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相本體與涅槃境界:梳論竺道生開創的中國佛教本體理論

實相本體與涅槃境界:梳論竺道生開創的中國佛教本體理論

《實相本體與涅槃境界梳論竺道生開創的中國佛教本體理論》是2003年巴蜀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日昌。

基本介紹

  • 書名:實相本體與涅槃境界:梳論竺道生開創的中國佛教本體理論
  • 作者余日昌  
  • ISBN:9787806595275 
  • 頁數:365頁
  • 定價:19.60元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時間:2003-10 
  • 裝幀:簡裝本 
  • 叢書: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作者簡介

余日昌,1961年出生於南京市。
1994年師從徐小躍教授,研學中國傳統哲學,獲南京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後任新華社江蘇分社江蘇國際新聞交流中心記者。1998年考入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賴永海教授,研學中國佛學和宗教文化,2001年獲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現為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已在《佛學研究》、《禪學研究》、《江海學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數十篇,出版獨著《法計合韻》、《漫話聖經》、《孫子兵法評析》;合著《當代中國哲學走向》、《當代中國倫理走向》;合譯《後現代轉向》等。主要研究方向:宗教哲學與文化,宗教對話,宗教比較哲學等。

內容簡介

《實相本體與涅槃境界:梳論竺道生開創的中國佛教本體理論》內容簡介:受社會歷史條件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佛教傳人中國後就逐步走上中國化的道路。如果說,魏晉時期佛教的中國化主要表現為中土人士以老莊思想去理解、接受般若學,把般若學玄學化,那么,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徒則多以傳統的靈魂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的“輪迴報應說”和“佛性理論”。

媒體評論

受社會歷史條件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佛教傳人中國後就逐步走上中國化的道路。如果說,魏晉時期佛教的中國化主要表現為中土人士以老莊思想去理解、接受般若學,把般若學玄學化,那么,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徒則多以傳統的靈魂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的“輪迴報應說”和“佛性理論”。當然,中國佛教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軌跡,玄學化的“六家七宗”後來終於被僧肇的《不真空論》所糾正,而南北朝時期的竺道生則以本體化了的“理佛性”來為當時帶有實體化傾向的佛性理論“正本清源”。
竺道生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上有兩個重要貢獻,一是提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二是主張“頓悟成佛”。而這兩個思想都是建立在同一思維模式,即大乘佛教的本體論基礎之上的。在竺道生看來,既然一切眾生都是佛性的體現,就不應該把一類眾生(如“一闡提”)排除在佛性之外;至於“頓悟成佛”論,其主要的理論依據是,所謂佛性亦即作為本性的“理”,“當理為佛”,而“理”是不可分的,因此必須以“不二之悟”(即頓悟),“符不分之理”。竺道生的這兩個思想對南北朝之後的中國佛教的影響十分巨大,甚至可以說成為了隋唐佛學乃至中國佛教佛性理論的主流思想。因此,要了解、把握南北朝以後的中國佛教,不能不研究竺道生的思想。
余日昌同學在博土論文選題時提出以竺道生的涅架學為研究對象,我十分贊同,並告之研究竺道生的思想,最關健的是要把握住其本體論的思想模式;日昌君在制定論文提綱時,始終堅持了本體論思想模式這條主線,在蒐集大量第一手資料基礎上,經過較深入的獨立思考和一年多的艱苦勞動,終於較好地完成《竺道生佛學思想研究》的博士論文,受到了有關專家的一致好評。畢業後,日昌君又對整個論文進行了重新修訂和充實,並把論文易名為《實相本體與涅架境界》,更加突出了本體論這條主線,現四川大學擬把它納入《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相信它的出版將對深入研究竺道生思想乃至中國佛教的佛性理論有所助益,故十分樂意把它介紹給大家。
賴永海
2003年10月於南京大學

目錄

緒論
一 研究的意義
二 研究的現狀
三 本書的工作
四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竺道生生平略考
一 史料與文獻
二 對經歷年代的推斷
三 接受及發展佛教思想的歷史過程
第二章 實相本體與佛性大我
第一節 實相本體論的基本框架
一 真如典義與實相本義
二 實相本體與一體二用
三 諸法實相與無相之相
第二節 佛性我與本體性
一 傳統自性我與實體性特點
二 涅槃佛性我與本體性特點
三 “佛性我”理體與“如來藏”性體
第三節 佛性我與解脫論
一 二重因果邏輯與成佛理論根據
二 “涅槃四德”註解與“無相有相”境界
三 中土涅槃聖與解脫境界論
四 涅槃有境有體與終極實相涅槃
第四節 佛性我與般若智
一 因果二說與實空內涵
二 真空妙有與伊字三德
第三章 眾生有性與闡提成佛
第一節 悉有佛性論
一 大乘佛性義與《大般涅槃經》
二 四因成佛性與本有亦於當
第二節 闡提成佛論
一 定義闡提與註解善根
二 闡提有性與發心成佛
三 對治“斷善”與應照得本
四 普教於民與護教於僧
第三節 佛性論的基本導向
一 解三世偈與破三世佛
二 生死涅檠與人間佛學
第四章 頓悟慧解與理不二分
第一節 頓悟成佛論
一 不分之理與不二之悟
二 十地大頓與七地小頓
三 四輪判教與半滿之說
四 頓悟解脫與漸悟修習
第二節 修悟兼容與頓漸並舉
一 晚年說漸與調和頓悟
二 以香譬理與借權顯實
三 譯治戒律與討論修持
第三節 實相為體與內解為用
一 菩薩智度與眾生慧覺
二 惟感是應與通於內外
三 不盡有為與不住無為
第五章 實相本體論的運用
第一節 法身無色論
一 法身實相佛與色身化應佛
二 色不即是佛與色佛三關係
第二節 佛無淨土論
一 諸淨土信仰與諸佛彼世界
二 淨土唯理想與實相唯境界
三 解脫依實相與成佛無彼土
四 直心即此土與七珍聞香說
五 三昧開顯實相與聞香通達理本
第三節 善不受報論
一 傳統靈魂說與中土報應論
二 報應源心本與易行不究竟
三 順理生心善與不來為真極
第六章 結論
一 佛學地位與歷史貢獻
二 歷史延承與理論深化
三 照樣子說與接下去說
附錄:竺道生言論彙編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