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天坑群

漢中天坑群

漢中天坑群地質遺蹟資源主要分布在漢中市南鄭區小南海鎮、西鄉縣駱家壩鎮、寧強縣禪家岩鎮、鎮巴縣三元鎮4個區域,總面積約5019平方公里。其中,天坑資源55處,包含超級天坑2處、大型天坑7處。4個地區天坑群各具特色,形成相對獨立的天坑群景觀區,總體構成東西約200公里、南北110公里的岩溶地貌景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中天坑群
  • 外文名:Sinkhole group in HanZhong
  • 地理位置:陝西省漢中市境內
  • 面積:5019 km
  • 最大天坑口徑:518米
  • 最大深度:340米
  • 氣候:亞熱帶季風
  • 地貌類別:岩溶地貌區
  • 稀有動物:鼯鼠
發現歷史,規模簡介,科考進展,意義和價值,

發現歷史

1981年,國家地質工作者深入陝南開展水文地質調查,發現大規模的坑體,將之稱為“岩溶漏斗”或“落水洞”;
2016年初,陝西省地質調查院聯合中外地質專家深入南鄭小南海、鎮巴三元鎮、西鄉駱家壩、寧強禪家岩開展調查,從而發現了漢中天坑群;
2016年7月,“漢中天坑群地質遺蹟調查”項目正式啟動;
2016年11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首次公布了漢中天坑群考察的階段性成果,媒體評價為“地質自然博物館”“地球送給人類的禮物”;
2017年上半年,《中國國家地理》推出重磅文章《漢中天坑群:竟然一直藏到今天》,把漢中天坑譽為“二十一世紀地理大發現”;
2017年11月,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播出了《天坑奇觀·漢中天坑》系列紀錄片,評價漢中天坑群“是迄今為止,北半球最北界,也是全球最高緯度首次發現的大型天坑群。”
至此,漢中天坑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引來人們的關注、了解和認識,大家爭相一睹其真容。
在漢中天坑發現之前,全世界發現並被確認的天坑為117個,均位於北緯24度和30度之間和南北緯20度以內,其中我國84個天坑分布在桂、滇、黔、川、渝等地的25個區域。漢中天坑群的發現,不但將中國天坑分布位置推到了北緯32度濕潤熱帶、亞熱帶岩地貌區最北緣,而且將全球的天坑數增加到171個。

規模簡介

漢中天坑群位於秦巴山區,主要分布在漢中市南鄭區小南海鎮、西鄉縣駱家壩鎮、寧強縣禪家岩鎮、鎮巴縣三元鎮4個區域,總面積約5019平方公里。其中天坑資源55處(包含超級天坑2處、大型天坑7處),溶洞316處,豎井23處,漏斗25處,其他地質遺蹟109處。南鄭和鎮巴天坑群最為密集,分別達到10處和13處;單體規模最大天坑為鎮巴三元圈子崖天坑,口徑最大處518米,最大深度340米。
漢中天坑群所處構造位置特殊,揚子陸塊、龍門山活動構造帶和秦嶺-大別造山帶等主要構造帶(塊)交匯於此,多期構造變形疊加作用下,形成了複雜而獨特的構造格局。亞熱帶季風氣候為這裡帶來了充足豐沛的降水,擁有19處天坑的鎮巴縣更是陝西暴雨中心,多年降水量超過1400毫米,這都是漢中能坐擁如此大規模天坑的天然優勢。

科考進展

2019年10月底,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組織專家組在對前期漢中天坑群,鎮巴縣三元天坑群調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了對鎮巴縣巴山林天坑最密集區的地層古生物化石調查,在南北向近5公里的範圍內,首次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豐富程度也超過了其他西部地區。據陝西省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尹宗義介紹,專家組依次找到了大量共生的腕足類、腹足類、棘皮類、苔蘚蟲類、小殼類等五類動物化石,還有兩類未識別,總計七類,實屬罕見,堪稱化石數量之最。化石個體大小,如苔蘚蟲群體是本地區目前最大的,長度大於100毫米,其觀賞性可為之最。據專家組推測,本次發現的該地區古生物化石,形成於2.99至2.5億間的二疊系海相地層,地層包括陽新組、吳家坪組等地層,岩性為碳酸鹽岩夾少量碳質頁岩。本次多門類古生物化石的調查成果,極大地豐富了巴山林天坑區基礎地質遺蹟調查內容。通過此次古生物化石的發現,有望在相鄰東西部的西鄉、南鄭地區也發現同類的大量化石。並通過該地區與寧強一帶地層地質特徵對比,找到珊瑚類、角石類化石。這為研究天坑群演化和區域古環境、古氣候、古地質提供了重要依據。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在組織專家組對漢中天坑群科考過程中,在鎮巴縣巴山林天坑區內,首次發現了8毫米化石。為研究天坑群演化和區域古環境古氣候古地質提供了重要依據。
漢中天坑群
生物碎屑灰岩
2022年7月,漢中天坑群第七次國際聯合科考順利舉行,盧耀如院士、湯中立院士以及國內外100多位專家學者,深入漢中典型天坑洞穴現場,圍繞洞穴保護利用研究等10個專題進行了為期6天的野外科學考察。中國工程院盧耀如院士指出,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漢中天坑群是中國喀斯特台原面上發育數量最多的天坑群,為全國三大天坑洞穴系統之一。他建議,要不斷加強智慧型洞穴探測、岩溶地下水系統監測等新技術、新方法研究,與國外科研院所深化基礎地質、自然地理和生物多樣性等專業領域的合作交流,共同謀劃漢中天坑群未來的保護利用。

意義和價值

漢中天坑群是首次在北緯32°~33°範圍內被發現的全球緯度最高的天坑群,填補了世界岩溶地質研究的空白,更因其極高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二十一世紀地理大發現”。漢中天坑群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我國乃至世界地質遺蹟旅遊資源,更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樣本。通過對其形成機理、條件及演化規律的研究,將對研究中國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環境及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被專家譽為改寫地質歷史的世界級“自然博物館”。
2016年10月底,陝西省地質調查院組織國內外地質專家學者,共同對漢中天坑群進行實地勘查和成果論證。專家組一致認為:典型性、原始性、稀有性、完整性等資源稟賦優異,具備科學研究、科考探險、觀光旅遊等多種價值,達到了世界級地質遺蹟的標準。國際著名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在考察寧強禪家岩天坑後,讚譽其為“世界上最美的天坑!”
漢中天坑群的科研價值更是獨一無二。“以往天坑群均位於北緯24度~31度之間和南、北緯20度以內,而漢中天坑群則位於北緯33度附近,是濕潤熱帶、亞熱帶岩溶地貌區最北界首次發現的地質景觀,這出乎所有地質學家的意料。”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遠海將其稱為世界奇蹟,“它填補了世界岩溶地質研究空白,也增加了更多生物研究的原始樣本。”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所長劉同良認為,對如此大規模天坑群形成機理、條件及演化規律的研究,將為漢中盆地斷陷與洞穴峽谷形成、秦嶺南部古環境變化、中國南北方乃至全球古氣候變化的研究提供寶貴素材,也為研究大巴山生物多樣性、豐富性提供了極佳場所。
據了解,陝西將計畫全面做好天坑群的保護性開發工作,適時啟動國家乃至世界地質公園和自然遺產申報工作,把這一“地球的禮物、世界的奇蹟”獻給全人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