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學:佛教的涅槃概念》是(俄羅斯)舍爾巴茨基、宋立道編著的社科著作,首版時間是1994年1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乘佛學:佛教的涅槃概念
- 作者:舍爾巴茨基
- 字數:160千字
- 首版時間:1994年1月1日
作品目錄
版本信息
- 作者:(俄羅斯)舍爾巴茨基 宋立道出版時間:1994-01-01ISBN:978-7-5004-1483-4
《大乘佛學:佛教的涅槃概念》是(俄羅斯)舍爾巴茨基、宋立道編著的社科著作,首版時間是1994年1月。
《大乘佛學:佛教的涅槃概念》是(俄羅斯)舍爾巴茨基、宋立道編著的社科著作,首版時間是1994年1月。作品目錄 第一章 序論 第二章 佛教與瑜伽 第三章 神秘的直觀 第四章 佛陀相信個體之我的永恆性嗎 第五章 佛陀是不可知論...
《大乘佛學 : 佛教的涅槃概念》是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圖書的作者是(俄羅斯)舍爾巴茨基 宋立道。基本信息 作者:舍爾巴茨基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副標題:佛教的涅槃概念 譯者:立人 出版年:1995-04 頁數:251 ...
小乘佛教把涅槃分成兩種,即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有餘涅槃是指眾生煩惱已斷,欲望都無,精神已經進入涅槃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體存在,肉體尚未死亡;無餘涅槃則指眾生的精神與肉體皆已死亡,徹底跳出了生死輪迴的世間。大乘佛教部分...
二、觀念論的學說 第四章 《成實論>的涅槃學說 一、二重二諦與涅槃 二、滅三心得涅槃 三、與有部、經部涅槃觀的比較 第二編印度大乘佛教的涅槳學說 導言 第五章 大乘中觀學派的涅槃學說 一、小乘佛教的涅槃學說 二、龍...
副標題:佛教的涅槃概念 譯者:立人 出版年:1995-04 頁數:251 定價:28.00元 裝幀:平裝 叢書:漢譯世界佛學名著 ISBN:9787500414834 內容簡介 《大乘佛學》為世所公認的世界佛學名著,原書名為《佛教的涅槃概念》,與原著者的另一...
佛開示《大般涅槃經》是最了義:時佛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是諸大乘方等經典。雖復成就無量功德。欲比是經不得為喻。百倍千倍百千萬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善男子。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
據此研究起來,圓寂似乎大乘無為的涅槃,寂靜、滅度等為小乘涅槃。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之真心”。因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圓),永離一切煩惱(寂)故。成佛即證此真心,故涅槃並非諸佛的專有品,不過凡夫一向...
佛學見解 編輯 涅槃師關於涅槃佛性的解釋,有種種不同的見解。三論學者吉藏所撰《大乘玄論》卷三將其歸納作11家:①依經說“正因者謂諸眾生,緣因者謂六波羅蜜”,而以“眾生”為正因佛性;②說佛性者,“不即六法(六法即五陰...
(3)後期大乘,七世紀以後,佛教義學逐漸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紀初在印度絕跡。而由印度本土傳出之大乘佛教,屬北傳佛教。 (七)在我國,根據大乘諸經論所創之多數教派,如三論、涅槃、地論、淨土、禪、攝論、天台、華嚴、法...
涅槃寂靜,涅槃,譯為圓寂,譯亦為滅。大乘義章云:“梵語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涅槃寂靜 “涅槃寂靜”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無漏,是苦果苦因的消滅,也...
佛學術語,指生死、涅槃二者相即不二。生死,乃迷界之苦果;涅槃,乃悟界之證果。常與煩惱即菩提一語連用。系直指大乘佛教教義之語。惟諸教派對‘即’之義所說各]。梁譯攝大乘論卷下(大三一·一二九中):‘生死即涅槃,二...
卷一九一、《大唐西域記》卷六援引說一切有部所傳,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六、《灌洗佛形像經》,四月八日。一般大乘佛教國家(如中國、日本、朝鮮等)定於農曆二月十五日(依據《大般涅槃經》等),各部史書皆有相應記載,如《...
佛教宣傳大乘禪觀的《首楞嚴三昧經》認為,經過禪定修持,可以進入涅槃境界,長生久視,變化自在,引起中國僧人的特殊重視和強烈興趣。自東漢末至東晉的200多年中,該經竟有7個譯本之多。中國傳統迷信神靈不滅觀念,源遠流長,東晉佛教...
斷盡煩惱障所顯之真如;③無餘依涅槃。出生死苦之真如;④無住處涅槃。斷所知障所顯之真如,此依佛的三身而說,有法身故不住生死,有應化身故不住涅槃,名為無住涅槃。大乘佛教認為涅槃具有常樂我淨四種德性或常、恆、安、清...
