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園林綠化“十三五”(2016-2020年)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原市園林綠化“十三五”(2016-2020年)規劃
- 實施地區:太原市
- 發布時間:2017-01-25
- 來源出處:太原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根據《太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期間園林綠化建設回顧
(一)“十二五”城市園林綠化概況
“十二五”期間,我市園林綠化工作圍繞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目標,著力構建具有歷史感、生態性、文化味並存的現代化都市園林,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水平,園林綠化建設步入了快車道,邁上了新台階。
2015年底,太原市建成區共有綠地面積12263.8公頃,其中公園綠地3930.4公頃,綠化三項基本指標大幅增長,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2011年底的36.8%、32%、9.59平方米增加到41%、36.07%、11.56平方米,分別新增了4.2個百分點、4.07個百分點、1.97平方米。
(二)“十二五”期間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重點
1.建設公園綠地,提高公園覆蓋率
建設完成汾河公園南延、中環路互通公園等14個公園綠地,完成投資12.63億元,新增公園綠地面積228.17公頃。建設完成街頭遊園86個,完成投資2.28億元,新增公園綠地面積70.73公頃。新開工建設晉陽湖公園、和平公園、南寒公園、龍城北街公園、嘉節公園、晉源體育公園等22個公園綠地,建設面積661.72公頃。
公園綠地布局進一步改善,在河西地區建設和平公園,在南部區域建設晉陽湖公園、晉陽街公園,同時結合中環路、并州路、新晉祠路等道路建設及城中村、棚戶區改造見縫插綠建設了一批遊園綠地。2015年開始,城六區每年各至少新建5個遊園、5個街頭綠地,建成區500米見園半徑覆蓋率進一步提升,由2011年底的36%提高到2015年底65%。公園功能進一步完善,在迎澤公園、和平公園規劃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充分利用公園地下空間建設地下停車場。
2.增加防護綠地,完善城市功能
完成了濱河西路南延、東路北延風景林帶、中環路林帶、南沙河防護綠地等任務,完成投資14.45億元,新增綠地面積298.17公頃,形成城市綠色廊道。特別是中環路兩側風景林帶、陽興大道林帶、南沙河帶狀綠地,提升了道路綠化景觀,形成獨特風景線。
3.加強道路綠化,提升城市形象
根據道路進展,相繼完成了中環路、府東府西街、并州路、建設
路、南沙河、南內環街、學府街等道路配套綠化工程,完成投資
20.65億元,新增綠地面積301.88公頃。
實施城市道路綠化分級管理、千分制考核辦法,真正使養護措施、養管責任落在實處;實現精細化管理,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城六區加大養管投資力度,確保綠化養護做精、做細、做美、做靚;打造養管示範街22條,盆景花卉街48條。
4.嚴格綠化監管,強化社會綠化
嚴格社會綠化監管,出台和修訂了《太原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太原市城市綠化條例》《太原市公園管理條例》,為城市綠化提供重要法規依據。堅持綠線管理和綠色圖章制度,共劃定發放綠地證293宗;充分發揮12345、12319城建服務熱線平台和新聞媒體監督作用,嚴肅查處各類擠占綠線、侵占綠地、損毀花草樹木行為。向古交市、清徐縣、陽曲縣、婁煩縣、高新開發區、經濟開發區、民營開發區、不鏽鋼園區下放了行政審批權。切實加強義務植樹組織領導,加強社會綠地監管,嚴格標準強化園林單位評比工作,發揮園林化標兵單位示範作用。創建市級園林化單位(小區)103個,達到630個;創建省級園林單位25個、小區11個、道路6條。
5.貫徹文化創園,挖掘文化內涵
