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太原市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原市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 發布時間:2017-12-11
為全面深入推進太原轉型綜改工作,根據《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2016—2020年)》及市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遵循“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按照省委“五句話”總要求,認真落實省、市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以資源型經濟轉型為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為動力,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完善支撐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切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為實現太原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率先發展提供新動能。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問題導向,先行先試。圍繞制約轉型發展的全局性、關鍵性問題,找準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有針對性的策劃實施改革項目。注重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推動全市改革創新。
2.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把握改革大局,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統籌協調改革推進的步驟和次序。突出階段性工作重點,把握改革關鍵環節,重點突破,激發改革動力。
3.堅持以人為本,於法有據。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和工作導向,發揮民眾首創精神,推動改革實踐,共享發展成果。不斷強化法治思維,自覺運用法治方式,讓各項改革沿著法治軌道穩步推進。
4.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規劃引領和協調服務。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基本形成,現代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社會治理水平明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提高,發展動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落後產能逐步淘汰,傳統產業提升改造,新興產業規模壯大,競爭力有效增強,以新型工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都市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企業活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提高。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生態文明考核、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等制度初步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提高,城鎮化質量明顯改善,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基本形成。以民生改善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快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保障救助體系更加完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二、重大改革
(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1.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和提高行政效能為核心,鞏固提升“兩集中、兩到位”審批流程再造,推動形成上下聯動、層級清晰、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體系。繼續做好國務院、省政府取消、下放和調整行政職權事項落實承接工作,進一步下放和調整市本級行政職權事項,大幅減少前置審批。放寬市場準入,清理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切實減少對企業和市場的干預。積極推行網上集中預受理和預審查,創造條件推進網上審批。(牽頭單位:市編辦)
2.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要求,以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為目的,分類推進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類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加強機構編制管理,推進機構編制和人員管理科學化、法制化和規範化,理順公辦事業單位和主管部門關係。加快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推進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各類事業單位統一登記制度。(牽頭單位:市編辦、市財政局、市人社局)
3.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貫徹落實商事制度改革各項任務、政策措施,進一步簡政放權,最佳化登記方式,為市場主體準入提供便利條件,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推進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結合實際,探索試行更加靈活的登記模式。(牽頭單位:市工商局)
4.推動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改革。以管辦分離、依法監管、規範運行為原則,以整合共享資源、統一制度規則、完善監管體制為重點,探索建立綜合指導協調、行業監管、交易服務相分離的公共資源管理體系。重點整合政府各部門現有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土地使用權出讓、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採購等實體平台和電子平台,將各類公共資源交易項目統一進場交易、統一信息發布、統一交易規則、統一專家抽取,著力構建“公平開放、監管有力、競爭有序”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提高公共資源配置質量和效率。(牽頭單位:市發改委)
5.理順開發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堅持充分授權,將市級經濟社會發展管理職能和權力賦予開發區,提高開發區自主性,形成高效機制。探索建立開發區與所在縣(市、區)之間的利益分配調整機制,推進融區發展。積極發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飛地經濟”。鼓勵開發區與縣(市、區)跨區域合作共建承接產業轉移園區、轉型發展產業區。(牽頭單位:市商務局)
