,可在尖草坪區範圍內經市政府批准按規劃建設各類專業園區,同時在市域範圍內結合當地發展布局發展飛地經濟。
明確開發區功能定位和發展導向。堅持以產業為支撐、以工業為引擎,以產業集聚、企業集群、要素集約、服務集中為目標,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品新、競爭力強的新經濟成長點,形成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產業集聚、開放共享的園區發展格局,把開發區建設成為全市開放程度最高、運作機制最活、政策最優的發展區域。堅持規劃引領,按照產業高效、低碳、生態、循環發展要求,最佳化產業布局和項目布局,避免產業雷同、重複建設、同質競爭,實現協同發展。明確發展導向,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和園區建設發展水平,高新區、經開區發揮產業、科技、人才集聚優勢,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大力引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努力建設成為品牌示範園區;民營區、不鏽鋼園區以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為目標,延伸產業鏈條,整合優勢資源,打造集設計、研發、製造、銷售和服務於一體的高端產業集群。圍繞主導產業,強化服務配套,實施業態調整,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眾創空間、金融服務等高端服務業。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達到70%。
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理順開發區與所在縣區的關係,調整最佳化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推動優勢互補,促進開發區與所在區縣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各開發區道路交通、水電氣暖、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實施“七通一平”和重點項目。強化公共服務功能,提前布局服務性、生活性配套設施,全面提升綜合承載能力。積極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引導外資和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與管理,形成科學合理的投入和利益共享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孵化器建設,推行非生產配套設施的集中供應,促進園區孵化體系與樓宇經濟有機融合,實現“產城一體”融合發展。
推動合作共建產業園區。以開發區拓展空間為契機,創新園區發展模式,鼓勵開發區和各類園區積極參與區域合作,採取政府與政府共建、政府與企業共建、企業與企業聯建等方式,在園區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運營等方面開展合作、共建園區,帶動產業聯動發展,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積極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及院校開展科研、產業與技術合作,加快建立太原戰略性新興產業孵化合作基地。支持開發區與境外園區建立合作聯盟,重點承接海外製造產業轉移,加快園區國際化步伐。
第三節 加快開放平台建設
加快開放口岸、保稅物流、跨境電子商務、國際化會展、對外交流“五大開放平台”建設,發展外向型經濟新業態,開闢對外開放新渠道。
完善開放口岸平台。加快提升太原航空口岸開放水平,增開國際客貨運航線,發展臨空經濟。大力推進太原鐵路口岸建設,重點做好與相關省市港口對接,提升外貿物流直達服務能力,打造暢通便利出海通道。
健全保稅物流平台。推進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建設,推動符合條件的進出口企業申建保稅倉庫、保稅物流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場所,培育大型物流企業,構建全市保稅物流平台體系。切實發揮太原綜合保稅區功能政策優勢,積極申報汽車平行進口試點、肉類進口指定查驗場所,大力發展新型保稅服務,推動3-5家大型加工貿易企業項目落地,建設全省面向絲綢之路沿線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商品出口的重要集散地。
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平台。鼓勵傳統行業、企業實施創新驅動、智慧型轉型、跨界融合,推動形成“網際網路+外貿”新模式、新業態,實施外貿企業入駐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三年全覆蓋工程。推進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申報與建設工作,搭建完善的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綜合服務平台、通關管理平台,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產業孵化基地,培育外向型商貿企業,完善跨境電商產業鏈。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展示中心,完善跨境電商的線下體驗功能,將綜合保稅區打造成為跨境電商平台、第三方支付企業、物流企業、外貿企業等各類主體匯聚的跨境電商產業集聚區。
打造國際化會展平台。建立常態化、國際化、專業化投資貿易平台,依託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會展設施,舉辦好重點展會。藉助“低碳發展高峰論壇”,打造世界低碳經濟開放交流高地。引進舉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活動、品牌展會及文化旅遊、新能源、新材料等專業性展會和國際性、國家級會議,努力將我市打造成為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輻射帶動力的展會中心城市。鼓勵企業藉助“山西品牌絲路行”、境外展覽會等活動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組織參加好投洽會、中博會、西洽會、中國—東協博覽會、廣交會等境內國家級重點展會,支持企業參加國際知名展會。
建立對外交流平台。進一步完善國際友城布局,創新國際友城合作模式,建立城市高層互訪協調機制,引領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對接交流。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深挖外事僑務資源潛力,整合民間外事資源,充實和提升我市對外交流平台,建立完善海內外晉商機構信息互聯互通機制,加強與國外友好團體的交流和聯繫。依託太原特色優勢資源,不斷深化國際經貿、文化、科教、資源型經濟轉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等方面的務實合作,為引進國際先進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牽線搭橋。
第四節 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
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強化招商職能與招商能力,吸引更多項目和投資落戶太原。
最佳化招商服務與管理機制。建立招商引資項目綜合協調機制,完善招商引資鼓勵政策,制定重大產業招商項目認定標準,嚴格招商項目契約管理。創新招商項目跟蹤服務機制,建立項目督查考核激勵制度,推動重大項目引進和落地。統籌對內對外招商平台,推動市、縣兩級建立高水平、專業化的招商隊伍,指導縣區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強化主動服務意識,嚴格執行政務公開制、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和過錯追究制等各項制度。
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深入開展產業鏈招商,圍繞我市主導產業及相關配套產業,有針對性地引進缺失鏈條、補強薄弱鏈條、提升關鍵鏈條,引領我市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提升。大力開展園區招商,依託高新區、經開區、民營區、不鏽鋼園區及武宿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台,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促進項目深度合作、產業互動發展。積極開展精準化招商,緊盯沿海地區產業發展、產業轉移新動向,針對各縣(市、區)特點和重點產業選準目標,精準有效承接優勢產業轉移。探索股權招商,積極引進國內外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等股權投資機構,發展太原本土化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和園區投資基金,推動產業與資本市場對接。堅持以商引商,做好現有外來企業的跟蹤服務,促進企業技改擴能、增資擴股。探索招商引資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新模式,按照“鞏固港澳台、拓展歐美韓”的思路,適時在境外試點開展委託招商。堅持引資、引智、引技並重,積極引進海內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和先進技術。
突出招商引資重點。以謀劃和推進“五個一批”為重點,緊緊圍繞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結合城中村改造、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以及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民生項目,科學確定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的方向和重點,助力我市加快改造提升煤化工、冶金、電力等傳統產業,做優做強裝備製造、醫藥化工、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軟體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和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科技研發、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推動大企業大集團在太原設立區域總部、研發中心、行銷中心、採購中心、結算中心和製造中心。充分發揮太原新晉商聯盟、駐外辦事機構、商會等各類組織作用,形成多元招商力量,瞄準世界和中國500強、實力央企、知名民企、中國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企業以及行業領軍企業、科技先導企業,吸引企業家來並投資創業,著力引進一批投資額大、帶動力強、支撐性好的大項目好項目,以大項目支撐大產業,以大產業促進大發展。“十三五”期間,全市招商引資簽約項目總投資力爭達到17000億元。
擴大外資利用規模。通過引入競爭機制,規範市場競爭行為,鼓勵建立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努力擴大外資利用規模,提高外資利用效率。“十三五”期間,實際引進外來投資累計達到5000億元,實際引進外資累計達到50億美元;全市外商投資企業達到400家以上,進出口總額占全市外貿總量的比重達到60%以上。
第五節 推動對外貿易提質擴容發展
以國際視野謀劃外貿轉型,最佳化貿易結構,提升貿易層次,提高出口產品核心競爭力,推動太原開放型經濟向優質優價方向轉變,保持外貿進出口總額持續穩定增長,促進對外貿易優質均衡發展。
發展壯大對外貿易力量。引導民營企業開展自營進出口業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重組、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強,培育一批外貿骨幹龍頭企業。按照突出重點、龍頭帶動、統籌兼顧、分層推進的原則,圍繞太原市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通過實施項目帶動、資本整合、品牌建設、人才培育、市場開拓等強企戰略,著力培育10戶外向度高、特色鮮明的骨幹外貿企業,6戶有穩定產品支撐的重點企業,17戶具有較強發展優勢的潛力企業,培育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到2020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24億美元。
加快推進科技興貿和品牌建設。積極引導和鼓勵我市出口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加強新產品研發、專利申報和國際認證等工作,扶持有條件和有實力的企業儘快建立研發中心和產品檢測中心,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加大太原自主品牌培育力度,鼓勵支持企業進行境內外商標註冊、創建自主出口品牌,對重點培育發展的出口名牌企業進行跟蹤幫扶,進一步擴大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加大太原出口品牌的宣傳培訓、境外推介、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為品牌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和社會環境。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鞏固旅遊、建築等行業傳統服務貿易,引導和支持我市企業與央企、省內外企業聯合承攬境外工程,開拓境外勞務市場及工程設計、監理等建築服務市場。深度挖掘商務會展、科技研發、高新技術、倉儲物流等領域服務貿易增長點,培育軟體和信息技術、金融、保險、文化創意、出版傳媒、動漫遊戲等新興服務貿易,擴大服務貿易規模,打造山西服務貿易多邊合作的視窗,帶動全省服務貿易發展。加強與歐美、日本、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服務外包企業的合作,積極打造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城市,促進我市服務外包由低端出口向高端高速增長轉變。
第六節 全面融入國家發展戰略 深化區域合作
搶抓國家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中部崛起等重大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市場,深化區域合作,在優勢互補中實現合作共贏。
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主動對接、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依託“山西品牌絲路行”開放新名片,推動太原品牌產品和優勢產業“走出去”。充分利用歐亞大陸橋、大西高鐵等便利交通條件,發揮不鏽鋼、煤化工、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優勢和潛力,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區域合作和產業開發,助力優勢外貿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鼓勵優勢企業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探索“走出去”轉移太原過剩產能新途徑,謀求發展新空間。依託區位交通和經濟資源要素條件,推進與西安、蘭州、銀川等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區域互動與合作。積極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參與亞歐大陸橋經濟合作。深化與東協國家、港澳台地區及境外友好城市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提升太原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深化與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協同發展。充分利用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多領域、多形式合作互動,加強與北京、天津等地資源要素與產業協作,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對接發展新興產業,借力構建多元化現代產業體系,努力把太原打造成為環渤海經濟圈西翼的戰略支撐點。
強化與周邊區域合作。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戰略,推進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城市群協作,加大面向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招商及產業承接力度。抓好新十年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發展規劃的落實,強化與中部省市協同發展。加強與沿海地區交通銜接,強化晉冀魯經濟聯繫。密切與晉陝豫黃河“金三角”、蒙晉冀長城“金三角”“黃河幾字灣”等區域的協作聯繫,加強文化、旅遊等資源協作開發,形成區域整體合力,為太原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推動太原城市群發展。發揮太原省會城市功能,破除壁壘障礙,疊加發展優勢,推進地區資源整合,加快太原城市群發展,全面提高太原對全省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太原城市群在全國經濟布局中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步伐,科學編制規劃,實現規劃建設無縫對接。加快太原率先發展,促進與呂梁、忻州、陽泉等省內城市的聯動發展。
第七章 推動共享發展 著力增進人民福祉
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切實做好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扶貧等民生工作,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第一節 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加大資源投入,最佳化資源配置,切實加強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提高服務和保障能力;加快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全覆蓋。
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責。重點做好規劃設計、標準制定、促進競爭、強化監管和財力保障等工作,在落實每年財政用於公共服務支出增幅高於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增幅的同時,儘可能利用社會力量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加大對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實行精準兜底保障。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保障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等特殊群體有尊嚴地生活和平等參與社會發展,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通過委託、承包、採購等途徑,在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醫療、衛生、養老、教育、文化等投資規模較大、需求長期穩定、價格調整機制靈活、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領域,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形成政府與社會力量互聯、互補、互動的公共產品供給與服務體系,提高供給能力與效率。
第二節 辦好一批民生實事
突出以人為核心和問題導向,堅持每年辦好一批民眾要求強烈、感受明顯,針對性、實效性強的民生實事。
抓好背街小巷改造和過街天橋、公共運輸、停車場建設,全力解決民眾出行難的問題。結合城市綜合整治和主次幹道建設,著力抓好背街小巷改造,重點解決好安全隱患突出、配套設施不全、路面損毀嚴重、排水設施淤塞不暢以及髒亂差等問題,“以線帶面”帶動周邊環境質量和交通條件整體提升。以人車分離、步行安全和交通高效為目標,重點在學校、醫院、交通樞紐等人流密集區域設定人行立體過街設施,在新建快速路、軌道交通站點設定人行立體過街設施的基礎上,新增人行立體過街設施60處。大力發展公共運輸,新開公交線路40條以上,中心城區公共運輸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積極推進公交停保場及樞紐、公交專用道建設,公交專用道達到200公里以上。加快公共停車系統建設,力爭中心城區新增10萬個公共停車位,切實緩解停車難問題。
加快既有建築節能改造、供熱計量收費、生活用電戶表和老舊建築加裝電梯改造,維護民眾切身利益。完成全市約4000萬平方米既有非節能居住建築節能改造,繼續開展公共建築節能改造。逐步開展供熱計量收費和熱源管網平衡改造,同步推進生活用電戶表和老舊建築加裝電梯改造。
大力推進公園遊園、公共廁所和地下管溝建設,進一步完善民生公共設施。按照500米見綠的要求,加快小遊園建設,建設一批規模適宜、功能齊全、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地。以城市主幹道為中軸,實施連片整治,對既有道路實施管溝建設,到2017年完成中環範圍內、小店、柴村、尖草坪、西山地區、民營區、經開區架空線纜入地,到2020年建成區範圍內架空線纜全部入地。加強重點地區、環境薄弱地區環境建設與整治,提高公共廁所、垃圾桶密度和覆蓋率。
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和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保障農村民眾飲水和出行安全。進一步改善農村居民飲用水條件,解決全市250個自然村、20萬人飲用水水質、水量、方便程度、保證率等問題,村鎮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加大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鄉道及以上行政等級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治理。
健全民生實事項目決策和投融資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民生項目諮詢評估、專家評議、社會公示和政府投資項目決策追究機制,加強對民生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強化財政資金保障,加大統籌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民生項目建設,多渠道增加民生投入。
第三節 加大脫貧攻堅力度
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民生工程,全力實施三年脫貧攻堅行動計畫,力爭到2018年全市近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婁煩、陽曲兩個貧困縣摘帽。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程,努力實現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農業,重點支持貧困鄉村發展農、林、牧、商、游等特色產業,扶持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增收脫貧;拓寬產業開發路徑,鼓勵社會資本、龍頭企業參與扶貧開發,加大電商、金融、旅遊、光伏等扶貧力度,構建貧困民眾與企業利益共享機制,通過發展生產帶動脫貧20455人。二是異地搬遷脫貧一批。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原則,在尊重民眾意願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實施異地搬遷。嚴格落實各項搬遷補助政策,有效整合各類搬遷資金,統籌做好產業開發、城鎮化建設、舊村開發利用和完善社會保障等工作,切實解決好搬遷民眾的就業、生活和致富問題,實現脫貧10000人。三是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探索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支持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化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大力發展經果林、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等,推動生態保護與脫貧開發協同增效,實現脫貧1478人。四是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教育經費繼續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傾斜,加快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和教學水平,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學雜費,對考入二本B類以上高校的貧困家庭大學生實施補助。重點做好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貧困人口就業創業能力,促進轉移務工就業,實現脫貧5000人。五是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將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範圍,統籌協調農村扶貧標準和農村低保標準,確保2018年全市農村低保人均補助標準等於或高於國家脫貧標準,通過低保兜底脫貧12000人。加強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銜接,把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範圍。加大臨時救助、慈善救助力度,提高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水平。
開展對口幫扶。實行“城區包鄉、單位包村”,全市6個城區、4個開發區對口幫扶婁煩、陽曲兩縣貧困村集中的15個貧困鄉(鎮),城區(開發區)所屬行政、企事業單位對口幫扶157個貧困村,重點在改善交通、通信、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建設方面下工夫,幫助創造脫貧致富基礎條件。駐村幫扶的市縣領導、機關單位一把手要按照“六個一”的要求,創造性地開展幫扶工作。充分發揮貧困村“第一書記”引導、示範、協調和橋樑作用,統籌協調駐村幹部、定點單位、城區對口幫扶單位等幫扶力量,發揮幫扶最大效益。
強化扶貧責任意識和政策保障。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婁煩、陽曲兩縣黨委、政府要認真履行扶貧開發主體責任,樹立脫貧致富信心,增強“造血功能”,靠內生動力改變落後面貌;各部門要落實對口精準幫扶責任,發揮行業優勢,創新幫扶舉措,提高扶貧實效;貧困鄉鎮黨委、政府和貧困村黨組織、村委會要抓好扶貧攻堅的具體實施,確保貧困民眾如期脫貧。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設立市級脫貧攻堅獎勵資金和貧困縣專項扶貧資金。實施金融扶貧工程,支持涉農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為貧困戶提供免抵押、免擔保扶貧小額信貸;落實好省、市貸款貼息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產業扶貧項目貸款給予一定額度的貼息,對貧困戶貸款全額貼息。完善精準退出機制,鼓勵率先脫貧,在脫貧攻堅期內脫貧摘帽的,扶持政策不變,扶持力度不減,避免出現邊脫貧、邊返貧現象。嚴格脫貧攻堅考核,大幅度提高減貧指標權重,對貧困縣實行脫貧工作“一票否決”。
第四節 加快教育全面發展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努力促進公平教育,最佳化教育結構,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和教育公平。以普惠性幼稚園為重點,加快發展學前教育,新增公辦幼稚園100所,公辦幼稚園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比例達到90%,學齡前兒童在公辦幼稚園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入園比例達到90%。積極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大力推進中國小新建配套和改造提升,統籌規劃城中村和進城務工人員密集地區中國小建設,加強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力度,新改擴建中國小200所,新增優質學位2萬個,確保所有學生在家門口就能夠接受義務教育,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及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利得到有效保障。高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保持中職教育免費全覆蓋,實現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穩步發展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加快太原學院續建,推動太原幼兒師範、太原衛生學校等升格專科。辦好特殊教育,建立殘疾兒童少年檔案,依法保障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加快發展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實施“網際網路+教育行動計畫”,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繼續發展社區教育、職工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等各類教育,暢通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通道,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整合職業教育資源,規劃建設太原市職業教育園區,實現職業教育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立足於培養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套用型、複合型、技能型人才,加強專業建設,打造精品課程,做強優勢專業,建成省級以上重點專業15個,骨幹專業實訓基地15個,“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60%以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名教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培育工程,造就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理順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積極穩妥推進完全中學高、國中學校分離。理順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對分屬於不同部門的中專、技校、職業高中進行整合,提高中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探索辦學體制改革,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基本解決“公參民”學校問題;採取大學區管理、學校之間捆綁式管理、名校辦分校、委託管理、集團化辦學等模式,推進義務教育學校辦學體制改革。適應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要求,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重構普通高中課程設定、師資配備、教學組織形式等,逐步推行“選課制”“走班制”,進一步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
第五節 促進就業創業
將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以內,實現經濟成長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政策與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的協調銜接,形成促進就業的綜合性經濟政策體系。完善和實施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的扶持政策,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加強對靈活就業、電子商務創業就業等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和支持企業採取在崗培訓、輪崗輪休、停薪留職、內部退養等辦法,穩定就業崗位。完善就業考核指標體系,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確保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工作為契機,以太原清華科技園雙創基地等為主要載體,全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效激發勞動者的創業活力,以創業帶動就業。全面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稅費減免、場地安排、創業就業補貼等創業扶持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氛圍。進一步加強創業能力建設,完善創業培訓課程,提高創業培訓質量,將有創業意願和創業能力的勞動者全部納入創業培訓範圍;大力開展創業實訓,採取“師帶徒”方式,有效增強創業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台,加快發展眾創空間、創業聚集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組建創業服務團隊和創業導師隊伍,為創業者提供政策諮詢、項目推介、開業指導、信貸融資、跟蹤扶持等“一站式”創業服務。
統籌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首位,完善和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扶持政策,統籌實施“三支一扶”等基層服務項目和“大學生創業引領計畫”,繼續開展政府購買基層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多渠道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積極開發適合農民工的就業崗位,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家庭服務業和中小微企業,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4.5萬人;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和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計畫,支持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實施“一對一”就業幫扶計畫,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崗位,形成及時有效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就業的長效機制。注重做好化解落後產能企業職工安置和婦女、退役士兵、殘疾人等群體就業工作。
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深入實施勞動契約制度,推進集體契約制度攻堅計畫,全市企業勞動契約簽訂率保持在98%以上,建立工會的企業集體契約覆蓋率達到92%以上。依法規範企業裁員行為,加強勞務派遣用工監管。建立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機制,健全和落實工資保證金、政府應急周轉金、農民工工資支付登記卡等長效預防措施,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暢通維權投訴渠道,加大監察執法力度,勞動保障監察投訴舉報案件結案率達到95%以上。
第六節 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規範分配秩序,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成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力爭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提前一年實現翻番。
深化工資分配製度改革。加強企業工資分配巨觀調控,依法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及時發布企業工資指導線和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實施市屬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縮小企業領導人員與普通職工收入差距。深化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和工資制度改革,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實行鄉鎮工作人員工作補貼制度,最佳化工資結構;健全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正常調整機制。整頓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取締各種非法收入,保護合法收入,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加快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新型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
拓寬居民增收渠道。拓寬居民理財投資渠道,提高居民股息、利息、紅利和房屋租金等財產性收入;深化農村土地和產權制度改革,提高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各類資源市場化程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鼓勵農民最佳化種養結構,搞好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市場流通,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完善農民就業服務體系,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加強農民創業指導服務,建立健全扶持農民創業機制,鼓勵農民開展自主創業,增加農民創業性收入。
第七節 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完善城鄉社會保險制度。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畫,深入推進“五險統征”體制建設,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39萬人、244萬人、91萬人、97萬人和97萬人。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推動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合理銜接,實現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全員參保。繼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強化參保擴面工作,確保全市符合參保條件的居民應保盡保。整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研究制定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快醫保付費方式改革步伐,大力推進醫保付費總額控制與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相結合的複合付費方式。全面推進並完善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實現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與基本醫保、醫療救助等制度緊密銜接,有效防止發生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完善集工傷預防、康復與補償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制度及管理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失業保險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功能,穩步提高生育保險待遇水平。
統籌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殘疾人救助等兜底性制度,加強與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等專項救助制度的銜接。暢通社會救助申請受理渠道,建立跨部門、多層次的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適時調整城鄉低保標準。加強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兒童福利院和老年福利院建設,提高符合條件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的集中供養能力。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實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全覆蓋。建立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推進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加強殯葬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殯葬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慈善事業,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
