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戰鬥機

夜間戰鬥機

夜間戰鬥機是戰鬥機的一種分類,特指在夜間進行戰鬥任務的機種。夜間戰鬥機最早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部署夜間戰鬥機的國家之一是英國,用以攔截在夜間轟炸英國城市的德國飛船。夜間戰機主要靠雷達搜尋目標,二戰時期雷達體積非常大,通常夜間戰鬥機都是由雙發重型戰鬥機改裝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夜間戰鬥機
  • 英文名稱:Night fighter
  • 前型/級: A-20 型(英國)
  • 次型/級:He 219(德國)
  • 服役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 定型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
  • 國家:英國是創始者,德國是完善者
發展簡介,分類,二戰夜戰機型,

發展簡介

夜間戰鬥機是戰鬥機的一種分類,特指在夜間進行戰鬥任務的機種。夜間戰鬥機最早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部署夜間戰鬥機的國家之一是英國,用以攔截在夜間轟炸英國城市的德國飛船。夜間戰鬥機的需求與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達到高峰,包括德國、英國、美國、日本都有專門的夜間戰鬥機與部隊從事作戰。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夜間戰鬥機的需求依舊存在,只是隨著雷達成為戰機共有的設備之後,全天候戰鬥機取代夜間戰鬥機的任務並且擴展她的彈性。
夜間戰鬥機的乘員多在兩名或者是兩名以上,除了共同分擔作業壓力,提高滯空時間,也可以更好的搜尋目標。而夜間戰鬥機不求速度與運動性,強調的是續航力與火力,基於這個因素,雙發動機的夜間戰鬥機比單發動機的種類要多。也因此專職的夜間戰鬥機絕少在日間出現,因為面對一般的日間戰鬥機,夜間戰鬥機生存機率很不樂觀。
最早的夜間戰鬥機的搜尋裝置就是肉眼,稍後地面探照燈照明彈加入協助的行列。到了二次大戰時期,也有試圖將探照當裝在飛機上,可是效果非常有限。英國也嘗試利用聲音來搜尋夜間來犯的敵機,可是目標的數量,方位和高度的判斷上幾乎無法提供任何可以用於攔截的資料。地面雷達與彈照燈加上飛行員的肉眼是空載雷達成熟前的最佳搭配。在空載雷達廣泛被使用之後,夜間戰鬥機幾乎不能缺少這項設備。早期的雷達使用上相當複雜,判讀目標資訊全靠人工,只有一名飛行員要同時進行兩項工作非常困難,雷達操作員是提高夜間戰鬥機效率相當重要的一項職務。

分類

夜間戰鬥機可以分成幾類︰
直接將在日間執行任務的戰鬥機使用在夜間的任務上。這種戰鬥機的效果最差,同時比較容易在起飛與降落的過程當中發生意外(就是德國所謂的“野豬”戰術)。
將日間戰鬥機或者是其他機種加以改裝,配合特殊的設備,執行夜間作戰任務。這一類的夜間戰鬥機是最為常見的,改裝的來源包括雙發動機戰鬥機,單發動機戰鬥機與雙發動機轟炸機等。
從設計開始就是作為夜間戰鬥機的機種。這一類的設計比較少見。
在執行夜間作戰的效果上,以後兩者較佳,也是較為常見的機種。

二戰夜戰機型