(二)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6.探索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落實中央、省相關部署,破除企業市場化退出障礙,清理殭屍企業,加大煤炭、鋼鐵等特困行業過剩產能化解力度,形成以市場為主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長效機制,促進產業最佳化重組,提升要素投入的綜合效益。(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市煤炭局)
7.探索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新機制。加強房地產用地供應管控,穩定房地產市場,有效化解房地產庫存。放寬住房公積金提取條件,提高住房公積金使用效率。研究制定購房補貼政策,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購房。加大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力度,打通商品房和公租房供需通道,將公租房保障範圍由城鎮戶籍家庭擴大至城鎮常住人口家庭。積極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牽頭單位:市房產局)
8.推進價格機制改革。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事權範圍內深化價格改革,完善重點領域價格形成機制,健全政府定價制度,加強市場價格監管和反壟斷執法,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價格環境。(牽頭單位:市發改委)
9.加快推進電力體制改革。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和《山西省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實施方案》,對電力體制改革工作進行調研分析,編制完成《太原市電力體制改革課題研究報告》,積極配合做好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前期準備工作。(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
10.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解決政企不分、政資不分問題。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建立收益共享機制。依照省有關檔案精神,開展黨政機關與所辦企業脫鉤改革。(牽頭單位:市國資委、市企改辦)
11.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處理好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與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關係,加快推進農業雙層經營體制、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和農民專業合作機制集成創新,提高組織化程度,實現與市場的有效對接。積極扶持專業大戶發展,著力培育一批骨幹農民;支持發展家庭農場,鼓勵有一定規模的種養大戶成立家庭農場;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政策支持環境;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牽頭單位:市農委)
12.完善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機制。清理規範現有針對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的準入條件,推動全領域、全產業鏈向民間資本開放。支持民間資本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等方式參與國企改革。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的政務、法治、社會環境,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牽頭單位:市國資委、市中小企業局)
13.不斷完善招商引資機制。認真執行《外商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管理辦法》,在對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審批中,前置資料區別對待,提高行政審批水平與質量,最佳化審批程式,縮減辦事流程;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強化對外商投資企業事中、事後監管服務;加強投資政策宣傳力度,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系,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資本,進一步推動建立深度整合的開放創新機制。(牽頭單位:市商務局)
14.加快構建對外開放新體制。以國家推進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為契機,對接國家和省戰略規劃,制定我市實施方案,協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落地,促進對外經貿合作。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經貿合作的基礎上,協調推進人文交流、產業合作和投資便利化,促進全市對外開放。(牽頭單位:市商務局)
(三)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
15.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財政在科技投入上,完善穩定性支出、引導性支持、獎勵和後補助等方式。探索運用財政補助政策激勵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有計畫、持續的投入研發資金。(牽頭單位:市財政局)
16.健全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機制。大力發展技術市場,以“網際網路+技術市場”為核心,建設科技大市場,完善線上與線下、有形與無形以及技術、資本、人才互聯互動互補的技術轉移服務模式。貫徹落實國家、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有關政策,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健全技術要素參與分配製度,加大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力度,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鼓勵有條件的科研院所建設成果轉化中試基地,促進高新技術成果就地轉化。(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17.建立科技金融產業融合模式。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推進設立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科技支行、科技擔保公司等科技金融機構。探索企業動產、股權、智慧財產權、訂單等抵質押融資。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股權眾籌、科技擔保等融資模式創新。(牽頭單位:市金融辦、市科技局)