第八節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醫藥分開,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實施醫療衛生“雙百工程”。加強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完善100所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服務功能,市中心醫院、人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醫院、公共衛生中心等項目建成使用;在新建小區、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城市建設過程中嚴格配建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逐步解決業務用房落實難問題。培養引進100名醫學領軍人才,推動研究型醫院和重點學科建設,全面提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技術水平。
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制度,最佳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明確不同層級、類別公立醫院的功能定位,實行分級分類管理,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提高公共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95%以上居民在市域範圍內可實現多樣化就醫需求。深化城鄉衛生對口支援,省城三甲綜合醫院至少選擇一個縣(市、區),以提升縣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為導向,建立緊密幫扶型區域醫療聯合體,確保90%的患者在縣域範圍內即可得到安全、便捷的診療服務。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全面提高以應急處置、疾病監測、慢病防控等為核心的疾病預防控制能力,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推進市級衛生應急平台建設,建成由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各縣(市、區)緊急救援站、二級以上醫院急診科、鄉鎮衛生院急救點組成的四級醫療急救網路體系,實現與國家、省衛生應急指揮系統的對接和互通。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形成多元辦醫格局。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公立醫院改革,建立統一高效的政府辦醫體制,分級組建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推進公立醫院政事分開,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推動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政策,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省級增補基本藥物目錄範圍內,允許基層醫療機構使用不超過10%的醫保(新農合)目錄內非基本藥物中標產品。
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堅持中西醫並重,加強市縣兩級中醫醫院建設。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繼續深化拓展“外引內聯”等模式,組建多層次的醫療聯合體,推動中醫藥服務向基層延伸,帶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實施“名醫帶名科,名科促名院”戰略,繼續開展“西學中”“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等工作,形成中醫特色鮮明、臨床療效顯著的名中醫群體和重點學科群。積極推廣中醫適宜技術,提高中醫服務水平,拓展中醫服務方式。
切實抓好食品藥品安全。按照“四個最嚴”要求,全面落實食品藥品生產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測監管,健全完善食品藥品風險評估、產品追溯、檢驗檢測與監管執法風險防控相互配合支持機制。鼓勵全民參與監督,形成社會共治格局,確保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建立食品藥品安全預警平台和應急處置系統,有效預防、積極應對、及時控制食品藥品安全事故。
第九節 統籌人口均衡發展
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完善人口生育政策。積極落實、全面實施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加大對產科病房、醫護人員、救助中心、產前篩查診斷以及托幼和義務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推進優生優育。完善落實計畫生育家庭扶助保障制度,健全計畫生育特殊家庭關懷扶助體系。加強人口動態監測,及時發布人口預測、預警信息。
保障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等群體基本權益。以婦幼保健院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完善婦女兒童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加大法規政策宣傳,提高婦女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充分發揮“五老”作用,切實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引導青少年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支持和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成才。健全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殘疾人基本救助、社會福利、康復服務、教育就業等制度,切實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
第八章 推動廉潔和安全發展 著力夯實發展基礎
堅持發展必須廉潔、廉潔促進發展,全面推進“六權治本”,增強廉潔發展意識,提升廉潔發展能力,全力抓好安全生產,努力維護公共安全,促進廉潔安全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營造廉潔和安全發展社會氛圍。
第一節 全面推進“六權治本”
在繼續完善“兩清單、兩平台、兩張圖、一監督”基礎上,制定完善市、縣兩級權責清單並向社會公布;認真清權、依法確權、公開曬權,根據法律法規立改廢釋、承接上級下放、機構職能變更等,對權責清單實行動態管理;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完善和規範“三重一大”決策機制為重點,全面推行和落實自由裁量權基準制度,加快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行政審批制度、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編好制度“籠子”,紮緊制度“口子”,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加快推進政務服務平台和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建設,進一步最佳化辦事流程,縮短辦事時限,提高為民服務效率,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加強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根據權責清單,梳理制定權力運行流程、風險防控“兩張圖”和《辦事指南》。健全完善黨內監督、人大監督、行政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審計監督和司法監督制度,形成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的合力監督體系。對懶政怠政、以權謀私、濫用職權等腐敗問題嚴查嚴懲,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追責、違法必追究,努力營造弊革風清的政治生態環境。
圍繞農村“三資”管理,全面推動“六權治本”工作向鄉、村兩級延伸,依法確定鄉、村權責,編制鄉、村權責清單以及服務引導圖和辦事流程圖,規範基層權力運行,從根本上解決好發生在民眾身邊的腐敗問題,確保“六權治本”全覆蓋。
第二節 提升推動廉潔發展的本領
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廉潔發展理念。引導領導幹部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牢固樹立發展必須廉潔、廉潔促進發展理念,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和從政道德教育,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把黨的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紀嚴於法、紀在法前,築牢法律和黨紀“兩道防線”,堅決反對“七個有之”,切實做到“五個必須”。把廉潔從政作為“工作底線”嚴格堅守,自覺接受民眾監督,著力增強領導幹部推動廉潔發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帶頭廉潔自律,帶頭廉潔用權。
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提升決策水平。把民主集中制貫穿到權力運行的各個環節,落實到決策執行各個方面,形成內容上相互銜接、運行上協調聯動的制度體系。健全重大決策機制,把調查研究、徵求意見、法律諮詢、集體討論決定等作為重大事項決策的必經程式,充分發揚民主,發揮領導班子集體作用,著力提升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水平。
全面貫徹落實“三嚴三實”要求,以維護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暢通與民眾溝通的渠道,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第三節 營造廉潔發展社會環境
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營造廉榮貪恥的社會環境。深入挖掘和借鑑歷史優秀廉政文化,充分發揮其教育警示的重要作用,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風尚。深入開展廉政教育,著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藝術性強、民眾喜聞樂見、富有地域特色的優秀廉政文化作品,著力開展廉政文化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農村、進企業活動,進一步擴大廉政文化活動的覆蓋面。拓寬廉政文化宣傳途徑,運用電視、網路、簡訊、微信等方式,打造面向全社會的廉政文化宣傳平台。弘揚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的重德重廉文化傳統,革除鋪張浪費、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社會陋習,倡導廉潔文明新風尚。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防止“四風”反彈回潮。推動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持續好轉,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狠剎“四風”、“打黑除惡”高壓態勢,從嚴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的日常監督管理,著力解決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問題。
淨化政治生態,構建良好政商關係。正確對待和處理公與私、廉與腐、儉與奢、苦與樂的關係,有交集而不能有交換、有交往而不能有交易,正常交往,主動服務,劃出公私分明界線,做到出於公心,不謀私利,不搞利益輸送和交換。重塑商業倫理、重育商業文化,構建交往有道、相敬如賓、公私分明、清正廉潔的政商關係。
開展誠信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社會信用環境。完善信用法規制度,加強信用記錄和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加快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設,建立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制度,做好重點行業領域試點示範工作,深入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努力提高全社會誠信意識和誠信水平。加快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強誠信宣傳教育與誠信文化建設,營造全民自覺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風尚。
第四節 全面加強安全生產
強化安全發展理念和紅線意識。認真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要求,加強行業主管部門直接監管、安全監管部門綜合監管、地方政府屬地監管,嚴格實施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考核“一票否決”。著力構建“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監管、部門履職盡責,企業全面負責、職工積極參與、社會支持監督”的安全生產工作格局,努力實現減少一般事故,防範較大事故,杜絕重特大事故,有效控制職業危害事件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逐年下降2%左右,為“六大發展”奠定堅實的安全基礎。
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紮實推進企業安全標準化建設和全員安全培訓。突出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切實做到安全生產責任到位、投入到位、培訓到位、基礎管理到位和應急救援到位,到2020年全市高危行業企業全部達到安全標準化三級以上標準。
深化重點領域專項治理和重點隱患排查整治。強化安全生產大檢查,深入開展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建築施工、消防安全、城鎮燃氣、油氣管道、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加強危舊房屋、渣土堆場、尾礦庫、燃氣管線、地下管廊、軍工企業安全距離不足等重點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有序推進列入搬遷計畫的企業和設施搬遷工作,處理好資金保障、人員安置、技術裝備、土地置換等難題,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
全面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堅持把安全作為各類項目規劃建設審批的前置條件,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和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工作規定,嚴把安全生產準入關。紮實開展國家安全鄉村(社區)創建工作,強化依法治安,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重心下移,保障下傾,強化基層監管力量,加強一線安全監管人員能力建設和工作保障,著力提高安全生產法治化水平。積極探索安全生產格線化信息化平台、綜合監管等信息系統建設,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加強職業健康工作,提升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一體化綜合監管能力和水平。積極推進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加強從業人員特別是高危行業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增強公眾安全意識。
專欄7: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活動
煤礦:以杜絕重特大事故為目標,鞏固煤礦兼併重組、煤炭資源整合成果,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行為,規範煤炭生產建設秩序。加快對重組整合礦井安全技術升級改造,大力推進標準化和現代化礦井建設。繼續加大隱蔽致災因素普查治理力度,切實深化隱患排查。深化煤礦瓦斯綜合治理,全面實施瓦斯抽采全覆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瓦斯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基本實現瓦斯零超限,瓦斯防治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非煤礦山:繼續加大對非法違法生產打擊力度,整頓關閉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和最低生產建設規模的非煤礦山企業。到2020年地下礦山全部安裝監測監控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緊急避險系統、壓風自救系統、供水施救系統和通信聯絡系統等技術裝備;全市金屬非金屬礦山100%達到安全標準化三級以上水平,市屬重點企業達到安全標準化二級以上水平。
危險化學品:繼續對安全防護距離不足或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的危險化學品企業採取“關停、治理、搬遷、轉產、限產”等措施,實行掛牌督辦,防範石油天然氣長輸管道安全事故。
交通運輸:全面開展創建“平安暢通縣”活動,加大“文明示範公路”建設,力爭道路交通安全形勢總體平穩,道路交通事故死傷人數有所減少,萬車死亡率控制在指標內,力爭不發生特別重大交通事故。
建築施工:持續開展建築工程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和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推動全市建築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消防安全:深入開展人員密集場所、易燃易爆設施、高層地下建築等消防安全專項治理,大力整治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出租屋、“三合一”場所及商業密集區、車站周邊區等消防“亂點”,大力開展“零火災社區、零火災村鎮”創建活動,到2020年所有重點單位全部達標,一般人員密集場所全部達標。
特種設備:落實生產使用單位、檢測檢驗機構和安全監察部門安全責任,推動加氣站和車用氣瓶信息化管理,淘汰承壓燃煤鍋爐並做好停用、註銷工作。
城鎮燃氣、長輸油氣管道:加強城鎮燃氣、長輸油氣管道安全隱患的整治,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城鎮燃氣、長輸油氣管道重大事故發生。
第五節 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
牢固樹立大安全的發展理念,健全以社會治安防控、應急管理等為基本內容的公共安全體系,努力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編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
創新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平安省城”建設,創新完善點線面結合、網上網下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進一步提高視頻監控覆蓋率,力爭到2020年,重點公共區域、重點行業領域平安建設視頻監控系統覆蓋率達到100%,新建、改建高清攝像機比例達到100%,村(社區)從80%提高到90%以上,構建以信息化為支撐、高效運轉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機制。加強反恐維穩和社會面防控,持續加強街面巡邏和社區(村)標準化警務室建設,嚴防暴恐事件和惡性刑事案件。持續推進“打黑除惡”專項鬥爭,依紀依法嚴肅查處領導幹部充當“保護傘”,最大限度的壓縮黑惡勢力滋生髮展空間。嚴厲打擊“兩搶一盜”等多發性侵財犯罪,嚴密防範、依法懲治違法犯罪行為。結合城中村改造,鞏固完善城中村平安建設警務站工作機制,持續開展治安亂點整治,保障全市城中村拆遷改造工作有序推進。
健全應急管理體制和應急機制。健全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制,落實統一指揮、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完善救災準備、應急預案、救援救助、災後救助、恢復重建相銜接的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救助制度,建立方便快捷的儲備、調運、接收、發放、回收相銜接的救災物資應急調度體系,健全以搶險、搜救、救護、救助、捐贈為基本內容的救災應急社會動員機制。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推進應急救援隊伍和訓練基地建設,合理布局、規劃建設符合標準、安全實用的應急避難場所,加強減災示範社區建設,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推廣普及防災知識,定期開展避災救災演練,加強救災與自救技能培訓,提高城鄉社區居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第六節 推進重大不穩定因素化解
把“一批重大不穩定因素化解”作為“五個一批”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保障,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堅持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既揚湯止沸,更釜底抽薪,牢牢把握預防化解不穩定因素的主動權。
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堅持抓好評估主體、評估範圍、評估流程、評估工具、評估問責等重要環節,加大評估結果套用,妥善處理相關民眾的合理訴求,使之真正成為政府重大事項決策前不可或缺的“必備程式”和權威制度,成為科學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措施。
健全調處化解矛盾機制。落實“一崗雙責”,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法定途徑優先,實行領導包案,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暢通民眾訴求表達渠道,切實保障公民權益,使社會矛盾不積壓、不擴散、不惡化,得到及時處置和逐步化解。建立重大不穩定因素滾動排查、動態調整、及時預警機制,加強社會矛盾動態管理,做到發現在早、防範在先、處置在小。深入推進多元調解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矛盾糾紛調解平台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社會調解四大調解組織,完善訴調對接、檢調對接、訪調對接等銜接聯運機制。充分發揮社區在預防和排查、化解社會矛盾的基礎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進一步暢通信訪渠道,積極推進“網際網路+信訪”,完善各級網上信訪受理平台,全面實施網上信訪工作模式,確保市、縣、鄉全套用,實現辦信、接訪、網上投訴辦理、督查督辦等基本業務全覆蓋、信訪信息全錄入、業務全流轉、數據全生成、辦理全公開,全力打造網上信訪主渠道。全程跟蹤民眾滿意評價結果,從民眾評價中查找問題,加強提醒、回訪、督辦,倒逼改進工作。加強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制度,積極化解非法集資融資、小產權房、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方面信訪問題,建立信訪事項“一案一檔”電子檔案,著力提升解決民眾合理訴求、切實維護民眾合法權益的水平。
第九章
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太原建設
為全市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和法治保障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大力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提高改革精準發力和精準落地能力。加快推進法治太原建設,堅持在法治框架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建設,實現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協調推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持續動力和法治保障。
第一節 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三管齊下”,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實現“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努力構建服務型政府。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和提高行政效能為核心,鞏固提升“兩集中、兩到位”審批流程再造,推進並聯審批,努力減少審批環節、縮短辦事時間、提高服務質量。推進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推動形成上下聯動、層級清晰、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承接好省下放我市的行政職權事項。進一步取消、下放、調整市本級行政職權事項,最大限度推進行政職權下沉,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大幅減少前置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推行網上諮詢預審服務,創造條件推進網上審批。鞏固和擴大商事制度改革成果,繼續推進工商登記註冊便利化改革,放寬經營場所登記條件,推進全程電子化登記和電子營業執照廣泛套用,探索試行更加靈活的登記模式。
完善行政管理體制。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最佳化政府職能。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嚴禁將行政審批事項轉為中介服務事項,防止審批事項邊減邊增、明減暗增。積極落實負面清單制度,放寬市場準入,清理和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切實減少對企業和市場的干預。探索建立政府績效第三方評估機制。穩妥推進擴權強縣、擴權強鎮試點改革。推進投資體制改革,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投入專項,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積極做好經濟技術開發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工作。
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要求,以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為目的,分類推進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類事業單位改革,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公益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加強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法制化和規範化,確保機構和人員編制“只減不增”。推動公辦事業單位和主管部門理順關係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推進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逐步推進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各類事業單位統一登記制度。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有序推進有利於科學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各項稅收制度和政策的落實,完善稅收征管體系建設,加強非稅收入管理,不斷最佳化財政收入結構。逐步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加強預算執行管理,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推行全過程的財政績效管理,強化結果套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制度,完善市對縣轉移支付制度。完善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進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設,加強國庫現金管理,建立健全現代國庫管理制度。
第二節 加快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健全促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打破行業壟斷,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和監管制度。
加快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科學界定產權,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權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保護個人產權。規範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推動產權有序流動,保證產權交易的公正性和有序性。
推進要素市場建設。進一步完善煤炭等礦產資源市場配置機制,落實省有關煤炭等礦產資源出讓轉讓管理辦法。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等二級市場,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大力發展技術交易市場,建立統一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等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
第三節 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更加符合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規則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促進國有企業做強做大。
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紮實做好黨政機關、直屬事業機構與所屬企業脫鉤改革工作,理順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實現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全覆蓋。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搭建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平台,改組或組建2-3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建立有序進退、合理流動的國有資本配置機制,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設立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建立國有資本市場化補充機制,加大國有資產重組和資源整合力度,最佳化國有資本結構布局,著力打造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培育10-15家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企業集團。
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大力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促進國有經濟與非公經濟共同發展。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建立健全股權流轉和退出機制。創造條件推動國有企業特別是競爭性領域企業整體上市或主營業務上市,力爭培育3-4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加強國有企業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強國有企業領導班子和人才隊伍建設,改進對企業領導人員的日常監督管理和綜合考核評價方式。完善市屬國有企業改革組織領導機構和決策機制,建立健全跨部門聯動制度,形成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合力。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推進國有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促進企業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監督問責機制,加快形成全面覆蓋、分工明確、協同配合、制約有力的國有資產監督體系,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第四節 不斷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圍繞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健全完善社會服務管理體系,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健全完善黨領導的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體系,不斷提升基層民主自治水平。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引導基層民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讓廣大民眾更好地參與管理基層公共事務。以村務公開、居務公開、民主評議為主要內容,全面推進基層自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加強社區議事協商,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實踐,健全民情懇談、社區聽證、社區論壇、社區評議等對話機制,建立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繫社區制度。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推進政社分開,加快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激發社會組織內在活力和發展動力。依法規範社會組織運作,暢通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渠道,健全社會組織績效評估和考核評價體系,提高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開展公益服務和中介服務能力。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水平。加強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新建小區全部配建社區辦公服務用房、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老舊小區社區服務設施全部提檔升級。
第五節 加快推進法治太原建設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行政,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工作的能力,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建設法治政府。認真貫徹實施《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深入推進“六權治本”,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完善政府立法體制和規章制定程式,提高政府立法公眾參與度,加強重點領域政府立法。落實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和司法機關的法律監督,加強行政機關內部監督,加大政府層級監督力度。做好行政複議工作,紮實開展行政複議委員會試點城市工作。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努力實現政府聘請法律顧問全覆蓋。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實行陽光司法,加強司法隊伍建設,促進司法公正。
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完善法律顧問、法律援助等制度,整合各類法律服務資源,服務中心工作、滿足民生需求。紮實開展“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積極服務城中村改造等重點工作。拓展公證服務領域,深化各項便民利民措施。深入落實《太原市法律援助條例》,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提高法律援助服務質量。加強專業性、行業性調解委員會建設,針對重點人群、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定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解活動。組織和引導律師、公證員和基層法律工作者參與疑難複雜矛盾糾紛的調解,參與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處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繼續深入推進“法律六進”,創新普法宣傳方式,大力推進以案釋法。建立完善普法依法治理考核指標,加強普法骨幹和志願者培訓,提升普法實效。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在全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第十章 加強規劃實施 實現率先發展
規劃的有效實施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更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履行政府職責,團結和動員全市人民,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
第一節 堅持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
完成好“十三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推進。
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和省、市委各項決策部署。黨的領導是我們攻堅克難的最大優勢,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不斷奪取勝利的根本保證。“十三五”規劃綱要通篇貫穿了中央和省、市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加強規劃實施,就是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把市委對太原未來五年的發展構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具體目標逐一變成現實。全市各級各部門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 “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上來,用五大發展理念推動“六大發展”,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和突出問題,不斷厚植髮展優勢,確保如期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加強黨的各級組織建設,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全市廣大黨員幹部要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牢記歷史使命,乾在實處、走在前列,堅決把“十三五”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要持之以恆改進作風,馳而不息糾正“四風”,保持忠誠、乾淨、擔當的良好作風。要樹立表率意識、率先意識和貢獻意識,堅定必勝信念,積極踐行“三嚴三實”,敢於擔當、積極作為、迎難而上,馬上就辦、真抓實幹、久久為功,努力實現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率先發展。
第二節 切實履行政府職責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切實履行政府職責,著力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對規劃實施的組織、引導和保障作用。
