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和《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十二五”時期衛生計生事業發展成果
“十二五”時期,我市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民眾健康權益為目標,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全面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凝心聚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攻堅克難推進“百院興醫”工程,千方百計破解民眾看病就醫難,醫療衛生髮展環境明顯改善,醫療資源配置明顯最佳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醫療救治能力明顯增強,人民民眾健康水平全面提升。
(一)衛生計生綜合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床位達36760張,衛生技術人員達52952人,分別較“十一五”末增長28.52%、77.49%,千人口床位數、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分別達8.55張、4.64人,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市三級醫療機構由7所增加到9所,60%的縣級綜合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總診療量和總住院量分別達2248.5萬人次、78.45萬人次,分別較“十一五”末增長100.4%、71.56%;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較“十一五”增加12.5%,縣域內就診人數同比上升3.33%,住院次均費用同比降低9.13%,患者自付費用比例同期下降15%。人均期望壽命由“十一五”末的77.8歲提高到78.5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至10.61/10萬、6.23‰,均好於“十二五”規劃目標和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健康差異進一步縮小,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服務質量、效率和民眾滿意度明顯提升。新農合“先住院後付費”模式在全國推廣,率先建立村醫“進退流轉”機制為全國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城市醫生與鄉村醫生建立“千醫千村牽手”幫扶模式成為全國醫改創新舉措。
(二)深化醫改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
全市所有縣級公立醫院和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執行基本藥物制度,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同步跟進人事、薪酬、管理制度改革,初步呈現出醫院平穩運行、收支結構逐步最佳化、患者用藥負擔減輕的良好態勢。啟動實施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出台《太原市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為推進改革提供了政策遵循。在4個農業縣(市)試點新農合分級診療,通過上下浮動補償比例引導患者合理有序就醫,國家衛生計生委給予充分肯定。2015年,全市新農合參合率達99.65%,基本實現應保盡保。與“十一五”末相比,人均籌資標準由150元提高到482.66元,大額門診慢性病補償病種由15種增加到36種,重大疾病住院補償病種由1種擴大到25種,住院報銷比例由60%提高到75%,補償封頂線由4萬元提高到15萬元,全面啟動新農合大病保險市級統籌,最高支付限額達到40萬元,“保基本”水平大幅提高。
(三)城鄉醫療衛生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規劃實施醫療資源“重點配置區”“充實完善區”“調整提升區”三區發展戰略,攻堅克難推進“百院興醫”工程。截至2015年底,全市110個醫療衛生項目有49個建成投入使用、18個項目開工建設、43個項目抓緊完善手續。市直醫療衛生機構有市精神病醫院門診住院樓、市中心醫院心內和婦產住院樓、市第三人民醫院門診住院樓、市第二人民醫院老年病綜合樓、市婦幼保健院婦女兒童住院樓等5個項目完成並先後投入使用,民眾就醫條件明顯改善。建成北京友誼醫院與市人民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與市中醫醫院、省人民醫院與清徐縣人民醫院等17個跨區域醫聯體,市管三級醫院和縣級綜合醫院全部開展醫聯體建設,重點學科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實施二級以上醫院對口幫扶鄉鎮衛生院、三甲醫院“一對四”助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聘用退休專家支持社區工作、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千醫千村牽手”系列舉措,全市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整體提高。建成1個全國社區衛生培訓基地,7個國家級、34個省級社區衛生服務示範中心;創建成2個國家級和163個省級民眾滿意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依託市急救中心,建成15個急救站點,組建17支市級衛生應急隊伍,完成緊急醫療救援2118次,創建5個省級衛生應急綜合示範縣。
(四)人才和學科建設持續加強
堅持科教興醫、人才強衛不動搖,加大力度招聘臨床醫生,培養醫學學科帶頭人,引進高端醫學人才,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先後引進7名院士在我市建立工作站,增強醫學科研攻關能力;與北京、上海等醫療發達城市名醫院合作,選聘21名優秀醫學專家任市直醫院特聘科主任,帶動臨床學科發展;招錄1128名醫務人員,醫療衛生專業人員短缺狀況逐步緩解。多渠道、多層次培養醫療衛生人才,累計培養定向農村醫學生139名,選送外出進修培養市級優秀骨幹451名,集中培訓全科醫生233名、基層衛技人員9790人次,推行醫師多點執業報備制度和區域註冊制度,促進人才流動,惠及基層醫院和廣大患者。建成1個國家級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8個學科躋身省級重點、42個學科創建為市級重點,120個科研項目立項,其中29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市中心醫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獲批國家級基地,皮膚專業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市人民醫院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運動心肺功能監測室。