18.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搭建全市公開統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建立科技計畫管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成立戰略諮詢與綜合評審委員會,形成符合我市實際,與國家、省銜接的科技計畫體系。建立與國家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對接機制,爭取國家和省政策、計畫、資金、項目支持。建立依託專業機構管理科技項目工作機制,政府部門不再直接管理具體項目。(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四)加快金融體制機制創新
19.大力推進金融服務創新。大力引進和培育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鼓勵、支持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村鎮銀行、科技貸款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和再擔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業態。規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運營,引導小額貸款公司服務我市小微經濟和“三農”經濟。做大做強地方證券公司,鼓勵證券機構創新證券產品,引導證券資金服務實體經濟,搭建具有一定輻射能力的證券產品服務實體經濟交易平台。積極利用保險資金,加大保險資金使用比例,支持保險資金為城鎮化建設服務。(牽頭單位:市金融辦)
20.健全企業上市扶持培育機制。加快各類企業股份制改造,實施企業上市培育工程,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上市,鼓勵上市公司開展併購重組和產業整合。(牽頭單位:市金融辦)
21.構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體制機制。加快小微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建設,通過發展專營化金融機構和網際網路金融服務新模式、支持小微企業在境內外直接融資、完善信用體系等舉措,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點,圍繞分散現代農業規模經營風險、盤活農村產權,對農村金融組織、供應鏈金融服務、擴大農業貸款抵質押擔保物範圍、最佳化農業保險產品等進行探索。(牽頭單位:市金融辦)
22.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加強與上級金融監管部門協作,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完善全市金融監管體系。建立有效覆蓋各金融行業的監管框架,提高監管能力建設,以審慎、公平為導向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預警和危機恢復機制,及時發現金融體系中的風險隱患並加以處置。(牽頭單位:市金融辦)
(五)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23.深化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全口徑預算體系,將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改進預算管理和控制方式,逐步建立跨年度財政平衡機制。(牽頭單位:市財政局)
24.建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編制政府財務報告,全面反映政府整體財務和運行情況。政府各部門編制政府部門財務報告,財政部門編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牽頭單位:市財政局)
25.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建立一般性轉移支付穩定增長機制,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繼續加大對財力困難地區轉移支付的力度;清理整合規範專項轉移支付,制定完善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探索實行基金管理等市場化運作模式。(牽頭單位:市財政局)
26.落實稅制改革任務。有序推進有利於科學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和政策落實,確保全市“營改增”工作平穩過渡、穩步推行,嚴格貫徹落實消費稅改革相關政策。(牽頭單位:市國稅局、市地稅局)
(六)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27.深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改革試點。承接省改革部署,繼續推進已有改革試點,允許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貧困地區將增減掛鈎節餘指標在省域範圍內流轉使用,充分顯現土地增值收益,全力助推脫貧攻堅,擴大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改革試點範圍。(牽頭單位:市國土局)
28.探索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市場化改革。積極利用我省擬建的省級占補平衡指標交易平台,推進占補平衡指標通過市場化方式流轉。(牽頭單位:市國土局)
29.推進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按照國家部署全面推進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縮小征地範圍,明確征地目錄,規範征地程式,完善補償標準,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牽頭單位:市國土局)
30.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按照國家部署全面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權益保障方式,對農民住房財產權作出明確界定,建立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願有償退出機制,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有效途徑。(牽頭單位:市國土局)
31.建立不動產登記制度。建立統一登記機構、統一登記依據、統一登記簿冊和統一登記信息平台,實現土地、房屋、草原、林地等不動產登記信息互通共享和依法公開查詢,推動建立不動產登記制度。(牽頭單位:市國土局)
(七)推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改革
32.建立能源消費節約制度。堅持節約優先,強化能耗強度控制,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制和獎勵制。進一步完善能源統計制度。健全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制度,探索實行節能自願承諾。健全節能低碳產品和技術裝備推廣機制,強化節能評估審查和節能監察。(牽頭單位:市經信委)
33.健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機制。科學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循環經濟產業支持方向,在原有產業發展基礎上擴大產業集聚和企業整合,加強企業之間物質交換。依託不鏽鋼園區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開展循環經濟園區建設。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審核,促使企業不斷改進設計、使用清潔能源、採用先進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等,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區域產業閉合型循環。(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委)
