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考古(1)》是2013年3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考古(1)
- 作者: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類別:歷史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3月
- 頁數:379 頁
- 定價:25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030368034
《天津考古(1)》是2013年3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配合寶坻區對潮陽大道的修建工程中,新發現一處唐代居住遺址和元、明時期的墓地。此次發現的唐代遺址,是天津考古發現的最大一處,為研究天津地區隋唐時期考古學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素材。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從4月23日至6月上旬,對這一地區進行了全面的勘探,共布探孔,勘探面積52000平方...
天津衛故城東城牆遺址發掘區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馬路與南馬路交口。2017年7月,因工程建設需要,天津市文物局組織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捷運4號線東南角車站建設項目進行考古勘探,發現古代磚牆基礎遺蹟及明清時期較為豐富遺物,根據考古勘探與文獻記載,推定該區域和天津衛故城東城牆遺址有密切關係。歷史沿革 2017年11...
秦城遺址,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城北寶坻區辛務屯潮白河北岸。秦城遺址大體為長方形,東西約800米,南北約600米,城牆尚存,但西南角已遭潮白河侵蝕破壞。秦城遺址,城牆殘高5米,寬20多米,為夯土築牆,夯土層厚10~20厘米。此城廢棄約在西漢末年。秦城遺址,出土文物以秦漢時代居多,有石斧、青銅劍、...
《天津考古資料彙編(1997-2020)》是一本202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內容簡介 《天津考古資料彙編:1997~2020》是在《天津考古四十年資料彙編(1956~1996)》基礎上,對天津地區1997~2020年在各類刊物上發表考古資料的彙編。《天津考古資料彙編:1997~2020》共收錄考古綜述、考古報告...
第3節 2019年朝陽洞遺址考古發掘概況 第2章 天津石器工業研究 第1節 基本概念和術語 第2節 石器工業概述 第3節 結論 第3章 討論與結語 第1節 不同時期文化特徵的界定與對比 第2節 石器工業類型之間的關係 第3節 與周鄰地區的文化關係 第4節 自然環境對石器工業的影響 第5節 結論與展望 後記 ...
《天津市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管理辦法》是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有關要求,進一步加強我市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管理,促進地下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天津市文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結合天津市實際,...
《天津考古資料彙編》是2023年4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本書是對天津地區1997年至2020年間散落髮表於各類學術刊物上考古資料的匯總,兼含考古新發現和資料性文章,共收錄考古綜述、考古報告(簡報)、考古新發現等各類文獻資料36篇,1997年以來的天津考古年鑑稿111篇。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4年1月4日 內容全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有關要求,進一步加強本市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管理,促進地下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協調發展,落實“先考古、後出讓”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
天津自然博物館(Tianjin Natural History Museum),位於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31號,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是中國早期為數不多的集動物、植物、地質、古生物、古人類等多學科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始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前身為北疆博物院,建院初期稱為黃河白河博物館,是由法國...
《初耕集:天津薊縣舊石器考古發現與研究》是2014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盛立雙。內容簡介 本書匯總了2005~2007年天津薊縣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及發掘的科研成果,運用現代舊石器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深入分析與研究,勾畫出該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發展脈絡。薊縣舊石器考古調查是天津考古學史上重彩濃墨的一...
天津市解放北路近代建築群 天津市解放北路近代建築群是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2017年12月2日,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發布暨池州生態文明研究院成立儀式在安徽池州市舉辦,天津市解放北路近代建築群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天津大學決定在北洋園校區西區附近建設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博物館計畫分三期建設,天津大學設計總院負責博物館設計,並捐資3200萬元用於博物館一期建設。博物館總用地面積14000餘平方米,一期建築面積5200平方米。博物館建成後,將成為融展覽、考古、科普、體驗於一體的文化、科技平台。宋寶傑捐贈的珍品中,有80平方米的大型...