明確政府主體責任。各級政府要正確履行職責,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調控引導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保障規劃綱要順利實施。完成和落實本規劃綱要提出的約束性指標、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務,是各級政府及部門必須履行的重要責任。各級各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責和工作實際,主動認領、明確責任、細化措施,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切實落實好規劃涉及本地區、本部門的目標和任務。要創造良好的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和社會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引導市場主體的行為方向與全市戰略意圖相一致,確保規劃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強化公共財政及政策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畫、財政預算計畫要按照本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明確年度目標、工作指標和推進措施。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綱要實施的銜接,中期財政規劃要根據本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合理安排支出規模和結構,保障規劃明確的重大項目、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的實施。加強人口、土地、環境、產業、財稅、金融等政策的統籌協調,為規劃實施和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強化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切實改進政府服務,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健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決策責任制度,增強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強化政務信息公開,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有效整合行政資源,理順職責許可權,完善政府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努力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和辦事效率。
第三節 加快人才強市建設
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科學發展第一資源的觀念,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創新人才激勵、投入和政策機制,形成經濟轉型升級的人才支撐體系。
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堅持精神、事業、物質激勵並舉,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繫、鼓勵人才創新創業的分配激勵機制。建立與人才貢獻相聯繫的工資制度、獎勵制度。完善科技人才分配激勵政策,向科研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做到人盡其才,用有所獲。建立和完善國家、社會、單位相結合的人才保障體系,完善人才流動保障機制,支持用人單位為各類人才建立補充養老和醫療保險,解除人才的後顧之憂。
創新人才投入機制。建立政府投入為重點,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社會資助為補充的人才發展投入機制。 加大“太原市人才開發專項資金”的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太原市人才創新創業資金”,鼓勵和引導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投資人才資源開發。
創新人才政策機制。抓好落實現有人才政策的同時,制定實施符合我市實際的、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選拔、培養、激勵、投入和服務政策。調整和完善人才公共服務政策,為高層次人才落戶太原提供“一條龍”服務,對高水平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完善引進高端人才和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措施。注重培養和使用本土人才。
第四節 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
人民民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奮鬥目標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
廣泛凝聚強大合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貫徹黨的民眾路線,激發全市人民建設太原的主人翁意識。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民族、宗教、僑務等政策,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
積極動員全社會參與。本規劃綱要提出的預期性指標和產業轉型、社會發展等任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參與規劃綱要實施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健全規劃綱要重大事項實施公開機制、社會監督機制和公眾評議機制,使規劃綱要的實施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形成全社會關心、自覺參與和監督規劃綱要實施的良好氛圍,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
第五節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推進規劃實施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執行力。
分解目標任務。將規劃綱要確定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進行分解,明確牽頭部門和工作責任,並將之作為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要深化細化落實措施,明確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用目標倒逼措施,以責任推動落實,確保各項規劃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加強規劃銜接。要把本規劃綱要作為制定專項規劃、年度計畫以及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發揮本規劃綱要對產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的指導作用,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加強各級各類規劃與本規劃綱要的銜接協調,確保在總體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間配置上相互協調、時序安排上科學合理。年度計畫要與本規劃綱要相銜接並滾動實施。
完善評估機制。加強對規劃綱要的年度監測評估,建立健全規劃綱要指標體系的統計和評價制度,確保數據權威準確、科學合理。創新評估方式,引入社會機構評估等第三方評估機制,增強規劃評估的準確性和廣泛性。對規劃綱要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採取相應對策措施。建立規劃中期評估制度,根據經濟運行狀況及發展實際,按程式對規划進行必要的調整。
強化實施監督。建立規劃綱要實施督促檢查機制,加強對本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監督,自覺接受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主動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民眾社團的橋樑和監督作用,促進各級各類規劃的有效實施。
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幹部民眾,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團結拼搏,艱苦奮鬥、真抓實幹,為圓滿完成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任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我市被確定為全國42個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大西鐵路客運專線(太原-西安段)、太中銀鐵路建成通車,太原鐵路南站樞紐建成投運。城市基礎設施更趨完善,建成中環快速交通體系,標誌著太原步入立體交通時代。提質改造府東府西街、建設路、并州路等為代表的一批城市主幹路網,累計新建改造主次幹道200餘條、背街小巷微循環350條,總計實施里程520餘公里。太原被列為國家首批“公交都市”創建示範城市,建成公交專用道126.8公里。公共腳踏車服務系統高效運行,建成服務點1285個,投放腳踏車4.1萬輛。結合城市道路改造,配套實施供熱、供水、供氣、園林綠化、市容環衛、防洪防汛、污水處理等一批工程,極大地提高了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汾東商務區等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進展順利,太原晉中同城化步伐加快。不斷加大縣鄉交通建設力度,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目標,完成1014個建制村街巷硬化“全覆蓋”工程,總計7307公里。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採煤沉陷區治理快速推進,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率達到23.5%,超過國家標準3.5個百分點。
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全力推進“五大工程”,全面實施“五項整治”,省城環境質量改善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不斷加大節能降耗力度,大力取締、關閉和淘汰落後產能,全市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9.7%,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23.6%。全面加大減排工作力度,市區五年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億平方米以上,拆除燃煤鍋爐1900台左右,拔掉“城中村”黑煙囪3.9萬根,累計關停污染企業322家,涉煤和水泥行業基本退出主城區。共淘汰老舊機動車和黃標車21.67萬輛,更新清潔能源公車1200輛。市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市區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累計下降20%左右,2015年市區優良天數230天,較新標準開始執行的2013年增加68天。汾河太原段水質進一步改善,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100%。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16.02%提升到23%。新建一批公園綠地,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2010年的36.8%提高到2015年的4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9.59平方米增加到11.56平方米。
民生事業持續改善。進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人民民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財政支出向民生方面傾斜,2015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全部支出的82.5%。推動民生事業不斷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727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626元。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累計新增就業人數54.09萬人,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加,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和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保障實現制度全覆蓋。實施“百校興學工程”,新建改擴建項目學校875所。實施“百院興醫”工程,47個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全市新農合參合率保持在98%以上。
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提升政府效能,充分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積極推進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多項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深化煤焦公路運銷體制改革,取消了部分行政授權。加大民營經濟扶持力度,民營經濟增加值由2010年的842.50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571.53億元。完善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政策,深化政銀企助保貸制度,為企業發展“施肥增養”。加快金融創新步伐,全方位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新三板”上市企業達到20家,創業板上市實現“零”的突破。國企、財稅、工商登記、醫藥衛生、公務用車等方面改革取得新成效。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實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著力構建並規範政務服務平台、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對接“一帶一路”,聯繫京津冀,區域合作不斷深化。成功舉辦中博會、農博會等大型會展活動,招商引資取得新進展。外貿進出口總額不斷提高,對外貿易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跨境電子商務起步發展,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基地投入運營。
- 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著力抓好一批重大不穩定因素化解,按照“屬地屬事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分類分項、分層分級落實化解責任,從源頭上控制和化解不穩定因素。及時妥善處置各類突發事件,堅持抓小抓早抓苗頭,把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採取強有力措施,進一步防範和化解金融、房地產等領域各類問題,加大對票據詐欺、非法集資、高利貸、地下錢莊等違法犯罪的活動查處力度,有效防範社會風險,維護社會穩定。深入推進“平安省城”建設,持續開展“打黑除惡”專項鬥爭,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綜合治理,切實增強了全市人民民眾的安全感。安全穩定形勢持續好轉,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全面加強各行業各領域的安全生產工作,切實消除隱患,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減少一般性事故。
專欄1: “十二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 |||||||||||||
類 別 | 序號 | 指 標 名 稱 | 2010年 | 規劃目標 | 實現情況 | 屬 性 | |||||||
2015年 | 累計或 年均增長(%) | 2015年 | 累計或 年均增長(%) | ||||||||||
經 濟 增 長 和 結 構 調 整 | 1 |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 1781.35 | 2800 | 9 | 2735.34 | 8.4 | 預期性 |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億元) | 577.65 | 860 | 11 | 600.48 | 8.3 | 預期性 | |||||||
2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億元) | 138.48 | 278 | 15 | 274.24 | 14.6 | 預期性 | ||||||
3 | 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 916.48 | 2500 | 25 | 2025.61 | 19.8 | 預期性 | ||||||
4 |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年上漲幅度(%) | 3.0 | 控制在3%左右 | 0.4 | 2.6 | 預期性 | |||||||
5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 825.85 | 1660 | 15 | 1540.80 | 13.3 | 預期性 | ||||||
6 | 糧食總產量(萬噸) | 32.16 | >25 | — | 29.93 | — | 預期性 | ||||||
7 | 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 54.2 | 52 | — | 61.3 | — | 預期性 | ||||||
8 | 城鎮化率(%) | 82.54 | 84 | — | 84.4 | — | 預期性 | ||||||
9 | 外商直接投資(億美元) | 5.85 | 11.8 | 15 | 8.5 | 7.8 | 預期性 | ||||||
10 | 外貿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 79.12 | 100 | 5 | 106.77 | 6.2 | 預期性 | ||||||
人 力 資 源 和 自 主 創 新 | 11 |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 | 2.88 | 3.5 | — | 3.4 | — | 預期性 | |||||
12 | 每十萬人專利申請量(件) | 143 | 300 | — | 149 | — | 預期性 | ||||||
13 |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 7.58 | 12以上 | — | 9.1 | — | 預期性 | ||||||
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 | 14 |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 | 90.65 | 95 | — | 95.5 | — | 預期性 | |||||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 97.5 | >97 | — | 98 | — | 約束性 | |||||||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 96 | >97 | — | 97 | — | 預期性 | |||||||
15 | 市級公益文化設施達標率(%) | 76 | 90 | — | 80.44 | — | 預期性 | ||||||
16 | 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萬人) | — | 129 | — | 134.06 | — | 約束性 | ||||||
17 | 城鄉居民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萬人) | — | 71 | — | 72.47 | — | 約束性 | ||||||
18 | 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萬人) | 196.8 | 236 | — | 242.18 | — | 約束性 |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 | 98.15 | 98 | — | 99.7 | — | 約束性 | |||||||
19 |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 89.4 | 95 | — | 95 | — | 預期性 | ||||||
20 | 城鎮登記失業率(%) | 3.4 | 每年控制在4%以內 | 3.43 | — | 預期性 | |||||||
21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萬人) | 10.82 | 每年新增10萬人 | 10.5 | — | 預期性 | |||||||
22 | 轉移農村勞動力人數(萬人) | 1.38 | 每年1萬人以上 | 1.2 | — | 預期性 | |||||||
23 | 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套) | 18740 | [14.5] | — | [22.7] | — | 約束性 | ||||||
24 | 財政對科技、教育、農業投入的總支出(億元) | 49.46 | 大於一般預算內支出增長幅度 | 90.41 | 17.2 | 預期性 | |||||||
25 | 人口自然增長率(‰) | 5.65 | 每年控制在6‰ 以內 | 4.59 | — | 約束性 | |||||||
殘疾人康復覆蓋率(%) | 57.2 | 95 | — | — | 預期性 | ||||||||
26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7258 | 31800 | 13 | 27727 | 11.0 | 預期性 | ||||||
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 | 27 |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 7611 | 14000 | >13 | 13626 | 12.1 | 預期性 | |||||
28 |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人/億元) | 0.15 | <0.15 | — | 0.041 | — | 約束性 | ||||||
煤炭生產百萬噸死亡率(人/百萬噸) | 1 | <0.2 | -8 | 0 | — | 約束性 | |||||||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人/十萬人) | 1.65 | <1.65 | — | 0.687 | — | 約束性 | |||||||
萬車死亡人數(人) | 2.44 | 2.2 | [-10.6] | 1.93 | [-12.3] | 約束性 | |||||||
生 態 建 設 和 環 境 保 護 | 29 |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噸標準煤) | 1.71 | — | -3.5 [-16] | — | -4.3 [-19.7] | 約束性 | |||||
30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 | — | 2 | — | — | 約束性 | |||||||
31 |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 29.56 | — | [-27] | — | [-23.6] | 約束性 | ||||||
32 | 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 | 0.526 | 0.54 | — | 0.54 | — | 預期性 | ||||||
33 |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52.27 | 56 | — | 68.13 | — | 預期性 | ||||||
34 | 市區PM2.5濃度(微克/立方米) | — | — | — | 62 | — | 預期性 | ||||||
主要污染物排放(萬噸) | 二氧化硫 | 14.38 | 11.42 | — | 11.10 | — | 約束性 | ||||||
化學需氧量 | 2.78 | 2.09 | — | 2.05 | — | ||||||||
氮氧化物 | 14.79 | 12.39 | — | 11.15 | — | ||||||||
氨氮 | 0.56 | 0.41 | — | 0.40 | — | ||||||||
煙塵 | 6.71 | 5.16 | — | 4.90 | — | ||||||||
工業粉塵 | 1.83 | 1.52 | — | 1.47 | — | ||||||||
生 態 建 設 和 環 境 保 護 | 35 |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CO2排放降低(%) | — | [17] | — | — | 約束性 | ||||||
36 | 城市燃氣普及率(%) | 95.1 | 98 | — | 98.55 | — | 預期性 | ||||||
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 | 87.4 | >95 | — | 95.08 | — | 預期性 | |||||||
37 |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94.8 | 98 | — | 100 | — | 預期性 | ||||||
城市污水處理率(%) | 61.76 | 90 | — | 90.35 | — | 預期性 | |||||||
38 | 耕地保有量(萬畝) | 191.154 | 185.5 | — | 196.95 | — | 約束性 | ||||||
39 | 造林 綠化 | 森林覆蓋率(%) | 16.02 | 23 | — | 23 | — | 約束性 | |||||
森林蓄積量(萬立方米) | 472 | 550 | — | 550 | — | ||||||||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 36.8 | 40 | — | 41 | — | 預期性 | |||||||
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平方米) | 9.59 | 11 | — | 11.56 | — | ||||||||
註:1.[ ]內為5年累計數; 2.因統計口徑變化,“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15年為新口徑數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為新口徑數字; 3.2010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按照2005年不變價GDP計算為1.71噸標準煤; 4.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含三縣一市。 5.部分指標2015年數據仍在進一步核算中,故部分2015年實現情況數據暫時空缺; 6.正文及表中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太原市統計年鑑-2016》為準。 | |||||||||||||
第二節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
經過“十二五”以來的發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又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展望“十三五”,我們既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也存在諸多風險挑戰。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已開發國家加快推動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歸,其他開發中國家競相推進工業化進程,我國產業發展面臨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我市作為傳統重工業城市受到的衝擊更加明顯。同時,隨著全球產業升級調整出現新趨勢,新科學、新技術不斷進步,為我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供後發優勢,為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對外合作提供新機遇。
從國內形勢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最佳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我市擁有的傳統要素優勢逐步減弱,實現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接替產業培育還需要較長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家對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倒逼我市必須激發內生動力、最佳化經濟結構、轉換髮展動力、轉變發展方式。
從全省、全市形勢看,全省面臨著政治、經濟、民生和生態的“立體型困擾”,面臨著破解“資源型經濟困局”的重大課題,這對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巨大挑戰。省委、省政府實施“六大發展”、“三個突破”、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等戰略舉措,深入推進轉型綜改區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釋放了活力。省委、省政府對太原提出發揮“六個表率”的要求,出台《關於支持太原市率先發展的意見》,為我市加快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從我市情況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條件有利、優勢明顯。具有產業基礎優勢,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製造業基礎較好,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具有資源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人力資源,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寶貴財富;具有交通區位優勢,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有著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雙向支撐作用,與周邊大城市和經濟圈都有便捷聯繫;具有歷史文化積澱優勢,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豐富,人文積澱厚重,共同的歷史責任和價值追求有利於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匯聚發展力量;具有省會城市優勢,在發展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等方麵條件得天獨厚。特別是通過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討論落實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全市黨員幹部隊伍紀律更加嚴明、作風不斷改進、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人民民眾對加快發展的期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優。資源型產業依賴較大,新舊產業接續不力,產業層次不高,還不能有力支撐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二是創新動力不足。創新體系不完善,創新平台較少,科研投入不足,創新成果轉化不夠,創新帶動作用不強。三是開放水平不高。主動融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還存在不足,開放平台運轉不暢,招商引資引智水平不高,尚未形成高水平的開放格局。四是城鄉協調發展有差距。城鄉二元結構特徵明顯,城鎮化質量不高,縣域經濟不大不強,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不快。五是民生欠賬較多。公共服務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還不完善,安全生產基礎還不牢固,還難以滿足人民民眾對各項民生事業發展的期望,婁煩、陽曲兩個貧困縣還未整體脫貧。六是生態環境脆弱。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不完善,城市綠化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較低,水土涵養程度不高,大氣、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環境質量全面改善任務艱巨。七是發展環境不優。服務型政府建設、政府職能轉變和幹部作風改進還需加大力度,“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還需進一步鞏固,領導幹部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還需進一步提高,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綜合判斷,我市發展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和嚴峻挑戰。必須深刻領會、準確把握中央和省委對當前形勢的分析判斷,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繼續保持“三個高壓態勢”,創造更優發展環境;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實施創新驅動,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健康發展;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和突出問題,不斷厚植髮展優勢,實現各項目標任務;必須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切實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必須加強黨員幹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帶領全市人民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第三節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落實省委“五句話”總要求,以實施“五個一批”為重要載體和抓手,積極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廉潔和安全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努力實現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率先發展。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堅持科學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必須堅持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於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必須堅持推進法治建設,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確保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第二章 “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發展思路
第一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
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省委對太原提出的“六個表率”要求,綜合考慮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條件,今後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結構得到新最佳化。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以上,力爭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經濟總量突破4000億元。發展空間得到最佳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消費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增強,出口進一步擴大。農業現代化進程持續加快,傳統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十三五”期間,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人才強市建設取得實效。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力爭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十三五”末,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
——民生改善達到新水平。居民人均收入與經濟成長同步,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力爭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全市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婁煩、陽曲兩個貧困縣摘帽。就業比較充分,城鎮新增就業4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以內。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完善,教育發展更加優質均衡。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完善,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安全生產形勢向穩定好轉堅實邁進。
——城市功能實現新提升。城市空間布局更加最佳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立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不含步行)達到40%以上。力爭170個城中村全部完成整村拆遷並同步改造建設。2017年基本完成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2018年基本完成城區範圍內棚戶區改造。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省會城市功能和輻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城市特色得到彰顯,品質品位明顯提升。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在84.4%的基礎上繼續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力爭達到75%。
——文化建設取得新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力爭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文化強市建設步伐加快,文化事業整體水平、文化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十三五”期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左右。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更加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生態環境得到新改善。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螢幕障基本形成。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顯著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PM2.5排放量逐年下降,重污染天氣大幅度減少,空氣污染指數下降15.5%,市區優良天氣率力爭達到80%左右,地表水水質、污水處理率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30%,森林蓄積量達到680萬立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左右。城鄉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
——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發展動力和活力顯著增強。開放型經濟和對外合作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在全省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十三五”期間,實際引進外來投資累計達到5000億元。