大力貫徹文化創園理念,挖掘公園文化內涵,按年度開展公園“一園一品”活動,舉辦菊花展覽,其中“一園一品”活動榮獲2012年全國公園優秀文化活動和2013年山西省人居環境範例獎。市園林局作為承辦單位代表我市參加第八屆(重慶)、第九屆(北京)、第十屆(武漢)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和第十一屆中國(北京)菊花展覽會,榮獲20餘項大獎。
6.開展城郊綠化,改善生態系統
在城市外圍打造了東西山城郊森林公園,構成了外圍城鄉一體的綠色生態圈,依託良好植被和豐富的人文遺存,形成各具特色的郊野森林公園,生境種類豐富、物種多樣、群落穩定的生態涵養地。結合城市建成區內點、線、面綠化,初步形成了“一軸雙區三楔多廊多園”綠地系統。
7.創新建管模式,提高建設養管水平
進一步加大公園建設力度,實施公園市區共建制度(10公頃以上由市級建設;3-10公頃由城區負責征地拆遷,市級負責建設資金;3公頃以下由各城區負責建設)。利用政府採購、政府債券、PPP等方式多渠道籌集公園綠地建設資金。太原植物園為我省首個PPP項目。從規劃、設計、科研、服務等方面提高園林建設水平,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
實施標準化、規範化園林養護,出台《太原市園林綠化養護管理標準》《太原市公園管理標準》等七個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標準。嘗試市場化招標管理,通過以事核費實現管理層與作業層分離、以費養人向以費養事轉變,在園林水系、玉門河公園、學府公園、漪汾公園、濱河東西路部分地段嘗試通過政府採購養護方式推行養護市場化試點工作。推廣節約園林新技術套用,推進立體綠化和海綿城市建設。加強園林植物的引種馴化、病蟲害防治研究。提高公園管理水平和文化內涵,打造精品園林。
太原市建成區園林綠地現狀
城市園林綠地名稱 | 面積(公頃) |
公園綠地 | 3930.4 |
附屬綠地 | 6833.54 |
防護綠地 | 817.27 |
生產綠地 | 682.59 |
合 計 | 12263.8 |
太原市建成區城市綠化歷年統計
指標 年度 | 建成區面積(hm) | 建成區人口 (萬人) |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m) | 綠地率(%) | 綠化覆蓋率(%) |
2008年 | 238 | 268.59 | 8.3 | 29.65 | 34.65 |
2009年 | 281.2 | 278 | 9.09 | 30.98 | 35.79 |
2010年 | 290 | 285 | 9.59 | 32 | 36.8 |
2011年 | 300 | 295 | 9.46 | 32.3 | 38.72 |
2012年 | 310 | 268.58 | 10.66 | 34.18 | 39.07 |
2013年 | 320 | 330 | 10.96 | 34.97 | 39.88 |
2014年 | 330 | 340 | 11.26 | 35.57 | 40.5 |
2015年 | 340 | 340 | 11.56 | 36.07 | 41 |
(三)“十二五”時期園林綠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1.園林綠化資金投入需進一步加大。隨著園林綠化建設力度的逐年加大,建設和養管資金投入需求增大,資金投入成為制約園林綠化建設的重要因素,需持續加大投入。
2.公園實施進度需進一步加快。“十二五”期間計畫實施的龍城大街公園、長風公園等項目未實施,已實施公園綠地數量占規劃數量的64.3%,有35.7%的大型公園綠地未按規劃實施(另行選址且已實施的綠地數量占現行綠地系統規劃數量的67.9%),需進一步加快推進建設進度。
3.公園綠地布局需進一步完善。按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要求,到2020年我市建成區500米見園覆蓋率需達到90%,2015年底僅為65%,差距還較大,特別是尖草坪區、晉源區、小店區綠地建設數量較少,需解決綠化服務盲區問題。
4.園林科研力量需進一步加強。市園林植物研究中心、綠化技術指導站以苗木生產、經營為主,園林科研和新技術、新成果套用推廣力度與快速發展的園林事業不相適應,需加強園林綠化科研。
