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嶺(紀錄片)

大秦嶺(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秦嶺》是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陝西電視台聯合出品的8集紀錄片。2010年1月1日晚起,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探索·發現》欄目首播。文字版《大秦嶺》也將於2010年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集數:8集
  • 製片地區:中國
  • 類型:紀錄片
  • 首播時間:2010
  • 導演康建寧
  • 中文名:大秦嶺
  • 出品時間:2010
  • 出品公司:陝西省委宣傳部等三家單位
  • 上映時間:2010年1月1日-8日
  • 作曲:張大為
音樂團隊,分集片名,本片特色,拍攝歷程,製作團隊,經濟效應,視頻正文,大秦嶺主題曲,其他出品說明,

音樂團隊

作曲:張大為
領唱:閆妮
指揮:劉錚
合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附屬合唱團

分集片名

宏基偉業
在秦嶺的萌庇下,秦王朝不但完成了中華統一的春秋霸業,更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以農為本”的基礎,開創了中華農業文明的第一個高峰。
山佑漢脈
在巍峨的秦嶺之中,漢王朝奠定了中國遼闊的版圖,此外,沿著一條條秦嶺古道,造紙術等中華文明的文化遺存,更是穿越千年時空留後傳世。
盛世佛音
莽莽秦嶺之中,佛教在唐朝完成了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融合,談起中國文明,後世人每每神往的是大唐王朝,而佛教文化便是盛唐文明尤為絢麗的一朵奇葩。
高山仰止
老子的《道德經》在秦嶺著成,從這裡流傳,而以《道德經》為核心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亦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兩座並持高峰。
感恩秦嶺
從秦嶺流淌而出的河流澆灌了中國十三個封建王朝,又承載著今天“南水北調”的使命,牽繫著中國的未來。
萬類霜天
秦嶺深處的洋縣是地球上唯一的朱䴉營巢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彰顯。
生息與共
秦嶺密林深處,熊貓等珍稀動物在此自由的生活著,這裡不但被稱為野生動物的樂園。也被國際最大的自然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稱為全球第83份“獻給地球的禮物”。
秦風雅頌
從李白的《蜀道難》到白居易的《長恨歌》,從王維的《輞川圖》到山水田園詩派,面對秦嶺,歷代才子或揮筆豪放,書寫秦嶺的雄渾、奔放,或淡雅、內斂,揮灑自己對秦嶺山水的感悟。

本片特色

《大秦嶺》刷新了多項國內有關紀錄片的紀錄,也創造了業內許多“第一”。
《大秦嶺》海報《大秦嶺》海報
首先,這是國內第一次花費一年時間,拍攝一部關於秦嶺的紀錄片。而且,擔綱總導演的康建寧曾執導過著名紀錄片《大國崛起》《復興之路》,對重大題材的把握經驗豐富。
此外,《大秦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形式從中華文明、中國歷史的進程中來審視一座山脈。《大秦嶺》還第一次在紀錄片中用唐詩作為主題歌,參與詞曲創作的人數之多、投入拍攝時間之長也都在國內同類題材的拍攝中少見。國內一流的製作團隊,也是《大秦嶺》大製作的亮點之一。攝製組其他30餘位工作人員,也都是曾承擔過《舞動陝西》《望長安》等大型專題片製作的主創人員。 這次,《大秦嶺》攝製組還專門抽調出一個採訪組,奔赴全國各地,遍訪那些來自水利、動物、植物、氣候、歷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頂尖專家。
102位專家學者參與了八集紀錄片的拍攝訪談,這在國內同類題材中並不多見。攝製組跑了北京、上海、杭州等許多地方,與眾多國內頂級專家對話,最後整理出的訪談記錄足有100萬字之多,工作量巨大。

拍攝歷程

攝製組裡有很多土生土長的陝西人,但以往也從未如此近距離地深入秦嶺。
《大秦嶺》攝製組架設搖臂拍攝《大秦嶺》攝製組架設搖臂拍攝
在拍片時,《大秦嶺》執行總導演楊光表示,“我第一次發現秦嶺這么美,美得讓人驚嘆!後來,我又了解到許多有關秦嶺的重大歷史事件,不得不重新審視它的價值和地位。” “像我這樣在秦嶺腳下生活了數十年的人,也是因為拍攝《大秦嶺》這部片子,才第一次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了解到秦嶺的故事,探尋到它古老的歷史。這才發現,我以前了解的都是表面上東西。”“單說秦嶺的水,就為陝西乃至全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秦嶺是丹江漢江的發源地,在南水北調中路工程的庫存總量中,來自秦嶺的水就占到了70%,由此可見,秦嶺的水養活了多少人啊!”

製作團隊

總顧問:趙樂際袁純清
解說:潭江海
總策劃:胡悅
作曲:張大為
總監製:任賢良薛保勤、劉偉
領唱:閆妮
總統籌:晏朝、顧令陽
總製片人:王渭林
指揮:劉錚
創作總監:蔣樾、段錦川
合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附屬合唱團
總撰稿:康健寧
導演助理:金星、高月
製片人:孫傑
攝影助理:許兵王峰、甄小剛、龍巖、金星、宋子明王喜、呼胤、王小華
執行總導演:楊光
非線編輯:陳建輝、李鵬、孫明進、趙戰榮
總導演:康健寧
燈光:楊力、范德承
出品人:劉斌、王廣群
聯絡統籌:郭靜宜、陳敏
導演組:王曉峰、相里林、黃晉川、劉冰、武鐘山、王移風、段雅安
技術支持:曹建軍、蔡茜、秦龍、程志永、黎博詢、張彬彬毛敏
攝影組:黃晉川、王曉峰、孫培強、霍小藝、馬星
製片:王雲
空中攝影:楊光
劇務:范德承、馬相民、張平、白傑、張宏武
歌詞集句:李濤
三維動畫:北京銳智盛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片頭題詞:鄭歌平
承制:北京年年三暢影響工作室

