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民

胡健民,1959年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獲學士學位,1986年於西安地質學院獲碩士學位,1998年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博士學位。1982-2001年 在西安地質學院(現長安大學)任教, 1999-2001年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做博士後。2001年至今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特殊地區地質填圖工程”首席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健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9.9
  • 畢業院校: 中國地質科學院
  • 性別:男
  • 學位:博士
學術活動,獲獎情況,研究經歷,2000年前,2000年至今,主要論著,

學術活動

長期在天山、秦嶺、祁連、燕山造山帶從事造山帶地質研究,近年開始從事中國西部含油氣盆地及其與造山帶耦合關係研究。2005年11月~2006年3月赴南極內陸格羅夫山地區考察,完成我國第一幅南極內陸地質圖的野外填制工作,提出格羅夫山經歷兩次重要抬升過程的認識,其中早期變形是在低角度韌性抬升過程中進行的,並伴有大量同構造順層侵位花崗岩體侵位。1989年、1991年獲地礦部科技成果3等獎2項,1996年獲地礦部頒發的全國1:5萬區調特優圖幅獎1項,1997年獲IET獎(國際工程技術獎研究生獎),1998年獲原地質礦產部勘察2等獎1項,發表論文40多篇,出版專著2部,正式出版1:5萬地質圖及說明書3幅。

獲獎情況

1989年、1991年獲地礦部科技成果3等獎2項,分別為第2、3獲獎人;
1996年獲地礦部頒發的全國1∶5萬區調特優圖幅獎1項,第1獲獎人;
1997年獲IET獎(國際工程技術獎研究生獎);
1998年入選陝西省跨世紀人才工程;
1998年獲原地質礦產部勘察2等獎1項,第1獲獎人。
因參加第22次南極科學考察2006年受國家海洋局通報嘉獎。

研究經歷

2000年前

l 1986年起先後參加“七五”秦巴重點攻關項目陶灣群與秦嶺群變形研究、“祁連—北秦嶺結合部位基礎地質及Cu、Au成礦規律研究”(負責構造變形與變形演化專題研究)。
l 1991年9月至1996年期間主持負責武當地塊北緣的南化塘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
l 1996年9月至2002年期間主持負責武當地塊西緣、西南緣的白河縣幅、三岔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
l 1999.3-2001.12參加中國科學院重大科研項目(中國東南岩石圈新生代地球動力學研究)及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不同類型盆地的構造演化和沉積作用研究)。1992-2000年先後參加過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東秦嶺商南松樹溝—武當山元古宙地質體綜合研究;東秦嶺豫陝交界高壓變質岩特徵及大地構造意義).

2000年至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l 2000.1-2002.12:面上基金項目,武當地塊伸展構造研究(49972066),項目負責人。
l 2003.1-2005.12:面上基金項目,秦嶺造山帶佛坪變質地體的剝露過程及隆升機制(402972076),項目負責人。
l 2002.1-2005.12 :基金重點項目,燕山板內造山帶的結構、變形過程及動力學(40132020),主要成員。
l 2009.1-2011.12:面上基金項目,南極普里茲帶構造格架、變形過程及大地構造意義(40872135),項目負責人。
l 2009.1-2012.12:重點項目:松潘地體北部三疊紀構造演化(40830314),主要成員。
l 2012.1-2015.12:重點基金:中生代華北克拉通西部地殼變形與南緣構造作用的關係(91114204),主要成員。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
l 2012.1-2016.12:華北克拉通前寒武紀重大地質事件與成礦項目“中-新元古代多期裂解事件性質及其成礦專屬性(2012CB416604)”課題負責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
l 2001.6-2004.12:工作項目,燕山地區中生代陸內造山過程的地質記錄調查(DKD2001008),主要成員。
l 2004.1-2005.12:工作項目,南極普里茲帶1:50萬地質圖編制(1212010511505),主要成員。
l 2004-2006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城市立體地質方法技術研究及成果集成(200413000 022),主要成員。
l 2007.1-2011.3:工作項目,極埃默里冰架-格羅夫山綜合地質調查與研究(1212010711509),項目負責人。
l 2012-2015:計畫項目,我國主要活動構造帶構造特徵與地質地貌演化研究,項目負責人。
l 2012-2015:工作項目,中國主要活動構造帶構造研究及系列構造圖編制(1212011120099),項目負責人。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
l 2001.1-2004.12:青藏高原東北緣晚古生代大陸增生與中新生代陸內變形研究(KZCX2-XW-119),主要成員。
中國石化南方海相前瞻性項目
l 2004-2005:中國中央造山系與前陸盆地的深部構造關係及其油氣遠景,負責構造地質部分。
l 2005-2006: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項目:塔里木、準噶爾盆地中石化新區野外地質研究,項目負責人。
l 2006-2007: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項目:準噶爾盆地及其周緣盆山耦合關係研究,項目負責人。
l 2006.11-2009.9:中國石化海相前瞻性研究項目:大巴山前陸疊加變形研究(YPH08022),項目負責人。
l 2007-2009:古特提斯構造演化與中上揚子油氣中組合研究,中國石化南方海相前瞻性研究項目,主要成員。

