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財政“十三五”規劃

太原市財政“十三五”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原市財政“十三五”規劃
  • 發布時間:2018-04-23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深入貫徹山西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堅決落實“兩個走在前列”具體要求,努力實現太原振興崛起的關鍵時期。根據省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和《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為全面深化財政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更好地支持和促進太原市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廉潔和安全發展,編制本規劃。
一 “十二五”時期太原市財政改革發展回顧與分析
“十二五”時期,全市各級財政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委和政府的決策部署,在複雜多變的外部經濟環境下,堅持“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完善財政巨觀調控體系,深化財政改革,堅持依法理財,提高財政保障能力,全市財政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重要成就。
(一)堅持穩中求進,全市財政實力不斷壯大
“十二五”時期,面對經濟結構調整期、速度換擋期的資源型經濟發展困局和下行壓力,特別是“十二五”後期,預算執行困難凸顯,財政收入增速明顯放緩,全市上下齊心協力積極應對,促進發展穩定增長。雖然“十二五”時期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速比預定目標減少了0.4個百分點,但總體來說,實現了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成績來之不易,彌足珍貴。同時,堅決貫徹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重點支出和民生支出的保障力度,大力壓縮不合理開支,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年均增速比預定目標增加了0.2個百分點,圓滿實現預期目標,有效促進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見表一、表二)。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0年的138.48億元增加到2015的274.24億元,年均增長14.6%,比“十一五”時期低4.9個百分點,比全市GDP年均增速快了6.2個百分點;五年累計收入1170.81億元,比“十一五”時期增收634.13億元。同期,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0年的73.13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38.51億元,年均增長13.6%,比“十一五”時期低3個百分點;縣(市、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0年的65.36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35.73億元,年均增長15.7%,比“十一五”時期低7.5個百分點。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由2010年的189.64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419.99億元,年均增長17.2%,比“十一五”時期低4.2個百分點,比全市GDP年均增速快了8.8個百分點;
表一:太原市“十二五”時期主要經濟指標
指標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累計
增量
累計
增速%
年均
增速%
-
-
-
-
-
絕對量
增速%
絕對量
增速%
絕對量
增速%
絕對量
增速%
絕對量
增速%
-
-
-
-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2083.70
10.6
2330.72
10.9
2462.92
8.4
2531.09
3.3
2735.34
8.9
953.99
49.6
8.4
第一產業增加值(億元)
33.85
3.5
36.02
5.5
37.16
2.8
38.86
4.3
37.40
1.3
7.15
18.6
3.6
第二產業增加值(億元)
926.16
11.0
1005.54
9.3
1027.06
10.3
1012.31
1.0
1020.18
6.0
235.51
43.3
6.8
第三產業增加值(億元)
1123.69
10.5
1289.16
12.4
1398.70
7.1
1479.92
5.1
1677.77
11.4
711.33
55.7
9.8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億元)
687.23
12.2
782.96
13.5
770.94
10.1
647.24
0.4
600.48
5.7
22.83
48.8
7.8
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1024.14
25.1
1320.63
28.9
1670.74
26.5
1746.09
4.5
2025.61
16.0
1109.13
147.3
18.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973.29
17.9
1129.51
16.1
1281.46
13.5
1450.17
13.2
1540.80
6.2
714.95
86.6
13.3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億元)
174.72
26.2
215.67
23.4
247.33
14.7
258.85
4.7
274.24
5.9
135.76
98.0
14.6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億元)
258.63
36.4
277.51
7.3
319.11
15.0
322.70
1.1
419.99
30.2
230.35
121.5
17.2
外貿進出口總額(億美元)
85.34
7.9
84.74
-0.6
91.63
8.2
106.71
16.5
106.77
0.1
27.65
35.3
5.8
出口總額(億美元)
35.05
11.9
42.42
21.1
52.95
24.8
65.70
24.1
65.92
0.3
34.54
110.5
14.0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49377
9.8
54894
10.3
57720
7.9
59023
2.8
63483
8.4
17253
45.6
7.8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149
16.8
22587
12.1
24000
11.0
25768
7.9
27727
7.6
11294
68.7
11.0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888
16.8
10079
13.4
11288
12.0
12616
10.4
13626
8.0
5923
76.9
12.1
資料來源:太原財政決算,《太原統計年鑑》,2016太原市“兩會”統計服務專刊。
表二: 太原市“十二五”時期市縣財政收支
(單位:億元 % )