涅槃,佛教語,梵語的音譯。正覺的境界,在此境界,貪、嗔、痴與以經驗為根據的我亦已滅盡,達到寂靜、安穩和常在。 中文名 涅槃 外文名 Nirvana 屬於 佛教用語 來源 梵語 目錄 1 基本資料 2 引證解釋 基本資料 編輯 拼音:ni...
佛教產生以前就有這個概念;佛教用以作為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鳳凰經歷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驗,獲得重生,並在重生中達到升華,稱為“鳳凰涅槃”,以此典故寓意不畏痛苦、義無反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的執著精神。
涅槃那,佛教教義。又譯作泥日、泥洹。意譯為滅、滅度、寂滅、安樂、無為、不生、解脫、圓寂。涅盤原意是火的熄滅或風的吹散狀態。佛教產生以前就有這個概念;佛教用以作為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含義多種:息除煩惱業因,...
第三節 部派佛教的涅槃觀 第四節 如何被曲解為虛無性的涅槃思想 第五節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開——中觀與唯識的涅槃思想 第三章 大乘經典的涅槃思想 第一節 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思想——般若經的涅槃觀念 第四章 涅槃思想的完成...
在佛教史中,部派佛教是指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從上座部與大眾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階段,也是這個時期佛教僧團所形成的各個部派的合稱。 在佛陀滅度之後,由大迦葉於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結(又稱為王舍城集結),由阿難負責...
【佛教術語】佛指覺悟,性,意為不變。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一詞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內涵。諸家依《涅盤經》一般說有三因佛性:1、正因佛性,即中道實相、真如法性的...
三 中土涅槃聖與解脫境界論 四 涅槃有境有體與終極實相涅槃 第四節 佛性我與般若智 一 因果二說與實空內涵 二 真空妙有與伊字三德 第三章 眾生有性與闡提成佛 第一節 悉有佛性論 一 大乘佛性義與《大般涅槃經》二 四...
佛學術語,即以諸法實相為涅槃。特別為中觀學派所提倡。中論卷四觀涅槃品(大三○·三六中):‘分別推求諸法,有亦無,無亦無,有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是名諸法實相,亦名如法性實際涅槃。’意謂世間諸法之實相即是畢竟空,...
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為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徵而列為法印之一,稱‘涅槃寂靜’。佛教以外之教派雖亦有涅槃之說,然與佛教者迥異。大乘《涅槃無名論》中的記載如下:“ 無名曰:夫至人空洞無象,而萬物...
三、大乘佛教的涅槃觀 四、大乘空宗的涅槃觀 五、大乘有宗的涅槃觀 涅槃思想的完成 第六章 道諦(之一)第七章 道諦(之二)史傳篇·上·印度佛教 第八章 印度佛教 史傳篇·中·中國佛教 第九章 漢傳佛教史略 第十章 漢...
自佛陀時代開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經系統之根本思想。佛學大辭典 與‘有’相對。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空虛、空寂、空淨、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等,此一思想即稱空。亦即謂事物...
二、觀念論的學說 第四章 《成實論>的涅槃學說 一、二重二諦與涅槃 二、滅三心得涅槃 三、與有部、經部涅槃觀的比較 第二編印度大乘佛教的涅槳學說 導言 第五章 大乘中觀學派的涅槃學說 一、小乘佛教的涅槃學說 二、龍...
大乘佛教除了追求個人解脫外,還強調“普度眾生”,一方面吸收小乘佛教的倫理學說和道德思想,另一方面強調“六度即六種到達涅槃彼岸的方法和途徑,又稱“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攝”,即四種與眾生相處必須...
另一方面,無餘涅槃是斷絕了一切煩惱,也斷絕了余依的肉體,亦即完全的涅槃,如佛的入滅。般涅槃是完全涅槃。而有餘、無餘的思想是受到了耆那教等外教的影響,也加入了存在論的見解,這是佛教本來所沒有的。到了大乘佛教,前面的...
至此則一切功德無不復歸‘圓’滿,一切煩惱生死無不畢竟空‘寂’,是證到大乘究竟涅盤的境界。涅槃種類 此雲大圓寂,刊定《準(準疑唯)識論》說有四種涅盤:一、自性清淨涅盤,凡聖同有;二、有餘依,即出煩惱障,有苦依身故;...
這座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的佛教寺廟裡有數座舍利塔、150尊大大小小的佛教雕像,還有裝飾著黃金和錢幣的多彩壁畫。數量之多可以填滿阿富汗國家博物館。實物證據的出現從時間上顛覆了佛教2500年說。具體參考艾娜克千年古佛寺 涅槃經記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