(五)公共衛生得以全方位強化
把疾病預防控制擺在前面,著力加強公共衛生機構建設,創新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投資18億元建設市疾控中心、市衛生監督所、市傳染病醫院、市結核病醫院等7個公共衛生機構,全面提高市級公共衛生機構標準化水平;持續推進疾控系統“包保”幫扶行動計畫,實現市縣鄉村疾控工作一體化管理;率先在全省建成智慧衛監格線化信息系統,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市縣鄉村四級衛生監督執法網路和行政許可、醫政管理、依法監督與服務一體化的綜合監督工作格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由“十一五”末的9類21項擴展到12類45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36.7萬戶116.2萬人,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0-6歲兒童國家擴大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5%以上,地方病控制達到國家要求,愛滋病疫情控制在較低流行水平,我市被確定為全國愛滋病綜合防治示範區;連續9屆18年榮獲國家級無償獻血先進城市。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建成農村衛生廁所19.9萬座,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0.44%,繼續保持省級衛生城市和衛生縣城稱號,城鄉居民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六)計畫生育基本國策認真落實
始終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嚴格落實中央關於計畫生育“三個不變四個到位”要求,依法規範生育行為,穩妥實施“單獨兩孩”政策,全市人口總量平穩增長。201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為431.87萬人,人口出生率9.01‰、自然增長率為4.59‰,與2010年相比分別下降0.11個千分點、1.06個千分點。各年度人口自增率均控制在6‰的規劃目標之內,出生人口性別比基本控制在102-107之間,符合政策生育率穩中有升;免費孕前優生服務人群逐年提高,育齡婦女普遍享受到基本生殖健康服務,全市新生兒出生缺陷進一步降低;計畫生育格線化管理實現全覆蓋,10縣(市、區)全部創建為國家級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惠及160餘萬人次;認真落實計畫生育獎勵扶助政策,關愛幫扶計生特殊家庭,實施“婦幼安康工程”,惠及200萬婦女兒童。古交市、迎澤區創建為省級婦幼健康服務示範市(區),57所醫院通過國家級愛嬰醫院評審,太原市婦幼保健院被評為全國百家優秀愛嬰醫院和省級婦幼保健健康服務先進集體。
(七)行風建設切實加強
完成市、縣、鄉三級衛生計生部門組建,實現機構、職能、人員、資源整合。加強衛生計生立法,頒布實施《太原市獻血條例》;出台《太原市村衛生室管理辦法》,在全省首家首次發布健康白皮書,為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政策和提高全民健康意識提供了科學依據。深入開展“聽民眾心聲、請患者評議”“五最佳化三提升”“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畫”等主題活動,認真組織查處違反衛生計生“九不準”和打擊非法行醫兩個專項整治行動。建立醫療信用體系,實施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積分管理,充分發揮“12320”衛生計生熱線的功能和行風監督員作用,開門辦醫院,服務樹形象。
二、“十三五”時期衛生計生事業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指引,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自覺踐行五大發展新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公平可及。堅定以人民為中心、以健康為根本的發展理念,堅持基本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保障民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為人民民眾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2.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突出政府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主導作用,踐行健康優先戰略。充分發揮市場在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支持社會辦醫,促進有序競爭,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元化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3.統籌協調、資源整合。科學規劃並配置醫療衛生資源,通過整合衛生、計生各要素資源,有效利用醫療衛生存量資源,大力發展特色化醫療服務,儘快補齊健康服務短板,全面促進醫療衛生服務均衡化、標準化、優質化。
4.改革引領、創新驅動。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效率、激勵與約束等關係,建立起保持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長效機制,建立起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要求的計畫生育工作服務管理新機制,增強衛生計生事業發展活力。