指 標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十一五”
年均增速
“十二五”
年均增速
“十二五”
年均增速
目標值
“十二五”增速比
“十一五”增速
提高(百分點)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174.72
215.67
247.33
258.85
274.24
19.5
14.6
15.0
-4.9
其中:
市級收入
88.06
113.84
126.19
128.86
138.51
16.6
13.6
-
-3.0
縣區收入
86.66
101.82
121.14
129.99
135.73
23.2
15.7
-
-7.5
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258.63
277.51
319.11
322.70
419.99
21.4
17.2
17.0
-4.2
其中:
市級支出
109.90
124.12
147.20
159.30
207.91
20.9
18.1
-
-2.8
縣區支出
129.41
153.64
171.91
163.39
212.08
22.0
16.4
-
-5.6
資料來源:太原財政決算
五年累計支出1597.94億元,比“十一五”時期增支884.46億元。同期,市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由2010年的90.55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07.91億元,年均增長18.1%,比“十一五”時期低2.8個百分點;縣(市、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由2010年的99.09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12.08億元,年均增長16.4 %,比“十一五”時期低5.6個百分點。
(二)調結構促轉型,財政巨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
“十二五”時期,全市財政部門認真貫徹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完善財政調控政策體系,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挑戰,充分發揮財政“逆周期”調節作用,支持擴大投資需求,最大程度地釋放了市場潛力和企業活力。一是落實各項結構性減稅措施。落實小微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政策,暫免徵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實施和擴大“營改增”試點,給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活力。二是支持推進煤炭領域改革。應對煤炭產業持續走低的發展困境,為煤炭企業減負,全面開展涉煤收費清理規範工作。取消煤炭稽查管理費,停徵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和煤礦轉產發展資金,降低部分涉煤收費和基金的徵收標準,嚴格按政策規範執行保留的涉煤收費項目。三是發揮財政槓桿作用,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支持力度。加大科技創新驅動戰略投入,重點支持高新區現代信息產業群,經濟區、不鏽鋼園區高端裝備製造業,民營區產業新區的建設,推動開發區加快發展。共安排科技專項資金13.5億元,支持傳統企業的改造和升級換代,支持產業園區的建設;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寶迪食品工業園、潤恆現代農副產品冷鏈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四是轉變財政支持方式,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融資模式。認真落實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措施,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設立“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促進中小微企業創新融資模式,緩解融資困難;五年共撥付風險補償鋪底資金19400萬元,為395戶企業融資16.7億元,切實解決了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
(三)持續最佳化支出結構,保障民生有成效
“十二五”時期,全市財政緊扣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工作,著眼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著力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與公共財政支出實現同步增長。全市財政用於13項民生領域資金累計投入1304.4億元,占累計財政支出的82.6%。一是加大社會保障支出力度。全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五年累計達到196.2億元,支持了企業基本養老金標準、城市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合財政補助標準等社會基本保障標準的提高。二是加大強農惠農資金落實到位,“三農”保障機制更加完善。全市財政支農支出五年累計達到74.5億元,重點扶持了農業龍頭企業項目,帶動“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確保了設施蔬菜的補助獎勵、種糧補貼、良種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補貼的落實;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2.7億元,改造中低產田4.29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8.11萬畝。下達扶貧資金近3億元,重點支持了婁煩、陽曲兩個貧困縣的百企千村產業扶貧工程、整村推進、片區開發、勞務扶貧、教育扶貧和以工代賑等重點扶貧項目,切實解決了農村貧困人口和受災民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全市貧困人口從7.5萬人減少到5萬人,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統籌協調發展。三是繼續穩定加大教育投入,支持教育均衡發展。全市財政教育支出五年累計達到269.3億元,全面落實了免除義務教育和中職學校學雜費、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補助農民工子女就學等政策;大力支持學校基礎設施改造和信息化建設,共下達資金30億元,完成新建學校20所,改建擴建學校32所。四是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全市財政醫療衛生支出五年累計達到99.8億元,推進了醫藥衛生一體化綜合改革,支持全市23所縣級公立醫院全部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完善村醫保障機制,加強基層衛生機構建設和公共衛生服務。支持實施“百院興醫”工程建設,撥付6.2億元支持“百院興醫”項目及重點公立醫院建設。五是支持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全市財政文化體育支出五年累計達到23.8億元,促進了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免費開放。推進了文體惠民工程建設;全市948個行政村、578個社區實現了全民健身路徑全覆蓋,52個鄉鎮實現了鄉鎮健身廣場全覆蓋;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實力進一步增強。
