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在華電武清燃氣分散式能源站工程施工現場做考古勘探時,意外發現泥土中散落著陶片和瓷器碎片,懷疑地下藏有古墓。經過對3萬平方米的工地進行細緻勘探,昨日他們發現了九座墓室,均為磚室墓,初步推測應該是漢魏時期的墓,距今有近2000年歷史。這是在現今的武清城區首次發現漢墓群,考古意義重大。考古人員將進一步發掘,以揭開墓中之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清漢墓群
- 地理位置:天津市武清區
- 朝代:漢代
- 發現時間:2013年
發掘過程,收穫頗豐,重大發現,
發掘過程
華電武清燃氣分散式能源站工程施工現場,發現漢墓群的地方已經用繩子圍起一個圈,並立起牌子,禁止其他人員靠近。兩名技術人員在旁邊值守。雖然還未發掘,但是經過初步勘探,漢墓的結構已經被用白色的線畫出來,一目了然。九座漢墓,大小不一。大部分都是長方體結構,帶有墓道。最小的墓沒有墓道,墓室長2.2米、寬1.0米、深1.9米。最大的墓長10米、寬6米、深3.2米,墓道長4米、寬1.3米、深度與墓室一樣,也就是說,這座墓全長有14米。這些漢墓位置集中,考古人員稱,這應該是一個漢墓群。
考古勘探項目負責人相軍告訴記者,按照規定,一些需要發改委審批的項目開工,都要求有文物部門出具的“沒有文物”的證明,因此文物局都會委託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進行考古勘探。
最初,他們的技術人員在工地內發現泥土中散落著一些陶片和瓷器碎片。“當時就懷疑地下有建築物遺蹟或者是古墓存在。”隨後,考古技術人員陸續進場,對周邊3萬平方米的工地進行了勘探。“我們進行了類似地毯式的搜尋,越勘探越興奮,我們發現地下確實有古墓,而且還不止一座!”2013年3月1日進場,經過近一個月的勘探,他們發現了九座古墓。
利用專業考古技術手段,考古人員發現,這些墓都是磚室結構,大部分都有墓道。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梅鵬雲主任說,中國是從漢代開始有的磚室墓。西漢時期還普遍是土坑墓,到了東漢就盛行磚室墓了,初步推斷這些墓應該屬於漢魏時期,即曹操那個年代,距今近2000年。
將進一步發掘以揭開墓中之謎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將做大量細緻的前期準備,並需要工程建設單位配合,一切就緒後,將組織人員進場發掘,順利的話整體發掘進程需要一個月。
梅鵬雲主任介紹,勘探工作結束後,他們也查閱了一些歷史文獻,對漢墓群所在位置並沒有特殊的記錄,在未進行發掘之前,還無法得知為何這裡會成為漢墓集中的地區,至於墓里究竟葬著一些什麼人和他們的身份等問題依舊是個謎。
天津市薊縣地區發現的漢墓多,現有的武清城區發現這樣成規模的漢墓群尚屬首次,考古意義重大,漢墓內文物出土後,將對研究天津地區當時的漢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收穫頗豐
最新發掘的西漢墓1座,為近方形斜坡墓道土坑墓。記者看到,墓室內屍骨無存,僅有殘存槨板一塊。墓葬內出土隨葬品包括陶壺、陶盒、陶盆、陶豆等器物及五銖錢20餘枚。東漢墓葬發掘7座,均為磚室墓,墓葬構築材料及方式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其中,代號為M7的墓葬為磚室夫妻合葬墓。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東、西兩室之間有一個方形孔道。考古人員介紹,這樣做其目的大多是想讓夫妻死後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與交流,實現靈魂相通。
此次考古發掘共發掘古代墓葬10座,其中土坑墓1座,磚室墓9座,包括單室墓、雙室墓、成年人墓葬和兒童墓葬。年代涵蓋了西漢、東漢及北朝時期,時間跨越了七八百年的歷史,出土了玉、水晶、銅、鎏金、陶等不同質地文物近百件。