二、“十三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省、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我市城中村改造,積極開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活動,充分發揮園林綠化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景觀質量、促進城市文化傳承、增加防災避險能力等方面的綜合功能。統籌規劃,最佳化城市綠地系統結構,完善公園布局,強化綠線管控,提升園林綠地建設和管理水平,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創新管理,促進城市生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1.一體化原則。城市處於一定的區域環境之中,大環境的改善是城市環境得以改善的根本保證和基礎,應利用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和市域大環境綠化,充分完善城市功能組團分隔,營造自然與人工的立體綠化網路,使城鄉一體、協調發展。
2.系統化原則。綠地建設要體現合理均衡原則,注重多類型、多層次、點線面、網圈楔相結合的綠地均衡合理布局,通過最佳化構成比例與空間結構發揮城市綠地系統的最大綜合效益。
3.多樣化原則。注重綠地系統各個層次的多樣化,布置種類齊全的綠地類型,保證生物多樣性,豐富植物群落層次、種類,如植物園、濕地公園等。
4.生態化原則。強化綠地生態保護和水源涵養功能,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最大限度發揮雨水在綠地中的積存、滲透和淨化,促進雨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減少硬面廣場規劃,加大海綿公園和綠地建設,為消納自身雨水、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個空間。
(三)目標任務
堅持“五城聯創”,建設宜居幸福省會城市,確保到“十三五”末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十二五”末41%、36.07%、11.56平方米增加到42%(以上)、37%、13平方米,達到“一星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城市綠地。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指標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 40% |
建成區綠地率 | 35% |
城市人均公園綠地(人均建設用地80-100m的城市) | 11m(一星級) |
城市各城區綠地率最低值 | 25% |
城市各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最低值(㎡/人) | 5m |
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 | ≥90% |
萬人擁有綜合公園指數 | ≥0.07 |
太原市園林綠地指標(2020年底)
類別 | 綠地名稱 | 指標 |
公園綠地(萬m) | 綜合性公園 | 3170.01 |
專類公園 | 651.74 | |
帶狀公園 | 299.86 | |
街頭綠地 | 342.62 | |
社區公園 | 213.99 | |
小計 | 4678.22 | |
防護綠地(萬m) | 2286.54 | |
生產綠地(萬m) | 796.35 | |
附屬綠地(萬m) | 5683.02 | |
合計(萬m) | 13444.13 | |
人均公園綠地(m) | 13.0 | |
綠地率(%) | 37 | |
綠化覆蓋率(%) | 42.87 | |
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 | ≥90% | |
萬人擁有綜合公園指數 | ≥0.07 |
城六區人居公園綠地指標(2020年底)
人口(萬) | 公園綠地面積 (萬m) |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m) |
45 | 571.38 | 12.7 |
62 | 710.77 | 11.46 |
35 | 1174.64 | 33.56 |
65 | 446.17 | 6.86 |
66 | 368.96 | 5.59 |