(四)支持重點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十二五”時期,財政堅持經營城市理念,加大對資金的統籌力度,著力在推進城市一體化建設,提高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承載力上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一是統籌整合資金支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實現了中環快速路環狀交通體系、長風大街快速路改造、府東府西街改造、建設路立交化改造、并州路立交化改造等城市路橋工程項目,徹底改變了太原交通平面交叉的歷史局面。二是加大統籌資金力度,促進城市建設擴容提質。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原則,加強資金統籌,持續加大城市建設支持力度,省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投入6.2億元推進“公交都市”建設,新建2.2萬輛智慧型公共腳踏車系統,省城民眾出行更加便捷。加大生態綠化投入力度,不斷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全市財政節能環保支出五年累計達到54億元,全力推進 “五大工程”、“五項治理”工程,大力支持集中供熱全覆蓋等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省城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三是支持新農村建設。全市財政從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等多方面入手,加大資金投入,重點支持“四化四改”、“五個一工程”、兩輪“五個全覆蓋”、“生態治理工程”和“城鄉清潔工程”等新農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大幅改善,村容村貌明顯改觀,農村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四是支持保障房建設。全市財政住房保障支出五年累計達到48.9億元,支持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共新建棚戶區改造性住房、公租房、廉租房、經適房等保障性住房22.7萬套,基本建成(含竣工)12.03萬套。五是擴大融資規模。支付股權收購資金1億元和注入資本金36億元,支持市龍投公司擴大融資規模。一大批事關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點項目陸續建成,為全市率先轉型跨越和“三年大變樣”打下堅實基礎。
(五)深化財政改革,不斷完善財政管理體制
“十二五”時期,按照中央《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全市財政體制改革引向深入。一是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體制,增強基層政府保障能力。“十二五”期間,財政堅持責權統一、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進一步落實“擴權強縣”,調整市對縣(市、區)的財政體制,調整了城六區及開發區企業所得稅預算級次;加大縣級轉移支付力度,市對縣一般性轉移支付由2010年11.8億元增加到2015年20.3億元,年均增長11.5 %,進一步釋放了縣區級的發展活力,在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增強基層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二是積極推進全口徑預算管理。在公共財政預算及政府性基金預算基礎上,增加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內容,初步建立“四本預算”聯動的政府預算體系框架。三是深入推進財政預決算和“三公經費”公開。市級所有117個非涉密部門公開了部門預算和“三公經費”預算,並公開到了款級科目;教育、醫療衛生、社保就業、三農、保障性住房等重點支出公開到項級科目。四是大力壓縮一般性支出。制定出台了《太原市“三公”經費管理和公開規定》、《市直機關培訓費管理辦法》和《市直機關差旅費管理辦法》等,強化預算執行剛性,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十二五”時期,全市“三公”經費共支出16.3億元,從2013年“三公”經費支出開始大幅下降,2015年比最高的2012年下降47.3%,比2011年下降42.3%。五是擴大政府採購範圍,試編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出台了《太原市政府購買服務暫行辦法》,開展了試點工作,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六是深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著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資金的績效管理。對300萬元以上項目資金開展以單位為主體的績效自評工作,強化了各單位的支出責任意識。七是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對政府債務進行了認真清理甄別和匯總統計,徹底摸清了全市債務底數,合理確定了全市債務限額,確保政府債務在可控範圍之內。八是加大財政監督。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開展了“三公經費”、“小金庫”等專項治理工作,對重大財稅政策實施情況進行了跟蹤檢查,對民生政策和資金落實情況進行了重點監督。
(六)財政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十二五”時期,太原財政成績顯著,但財政改革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仍很突出:一是財政改革任務艱巨。財政巨觀調控的前瞻性、協調性還需進一步增強;與實現太原“兩個走在前列”相適應的的財稅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各項改革開始起步,任務艱巨,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矛盾與問題交織疊加,對財政工作帶來更大的考驗。二是減收因素增多,財政收入增長放緩。“十二五”後期,經濟運行軌跡整體呈現下滑態勢,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尤其是與經濟關係最為密切的煤炭行業受全國煤炭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減收幅度較大;同時,產業結構不優,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較慢,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快,全市經濟成長乏力,導致了財政收入增長放緩。三是財政收支矛盾加劇。財政增長乏力,但民生需求及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需求呈剛性支出態勢,財政收支矛盾加劇;債務規模大幅增大,更加劇了收支矛盾。四是財政管理還需進一步加強。財政支出結構仍需最佳化,財政預算約束還需加強;財政資金浪費和緊缺同時並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財政績效管理還不到位;項目庫建設還很滯後,財政信息公開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所有問題必須從事關全市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全局出發,高度重視,要適應新常態,積極作為,推進財政工作的健康發展。