34.完善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制度。繼續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紅線。按國家和省要求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牽頭單位:市環保局、市水務局)
35.加快推進排污權交易。積極支持和指導排污單位通過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清潔生產、污染治理、技術改造升級等減少污染物排放,形成富餘排污權參加市場交易,建立排污權儲備制度。落實國家和省排污權抵押融資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染物減排和排污權交易。(牽頭單位:市環保局)
36.推進水權制度改革。開展農村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建立和完善水權配置體系。鼓勵引導開展農村水權交易,探索多種形式的水權流轉方式,積極培育水市場。探索地區間、流域間、流域上下游、行業間、用水戶間水權交易方式。(牽頭單位:市水務局)
37.推進國有林場改革。按照省改革部署,明確界定國有林場生態責任和保護方式,推進國有林場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完善以購買服務為主的公益林管護機制,健全責任明確、分級管理的森林資源監管體制和職工轉移就業機制、社會保障體制。(牽頭單位:市林業局)
38.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按照國家、省統一部署,堅持資源公有、物權法定,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定權利清單,明確各類自然資源產權主體權利,加快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台建設,建立覆蓋各類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有償出讓制度,構建權責明確的自然資源產權體系。(牽頭單位:市國土局)
(八)健全城鄉統籌機制
39.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逐步探索推進以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為核心的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在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制度的前提下,構建六權治本向鄉、村延伸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新模式,探索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和財政資金扶持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政策措施。加快縣級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有序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產權交易。(牽頭單位:市農委)
40.抓緊實施戶籍制度改革。落實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出台實施居住證管理辦法,以居住證為載體提供相應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建立健全有效支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依法保障公民權利,以人為本、科學高效、規範有序的新型戶籍制度。(牽頭單位:市公安局)
41.實施擴權強鎮改革試點。解決制約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推動部門許可權下放,促進鄉鎮經濟社會長遠發展。按照“充分授權,權責統一”原則賦予試點鎮更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理順權力運行流程,出台配套措施,破解下放權力“承接難”問題,切實強化鎮級管理職能。適度擴大人事權,在每年公務員事業人員招錄計畫中,優先安排一定數量指標用於擴權鄉鎮招錄人員,加強基層幹部隊伍建設。加大對試點鎮的財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吸引各類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產業功能區建設。(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人社局)
42.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按照政事分開、社企分開的方向,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領域,推進供銷合作社基層社改造,創新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治理機制,把供銷合作社打造成為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牽頭單位:市供銷社)
(九)加快社會治理體制改革
43.完善促進就業創業政策。推動稅費減免、小額貸款、專項資金獎補等扶持政策落地,繼續對就業吸納力強的中小微企業政策傾斜,對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區等進行扶持。繼續實施“五緩三補貼”等措施幫扶困難企業穩定就業崗位。落實“七補一貸”等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政策。創新科技人員自主創業激勵政策。完善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措施。(牽頭單位:市人社局)
44.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策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推動各類企業建立健全工資分配協商確定機制、工資收入合理調整機制、工資按時足額發放機制。落實市屬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健全國有企業內外收入監督檢查制度。深化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制度、工資制度改革。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建立從源頭上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長效機制。(牽頭單位:市人社局)
45.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不同級別醫療機構醫保差異化支付政策。積極穩妥推進藥品流通和價格改革,理順醫療服務價格,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建立科學補償機制。完善醫療資源合理配置,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建立全科醫生制度,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衛生人才培養。健全進城落戶農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關係轉續政策。(牽頭單位:市衛生計生委)