主要論著

Hu Jianmin, Meng Qingren.Vermiform trace fossils From the Ruyang Group (Precambrian), West Hen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7,42(3):251-253.
DING Shijiang, Hu Jianmin, SONG Biao, CHEN Mulun, XIE Shengzhou & FAN Yuan.U-Pb dating of zircon from the bed parallel anatectic granitic intrusion in the Baoban group in Hainan Island and the tectonic implication. Science in China, 2005.
Hu Nenggao,Yang Jiaxi and Hu Jianmin. Metamorphism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hangdan fault zone.Shaanxi, China 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1993, 11(4): 539-548.
Hu Jianmin, Yue Zhao, Xiaowen Liu and Gang Xu. Early Mesozoic deformations of the eastern Yanshan thrust belt, northern China. Int J Earth Sci (Geol Rundsch) (2010) 99:785–800.
Hu Jianmin, Qu Hongjie, Chen Hong, Wu Guoli, Yang Jianxi. Mesozoic deformation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 of the South Dabashan tectonic belt in Qinling Qroge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2.
Meng Qingren, Hu Jianmin, Jin Jiuqiang, Zhang Yan and Xu Dafeng. Tectonics of the Mesozoic wid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 in the China-Mongolia border region. Basin Research, 2003(15):397-415.
Meng Qingren, Hu Jianmin. Timing and magnitude of displacement on the Aityn fault: Constraints from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Tarim and Qaidam and basin, NW China. Terra Nova, 2001(2):86-91.
Meng Qingren, Wang Erqi, Hu Jianmin. Mesozoic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northwest Sichuan basin: Implication for continued 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 GSA Bulletin,2005,117 (3/4):396-410.
Meng Qingren, Hu Jianmin, Wang Erchie, Qu Hongjie.Late Cenozoic denudation by large-magnitude landslides in the eastern edge of Tibetan Plateau.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43 (2006) 252–267
Liu Xiaochun, Hu Jianmin, Zhao Yue, Lou Y, Wei Chunjing and Liu Xiaohan. 2009. Late Neoproterozoic/Cambrian high-pressure mafic granulites from the Grove Mountains, East Antarctic: P-T-t path , collisional orogeny and implications for assembly of East Gondwana, Precambrian Research, 174, 1-2:181-199.
Huang Xiaoge, Bai Wuming, Hu Jianmin. 2003.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Elastic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Amphibolites at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6 (12) :1212-1222,
Lothar Ratschbacher, Bradley R. Hacker, Andrew Calvert, Laura E. Webb, Jens C. Grimmer, Michael O. McWilliams, Trevor Ireland, Shuwen Dong, Jianmin Hu,Tectonics of the Qinling (Central China): tectonostratigraphy, geochronology, and deformation history,Tectonophysics 366 (2003) 1 –53.
胡健民,張維吉.陶灣群的變形特徵.西安地質學院學報,1988,10(2):33-38.
胡健民.東秦嶺地區秦嶺群中片麻岩穹窿成因分析.西安地質學院學報,1989,11 (2): 20-28.
胡健民.東秦嶺地區秦嶺群中存在加里東期NE—NEE向構造,國際大陸岩石圈構造演化與動力學演化討論會-第三屆全國構造會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90.
胡健民等.吐魯番-哈密盆地構造動力學分析.西北大學學報,1992 (增刊) .
胡健民,宋子新等.揚子地塊北緣滑脫系統結構單位的組成與特徵.西安地質學院學報,1993 (增刊).
胡健民.南秦嶺構造帶武當地塊構造演化.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學位論文,1998.
胡健民等.揚子地塊北緣武當山岩群與耀嶺河岩群不整合接觸關係的地質意義,西安地質學院學報, 1995,17(1):22-27.
胡健民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及說明書(1∶50000南化塘幅) (I49E018012). 1996.
胡健民等.武當隆起北緣伸展滑脫構造特徵及其演化過程.中國區域地質, 1999, 18 (1):39-45.
胡健民等.武當地塊主要地質事件的年代學討論與研究.中國區域地質,2000 (3):318-324.
胡健民等. 2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及說明書 (1∶50000 白河縣幅) (I49E020009).
胡健民等. 2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及說明書 (1∶50000 三岔幅) (I49E021009).
胡健民等.南秦嶺構造帶中-晚古生代伸展構造作用.地質通報,2002,21(8-9):471-477.
胡健民等.武當地塊基性岩席群及其地質意義.地質論評,2002,48(4):353-360.
胡健民等.武當地塊基性侵入岩群的地質特徵與構造意義.岩石學報,2003,19(4):601-611.
胡健民等.秦嶺造山帶武當地區古生代伸展構造.地質科學, 2004, 39 (3): 305~319.
胡健民等. 秦嶺柞水岩體鋯石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地質論評, 2004 50 (3), 321~329.
胡健民等. 燕山板內造山帶早期構造變形演化—以遼西凌源太陽溝地區為例.地學前緣,2004 (3):255~271.
胡健民等.遼西凌源地區水泉溝組輝石安山岩鋯石SHRIMP法U-Pb定年及其意義.地質通報,2005,24(2):104~109.
胡健民等.冀北承德地區張營子—六溝走滑斷層及其構造意義.地質論評,2005,51(6):621~632.
胡健民等.遼西晚三疊世末—中侏羅世崩塌-滑坡-土石流沉積及其構造意義.地質學報,2005,79(4):453~464.
胡健民等. 松潘-甘孜地體內花崗岩的形成時代及其構造意.岩石學報, 2005,21(3):867-880.
胡健民, 董樹文, 孟慶任, 施 煒,陳 虹,武國利. 2008. 大巴山西段高川地體的構造變形特徵及其意義. 地質通報, 27(12): 2031-2044
胡健民, 施 煒, 渠洪傑, 陳 虹, 武國利, 田蜜. 2009. 秦嶺造山帶大巴山弧形構造帶中生代構造變形. 地學前緣, 16(3): 49-68.
胡健民,孟慶任,陳虹,武國利,渠洪傑,陳文。秦嶺造山帶內寧陝斷裂帶構造演化及其意義。岩石學報,2011.27(3),657-671.
胡健民,趙越,劉曉春,徐剛,陳虹,任留東。東南極格羅夫山地區1:50000地質圖。科學出版社,20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