1;德國
(資料來源於《航空檔案》2008年3A刊)
Bf-110G 4
Bf-110G 4Bf-110G 4
機型
Bf-110G 4
9900千克
空重
5094千克
翼展
16.25米
機長
13.05米
機高
4.18米
發動機
DB-605B(1450馬力)
航程
1300千米
升限
11000米
最大平飛速度
580千米/小時
雷達
FG-212或FG220空用雷達和八木式天線
武器:機背20mm MG 151或MG FF斜射機炮X2
Bf-110G 4為德國夜間戰鬥機部隊重要的一員,雖然Bf-110作為晝間戰鬥機被證明是失敗的。不過Bf-110機身大,適合改裝,而Bf-110G 4就是德國夜間戰鬥機部隊裝備數量最多的夜間戰鬥機。而斜射機炮可以調節為70度.72度.78度的發射角度,可以增加攻擊的靈活性。
Bf-110G 4在1943年開始服役,截到1944年處德國夜間戰鬥機司令部實力達到頂峰時,在其雙發夜間戰鬥機隊中Bf-110G 4就占了60%的份額(共320架)。最後Bf-110G 4的總產量為630架,占Bf-110系列總產量的10%,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了。
Do 217J/N-2
Do 217J/N-2Do 217J/N-2
機型
Do 217J/N-2
最大起飛重量
13200千克
空重
10270千克
翼展
19.00米
機長
17.67米
機高
4.80米
機翼面積
56.7平方
發動機
DB-603A(2100馬力)
航程
6860千米
升限
11000米
雷達
“明鑽”空用雷達和八木式天線
武器:機首的7.62mm MG-17機槍×4+MG-FF/M 20mm機炮×4和機背MG 151 20mm斜射機炮×4
Do 217J/N-2是由Do 217E/M發展而來,作為德國夜間戰鬥機部隊最強火力的夜間戰鬥機,已出現就備受關注,但由於已經是雙發飛機的設計極限(指體形),導致機動性很差。因此大部分的Do 217J/N-2都被分配到低地國家和斯堪迪納維亞半島的德國夜間戰鬥機部隊,用於重點防空(如:守衛“提爾皮茨”戰列艦,雖然最後還是被英國的蘭開斯特炸爛了)。
Ju 88G
Ju 88G-6Ju 88G-6
機型
Ju 88G
最大起飛重量
14690千克
20.13米
機長
16.40米
機高
4.85米
發動機
尤莫213E或BMW801(1880馬力)
航程
2300千米
升限
8800米
最大平飛速度
643千米/小時
雷達
Fu-220/218/350/240雷達
天線
八木式
武器:機首7.62mm MG-17機槍×4+4+MG-FF/M 20mm機炮×2和機背MG 151 20mm斜射機炮×2
Ju 88G是由母型Ju 88C(晝間重型戰鬥機)發展而來,Ju 88G繼承了Ju 88系列堅固耐用的優點,非常適合成為夜間戰鬥機,Ju 88G擊落敵機量就占德國夜間戰鬥機部隊全部擊落量的50%以上,不愧為德國夜間戰鬥機部隊最好的雙發夜間戰鬥機。雖然Ju 88G總產量卻只有不到355架,但不足的數量所取得的好成績確是有目共睹的。
He-219“Ow1梟”
He-219“Ow1梟”He-219“Ow1梟”
機型
He-219“Ow1梟”
最大起飛重量
15200千克
空重
11200千克
翼展
18.50米
機長
15.54米
機高
4.10米
發動機
DB-603E發動機(1800馬力)
航程
2000千米
升限
12700米