經濟效應

紀錄片《大秦嶺》在央視播出的訊息被各大媒體披露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紀錄片還沒播出,而由《大秦嶺》引發的一些經濟現象已開始露頭。
位於秦嶺北麓的翠華山景區每年冬天都要搞滑雪節,可2009年的滑雪節比往年提早了十天舉行,景區的工作人員說,早在2009年夏天他們就聽說陝西電視台正在拍攝《大秦嶺》的訊息,後來得知該紀錄片2010年1月1日起要在央視播出,所以在搞旅遊活動時就把這個因素考慮了進去。翠華山滑雪場負責人張鐵軍說,紀錄片《大秦嶺》的播出,一定會吸引許多不了解秦嶺的海內外遊客萌發前來觀光旅遊念頭,翠華山滑雪場工作人員也正在考慮如何抓好這一難得的旅遊商機。
除了旅遊景區抓住《大秦嶺》想打旅遊牌外,這兩天許多網站也把《大秦嶺》作為增加點擊率的一個賣點,一些網站還專門開設了紀錄片《大秦嶺》的專版。西部網新聞責編韋海表示:“在短短几天時間內,網友在專版里發布了上百條帖子,也是有十幾萬的網友關注這些內容。大家對這部片子當中一系列歷史文化的看點,人文精神的焦點和現實意義的熱點是非常期待。”