——民主法治取得新進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服務型政府建設成效顯著,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發展環境更加最佳化。法治太原建設全面推進,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第二節 用五大發展理念推動“六大發展”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堅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著力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廉潔和安全發展,是我市“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重要遵循。
著力推動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著力推動協調發展。堅持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後勁,重點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和平衡性。
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著力推動開放發展。堅持以開放促發展,對內對外開放協調、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著力推動共享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帶領全市人民共同實現全面小康。
著力推動廉潔和安全發展。堅持廉潔發展底線意識,實現經濟發展與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性互動。堅持安全發展紅線意識,始終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切實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第三章 推動創新發展 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換檔、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節點,我市轉方式調結構任務繁重,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增強發展的活力和後勁。
第一節 培育發展新動力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發展新常態,發揮投資、消費、出口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強化“三個突破”戰略引領,推動發展動力、發展結構、發展方式提質升級,創造率先發展新路徑。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始終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主動研究經濟發展規律,不斷推進科學發展,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合力。積極落實巨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要求,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在挖掘有效需求中厚植髮展優勢,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努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增長。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加法”,瞄準世界產業技術發展前沿,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抓手,引進建設一批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傾力支持創新型企業加快發展,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減法”,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落實好中央和省出台的企業減負鬆綁各項政策措施,為企業降低稅費、財務、物流、人工、制度性交易等成本,改造、提升、最佳化煤焦冶電等傳統優勢產業,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乘法”,創新發展理念,推動“雙創”和“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行動計畫,以新技術帶動新產業,以新空間發展新業態,培育經濟成長的“乘數因子”,創造新產業“幾何式增長”。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除法”,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化解房地產庫存,清理殭屍企業,促進產業最佳化重組,提升要素投入的綜合效率,清除經濟發展路上的“攔路虎”。通過破解制約發展的一切束縛,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讓新動能茁壯成長,傳統動能煥發生機。
專欄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調整最佳化投資結構,支持鼓勵社會投資,努力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發揮好有效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
深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調整和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制度,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優惠範圍,合理降低投資門檻。發揮財政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槓桿作用,創新融資方式,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理順政府投資管理體制,規範政府融資平台管理,規範政府投資行為,防範投資風險。完善政府投資項目稽察制度,加強社會投資項目事中事後監管。
加大重點領域有效投資。堅持擴大有效投資與落實重大決策部署、最佳化產業結構、深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相結合,以增量投資最佳化和存量投資調整為手段,調整最佳化三次產業投資結構,引導投資向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領域傾斜,搶占提高競爭力的戰略制高點,提供更優質、更多樣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以“五個一批”為基本載體和抓手,本著目標和問題導向,圍繞增強綜合實力,在科技前沿、信息網路、高端裝備、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重大產業項目;著眼提升基礎支撐能力,在交通路網、新型城鎮化、城中村改造、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瞄準破解民生社會事業發展瓶頸,在教育發展、促進就業、健康養老、文化衛生等方面實施一批重大民生項目。最佳化城市國土空間,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投資擴張。
最佳化投資環境。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鼓勵引導民間投資的各項政策,進一步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加大對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領域建設的支持力度。改變過去注重直接投資和減稅讓利等傳統發展模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廣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吸引社會資本更多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完善固定資產“六位一體”等一系列有效抓投資的工作機制。最佳化投資審批流程,依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投資環境。
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深挖內需潛力,持續擴大消費需求,催生新的消費業態,增強消費對經濟成長的拉動力。到202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000億元。
夯實消費基礎。鼓勵發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流通新興業態,提高流通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加快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協同發展,改造提升市縣鄉村四級物流配送網路基礎設施,實施城市快遞物流共同配送試點工程,搭建同城快遞共同配送信息平台,最佳化“最後一公里”快遞配送服務網路。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實施“快遞+特色農產品”工程,採取農超對接、農市對接、農校對接、社區直銷等多種形式打造以蔬菜為重點的農產品流通網路。“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建改建50個鄉鎮農民綜合服務社、1000個農民綜合服務站。
提升消費能力。充分發揮省城優勢,多措並舉創造就業崗位,以就業帶動增收,以創業帶動創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構築社會保障安全網,增強居民消費的信心和動力。完善鼓勵居民合理消費的財稅、信貸等政策,落實國民休閒計畫和帶薪休假制度,更好地滿足廣大市民消費需求,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
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引導推動居民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由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升級、由傳統消費向新型消費升級,朝著智慧型、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信息消費等基於“網際網路+”的新模式、新熱點,穩定住房、汽車等大宗消費,培育健康養老消費,刺激信息消費,升級文化旅遊消費,鼓勵綠色時尚消費,提升農村消費。
最佳化消費環境。支持消費金融創新,積極穩妥地推動消費信貸、家庭理財等新興消費金融發展。加強城鄉消費市場監管體系和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完善標準體系和信用體系,規範消費市場秩序。強化企業責任意識和主體責任,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營造高效便捷放心消費環境。
充分發揮出口的促進作用。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扶持培育一批外向型龍頭企業、拳頭產品,鼓勵企業進行境內外商標註冊、創建自主出口品牌。穩定傳統優勢產品出口,拓展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充分發揮綜合保稅區作用,擴大商貿物流、跨境電子商務等出口業務範圍。暢通國際物流通道,抓住“一帶一路”倡議機遇,促進與天津港、青島港、連雲港、歐亞大陸橋等國際物流通道的互聯互通。“十三五”期間,全市對外貿易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競爭力顯著提升,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顯著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進一步提高。
第二節 拓展發展新空間
著力拓展地上地下發展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網路經濟空間,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
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大力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最佳化國土空間結構。
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不斷完善中心城、新城、中心鎮三個等級的城鎮化空間結構,對全市人口分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設施、資源利用、生態涵養、環境保護等進行科學規劃、合理配置,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的多元城鎮化載體。以城六區為主的中心城區是太原城市化持續發展區,要以完善省會功能和都市功能為發展方向,體現省會城市的繁榮繁華和服務創新能力。清徐和陽曲兩個新城是太原城市化的重要增長極,在作為中心城功能疏解主要承接地的同時,積極承接中心城產業轉移,做大做強工業經濟,切實提升綜合實力。大盂、徐溝、孟封、泥屯、姚村、北格、陽曲鎮等規劃區範圍內區位條件優、資源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鎮,是農村地區行政管理、公共配套、社會服務、交通出行等各項功能的基本載體,要在城鎮化過程中發揮好強功能、優服務、顯實力、聚人口的示範作用,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承載能力。
大力推動片區建設。謀劃布局一批產業集聚、功能完備、特色明顯的發展片區,推動城市擴容提質。加快山西科技創新城、國家級開發區、武宿綜合保稅區、南客站等區域融合發展,建設集企業總部、金融商務、旅遊服務、文化展示等為一體的汾東商務區,集聚城市高端功能。加快建設以晉陽湖區、晉祠景區和明太原縣城為中心、工業遺址公園和文化創意產業園為依託的晉陽片區建設,打造唐風晉韻特色濃郁的文化休閒旅遊區。加快建設三給片區,完善商貿、醫療、教育、文化旅遊等功能,建成北部地區公共服務中心、宜居生活片區。完善長風商務區建設,使其成為融功能與品質、文化與商業、歷史與現代於一體的新的城市中心區。加快老城區有機更新,通過舊廠區、棚戶區改造,挖掘城市空間潛力,完善商業、文化服務功能,打造特色街區。
全力推進城中村改造。把城中村改造作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發展工程和重大戰略工程。大力發揚“積極作為、攻堅克難、依法辦事、為民謀利”精神,堅持為民謀利、依法辦事、陽光操作、分類指導的原則,舉全市之力堅決打贏城中村改造這場硬仗。力爭到2020年完成全部170個城中村整村拆遷任務,同步推進改造建設。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緊密結合,以規劃引領為先導、區級政府為主體、惠民政策為根本、平安拆遷為底線、合作團隊為關鍵、審批效率為保障,牢牢把控社會風險、成本風險、資金風險和市場風險。多渠道籌集改造資金,吸引有品牌、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參與城中村改造。把拆遷作為重中之重,切實做到依法拆遷、和諧拆遷、安全拆遷、按期拆遷。把回遷放在突出位置,確保村民回遷安置房手續完善、品質優良。抓住城中村改造的機遇,同步規劃教育、文化、體育、醫療、社會管理、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步配套水電氣暖、道路、綠地、停車場、環衛等基礎設施,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整體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將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與房地產去庫存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和鼓勵居民通過選購存量商品房等實施貨幣安置,儘量壓縮實物住房安置,減少過渡期和周轉費,讓民眾提前享受改造的成果。把城中村納入城市統一管理體系,推行“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的管理體制,健全完善“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縫隙”的格線化“一張圖”城市管理新格局,嚴格控制違法建設,堅決杜絕新的城中村出現。通過城中村改造,變城市的暗點為城市的亮點,實現省會城市的華麗轉身。
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以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為抓手,拓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空間,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完善市域交通體系。著力構建“三環十線七放射,一網兩縱四橫兩樞紐”的現代綜合交通網路,完善級次匹配、路網完整的市域快速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公路鐵路協調的陸域對外通道。重點抓好“三橋兩路”、環城高速公路互通、太原二環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設,加快支路網和背街小巷改造,提高城市路網聯通性和可達性。加強太原經濟圈各城市間的路網對接。積極創建國家公交都市,最佳化公交線網布局,努力構建軌道交通、公車、計程車、公共腳踏車無縫對接的城市公共運輸體系,“十三五”末全市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不含步行)達到40%以上、中心城區公共運輸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公共腳踏車達到6萬輛。
建設安全可靠、清潔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加強城市供水系統建設,新建供水管道800公里,配套建設供水加壓站10座,解決東、西山等城市高地公共供水壓力不足的問題;繼續實施關井壓采,關閉226個單位的自備井364眼,“十三五”末力爭實現城市公共供水全覆蓋。加強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建汾東污水處理廠,搬遷河西北中部、南堰、楊家堡污水處理廠,完善晉陽、侯家寨、城南污水處理廠系統主幹管網,“十三五”末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總處理能力達到97萬立方米/日,基本實現污水全處理、再生水回用率不低於25%。加快熱源項目和供熱管網項目建設,重點抓好古交興能電廠、大唐太二電廠、太鋼電廠、瑞光熱電廠、嘉節燃氣熱電廠、華能東山燃氣熱電廠、太古長輸管線、太原南部長輸管線等項目建設,由遠郊常規熱電聯產及工業餘熱承擔基礎負荷,利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承擔尖峰負荷,現狀大型燃煤熱源廠作為備用熱源,其他清潔能源供熱為補充,構建“多源一網”的總體供熱格局,全面取代分散燃煤鍋爐和城中村土小鍋爐,清潔供熱能力達到2億平方米以上,基本形成安全穩定的熱源保障體系,實現清潔供熱全覆蓋。加強城鎮燃氣輸配系統、高壓管網及配套場站建設,增強季節性調峰能力,“十三五”末天然氣供應規模達到10億立方米、城鎮燃氣普及率達到99%。加強電力保障,重點抓好500千伏龍城供電及送出等工程建設,建成太原北、晉安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23座,新增輸電線路812公里、配電線路1125公里,全社會用電量達到304億千瓦時、最大負荷達到545萬千瓦,滿足生產生活電力需求。
建設市容環衛、照明等公共服務保障體系。按照補齊短板、完善功能、提檔升級的目標,以推進清徐環衛產業園為重點,著力抓好環衛設施建設;提高市容環境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重點地區、環境薄弱地區的環境建設與整治,加強機掃沖洗,推行垃圾分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加大鄉村清潔整治力度,逐步達到鄉村垃圾收處全覆蓋。全面推進老舊街巷、小街巷的照明設施改造,提高城市照明設施建設和維護水平,照明設施著燈率、完好率保持在98.5%以上,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城市道路裝燈率達到100%。
加強城市公園綠地建設。推進晉陽湖、植物園、汾河三期、迎澤公園等重大園林景觀項目建設改造,與城郊森林交相輝映,凸顯“三面環山、一水中分”的山水城市大格局。按照居民出行500米見園覆蓋率達90%要求,結合城中村改造合理布局公園綠地,豐富公園門類。加強城市道路兩側綠化,力爭城市道路綠地達標率達到80%、道路綠化普及率達到100%、林蔭路推廣率達到85%。結合道路建設和邊山支河改造,推進城市防護綠地建設,力爭城市防護綠地實施率達到90%、河道綠化普及率達到80%。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民眾性植綠活動,引導社會力量投入綠化建設。“十三五”末,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力爭達到42%左右、37%、12.03平方米,各項園林綠化指標達到或超過“一星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
拓展地下發展空間。牢固樹立“先地下、後地上”理念,正確處理“面子”與“里子”關係,加快編制地下空間利用規劃,建立由交通、人防、市政和商業等設施構成的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體系,促進城市空間立體化、集約化。
加快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加快城市地下管網普查,建立地下管線資料庫。結合新區建設、老區改造,在城市高密度建設地區、道路運輸繁忙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需求高的地區統籌安排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十三五”期間,啟動建設晉陽—長風、河西北中部、河東北部、龍城大街、小店南部等區域地下綜合管廊,結合道路建設改造實現中心城區架空線路全部入地。同步配套建設消防、供電、照明、通風、排水、通訊、監控等附屬設施,提高智慧型化監控管理水平,確保管廊安全運行。
加快地下公共停車場建設。綜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合理布局、加快建設公共停車場。修訂並提高新建建築停車配建標準。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對外開放停車場庫。力爭中心城區新增10萬個公共停車位,並按比例配建充電樁設施,保障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有效緩解停車難問題。
加快軌道交通建設。捷運2號線投入運營,3號線和1號線一期工程基本建成並投入試運營。推動太榆城際鐵路建設。“十三五”末,全市軌道交通出行量達76萬人次,其中城市軌道交通67萬人次、城際軌道8.5萬人次,軌道交通占公共運輸出行比例約為21%。
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完善道路交通、公園綠地、排水防澇體系等建設,促進城市水系統良性循環,中心城區基本實現雨污分流。實施街頭、遊園和道路等綠地改造提升工程,提升綠地滲、蓄水等功能。完善太鋼北線、南站地區、汾東商務區南北線、山西科技創新城及化工排洪區防洪系統。新建大村、西蒲、晉陽古城等雨水泵站,解決區域排水問題,全面提高城鄉防洪能力。
專欄4: 水利建設重大工程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全市250個自然村、20萬人的水質、水量、方便程度、保證率等飲水安全問題;
水環境修復工程:開展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包括汾河古交段、汾河三期、汾河清徐段等濕地建設。
防洪抗旱工程:全面完成和完善城區範圍內十條河道的綜合治理美化工程,即南沙河、北沙河、北澗河、北排洪溝、玉門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風峪河、太榆退水渠。興建古交御道川水庫。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對11箇中型灌區以及小型提水灌區的閘壩、泵房、機電設備、輸電線路進行更新改造,對乾支渠防滲節水配套,對渠系建築物進行更新改造、維修加固,對蓄水設施進行除險加固。
拓展網路經濟空間。實施“網際網路+”理念和行動計畫,推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支持基於網際網路的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等各類創新。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以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和“寬頻中國”示範城市為抓手,加強電子商務技術創新,拓寬電子商務套用領域,打造電子商務全產業鏈,推動網路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進電子商務平台建設,充分發揮鋼鐵、煤炭、特色農產品等產業優勢,依託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焦炭交易中心等行業電子商務平台,規範發展集交易、電子認證、線上支付、物流服務、信用評估等服務於一體的第三方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積極搭建快遞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合作平台。實施電子商務示範工程,依託太原高新區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培育支持貢天下、百事幫等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做大做強。依託柳巷—鐘樓街百年傳統商圈和長風街—親賢街新興現代商圈,創建電子商務特色示範街區。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子商務信用體系、統計監測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電子商務標準體系和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到2020年,網路平台交易額突破200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
積極推進電子政務。以為民服務中心啟用為契機,聚焦 “強化信息公開” “陽光使用權力”兩個核心要求,推動政務公開向更高層次的以“網上辦事”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政務信息數據服務和便民服務平台方向發展,加快構建統一的全市虛擬網上政務大廳。大力推進政府入口網站系統、辦公系統、網上審批系統、電子印章系統以及城鄉應急聯動管理系統等部門信息服務系統建設。推動電子政務數據共享平台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
加快建設智慧城市。推進“三網融合”試點建設,加快光纖寬頻網路、寬頻普及提速、無線上網服務、4G網路最佳化覆蓋等工程建設。在全市重點場所逐步實施“WLAN建設與服務項目”建設。推進資源整合和大數據套用,建立太原城市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完善“數字太原”共享資料庫建設,推動“數字太原”向“智慧太原”時空信息雲平台升級,與各部門共建共享。
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強化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完善網際網路應用程式(軟體)安全管理機制。在推進數據共享的同時,更加注重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加強網際網路行業自律,打擊非法網路活動。制定網際網路安全應急預案,依法查處危害網路公共安全的行為。
第三節 構建產業新體系
圍繞一產提質增效、二產支撐引領、三產做大做強的思路,推進三次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形成以新型工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都市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產業格局。
實施工業強基工程。依託大集團引領、大項目帶動、園區化承載、集群化發展,推動工業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打造3個千億級產業基地、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新增2-3個百億企業。“十三五”期間,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
最佳化提升現代高載能產業。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利用高新技術和更新改造措施最佳化提升高載能產業,促進煤炭、焦化、電力、冶金等行業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發展,實現能源就地消納增值。鼓勵煤炭企業與電力、焦化、煤化工強強聯合,逐步形成煤—電—化、煤—焦—化、煤—電—材等以煤為基綜合發展的企業或集團,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結構。圍繞優質高效清潔利用,實施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等新型煤化工項目。加快轉變焦化產業發展方式,以初級化產品精深加工為突破口,逐步實現以焦為主向焦化並舉和以化為主轉變,穩步消化焦炭產能過剩,培育壯大焦爐煤氣化工合成、煤焦油深加工和粗苯精製產業鏈,實現焦化產品精細化、系列化、規模化、高附加值化。改造提升冶金產業,合理控制鋼鐵、原鎂產能,最佳化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深加工產業鏈。最佳化調整電源結構,堅決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小火電機組,積極推進熱電聯產工程,加快建設大容量、高參數和低熱值燃料大型坑口火力發電機組、熱電聯產機組和煤層氣、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電項目。
打造三個千億級產業基地。打造千億級高端裝備製造業產業基地。圍繞“中國製造2025”,實施創新驅動,促進太原裝備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依託晉西、智奇、中車太原鐵路裝備造修基地等做大做強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產業;依託太重、陽煤化機等做優做精煤機及煤化工成套設備;依託江鈴重汽、比亞迪電動車等打造重裝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依託太重發展大型鑄鍛件設備、大型起重設備等高端重型裝備,並帶動相關中小企業發展配套產業,形成從高端裝備到低端產品全覆蓋的完整鏈條。打造千億級新材料產業基地。以加快材料工業升級換代為主攻方向,以提高新材料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通過產學研用相結合,大力推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帶動作用強的新材料產業規模化發展。依託太鋼和不鏽鋼園區,延伸不鏽鋼材料—不鏽鋼市場及物流配送—不鏽鋼製品深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條,大力發展不鏽鋼深加工產業集群,著力打造全國最大、最強的不鏽鋼深加工基地。依託大型煤化工上市企業及國家級煤化工和精細化工研究院所等資源,以活性炭、油墨塗料生產用高分子材料等優勢產品為基礎,形成橫向成群、縱向成鏈的化工產業集群,把太原建成全國新型化工產業示範區和主要基地。加大鎂鋁合金高端產品研發和生產力度,建成鎂業裝備製造基地。依託太鋼、陽煤化工、匯鏹等企業,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先進複合材料,拓展碳纖維製品、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鏈條。打造千億級信息產業基地。加快發展具有我市產品特色和結構優勢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著力打造以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為基礎,系統集成軟體和信息服務以及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為支撐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以太原經開區、高新區為載體,依託富士康、大族數控、羅克佳華等企業,大力推動移動通信終端設備、筆記本電腦、新型平板顯示成套設備、電子儀器儀表裝置等產品研發製造。以中天信安防科技為龍頭,建設安防監控產品設備系統研發產業基地。
打造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打造百億級節能環保產業集群。依託太鍋集團大型循環流化床等領先技術,做大做強節能環保型鍋爐、純電動汽車、空氣源熱泵、環境自動監測系統等行業;推進工業節能節水、廢水污染治理與利用、大氣污染防治、噪聲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培育廢舊資源回收—拆解—深加工—再利用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打造百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依託汾機、晉機等裝備製造業骨幹企業,發展風力發電裝備,開發環保新能源設備、節能裝置等產品;依託太重風電裝備、中電科光伏等項目,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壯大新能源產業規模。打造百億級綠色食品產業集群。依託清徐醋業、六味齋的優勢產品,建設3-5個綠色食品工業集聚區,發展老陳醋、肉製品加工、奶製品、豆製品、高檔葡萄酒釀造及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推動水塔、紫林、東湖、寧化府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上市融資。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立足省會優勢,加快結構最佳化升級,著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使服務業成為經濟成長的“穩定器”“加速器”。“十三五”期間,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
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以滿足民眾多樣化的社會服務需求為目標,以健康、時尚、休閒為方向,構建以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文化旅遊、養老、健康、教育培訓、居民和家庭服務、體育等行業為主體的優質生活性服務體系。加快傳統商圈改造。充分發揮未來太原市立體交通網路的優勢,藉助城市快速路、捷運形成的交通節點,依託原有服務業聚集區的基礎設施優勢,進一步最佳化生活性服務業空間布局。改造提升柳巷—鐘樓街、親賢街—長風街等傳統商圈;抓好華潤萬象城、萬達商業廣場、歐亞錦繡綜合體等項目,培育新的城市商圈;建設社區便民商圈。推動批發零售、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堅持政府主導、政策引領、社會主體,建立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和醫養融合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和供給機制,逐步形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會養老服務組織、家政服務、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等多形式、多層面的養老服務結構。支持養老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等機構在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網點,開辦老年餐桌、日間照護、文化娛樂等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項目。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緊急呼叫、家政預約、健康諮詢、物品代購等適合老年人的服務項目。拓展養老服務領域,逐步實現從基本生活照料向健康服務、輔具配置、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法律服務、緊急救援等方面延伸。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托底保障作用。支持社會資本投資養老機構,支持保險資金投資養老服務設施,逐步實現由政府舉辦養老服務機構為主向社會力量多元投資轉變。基本形成新型養老服務產業體系,機構養老和醫養融合床位達3.1萬張以上,千名老人擁有床位40張;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覆蓋所有城市社區,覆蓋所有千人以上村和交通不便、公共服務短缺的遠郊農村。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按照“一環(城市邊山旅遊文化生態景觀環)一帶(汾河生態景觀帶)三區(陽曲黃土風情農耕文化區、清徐現代農業休閒觀光區、婁煩自然風光生態保障區)”布局,實施“旅遊+”戰略,推進旅遊與文化、工業、農業、科技、教育等融合發展,開發多業態、多元化旅遊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把旅遊業打造成為新興支柱產業。加大文化遺存保護開發力度,連片規劃建設以晉祠、天龍山、龍山、蒙山、太山、明太原縣城、晉陽古城、晉陽湖等為核心的晉陽文化旅遊大景區;建設以崛山圍山、汾河二庫、竇大夫祠等為核心的北部文化旅遊大景區;著力打造以鐘樓街歷史街區、純陽宮景區、雙塔景區等為主體的府城文化旅遊街區;引進一流企業,加快開發以青龍古鎮為依託、以文化科技主題公園為主幹的綜合性景區;致力開發太化、礦機等工業遺址旅遊景觀,提升太鋼、醋園等工業景區質量,叫響“唐風晉韻·錦繡龍城·清涼太原”品牌。加強景區道路、旅遊集散中心、諮詢中心、旅遊服務中心、旅遊廁所等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旅遊綜合承載能力,營造規範有序、文明和諧的旅遊環境,努力把太原建設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山水神韻與生態宜居相得益彰、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和區域集散中心。“十三五”期間,全市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
培育壯大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揮省會優勢,大力發展金融服務、研發設計、信息及服務外包、現代物流、商務諮詢等生產性服務業,大幅提升生產性服務企業集中化、規模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形成融合配套、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高效生產性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以物聯網公共信息化平台為依託,合理布局保稅物流、商貿物流、製造業物流、農產品物流、冷鏈物流等業態,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多方物流,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性物流樞紐。推進物流企業與各類市場主體的戰略性重組,形成一批技術水平先進、主營業務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集團;支持以金虎、唐久、美特好為代表的民營商貿物流企業快速發展;引進傳化物流等大型物流企業來我市設立總部或者分支機構。推進物流載體建設,加快建設武宿現代物流園區、丈子頭農產品物流中心等物流園區。加快發展多式聯運,依託鐵路、公路、航空、海運等交通設施,建設配套京滬、京廣、歐亞大陸橋、中歐鐵路等跨區域物流大通道的設施,加強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加快推進以“金融、製造、物流、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總部經濟發展,努力把我市構建成為環渤海經濟圈重要的總部經濟集聚中心,提升綜合競爭能力和對外開放程度。立足地方特色,引進和培育一批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能源產業等研發中心、投資與決策中心等行業總部、區域總部、物流總部和商貿總部。充分發揮全省煤炭能源工業大企業、大集團總部在並優勢,發展能源產業總部經濟,利用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和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平台,吸引省外有實力的能源企業來我市設立行銷、研發總部。依託太鋼資源優勢,不斷拓展不鏽鋼園區規模,引進國內外知名不鏽鋼企業分銷中心和採購中心,建成一流的不鏽鋼製品加工、交易、物流中心和不鏽鋼研發創新中心。充分利用太原在資源、產業、研發和政策、裝備製造等方面的優勢,吸引國內外知名鎂業企業來太原設立總部和研發中心。加快發展商業諮詢。圍繞促進全市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商務諮詢服務業專業化、多樣化和網路化水平,形成種類齊全、分布廣泛、功能完善的現代商務諮詢服務體系。依法健全商務諮詢服務從業評價制度和信用管理體系。建立健全商務諮詢信息資料庫,擴大商務諮詢信息來源。加強智慧財產權諮詢服務和發展檢索、數據分析加工等基礎服務,發展戰略規劃、行銷策劃、市場調查、管理諮詢等提升產業發展素質的諮詢服務,發展資產評估、會計、審計、環境諮詢、工程諮詢等專業諮詢服務,不斷拓展商務諮詢服務領域。