最大平飛速度
670千米/小時
雷達
Fu-212+Fu-220空用雷達和八木式天線
武器:翼根MG 151/MK 108 20mm機炮×2+機背MK-108 30mm 斜射機炮
作為德國夜間戰鬥機部隊的第二代夜間戰鬥機,是德國夜間戰鬥機部隊一種專門開發的夜間戰鬥機,比起Ju 88G .Bf-110G 4. Do 217J/N-2更加專業,被譽為“德國最好的夜間戰鬥機”(盟軍評價),而He-219的研製是為了對付英國皇家空軍的“蚊”式夜間護航戰鬥機。共有26架He-219A-2/R1交付給NJG1。
1944 年 1 月 21/22 日的那個夜晚可能是德國夜間戰鬥機部隊最悲痛的時刻:兩位擊落過極多敵機的夜間王牌同時陣亡於與英軍轟炸機群進行的大規模戰鬥中,其中一位的座機就是 He 219A-0。那天當時的德國空軍夜間第一王牌,有著 79 架夜間擊落記錄的第3夜間戰鬥機聯隊聯隊長海因里希.祖.夏彥-魏廷根親王少校(Heinrich Prinz zu Sayn-Wittgenstein)在馬格德堡(Magdeburg)上空駕駛編號為 R4+XM 的 Ju 88C-6 夜間戰鬥機擊落了 4 架英軍的“蘭開斯特”和“哈利法克斯”轟炸機后座機被擊中(來自護航的“蚊”式夜間戰鬥機或者是英軍轟炸機的回擊火力不明),跳傘時身體撞到了自己飛機的尾翼上,造成昏厥後未能打開降落傘(喪生過程與 42 年在北非沙漠上空陣亡的德軍“非洲之星馬爾塞尤一模一樣),墜地身亡,年僅 27 歲。他的 83 架飛機擊落戰績在世界夜間王牌中最終排名第 3。
而就在不遠處的夜空中,第 1 夜間戰鬥機聯隊第 1 大隊大隊長曼弗雷德.莫瑞也在攔截一支前往柏林的英軍機群。他的座機是一架 He 219A-0"G9+BB"(機體流水編號 190070)。在採取“斜樂曲”攻擊法成功擊落一架英軍“蘭開斯特”轟炸機後因為轉彎不及,與他的犧牲品撞在了一起,雙雙爆炸起火墜落,莫瑞戰死。他的繼任者是菲爾斯特上尉,但是似乎使用 He 219 後 NJG1 第一大隊的大隊長都交上了噩運,菲爾斯特於 1944 年 10 月 1 日的試驗飛行中墜機身亡。最後一任隊長維爾納.巴克上尉在盟軍地面部隊到來之際放棄了一直使用的文洛基地,後撤到繆斯特近郊的漢多夫,之後又撤退到杜塞道夫設立基地並且在那裡呆到戰爭結束。
He 219 的疵點也許就來自於這些戰例,許多人評論它由於追求高速而過於減小翼面,使得水平機動性能較差。如果莫瑞上尉那晚駕駛的是 Bf 110 或者是 Ju 88,很可能就會逃過此劫。但無論如何,He 219 的空中相撞事故似乎在夜間戰鬥機型中是偏高的。由於高翼載導致降落速度快也導致了多起的起降事故 ,到1944年3月,只有5架He-219還保持作戰能力。可能因為德國覺得養不起這種貴族戰鬥機,最終He-219A系列只生產了268架。
Fw 189A-1
Fw 189A-1Fw 189A-1
機型
Fw 189A-1
最大起飛重量
3950千克
空重
2805千克
翼展
18.40米
機長
12.03米
機高
3.10米
航程
670千米
升限
7000米
最大平飛速度
670千米/小時
雷達
輕量化Fu-220空用雷達和八木式天線
武器:僅一門在機背的20mm MG-151 斜射機炮
Fw 189A-1是德國夜間戰鬥機部隊最獨特的一員,因為本來是偵察機不過空軍看好他的耐用性(有記錄說Fw189能在一個尾撐被整個打掉都能安全回到基地的戰例!)因此德國夜間戰鬥機司令部決定把Fw189改成夜間戰鬥機。