二、“十三五”時期太原市財政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十三五”時期,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對於科學制定財政政策、做好各項具體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發展機遇
“十三五”時期,從國內外發展形勢看,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國際投資貿易體系加快重構,“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供給側改革全面推進,經濟全面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在經濟總體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對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出了新要求,有利於我們加大創新驅動,激發內生動力,最佳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從全省、全市發展形勢看,省委鮮明提出“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塑造美好形象、實現振興崛起”正在轉化為全省上下的共同意志和行動自覺。深入推進轉型綜改示範區建設,必將匯聚成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太原作為老工業基地,有較強的產業基礎和一批重點骨幹企業;作為省會城市,我市科研院所集中,人才及創新資源積聚;地處中部,緊鄰“京津冀”,區位良好,交通便利,推進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具備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在認真分析面臨的良好機遇,增強發展信心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以及嚴峻的挑戰。
(二)重大挑戰
“十三五”時期,國內外發展環境更加錯綜複雜。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和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國內發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有效供給不足、部分產能嚴重過剩、傳統比較優勢減弱等多重挑戰依然嚴峻。全省面臨著政治、經濟、民生和生態的“立體型困擾”,面臨著“資源型經濟困局”的重大課題。太原市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GDP,與中部省會城市相比排名靠後,增速也不領先,與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稱;產業集中度不夠、層次不高,與省會城市的龍頭地位不相稱;發展動能轉換不快,科技成果套用轉化水平還不高,依靠科技創新占領發展制高點的能力還不強等不利因素。
與此相應,財政面臨著新的壓力與挑戰不可低估:由於太原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未得到有效解決,甚至與發達地區的步子進一步拉大。投資增長乏力,經濟難以擺脫低速運行的困局,好項目大項目不多的老問題沒有破解;經濟結構調整還不到位,沒有穩定的新財源,傳統財源競爭力不強,許多企業處於萎縮狀態,致使財力增長乏力,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財政收入增速下滑的風險依然很大。同時國家出台的一些結構性減稅政策對地方財政收入也有一定影響,這些都將影響全市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
財政支出剛性增長的趨勢沒有改觀。從巨觀政策看,全國“十三五”時期仍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等增支措施繼續發力;從經濟發展看,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客觀上要求各級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需求壓力持續擴張,財政用於教育、醫療、社保、文化、科技等支出剛性持續增加,中長期支出壓力有增無減;從支出結構看,為改善民生欠賬,特別是養老、醫療等基本民生,前幾年財政快速提標,隨著老齡化的加速,擴面和提標疊加,財政對養老、醫療等巨額補貼的風險將逐步暴露。從我市情況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市城中村改造任務艱巨,城市建設和環境治理資金需求量大,社會對工資性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期許值的提高,在財政收入增長基礎不牢的情況下,都將進一步加大財政收支矛盾。
三、“十三五”時期太原市財政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十三五”時期,太原市財政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用五大發展理念推動“六大發展”,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為重點,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財政巨觀調控,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風險防控,堅持依法理財,加強財政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太原市實現“兩個走在前列”總體目標提供財力支撐。
綜合考慮未來五年太原市財政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條件,按照財政收入≈GDP可比價年均增速+物價年均漲幅匡算,並結合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因素,確定“十三五”時期太原市財政收支指標。“十三五”時期,預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4%;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目標為333億元。“十三五”時期,預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年均增長10%;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目標為676億元。
(二)主要任務
1.財政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全面貫徹落實《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堅持頂層設計、層層推進的原則,根據中央對各級收入劃分和支出責任的調整和規範,初步建立太原市縣兩級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制度;落實國家各項稅收改革政策,地方稅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政府預算體系進一步健全,“四本預算”統籌聯動機制基本建立;預算內容的完整性、預算編制的科學性、預算執行的規範性、預算監督的嚴肅性不斷推向深入。