視頻正文

第一集:宏基偉業 
生活在終南山里的人大概都知道,他們現在賴以生存的這座山嶺曾經養育了他們的祖先。他們的祖先是秦人。但是有一件事他們未必都很清楚,那就是這些被稱之為秦人的人後來又翻天覆地地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帝國。自古以來,秦嶺就充滿著令人嚮往的神秘色彩,就連它名字的由來都還是個謎。究竟出自誰口,得於何時,史學界至今還莫衷一是,只有一種觀點被普遍認可,那就是它源於古代秦人和秦帝國的威名。所以,這座橫亘在中國內陸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嶺。古老的地理學認為,中國大陸眾多山脈的根是崑崙山。因此,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嶺被稱為崑崙;後來,又因為秦嶺矗立在秦國都城之南,所以秦嶺又被稱作終南山,或者南山。
直到公元一世紀,司馬遷在他那著名的《史記》中,寫下“秦嶺,天下之大阻”這句話之後,秦嶺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記載。
當這座橫亘在中國大地之上,綿延1600多公里的山脈告別“萬世之宗”的崑崙山之後,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奔向中原大地的漫漫征程。途中,一座座高峻的山嶺又加入到秦嶺逶迤東進的陣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山系,它西起甘肅,穿越陝西,東至河南,最終把中國大陸一分而為南北兩半。 一座非凡的山脈,必然有著不同尋常的身世。截至到上世紀50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一直把中國南方和北方,籠統地歸結於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那么,在中國大陸上真正意義的南北方分界線究竟應該在什麼地方呢?終於,科學家們一致認定,以秦嶺為界,在中國版圖上劃出一道東西向的橫線,做為南北大陸地理分界線。這條不同凡響的橫線,就是位於中國大陸南北中軸線上的秦嶺和淮河。冬天到了,秦嶺以北的關中地區寒風凜冽,冰天雪地,人們守著熱炕、爐火,才能度過這個寒冷的季節;而秦嶺以南與關中地區僅一山之隔的漢中盆地,卻依然青山綠水,春意融融。人們忙碌著撒網捕魚,播種收穫,盡情享受陽春三月般的舒適與溫暖。寒流過後,皚皚白雪覆蓋了大江南北,霜凍天氣可以越過南嶺,把逼人的寒意推進到北回歸線橫穿而過的廣東。而遠離北回歸線近一千公里的四川盆地,卻依然百花吐艷,遍地流芳,成為中國境內除海南島以外,唯一一個免受霜凍之害的省份,而這一切秦嶺山脈所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一座山脈居然能夠改變中國大陸的自然格局,其地位的顯赫足以令人崇拜。而還是這同一座山脈,孕育滋養出一個日後創立千秋偉業,統一全中國的古老族群,面對這時的秦嶺恐怕任何人也不得不肅然起敬了。這個由秦嶺庇護的古老族群,也就是兩千多年前被稱之為秦人的人,從秦嶺出發歷經五百多年的漫漫征程,在華夏大地上掀開了一場波瀾壯闊,最終改變中華民族文明進程的帷幕。 周孝王時期,秦先祖伯益第十一代孫非子牧馬有功,經歷二三百年失姓亡國屈辱的秦人,終於恢復了被剝奪的贏姓,躋身西周貴族行列。公元前763年的華夏大地上,春秋爭霸的大幕徐徐拉開。中國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摧枯拉朽的時代即將到來。這一年,秦襄公的兒子秦文公做出一個大膽的舉措,他要把秦人都城,從西漢水上游的西陲,遷往寶雞境內鳳翔縣長青鎮,這絕不是一次簡單的搬遷,其中背後的意圖是邁出了挺進關中,覬覦中原的關鍵性一步。秦文公貌似小心翼翼的向東推進,對秦人和中國歷史來說,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秦嶺龐大而綿延的身軀,以略帶弧形的走勢把富饒的關中平原攬於懷抱,而秦嶺高大險峻的層層山巒,又有效地阻隔了來自東南方向的刀兵威脅。如果說秦嶺為秦人在關中的聚集形成了安全之勢,那么縱灌八百里秦川渭河水就成為了秦人立足關中的生存之本。秦文公進入關中之後,秦人就開始從半農半牧時代,一躍而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到了秦穆公時期,強大的農業基礎,使秦國脫穎而出,躋身春秋五霸行列。公元前647年,秦國近鄰晉國遭遇饑荒,國內糧倉十室九空。晉惠公向秦穆公求救,購買糧食,以度荒年。據《左傳》記載,當時秦國向晉國運送糧食的船隻,從秦都雍城出發,沿渭水東進,再轉陸路和漕運,抵達晉國八百里路程,運送糧食的船隊白帆相望,首尾相接。秦人就是用這樣的歷史事實為後人留下了“秦晉之好”的典故。其實,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文公並不是在關中平原的土地上播下種子的第一人,早在他3000多年之前,生活在滻河和灞河沖積而成的滻灞三角洲的半坡人,就已經在這裡種植關中平原最早的粟和油菜了。而與半坡人不謀而合的是,生活在西秦嶺的大地灣人,也在距今8000年以前,就已經開始以黍為輔助食物了。
秦人能夠立足具有悠久農業文明關中平原,就等於擁有了當時中國最大的糧倉。秦景公是秦人入主關中後,第一位將秦國勢力推向中原的國君。他繼承發展周人的農業技術傳統,按照自然天象和天文曆法安排農事,關中地區農業由此進入發展時期。公元前451年,奴隸制的蒼茫暮色悄然落下,一場新的社會變革,正在醞釀之中。三百多年間的諸侯爭霸,最終分化並重新組合為齊、楚、燕、趙、衛、韓六國,它們勢必要與秦國瓜分天下,利益的衝突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爭鬥變得更加複雜激烈。為了強大自己,戰勝對手,衛國利用李悝、楚國啟用吳起變法圖強,其它各國也紛紛廢除西周遺留下來的井田制,開始實行土地私有化。當時的秦國,雖然疆域不斷拓展,卻怎么也改變不了在中原各國君王心目中的弱小地位,所以秦國依然是常常被人忽略,甚至蔑視的國家。
第二集:山佑漢脈 位於秦嶺南麓洋縣境內的一座小鎮,名稱龍亭。龍亭鎮名字的來歷和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個人就是古代中國造紙術的發明者、東漢龍亭侯蔡倫。早在1800多年以前,已經厭倦了宮廷內你爭我奪,危機四伏的蔡倫,每有閒暇,便經常帶養子和親屬,來到洋縣這裡的封地,徜徉在山光水影中調養身心。由於這位地位顯赫的宦官光顧,給這座秦嶺深處的小鎮帶來無盡的榮耀,同時古老的造紙工藝也隨之來到了洋縣。公元105年,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材料,製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張紙。當蔡倫把這種開創人類文明史的紙張呈現給漢和帝時,皇帝龍顏大悅,下詔在全國推廣。造紙術的出現,不但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也為蔡倫的命運帶來了新的轉機。
