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前陸疊加變形研究

《大巴山前陸疊加變形研究》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胡健民、董樹文、施煒、渠洪傑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巴山前陸疊加變形研究
  • 成果登記號:20150217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150217
項目名稱
大巴山前陸疊加變形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胡健民、董樹文、施煒、渠洪傑
研究起始日期
2006-12-01
研究終止日期
2009-12-01
主題詞
大巴山前陸構造帶;疊加變形分析;構造應力場恢復;秭歸侏羅紀盆地;黃陵背斜
任務來源
橫向委託;

成果摘要

項目詳細的構造解析確定,大巴山前陸構造帶東、中、西不同段落髮育多種疊加構造樣式,其D2期變形導致大巴山弧形構造的形成。大巴山前陸構造帶不存在區域規模的共軸疊加變形。印支期構造擠壓應力方向S-N向,晚期早燕山期構造擠壓應力方向在北大巴山構造帶以NE-SW向為主,沿前陸弧形帶則以向外緣發散的放射狀為特徵。綜合疊加褶皺變形序列、盆地沉積充填回響、重要不整合構造以及區域構造特徵對比,並參考北大巴山韌性剪下變形帶中同變形黑雲母的Ar-Ar定年資料,以及五堵門花崗岩和黃陵花崗岩磷灰石裂變徑跡結果,大巴山前陸構造帶D1期變形是原中、晚三疊世秦嶺碰撞造山階段褶皺,也是三疊紀前陸構造;D2期弧形褶皺構造變形及鎮巴逆沖斷層,是侏羅紀晚期到早白堊世變形形跡,與碰撞造山後的陸內變形相關,因此,大巴山前陸應為三疊紀與侏羅紀複合前陸。 此外,項目還厘定大巴山侏羅紀前陸構造帶,根據層序地層學的原理,在野外露頭資料研究基礎上,將四川盆地中北部大巴山前陸侏羅系劃分為7個Ⅲ級層序。大巴山前陸主期變形的構造成因解釋為:大巴山前陸晚期的弧形褶皺構造變形是形成大巴山弧形褶皺構造帶的定型構造,形成時代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早期變形在大巴山西段形成近東西向褶皺,中、東段逐漸轉向為北東-北北東向褶皺,變形時代為中、晚三疊世,對後期變形起一定的限制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