2.財政的巨觀調控作用顯著增強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繼續抓好穩定增長的各項財政政策的落實,財政收入與經濟發展保持同步健康增長,財政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財政政策與其它巨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財政政策在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全市發展動力、發展結構、發展方式提質升級,推動全市“六大發展”和“兩個走在前列”上的作用進一步提升。
3.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進一步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壓縮一般性支出,特別是“三公經費”,財政支出的公共性進一步增強,一般公共支出、民生支出和經濟建設支出的結構更為合理、協調;政府職能的“越位”、“缺位”、“錯位”現象進一步扭轉;全市公共服務水平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趨於均等化;財政信息公開的完整性、時效性和準確性不斷提高,財政運行透明度明顯增強;財政支出績效管理進一步提高,公共財政的建設目標深入推進。
4.財政防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
深化投融資改革,創新融資方式,推廣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政府投融資管理進一步成熟規範;對政府債務實行規模控制和預算管理,嚴格限定舉債程式和資金用途,確保舉債有度、用債有效、還債有信,基本建立高效統一、透明可控的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培育統一規範、公開透明、競爭有序、監管有力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市場,基本建立政府債務風險預警及化解機制,政府舉債融資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防範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5.財政的法制化水平全面提升
以貫徹新《預算法》、《會計法》等財政法規為切入點,嚴肅財經紀律,堅決遏制權力尋租,推進依法理財進程,法制意識不斷增強;完善財政制度建設,加強財政監督管理,推進財政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和信息化進程,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財政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財政權力運行進一步規範;深入貫徹“八項規定”精神,堅持反對“四風”,推進財政工作作風的不斷好轉,依法理財、科學理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四、“十三五”時期太原市財政改革發展的戰略措施
“十三五”時期,太原財政要圍繞“一個建成,六個更加”的工作目標,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以五大發展理念推動“六大發展”,為太原努力實現“兩個走在前列”提供堅實的財力保障和政策支持。
(一)圍繞推動現代財政制度的建立,全面深化財稅改革
促進更好地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機制改革。
1.深化分配機制改革,完善財政管理體制
堅持責權統一、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按照頂層設計先導、分類分項落實、逐步實施到位的思路,有效發揮市縣兩個積極性。
一是認真落實中央出台的各項稅收改革措施,進一步調整政府與企業、市與縣(市、區)收入分配關係,推進地方稅制和征管體系的改革進程,完善市縣財力分享機制。一方面充分調動各縣(市、區)發展經濟、做大“蛋糕”的積極性,增強縣級財政的基本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規範有序的財政體制,保證各級規範組織收入。二是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貫徹落實國家有關理順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改革要求,研究設計市縣兩級政府的事權清單,科學合理界定市縣兩級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劃分,增強市級跨區域統籌全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能力,對地域信息強、滿足差異化公共服務的事務向縣級下放。三是最佳化轉移支付結構。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建立一般性轉移支付穩定增長機制;在清理、整治、規範的基礎上減少專項轉移支付規模,建立健全專項轉移支付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
2.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加快建立現代預算制度
圍繞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的目標,強化預算約束、規範政府行為,進一步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提高預算管理的有效性。
一是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完善全口徑預算,加大“四本預算”的統籌力度,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的政府預算體系。二是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推進年度預算改革,收入預算從約束性轉向預期性,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盤活存量資金,建立健全財政存量資金和預算安排統籌結合機制。三是完善預算透明制度。進一步做好財政預決算公開、部門預決算公開和“三公”經費公開。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預決算全部細化公開到功能分類的項級科目;推進由本級預算安排的專項轉移支付預決算公開,並逐步公開到具體項目和地區;部門預決算逐步公開到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三公”經費支出公開總額及分項數額。 四是加強預算執行管理。硬化預算約束,嚴格控制預算追加,規範預算變更,建立預算執行進度、結餘結轉資金與下一年度預算安排掛鈎機制。五是建立健全預算評審實質性嵌入預算管理流程的運行機制,使預算評審真正成為預算編制的必經程式。
3.深化財政支出管理改革,提高規範化管理水平
堅持科學理財,建立完善標準、規範程式、統籌安排、保障有序的支出管理新機制,確保預算執行規範、安全和高效,促進財政管理提質上檔。