公元一世紀,就在東漢皇帝已經開始用“蔡侯紙”下詔行文,頒布政令時,西方的歐洲人還在羊皮上書寫文字,而埃及人也在用一種非常原始的紙莎作為書寫材料。由於笨重而昂貴,極大限制了文化的交流與文明的傳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國造紙術向西方的傳播竟然和一場戰爭關係密切。隨後,源自中國的造紙術又隨著阿拉伯大軍迅速傳到敘利亞、埃及、摩洛哥,並在公元10世紀以後,傳入西班牙、義大利等歐洲各國。 到19世紀初葉,造紙術已遍及世界。
造紙術的出現,堪稱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就在蔡倫發明造紙術的3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07年,和項羽結盟推翻秦王朝的劉邦,攻克武關,沿秦楚古道,乘勢北上,從藍田翻過秦嶺,搶在項羽前面,攻入秦國都城鹹陽,將秦二世趕下王位,拉開了建立西漢帝國的序幕。然而,就在劉邦準備和項羽分享推翻秦王朝勝利果實的時候,鴻門宴上的死裡逃生,讓劉邦不得不再次面對生存與死亡的抉擇。項羽最終不僅沒有允許項莊的利劍刺向劉邦,還封劉邦為漢王。西楚霸王的一念之差,留給自己的,是最終將他逼上絕路的強硬對手,而留給歷史的,是一個在秦嶺深處醞釀崛起的大漢王朝。從關中到漢中,劉邦要翻越的,不僅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的秦嶺險阻,更有無盡的失落與絕望。再次走在幾個月前還意氣風發,最終攻占鹹陽的子午古道上,被項羽逐出的劉邦此時的心情灰暗無比,前路漫漫,一片淒涼。他一定沒有意識到,一個足以讓後人引頸仰望的王朝,將會在秦嶺的蔭庇下從他的手中橫空出世。在尾隨劉邦前行的隊伍中,還有一個對日後大漢江山的建立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人物,這個人名叫張良。秦末漢初的軍事謀略家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劉邦最重要的謀士之一,協助劉邦制訂了許多軍事作戰方略,對劉邦奪取楚漢戰爭的勝利,最終建立起西漢王朝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後人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指的其實就是張良。
在漢中以北以及東南,是高聳綿延的秦嶺,而在它的南面有大巴山環繞。由於高山隔阻,來往交通十分不便,以至於在秦朝以前,盤據在僅僅一山之隔的關中的統治者,對秦嶺以南的巴蜀大地幾乎一無所知。
第三集:盛世佛音 
莽莽秦嶺之中,佛教在唐朝完成了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融合,談起中國文明,後世人每每神往的是大唐王朝,而佛教文化便是盛唐文明尤為絢麗的一朵奇葩。
在藍田縣秦嶺深處,有一條靜謐幽深的山谷,名叫輞川。遠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輞川就是水波含翠,山林相映的地方,盛唐大詩人王維晚年也就是在這裡忘情山水,吟詩作畫的。在他那首流傳了上千年至今毫無褪色的《山居秋暝》中,王維是這樣描述秦嶺山水的。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母親是一位對佛教有著虔誠態度的人。就是因為曾經夢見了印度一位著名居士維摩詰,於是便給剛出生的兒子取字號摩詰。就在長大成人的王維官至尚書右丞,萬人垂涎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之際,這位名震詩壇的大詩人卻辭官遠去,沉醉於秦嶺的山光水色之中,每日裡悠閒自得的王維談禪賦詩,禮佛作畫,過起了超然塵世的隱居生活。王維一生曾四次出家隱居,其中就有三次選擇了秦嶺。做尚書右丞的時候,他甚至還在家裡供養著僧侶,為的就是與他們說佛談禪,探討佛教真諦。有人記述王維當時生活時說,“平日茹素,不著彩衣,居室當中,只有茶鐺、藥臼、經案、繩床,此外一無所有,完全過著禪僧一般的生活。”這時的王維,以松林明月作伴,與湖光山色為友,終日裡賦詩作畫。秦嶺山中那寧靜優美的自然景色,陶冶著他的性情,這一階段,王維的詩歌創作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至高境界。
公元八世紀中後期的盛唐,是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巨星薈萃並且交相輝映的時期。就在王維沉迷於秦嶺山水,將自己塑造成一位超然塵世的詩佛形象的時候,瀟灑飄逸的一代詩仙李白正在盛唐大地上四處放歌遊走;悲天憫人的詩聖杜甫也沿著秦嶺山路踽踽西行,朝著他詩歌創作的巔峰而去。大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畫家吳道子閻立本,此時也在用他們千古不朽的筆墨,共同塑造著大唐盛世空前絕後的藝術精神。
佛教是在大唐帝國立國五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來到中國的。
1600多年前就坐落在這裡的寺院——草堂寺,寺院雖小,氣度不凡,因為這裡安葬的是中國佛教文化的巨人:鳩摩羅什。鳩摩羅什生活在公元4世紀,原籍天竺,生於西域古龜茲國。鳩摩羅什七歲出家,二十歲受戒,三十歲開始講經,淵博的學識與聲名很快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原。鳩摩羅什來到長安的那年51歲,這時的長安雖已成為後秦都城。但後秦皇帝姚興對鳩摩羅什的崇敬與前朝皇帝相比並沒有絲毫改變。姚興專為鳩摩羅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立經書翻譯場院,並派僧侶三千,協助鳩摩羅什工作。就這樣,費盡心血與智慧的鳩摩羅什在秦嶺四季瀰漫的山嵐霧靄之中,十二年間由一盞青燈相伴,翻譯佛經94部,共425卷,總計300多萬字。可以說,是鳩摩羅什的貢獻讓晦澀深奧的佛教教義,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浸潤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語言文字,走向了中國社會,接近了普通民眾。
就在鳩摩羅什圓寂200年後的公元618年,大唐帝國的建立使得經歷四百年分裂與戰亂的中國,再一次迎來了和平統一的曙光。八年後,一位曠世奇才,從唐高祖李淵手中接過皇帝的權杖,登上了大唐皇帝寶座。
這個人,就是唐代歷史上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從此,一個縱橫四海,令後人無限仰慕的大唐帝國,氣宇軒昂地登上了公元七世紀的世界舞台。唐帝國的強盛崛起,自然震撼與吸引了各國統治者的目光。鄰近中國的日本、朝鮮等國,紛紛派遣留學生來到長安。據記載,當時僅日本官方派出的遣唐使就多達數萬人。在這些人當中,對唐朝政治、法律以及經濟感興趣的不在少數,而原本來自西域居然又被高度融合與發展的佛教文化,更是得到人們的推崇與贊服。