87 | 806.68 | 9.27 |
三、總體布局
(一)規劃結構
“十三五”規劃布局結構為:“一軸雙區三楔多廊多園”。
“一軸”:由汾河和沿岸綠地組成的南北貫穿中心城區的綠色軸線。
“雙區”:城市西南部的晉源文化生態區和北部生態屏障區。其中西南部的生態核心區主要包括晉陽湖、晉陽古城遺址、晉祠及其周邊的生態綠地,北部生態屏障區主要包括崛圍山風景區、牛駝寨—黃寨風景區以及陽興河北部的生態綠地(現狀軍工企業搬遷)。
“三楔”:沿北中環、南環高速公路和新城南部三條楔形滲入城市的生態走廊。其中,北中環生態綠楔由森林公園、動物園、北排洪渠—北澗河兩側公共綠地以及北中環路兩側防護綠地共同組成;南環高速公路生態綠楔指南環高速公路兩側約1000米寬的生態綠地;新城南部生態綠楔指太原中心城區與清徐、晉中市修文之間的生態綠地。
“多廊”:沿邊山支河和景觀道路兩側的帶狀街頭綠地。
“多園”:各級公共綠地節點,包括市級公園、區級公園。
(二)規劃分區
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高度重視城區綠化建設,積極實施沿河、沿路綠帶,合理均衡配置各級公園綠地,加強各出入口景觀綠地建設,建設好居住區、工廠、學校內附屬綠地,大力發展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重視樹木種植,體現植物多樣性原則,注重植物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發揮城市綠地在避災、減災、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形成融“山、水、林、園、城”為一體,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綠地系統。
尖草坪區
尖草坪區作為太原市的上風上水區域,目標是構築城市北部生態屏障。生態保護與建設成為今後城市發展的重點。
重點加強生態綠地和城市公園綠地建設,並對現狀綠地進行提檔升級。規劃保留森林公園等現狀綠地;新建小東流公園、新村公園、攝樂公園、金橋公園、大同路公園、迎新公園、不鏽鋼園區公園、汾西北公園等城市公園綠地;打造北中環街、新蘭路等沿城市道路的綠地構架;建設沿高速環、楊興河、小返河等兩側生態防護綠地網路;擴大果樹場等苗圃規模,加強苗木培育,形成我市重要苗木生產基地。
萬柏林區
加強邊山支河生態治理和城市公園綠地建設。以道路、鐵路和河道綠地建設為構架,保留玉門河公園、漪汾公園、和平公園;新建南寒公園、北寒公園、東社帶狀公園等城市綜合性公園。結合居住區、道路建設,重點加強社區公園和街旁綠地的建設,提高人均公園綠地的面積。
晉源區
依託晉祠天龍山風景區,重點加強自然生態保護,保留長風商務區內各類綠地,整治晉祠周邊環境,規劃建設晉陽湖公園、明太原縣城護城河公園、金牛湖公園等城市公園;建設太原植物園,彌補我市植物園建設空白;完成太山龍泉寺環境綜合整治,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沿新舊晉祠路、南中環西街、冶峪河、風峪河的景觀骨架;圍繞城中村改造及重點工程建設,合理配置各級公園綠地。
杏花嶺區
規劃保留龍潭公園,擴大動物園和牛駝寨烈士陵園規模,在動物園二期用地規劃建設動物園散養區、綜合遊樂公園;努力打造沿河、沿路景觀構架;重點加強太鋼南生態廊道建設;圍繞歷史文化街區及文物古蹟,採取見縫插針模式建設公園綠地。並結合企業改制、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等,合理配置各級公園綠地,提高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綠地率。
迎澤區
以雙塔景區建設為重點,整合周邊用地,擴大景區用地;建設沿河及沿路綠地骨架;保留迎澤公園、文瀛公園、城西水系公園;加強高速防護綠地和出入口景觀綠地建設;結合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等,增加公園綠地面積,提高人均公園綠地指標。
小店區
完成汾河公園南延工程,建設景觀獨特的城市級公共綠地,在建成區南部建設城市綠色廊道。保留學府公園、晉陽街公園等現狀公園;新建龍城公園、東籬公園、和諧公園、嘉節公園、龍城北街公園、圓照寺公園、南坪頭公園等城市公園綠地;建設沿學府東街、南中環街、中心街、龍城大街、化章街、十號線、太榆路、大運路、馬練營路等城市綠地骨架;均衡布置城市其它各類綠地,打造一流城市綜合新區。
四、主要任務
