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大名小磨香油以芝麻為原料,用石質小磨和獨特的傳統技藝加工而成,歷史悠久、綠色環保,色澤棗紅、晶瑩透亮,以醇厚柔和、濃郁持久、品味純正。
產地環境
大名小磨香油產自河北省大名縣,大名縣坐落於華北大平原南端,屬掩埋古河道的壤質土沖積平原。海拔最高點是王村鄉田固村為49.29米,最低點是漳、衛河匯流處南側39.8米,高差9.49米;坡降比約為1:4000。以衛河為界,衛西為漳河沖積扇的邊緣,土質粘重。衛東是由黃河沖積物形成的,土質以沙為主。大名縣因系河流沖積平原,所以大平小不平,微地貌複雜。但平原是構成大名地貌的主體,占總面積的90%以上。
大名縣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季同季,無霜期長,乾寒同期。即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宜人,冬季寒冷少雪。全年的主導風向為南風,其次是北風,出現東風、西風的機會較少,適宜種植芝麻,加工香油。
歷史淵源
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一戶張姓人家從山西遷過來時帶來磨香油石磨,在儒家寨(歷史上曾稱堡子城)開辦張家香油坊。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經大名縣在朝為官的吏部侍郎呂本忠推薦,“五里香”小磨香油向皇上進貢,深得嘉靖皇帝讚賞。
儒家寨張家小磨香油的出名,帶動了該地的小磨香油加工業發展,傳說明朝時期在泰山行宮廟前的堡子城南門外,曾建有八大家小磨香油坊,分別為張家、李家、甄家、陳家、田家、劉家、申家、趙家,此盛況一直延續到清代。
生產情況
截至2014年底,大名人在中國國內外開設了7500多家小磨香油磨坊,在大名縣內形成40多個香油專業村。大名小磨香油年消耗芝麻10萬噸,年生產小磨香油4.5萬噸,占中國國內香油產量的四分之一,從業人員3萬人,年產值13.5億元,年利潤3.6億元。
產品榮譽
2014年1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大名小磨香油”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大名小磨香油產地範圍為河北省大名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主要原輔材料
芝麻:白芝麻,籽粒飽滿,色澤光亮,粗脂肪含量≥52%。
生產用水:產地範圍內的地下水,水質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的標準。
二、生產加工工藝
採用水代法提油工藝:原料清選→浸泡→炒籽→揚煙→磨醬→兌漿攪油→振盪分油→毛油精製→灌裝。
三、加工要點
浸泡:常溫浸泡,時間45分鐘至60分鐘,浸泡到芝麻含水量為25%至30%。
炒籽:炒鍋直接炒籽,溫度控制在140℃至210℃之間,炒好的芝麻用手捻即出油,呈棗紅色,出鍋前使用芝麻重量的2%至3%冷水潑水降溫。
磨醬:使用當地生產的石磨將炒好的芝麻磨成芝麻醬,磨醬溫度控制在50℃至60℃。
兌漿攪油:將麻醬泵入攪油鍋中,溫度≥40℃,分4次至5次加入相當於麻醬重80%至100%的95℃至100℃熱開水,並進行攪拌,攪拌時間50分鐘至60分鐘。根據出油情況,分批次撇油。撇去大部分油脂後,最後還應保持7毫米至9毫米厚的油層。
振盪分油、撇油:用墩油機振盪4小時至5小時,溫度控制在30℃至40℃,將油分離提取出來。
四、質量特色
感官特色:色澤棗紅,晶瑩透亮,具有芝麻油固有的氣味和滋味,香味濃郁持久,口感純正。
理化指標:
項目
| 指標
|
酸值(以氫氧化鉀計),毫克/克≤
| 3.0
|
過氧化值,毫摩爾/千克≤
| 6.0
|
油酸,%
| 35.0~45.5
|
亞油酸,%
| 38.0~47.9
|
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大名小磨香油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河北省大名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大名小磨香油的檢測機構由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