盛唐之時,中國和日本之間佛教文化的交流達到高峰,而走在這條文明傳播之路上的先驅當屬和尚鑒真。為了弘揚佛法,鑒真前後六次越海東渡,無情的海浪一次又一次地使鑒真的雄心壯志遭受挫折,就在第五次東渡過程中,鑒真因染病而導致雙目失明,但留存在鑒真心中的弘法信念並沒有因此泯滅,終於,在公元753年,歷盡艱辛,第六次東渡的鑒真第一次踏上了日本國土,實現了多年的宏願。
這一年,他66歲。鑒真和尚受到了世界的讚許,他的頑強東渡無疑是大唐第一人,但是從大唐佛教源頭的角度來說,鑒真的前面還有先行者,就在他踏上日本國土126年之前,一位唐代僧人已經走上了西行取經的漫漫長路。
長安城內,始建於公元652年的佛塔名叫大雁塔。與其他佛塔不同,唐高宗李治建造大雁塔的目的,除了供奉玄奘從印度帶回的佛像、舍利和佛教經典之外,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以大雁塔龐大而華麗的身軀向前來長安朝拜、進貢的各國使臣展示大唐帝國的國威。玄奘和尚是在貞觀二年,即公元627年,起身前往印度的。踏上西行之路的玄奘27歲,這位日後終於名震中外的翻譯家、旅行家、佛學大師和中印文化交流的開拓者,從長安出發的那一刻,大唐盛世還在孕育之中。但當一輪噴薄而出的朝陽,將秦嶺山中的晨霧一掃而光的時候,玄奘被這座山嶺的高邁雄渾所深深震撼。他似乎預感到,一個偉大而強盛的時代即將在這座大山的護佑下誕生。那一刻,秦嶺的深沉博大給玄奘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多年以後,當玄奘再一次面對這座山脈時,他敬仰有加地稱秦嶺為“眾山之祖”。
接下來,唐太宗下詔成立國立譯經院,由朝廷出資供養,召集全國各地寺廟高僧聚集長安,協助玄奘翻譯佛經,並封玄奘為“三藏法師”。唐太宗同時囑託玄奘把自己在印度學佛十七年的所見所聞記錄成書,以供國人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在這種背景下,就有了由玄奘率眾完成並且千年流傳的巨著《大唐西域記》。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接受玄奘請求,親自為玄奘主持翻譯的佛教經典瑜伽師地論》撰寫序言,這就是在其後為大唐文明帶來無限榮光的《大唐三藏聖教序》。李世民親自撰文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述了玄奘西天取經的盛事。皇帝的文章當然應該流傳千古,可是又有誰的字能與天子的文章相匹配呢?只能是書聖。但當時,晉代書聖王羲之作古已經250多年了,怎么辦呢?由於取經是一件佛教盛事,長安城內弘福寺的高僧懷仁和尚決心收集王羲之的字來對應李世民的文章,據說懷仁在集字過程中,有幾個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他奏請朝廷昭示天下,誰能獻出碑文中急需的一個字,賞一千金。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的典故。玄奘到了晚年,大部分時間住在唐高宗為他建造的大慈恩寺內翻譯佛經。唐代佛教這時已經在對印度佛教全面梳理、系統詮釋的基礎之上,同時高度融合了中國本土的文化精神,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佛學體系,而這一切,又通過絲綢之路向外廣泛傳播,對整個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當時的大唐都城長安,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佛學文化中心。
從整個佛教發展來講唐代佛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印度的佛教到了13世紀以後,在印度本土基本上就滅絕了,沒有了,真正保存下來的中國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是通過中國影響了世界上其它的國家,所以也有人說,中國是佛教的第二故鄉。
“長安三千金世界,終南百萬玉樓台”,“一片白雲遮不住,滿山紅葉盡為僧”,透過古人的詩句可以想見,在一千多年前,莽莽蒼蒼的秦嶺山中是怎樣一派蔚為壯觀的學佛盛景。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深夜,秦嶺上空星辰低垂,暗淡無光。一代佛學大師玄奘,在翻譯完成他從印度帶回的600餘卷佛教經典之後,溘然長逝。
一生對玄奘充滿敬意的唐高宗聽到訊息後,仰天長嘆道:“朕失國寶矣!”滿朝文武,悲哽流涕,為大唐上空一顆文化巨星的隕落,悲痛欲絕。
唐高宗罷朝三天,將玄奘靈柩安放大慈恩寺,供百姓弔唁,就在玄奘安葬那天,古人描繪“京邑及諸州五百里內,送者百餘萬人”。
玄奘曾經囑託弟子,去世後把他葬在能看到“萬山之祖”的秦嶺腳下。唐高宗根據他的遺願,將玄奘遺骨安葬在秦嶺山區的白鹿原,後來又改葬緊依秦嶺的少游塬興教寺。
位於關中平原的歷代帝王陵墓,幾乎都選擇了與秦嶺隔水相望的形制。中國古老風水學解釋這種現象時說,因為源頭聯在遙遠的崑崙山,所以秦嶺山脈就成為建都關中平原歷代帝王的龍脈。
安臥在這座巨大陵寢里的人,就是大唐一代女皇武則天和他的丈夫唐高宗。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
有誰知道,為了這一天,武則天苦苦等候了三十年。
儘管有人認為,武則天是不合禮制的竊國者。然而不管怎么說,這位在唐太宗死後削髮為尼,又在秦嶺山中敬業寺度過三年時光的女皇,卻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關鍵性人物。
武則天出生的時候,佛教已經廣泛流行於民間。武則天入宮不久,就曾經接觸過剛剛從印度取經回來的玄奘法師,並且從此開始研讀佛學。登上皇帝寶座之後,對於推進佛學的深入與傳播,武則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歷史作用。
這時的長安城內早已是佛學鼎盛,國人幾乎到了無學不佛的地步。
在武則天去世114年之後的公元819年正月,整個長安城還沉浸在傳統節日的喜慶之中。而就在這個時候,被譽為“百代文宗”的文學大家、吏部侍郎韓愈,卻情緒低沉,無奈與絕望籠罩心頭。
扶風法門寺,是關中地區最古老的皇家佛教寺院。由於寺內佛塔之下供奉有佛祖釋迦牟尼的佛骨舍利,法門寺因此就成為大唐帝王頂禮膜拜的地方。從太宗五年開始,大唐每隔三十年就要舉行一次聲勢浩大的迎請佛骨法會,其間,從長安到法門寺的百里長路擁眾百萬,皇室也為這樣的活動大肆耗費錢財。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憲宗下詔,將佛骨從法門寺迎請至長安供奉三天。韓愈得知這一訊息,揮筆寫下《諫迎佛骨表》上奏,竭力反對這樣的活動。
韓愈的言論激怒了唐憲宗。他當即下詔,處死韓愈。在眾位大臣的苦苦哀求下,韓愈最終免去一死,隨即被逐出長安,發配潮州。