46.均衡優質發展義務教育。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各縣(市、區)全部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認定,義務教育學校基本實現辦學條件標準化、管理水平現代化,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實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0%。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優質資源總量持續擴大,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牽頭單位:市教育局)
47.建立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貫徹落實《山西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教普教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利於太原經濟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牽頭單位:市教育局)
48.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貫徹落實《山西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試行)》,深化全市招考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公辦幼稚園招生辦法,使招生名額、時間、程式、辦法、結果更加規範、公開、透明。進一步改革義務教育招生入學辦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落實按學區免試就近劃片入學辦法。改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方式,合理配置優質學校招生名額。主動適應新高考改革要求,深化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及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初步建立符合教育規律的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程式透明的考試招生模式。(牽頭單位:市教育局)
49.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兩項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經辦管理體制。(牽頭單位:市人社局)
50.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完善公辦養老機構服務供給,探索社會資本運營公有產權養老服務設施辦法。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大力促進醫養結合服務發展。建立政府購買服務等財政補貼政策,培養連鎖型養老企業、社會組織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拓展養老行業的融資渠道,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牽頭單位:市民政局)
三、重大事項
(一)產業轉型
1.加快傳統產業提檔升級。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先進適用技術,加快煤炭、焦化、冶金、電力、化工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提檔升級。以資本為紐帶,推進企業間併購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核心競爭力。(牽頭單位:市經信委)
2.實施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落實《山西省現役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提速三年推進計畫》,制定有效措施,強力推進,科學合理確定改造工期,全面完成全市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任務。(牽頭單位:市經信委)
3.打造裝備製造業基地。依託晉西、中車太原、太重、陽煤化機、江鈴重汽等重點企業,做強做大軌道交通裝備、煤機及煤化工成套設備、汽車、高端重型裝備等行業,打造高端裝備製造業產業基地,促進裝備產業最佳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牽頭單位:市經信委)
4.打造新型材料基地。以不鏽鋼、煤化工和鎂鋁合金等優勢產業為基礎,以加快材料工業升級換代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帶動作用強的新材料產業規模化發展。(牽頭單位:市經信委)
5.打造信息產業基地。以太原經開區、高新區為載體,依託富士康、大族數控、羅克佳華等企業,著力打造以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為基礎,系統集成軟體和信息服務以及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為支撐的電子信息產業。以中天信安防科技為龍頭,建設安防監控產品設備系統研發產業基地。(牽頭單位:市經信委)
6.建設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節能環保型鍋爐、純電動汽車、空氣熱源泵、環境自動監測系統等行業,打造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發展風力發電裝備,開發環保新能源設備、節能裝置等產品,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依託優勢產品,發展老陳醋、肉製品加工、奶製品、豆製品、高檔葡萄酒釀造及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打造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牽頭單位:市經信委)
7.推進太原西山地區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加快建設太原西山生態產業園國家新能源示範園區、分散式發電套用示範區。(牽頭單位:市發改委)
8.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物聯網公共信息化平台為依託,合理布局多種物流業態,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和多方物流,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性物流樞紐。加快推進以“金融、製造、物流、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總部經濟,努力構建環渤海經濟圈重要的總部經濟集聚中心。加快發展商業資訊,形成種類齊全、分布廣泛、功能完善的現代商務諮詢服務體系。實施“旅遊+”戰略,推進旅遊與文化、工業、農業、科技、教育融合發展,開發多業態、多元化旅遊產品。(牽頭單位:市發改委)
9.加快特色旅遊景區建設。連片規劃建設以晉祠、天龍山、龍山、蒙山、太山、明太原縣城、晉陽古城、晉陽湖等為核心的晉陽文化旅遊大景區;建設以崛圍山、汾河二庫、竇大夫祠等為核心的北部文化旅遊大景區;著力打造以南華門歷史街區、文廟-文瀛湖歷史文化風貌區為主體的府城文化旅遊街區;加快開發以青龍古鎮為依託、以文化科技主題公園為主幹的綜合性景區;致力開發太化等工業遺址旅遊景觀。(牽頭單位:市住建委、市旅遊局、市城鄉規劃局)