5.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健全公共衛生服務網路,完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和疾病預防控制能力。積極推動醫學模式轉變,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以“健康太原”為目標,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堅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進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計畫生育管理能力。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完善,全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分級診療制度基本建立,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90%的患者在縣域範圍內得到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和健康促進等服務。實施“雙百”計畫,重點完善100所醫療衛生機構服務功能,培養引進100名醫學領軍人才,疾病防控和醫療救治能力顯著增強。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婦女、兒童和老年健康服務短板全面補齊,康復醫療和醫養融合發展辦出特色,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2. “十三五” 時期主要發展指標
8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鄉(鎮、街道)為單位適齡兒童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 | | | | |
| | | | |
| | | | |
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導致的過早死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十三五”時期衛生計生工作的主要任務
(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增強發展動力
1.加快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積極發揮試點城市先行先試的優勢,統籌實施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加緊落實“1+10”改革任務,確保城市公立醫院在破除“以藥補醫”、省市聯動上取得突破。到2017年底,全市城市公立醫院平均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總體降到30%左右、百元醫療收入(不含藥品收入)中消耗的衛生材料降至20元以下;鞏固完善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果,轉變發展方式,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學習借鑑其他城市醫改經驗,積極推進聯合限價採購、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切實提升醫院自主經營權、醫生服務積極性、民眾就醫獲得感。
2.加快推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突破,配合推進按病種付費、醫保差別化支付改革,以“強基層”為抓手,逐步完善分級診療運行機制和政策保障,到規劃期末基本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形成科學合理就醫秩序。切實落實政府辦醫的領導、保障、管理和監督“四個責任”,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強化公立醫院精細化管理,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參與改革、最佳化服務的積極性,形成激勵與約束結合、活力與效率統一的運行新機制。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推進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商業健康保險等保障制度有機銜接,推進支付方式改革及門診統籌工作,促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3.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完善市縣鄉村中醫醫療服務體系。支持市中醫醫院以新醫院建設為契機,做好三甲中醫院發展規劃並抓緊實施,鼓勵輸出管理、技術和服務產品,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建醫療聯合體。加快縣級中醫院建設步伐,確保規劃期末全市所有縣(市、區)都有一所中醫院或在綜合醫院中醫科建設得到加強,有60%中醫院達到二甲中醫院標準;全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中醫科、中藥房,80%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能夠開展中醫藥服務。按照“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工作思路,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
4.積極穩妥推進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認真做好新舊制度過渡銜接。加快實現城鄉居民醫保覆蓋範圍、籌資政策、保障待遇、醫保目錄、定點管理、基金管理“六統一 ”,讓廣大城鄉居民普遍享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帶來的紅利。
(二)推進“百院興醫”工程,夯實發展基礎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綜合醫院做強、專科醫院做精和差異化發展、最最佳化利用思路,深入推進實施醫療資源“調整提升區”“充實完善區”“重點配置區”三區協調發展戰略。將醫療資源密集的迎澤區、杏花嶺區、萬柏林區二級及以下醫院或提檔升級、或轉型為特色專科、或改造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整合省、市、區三級醫療資源,在小店區引進市中心醫院,在晉源區引進市人民醫院、省兒童醫院,在尖草坪區引進省人民醫院,建設三個區域醫療中心,促進醫療服務均衡發展;在三縣一市各建成一所二甲綜合醫院,並根據實際需求合理配置中醫和婦幼醫療資源。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需求,2016年完成擴建市第二人民醫院(老年病醫院)、市第九人民醫院,並支持社會力量探索醫養結合發展路子;多措並舉彌補我市婦幼、兒童醫療服務短板,高標準建設太原市婦女兒童醫院、山西省兒童醫院、雲水國際私立兒童醫院;千方百計盤活閒置資源,引導二級以下醫療機構轉型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或康復醫療等特色專科服務,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豐富特色醫療服務內容。2016年底,市第四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住院大樓、愛滋病診治樓和市第九人民醫院全科醫生培養基地等3個項目投入使用;2017年底,市公共衛生中心、市人民醫院遷建項目投入使用;2018年底,市中心醫院、市婦女兒童醫院、市中醫醫院等3個新建醫院投入使用。力爭2019年底,市傳染病醫院和120急救中心建成並具備運營條件。