這一年,韓愈51歲。在趕赴潮州的路上,距離藍關不遠的地方就是輞川,當年看破紅塵的王維,就在那裡隱居。沿山谷再向前去,還有王維時常探幽尋訪的佛教寺院。同為大唐文人,王維遠離喧囂,換來的卻是安然心境和秦嶺山水,而此時,自己卻不得不以垂老之身,流落千里之外的荒蠻之地。
在漫天風雪之中,韓愈立馬駐足,遙望遠處被茫茫雪霧遮掩的家園,為自己迷茫黯淡的前途與命運,也為一個愛恨交加的王朝,留下了他那首被後世永遠傳誦的著名詩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第四集:高山仰止 
每年到了四五月份,也就到了最能夠展示秦嶺生命力的季節。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乘勢北上,沉默了一個冬季的茫茫群山,仿佛一夜之間就會變得滿目蔥蘢,迸發出無盡生機。距今一千多年以前,被稱為中國古代醫藥學奠基者的孫思邈,就是在太白山腳下度過了48年的漫長時光,在這裡完成了他那部重要的藥物學著作《千金方》。
就在孫思邈被中國道教尊為醫聖之後,他在秦嶺隱居的動因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無論怎么說,孫思邈從小就喜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哲學智慧確是有據可查。據史書記載,孫思邈20歲的時候,就能把老子著述的《道德經》倒背如流。 天人合一,陰陽協調,辯證施治不單是孫思邈研究醫術的核心價值觀,同時也是中華中醫文化的精髓,而這種辯證思維哲學的創立者,就是中國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老子。
公元前771年的烽火之亂後,安享禮樂盛世275年的西周王朝,不得不放棄苦心經營的國都鎬京,東遷洛陽。周王室如日暮西山,一天天走向衰微,中國歷史進入了諸侯紛爭,爭奪霸業的春秋戰國。公元前八世紀到公元前三世紀,雄心勃勃的各路諸侯,在以黃河渭河流域為中心的華夏大地上,展開了持續500年之久的霸業爭鬥。劇烈的變革和動盪,為中國締造了一個具有思想解放,個性張揚與人格凸顯特徵的時代。一時間,儒、墨、道、法,諸子百家,擇木而棲,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思想空前活躍的文化奇觀。
位於秦嶺山中的樓觀台,2500年前因為有了與老子的聯繫,自古至今聲名遠揚。直到今天,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的遊人,還是要虔誠畢恭地給老子,這位和西方的蘇格拉底一樣,為人類思想夜空帶來犀利光芒的聖賢,點上一柱感恩的香火。
第五集:感恩秦嶺 
20世紀初年,孫中山先生在規劃中華民國未來的圖景時,把“引江濟河”、“引洪濟旱”這樣的文字寫進了那篇著名的“建國方略”。這恐怕就是中國南水北調遠景最早見諸文字的領袖思維。然而當時的中國現實卻只能使藍圖擱置於藍圖。
1931年,長江洪水淹沒武漢。痛心疾首的愛國人士立即向國民政府遞交了一份引部分長江水導入渭河的治水方案,他們重申孫中山先生引江濟河的治國方略,並且在方案中說,“像我們這樣一個水資源十分貧乏的國家,怎能放幾十億立方米的洪水泛濫成災,害人後,白白流入大海呢?”這個方案既痛心於長江導致的南澇,又顧及到了以渭河為標誌的北旱,赤子之情與科學理性並存。可是,杜鵑啼血一般的呼籲也依然歸於塵封。最終,悄無聲息了。追根溯源,渭河和漢江這兩條旱澇兩極分化的河流,竟然出於同一座山脈。這座山脈既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氣候分界線,同時又是大江大河的分水嶺。它就是橫亘在中國版圖坐標中心的秦嶺。在秦嶺的南麓和北麓分別流淌著上百條大小河流。其中,北麓河流最終被渭河一網收盡送給了黃河,而南麓的河流又被漢江總攬一身交給了長江。
新中國建立後的1953年2月,毛澤東來到長江,他問身邊的水利專家林一山,“能不能把南方的水調一部分到北方呢?”。林一山回答說“漢江有可能。因為漢江與黃河、渭河隔著秦嶺平行向東流,越往東地勢越低,水量越大,而引水工程規模就越小。”毛澤東說,“你回去以後立即派人勘察,一有資料就即刻給我寫信。”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南水北調這一人類歷史上又一幅宏大的水利工程藍圖形成了它的基本框架。歷經半個世紀的勘測、規劃和論證,在比較50多種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南水北調和三峽水庫兩大工程在上世紀90年代初,相繼被七屆全國人大第四次、第五次會議列入國家發展十年規劃,隨之步入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縱貫中國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分東、中、西三線興修現代運河。這一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震動了世界。
第六集:萬類霜天 畫家萬鼎所說的這個鳥,名字叫朱䴉,在我國古代被稱為朱鷺。唐代詩人張籍曾有詩云:翩翩兮朱鷺,來泛春塘棲綠樹。羽毛如剪色如染,遠飛欲下雙翅斂。這首詩是張籍遊歷秦嶺時,看見朱䴉身姿華彩後有感而寫的詠物詩。
朱䴉是古老的鳥類之一,它比人類歷史要久遠得多。據考古發現,油頁岩中的䴉類化石表明,它生活在距今約6000萬年的始新世時期 。因此,朱䴉是難得的“活化石”。 1960年,第十二屆世界鳥類學會議將其列為“國際重點保護鳥”。成年的朱䴉體長約77厘米,長長的嘴像一根彎管,嘴端呈朱紅色,身體背部的羽毛呈灰白色。朱䴉的翅膀後部和尾下側都泛出朱紅色,在陽光下飛翔時,翅膀透著淡紅色的光芒。 朱䴉曾經是分布非常廣泛的一個鳥種,歷史上西伯利亞、日本、朝鮮半島、中國台灣和中國大陸東部北部的很多省份都有朱䴉分布的記錄。人類發展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隨著人口膨脹、森林破壞、戰爭和人類狩獵,已經在這個地球上生活了六千萬年的朱䴉,棲息地越來越小,種群也越來越少。
1963年朱䴉首先在俄羅斯蹤跡全無,當時沉浸在前蘇聯西伯利亞開發成功中的人們卻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 1975年,朝鮮半島最後一隻朱䴉在人類的視野中消失了。朝鮮詩人淚流滿面地唱道:依稀可見,仿佛看見,但又看不見的鳥。 1952年,在日本進行的全國鳥類調查中,僅佐渡縣和能登半島發現32隻朱䴉。日本政府立即將朱䴉上升為“特別天然紀念物”強化保護。然而到了1979年,日本全境只剩下8隻朱䴉。 1981年為了使朱䴉擺脫瀕臨滅絕的境地,日本政府決定把最後6 只野生朱䴉全部捕獲,進行人工飼養。同時也向世界宣告日本野生朱䴉從此絕跡。日本的詩人同樣哀嘆道: 燒炭的煙隨風飄落在山嶺上,朱䴉的棲身之處將不復存在。國見山旁的溪谷和原野里,朱䴉的身影將漸漸消失。朱䴉在日本被視為聖鳥,他們對在自己國土上消失的朱䴉表現出了無限的哀傷,越過海洋穿過高山,日本人把尋找朱䴉的一線希望寄托在中國大陸上,他們深知唯有這片廣袤的土地,是朱䴉繼續生存下來的希望所在。