而Fw 189A-1主要作戰對象是蘇軍的PO-2等雙翼機(蘇聯用這些老飛機執行騷擾德軍的任務),並在1944年投入使用,裝備駐在羅馬里亞的NJG10,不過由於出擊機會少,所以改裝數量也少。
2;日本
(資料來源於《航空檔案》2008年4A刊)
日本陸航 Ki-45 “屠龍”夜戰系列
Ki-45 的 兩門 20mm 斜射炮Ki-45 的 兩門 20mm 斜射炮
機型
Ki-45 “屠龍”
翼 面 積
29.00m
自 重
4,000kg
最大起飛重
5,500kg
最大航速
545km/h(高度 3,500m)
續航距離
2,000~2,260km
升限
10,000m
14缸發 動 機x2
三菱 1 式
馬力
1,050
乘 員
2 名
總生產數
不足145架(包括改甲改裝的)
武裝:37mm機炮×1,20mm 傾斜機炮×2
Ki-45 “屠龍”是日本陸航為了滿足遠程跨海飛行護航作戰,機體為輕合金橢圓形截面的全金屬半硬殼結構,平頭鉚承力蒙皮,座艙有17mm防彈鋼板與自封閉油箱在日本飛機中是很少見的。日本陸航認為雙發戰鬥機是一種萬能戰鬥機,不光能為轟炸機進行全程護航,還能與敵戰鬥機爭奪制空權,或攜帶炸彈攻擊地面目標,其研製思路與德國表兄Bf-110一樣,當然也是失敗作品。在幾次特殊的情況下,臘包爾的陸航改裝了Ki-45 “屠龍”充當夜間戰鬥機使用,後來軍部覺得作戰效能不錯,決定生產Ki-45 “屠龍”的專門夜戰型。
當時日本沒有機載雷達,必須依靠地面引導和飛行員目視來截擊盟軍轟炸機。一旦日本飛行員發現轟炸機,他們就打開 Ki-45 改甲機鼻下方的著陸燈,照亮獵物進行攻擊。這些早期的“屠龍”夜戰型增加了兩挺斜射 12.7 毫米 1 式機槍,安裝在原先飛行員和無線電員之間的機身主油箱位置。
1944 年初日本戰爭部擔心波音 B-29 即將對本島進行的戰略轟炸以及美國陸軍航空隊可能選擇夜襲方式,急需裝備大量夜間戰鬥機。此時研製新型夜間戰鬥機已經來不及,鑒於在紐幾內亞和臘包爾對 Ki-45 改進行改裝很成功,航空本部指示川崎開始生產“屠龍”的夜戰型。土井武夫決定以 Ki-45 改乙為藍本研製夜戰型,由於日本的機載雷達仍在研製中,所以工作也就局限在重新調整一些儀表和軍械的布置上。夜戰型被稱為陸軍 2 式復座戰鬥機丙型,即 Ki-45 改丙,該型的機鼻更長更尖,內部沒有安裝任何武器。Ki-45 改丙保留了機腹 37 毫米航炮,但型號改為半自動的 Ho-203,攜彈 16 發。最後美國陸軍航空隊在日本上空被擊落的 100 余架 B-29 中,有 2/3 是“屠龍”包辦的。如果不是數量的不足和日軍人員的低素質,B-29 的損失還要加大。
日本海航 “月光”(中島J1N1-S)
“月光”(中島J1N1-S)“月光”(中島J1N1-S)
機型
中島J1N1-S
翼 面 積
40.00平方
自 重
4.562Kg
最大重量
7.527Kg
最大航速
504Km/h
續航距離
2547~3778千米
上升限度
9320米
14缸發 動 機x2
中島 [ 榮 ] 21型 複列星型氣冷
馬力
1100
乘 員
2名
生產數
477架(含2式陸上偵察機改造)
武裝:20mm向上傾斜機炮×2+20mm向下傾斜機炮×2
J1N1是應日本海軍30年代後期根據戰場的需要而設計的一種重型岸基戰鬥機機,在昭和13年(1938年)以13試陸上雙發戰鬥機的名義開發,在0戰設計成功後,日本海軍又提出了13試陸上雙發戰鬥機應具備0戰的速度與格鬥能力並有96式陸上攻擊機的航程,而且還要裝備后座遙控活動機槍塔!!!