培育壯大都市現代農業。做好特色農業、城市需求、產業鏈延伸“三篇文章”,完善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休閒農業服務“三大體系”,建設一批高標準“米袋子”“菜籃子”“奶瓶子”基地,打造城鄉居民的“後花園”。“十三五”期間,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以上。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認真落實耕地保護政策和集約用地政策,推進實施耕地保有量制度,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城市服務型農業。推廣節水、節肥、節能實用技術,提高特色農業綜合效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本農田保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氣象服務、農業機械化等水平,試點耕地輪作休耕制度,鞏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信息化與都市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信息化服務。抓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完善糧食應急供應保障體系,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責任考核和問責制度,維護糧食市場穩定。
抓好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積極實施“百園興農”工程,引導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發展壯大,著力抓好潤恆農產品冷鏈物流、寶迪養殖屠宰加工一體化、九牛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等農業產業化示範項目建設,做大做強肉製品、乳製品、食醋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特色種植園、健康養殖園、農副產品加工園和休閒養生農業園。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堅守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分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公司經營等農業經營新方式。
第四節 全力推進科技創新
強化省城科技創新對全省的示範帶動作用,加快形成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十三五”末,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0%,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6件,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左右。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改革市級科技計畫管理體制。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全市公開統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形成決策、諮詢、執行、評價、監管等各環節職責清晰、協調銜接的管理體制。建立科技計畫管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統籌管理全市各類科技計畫。建立與國家和省科技計畫、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對接機制,爭取政策、計畫、資金項目等支持。完善科技資源開發共享機制,財政投入形成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率達到100%。
調整最佳化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建立市縣兩級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科技投入列為公共財政支出重點。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績效考評跟蹤機制,切實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率和效益。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基礎和引導作用,突出產業化導向,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通過購買公共服務、發放創新券、補貼運行經費等方式重點支持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眾創空間、中試環節、科技孵化等公共科技活動。綜合運用稅收優惠、後補助、以獎代補、政府採購、運行補貼、貸款貼息、投資入股、融資增信等方式,支持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科技條件建設。
深化市屬科研院所改革。堅持市場導向,開發類科研機構原則上轉制為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成果轉化等科技服務企業,面向市場放開搞活。鼓勵有條件的科研院所建設成果轉化中試基地、研發試驗平台,加大對轉制科研院所承擔的公共科技服務的政府補貼力度。落實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政策,調動科研院所成果轉化積極性。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鼓勵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吸納企業參與制定科技創新政策、規劃和重大科技項目的決策,建立不同行業企業研發投入分類考核辦法,把研發投入達標和研發機構建立作為政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前提條件,探索運用財政補助機制激勵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向重視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企業傾斜,激發和調動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十三五”末,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的比重達到80%以上。
支持企業建立健全技術創新組織。支持規模以上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支持由行業龍頭企業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面向行業中小微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分析測試等公共技術服務。“十三五”期間,圍繞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新建20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超過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都有研發活動,形成生產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格局。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全力打造煤機裝備、電子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重點特色產品集群,爭取形成一批填補國內空白的“首台(套)”重大創新產品,培育一批產值10億元以上的重點科技企業。實施“科技小巨人”企業成長計畫,建立“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產業集群”培育體系,開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認定以及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智慧財產權、科技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務。“十三五”末,全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0家。
大力引進科技創新資源。實施招商引智“三個一百”計畫。加強與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科技合作和產業對接,以對接首都科技資源為重點,加強與中關村地區、中科院系統和清華大學等高校的科技合作與交流。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引進100個高科技企業、100個高科技項目,建設100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支持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強企業在太原設立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
實施高端創新人才支持計畫。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以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方式柔性引進兩院院士和高端創新人才,落實省、市有關獎勵和補助規定。支持各開發區規劃建設專家公寓,解決招商引資落地企業科技人才住房難問題。鼓勵科技人員面向市場研究開發,深入企業解決問題。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離崗創辦科技型企業和轉化科技成果。鼓勵企業實施科研人員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政策。
實施本土科技人才培育計畫。通過“人才+項目+基地”模式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培養人才,有計畫地選拔資助一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到著名大學、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短期培訓。創新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將與企業合作開發項目、套用轉化成果的經歷和業績,作為市屬科研事業單位科技人員晉升專業技術職務的申報條件和任職資格。支持我市職業技術院校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培養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實施科技創新公共平台建設計畫。全力服務和推進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用足用好科創城科技資源、創業孵化、金融服務等三大公共科技服務平台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好科創城對我市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帶動促進作用。充分發揮開發區的支撐引領作用,布局建設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智造、節能環保等專業園區,創建新型創業服務平台,推動創新要素集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充分發揮省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建立常態化產學研供需對接機制,發展科技成果交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新建一批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中試基地。
第五節 全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
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十三五”末,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5%以上。
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最佳化政務服務環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依法依規取消、調整、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提高審批效率。深化“三證合一”商事制度改革,實行“先照後證”“審核合一”“五證聯辦”“網上登記”等制度,放寬新註冊企業場所登記條件限制。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定期向社會公示收費目錄和清單,凡不在目錄清單內的,企業均可以拒絕繳納。全面落實國家各項減稅降費優惠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擴大貸款規模,鼓勵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業務,全方位為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大對“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的政策支持力度。“十三五”末,各類市場主體達到55萬戶,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最佳化公平競爭環境。進一步放開民間投資領域,實行“非禁即入”,推動全領域、全產業鏈向民間資本開放。積極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加快建立項目庫,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民間資本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融資租賃、收購閒置資產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兼併重組或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增發股票,實現產權多元化。大力支持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工業新興接替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都市現代農業,引導民營企業走產業集群發展之路,支持民營企業公平進入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市政養護、垃圾及污水處理、保潔等市政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領域。
最佳化法治保障環境。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字號、專利、商標、商業秘密等智慧財產權,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經營權、財務權和名譽權。加大市場監管力度,依法打擊偷稅漏稅、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引導民營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規範經營,守法經營。嚴厲打擊各種干擾破壞民營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推進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工作。 “十三五”期間,全市小微企業數量、營業收入、從業人員、技術契約成交額、擁有授權專利數年均增長15%、10%、10%、12%、12%,形成一批特色鮮明、活力四射的小微企業創業創新集聚區,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小微企業創業創新模式,把小微企業打造成為全市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
著力打造創業創新載體。按照“1+4+10+X”的總體思路(“1”代表“雙創”示範服務中心,“4”代表開發區,“10”代表縣(市、區),“X”代表大型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抓緊建設一批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各類創業創新載體,為創業創新者提供低成本生產和辦公場所。充分利用閒置廠房、樓宇、土地等改造建設一批眾創空間、小企業創業基地、科技孵化器、微型企業孵化園、商貿企業集聚區等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著力打造成為全市金融振興、科技創新和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突破點和結合點,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平台。按照“需求導向、市場運作、定向培育、分類指導”的原則,立足小微企業發展需求,著力打造金融、法律、信息、科技等一批普惠高效的公共服務平台,為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務,形成創業與創新、創業與就業、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全覆蓋、網路化的公共服務體系。綜合運用政府購買服務、業務獎勵等方式,支持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人才培訓、法律維權、管理諮詢、財務指導、檢驗檢測、技術轉移等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創業沙龍、創業大講堂、創業訓練營等創業培訓活動,為投資機構與創業創新者提供對接平台。建設集中採購分銷平台,支持小微企業通過聯合採購、集中配送,降低採購成本。
進一步強化增信服務。建立完善的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庫,加快小微企業信用徵集體系、評級發布制度、信息通報制度和信用評審機制建設。開展小微企業“誠信企業”培育認定工作,每年培育認定不少於300家。建立完善以政策性擔保機構為引領、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鼓勵各融資性擔保機構為小微企業開展擔保和再擔保業務。設立政銀合作風險補償資金,由各縣(市、區)和開發區具體負責,採取銀行徵信放大方式,擴大幫扶小微企業融資的覆蓋面。設立“助保貸”應急周轉保障資金,保障經營狀況良好、暫時還貸困難的小微企業及時續貸。鼓勵企業共同出資成立聯保互保性質擔保機構。鼓勵小微企業通過網際網路平台以股權眾籌、網路小額貸款等模式進行融資。
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結合“權力清單”和商事制度改革,對小微企業進一步放寬政策。對創業創新基地內達到考核驗收標準的新註冊小微企業空間使用費給予補貼,切實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落實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小微企業家政策分析、經營管理和創新發展的能力,提高中、高層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技術工人的專業技能,面向大學生、復員軍人、農民工等就業群體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切實解決小微企業的人才需求。落實獎勵政策,建立上市、掛牌獎勵制度,對積極在資本市場開展直接融資的小微企業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減免小微企業各項收費,建立涉企收費清單,新註冊小微企業的非清單內收費一律取消;認真落實我市減輕企業負擔促進工業穩定運行的各項措施,全面落實商貿流通業水電氣暖價格與工業同價政策。
培育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企業家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優秀企業家是寶貴的社會資源。要創造民營企業家創業創新的環境,全面激發以民營企業家為主體的全社會創造活力。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建立良好政商關係,幫助民營企業家積極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增強信心、搶抓機遇,不斷更新發展理念,創新管理方式。廣大民營企業家要自覺把企業發展、自身追求與國家前途、地方振興結合起來,牢固樹立誠信至上的商業契約精神,遵紀守法、照章納稅、公平競爭,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和慈善活動,不斷提升企業形象。
第六節 全力推進金融振興
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加快建成體系健全、競爭有序、運行規範、監管科學、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十三五”末,全市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以上,金融業從業人數達到6萬人,銀行業融資主渠道作用進一步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基本形成,A股上市及“新三板”上市掛牌企業分別增加5家、50家,初步建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金融聚集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輻射全省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推動企業上市融資。選擇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產品競爭力強、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和增長潛力的優勢企業,制定股份制改造規劃和年度計畫,力爭培育50-100家合格的市場主體,建立完善上市後備企業資源庫,努力實現每年“儲備一批、改制一批、上市一批”。對企業參與股改制定專項優惠政策,對上市、掛牌、融資的企業進行獎勵;開通服務於企業股份制改造的綠色通道,在土地、稅收、補貼、確權等方面給予支持,積極創造條件,推動企業上市。
積極擴大債券融資。主動了解掌握債券市場動態,綜合利用債券工具進行融資,鼓勵優質大中型企業發行公司債、可轉債、企業債和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各類債務融資工具,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中小型企業發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私募債,利用山西股權交易中心等發行中小企業集合融資產品和私募債券產品,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創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的扶持培育力度,吸納社會資金,增加企業長期資本。支持能源、農業類企業利用期貨市場,開展套期保值業務,防範市場風險。
用好用活民間資本。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改制和設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設立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小額再貸款公司;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城市供水、供氣、供熱、污水和垃圾處理、公共運輸、園林綠化等領域;通過政府特許經營權、合理定價、財政補貼等事先公開的收益約定規則,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公益性事業投資和運營。通過多設“路標”、少設“路障”,努力為民間資本參與市場競爭“鬆綁開路”,為經濟發展增添活力和動力。
有效利用保險資金。建立保險資金運用資源庫,搭建保險資金對接平台,形成保險資金與我市重點項目長效對接機制。加強與保險集團合作,鼓勵保險資金在風險可控、收益合理、依法合規的前提下,以股權、債權等方式投資我市重點項目和企業,進一步拓寬保險資金投資渠道,擴大保險資金的投資規模。
積極用好資本市場。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配股等方式,提高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和水平。特別用好上市公司的“殼”資源,支持上市公司開展併購重組和產業整合,注入優質資產,開展股權質押融資,推動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發揮上市公司在轉型升級中的整合和牽引帶動作用。注重打通產業鏈,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資產和資本運營的雙重優勢,進一步打開企業的發展空間。
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大力引進金融機構。制定鼓勵政策和措施,大力引進全國性政策性銀行、股份制銀行、有特色的城商行、外資銀行以及有實力的證券、期貨、專業性保險機構來我市設立分支機構;積極引進省外知名金融控股集團、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主權財富基金、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來我市設立投資基金和分支機構。大力發展保險業,積極吸引全國性金融機構在我市設立後台服務中心,建設功能完備的登記、託管、支付、結算、清算等系統,增強金融基礎服務能力。鼓勵和引導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向縣域延伸,支持中小銀行業機構規範設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
壯大地方金融實力。鼓勵發展多種所有制金融企業,促進本地法人金融機構有效整合,積極探索在太原發起設立民營銀行、信託公司等金融機構。重點抓好市信用聯社改制市農商行的工作,力爭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將其金融資產由現在的600億元做到1200億元以上,更好地發揮對縣域經濟和“三農”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大力發展各類融資擔保機構,通過政府注資、吸引社會資本等方式成立政策性擔保機構。建立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產業引導基金。加快建立城市改造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科技風險基金等,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力爭各自成立百億元級產業園區發展基金,扶持、支持區內百家特色、優勢企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和轉型升級。積極穩妥發展“網際網路+金融”業態、第三方支付、P2P、股權眾籌等新型金融業態,推動行銷模式、服務模式、融資模式轉變,增強我市金融的輻射帶動作用。
加快發展要素市場。著眼於服務全省,加快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中心、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中心、眾籌融資平台等基礎服務建設,加快推進智慧財產權、碳排放權、農村產權、集體林權、金融資產等交易平台建設,加速資本、土地、技術、信息等要素的交易和融合。要利用好期貨市場功能,依託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開展煤炭現貨及其衍生品交易。積極探索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產權交易和轉讓,規範股權交易模式,開發產權交易品種,推動未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託管與交易。
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突出重點領域金融服務。緊緊圍繞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促改革、惠民生,建立政銀企合作機制,定期向金融機構推介發布項目,引導金融機構制定差異化信貸政策,優先加大對“五個一批”項目、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省城環境綜合整治、扶貧攻堅等重點工作的信貸投放,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
最佳化實體經濟資金供求結構。針對不同企業情況合理提供金融產品,宜上市的推動上市,宜發債的支持發債,宜貸款的支持貸款,個別項目要鼓勵銀行提供一對一、個性化的融資服務,支持金融機構幫助我市企業開展資產證券化,盤活優質存量資產,提高資產使用效率,破解資金瓶頸,力爭到2020年,直接融資規模達到1000億元,全社會融資達到總量2000億元。
加快完善民生金融服務。規範發展理財和信託業務,拓寬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金融渠道。改進城市老年人群、低收入居民、下崗失業者、農民工、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金融服務,在農村設立“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站”,不斷提升城鄉金融服務水平。積極探索和推廣、利用金融手段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防控民間借貸風險。堅持疏堵結合,探索建立科學監管體制機制。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等機構的全面監測和有效監管,規範民間融資主體市場準入、組織建設、業務範圍和經營行為,堅決遏制民間借貸向非法集資轉變,紮實推進民間借貸陽光化、規範化運作,促進民間借貸健康發展。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加大對票據詐欺、非法集資、高利貸、地下錢莊等違法犯罪活動查處力度,堅持防打結合、以防為主,打早打小、防止蔓延,切實維護金融秩序穩定。推動銀行化解不良貸款風險,穩定降低不良貸款率。
防控政府性債務風險。堅持底線思維,把防範和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控制總量、最佳化結構、嚴格管理,切實做到債務有數、規模有度、舉債有規、償債有責、管理有方、用債監督、結構最佳化。特別要注重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做好債務的控制和化解工作,充分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既確保必要的建設和改善民生資金,又控制好政府的債務額度,切實防範好風險。
第四章 推動協調發展 著力形成均衡發展結構
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正確處理髮展中的重大關係,不斷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補齊短板中實現均衡發展,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
第一節 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改善各項民生事業。把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發展與民生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圍繞民生推動發展,通過發展改善民生,全面抓好就業、社保、教育、醫療、文化、體育、住房、居民增收、物價穩定等各項民生工作和社會事業,努力做到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相互促進、相互協調。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強化民生財政理念,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壓縮一般性支出特別是“三公”經費,從滿足人民民眾在新形勢下實現全面發展的需求著眼,不斷加大對各項民生工程和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政府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
提高人民民眾幸福指數。認真踐行黨的民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從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盡心竭力為民眾辦實事、謀福祉,著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民眾,保障人民民眾合法權益,提升人民民眾幸福指數,把太原打造成為幸福城市。
第二節 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功能互補、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惠的新型城鄉關係。
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改革創新,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把太原打造成為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的現代化城市。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防止“攤大餅”式擴張,實現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發展。推進“多規合一”。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在綜合考慮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設管理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開展對《太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的評估及修編工作。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推進科技、文化等諸多領域改革,最佳化創新創業生態鏈,讓創新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動力,釋放城市發展新動能。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增強城市內部布局的合理性,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各方推動城市發展的積極性。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面落實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有序放開三縣一市城鎮戶口落戶限制,放寬城六區落戶條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居住證制度,引導農業人口向城鎮逐步轉移,並平等享受公共服務。“十三五”期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在84.4%的基礎上繼續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力爭達到75%。加大城市棚戶區改造力度,2018年基本完成城區範圍內棚戶區改造。統籌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努力改善城鄉居住條件,“十三五”期內,新增保障性住房4.9萬套。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依法自願有償轉讓。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以工哺農、以城帶鄉,推動縣域經濟做強優勢、補足短板。發揮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打造區域特色優勢。清徐縣和陽曲縣加快推進園區經濟和縣域經濟融合發展,積極承接全市產業轉移。古交市藉助擴權強縣和轉型綜改“雙試點”的政策機遇,做好煤和非煤兩篇文章。婁煩縣加快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經濟。加大對縣級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和產業發展後勁。
加強縣城和中心鎮建設。深入實施大縣城戰略,引導生產要素、優勢資源向縣城集聚,提高縣城對人口、產業的承載力和對鄉鎮、農村的輻射帶動力。推進重點鎮建設,對古交市馬蘭鎮、陽曲縣泥屯鎮、清徐縣徐溝鎮和孟封鎮等重點鎮提檔升級,新建一批設施齊全、宜居宜業、服務周邊的中心小城鎮。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加快改變農村落後面貌,推動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統籌規劃、協同推進。加快建設美麗鄉村,把培育特色主導產業放在優先位置,推進產業發展與環境承載相適宜,生活改善與生態保護相統一,歷史文化傳承與現代文明相融合,打造一批家園美、田園美、生態美、生活美的美麗鄉村。建設特色現代農村示範鄉村,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和新型農村社區協同發展,實現農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步轉變。結合扶貧移民搬遷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統籌鎮村居民點布局。加強青龍古鎮等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和利用,因地制宜,體現特色。
提高城鄉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體制,按照屬地管理、依法行政和責、權、利一致的原則,構建建管分開、重心下移、區街為主、職責明確、運轉有序的城鄉管理體制機制。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建設市容市貌及市政設施線上監控系統、停車引導系統等智慧型化設施,提高城市管理數位化、精細化水平。開展新一輪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建立完善農村清掃保潔和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做到垃圾統一收集、清運和處置;科學有序規劃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推進畜禽養殖區和居民生活區科學分離,開展畜禽養殖糞便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促進城鄉各類要素無障礙流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逐步形成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體系、均衡發展的教育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公共財政體系,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三節 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步伐,將太原厚重歷史文化與當代主流精神緊密結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思想保障、強大精神力量、豐潤道德滋養。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市黨員幹部和人民民眾思想。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思想道德建設和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廉政文化和法治文化。堅持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道路、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黨性黨風教育、忠誠教育、從政道德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新型智庫。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加強社風、家風建設,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民民眾追求積極健康的價值取向。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形成遵德守禮、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健全傳播網路,規範傳播秩序,形成良好網上輿論,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制定、完善和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加快推動市級“五館一院”和縣級“三館一院”建設,新建一批市民劇院和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農村、企業流動。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讓人民民眾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大力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講好太原故事,提升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太原。建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鼓勵民間投資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完善文化市場準入、運行、競爭和退出機制。加快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增強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著力培育文化市場主體,鼓勵社會資本為主體的文化產業集團發展壯大,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快速發展。促進文化產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創意設計、數字傳媒、動漫遊戲等文化創意產業,培育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加快民歌、民舞、民藝等民俗文化產業板塊建設。加快太化工業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建設,打造一批特色明顯、集聚度高的文化產業基地。“十三五”期間,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左右,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發展壯大藝術生產實力,增強面向市場、面向民眾提供服務的能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全面推進人事、收入分配和經費保障制度改革。深化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推動黨報黨刊、廣播電視台進一步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深化文化企業改革,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結合的和具有現代文化特色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加快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有效激發企業活力。