20世紀30年代我國還有14個省份可以見到朱䴉。50年代在陝西、甘肅一些地方的稻田和河壩還見到覓食的朱䴉和它們在大樹上搭建的巢窩。60年代我國的鳥類學家只在陝西省的秦嶺採集到標本。從此之後在中國也沒有了朱䴉的訊息。
第七集:生息與共 秦嶺,一座美麗的山。
在地理學家眼裡,秦嶺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在動物學家眼裡,秦嶺將動物區系,劃分為古北界和東洋界。用通俗的話講,秦嶺北麓的動物多為北方物種,而南麓多為南方物種。由於秦嶺山地南北存在著地貌氣候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顯著差異,因此造成動物生活環境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這在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都是極為罕見的。兩類截然不同的動物在一座山交會、融合;使秦嶺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動物樂園。
2009年5月,雍嚴格就要退休了,在退休之前他想再去一趟三官廟。十幾里的山路對他來說再熟悉不過,這條路他已走了三十多年,只是今天再走這條路已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三官廟是秦嶺山脈中一條山谷的名子,它和其它山谷看上去沒有什麼兩樣,傳說在山谷中的回龍廟裡原先有三座塑像,分別掌管著天地水,所以這條山谷也就叫三官廟了,三官廟現在居住著九戶人家,在谷底的河邊一字排開,長達三、四公里。
三官廟最特殊的住戶應該算是三官廟保護站了,它隸屬於佛坪保護區管理局,從1979年籌建算起,雍嚴格在這裡已經工作了三十年。在這三十年里,他從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的年輕人,成為了公認的熊貓研究專家。
1957年7月的一天,寧靜的天空忽然有一架飛機飛過,誰也沒想到,幾天以後,公安局來了4個人,帶頭的是一個偵察股長,他要求當時任岳壩鄉鄉長的楊篤芳立即抽調年輕的獵手,跟他們一起上山搜尋特務。
1958年,北京師範大學教師鄭光美來到這裡考察,看見了楊篤芳鋪著的熊貓皮,直覺告訴他,這不是一張熊皮,而是他沒有見過的一個動物毛皮。 鄭光美將楊篤芳的熊貓皮帶回了北京,後來又根據頭骨標本撰文確證了在秦嶺的南坡有大熊貓的存在,從此揭開了佛坪的秘密。秦嶺大熊貓的正式發現被稱為中國獸類學的一個里程碑。 在民間傳說和地方志中,早已有秦嶺地區大熊貓存在的記載,只不過當地人一直習慣把大熊貓稱為花熊。熊貓在秦嶺已經生活了70萬年。直到最近數千年的歷史記載,都表明秦嶺南北坡普遍有熊貓分布。後來由於棲息地遭受到人類的侵占,而使它們從原來分布的大部分地區銷聲匿跡了。
為了躲避人類,大熊貓退縮到秦嶺的密林深處。為了填飽肚皮,這個原本吃肉的動物,改吃竹子。並且它幾乎完全靠竹子為生,一隻體重100公斤的大熊貓,在春天裡每天可以吃進50公斤以上的新鮮竹筍,拉出60多公斤的糞便。它的覓食對策是“快吃快拉”,這樣便於腸胃工作可吃進大量的竹子。採食如此大量的食物,大熊貓每天需要花費12至14小時的時間,才能填飽肚子,勉強維持其新陳代謝的平衡。大熊貓在秦嶺地區所採食的竹子有兩種:巴山木竹和秦嶺箭竹。兩種竹子都是秦嶺地區的優勢種。秦嶺大熊貓在一年中,從當年10月至次年5月前的8個月內,絕大多數均在低海拔的巴山木竹林中覓食,6月便向上遷移,7、8、9三個月,所有大熊貓都在高海拔地區的秦嶺箭竹林覓食新筍和竹莖。9月底以後,氣候轉冷時,再返回巴山木竹林中,如此循環,年復一年。
在秦嶺山脈中部的佛坪縣境內,茂密的巴山木竹和秦嶺箭竹為大熊貓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在這人跡罕至的大山深處,這種古老的物種最終以躲避的形式存活下來,建立起自己的棲息地。
第八集:秦風雅頌 
中國古代最早記述秦嶺的文字出現在兩本書里,它們分別是《山海經》和《禹貢》。
《山海經》稱得上是一部千古奇書,有關它的作者和成書年代至今都還是謎。有人推測說作者是大禹,然而大禹時代中國還沒有文字。有人說它成書於戰國時期,也有人說成書於西漢。此後國外學者也介入了探討,法國人說它可能受到公元前5 世紀印度和伊朗文化的影響,作者也許就是印度或者伊朗人,甚至還有人認為它是古巴比倫人的作品。直到今天,這個謎團也沒有解開。
有關記述秦嶺的另一部著作《禹貢》的命運與《山海經》相仿,它的成書時間被大致推測為戰國時期,在它的文字記述中,中國山脈的布局是一個“三條四列”的系統,其中秦嶺被列為中條。上世紀1868年9月,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到中國。他用4年時間走遍了中國的十四個省區,就在秦嶺南麓,李希霍芬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地質考察工作。他蒐集資料、採集化石和岩礦標本、繪製地形圖、地質圖以及地層剖面圖,回國後出版了著名的地學著作,這就是五卷本的《中國》,從此真正具有地質學意義的秦嶺和李希霍芬的名字一起名動全球。
秦嶺的誕生可以推演到700到1000個百萬年之前,那時的地球還處在地老天荒的混沌時期。北方的勞亞大陸和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在地球運轉和地球內部力量的推動下,相向移動。大地就是這樣在劇烈的創痛中開始形成山脈。長達1600公里的秦嶺正是兩個地質版塊的縫合帶。可以說這個偉大的碰撞和拼合,從地質意義上完成了中國大陸的統一。地質縫合帶上的巨大傷疤,最終成為隆起在地表的山脈。大地的拼接與傷殘產生出無限的豐富與壯美。伴隨著地質運動的抬升和塌陷,大小河流在涌動、奔流,生命在毀滅的同時又在誕生。各種植物慢慢地出現在適合生長的地表層上,使大地變得鬱鬱蔥蔥。終於,在秦嶺山脈出現了藍田猿人站立的身影。又過了數萬年,灞河兩岸瀰漫起一縷縷溫情的炊煙,半坡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昭示了又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從那時起,人類文明的曙光在秦嶺上空顯得格外明亮,色彩斑斕。人類開始在這個地理版塊上圍繞秦嶺創造自己的歷史。舊石器、新石器、陶器、青銅器……伴隨著文字的誕生,這部歷史的演進、脈絡與悲歡離合逐漸變得清晰起來。秦嶺北側的支脈—驪山,從地質學意義上講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時帶動秦嶺抬升的山體斷塊。從這個具有特別縱深度的斷裂傷口中流淌而出帶有溫度的水,我們今天稱之為溫泉。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藝術的描繪了唐代玄宗皇帝和貴妃楊玉環在驪山腳下著名的華清池所發生的愛情故事。秦嶺的溫泉水洗出了楊玉環的國色天香,大唐王朝卻從內部開始了腐爛。安史之亂的最終結果是楊玉環被深愛她的唐玄宗勒死在馬嵬坡,而唐玄宗本人卻躲進了秦嶺山中。伴隨著白居易的長恨之歌,護佑大唐國君的秦嶺又一次為天下人所銘記。