2.加強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城鄉對口支援,鞏固提高三縣一市醫療服務中心能力水平,加強縣鄉醫療聯合體建設,推進人才、技術、投入和管理等要素向鄉鎮衛生院流動。到2018年底,醫療聯合體覆蓋所有鄉鎮衛生院。認真落實《太原市村衛生室管理辦法》,完善村醫“進退流轉”機制,深入實施“千醫千村牽手”工程,到2017年底城鄉結對醫師達到1000對以上,推進建立靈活多樣的幫扶機制,積極探索“1+1+N”(1個全科醫生、1個護士、N個專科醫師)團隊簽約服務,穩步提升村衛生室及村醫服務能力和水平。
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路,綜合考慮衛生計生資源、服務半徑、服務人口以及城鎮化、老齡化、人口流動遷移等多重因素,科學合理設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新建小區、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必須同步設定符合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並明確建設主體,落實建設責任;建立社區衛生服務多元化提供、社會化評價、優質化發展運行機制,積極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與上級醫療衛生機構上下聯動、密切協作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到2020年建成每街辦設定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輔之以適量社區衛生服務站的15分鐘衛生與健康服務圈。
3.加強基本醫療服務。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切實提高有效供給質量。著力提高市、縣、鄉三級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讓全市人民公平獲得。加快補齊婦女、兒童、老年、康復及精神衛生等醫療服務短板,健全醫療服務體系,適應新時期國家建設需要。
4.促進社會資本辦醫。按照“在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市場要有活力”的要求,進一步最佳化社會辦醫環境,放寬市場準入、人才流動和大型儀器設備購置限制,引導社會力量增加醫療衛生資源供給,支持有條件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做大做強,到2017年,社會力量辦醫服務量占比力爭達到全市的20%以上,到2020年,社會力量辦醫達到每千常住人口不少於1.5張床位。
5.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業。充分利用首批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城市政策,積極促進醫養融合發展,按期完成“新、改、擴、轉”醫養結合機構建設計畫,確保規劃期末實現6700張床位的服務能力。力爭以市第二人民醫院為依託的機構養老、以市精神病醫院為依託的康復醫療養老和以市第九人民醫院為依託的居家養老形成規模、創出品牌。鼓勵社會資本與公立醫療機構合作發展健康服務業。
(三)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居民健康
1.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認真研究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建立市政府防治重大疾病部門協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防治工作。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全完善三級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平台,建立覆蓋全市主要公共場所影響人群健康因素監測數據報告系統;建立完善覆蓋全市的中、國小校學生健康監測系統,全面提高以應急處置、疾病監測、慢病防控等為核心的疾病預防控制能力。鞏固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和職業病防治成果,嚴密防範新發傳染病疫情輸入,加大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救治力度,最佳化防治策略。不斷提升公共衛生和疾病防控水平,最大程度減少民眾患病,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深入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加大對陽曲縣、婁煩縣衛生計生工作支持力度,圍繞精確到戶、精準到人、精準到病打好“組合拳”,著力解決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2.強化公共衛生服務。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新增部分全部用於開展基層簽約服務。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不斷擴大服務受益面。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精細化管理,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格線化管理、簽約式服務、責任制落實,確保數量增加、質量提升、效果實在。加強衛生應急核心能力建設,以太原市公共衛生中心投入使用為契機,加快建設集通信、信息、指揮、調度為一體的全市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建立公共衛生基礎資料庫,完善市、縣兩級重大傳染病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強化衛生應急監測預警和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建設,有效減少公共安全事件對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威脅。