第四節 實施“五城聯創”
以迎接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為契機,全力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五城聯創”活動,增強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文明程度,充分展示錦繡龍城的歷史風韻和太原人民的時代風采。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城市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堅持 “民眾滿意,共創共建共享,為民利民惠民”的工作思路,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堅持當前和長遠相結合,綠化和景觀相結合,完善公園布局,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景觀質量。“十三五”期末,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力爭分別達到42.87%、37%、12.03平方米,各項園林綠化指標達到或超過“一星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相關標準。
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堅持以省城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繼續推進“五大工程”“五項整治”,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管理的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信息化水平。“十三五”期末,市區優良天氣率力爭達到80%左右,空氣污染指數下降15.5%,全面建成“天藍、地綠、山青、水秀”的美麗太原。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按照“政府主導、部門協作、民眾動手、社會參與、依法治理、科學指導”的總體要求,強化政府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統籌治理城鄉環境衛生問題,在鞏固提高省級衛生城市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爭創國家衛生城市目標。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以百萬畝森林圍城工程建設為突破,實施生態修復和低質低效林改造提檔升級,構建生態廊道,做好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規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城六區東西北山以森林加厚加密、提升功能品位為重點,三縣一市以荒山綠化生態修復為重點,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十三五”期末,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30%,森林蓄積量達到680萬立方米。
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將青運會比賽場館、服務設施等納入城市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布局,新建體育訓練中心、網球中心、水上運動中心、沙灘排球中心等體育設施,滿足青運會服務需求。完善訓練管理機制,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實現省運會保持領先、青運會穩中求進、全運會確保金牌、奧運會有所建樹的目標。大力發展體育產業,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民眾體育普及度,培育城市體育文化。深入開展“五城聯創迎青運”活動,加強輿論宣傳,營造創建氛圍,引導廣大市民樹立主人翁意識,當好東道主、辦好青運會,共享“五城聯創”成果。
第五節 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
發揮我市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體系完備、雙擁工作紮實的綜合優勢,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把國防需求充分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布局,探索軍地雙贏、互促共進、具有時代特點的軍民融合發展途徑,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健全管理運行體系。完善軍民融合發展組織機構,加強對軍民融合的全面領導、頂層設計和統籌推進,形成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順暢高效的組織和運行管理體系。加強軍地之間布局統籌、戰略協調、規劃銜接、需求對接和政策落實,提高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能力。
推進重點領域融合。按照國防戰備標準,兼顧軍事和國防需求,規劃建設捷運、人防等城市重要基礎設施,著力提高應急應戰能力。發揮駐並軍工企事業單位優勢,通過項目帶動,推進軍民深度融合,加快技術升級改造和科技成果轉化,打造我市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等領域新的增長極和產業鏈。支持駐並軍工企事業單位與地方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民口配套單位聯合協同,共建學科專業和產業創新中心。鼓勵社會力量進入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推動軍地科技、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雙向流動、集成融合。加強政策支持,用好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嚴格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國防教育和人才培養,促進軍民智力融合。創造有利條件,支持軍貿產品出口。
支持專業園區發展。鼓勵高新區、經開區、民營區、不鏽鋼園區創建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引導軍工企業參與裝備製造、安防科技等產業發展和上下游關聯企業入園協同發展,促進一批軍民融合戰略性項目落地園區,形成軍地之間、園企之間、產學研之間共贏發展、創新發展、集群發展大格局。推動經開區中電科光伏及電子信息產業園等園區建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國防科技工業提供支撐和保障。
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發揚軍民共建優良傳統,繼續保持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勢頭,走出具有太原特色的軍民融合之路。逐步完善新形勢下支持部隊建設的長效機制,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統籌推進,全力維護軍人及家屬的合法權益。加大烈士紀念設施維修改造力度,修繕太原解放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烈士紀念建築物、紅色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發揮褒揚英烈和社會教育的雙重功能。大力開展國防教育進課堂、進大眾、進網路等活動,加強雙擁知識宣傳和普及,在全社會形成擁軍優屬的良好氛圍。
第五章 推動綠色發展 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一節 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
落實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引導資源要素按照主體功能區最佳化配置,不同主體功能區依據各自的功能定位科學發展,著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促進城鄉、區域以及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調整最佳化空間結構。堅持緊湊集約、綠色高效,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框定總量、限制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協同共進的城市化格局。實施最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因地制宜集聚發展都市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加強村鎮規劃和美麗鄉村建設,有序引導農村人口向中心村和城鎮轉移,形成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格局。通過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建設,推進形成以生態功能區為重點,以汾河流域水土保持帶為骨架,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點狀分布的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格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明確功能區布局。除婁煩縣外的所有縣(市、區)作為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是重點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主要功能是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度。婁煩縣是省級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不宜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區域。其中,婁煩鎮、靜游鎮是山西省重點開發的城鎮,功能定位為縣域人口、經濟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聚集區。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屬國家級禁止開發區,晉祠—天龍山省級風景名勝區、汾河水庫、汾河二庫等屬於山西省禁止開發區域,功能定位是保護自然文化資源的重要區域,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禁止進行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開發。
推進“多規合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規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多規合一”,促進空間利用結構最佳化,強化規劃對市縣區域空間的指導和管控作用。
第二節 深入推進省城環境質量改善
把全面改善省城環境質量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全面落實各級政府環保責任,採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環境風險防控措施,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市區優良天氣率力爭達到80%左右,空氣污染指數下降15.5%,空氣品質在全國重點城市中排名穩定前移;全市主要河流劣Ⅴ類水體和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及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繼續保持優良水平。
堅持不懈防治大氣污染。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重點抓好“去煤、降塵、管車、治企、監管”五項措施,大幅減少重污染天氣,全面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實施集中供熱全覆蓋工程,大力削減燃煤總量,加快推進熱源工程建設,力爭市區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億平方米以上;加快城中村整村拆除和棚戶區改造進度,徹底根除土小鍋爐及小火爐燃煤污染問題,淘汰和拆除燃煤鍋爐,推廣使用潔淨煤,禁止原煤散燒,削減工業燃煤,燃煤污染得到根本控制,市區基本實現“無煤化”。嚴格控制建築工地、裸露地面、開山取石形成的揚塵污染,強化渣土運輸管理,對重點建築工地安裝揚塵線上監控裝置;加強道路清掃保潔保濕;控制工業揚塵,火電、焦化、鋼鐵、水泥等行業實現物料貯存、運輸全密閉,全面減輕揚塵污染。嚴格管控機動車尾氣污染,強化黃標和老舊車輛淘汰管理,加大黃標車和載貨車輛限行執法力度;調整物流市場布局,減輕中心城區交通負擔和尾氣污染。加大工業污染整治力度,關停搬遷一電廠、西山矸石電廠等市區重污染企業;按照最嚴格的排放標準,實施工業企業提標改造,對太鋼等大型工業企業重污染工藝實施“瘦身”提質;提升火電、焦化、鋼鐵、水泥等重污染行業污染防治水平;加快完成有機化工、表面塗裝、包裝印刷、橡膠和塑膠製品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同防同治、同步改善。
深化水污染防治。繼續實施水污染防治計畫,圍繞飲用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城市黑臭水體等四類水體水質目標,加快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加強婁煩飲用水源地保護,全面推進汾河水庫上游、上蘭村周邊涵養區等水源地環境整治,全市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實施地表水達標工程,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與升級改造,建設晉陽、汾東污水處理廠,陽曲、清徐垃圾焚燒電廠,實現污水、垃圾處理全覆蓋;加快焦化、鋼鐵、煤炭等重點行業廢水深度處理和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回用設施改造建設,促進工業污水循環利用;加大地下水保護力度,確保省監控的41個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穩定保持良好水平。加大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力度,採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綜合整治措施,實現雨污分流全覆蓋,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汾河太原段等主要河流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
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加強污染物來源控制,強化農業生產過程監管,保護耕地土壤;實施太化、煤氣化搬遷和關閉企業污染場地評估,開展污染治理與修複試點,實施工礦廢棄地綜合整治和復墾利用;妥善處置礦渣、煤矸石、建築垃圾等大宗固體廢物,控制占地污染;全面推進採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治理修復,2017年底基本完成採煤沉陷區搬遷安置任務。
加快推進生態環保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統一高效的環境管理決策協商、信息通報、工作會商及聯合執法和預警應急機制,加強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實現污染協同控制和綜合防控;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許可制;落實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健全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全面實施生態環保紅線管理、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
專欄6: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程
大氣污染防治與環境質量改善工程。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圍繞“去煤、降塵、管車、治企、監管”,全力開展燃煤污染整治,全面加強揚塵污染控制,進一步強化機動車污染管控,進一步加強工業污染防治,促進省城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水污染防治與環境質量改善工程。全面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推進良好水體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建設,加強農村生活污水防治,推進工業廢水深度處理,促進污水再生利用,實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與修復,完成汾河水庫生態環境保護和汾河太原段綜合治理三期工程建設。
環境風險防範工程。加強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開展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登記,提高危險廢物處置水平。
環境監管和科研能力建設工程。加強環境監測、環境預警與應急、環境監察、輻射安全監管、環境信息、環境科技能力建設。
社會行動體系建設工程。開展全民環境教育、環境科普、環境文化、環境教育和體驗基地建設。
第三節 推動低碳循環發展
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基本路徑,發展低碳產業、建設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發展綠色交通。創建國家公交都市,加快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實行公共運輸優先,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不含步行)達到40%以上。實施電動汽車推廣套用行動計畫,建設比亞迪太原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公車、計程車全部更換為新能源汽車,新增公務車及環衛車全部為新能源汽車,引導全社會積極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做好充電站、充電樁等配套建設。軌道交通成為公共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腳踏車達到6萬輛,服務點達到2000個,實現中心城區全覆蓋,基本形成軌道交通、公車、計程車、公共腳踏車無縫對接的城市公共運輸體系。
全面推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低碳產業體系和低碳能源體系,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限期淘汰落後產能,加快煤炭、焦化、鋼鐵、水泥等行業資源整合和兼併重組,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推進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淺層地熱能,繼續開發天然氣(煤層氣)。主動控制碳排放,加強高耗能行業能耗管控,有效減少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碳排放,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加強碳匯體系建設,持續抓好造林綠化,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增加林業碳匯,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增加耕地碳匯。推進省級低碳市縣試點和園區試點建設,積極開展低碳商業、低碳社區、低碳公共機構試點。著力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和目標分解制度,建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倡導綠色出行、綠色購物、綠色辦公,推行政府綠色採購。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畫,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加快建立循環型產業體系,努力提高土地產出率、主要資源產出率和循環利用率。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連結,加快建設循環型社會。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回收體系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以社區資源回收筒點為基礎、集散市場為核心、加工利用為目的,推進廢金屬、廢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建築垃圾、餐廚廢棄物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推動廢棄物處理方式由無害化處理為主向資源化利用為主轉變。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加快再生水回用管網建設和污水配套管網改造,加強再生水的循環利用。積極開展循環經濟重點領域試點示範工作,在企業、園區和區域層面建立一批循環經濟典型模式,重點推進國家循環經濟試點不鏽鋼園區和清徐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
第四節 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最佳化資源利用方式,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節約集約利用水土資源,提高資源產出效率,推進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的良好氛圍。
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既要控制總量,也要控制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的強度。落實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畫,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控制能源消費過快增長。抓好新建建築節能工作並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畫,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建立預算管理制度、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場手段實現雙控目標。
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技術改造。嚴格淘汰落後產能,嚴控高污染、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全面壓縮過剩產能,促進企業節能降耗和產業轉型升級。持續開展重點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進清潔生產。加快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突破,加快節能減排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推廣套用。全面實施清潔能源改造工程,加快燃煤爐、窯、灶改造步伐,拓展清潔能源覆蓋率。
推進水資源合理高效利用。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建設節水型社會。推廣普及高效用水技術和設施,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工程,開展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逐步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加大土地開發治理力度,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強化節約集約用地管理,盤活存量低效利用土地,最佳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投資開發強度和產出效益。新增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5.1萬畝以內,億元GDP建設用地下降25%。
反對鋪張浪費。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浪費,嚴格控制公款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建立健全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長效機制,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第五節 構築生態安全螢幕障
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統籌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加快建設生態安全螢幕障。
規劃建設生態產業園區。以創建國家新能源示範園區為契機,設立太原西山生態產業園區。充分利用西山文化旅遊和自然生態資源,發展旅遊、養老、健身、休閒度假、觀光農業、科技研發等現代服務業,開發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新能源,積極推進西山地區生態修復,促進產業轉型。
加快建設三大生態圈。堅持把植樹造林作為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的基礎工程,加快東西北山造林綠化和市區園林綠化,實施城市周邊百萬畝森林圍城工程,構建城市生活、近郊休閒和遠郊防護三大生態圈,即在環城高速內的建城區,圍繞道路、水系、廠礦、住宅、遊園等區域進行點、線、網狀景觀綠化,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生態保障,構建城市生活生態圈;在東西山生態景觀林、平原農田林網和經濟林為主的近郊,構建近郊休閒生態圈;在陽曲、婁煩、古交、清徐“三縣一市”生態防護林為主的遠郊,構建遠郊防護生態圈。深化林權制度改革,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
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樹立底線思維,設定並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將各類開發活動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劃定生態紅線,推進婁煩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提高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質量。探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資源消耗和環境容量接近或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及時採取區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嚴格控制重點生態功能區開發強度,實行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實施以汾河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力度。堅持保護優先、有序開發,強化對水資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組織實施以汾河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和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
第六章 推動開放發展 著力實現合作共贏
以構建內陸開放型經濟為引領,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在全面深度開放中尋找新的經濟成長點,在強化區域合作中培育發展新引擎,建立和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努力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高水平開放新格局。
第一節 建立健全對外開放政策機制
堅持以大開放促大發展,建立健全適應對外開放的投資、貿易、合作和政務機制,全力破除制約開放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探索外商投資管理新模式。最大限度放寬投資準入限制,積極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外商投資管理模式。對標上海、天津、廣東等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關政策,結合太原實際,大力推行在投資、貿易、金融、服務業開放和事中事後監管方面可複製的改革試點經驗。推行普遍備案、有限核准的外資管理制度,不斷提升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水平,積極有效引進境外資金和先進技術。
構建對外貿易合作拓展機制。進一步加強與天津、山東、江蘇等沿海和新疆、內蒙古沿邊及中部五省口岸通關合作,構建快速高效的立體通關體系。全面推行關檢合作“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將“屬地申報、口岸驗放”擴大至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最佳化通關管理,清理進口環節不合理限制,降低進口環節交易成本,實行24小時和節假日預約通關。
健全適應對外開放的政府服務機制。全面推進政務公開,進一步精簡和最佳化行政審批,加強投資諮詢和商事法律服務,推進政務環境透明化、便利化和規範化,營造規範高效的政務環境,培育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進入、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形成親商、安商、容商、富商的良好氛圍。加強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幫助企業及時了解掌握國內外經濟信息和政策動向。大力發展外貿綜合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報關、報檢、外匯、物流、退稅和融資等綜合服務。
第二節 加快開發區建設發展
把開發區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和工業發展的主戰場,堅持產城融合、產業集聚、集約發展,統籌謀劃各開發區功能定位、空間格局、產業布局和發展路徑,著力將開發區打造成為全市開放發展的排頭兵、率先發展的加速器、創新創業的引領者和綠色集約發展的示範區。
大力拓展開發區發展空間。在充分利用現有空間和規劃布局的基礎上,實施開發區北擴南延戰略,重點向北部陽曲和南部清徐、晉源拓展,新增面積60平方公里左右。堅持集約發展,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標準,降低企業工業用地成本,鼓勵建設立體化生產廠房和公用設施,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率,投資強度達到300萬元/畝以上。高新區加快推進汾東、陽曲、姚村3個拓展區建設,形成以學府園區、汾東拓展區為核心,以陽曲拓展區、姚村拓展區為延伸的“兩核兩區”空間布局。經開區依託基礎區向東、南兩個方向拓展為汾東板塊,以清徐開發區為基礎拓展為清徐板塊;同時為綜保區預留發展空間,依託批准區向南拓展。民營區向陽曲縣拓展,建設陽曲新興工業基地;基礎區擴容提質,打造“產、商、住”布局合理的功能性產業園。不鏽鋼園區向尖草坪區陽曲鎮拓展,可在尖草坪區範圍內經市政府批准按規劃建設各類專業園區,同時在市域範圍內結合當地發展布局發展飛地經濟。
明確開發區功能定位和發展導向。堅持以產業為支撐、以工業為引擎,以產業集聚、企業集群、要素集約、服務集中為目標,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品新、競爭力強的新經濟成長點,形成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產業集聚、開放共享的園區發展格局,把開發區建設成為全市開放程度最高、運作機制最活、政策最優的發展區域。堅持規劃引領,按照產業高效、低碳、生態、循環發展要求,最佳化產業布局和項目布局,避免產業雷同、重複建設、同質競爭,實現協同發展。明確發展導向,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和園區建設發展水平,高新區、經開區發揮產業、科技、人才集聚優勢,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大力引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努力建設成為品牌示範園區;民營區、不鏽鋼園區以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為目標,延伸產業鏈條,整合優勢資源,打造集設計、研發、製造、銷售和服務於一體的高端產業集群。圍繞主導產業,強化服務配套,實施業態調整,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眾創空間、金融服務等高端服務業。到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達到70%。
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理順開發區與所在縣區的關係,調整最佳化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推動優勢互補,促進開發區與所在區縣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各開發區道路交通、水電氣暖、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實施“七通一平”和重點項目。強化公共服務功能,提前布局服務性、生活性配套設施,全面提升綜合承載能力。積極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引導外資和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與管理,形成科學合理的投入和利益共享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孵化器建設,推行非生產配套設施的集中供應,促進園區孵化體系與樓宇經濟有機融合,實現“產城一體”融合發展。
推動合作共建產業園區。以開發區拓展空間為契機,創新園區發展模式,鼓勵開發區和各類園區積極參與區域合作,採取政府與政府共建、政府與企業共建、企業與企業聯建等方式,在園區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運營等方面開展合作、共建園區,帶動產業聯動發展,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積極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及院校開展科研、產業與技術合作,加快建立太原戰略性新興產業孵化合作基地。支持開發區與境外園區建立合作聯盟,重點承接海外製造產業轉移,加快園區國際化步伐。
第三節 加快開放平台建設
加快開放口岸、保稅物流、跨境電子商務、國際化會展、對外交流“五大開放平台”建設,發展外向型經濟新業態,開闢對外開放新渠道。
完善開放口岸平台。加快提升太原航空口岸開放水平,增開國際客貨運航線,發展臨空經濟。大力推進太原鐵路口岸建設,重點做好與相關省市港口對接,提升外貿物流直達服務能力,打造暢通便利出海通道。
健全保稅物流平台。推進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建設,推動符合條件的進出口企業申建保稅倉庫、保稅物流中心等海關特殊監管場所,培育大型物流企業,構建全市保稅物流平台體系。切實發揮太原綜合保稅區功能政策優勢,積極申報汽車平行進口試點、肉類進口指定查驗場所,大力發展新型保稅服務,推動3-5家大型加工貿易企業項目落地,建設全省面向絲綢之路沿線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商品出口的重要集散地。
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平台。鼓勵傳統行業、企業實施創新驅動、智慧型轉型、跨界融合,推動形成“網際網路+外貿”新模式、新業態,實施外貿企業入駐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三年全覆蓋工程。推進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申報與建設工作,搭建完善的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綜合服務平台、通關管理平台,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產業孵化基地,培育外向型商貿企業,完善跨境電商產業鏈。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展示中心,完善跨境電商的線下體驗功能,將綜合保稅區打造成為跨境電商平台、第三方支付企業、物流企業、外貿企業等各類主體匯聚的跨境電商產業集聚區。
打造國際化會展平台。建立常態化、國際化、專業化投資貿易平台,依託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會展設施,舉辦好重點展會。藉助“低碳發展高峰論壇”,打造世界低碳經濟開放交流高地。引進舉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活動、品牌展會及文化旅遊、新能源、新材料等專業性展會和國際性、國家級會議,努力將我市打造成為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輻射帶動力的展會中心城市。鼓勵企業藉助“山西品牌絲路行”、境外展覽會等活動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組織參加好投洽會、中博會、西洽會、中國—東協博覽會、廣交會等境內國家級重點展會,支持企業參加國際知名展會。
建立對外交流平台。進一步完善國際友城布局,創新國際友城合作模式,建立城市高層互訪協調機制,引領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對接交流。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深挖外事僑務資源潛力,整合民間外事資源,充實和提升我市對外交流平台,建立完善海內外晉商機構信息互聯互通機制,加強與國外友好團體的交流和聯繫。依託太原特色優勢資源,不斷深化國際經貿、文化、科教、資源型經濟轉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等方面的務實合作,為引進國際先進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牽線搭橋。
第四節 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
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強化招商職能與招商能力,吸引更多項目和投資落戶太原。
最佳化招商服務與管理機制。建立招商引資項目綜合協調機制,完善招商引資鼓勵政策,制定重大產業招商項目認定標準,嚴格招商項目契約管理。創新招商項目跟蹤服務機制,建立項目督查考核激勵制度,推動重大項目引進和落地。統籌對內對外招商平台,推動市、縣兩級建立高水平、專業化的招商隊伍,指導縣區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強化主動服務意識,嚴格執行政務公開制、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和過錯追究制等各項制度。
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深入開展產業鏈招商,圍繞我市主導產業及相關配套產業,有針對性地引進缺失鏈條、補強薄弱鏈條、提升關鍵鏈條,引領我市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提升。大力開展園區招商,依託高新區、經開區、民營區、不鏽鋼園區及武宿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台,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促進項目深度合作、產業互動發展。積極開展精準化招商,緊盯沿海地區產業發展、產業轉移新動向,針對各縣(市、區)特點和重點產業選準目標,精準有效承接優勢產業轉移。探索股權招商,積極引進國內外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等股權投資機構,發展太原本土化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和園區投資基金,推動產業與資本市場對接。堅持以商引商,做好現有外來企業的跟蹤服務,促進企業技改擴能、增資擴股。探索招商引資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新模式,按照“鞏固港澳台、拓展歐美韓”的思路,適時在境外試點開展委託招商。堅持引資、引智、引技並重,積極引進海內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和先進技術。
