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別裁》是2009-07-01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勞政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佛學別裁》是一部“教”“學”並重,以佛學基本義理與佛教傳播歷史為二大敘述主線,適合現代人閱讀的佛學(教)概論性著作。《佛學別裁》的特色, 一是內容全面,表述準確又平實。二是主線明確。以佛教四聖諦為綱目,來貫攝一切佛學,層次朗然。佛學深奧,名相繁多,初涉義誨者,往往茫然無從入。如何消除障礙,既有知識上的,又有認識上的。特色一重在對治前者,特色二則示人以學佛之門徑,能引領讀者從總體上去把握佛學(教)的特質,從而形成正確的佛學(教)觀。因此可以說,《佛學別裁》乃一本對教、學兩界均入門著作。
目錄
序
本書要旨
引言篇
為什麼要學佛
佛教義理的特色
佛學的繁難
把握佛學義理的要領
佛教、佛法、佛學、佛家
義理篇
第一章 苦諦
釋迦牟尼為何出家
苦的類別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愛別離苦
六、怨憎會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陰盛苦
苦的性質
一、三受義理
二、“三受”與“三苦”的關係
三、苦是人世的本質
苦的形而上意義
一、佛陀強調“苦諦”不是消極,而是教人積極超越
二、苦痛本身是“緣起”的,故可以轉化提升
三、苦痛可以釋放吾人的精神光芒
第二章 集諦(之一)
緣起性空
一、提出“緣起論”的印度文化思想背景
二、“緣起”要義
三、緣起與無常
四、緣起與“性空”
五、“緣”的種類
有情生命的構成——五蘊
一、五蘊的性質
二、五蘊類別
三、五蘊與輪迴
認知事物的因素——十二處、十八界
一、六根
二、六境
三、六識
四、“十八界”的深層原理
因果論
一、六因
二、五果
第三章 集諦(之二)
法與一切法
一、狹義的“法”
二、廣義的“法”
三、最廣義的“法”
四、佛陀親說的“一切法”
小乘的七十五法
大乘百法
一、心法(8種)
二、心所法(分為六類51種)
三、色法(11種)
四、不相應行法(24種)
五、無為法
一切法的重點問題
第四章 集諦(之三)
十二因緣
一、一般性解說
二、佛陀親說“緣起義”
三、三世兩重因果觀
四、二世一重因果論
五、現代學者的解讀
業是什麼
一、業的性質
二、業的種類
三、業感緣起
四、“業”論的價值
輪迴理論的演變
一、古印度的“輪迴”思想
二、原始佛教的“輪迴”理論
三、部派佛教對“輪迴”的論諍
四、唯識學派建立完整的“業論”
五、對“十二因緣”的新解
三界六道、生死輪迴
一、“中有”與投生
二、三界
三、四生
四、四食
五、生死輪迴的重點問題
第五章 滅諦
涅槃的意義
一、涅槃涵義的遮詮方式
二、涅槃的同義辭
三、“涅槃”與“滅”、“解脫”的異同
佛陀的涅槃思想
一、古印度的涅檠思想
二、佛陀的涅槃觀
三、佛家涅槃觀的形而上要義
佛教涅槧思想的演變
一、原始佛教的兩種涅槃
二、部派佛教的涅槃觀
三、大乘佛教的涅槃觀
四、大乘空宗的涅槃觀
五、大乘有宗的涅槃觀
涅槃思想的完成
第六章 道諦(之一)
第七章 道諦(之二)
史傳篇·上·印度佛教
第八章 印度佛教
史傳篇·中·中國佛教
第九章 漢傳佛教史略
第十章 漢傳佛教宗派
第十一章 藏傳佛教
史傳篇·下·世界各國佛教
第十二章 世界各國佛教
後記
前言
友人兼仁棣勞政武博士寫有一本佛學概論性質的書,名之為《佛學別裁》(此為台版書名),希望我為這部大作寫序。我與政武兄相交多年,他聽過我的課,他的博士論文是在我的指導下完成的。我深知他對佛學的興趣與理解,多年來已有一種心愿,要把艱深的佛教義理以叢書的形式寫出來,而且要以流暢而淺白的文字采寫,俾一般青年學子都能閱讀而受益。我一向認為佛教在世界各大宗教之中,是最重視理性與智慧的。但佛教原典篇幅浩繁、文字艱澀、叉理深奧,應該有一些通俗性質的書,配舍著現代人所常接觸到而又熟悉的辭彙與觀點,把佛教的原義簡別出來,以利年輕的朋友閱讀。他的寫書計畫與我的想法非常吻合,現在第一本已寫好,快將出版了,因此樂意為他的書寫序,以作些評論,和表達一下自己的意見。
政武兄本來並不是學佛學的,他的專業在法律學,在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成績。到了中年左右才發心學佛,雖然遲了些,但他有律法研究的根底。佛教是很重法數的,在這方面,對他的佛學的理解與研究,有一定的優勝之處,特別是有關大小乘的戒律方面。實際上,由他的博士論文增補而出版的《戒律學原理》,是學界少見到的好書,在海峽兩岸流通,口碑很好。這更增強他要實現龐大的寫書計畫的信心。而且,他多年從事的農場作業已有了基礎,有友人代為處理雜務,因而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地、完全投入地寫書,完成他的理想,這真是一大殊勝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