4月中旬,考古人員勘探到在武清燃氣分散式能源站工程施工工地有漢墓群,新發現的漢墓大小不一,位置集中,應該是一個漢墓群。天津文保中心梅主任表示:“天津發掘出土的漢墓數量比較多,共有幾百座,多集中在薊縣,靜海、寶坻也有一些,但武清地區新發現這樣規模的漢墓群還是第一次。”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從4月下旬開始,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人員對最新發現的古代墓葬進行了正式考古發掘。
文獻記載,天津漢墓出土集中的地區在漢代是經濟繁榮且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應該還有大量的漢墓有待進一步勘探發掘。
重大發現
經過近一個月考古發掘,此前在武清城區附近發現的漢墓群發掘工作接近尾聲,除開始發現的9座磚室墓外,又新發現土坑墓一座,墓葬年代涵蓋了西漢、東漢及北朝時期,時間跨越達七八百年歷史。這批墓葬雖盜擾嚴重,但仍出土了玉、水晶、銅、鎏金、陶器等不同質地文物近百件。其中一座東漢合葬墓中磚、瓦“混搭”的構築方式,以及墓室之間採用孔道“聯通”的葬制習俗,為天津同期考古中首見。
在能源站施工現場的正前方,7座已經挖掘的古墓被單獨圍了起來。靠東的5座比較集中,為東漢時期;西側兩座為北朝時期;在西側更遠處,還有另外3座,分別為西漢和東漢時期的墓葬。“包括6座單室墓、4座雙室墓,其中,可以確認為夫妻合葬墓的墓葬有3個,此外,還包括1座兒童墓葬,”項目負責人相軍說,“這批墓葬盜擾比較嚴重,但還是出土了近百件文物,主要為陶器。”
“我們在天津薊縣、靜海、寶坻等地發掘出土過漢墓群,但在武清城區還是首次發現。”相軍說,此次考古發現的10座古代墓葬,涵蓋兩漢至北朝700餘年的歷史,結合在大南宮墓群、大張莊的零星考古發現與考古調查的新成果,說明在武清城區的西北,龍河與北京排污河以南一帶,即現武清開發區的大部分地區,至少自戰國以來就有人類在此居住生存,“並且人口延續不斷,生活比較殷實,才留下了豐富的古代遺存。”
玉劍彘出土價值較高天津出土很少
“這批文物中,比較有價值的,應該是從一座北朝的合葬墓內發掘出的玉劍彘。”相軍手上的玉劍彘約有5厘米長,兩厘米寬,“玉劍彘是古代劍上的配飾,在天津出土很少,而且,這塊玉的玉質很好,還有谷紋裝飾,可惜在下葬的時候略有殘損了。”
相軍說,這座合葬古墓保存較好,共出土了9件文物,包括玉劍彘、殘損玉簪、玉墜、水晶配件、鎏金銅鋪首、夾砂灰陶罐、夾砂灰陶壺及一對銅手鐲。“手鐲是戴在女屍雙臂上的,其他幾件飾物都擺放在墓主人頭邊,應該是墓主人的心愛之物,而隨葬的陶罐被損毀了,頸部已經沒有了。”相軍表示,根據陪葬品的情況看,墓主人應該是當時的殷實之家。
同時,相軍表示,這座古墓呈“梯形”的平面形制以及隨葬品具有“毀器”特徵的隨葬習俗,透露出墓主人的身份很可能與我國古代鮮卑族有關,“此前,天津發現的北朝時期墓葬寥寥無幾,而且隨葬品匱乏。這次發掘的墓葬,無論從形制還是隨葬品,都具有鮮明的時代和文化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
在唯一的西漢墓葬中,出土了陶壺、陶盒、陶罐、陶豆等明器及五銖錢20餘枚,其中,“陶豆是古代祭祀用的禮器,並不多見。”
此外,編號為M7的東漢墓葬雖然為夫妻合葬墓,但墓葬西室墓壁與墓底均為青磚壘砌,而東室採用板瓦鋪砌墓底。同時,東室墓葬屍骨保存完好,西室墓葬屍骨則有明顯遷葬痕跡。而且,東、西室墓底水平高度也不一致。相軍說,這個墓葬還有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現象,在東、西兩室之間有一個方形孔道,目的是方便夫妻死後仍能進行交流。“這種磚、瓦‘混搭’的構築方式,以及墓室之間採用孔道‘聯通’的葬制習俗,在以往天津地區的同期考古中從未出現過,填補了這一時期考古發現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