突出招商引資重點。以謀劃和推進“五個一批”為重點,緊緊圍繞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結合城中村改造、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以及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民生項目,科學確定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的方向和重點,助力我市加快改造提升煤化工、冶金、電力等傳統產業,做優做強裝備製造、醫藥化工、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軟體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和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科技研發、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推動大企業大集團在太原設立區域總部、研發中心、行銷中心、採購中心、結算中心和製造中心。充分發揮太原新晉商聯盟、駐外辦事機構、商會等各類組織作用,形成多元招商力量,瞄準世界和中國500強、實力央企、知名民企、中國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企業以及行業領軍企業、科技先導企業,吸引企業家來並投資創業,著力引進一批投資額大、帶動力強、支撐性好的大項目好項目,以大項目支撐大產業,以大產業促進大發展。“十三五”期間,全市招商引資簽約項目總投資力爭達到17000億元。
擴大外資利用規模。通過引入競爭機制,規範市場競爭行為,鼓勵建立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努力擴大外資利用規模,提高外資利用效率。“十三五”期間,實際引進外來投資累計達到5000億元,實際引進外資累計達到50億美元;全市外商投資企業達到400家以上,進出口總額占全市外貿總量的比重達到60%以上。
第五節 推動對外貿易提質擴容發展
以國際視野謀劃外貿轉型,最佳化貿易結構,提升貿易層次,提高出口產品核心競爭力,推動太原開放型經濟向優質優價方向轉變,保持外貿進出口總額持續穩定增長,促進對外貿易優質均衡發展。
發展壯大對外貿易力量。引導民營企業開展自營進出口業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重組、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強,培育一批外貿骨幹龍頭企業。按照突出重點、龍頭帶動、統籌兼顧、分層推進的原則,圍繞太原市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通過實施項目帶動、資本整合、品牌建設、人才培育、市場開拓等強企戰略,著力培育10戶外向度高、特色鮮明的骨幹外貿企業,6戶有穩定產品支撐的重點企業,17戶具有較強發展優勢的潛力企業,培育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到2020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24億美元。
加快推進科技興貿和品牌建設。積極引導和鼓勵我市出口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加強新產品研發、專利申報和國際認證等工作,扶持有條件和有實力的企業儘快建立研發中心和產品檢測中心,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加大太原自主品牌培育力度,鼓勵支持企業進行境內外商標註冊、創建自主出口品牌,對重點培育發展的出口名牌企業進行跟蹤幫扶,進一步擴大自主品牌產品出口。加大太原出口品牌的宣傳培訓、境外推介、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為品牌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和社會環境。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鞏固旅遊、建築等行業傳統服務貿易,引導和支持我市企業與央企、省內外企業聯合承攬境外工程,開拓境外勞務市場及工程設計、監理等建築服務市場。深度挖掘商務會展、科技研發、高新技術、倉儲物流等領域服務貿易增長點,培育軟體和信息技術、金融、保險、文化創意、出版傳媒、動漫遊戲等新興服務貿易,擴大服務貿易規模,打造山西服務貿易多邊合作的視窗,帶動全省服務貿易發展。加強與歐美、日本、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服務外包企業的合作,積極打造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城市,促進我市服務外包由低端出口向高端高速增長轉變。
第六節 全面融入國家發展戰略 深化區域合作
搶抓國家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中部崛起等重大機遇,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市場,深化區域合作,在優勢互補中實現合作共贏。
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主動對接、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依託“山西品牌絲路行”開放新名片,推動太原品牌產品和優勢產業“走出去”。充分利用歐亞大陸橋、大西高鐵等便利交通條件,發揮不鏽鋼、煤化工、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優勢和潛力,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區域合作和產業開發,助力優勢外貿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鼓勵優勢企業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探索“走出去”轉移太原過剩產能新途徑,謀求發展新空間。依託區位交通和經濟資源要素條件,推進與西安、蘭州、銀川等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區域互動與合作。積極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參與亞歐大陸橋經濟合作。深化與東協國家、港澳台地區及境外友好城市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提升太原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深化與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協同發展。充分利用環渤海區域合作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多領域、多形式合作互動,加強與北京、天津等地資源要素與產業協作,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對接發展新興產業,借力構建多元化現代產業體系,努力把太原打造成為環渤海經濟圈西翼的戰略支撐點。
強化與周邊區域合作。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戰略,推進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城市群協作,加大面向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招商及產業承接力度。抓好新十年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發展規劃的落實,強化與中部省市協同發展。加強與沿海地區交通銜接,強化晉冀魯經濟聯繫。密切與晉陝豫黃河“金三角”、蒙晉冀長城“金三角”“黃河幾字灣”等區域的協作聯繫,加強文化、旅遊等資源協作開發,形成區域整體合力,為太原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推動太原城市群發展。發揮太原省會城市功能,破除壁壘障礙,疊加發展優勢,推進地區資源整合,加快太原城市群發展,全面提高太原對全省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太原城市群在全國經濟布局中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步伐,科學編制規劃,實現規劃建設無縫對接。加快太原率先發展,促進與呂梁、忻州、陽泉等省內城市的聯動發展。
第七章 推動共享發展 著力增進人民福祉
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切實做好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扶貧等民生工作,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第一節 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加大資源投入,最佳化資源配置,切實加強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提高服務和保障能力;加快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全覆蓋。
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責。重點做好規劃設計、標準制定、促進競爭、強化監管和財力保障等工作,在落實每年財政用於公共服務支出增幅高於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增幅的同時,儘可能利用社會力量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加大對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實行精準兜底保障。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保障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等特殊群體有尊嚴地生活和平等參與社會發展,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通過委託、承包、採購等途徑,在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醫療、衛生、養老、教育、文化等投資規模較大、需求長期穩定、價格調整機制靈活、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領域,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形成政府與社會力量互聯、互補、互動的公共產品供給與服務體系,提高供給能力與效率。
第二節 辦好一批民生實事
突出以人為核心和問題導向,堅持每年辦好一批民眾要求強烈、感受明顯,針對性、實效性強的民生實事。
抓好背街小巷改造和過街天橋、公共運輸、停車場建設,全力解決民眾出行難的問題。結合城市綜合整治和主次幹道建設,著力抓好背街小巷改造,重點解決好安全隱患突出、配套設施不全、路面損毀嚴重、排水設施淤塞不暢以及髒亂差等問題,“以線帶面”帶動周邊環境質量和交通條件整體提升。以人車分離、步行安全和交通高效為目標,重點在學校、醫院、交通樞紐等人流密集區域設定人行立體過街設施,在新建快速路、軌道交通站點設定人行立體過街設施的基礎上,新增人行立體過街設施60處。大力發展公共運輸,新開公交線路40條以上,中心城區公共運輸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積極推進公交停保場及樞紐、公交專用道建設,公交專用道達到200公里以上。加快公共停車系統建設,力爭中心城區新增10萬個公共停車位,切實緩解停車難問題。
加快既有建築節能改造、供熱計量收費、生活用電戶表和老舊建築加裝電梯改造,維護民眾切身利益。完成全市約4000萬平方米既有非節能居住建築節能改造,繼續開展公共建築節能改造。逐步開展供熱計量收費和熱源管網平衡改造,同步推進生活用電戶表和老舊建築加裝電梯改造。
大力推進公園遊園、公共廁所和地下管溝建設,進一步完善民生公共設施。按照500米見綠的要求,加快小遊園建設,建設一批規模適宜、功能齊全、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地。以城市主幹道為中軸,實施連片整治,對既有道路實施管溝建設,到2017年完成中環範圍內、小店、柴村、尖草坪、西山地區、民營區、經開區架空線纜入地,到2020年建成區範圍內架空線纜全部入地。加強重點地區、環境薄弱地區環境建設與整治,提高公共廁所、垃圾桶密度和覆蓋率。
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和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保障農村民眾飲水和出行安全。進一步改善農村居民飲用水條件,解決全市250個自然村、20萬人飲用水水質、水量、方便程度、保證率等問題,村鎮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加大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鄉道及以上行政等級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治理。
健全民生實事項目決策和投融資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民生項目諮詢評估、專家評議、社會公示和政府投資項目決策追究機制,加強對民生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強化財政資金保障,加大統籌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民生項目建設,多渠道增加民生投入。
第三節 加大脫貧攻堅力度
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民生工程,全力實施三年脫貧攻堅行動計畫,力爭到2018年全市近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婁煩、陽曲兩個貧困縣摘帽。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程,努力實現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農業,重點支持貧困鄉村發展農、林、牧、商、游等特色產業,扶持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增收脫貧;拓寬產業開發路徑,鼓勵社會資本、龍頭企業參與扶貧開發,加大電商、金融、旅遊、光伏等扶貧力度,構建貧困民眾與企業利益共享機制,通過發展生產帶動脫貧20455人。二是異地搬遷脫貧一批。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原則,在尊重民眾意願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實施異地搬遷。嚴格落實各項搬遷補助政策,有效整合各類搬遷資金,統籌做好產業開發、城鎮化建設、舊村開發利用和完善社會保障等工作,切實解決好搬遷民眾的就業、生活和致富問題,實現脫貧10000人。三是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探索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支持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化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大力發展經果林、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等,推動生態保護與脫貧開發協同增效,實現脫貧1478人。四是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教育經費繼續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傾斜,加快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和教學水平,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學雜費,對考入二本B類以上高校的貧困家庭大學生實施補助。重點做好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貧困人口就業創業能力,促進轉移務工就業,實現脫貧5000人。五是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將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範圍,統籌協調農村扶貧標準和農村低保標準,確保2018年全市農村低保人均補助標準等於或高於國家脫貧標準,通過低保兜底脫貧12000人。加強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銜接,把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範圍。加大臨時救助、慈善救助力度,提高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水平。
開展對口幫扶。實行“城區包鄉、單位包村”,全市6個城區、4個開發區對口幫扶婁煩、陽曲兩縣貧困村集中的15個貧困鄉(鎮),城區(開發區)所屬行政、企事業單位對口幫扶157個貧困村,重點在改善交通、通信、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建設方面下工夫,幫助創造脫貧致富基礎條件。駐村幫扶的市縣領導、機關單位一把手要按照“六個一”的要求,創造性地開展幫扶工作。充分發揮貧困村“第一書記”引導、示範、協調和橋樑作用,統籌協調駐村幹部、定點單位、城區對口幫扶單位等幫扶力量,發揮幫扶最大效益。
強化扶貧責任意識和政策保障。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婁煩、陽曲兩縣黨委、政府要認真履行扶貧開發主體責任,樹立脫貧致富信心,增強“造血功能”,靠內生動力改變落後面貌;各部門要落實對口精準幫扶責任,發揮行業優勢,創新幫扶舉措,提高扶貧實效;貧困鄉鎮黨委、政府和貧困村黨組織、村委會要抓好扶貧攻堅的具體實施,確保貧困民眾如期脫貧。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設立市級脫貧攻堅獎勵資金和貧困縣專項扶貧資金。實施金融扶貧工程,支持涉農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為貧困戶提供免抵押、免擔保扶貧小額信貸;落實好省、市貸款貼息政策,對符合條件的產業扶貧項目貸款給予一定額度的貼息,對貧困戶貸款全額貼息。完善精準退出機制,鼓勵率先脫貧,在脫貧攻堅期內脫貧摘帽的,扶持政策不變,扶持力度不減,避免出現邊脫貧、邊返貧現象。嚴格脫貧攻堅考核,大幅度提高減貧指標權重,對貧困縣實行脫貧工作“一票否決”。
第四節 加快教育全面發展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努力促進公平教育,最佳化教育結構,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和教育公平。以普惠性幼稚園為重點,加快發展學前教育,新增公辦幼稚園100所,公辦幼稚園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比例達到90%,學齡前兒童在公辦幼稚園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入園比例達到90%。積極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大力推進中國小新建配套和改造提升,統籌規劃城中村和進城務工人員密集地區中國小建設,加強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力度,新改擴建中國小200所,新增優質學位2萬個,確保所有學生在家門口就能夠接受義務教育,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及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利得到有效保障。高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保持中職教育免費全覆蓋,實現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穩步發展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加快太原學院續建,推動太原幼兒師範、太原衛生學校等升格專科。辦好特殊教育,建立殘疾兒童少年檔案,依法保障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加快發展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實施“網際網路+教育行動計畫”,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繼續發展社區教育、職工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等各類教育,暢通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通道,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整合職業教育資源,規劃建設太原市職業教育園區,實現職業教育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立足於培養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套用型、複合型、技能型人才,加強專業建設,打造精品課程,做強優勢專業,建成省級以上重點專業15個,骨幹專業實訓基地15個,“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60%以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名教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培育工程,造就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理順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積極穩妥推進完全中學高、國中學校分離。理順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對分屬於不同部門的中專、技校、職業高中進行整合,提高中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探索辦學體制改革,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基本解決“公參民”學校問題;採取大學區管理、學校之間捆綁式管理、名校辦分校、委託管理、集團化辦學等模式,推進義務教育學校辦學體制改革。適應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要求,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重構普通高中課程設定、師資配備、教學組織形式等,逐步推行“選課制”“走班制”,進一步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
第五節 促進就業創業
將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以內,實現經濟成長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就業政策與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的協調銜接,形成促進就業的綜合性經濟政策體系。完善和實施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的扶持政策,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加強對靈活就業、電子商務創業就業等新就業形態的支持。鼓勵和支持企業採取在崗培訓、輪崗輪休、停薪留職、內部退養等辦法,穩定就業崗位。完善就業考核指標體系,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確保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工作為契機,以太原清華科技園雙創基地等為主要載體,全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效激發勞動者的創業活力,以創業帶動就業。全面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稅費減免、場地安排、創業就業補貼等創業扶持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氛圍。進一步加強創業能力建設,完善創業培訓課程,提高創業培訓質量,將有創業意願和創業能力的勞動者全部納入創業培訓範圍;大力開展創業實訓,採取“師帶徒”方式,有效增強創業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台,加快發展眾創空間、創業聚集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組建創業服務團隊和創業導師隊伍,為創業者提供政策諮詢、項目推介、開業指導、信貸融資、跟蹤扶持等“一站式”創業服務。
統籌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首位,完善和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扶持政策,統籌實施“三支一扶”等基層服務項目和“大學生創業引領計畫”,繼續開展政府購買基層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多渠道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積極開發適合農民工的就業崗位,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家庭服務業和中小微企業,促進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4.5萬人;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和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培養計畫,支持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實施“一對一”就業幫扶計畫,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崗位,形成及時有效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就業的長效機制。注重做好化解落後產能企業職工安置和婦女、退役士兵、殘疾人等群體就業工作。
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深入實施勞動契約制度,推進集體契約制度攻堅計畫,全市企業勞動契約簽訂率保持在98%以上,建立工會的企業集體契約覆蓋率達到92%以上。依法規範企業裁員行為,加強勞務派遣用工監管。建立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機制,健全和落實工資保證金、政府應急周轉金、農民工工資支付登記卡等長效預防措施,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暢通維權投訴渠道,加大監察執法力度,勞動保障監察投訴舉報案件結案率達到95%以上。
第六節 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規範分配秩序,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成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力爭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提前一年實現翻番。
深化工資分配製度改革。加強企業工資分配巨觀調控,依法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及時發布企業工資指導線和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實施市屬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縮小企業領導人員與普通職工收入差距。深化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和工資制度改革,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實行鄉鎮工作人員工作補貼制度,最佳化工資結構;健全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正常調整機制。整頓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取締各種非法收入,保護合法收入,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加快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新型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
拓寬居民增收渠道。拓寬居民理財投資渠道,提高居民股息、利息、紅利和房屋租金等財產性收入;深化農村土地和產權制度改革,提高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各類資源市場化程度,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鼓勵農民最佳化種養結構,搞好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市場流通,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完善農民就業服務體系,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加強農民創業指導服務,建立健全扶持農民創業機制,鼓勵農民開展自主創業,增加農民創業性收入。
第七節 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完善城鄉社會保險制度。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畫,深入推進“五險統征”體制建設,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39萬人、244萬人、91萬人、97萬人和97萬人。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推動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合理銜接,實現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全員參保。繼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強化參保擴面工作,確保全市符合參保條件的居民應保盡保。整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研究制定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快醫保付費方式改革步伐,大力推進醫保付費總額控制與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相結合的複合付費方式。全面推進並完善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實現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與基本醫保、醫療救助等制度緊密銜接,有效防止發生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完善集工傷預防、康復與補償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制度及管理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失業保險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功能,穩步提高生育保險待遇水平。
統籌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殘疾人救助等兜底性制度,加強與住房、教育、醫療、就業等專項救助制度的銜接。暢通社會救助申請受理渠道,建立跨部門、多層次的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適時調整城鄉低保標準。加強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兒童福利院和老年福利院建設,提高符合條件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的集中供養能力。全面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實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全覆蓋。建立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推進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加強殯葬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殯葬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慈善事業,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
第八節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醫藥分開,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實施醫療衛生“雙百工程”。加強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完善100所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服務功能,市中心醫院、人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醫院、公共衛生中心等項目建成使用;在新建小區、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城市建設過程中嚴格配建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逐步解決業務用房落實難問題。培養引進100名醫學領軍人才,推動研究型醫院和重點學科建設,全面提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技術水平。
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制度,最佳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明確不同層級、類別公立醫院的功能定位,實行分級分類管理,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提高公共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95%以上居民在市域範圍內可實現多樣化就醫需求。深化城鄉衛生對口支援,省城三甲綜合醫院至少選擇一個縣(市、區),以提升縣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為導向,建立緊密幫扶型區域醫療聯合體,確保90%的患者在縣域範圍內即可得到安全、便捷的診療服務。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全面提高以應急處置、疾病監測、慢病防控等為核心的疾病預防控制能力,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推進市級衛生應急平台建設,建成由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各縣(市、區)緊急救援站、二級以上醫院急診科、鄉鎮衛生院急救點組成的四級醫療急救網路體系,實現與國家、省衛生應急指揮系統的對接和互通。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形成多元辦醫格局。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公立醫院改革,建立統一高效的政府辦醫體制,分級組建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推進公立醫院政事分開,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推動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政策,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省級增補基本藥物目錄範圍內,允許基層醫療機構使用不超過10%的醫保(新農合)目錄內非基本藥物中標產品。
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堅持中西醫並重,加強市縣兩級中醫醫院建設。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繼續深化拓展“外引內聯”等模式,組建多層次的醫療聯合體,推動中醫藥服務向基層延伸,帶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穩步提升。實施“名醫帶名科,名科促名院”戰略,繼續開展“西學中”“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等工作,形成中醫特色鮮明、臨床療效顯著的名中醫群體和重點學科群。積極推廣中醫適宜技術,提高中醫服務水平,拓展中醫服務方式。
切實抓好食品藥品安全。按照“四個最嚴”要求,全面落實食品藥品生產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追究制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測監管,健全完善食品藥品風險評估、產品追溯、檢驗檢測與監管執法風險防控相互配合支持機制。鼓勵全民參與監督,形成社會共治格局,確保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建立食品藥品安全預警平台和應急處置系統,有效預防、積極應對、及時控制食品藥品安全事故。
第九節 統籌人口均衡發展
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完善人口生育政策。積極落實、全面實施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加大對產科病房、醫護人員、救助中心、產前篩查診斷以及托幼和義務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推進優生優育。完善落實計畫生育家庭扶助保障制度,健全計畫生育特殊家庭關懷扶助體系。加強人口動態監測,及時發布人口預測、預警信息。
保障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等群體基本權益。以婦幼保健院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完善婦女兒童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加大法規政策宣傳,提高婦女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充分發揮“五老”作用,切實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引導青少年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支持和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成才。健全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殘疾人基本救助、社會福利、康復服務、教育就業等制度,切實保障殘疾人合法權益。
第八章 推動廉潔和安全發展 著力夯實發展基礎
堅持發展必須廉潔、廉潔促進發展,全面推進“六權治本”,增強廉潔發展意識,提升廉潔發展能力,全力抓好安全生產,努力維護公共安全,促進廉潔安全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營造廉潔和安全發展社會氛圍。
第一節 全面推進“六權治本”
在繼續完善“兩清單、兩平台、兩張圖、一監督”基礎上,制定完善市、縣兩級權責清單並向社會公布;認真清權、依法確權、公開曬權,根據法律法規立改廢釋、承接上級下放、機構職能變更等,對權責清單實行動態管理;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完善和規範“三重一大”決策機制為重點,全面推行和落實自由裁量權基準制度,加快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行政審批制度、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編好制度“籠子”,紮緊制度“口子”,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加快推進政務服務平台和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建設,進一步最佳化辦事流程,縮短辦事時限,提高為民服務效率,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加強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根據權責清單,梳理制定權力運行流程、風險防控“兩張圖”和《辦事指南》。健全完善黨內監督、人大監督、行政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審計監督和司法監督制度,形成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的合力監督體系。對懶政怠政、以權謀私、濫用職權等腐敗問題嚴查嚴懲,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追責、違法必追究,努力營造弊革風清的政治生態環境。
圍繞農村“三資”管理,全面推動“六權治本”工作向鄉、村兩級延伸,依法確定鄉、村權責,編制鄉、村權責清單以及服務引導圖和辦事流程圖,規範基層權力運行,從根本上解決好發生在民眾身邊的腐敗問題,確保“六權治本”全覆蓋。
第二節 提升推動廉潔發展的本領