為此,J1N1設計採用了前緣縫翼和空戰襟翼,具有很好的運動性能,但由於J1N使用的遙控槍塔超重而且射擊很不準確,所以根本達不到海軍的要求,J1N1就失去了戰鬥機的資格。
不過當時海軍很缺乏新式陸上偵察機,戰場上只得經常借用陸軍的偵察機,海軍覺得很沒面子,J1N1作為戰鬥機的開發努力失敗後,海軍看上了J1N1的大航程,所以沒有達到陸上戰鬥機要求的13試陸上戰鬥機就被海軍以2式陸上偵察機的名義在1942年投產服役,成為了海軍的陸上偵察機,編號為J1N1-C,不過J1N1-C是夜間偵察機,白天偵察海軍依然要依靠陸軍的高速偵察機 。
JIN1-C服役後,開始在南洋前線執行夜間偵察任務,在夜間搜尋海上的敵人艦艇,並且比較勝任,但在1943年3月,台南航空聯隊251航空隊的小園安名中佐突發奇想,提出了在J1N1-C的機身上安裝2門向斜上方射擊的固定機炮與2門向斜下方射擊的固定機炮的構想,小園指出:J1N執行夜間偵察任務經常可以遭遇到美軍由大型轟炸機改裝的夜間巡邏機或進行夜間騷擾的大型轟炸機,J1N1-C雖然飛行性能好,但因對方裝甲堅固,且JIN1-C的活動槍塔射擊不準確,無法給予有效打擊,不如拆掉槍塔,改為向上或向下射擊的固定機炮,這樣利用J1N運動能力方面的優勢,就可以輕易的在敵機下方或上方用機炮結果對方,而且還能避開對方大部分自衛火力的打擊!!! 小園安名中佐這個建議引起了日軍的高度重視,於是251航空隊獲準改裝了3架J1N1-C,拆除了機身槍塔,安裝了2門向斜上方射擊的固定航炮與2門向斜下方射擊的固定航炮,1943年5月,改裝後的J1N1-C在前線開始了夜間戰鬥機任務實戰測試,改裝後的J1N1-C首次投入使用就一連擊落了多架盟軍大型轟炸機,5月21日夜晚在布乾維爾上空1架改造的J1N1-C竟在1小時內連續從後下方擊落2架B17。海軍得到了J1N1-C改裝夜間戰鬥機獲得巨大成功的訊息,立即下令工廠生產拆除槍塔安裝傾斜機炮的J1N1,給予了J1N1-S的生產編號,1943年8月,新生產的J1N1-S正式成軍服役,海軍給J1N1-S起了月光這個名稱,成了制式夜間戰鬥機,負責夜間截擊任務。
J1N1-S月光是日軍第一種安裝斜炮的截擊機,以後有很多2式陸上偵察機(J1N1-C)也被改造成了月光夜間截擊機,到1944年底停產前一共生產或改造了477架月光,以後日軍海軍還把一些銀河轟炸機改裝成了極光夜間戰鬥機,還專門設計了雙發夜間戰鬥機電光,但極光與電光並沒有投入過夜間實戰,月光夜間戰鬥機日本海軍戰爭期間唯一大量投入實戰使用的夜間截擊機。
在南洋戰場月光投入使用後美軍的B17與B24遭受到了很大損失,美軍被迫在有月光威脅嚴重的地區停止使用B17與B24進行夜間巡邏或騷擾,月光攔截轟炸機一般是從下方接近對方轟炸機,然後用裝在機身上的機炮向上攻擊轟炸機,戰爭末期月光戰鬥機也調回了本土參加對抗B29的攻擊,月光爬不到B29的高度,但只要月光保持在B29下方比較近的距離飛行就可以利用機身上的上射機炮轟碎B29,可月光爬升到可攻擊B29的高度需要時間太長,截擊效果不很理想,除了用於攔截轟炸機外,戰爭末期月光主要用於在夜間對美軍艦艇展開自殺攻擊,到戰爭結束時僅剩餘40多架
3;英國 
98"Mosquito蚊"式戰鬥/轟炸/夜間戰鬥機
德.哈維蘭公司的DH98“蚊”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設計最成功的飛機之一。首先,“蚊”式是一架全木質的飛機;其次,“蚊”式是1939年到1945年間世界雙發軍用飛機中用途最廣泛的飛機,只有德國的JU-88能夠與之匹敵。
D.H 98'Mosquito蚊'式夜間戰鬥機D.H 98'Mosquito蚊'式夜間戰鬥機