10.培育壯大都市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落實耕地保護政策和集約用地政策,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城市服務型農業。抓好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積極實施“百園興農”工程,依託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特色種植園、健康養殖園、農副產品加工園和休閒養生農業園。(牽頭單位:市農委)
11.推進高新區國家級低碳園區試點。認真抓好《山西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實施方案》的組織實施,突出低碳發展主線,發揮比較優勢,大力實施低碳化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持續提高綠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削減園區化石能源消費量,建立園區低碳發展自評估體系,研究提出反映園區特色的低碳評價指標,加快實現園區產業低碳化、企業低碳化、產品低碳化、基礎設施及服務低碳化。(責任單位:高新區管委會)
12.開展不鏽鋼園區國家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強化產業關聯度,通過園區內產業間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實現產業群資源最有效利用,用生態鏈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企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使園區建設向循環經濟模式轉變。(責任單位:不鏽鋼園區管委會)
13.推進萬柏林區老工業基地搬遷改造。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和平老工業區重點企業搬遷改造,同步完善水、電、氣、路網等城市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社區等公共設施。通過盤活土地、招商優質項目、承接高端產業,實現工業搬遷改造項目與區域新產業發展項目有機融合。(責任單位:萬柏林區政府)
14.大力引進科技創新資源。以對接首都科技資源為重點,加強與中關村、中科院系統和清華大學等高校的科技合作與交流。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以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方式柔性引進兩院院士和高端創新人才。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離崗創辦科技型企業和轉化科技成果。(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15.建設科技創新公共平台。充分發揮省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力量,建立常態化產學研供需對接機制,發展科技成果交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新建一批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中試基地。全力服務和推進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發揮好科創城對全市科技創新的帶動促進作用。(牽頭單位:市科技局)
16.支持小微企業創業創新。落實中央、省對企業和個人創新創業活動的普惠性政策,推動建設一批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各類創業創新載體,為創業創新者提供低成本生產和辦公場所。立足小微企業發展需求,構建金融、法律、信息、科技等一批普惠高效的公共服務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務,形成創業與創新、創業與就業、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全覆蓋、網路化的公共服務體系。(牽頭單位:市財政局、市中小企業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工商局)
17.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推動企業上市融資,努力實現每年“儲備一批、改制一批、上市一批”。積極擴大債券融資,鼓勵企業通過發行公司債、可轉債、企業債、私募債等各類債務融資工具,拓寬融資渠道。激活民間資本,通過多設“路標”,少設“路障”,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市場競爭,為經濟發展增添活力。(牽頭單位:市金融辦)
18.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完善PPP項目庫,組織銀行、企業與政府部門對接,對條件成熟的項目積極向國家開發銀行等國有大型銀行推薦。嚴格按照預算管理有關法律法規,完善財政補貼制度,切實控制和防範財政風險。通過PPP方式盤活存量資源,變現資金用於重點領域建設。(牽頭單位:市財政局)
19.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貫徹落實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著力構建功能完備、分工明確、運行高效、監管有力的社會信用體系,培育誠實守信的社會文化。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加大對守信行為的表彰宣傳力度、失信行為的懲戒打擊力度。(牽頭單位:市發改委)
20.加快開放平台建設。完善開放口岸平台,提升太原航空口岸開放水平,發展臨空經濟;推進太原鐵路口岸建設,提升外貿物流直達服務能力,打造暢通便利出海通道。切實發揮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功能和政策優勢,建設全省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品出口的重要集散地。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平台,推動形成“網際網路+外貿”新模式,將綜合保稅區打造成各類主體匯聚的電商產業集聚區。(牽頭單位:市商務局)
21.深化區域合作。主動對接、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不鏽鋼、煤化工、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旅遊等領域優勢和潛力,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區域合作和產業開發,探索轉移過剩產能新途徑,謀求發展新空間。充分利用環渤海區域合作市場聯繫會議制度,深化與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協同發展,借力構建多元化現代產業體系。(牽頭單位:市商務局)
22.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圍繞我市主導產業及相關配套產業,有針對性的引進缺失鏈條、補強薄弱鏈條、提升關鍵鏈條,引領我市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提升。探索招商引資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模式,堅持引資、引智、引技並重,圍繞城中村改造、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事業等重點領域,引進一批投資額大、帶動力強、支撐性好的大項目、好項目,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牽頭單位:市商務局)
(二)生態修復
