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海神廟遺址

大沽海神廟遺址

大沽海神廟遺址,位於濱海新區海河南岸大沽塢路27號,天津市船廠廠區(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內。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建造。

2013年01月,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沽海神廟遺址
  • 地理位置:天津市濱海新區海河南岸大沽塢路27號 
  • 保護級別: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 建造時期: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
歷史沿革,考古發掘,保存現狀,

歷史沿革

大沽海神廟始建於清朝初年,最初只是一個民間小廟。關於大沽海神廟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長蘆鹽法志》:“順治六年建海神廟”。
大沽海神廟遺址
資料圖片
大沽海神廟遺址
復原圖
康熙三十四年(1695),遼東盛京(瀋陽)、錦州一帶鬧糧荒,康熙帝採用海運的方式,用巨舟發倉粟出大沽口,以濟遼東。通常來說,從大沽口運糧至東北是以往鮮有的,而此行卻乘風破浪在短短三天的時間內就將糧食送至災區。康熙認為行程順利,是海神相助。為報海神恩德,康熙撥銀重建海神廟。建造工程經二年完成,康熙御賜碑文,並御題“敕建大沽口海神廟”匾。這一歷史在清聖祖(康熙)《御製海神廟碑記》中有記載。
海神廟是當時大沽地區最為宏偉壯觀的廟宇。共三層大殿,大小房屋80餘間。前殿為海神殿,御製殿額:靜洪波。殿中供奉著面目威嚴、手持長鞭的海神爺。中殿為觀音閣,又名“望海樓”,樓頂高懸明燈,專為海船引航。殿額為“潮音清梵”,供奉著普渡眾生解脫苦海的觀音菩薩。後殿為水母殿,殿額曰“涵育厥後”,奉供著面目慈祥的水之母,四周陪伴著魚蝦貝類。廟院中央設祭壇,為皇帝祭海之用。此時的海神廟,“朱甍碧瓦,規制崇宏”,成為皇帝東巡海神廟拈香祭海、民間祀拜的重要場所。
大沽海神廟因遼東海運賑災而敕建,倍受皇家重視。1726年(清雍正四年)6月,雍正皇帝親臨大沽海神廟,又御製海神廟碑追記海路賑災之事,祭封海神。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乾隆皇帝親臨海神廟瞻禮,題寫了詩、聯、匾、記。此後,每逢年節佳日,都要在海神廟舉行儀式,地方官員紛紛前來瞻禮。這一習俗一直保持到民國以後。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海神廟觀音閣重修,宣宗御賜匾額:“靈昭折木”。仁宗(嘉慶)、穆宗(同治)也曾為海神廟題賜匾額與楹聯。皇家的眷顧更為莊重威嚴的廟宇增添了一道神秘而神聖的光環。
海神廟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祭祀海神的功能,成為大沽乃至天津地區重要的廟宇,更成為大沽地區地標性建築。
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提出要派特使馬戛爾尼攜貢品來華為乾隆皇帝83歲壽辰祝壽。為迎接來使,乾隆於次年5月撥銀修繕海神廟,以作馬戛爾尼的驛館。6月,馬戛爾尼、斯當東以及隨行人員800餘人,乘獅子號貢船率船隊載禮品600箱駛臨大沽口。乾隆皇帝派直隸總督梁肯堂和鹽政徵瑞,在海神廟接待英國使團。這是中英最早的外交盛事,海神廟因此載入中國外交史冊。
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3月22日,嘉慶皇帝巡幸海神廟,賜匾“析木安流”。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6月,道光皇帝特準重修海神廟,頒賜匾額“功昭利濟”。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6月15日,新建海神廟,派駐守大沽口炮台的將領羅榮光就近致祭。這一時期,海神廟香火不斷,盛極一時。
1858年(清鹹豐八年),直隸總督譚廷襄在海神廟設帳督軍,在大沽口炮台與英法聯軍激戰。結果因譚廷襄棄陣逃跑,炮台遂落敵手,海神廟也遭到損壞。
1859年,欽差大臣僧格林沁駐守大沽口炮台,迎戰英法聯軍艦隊前在海神廟祭拜神靈,鼓舞士氣,並率大沽軍民痛擊侵略者,擊沉敵艦4艘,擊傷多艘,取得大沽口保衛戰的勝利。
1880年(清光緒六年),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創建了北洋水師,並在海神廟周圍購地110畝建立北洋水師大沽船塢,亦稱海神廟船塢。這樣,海神廟又成為中國北方民族工業的發祥地。
此後,海神廟屢遭劫難,飽受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劫掠和軍閥武裝的踐踏。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進攻塘沽,沙俄軍隊占領大沽船塢,海神廟再遭破壞。

考古發掘

2007年底,天津市船廠在整理廠區環境時發現了海神廟的部分遺址,此時恰逢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考古發掘面積近一千平方米,獲得初步成果:
大沽海神廟遺址
大沽海神廟勘探現場
大沽海神廟遺址
出土的清代御製漢白玉石碑
大沽海神廟遺址
出土的石質建築構建
一是,發現清代海神廟甬道、山門、西配殿、御製碑亭及圍牆建築基址等遺存。通過考古發掘認定,清代海神廟坐南朝北,面向海河,方向約北偏東45°。甬道由青磚鋪砌,由主路與輔路組成,寬3.8米,清理長度15米;甬路向南發現山門建築基礎,進深一間,面闊三間;在山門西側發現西配殿基礎一間;在山門南側發現八角形碑亭基址一處,最大寬度約5米,碑亭內發現長方形漢白玉碑座;圍牆建築基址共發現兩道,由條石砌就,由東北向西南延伸,寬度約為25米,清理長度40米。此次考古發掘發現的海神廟建築遺存,使文獻中記載的大沽海神廟得到了確認,大沽海神廟遺址的建築格局也通過此次考古發掘有了初步了解。
1920年,大沽造船所所長吳毓麟利用海神廟開辦了大沽海軍管輪學校,後又改為藝術學校。
1922年正月的一場大火,觀音閣遭劫焚毀,大廟化為灰燼。只留下一片原建築的基址。
二是,出土文物包括清代御製海神廟漢白玉石碑1通、柱頂石5個,其它重要石質建築構件若干;出土了大量清代黃琉璃、綠琉璃筒瓦、板瓦與瓦當;出土了帶有“永通窯造”戳記的銘文磚及少量清代青花瓷片。御製碑與黃琉璃建築構件等文物的發現,證實了大沽海神廟較高的建築規制,體現出濃重的皇家建築色彩。
2013年1月,大沽海神廟遺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沽海神廟遺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保存現狀

大沽海神廟地上建築物已全部消失,經過對近千平方米遺址的考古發掘,發現由青磚鋪砌的甬道、山門、西配殿、一處御製碑亭及兩道圍牆建築基址等遺存。由於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未深入進行,海神廟的建築格局沒有完全顯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