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舊址

北疆博物院舊址

北疆博物院舊址,位於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117號天津外國語大學院內,是民國時期的遺址。

北疆博物院舊址,法文名Musee HongHo PaiHo,黃河白河博物館,為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被譽為世界“第一流的博物館”。北疆博物院舊址建築由三部分組成,即北樓,陳列室和南樓,南樓、北樓兩座建築以連廊相接,整體建築呈“工”字型布局。磚混結構,北樓三層,南樓二層,兩樓之間用跨空封閉式天橋相連。陳列室首次採用中心牛腿柱框架結構,設計獨特,具有羅馬式建築風格。窗戶很高,利於採光。窗台、窗框都是白色,每扇窗戶外有4根白色豎條,既能起到防盜作用,又顯得美觀。不同於一般的窗戶,這裡的窗玻璃直接嵌入牆中,防潮且防震。北疆博物院舊址是中國近代早期博物館中兼具教育、收藏、展示、研究等幾大博物館功能的典型樣本,其建立在中國乃至世界博物館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裡匯聚了以德日進為代表的一批世界科學家在此工作,開創了中國古哺乳動物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先河。他們對中國北方腹地進行了長達25年、行程5萬千米的科學考察,採集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岩石礦物等標本達20餘萬件,取得了重要的科考成果。

2019年10月,北疆博物院舊址被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疆博物院舊址
  • 地理位置: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117號天津外國語大學院內
  • 所處時代:1922~1929年
  • 保護級別: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523-5-007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藏品,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神甫、博物學家桑志華(PaulémileLicent,1876~1952)於民國三年(1914年)來華創建北疆博物院舊址。
民國十一年(1922年),建成北疆博物院舊址北樓(北疆博物館主樓),用於辦公。
民國十四年(1925年)3月9日,北疆博物院《黃河白河十年行程錄》(1914—1923)全套6冊出版完畢。3月20日,北疆博物院陳列室開工建設。
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5日,北疆博物院舊址陳列室正式對外開放。
民國十八年(1929年),建成了北疆博物院舊址南樓。
北疆博物院舊址陳列室最初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正式對外開放。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桑志華先生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奉命回國。迫於戰事及經費枯竭等原因,北疆博物院舊址各項工作處於停滯狀態。
1952年6~1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接收北疆博物院並更名為天津人民科學館,南開大學生物系主任肖采瑜教授擔任首任館長。1957年,天津人民科學館更名為天津自然博物館。北疆博物院舊址則作為天津自然博物館的標本庫房。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暨桑志華來華科學考察100周年之際,在天津市政府和各級領導大力支持下,北疆博物院舊址修繕工程全面展開,恢復其原有的標本收藏、陳列展示、科學研究及科普教育的功能。
2015年底,修繕及復原陳列工程全部告竣。
2016年1月22日,北疆博物院舊址北樓陳列室時隔多年再次向公眾開放。
2018年3月15日,北疆博物院舊址南樓修繕一新並向公眾開放。

建築格局

北疆博物院舊址,法文名Musee HongHo PaiHo,黃河白河博物館,為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館”。
北疆博物院舊址
博物館舊標
北疆博物院舊址建築由三部分組成,即北樓,陳列室和南樓,南樓、北樓兩座建築以連廊相接,整體建築呈“工”字型布局。磚混結構,北樓三層,南樓二層,兩樓之間用跨空封閉式天橋相連。陳列室首次採用中心牛腿柱框架結構,設計獨特,具有羅馬式建築風格。窗戶很高,利於採光。窗台、窗框都是白色,每扇窗戶外有4根白色豎條,既能起到防盜作用,又顯得美觀。不同於一般的窗戶,這裡的窗玻璃直接嵌入牆中,防潮且防震。
北疆博物院舊址
北樓入口

主要藏品

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岩石礦物標本以及歷史民俗文物20餘萬件,奠定了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基礎。其出版著作、刊物已列入世界自然科學文獻寶庫。北疆博物院陳列室公開展出的藏品大部分是永久性的,以壁掛式展櫃陳放方式展出。一樓內容包括地質學、古生物學、史前學和人種學;二樓內容包括動物學、植物學等。展品標籤都使用法文書寫,標題使用中文和英文書寫,還編寫並出版了法文《參觀指南》。北疆博物院珍藏有民國八年(1919年)在甘肅慶陽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物及華北、西北地區哺乳類動物種群標本。中外學者楊鐘健、裴文中、德日進等曾在此作過富有成效的研究。保存完好。北疆博物院共展出各類生物標本及人文藏品近2萬件。其中披毛犀、野驢骨架及河套人牙等珍稀標本和桑志華留下的珍貴歷史照片;手稿、手繪地圖、實物、科研著作等均在展出之列。
北疆博物院舊址
展廳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民國三年(1914年),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帶著對東方大陸的好奇來到中國。他是第一個在中國組織大規模野外發掘的科學家。在華25年,桑志華的足跡遍布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行程近5萬千米,採集到20餘萬件自然歷史標本,並在天津創立了中國北方第一座自然博物館——北疆博物院。民國九年(1920年),桑志華在甘肅慶陽考察時,發現一塊舊石器時代石核,隨後又發現兩件舊石器時代石片。民國十一年(1922年),桑志華在內蒙古薩拉烏蘇採集到一顆門齒化石,後經加拿大人類解剖學家步達生鑑定為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牙齒化石,並定名為“河套人”牙齒。這是中國境內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中國的古人類研究由此揭開序幕。桑志華依據這些重大發現出版的著作、刊物,被列入世界自然科學文獻寶庫。抗日戰爭爆發後,野外採掘被迫中斷。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桑志華返回法國。北疆博物院停止了野外考察工作,將少數標本轉移至北京。後來“河套人”牙齒原件不知去向,北疆博物院現存這兩枚是從原件翻制的模型。桑志華離開後,把標本留在了中國。他寫道:“我堅持的一貫原則是,所有被發現的這些世上僅有的古生物文物必須要留在發現地。”

文物價值

北疆博物院舊址是中國近代早期博物館中兼具教育、收藏、展示、研究等幾大博物館功能的典型樣本,其建立在中國乃至世界博物館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裡匯聚了以德日進為代表的一批世界科學家在此工作,開創了中國古哺乳動物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先河。他們對中國北方腹地進行了長達25年、行程5萬千米的科學考察,採集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岩石礦物等標本達20餘萬件,取得了重要的科考成果。
北疆博物院舊址
北疆博物院舊址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北疆博物院舊址被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北疆博物院舊址位於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117號天津外國語大學院內。
北疆博物院舊址

交通信息

自駕:自天津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北疆博物院舊址,路程約3.7千米,用時約14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