3.完善健康應對措施,做好群體健康工作。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健全衛生健康保障機制,完善人口老齡化、重症精神病病人和吸毒人員危害、兒童近視率高以及霧霾等社會問題的健康應對措施,做好群體健康管理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4.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推進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努力為人民民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不斷深化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持續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力度,實施水源保護區污染綜合整治,大力發展規模化集中供水,建立健全飲用水衛生和病媒生物監測網路。加大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加強健康教育,完善健康教育網路和健康教育工作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控煙履約,推進全民健身,加快建設健康步道、健康主題公園等,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用人民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識和技能,促進普及健康生活、最佳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切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現重點學科突破
1.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科學制定人才發展規劃,完善以專業能力、工作業績和醫德醫風為主要內容的人才評價體系。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強化全科醫學、精神科、兒科、產科、老年醫學科、急救和康復醫療等急需緊缺人才培養。結合省級“百千萬衛生人才培養工程”,實施市級人才培養計畫,通過學校培養、外派深造、繼續醫學教育、崗位培訓、招錄補充、全科醫師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等渠道,為可持續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2.加強重點學科建設。按照綜合醫院少而強、專科醫院特而精的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市直市管醫院功能定位,強化院士工作站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大特聘主任引進力度,把握省市縣學科共建機遇,突出抓好重點學科建設,打造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社會廣泛認可的專科專病品牌,在推動“名醫帶名科、名科立名院”上取得實效。到2020年,全市發展100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特色鮮明的專科專病科室和醫院,有6個學科進入省級重點行列,力爭在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上實現零的突破。推進各級各類醫學實驗室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啟動精準醫療和出生缺陷干預等方面的重大攻關項目,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科研項目,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和重點學科輻射帶動力。
3.強化醫療服務能力建設。深入開展醫療服務行動計畫,全面落實預約診療、優質護理服務和臨床路徑管理,二級以上醫院全部推行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擴大住院病人“無陪護”範圍,不斷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水平,讓人民民眾公平獲得。繼續推進城鄉對口幫扶帶動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發展,加強城市公立醫院支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升能力工作,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快衛生信息化建設步伐,以“網路互聯互通、數據集中管理、信息服務共享”為目標,強化衛生計生信息整合,建立衛生計生專網,做好全員人口資料庫、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無縫對接和信息共享。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雲醫院”、遠程會診系統、就醫“一卡通”建設和健康醫療大數據套用,促進“網際網路+健康服務”深度融合。
(五)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著力提升服務能力
1.全面貫徹落實計畫生育基本國策。推進優生優育,切實提高人口出生質量和健康水平,推進計畫生育服務管理改革。以增進家庭和諧幸福、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為主線,統籌推進生育政策、服務管理制度、家庭發展支持體系和治理機制綜合改革,完善宣傳倡導、依法管理、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計畫生育長效工作機制。加強計畫生育服務能力建設,穩定基層工作網路和隊伍。統籌衛生計生資源,更加注重宣傳倡導、服務關懷、政策引導和依法行政。深化誠信計生和基層民眾自治活動。充分發揮計畫生育協會等群團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政策法規要求,紮實穩妥有序組織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加強分類指導,統籌做好人口監測、風險防控、宣傳教育、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等工作,依法依規查處政策外多孩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90%以上。
2.提升婦幼健康服務能力。貫徹落實《婦幼健康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與規範化管理指導意見》,抓住衛生和計生資源整合契機,推進機構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和婦幼保健示範專科建設,大力加強綜合醫院婦產科、兒科建設,提高孕產婦與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能力。開展“百姓生殖健康促進工程”,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強化孕產婦、兒童健康管理,全面推行知情選擇,普及避孕節育、優生優育和生殖健康知識,提高藥具服務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做好計畫生育生殖健康服務。實施好婦幼重大項目,到2020年全市婦幼保健人員配比達到1:10000,孕產婦健康管理率達到90%,7歲以下兒童健康管理率達到90%,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8%。