大秦嶺主題曲

終南陰嶺秀。——唐·祖詠終南望余雪
碧嶂插遙天。——唐太宗李世民《望終南山
願乘泠風去,
直出浮雲間。——唐·李白登太白峰
秦嶺愁回馬。——唐·杜甫閬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心事兩悠然。——唐·白居易雨夜贈元十八
行到水窮處。——唐·王維終南別業
月出孤舟寒。——唐·岑參陪群公龍岡寺泛舟
終南陰嶺秀
碧嶂插遙天
願乘冷風去
直出浮雲間
秦嶺愁回馬
心事兩悠然
行到水窮處
月出孤舟寒
雲橫秦嶺家何在? ——唐·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試登秦嶺望秦川。——唐·孟浩然:《送新安張少府歸秦中(一題作越中送人歸秦中)》
雲橫秦嶺家何在
試登秦嶺望秦川

其他出品說明

秦嶺像是一條橫貫東西的巨大屏障,巍峨雄渾,氣貫中原,將整箇中國分為南北兩半,也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西起甘肅省臨潭縣北部的白石山,向東經天水南部的麥積山進入陝西,最終分入河南。全長1600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大秦嶺》中為我們展示的便是這么一個氣勢恢宏的秦嶺。紀錄片在開篇的部分,便對秦嶺追根溯源,探索秦嶺的來歷,以及秦嶺所孕育的秦帝國和燦爛文明的歷史。秦嶺蜿蜒的走勢將關中平原溫柔地攬入懷中,形成一道庇護。阻止了敵國的來犯。使秦國橫掃六合,最終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文明。
之後的中華文明便圍繞著秦嶺徐徐展開,十三朝古都長安便是秦嶺恩澤的完美體現。秦嶺養育了瑰麗耀眼的華夏文明,它也因此被譽為中華民族的龍脈。
《大秦嶺》的最後,有一句總結的話:“秦嶺無言,只是默默的守護著胸懷裡的萬千生靈。”的確,我們和其他物種一樣,都是秦嶺胸懷裡的萬千生靈。《大秦嶺》讓我認識到一個不一樣的秦嶺。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秦嶺,加入到保護秦嶺的行列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