(一)公園綠地體系建設
結合城中村改造,充分調動各區公園建設積極性。面積10公頃以上公園綠地由市級財政負責組織資金;面積3-10公頃公園由各區負責征地、拆遷及項目實施,市財政補助建設資金;面積3公頃以下公園由城區負責征地、拆遷及實施。強力推進以全市性綜合公園、區域性綜合公園、專類公園為主,街頭公園為補充的公園綠地體系建設,力爭到“十三五”末,居民出行500米見園覆蓋率達90%。合理布局公園綠地,豐富公園門類,完善公園功能,突出太原文化特色,將公園綠地作為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同時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配套建設停車場。
1.公園建設
完成迎澤公園、千峰北路遊園提質改造,新建晉陽湖公園、和諧公園、東籬公園、龍城公園、攝樂公園等全市性綜合性公園綠地建設。
市區共建尖草坪區小東流公園、新村公園、大同路公園、迎新公園、萬柏林區北寒公園、東社帶狀公園、小店區圓照寺公園、南坪頭公園、嘉節公園、龍城北街公園、晉源區政府中心廣場公園、西寨公園、不鏽鋼園區公園等區域性綜合性公園。
完成太原植物園、南寒(體育)公園、動物園二期、遊樂園、兒童公園等專類公園建設。
各區每年建設不少於5個街頭遊園,每年全市完成不少於30個街頭遊園建設。
2.景區建設
通過開展和配合做好明太原縣城景區(護城河公園、金牛湖公園)、太山龍泉寺景區、雙塔景區、晉祠景區、晉陽湖景區、白雲寺景區、狄仁傑文化公園等景區規劃、研究、建設及綠化景觀修復,傳承歷史文化、歷史文脈和城市肌理,充分利用自然山體、水體、景觀和文物古蹟等資源,改善城市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突出體現城市品質與特色,實現“山、河、湖、綠、路、城”和諧統一。
3.城郊森林公園建設
依託東山和西山片區,以“生態”為主線,嚴格保護控制現有各類保護區,如二龍山景區、汾河二庫景區、天龍山景區、晉陽古城遺址公園等。加強生態保育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提升景觀遊憩質量。加快城郊森林公園建設,依託良好植被和豐富的人文遺存,建設各具特色的郊野森林公園。停止採石挖礦,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護區,提高區域森林覆蓋率,形成生境種類豐富、物種多樣、群落穩定的生態涵養地。
(二)綠色宜居體系建設
1.道路綠化建設
對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要求,新建、改造道路嚴格按照相關規範,確定道路綠地率。堅持鄉土樹種為主,加大邊緣樹種引種馴化科研力度,兼顧近期和遠期景觀,實行道路業主負責制,滿足標準、規範和林蔭路的要求,力爭“十三五”末我市城市道路綠地達標率達到80%,道路綠化普及率達到100%,林蔭路推廣率達到85%。同時結合拆遷、改造見縫插綠建設街頭綠地和遊園,突出節點綠化,完善節點景觀。
2.社會綠化建設
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新建單位、居住區綠地管控,將園林綠化驗收和建築工程整體驗收、不動產權證書辦理掛鈎,力爭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區綠地達標率100%,城市公共設施綠地達標率達到95%。按屬地管理原則摸清底數,加強監管,落實責任,切實加強居住區、機關、廠礦、企事業單位綠地監管,嚴格標準,確保社會綠化面積不減少。繼續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民眾性活動及綠地認建認養,多種形式增加社會綠地面積。加強義務植樹組織領導和社會綠地監管,嚴格園林單位評比標準,發揮園林化標兵單位示範作用。充分發揮城建服務熱線平台和新聞媒體監督作用,嚴肅查處各類擠占綠線、侵占綠地、損毀花草樹木行為。
3.城市綠道綠廊建設
依託公園廣場和城市道路兩側綠地設立城市綠道,為市民慢跑、散步等提供場所。結合新晉祠路、馬練營路等道路防護綠地,南沙河、北沙河、九院沙河、玉門河、西南鐵路線景觀帶等邊山支河防護綠地建設可進入景觀綠地,完善城市綠道建設。
通過建設西山旅遊公路兩側綠地、東山旅遊公路兩側綠地、太鋼南生態廊道、南環高速南生態廊道和城市南生態廊道,完善城市綠廊體系。
4.完善公園綠地海綿功能