3.提高計畫生育服務管理水平。全面實行一孩、二孩生育登記制度,簡化辦理手續,最佳化辦事流程,進一步便民惠民。認真落實獎勵扶助政策,加快建立完善提高家庭發展能力的政策體系,加大對計生特殊家庭的扶助關懷力度,充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以創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抓手,全面落實醫保、醫療、養老、救助等優惠政策,做到應扶盡扶、精準扶助。大力開展幸福家庭創建活動,以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生育關懷行動、新農村新家庭計畫、幸福工程為載體,推進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設。按照流動人口國家試點城市要求,健全流動人口計畫生育“一盤棋”機制,逐步完善信息支撐、業務規範和層級監管三大業務體系,積極做好動態監測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計畫生育服務均等化工作,加大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力度,改善人口性別結構。繼續開展“兩非”專項整治行動,健全部門配合、聯合執法和區域協作機制。深入開展“關愛女孩”“圓夢女孩”志願服務行動,營造有利於女孩成長成才的輿論環境。
(六)健全衛生計生法治體系,提升綜合治理能力
1.加快推進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法治體系,加強基本醫療、公共衛生、中醫藥和計畫生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服務標準制定工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加強對行政審批的事中事後監管。實施醫師、護士區域註冊制度,規範醫療保健服務。推進政務公開,落實“兩清單”(權力、責任)、“兩張圖”(行政權力事項運行流程圖、行政權力事項廉政風險防控圖),依法全面正確履職。加強“12320”衛生計生熱線建設,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加強衛生計生綜合治理,建立安全生產防控治理體系,推進“平安醫院”建設,依法打擊涉醫違法犯罪行為,依法調解醫療糾紛,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風氣。
2.健全綜合監督執法體系。落實國家六部委《關於進一步加強衛生計生綜合監督行政執法工作的意見》,加強和規範機構及隊伍建設。持續深入開展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重點領域整治行動,不斷規範口腔、醫學美容和醫療廣告等涉醫行為,淨化衛生計生服務市場;持續深入開展公共場所衛生、放射衛生、學校衛生、飲用水衛生等九大衛生監督,努力消除影響健康的因素。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宣傳普及衛生計生法律法規,組織開展衛生計生“七五”普法,建立衛生計生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法律顧問制度,切實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的法治建設。
3.強化政風行風建設。加強行業文化建設,積極引導醫務人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精神,強化醫德醫風建設和行業自律,為人民提供優質的衛生與健康服務。做好大型醫院巡查工作,嚴格執行醫療衛生行風建設“九不準”,加強醫務人員職業責任、職業紀律和職業道德建設,健全監管有力、監控有序、監督有效的醫德醫風考核評價體系,切實促進政風行風明顯好轉,提高人民民眾對衛生與健康服務的滿意度。
四、“十三五”時期衛生計生事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領導。把衛生與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層層落實責任,及時協調解決衛生計生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實行“一票否決”制,完善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科學制定並認真落實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持續實施醫療衛生資源“重點配置、充實完善、調整提升”三區發展戰略;把衛生計生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衛生計生髮展指標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把衛生計生改革發展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內容考核評價。
(二)完善投入保障。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衛生計生事業的投入,切實保障基本醫療、公共衛生、計畫生育服務等所需經費,確保政府投入增長幅度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探索政府“保基本、購服務、強激勵”財政補償方式,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體系,提升財政投入績效。充分發揮土地、稅收、醫保、人才等政策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衛生與健康服務領域,激發市場活力,拓寬衛生計生事業發展空間。
(三)加強宣傳教育。構建大宣傳格局,提高宣傳實效性,切實抓好衛生計生政策宣傳、健康教育宣傳、行業形象宣傳、惠民實事宣傳和衛生與健康服務先進事跡宣傳,提高社會和公眾對衛生計生事業發展知曉度、認可度和參與度,促進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全面貫徹落實。
(四)注重監測評估。對規劃實施科學有效的監測評估。2018年底進行中期評估,評價規劃執行情況,研究解決規劃執行中的困難和問題。需要調整規劃內容的,按照審批程式進行。2021年進行終期評估,總結本規劃實施情況,為制定下期規劃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