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廉潔發展理念。引導領導幹部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牢固樹立發展必須廉潔、廉潔促進發展理念,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和從政道德教育,進一步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把黨的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紀嚴於法、紀在法前,築牢法律和黨紀“兩道防線”,堅決反對“七個有之”,切實做到“五個必須”。把廉潔從政作為“工作底線”嚴格堅守,自覺接受民眾監督,著力增強領導幹部推動廉潔發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帶頭廉潔自律,帶頭廉潔用權。
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提升決策水平。把民主集中制貫穿到權力運行的各個環節,落實到決策執行各個方面,形成內容上相互銜接、運行上協調聯動的制度體系。健全重大決策機制,把調查研究、徵求意見、法律諮詢、集體討論決定等作為重大事項決策的必經程式,充分發揚民主,發揮領導班子集體作用,著力提升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水平。
全面貫徹落實“三嚴三實”要求,以維護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暢通與民眾溝通的渠道,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第三節 營造廉潔發展社會環境
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營造廉榮貪恥的社會環境。深入挖掘和借鑑歷史優秀廉政文化,充分發揮其教育警示的重要作用,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風尚。深入開展廉政教育,著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藝術性強、民眾喜聞樂見、富有地域特色的優秀廉政文化作品,著力開展廉政文化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農村、進企業活動,進一步擴大廉政文化活動的覆蓋面。拓寬廉政文化宣傳途徑,運用電視、網路、簡訊、微信等方式,打造面向全社會的廉政文化宣傳平台。弘揚以廉立身、以廉治家、以廉教子的重德重廉文化傳統,革除鋪張浪費、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等社會陋習,倡導廉潔文明新風尚。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防止“四風”反彈回潮。推動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持續好轉,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狠剎“四風”、“打黑除惡”高壓態勢,從嚴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的日常監督管理,著力解決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問題。
淨化政治生態,構建良好政商關係。正確對待和處理公與私、廉與腐、儉與奢、苦與樂的關係,有交集而不能有交換、有交往而不能有交易,正常交往,主動服務,劃出公私分明界線,做到出於公心,不謀私利,不搞利益輸送和交換。重塑商業倫理、重育商業文化,構建交往有道、相敬如賓、公私分明、清正廉潔的政商關係。
開展誠信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社會信用環境。完善信用法規制度,加強信用記錄和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加快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設,建立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制度,做好重點行業領域試點示範工作,深入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努力提高全社會誠信意識和誠信水平。加快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加強誠信宣傳教育與誠信文化建設,營造全民自覺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風尚。
第四節 全面加強安全生產
強化安全發展理念和紅線意識。認真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要求,加強行業主管部門直接監管、安全監管部門綜合監管、地方政府屬地監管,嚴格實施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考核“一票否決”。著力構建“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監管、部門履職盡責,企業全面負責、職工積極參與、社會支持監督”的安全生產工作格局,努力實現減少一般事故,防範較大事故,杜絕重特大事故,有效控制職業危害事件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逐年下降2%左右,為“六大發展”奠定堅實的安全基礎。
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紮實推進企業安全標準化建設和全員安全培訓。突出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切實做到安全生產責任到位、投入到位、培訓到位、基礎管理到位和應急救援到位,到2020年全市高危行業企業全部達到安全標準化三級以上標準。
深化重點領域專項治理和重點隱患排查整治。強化安全生產大檢查,深入開展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建築施工、消防安全、城鎮燃氣、油氣管道、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加強危舊房屋、渣土堆場、尾礦庫、燃氣管線、地下管廊、軍工企業安全距離不足等重點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有序推進列入搬遷計畫的企業和設施搬遷工作,處理好資金保障、人員安置、技術裝備、土地置換等難題,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
全面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堅持把安全作為各類項目規劃建設審批的前置條件,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和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工作規定,嚴把安全生產準入關。紮實開展國家安全鄉村(社區)創建工作,強化依法治安,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重心下移,保障下傾,強化基層監管力量,加強一線安全監管人員能力建設和工作保障,著力提高安全生產法治化水平。積極探索安全生產格線化信息化平台、綜合監管等信息系統建設,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加強職業健康工作,提升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一體化綜合監管能力和水平。積極推進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加強從業人員特別是高危行業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增強公眾安全意識。
專欄7: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活動
煤礦:以杜絕重特大事故為目標,鞏固煤礦兼併重組、煤炭資源整合成果,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行為,規範煤炭生產建設秩序。加快對重組整合礦井安全技術升級改造,大力推進標準化和現代化礦井建設。繼續加大隱蔽致災因素普查治理力度,切實深化隱患排查。深化煤礦瓦斯綜合治理,全面實施瓦斯抽采全覆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瓦斯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基本實現瓦斯零超限,瓦斯防治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非煤礦山:繼續加大對非法違法生產打擊力度,整頓關閉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和最低生產建設規模的非煤礦山企業。到2020年地下礦山全部安裝監測監控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緊急避險系統、壓風自救系統、供水施救系統和通信聯絡系統等技術裝備;全市金屬非金屬礦山100%達到安全標準化三級以上水平,市屬重點企業達到安全標準化二級以上水平。
危險化學品:繼續對安全防護距離不足或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的危險化學品企業採取“關停、治理、搬遷、轉產、限產”等措施,實行掛牌督辦,防範石油天然氣長輸管道安全事故。
交通運輸:全面開展創建“平安暢通縣”活動,加大“文明示範公路”建設,力爭道路交通安全形勢總體平穩,道路交通事故死傷人數有所減少,萬車死亡率控制在指標內,力爭不發生特別重大交通事故。
建築施工:持續開展建築工程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和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推動全市建築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
消防安全:深入開展人員密集場所、易燃易爆設施、高層地下建築等消防安全專項治理,大力整治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出租屋、“三合一”場所及商業密集區、車站周邊區等消防“亂點”,大力開展“零火災社區、零火災村鎮”創建活動,到2020年所有重點單位全部達標,一般人員密集場所全部達標。
特種設備:落實生產使用單位、檢測檢驗機構和安全監察部門安全責任,推動加氣站和車用氣瓶信息化管理,淘汰承壓燃煤鍋爐並做好停用、註銷工作。
城鎮燃氣、長輸油氣管道:加強城鎮燃氣、長輸油氣管道安全隱患的整治,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城鎮燃氣、長輸油氣管道重大事故發生。
第五節 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
牢固樹立大安全的發展理念,健全以社會治安防控、應急管理等為基本內容的公共安全體系,努力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編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
創新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平安省城”建設,創新完善點線面結合、網上網下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進一步提高視頻監控覆蓋率,力爭到2020年,重點公共區域、重點行業領域平安建設視頻監控系統覆蓋率達到100%,新建、改建高清攝像機比例達到100%,村(社區)從80%提高到90%以上,構建以信息化為支撐、高效運轉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機制。加強反恐維穩和社會面防控,持續加強街面巡邏和社區(村)標準化警務室建設,嚴防暴恐事件和惡性刑事案件。持續推進“打黑除惡”專項鬥爭,依紀依法嚴肅查處領導幹部充當“保護傘”,最大限度的壓縮黑惡勢力滋生髮展空間。嚴厲打擊“兩搶一盜”等多發性侵財犯罪,嚴密防範、依法懲治違法犯罪行為。結合城中村改造,鞏固完善城中村平安建設警務站工作機制,持續開展治安亂點整治,保障全市城中村拆遷改造工作有序推進。
健全應急管理體制和應急機制。健全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制,落實統一指揮、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完善救災準備、應急預案、救援救助、災後救助、恢復重建相銜接的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救助制度,建立方便快捷的儲備、調運、接收、發放、回收相銜接的救災物資應急調度體系,健全以搶險、搜救、救護、救助、捐贈為基本內容的救災應急社會動員機制。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推進應急救援隊伍和訓練基地建設,合理布局、規劃建設符合標準、安全實用的應急避難場所,加強減災示範社區建設,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推廣普及防災知識,定期開展避災救災演練,加強救災與自救技能培訓,提高城鄉社區居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第六節 推進重大不穩定因素化解
把“一批重大不穩定因素化解”作為“五個一批”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保障,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堅持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既揚湯止沸,更釜底抽薪,牢牢把握預防化解不穩定因素的主動權。
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堅持抓好評估主體、評估範圍、評估流程、評估工具、評估問責等重要環節,加大評估結果套用,妥善處理相關民眾的合理訴求,使之真正成為政府重大事項決策前不可或缺的“必備程式”和權威制度,成為科學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措施。
健全調處化解矛盾機制。落實“一崗雙責”,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法定途徑優先,實行領導包案,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暢通民眾訴求表達渠道,切實保障公民權益,使社會矛盾不積壓、不擴散、不惡化,得到及時處置和逐步化解。建立重大不穩定因素滾動排查、動態調整、及時預警機制,加強社會矛盾動態管理,做到發現在早、防範在先、處置在小。深入推進多元調解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矛盾糾紛調解平台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社會調解四大調解組織,完善訴調對接、檢調對接、訪調對接等銜接聯運機制。充分發揮社區在預防和排查、化解社會矛盾的基礎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進一步暢通信訪渠道,積極推進“網際網路+信訪”,完善各級網上信訪受理平台,全面實施網上信訪工作模式,確保市、縣、鄉全套用,實現辦信、接訪、網上投訴辦理、督查督辦等基本業務全覆蓋、信訪信息全錄入、業務全流轉、數據全生成、辦理全公開,全力打造網上信訪主渠道。全程跟蹤民眾滿意評價結果,從民眾評價中查找問題,加強提醒、回訪、督辦,倒逼改進工作。加強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制度,積極化解非法集資融資、小產權房、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方面信訪問題,建立信訪事項“一案一檔”電子檔案,著力提升解決民眾合理訴求、切實維護民眾合法權益的水平。
第九章
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太原建設
為全市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和法治保障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大力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提高改革精準發力和精準落地能力。加快推進法治太原建設,堅持在法治框架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建設,實現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協調推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持續動力和法治保障。
第一節 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三管齊下”,全面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實現“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努力構建服務型政府。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和提高行政效能為核心,鞏固提升“兩集中、兩到位”審批流程再造,推進並聯審批,努力減少審批環節、縮短辦事時間、提高服務質量。推進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推動形成上下聯動、層級清晰、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承接好省下放我市的行政職權事項。進一步取消、下放、調整市本級行政職權事項,最大限度推進行政職權下沉,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大幅減少前置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推行網上諮詢預審服務,創造條件推進網上審批。鞏固和擴大商事制度改革成果,繼續推進工商登記註冊便利化改革,放寬經營場所登記條件,推進全程電子化登記和電子營業執照廣泛套用,探索試行更加靈活的登記模式。
完善行政管理體制。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最佳化政府職能。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嚴禁將行政審批事項轉為中介服務事項,防止審批事項邊減邊增、明減暗增。積極落實負面清單制度,放寬市場準入,清理和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切實減少對企業和市場的干預。探索建立政府績效第三方評估機制。穩妥推進擴權強縣、擴權強鎮試點改革。推進投資體制改革,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投入專項,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積極做好經濟技術開發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工作。
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要求,以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為目的,分類推進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類事業單位改革,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公益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加強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法制化和規範化,確保機構和人員編制“只減不增”。推動公辦事業單位和主管部門理順關係和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推進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逐步推進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各類事業單位統一登記制度。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有序推進有利於科學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各項稅收制度和政策的落實,完善稅收征管體系建設,加強非稅收入管理,不斷最佳化財政收入結構。逐步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加強預算執行管理,推進預算績效管理。推行全過程的財政績效管理,強化結果套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制度,完善市對縣轉移支付制度。完善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進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設,加強國庫現金管理,建立健全現代國庫管理制度。
第二節 加快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健全促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打破行業壟斷,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和監管制度。
加快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科學界定產權,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權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保護個人產權。規範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推動產權有序流動,保證產權交易的公正性和有序性。
推進要素市場建設。進一步完善煤炭等礦產資源市場配置機制,落實省有關煤炭等礦產資源出讓轉讓管理辦法。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等二級市場,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大力發展技術交易市場,建立統一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等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
第三節 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在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更加符合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規則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促進國有企業做強做大。
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紮實做好黨政機關、直屬事業機構與所屬企業脫鉤改革工作,理順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實現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全覆蓋。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搭建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平台,改組或組建2-3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建立有序進退、合理流動的國有資本配置機制,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設立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建立國有資本市場化補充機制,加大國有資產重組和資源整合力度,最佳化國有資本結構布局,著力打造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培育10-15家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企業集團。
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大力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促進國有經濟與非公經濟共同發展。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建立健全股權流轉和退出機制。創造條件推動國有企業特別是競爭性領域企業整體上市或主營業務上市,力爭培育3-4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加強國有企業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強國有企業領導班子和人才隊伍建設,改進對企業領導人員的日常監督管理和綜合考核評價方式。完善市屬國有企業改革組織領導機構和決策機制,建立健全跨部門聯動制度,形成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發展的合力。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推進國有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促進企業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監督問責機制,加快形成全面覆蓋、分工明確、協同配合、制約有力的國有資產監督體系,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第四節 不斷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圍繞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健全完善社會服務管理體系,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健全完善黨領導的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體系,不斷提升基層民主自治水平。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引導基層民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讓廣大民眾更好地參與管理基層公共事務。以村務公開、居務公開、民主評議為主要內容,全面推進基層自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加強社區議事協商,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實踐,健全民情懇談、社區聽證、社區論壇、社區評議等對話機制,建立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繫社區制度。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推進政社分開,加快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激發社會組織內在活力和發展動力。依法規範社會組織運作,暢通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渠道,健全社會組織績效評估和考核評價體系,提高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開展公益服務和中介服務能力。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水平。加強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新建小區全部配建社區辦公服務用房、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老舊小區社區服務設施全部提檔升級。
第五節 加快推進法治太原建設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行政,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工作的能力,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建設法治政府。認真貫徹實施《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深入推進“六權治本”,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完善政府立法體制和規章制定程式,提高政府立法公眾參與度,加強重點領域政府立法。落實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和司法機關的法律監督,加強行政機關內部監督,加大政府層級監督力度。做好行政複議工作,紮實開展行政複議委員會試點城市工作。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努力實現政府聘請法律顧問全覆蓋。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實行陽光司法,加強司法隊伍建設,促進司法公正。
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完善法律顧問、法律援助等制度,整合各類法律服務資源,服務中心工作、滿足民生需求。紮實開展“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積極服務城中村改造等重點工作。拓展公證服務領域,深化各項便民利民措施。深入落實《太原市法律援助條例》,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提高法律援助服務質量。加強專業性、行業性調解委員會建設,針對重點人群、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定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解活動。組織和引導律師、公證員和基層法律工作者參與疑難複雜矛盾糾紛的調解,參與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處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健全社會普法教育機制,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繼續深入推進“法律六進”,創新普法宣傳方式,大力推進以案釋法。建立完善普法依法治理考核指標,加強普法骨幹和志願者培訓,提升普法實效。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在全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第十章 加強規劃實施 實現率先發展
規劃的有效實施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更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履行政府職責,團結和動員全市人民,形成推動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
第一節 堅持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
完成好“十三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推進。
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和省、市委各項決策部署。黨的領導是我們攻堅克難的最大優勢,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不斷奪取勝利的根本保證。“十三五”規劃綱要通篇貫穿了中央和省、市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加強規劃實施,就是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把市委對太原未來五年的發展構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具體目標逐一變成現實。全市各級各部門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 “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上來,用五大發展理念推動“六大發展”,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和突出問題,不斷厚植髮展優勢,確保如期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加強黨的各級組織建設,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全市廣大黨員幹部要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牢記歷史使命,乾在實處、走在前列,堅決把“十三五”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要持之以恆改進作風,馳而不息糾正“四風”,保持忠誠、乾淨、擔當的良好作風。要樹立表率意識、率先意識和貢獻意識,堅定必勝信念,積極踐行“三嚴三實”,敢於擔當、積極作為、迎難而上,馬上就辦、真抓實幹、久久為功,努力實現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率先發展。
第二節 切實履行政府職責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切實履行政府職責,著力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對規劃實施的組織、引導和保障作用。
明確政府主體責任。各級政府要正確履行職責,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調控引導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保障規劃綱要順利實施。完成和落實本規劃綱要提出的約束性指標、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務,是各級政府及部門必須履行的重要責任。各級各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責和工作實際,主動認領、明確責任、細化措施,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切實落實好規劃涉及本地區、本部門的目標和任務。要創造良好的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和社會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引導市場主體的行為方向與全市戰略意圖相一致,確保規劃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強化公共財政及政策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畫、財政預算計畫要按照本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明確年度目標、工作指標和推進措施。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綱要實施的銜接,中期財政規劃要根據本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合理安排支出規模和結構,保障規劃明確的重大項目、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的實施。加強人口、土地、環境、產業、財稅、金融等政策的統籌協調,為規劃實施和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強化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切實改進政府服務,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健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機制,進一步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決策責任制度,增強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強化政務信息公開,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有效整合行政資源,理順職責許可權,完善政府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努力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和辦事效率。
第三節 加快人才強市建設
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科學發展第一資源的觀念,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創新人才激勵、投入和政策機制,形成經濟轉型升級的人才支撐體系。
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堅持精神、事業、物質激勵並舉,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繫、鼓勵人才創新創業的分配激勵機制。建立與人才貢獻相聯繫的工資制度、獎勵制度。完善科技人才分配激勵政策,向科研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做到人盡其才,用有所獲。建立和完善國家、社會、單位相結合的人才保障體系,完善人才流動保障機制,支持用人單位為各類人才建立補充養老和醫療保險,解除人才的後顧之憂。
創新人才投入機制。建立政府投入為重點,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社會資助為補充的人才發展投入機制。 加大“太原市人才開發專項資金”的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太原市人才創新創業資金”,鼓勵和引導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投資人才資源開發。
創新人才政策機制。抓好落實現有人才政策的同時,制定實施符合我市實際的、更加開放的人才引進、選拔、培養、激勵、投入和服務政策。調整和完善人才公共服務政策,為高層次人才落戶太原提供“一條龍”服務,對高水平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完善引進高端人才和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措施。注重培養和使用本土人才。
第四節 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
人民民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奮鬥目標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
廣泛凝聚強大合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貫徹黨的民眾路線,激發全市人民建設太原的主人翁意識。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民族、宗教、僑務等政策,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
積極動員全社會參與。本規劃綱要提出的預期性指標和產業轉型、社會發展等任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實現。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參與規劃綱要實施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健全規劃綱要重大事項實施公開機制、社會監督機制和公眾評議機制,使規劃綱要的實施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形成全社會關心、自覺參與和監督規劃綱要實施的良好氛圍,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
第五節 完善規劃實施機制
推進規劃實施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執行力。
分解目標任務。將規劃綱要確定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進行分解,明確牽頭部門和工作責任,並將之作為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要深化細化落實措施,明確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用目標倒逼措施,以責任推動落實,確保各項規劃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加強規劃銜接。要把本規劃綱要作為制定專項規劃、年度計畫以及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發揮本規劃綱要對產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的指導作用,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加強各級各類規劃與本規劃綱要的銜接協調,確保在總體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間配置上相互協調、時序安排上科學合理。年度計畫要與本規劃綱要相銜接並滾動實施。
完善評估機制。加強對規劃綱要的年度監測評估,建立健全規劃綱要指標體系的統計和評價制度,確保數據權威準確、科學合理。創新評估方式,引入社會機構評估等第三方評估機制,增強規劃評估的準確性和廣泛性。對規劃綱要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採取相應對策措施。建立規劃中期評估制度,根據經濟運行狀況及發展實際,按程式對規划進行必要的調整。
強化實施監督。建立規劃綱要實施督促檢查機制,加強對本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監督,自覺接受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主動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民眾社團的橋樑和監督作用,促進各級各類規劃的有效實施。
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幹部民眾,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團結拼搏,艱苦奮鬥、真抓實幹,為圓滿完成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任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