結合新建、改造園林綠地,通過完善公園地下管網、合理規劃綠化地形、採用透水鋪裝、增加排蓄水設施等措施,加強園林綠地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綠地海綿體吸納、消化和淨化城市雨水功能。各類綠地中低影響開發設施選用
綠地類型 | 集水措施 | |||||||
增加滲水面積 | 下凹式綠地 | 採用透水鋪裝 | 安裝滲水裝置 | 埋蓄水裝置 | 修建人工湖(濕地) | 生物滯留設施 | ||
公園綠地 | 綜合性公園 | ● | ● | ● | ● | ● | ● | ● |
社區 公園 | ● | ◎ | ● | ● | ◎ | 〇 | ● | |
專類 公園 | ● | ● | ● | ● | ◎ | ◎ | ● | |
帶狀 公園 | ● | ◎ | ● | ◎ | 〇 | 〇 | ● | |
街旁 綠地 | ● | ◎ | ● | ◎ | 〇 | 〇 | ● | |
防護綠地 | ● | ◎ | 〇 | ◎ | 〇 | 〇 | ● | |
生產綠地 | 〇 | ● | 〇 | 〇 | ● | 〇 | 〇 | |
附屬綠地 | ● | ◎ | ● | ◎ | 〇 | 〇 | ● | |
其它綠地 | ● | ◎ | ◎ | ◎ | ◎ | ◎ | ● |
(三)生態安全體系建設
通過城市防護綠地、生產綠地、生態隔離體系、防災避險公園等生態安全綠地建設,構建我市生態安全綠色屏障,建設城鄉一體化的大園林、大綠化、大生態格局,為太原市宜居城市建設提供生態安全保障。
1.防護綠地建設
按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要求,完善我市快速路、南環高速等道路防護綠地建設;結合南沙河、北沙河、九院沙河、玉門河、北澗河等邊山支河改造建設景觀防護綠地,力爭“十三五”末城市防護綠地實施率達到90%,河道綠化普及率達到80%。
2.生產綠地建設
生產綠地是指為城市提供苗木、花草、種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按建設部《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生產綠地應不低於城市建成區面積的2%,按此標準,我市應有生產綠地720公頃。通過建設提升太原植物園(苗木培育部分)、太原植物研究中心、嘉慧苗圃等生產綠地,“十三五”末生產綠地面積達到建設部標準要求。同時完善生產綠地科學研究、引種馴化、培育種苗等科研功能,為提升園林景觀奠定基礎。
3.生態隔離體系建設
加快東西北山造林綠化提檔升級和市區園林綠化,注重點、線、面園林綠地體系建設,實施百萬畝森林圍城工程,環城高速防護綠地等城市綠廊建設,構建城市生活、近郊休閒和遠郊防護三大生態圈,提升城市環境容量,構建城市生態隔離體系。
4.防災避險公園建設
按照國家標準、因地制宜,利用城市公園綠地合理規劃應急避險避難場所。按照防災避難場所設計規範要求,在和平公園、迎澤公園等公園建設I類防災避難場所,在和諧公園等公園建設Ⅱ類防災避難場所,逐步完善現有和新建公園防災避難功能。
(四)綠色養管體系建設
1.落實相關法規和標準要求
開展新形勢下城市園林政策法規研究,建立行業建設管理保障體系,推動技術標準制訂。嚴格落實《太原市綠化條例》《太原市綠線管理辦法》《太原市園林綠化養護管理標準》《太原市公園管理標準》等法規和標準。
2.全面提升城市園林綠地管控水平
堅持以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為抓手,全面提升以城市園林為核心的城市建設管控水平。在園林綠地分級分類研究基礎上,明確城市園林綠地管理標準,細化考評標準與機制。繼續推廣政府採購、市場化招標管理方式,提升公園、道路綠地養管水平,通過以事核費實現管理層與作業層分離、以費養人向以費養事轉變。
3.提升公園綠地文化藝術水平
注重提升公園綠地文化藝術水平,繼續開展創建省、市星級公園活動,認真落實《太原市星級公園管理實施細則》,提高公園精細化管理水平;大力貫徹文化建園理念,挖掘公園文化內涵,按年度繼續開展“一園一品”和菊花展覽活動。
4.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植物引種馴化
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植物引種馴化研究,對城市園林植物品種的篩選、培育、更新和相關園林苗木產業、園林工程建設行業發展進行規劃。依託植物園、植物研究中心、苗圃等建立苗木科研和儲備基地,持續進行城市園林植物適宜種類的篩選與培育,有效解決園林苗木自給率不高的問題,為城市園林綠化提供品種豐富、適應性強的優質苗木。強化城市生物多樣性普查,推進城市生物資源庫建設,加大植物園和動物園生物基因庫建設;繼續推進園林綠地病蟲害生物防治,加強街道楊柳飛絮治理,古樹名木保護復壯;加快園林廢棄物無害化基地建設,進一步推進節約型園林建設與管理。