一是加大財政專項資金跨部門整合力度,逐步改變行政性分配方式;推進完善預算支出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務支出標準體系。二是推進政府採購制度改革。逐步將財政專項資金、補助資金和政府性基金等財政性資金納入政府採購範圍;統一政府採購交易規則體系,推進管理交易系統、場所、評審專家等資源整合;加強以基礎數據、業務管理、網路基礎設施和信息安全等為重點的政府採購標準化體系建設,統一政府採購交易規則體系;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逐步增加政府購買服務的資金規模和比例,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目錄管理制度。三是推進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改革。按照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厲行節約、物盡其用的要求,完善資產產權登記,建立規範化管理機制,逐步推進資產的管理集約化,提高資源的配置使用率。四是構建完善的現代財政國庫管理制度。規範化實施國庫集中支付管理,預算安排的資金全部實行國庫集中支付;搭建市、縣二級聯動的預算執行動態監控體系,完善財政資金專戶規範管理的長效機制;著力推動公務卡改革擴面增效;在全市範圍內逐步推進編制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的各項工作;推動市縣兩級支付電子化管理實現全覆蓋,提高財政國庫管理信息化水平。五是紮實做好會計管理服務工作,健全企業會計標準體系,推進政府及非盈利組織會計改革,推進會計信息化建設,實施會計行業人才規劃,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上水平。
4.深化績效管理改革,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以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為目的,著力推進“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套用”的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的構建,實現預算績效管理與預算編制、執行、監督有機結合。
一是推行全過程的財政績效管理。年初編制預算要引入績效制度,強化績效目標管理;實施預算績效監控,績效監控要貫穿預算執行全過程;市、縣兩級在財政資金和財政政策全方位全面開展績效評價工作,逐年增加財政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數量和規模,以市級部門預算單位為重點向縣區推廣,以民生項目和重點工程為重點向所有項目推廣,逐步推進績效評價全覆蓋。二是完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支撐。要完善政府層面的預算績效管理規章制度,建立涵蓋績效目標、績效監控、績效評價、結果套用各環節的管理制度;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體現相關性、重要性、系統性、經濟性原則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落實各部門加強預算管理的主體責任,切實提高預算管理績效。
5.深化投融資改革,規範政府債務管理
圍繞“債務要有數、規模要有度、舉債要有規、償債要有責、管理要有方、用債要監督、結構要最佳化”的目標,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
一是進一步規範融資平台公司。按照“剝離融資平台公司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債務”的要求,推進融資平台的市場化運作。二是積極防範政府債務風險。依據全市的財力狀況和償債能力,合理確定債務限額,控制債務規模,探索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建立債務風險預警及化解機制,防範政府性債務風險。三是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國務院及財政部的要求,將營造規範的PPP模式運行環境,大力推廣PPP模式,在投資規模較大、需求長期穩定、價格調整機制靈活、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類項目建設中,鼓勵各地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提高資金運營效率和項目運行效率。
(二)圍繞推動創新開放發展,支持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按照“巨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要求,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促進太原經濟發展的高效和提質。
1.支持實體經濟,實現財政收入可持續增長
一是積極落實各項稅收制度改革,營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財稅環境。按照中央關於改革完善稅收制度的部署,積極推進增值稅、消費稅等改革,落實“營改增”擴圍,通過稅收調節分配,為企業減負,增強實體經濟活力。二是結合太原市產業發展思路,最佳化稅源結構。支持培育發展新動力,構建產業新體系,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全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全力推進金融振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財源優勢,打造稅收收入的多元增長點。三是完善組織稅收收入工作機制。不斷完善稅收收入綜合管理,提升稅收收入研判水平,強化分析監控,加強重點稅源征管和區縣間稅源戶遷移管理,實現應收盡收;全面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建立評估和退出機制,健全約束和問責機制。
2.支持傳統產業升級和新動能發展,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緊抓“一帶一路”倡議機遇,依託“山西品牌絲路行”開放新名片,支持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發展規劃的落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變更多地發揮政府作用為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一是實施投資性引導、政策性引導和關鍵性引導,引導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的改革,實施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演進。符合這個方向的要大力支持,對相悖的要堅持把住支出和政策關口。二是支持轉型綜改示範區建設,充分發揮新興產業規模化的集聚和牽引作用。發揮財政政策的導向、激勵作用,統籌運用財政專項資金和財政政策,給予重點傾斜和聚焦支持,促進資金、技術和市場融合發展。清理不合理涉企收費,營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財稅環境。三是支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圍繞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綜合運用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政府採購、融資擔保和政府債券等多種政策工具,積極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向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和能級提升聚集,不斷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四是支持推動供給側改革。堅決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任務,加大支持推進落後技術和落後過剩產能的淘汰化解力度。五是支持低碳循環發展。推進工業、能源、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支持綠色清潔生產,綜合用好節能減排專項資金,調整扶持對象、最佳化扶持方式,完善工業節能降耗財政政策。