趙晨 趙晨,女,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考古與文物保護部部長。所獲榮譽 2022年4月,被公示為2022年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推薦人選。
2007年12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內的海神廟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1000平方米,有建築基礎、通向海河的甬道及山門遺址。遺址特點 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原共有甲、乙、丙、丁、戊、已六塢,最大的可容2000噸船隻進塢修理。現存遺址沿海河呈“一”字形分布排列,僅存甲字船塢、輪機...
《金元聚落遺址》是在天津市武清區出土的金、元年代的遺址。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後,天津段總乾渠在一片農田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大型的金元聚落遺址,對這片遺址進行搶救性的發掘。這座名為王二淀的金元聚落遺址位於天津市武清區,總面積15萬平方米,南水北調乾渠將自西向東穿過遺址的中間部分,約占遺址總面積近三分...
天津考古工作過去在現武清城區周邊附近為數不多,這些考古發現,豐富了對於武清地區古代人文史的認識,提升了武清區的文化內涵。發掘結果 西漢墓發掘1座,為近方形斜坡墓道土坑墓。墓室屍骨無存,僅見殘存槨板一塊。墓葬內出土隨葬品有陶壺、陶盒、陶罐、陶豆等明器及五銖錢20餘枚。東漢墓葬發掘7座,皆為磚室墓。
2024年1月2日,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該中心與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天津市薊州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對青池遺址進行第四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00平方米。在兩個發掘區內,分別揭露出舊石器時代晚期序列地層和舊、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地層和遺存,出土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打制石器、陶器、骨器等不同質地文物標本1000餘...
朝陽洞遺址位於天津市薊州區穿芳峪鎮果香峪村西北的小山接近山頂處,2015年開展天津地區舊石器考古重點調查時發現,經初步探掘,曾在洞口採集到舊石器石製品10餘件。現狀 2019年7月至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薊州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聯合組隊,對朝陽洞遺址進行正式...
考古發掘 2007年底,天津市船廠在整理廠區環境時發現了海神廟的部分遺址,此時恰逢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考古發掘面積近一千平方米,獲得初步成果:一是,發現清代海神廟甬道、山門、西配殿、御製碑亭及圍牆建築基址等遺存。通過考古發掘認定,清代海神廟坐南朝北,面向海河,方向約北偏...
地址:天津市薊縣 類別:其他 遺址歷史 中國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森水、高星先生認為:薊縣這次舊石器考古調查,最後消滅了以省、直轄市為區域單位的舊石器考古空白區,是天津考古學史上重彩濃墨的一筆,是極為重要的發現,無論對於天津考古,還是中國考古學都...
十四倉遺址位於天津市武清區河西務鎮東、西倉村一帶,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元代漕運歷史的重要見證。文獻記載 依文獻記載,十四倉遺址及其所處的河西務地區在元代設有漕運管理機構,也是元大都(今北京)外圍最大的漕運倉儲基地,共設有糧倉十四座。考古發掘 2022年3月至11月,以國家文物局大運河文化公園文物...
遺址地點位於天津薊縣東北部孫各莊鄉清太子陵東側沖溝西面的黃土台地中,在其淺黃色粉砂質黏土層和地表發現石製品58件,包括石核、石片、斷塊和石器。最新一期《人類學學報》(32卷1期,2013)刊發了該項考古發掘報告,太子陵舊石器地點的發現不僅填補了天津地區舊石器考古的空白,說明天津薊縣周圍普遍存在古人類...
北疆博物院舊址,位於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117號天津外國語大學院內,是民國時期的遺址。北疆博物院舊址,法文名Musee HongHo PaiHo,黃河白河博物館,為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被譽為世界“第一流的博物館”。北疆博物院舊址建築由三部分組成,即北樓,陳列室和南樓,南樓、北樓兩座建築以連廊相接...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九九年一月,天津市考古工作隊在天妃宮遺址發掘出元代建築基址與明、清時期的天妃宮大殿基址,並出土了大量的元、明、清建築構件和生活用品。二000年九月,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專程對遺址進行鑑定,確認大直沽是天津歷史文化名城的原生點,天妃宮則是這個原生點的標誌,是天津歷史上唯一極為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