23.完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強PM2.5、PM10源解析,適時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做好重污染天氣條件下空氣品質監測預警和應急管理。完善環境信用體系,積極推進污染源公開排放數據,建立黑名單管理制度,及時披露企業經營活動中執行環保法律法規的有關信息。(牽頭單位:市環保局)
24.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推進形成以生態功能區為重點,以汾河流域水土保持帶為骨架,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點狀分布的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格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牽頭單位:市環保局)
25.加快建設三大生態圈。在環城高速內的建成區,圍繞道路、水系、廠礦、住宅、遊園等區域進行點、線、網狀景觀綠化,構建城市生活生態圈。在東西山生態景觀林、平原農田林網和經濟林為主的近郊,構建近郊休閒生態圈。在陽曲、婁煩、古交、清徐“三縣一市”構建以生態防護林為主的遠郊防護生態圈。(牽頭單位:市園林局、市林業局)
26.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堅持當前和長遠相結合,綠化和景觀相結合,完善公園布局,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景觀質量,各項園林綠化指標達到或超過“一星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相關標準。(牽頭單位:市園林局)
27.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堅持以省城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繼續實施“五大工程”、“五項整治”,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建設水平。(牽頭單位:市環保局)
28.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百萬畝森林圍城工程,繼續推進生態修復和低質低效林改造提檔升級,構建生態廊道,做好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規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大力推進造林綠化。(牽頭單位:市林業局)
29.推進水資源合理高效利用。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深入開展節水型社會示範區建設。推廣普及高效用水技術和設施,繼續加大雨污資源利用和再生水利用工程,開展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逐步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牽頭部門:市水務局、市城鄉管委、市經信委)
30.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堅持排污者付費、市場化運作、政府引導推動原則,推進環境公用設施投資運營市場化。創新企業第三方治理機制,在工業園區、重點行業積極培育第三方治理新模式、新業態,選擇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探索實施限期第三方治理。支持第三方治理企業加強科技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建立環境服務公司誠信檔案和信用累積制度。(牽頭單位:市發改委)
31.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完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機制。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政府領導幹部離任審計制度。(牽頭單位:市國土局、市審計局)
32.開展開發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對全部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用地情況進行跟蹤管理監測,建立開發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考核制度和長效機制,提高用地管理水平。(牽頭單位:市國土局)
(三)城鄉統籌
33.加快太原晉中同城化。按照“一個規劃統籌、一個標準建設”原則,科學規劃並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率先實現城鄉結合部“合村並城”,加快促進兩市規劃、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一體化進程,推動實現規劃同籌、制度同構、市場同體、產業同鏈、科教同興、交通同網、設施同布、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牽頭單位:市發改委)
34.全力推進城中村改造。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緊密結合,以規劃引領為先導、惠民政策為根本,牢牢把控社會風險、成本風險、資金風險和市場風險。同步規劃教育、文化、體育、醫療、社會管理、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步配套道路、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牽頭單位:市住建委)
35.完善城鄉基礎設施。著力構建“三環十線七放射,一網兩縱四橫兩樞紐”現代綜合交通網路,形成級次匹配、路網完整的市域快速立體交通體系。加快支路網和背街小巷改造,提高城市路網聯通性和可達性。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變農村落後面貌,打造一批家園美、田園美、生態美、生活美的美麗鄉村。(牽頭單位:市住建委、市城鄉管委)
36.提升環衛服務保障體系。以推進清徐環衛產業園為重點,著力抓好環衛設施建設,提高市容環境精細化管理水平,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加大鄉村清潔整治力度,逐步達到鄉村垃圾收處全覆蓋。(牽頭單位:市市容環衛局)
37.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完善道路交通、公園綠地、排水防澇體系等建設,促進城市水系統良性循環,中心城區基本實現雨污分流。實施街頭、遊園和道路等綠地改造提升工程,提升綠地滲、蓄水功能。完善太鋼北線、南站地區、汾東商務區南北線、山西科技創新城及化工排洪區防洪系統,新建大村、西蒲、晉陽古城等雨水泵站,全面提高城鄉防洪能力。(牽頭單位:市城鄉管委、市住建委)
38.推進新型城鎮化。全面落實戶籍管理制度,有序放開三縣一市城鎮戶口落戶限制,放寬城六區落戶條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居住證制度,引導農業人口向城鎮逐步轉移,並平等享受公共服務。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統籌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努力改善城鄉居住條件。(牽頭單位:市公安局、市住建委)
39.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以工哺農、以城帶鄉,推動縣域經濟做強做優。清徐縣、陽曲縣加快推進園區經濟和縣域經濟融合發展;古交市藉助擴權強縣和轉型綜改“雙試點”政策機遇,做好煤和非煤兩篇文章;婁煩縣加快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經濟。加大對縣級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經濟和社會發展後勁。(牽頭單位:市發改委)