五、重點工程
實施公園建設項目35項,項目建成後新增公園綠地面積1240.31公頃。按照“道路通車,綠化完工”要求,及時組織實施各條道路配套綠化工程。
“十三五”期間公園建設重點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分解細化,明確責任
各級園林綠化部門以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為指導,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將目標任務分解細化,定任務、定進度、定責任,切實保障“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實施。
(二)擴大宣傳,營造氛圍
加大對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工作的宣傳報導,調動廣大幹部民眾了解綠化、支持綠化、參與綠化、愛綠護綠的積極性。使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創建氛圍和全民參於的強大合力,力爭早日實現創建目標。
(三)依法護綠,落實用地
嚴格執行《太原市城市綠線管理辦法》,依照綠地系統規劃,構建綠色“高壓線”,確保城市綠化用地不被占用和變更。嚴格執行《太原市綠色圖章審批制度》,市區範圍內所有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在辦理規劃手續前,實行綠化設計專項審查,竣工時實行綠化專項驗收。凡綠地率不達標的,不得辦理竣工驗收手續。按照規劃控制落實綠化用地的同時,可採取租征並用、拆違建綠、見縫插綠、垂直掛綠、挖潛補綠等多種方式解決綠化用地。
(四)廣開渠道,籌措資金
加大對綠化和基礎設施的投入。繼續貫徹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投入為輔方針,積極籌措園林建管資金。
1.保障園林重點工程投入。新建、改建工程及時將道路紅線內和紅線外規劃及配套綠化征地、拆遷及建設費用納入道路可研,落實相關配套綠化建設資金。凡新建、擴建、改建項目,按照《太原市城市綠化條例》規定,安排配套綠化建設資金要占總投資的2%以上。
2.積極探索多元化綠化投入機制,運用PPP等市場機制拓寬投資渠道。按照經營城市理念,採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加大融資力度,推動我市城市園林綠化產業化、市場化進程,為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提供資金保障。
3.通過義務植樹、綠地認養、樹木認養、社會捐贈、社會贊助等形式吸引全社會參與園林綠化。制定相關政策,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鼓勵開發商對代征的公共綠地實施綠化建設。
(五)創新模式,提高水平
1.從規劃設計入手提高園林建設水平。在綠化工程規劃設計階段,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做到生態、文化、景觀相結合,最佳化植物種群、豐富園林內涵。
2.從制度入手提高園林建設水平。加強對園林工程的規範化管理,繼續推行項目業主負責制、招標投標制、旁站監理制和跟蹤審計制,推行政府預選承包商制度,確保各項重點工程由真正具備相應實力的施工企業建設,不斷提升園林綠地建設水平。
3.從文化入手提高園林建設水平。在園林建設中充分考慮文化元素,充分利用我市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氣候及水源等自然景觀以及人文景觀,將并州文化、三晉文化融入園林建設中。
4.從科研入手提高園林建設水平。加強園林植物引種、育種試驗,病蟲害防治研究和對園林隊伍的技術培訓。注重新技術新成果推廣運用,按照節水、節能、節地原則組織園林綠化建設。積極推廣太陽能、中水回用、雨水回收、滲水材料等新技術在園林綠化中的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