3.支持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
按照省政府《關於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規定要求,聚焦太原市重大戰略任務和重點產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完善穩定性支持、引導性支持和獎勵性補助等財政扶持政策和措施,積極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等創業扶持政策,在創新驅動戰略中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導向作用。一是加強財政科技投入的聯動與統籌管理,統籌銜接基礎研究、套用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等各環節的財政投入,加快建立起完善的財政科技投入管理體系和部門科技投入聯動協同、重大科技投入統籌聚焦的管理機制。二是重點支持推動“網際網路+”行動計畫,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的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金融的健康發展。三是支持“中國製造2025”新舉措和新途徑,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推動科技資源市場化,支持創新資源平台建設,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四是加大人才開發投入力度,以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服務為重點,支持創優人才發展環境;支持以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正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和信用服務平台建設,促進信用信息共建共享。
(三)圍繞推動共享發展,大力支持和改善民生
按照可持續、保基本的原則,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為重點,持續增加民生投入,共享改革成果。
1.支持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一是落實基礎養老全國統籌,養老保險要完善個人賬戶、堅持精算平衡,實施基本養老金調整與繳費貢獻掛鈎;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工作,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實現全部勞動者老有所養。二是醫療保險要建立合理分擔、可持續的醫保籌資機制,建立與籌資水平相適應的醫保待遇調整機制;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並軌,逐步提高財政補助標準,規範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推進統籌金支付門診慢性病就醫服務進社區,方便百姓看病就醫。三是促進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商業健康保險等各種保障制度的銜接。四是充分發揮失業保險功能。提高失業保險職業培訓、職業介紹補貼標準,開展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範圍試點工作,做好失業保險在崗培訓補貼和轉崗培訓補貼工作,確保失業人員享受失業保險待遇。五是支持提升社保經辦服務水平。加強社保信息化建設,推進業務專網、服務終端全覆蓋;完善社保基金監督制度體系,全面推行非現場監督,確保基金安全完整。
2.支持教育均衡化發展
“十三五”時期,將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一是支持學前教育加快發展。繼續支持新建、改建標準化幼稚園,推進農村鄉鎮中心幼稚園建設,滿足適齡幼兒入園需求。二是支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健全和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落實各項資助政策;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提升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大對農村教育和薄弱學校的傾斜力度,重點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支持高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有效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三是支持教育全面發展。支持職業教育加速發展,繼續實施中職教育免學費覆蓋工程;支持最佳化高等教育專業結構,支持本科院校建設;支持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強全市教育信息基礎條件建設;支持教育綜合改革,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3.支持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
在“十三五”期間,財政要不斷增加衛生投入,重點向公共衛生、健康教育、農村衛生、社區衛生、衛生監督執法、婦幼保健傾斜;以“百院興醫”工程為抓手,堅持疾病預防控制與醫療救治並舉並重,努力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一是支持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健全公立醫療機構承擔公共衛生任務的財政經費保障機制;支持完善市、縣、鄉、村疾控管理一體化建設,建立和完善覆蓋全市的預防和控制重大疾病體系,提升重大傳染病疫情的監測預警防控能力。二是按照“部門預算、核定收支、財政補助、統籌安排、加強監督”要求,進一步深化公立醫院綜合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補助與全面預算執行、績效考核結果掛鈎的公立醫院綜合補償機制。三是堅持基礎設施建設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並重原則,支持推進市屬醫院項目建設,全面提升我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四是支持城市公立醫院改革,促進公立醫院完善管理體制,增強公立醫院發展活力;支持推動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科學有序的分級診療機制,鼓勵、引導和支持醫療衛生資源向基層醫療薄弱區和人口聚集區的合理流動,提高就醫保障。
4.支持現代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支持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步伐,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財政保障機制。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支持市級“五館一院”和縣級“三館一院”建設,實現全市社區、行政村文化活動場所全覆蓋,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支持文化體制改革,支持新型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影響力。二是支持全市體育事業快速發展。落實國家政策,積極支持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引導鼓勵全市體育產業發展;支持“太原國際馬拉松賽、龍城賽龍舟、全國籃球城市、汾河體育健身長廊”等體育品牌建設;逐步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四)圍繞推動協調綠色發展,支持城鄉一體化建設