40.加強縣城和中心鎮建設。實施大縣城戰略,引導生產要素、優勢資源向縣城集聚,提高縣城對人口、產業的承載力和對鄉鎮、農村的輻射帶動力。推進重點鎮建設,對古交市馬蘭鎮、陽曲縣泥屯鎮、清徐縣徐溝鎮和孟封鎮等重點鎮提檔升級,新建一批設施齊全、宜居宜業、服務周邊的中心小城鎮。(牽頭單位:市發改委)
(四)民生改善
41.大力發展公共運輸。新開公交線路40條以上,中心城區公共運輸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公交專用道達到200公里以上,積極推進公交停保場及樞紐建設。力爭中心城區新增10萬個公共停車位。在學校、醫院、交通樞紐等人流密集區域設定人行立體過街設施,實現人車分離、安全高效目標。(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住建委、市城鄉管委)
42.完善民生公共設施。加快小遊園建設,建設一批規模適宜、功能齊全、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地。以城市主幹道為中軸,實施連片整治,對既有道路實施管溝建設,到2020年實現建成區範圍內架空線纜全部入地。加強重點地區環境設施整治,提高公共廁所、垃圾桶密度和覆蓋率。(牽頭單位:市園林局、市城鄉管委)
43.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進一步改善農村居民飲用水條件,解決全市250個自然村、20萬人飲用水水質、水量、方便程度、保證率等問題,村鎮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牽頭單位:市水務局)
44.繼續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加大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鄉道及以上行政等級農村公路安全隱患治理。(牽頭單位:市交通運輸局)
45.實施精準扶貧。採取因人因地施策辦法,通過發展生產、異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等多種手段,實現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將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範圍,把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範圍,提高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水平。(牽頭單位:市農委、市民政局)
46.加快教育全面發展。加快發展學前教育,新增公辦幼稚園100所。大力推進中國小新建配套和改造提升,統籌規劃城中村和進城務工人員密集地區中國小建設,加強農村薄弱學校改造力度,新改擴建中國小200所,新增優質學位2萬個。加快發展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繼續發展社區教育、職工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牽頭單位:市教育局)
47.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統籌實施“三支一扶”等基層服務項目和“大學生創業引領計畫”,繼續開展政府購買基層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多渠道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積極開發適合農民工的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實施“一對一”就業幫扶計畫,形成及時有效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就業長效機制。(牽頭單位:市人社局)
48.實施醫療衛生“雙百”工程。重點完善100所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服務功能,在新建小區、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嚴格配建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培養引進100名醫學領軍人才,推動研究型醫院和重點學科建設,全面提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技術水平。(牽頭單位:市衛生計生委)
49.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兒童福利院和老年福利院建設,提高符合條件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集中供養能力。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加強兜底性制度與專項救助制度銜接。(牽頭單位:市民政局)
50.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完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建立最嚴格的覆蓋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加快構建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實現從生產源頭到終端消費全過程嚴格監管,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牽頭單位:市食藥監管局)
四、重大項目
按照儲備、簽約、落地、開工、建設和投產“六位一體”要求,加強市級重大項目策劃儲備,建立重大項目儲備庫,實行動態補充調整。“十三五”期間,圍繞產業轉型、生態修復、城鄉統籌和民生改善等領域,分年度實施100個左右轉型綜改重大項目,並以重大項目為載體,創新完善項目審批、投融資、建設運營等保障機制,確保重大項目順利實施。
五、重大課題
圍繞“十三五”時期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戰略性、前瞻性課題研究,建立改革事項和改革舉措儲備庫,為制定各類轉型綜改專項方案、爭取國家重大政策支持、出台資源型經濟轉型的政策措施奠定基礎。“十三五”期間,開展10項重大課題研究(具體課題根據實際情況在年度行動計畫中安排)。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認識
各級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改革全局觀,自覺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謀劃和推進全市轉型綜改工作。深刻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加強思想引導,正確處理改革涉及的利益關係調整,統籌各方面、各層次利益,分類指導,分類處理,把改革引向深入。
(二)完善細化方案
把提高改革方案質量放到重要位置,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使改革思路、決策、措施更好滿足民眾訴求。明確各項改革時間進度、責任部門、責任人和可檢驗的成果形式,確保每項任務有人盯、有人抓,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把轉型綜改重大舉措落準落細落實,讓人民民眾有更多獲得感。
(三)強化考核監督
健全完善考核機制,加大改革任務落地見效考核力度,科學設定考核分值和權重,以“硬考核”促進“硬落實”。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強化專項督查,對執行不力、落實不力的,嚴肅問責。
(四)大力宣傳引導
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宣傳綜改工作,權威解讀各項改革政策、措施,及時披露改革進展,調動和激發全社會關注綜改、支持綜改、參與綜改的熱情,營造加快推進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