補短板、保重點,增強發展協調性,扶貧惠農、環境改善,政府市場共作為。
1.加大財政投入,支持都市現代農業發展
一是創新財政投入機制,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向現代特色高效農業傾斜,向脫貧攻堅重點區域傾斜,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傾斜,向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傾斜,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支持特色農業、城市需求、產業鏈延伸“三篇文章”,支持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休閒農業“三大體系”,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二是支持農業綜合開發,推進帶動產業發展。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著力培育一批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休閒農業示範點和集聚村,支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和發展方式,不斷推進高標準農田示範工程建設。三是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建設。
2.完善惠農富民政策,促進農民增收脫貧
一是按照“六個精準”要求,探索建立財政扶貧資金精準化支持機制,支持“五個一批”脫貧攻堅行動計畫,保障全市三年實現脫貧脫帽任務的完成。二是繼續支持“菜籃子”工程建設和設施農業,積極爭取各級資金項目,開發和利用各種社會資本,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三是不斷完善和強化農業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農村低保制度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等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完善補貼辦法,使補貼更好發揮引領農民增收和農業增產作用。
3.聚焦生態宜居城市,支持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支持完善市域交通體系建設。支持以“三環十線七放射,一網兩縱四橫兩樞紐”的現代綜合交通網路建設,支持地上地下、大街小巷的協調性快速立體交通體系建設;支持創建國家公交都市,支持軌道交通、公車、計程車、公交腳踏車等城市公共運輸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發展綠色交通;支持“城中村”改造,為城市發展釋放更多空間;支持城市棚戶區和城市危舊房改造,支持推進保障房建設;支持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拓展地下發展空間。二是以“五城聯創”為契機,強化省城的環境質量改善。加大財政投入,支持碳匯體系建設,推進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低碳園區、商業、社區等試點工程,實施循環發展;支持落實節能、降耗、治污等改善環境的措施,堅持建管並重;支持百萬畝森林圍城工程,修復生態環境,建設宜居都市。三是推進宜居美麗鄉村工程。支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支持農村水、電、氣、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鄉村環境整治工程,支持宜居美麗鄉村示範工程建設,到“十三五”末基本實現垃圾統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村莊環境整潔。
4.建立新型的財政投融資機制,推進城市化建設
立足於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在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要全面落實稅費優惠政策,統籌安排政府債券資金、推廣運用PPP模式,形成有效促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規範健康發展的制度體系。一是按照太原市“十三五”城市發展戰略,以及太原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優先選擇城市供水、供暖、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綜合管廊、軌道交通、醫療和養老服務設施等,具有價格調整機制相對靈活、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投資規模相對較大、需求長期穩定、有穩定現金流等特點的項目,推廣運用PPP模式。二是在新建公共服務項目中,加強項目預算管理,紮實開展項目績效評價,做好項目示範。既要搭建好政策平台和統籌協調運作機制,也要認真做好“物有所值”評估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在確保人民民眾享受優質公共服務的同時,保證財政的可持續性。
(五)圍繞推動廉潔和安全發展,為財政改革發展保駕護航
築牢法律和黨紀“兩道防線”,為依法理財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確保廉潔安全的財政發展環境。
1.加強財政監督,健全完善財政管理機制
一是推進依法理財。全面落實財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制度,健全依法行政決策機制,逐步推進實現財政重大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效避免財政資金分配過程中的法律風險。二是加強財政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從預算編制和執行風險防控、公共關係風險防控、機關運轉風險防控、崗位利益衝突風險防控等方面,建立基本制度、專項內部控制辦法和各單位內部控制操作規程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對財政管理風險進行事前防範、事中控制、事後監督和糾正,全面規範財政管理活動。三是加大財政監督檢查力度,做好自查和重點檢查的有機結合,做好日常檢查和專項檢查的結合,充分發揮內部監督的綜合治理作用,推進財政部門內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有效貫徹實施。四是紮實做好會計管理服務工作,健全企業會計標準體系,推進政府及非盈利組織會計改革,推進會計信息化建設,實施會計行業人才規劃,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上水平。
2.落實主體責任,強化財政幹部隊伍建設
認真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各項要求,強化紀律意識,切實履行“兩個責任”,認真落實“一崗雙責”,完善考核機制,推進項目化和信息化管理機制的建立,做到業務工作和黨風廉政建設“兩手抓、兩手硬”;加強對幹部職工的教育培訓,結合開展財政“七五”普法,推進基層財政治理法治化,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審計和社會公眾的監督,確保財政“十三五”改革和發展目標的圓滿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