德.哈維蘭公司以製造木質輕型飛機而著名,代表作為DH82虎蛾和DH91信天翁(Albatross)。1938年,德.哈維蘭公司建議英國空軍部發展一種快速轟炸機,速度達到超過戰鬥機,由此能夠不攜帶自衛武器。
保守的英國空軍部對當時主流的多炮塔轟炸機情有獨鐘,認為非武裝的轟炸機在戰場上的生存力很低,拒絕了德.哈維蘭公司的建議。但德.哈維蘭公司並未放棄計畫,自己出資將計畫向前推進。由工程師R.E.Bishop,R.M.Clarkson,C.T.Wilkins領導的設計班子按載彈454KG,航程2400KM,速度644KM/H的設計目標進行設計。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飛機的自重必須減輕。首先。飛機不再裝自衛武器的炮塔,機組人員從6人減到2人。其次,採用特殊的木質結構。
飛機發展史上輕金屬結構取代木結構或鋼管/木蒙皮混和結構的原因是輕金屬結構強度更強、重量更輕,新飛機採用傳統木材結構顯然是達不到減重的目的的。德.哈維蘭公司的設計師決定採用一種少見的木質結構--“模壓膠合成型木結構”。
“模壓膠合成型木結構”最早是由一個小飛機製造公司,LWF飛機公司,在1919年的LWF V飛機上採用。生產量很小的LWF V飛機僅有捷克空軍裝備。1922年美國諾斯若普公司在S-1雙翼機上也採用這種結構。先用混凝土製造一個21英尺長的模具,然後將雲杉木薄片塗上乾酪膠後交替放置,蓋上模具的蓋子。此時,再向中間的橡膠氣囊中充入壓縮空氣,待乾酪膠固化後即形成一片木結構,將左右兩片木結構對合,就成為木質膠合結構的機身。1922年8月,這種結構獲得美國專利。由於生產成本低廉,S-1飛機被稱為“窮人的雙翼機”。
“蚊”式在此結構基礎上再進行改進,將木質膠合結構中間的木料改為一種輕質木材--巴爾沙木(Balsa,和我國的泡桐類似),木質結構重量進一步減少,強度有所增強。機翼:除了機翼中間有兩根金屬翼梁外,由上、下兩片整體模壓的上翼片和下翼片對合而成;機身:由左右兩半木質膠合結構對合成為筒形承力結構,在對合前先完成電線、控制拉線的敷設;付翼、尾翼:金屬或金屬架布蒙皮;冷卻器:安裝於發動機短艙和機身中間,進氣口開在機翼前緣;主起落架為雙柱結構,發動機安裝於鋼管支架上用橡膠支承座支承。
採用全木質結構是德.哈維蘭公司最具深謀遠慮的的決定,充分預見到戰時英國的鋁合金將出現匱乏,掌握飛機金屬結構製造技術的工人也將十分短缺,木質的飛機能夠由任何技術熟練的木匠進行生產,英國的鋼琴廠、櫥櫃廠、家具廠都能投入飛機的生產。
1940年3月1日,英國空軍因為戰爭爆發後需要高性能的飛機而和德.哈維蘭公司簽定了DH98轟炸機50架(含原型機)的契約(B1/40),並核准正式名稱為“蚊”式。敦刻爾克撤退後,因隨時面臨德軍的入侵而一度取消契約,1940年底由重新恢復執行契約。原型機試製過程中,正是不列顛之戰最緊張的時候,德.哈維蘭公司的Hatfield工廠附近被德國飛機反覆轟炸,工作人員不得不經常躲避到防空洞中。即使這樣,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1940年11月25日,首架原型機(W4050)進行試飛。為了避免被地面防空火力和巡邏飛機的誤擊,飛機漆成顯眼的明黃色。
經過試飛,“蚊”式顯露出巨大的潛力,引起英國空軍的重視。“蚊”式自重、發動機功率、航程約為“噴火”的兩倍,但速度比“噴火”快32KM/H(1941.2的試飛中,曾經達到631KM/H的速度);升限達11000M;尤其是在載重能力上,“蚊”式大大超出原設計指標(在DZ594/G號上曾經進行攜帶4000磅Cookie Bomb炸彈的試驗,四倍於設計載彈量;在一次試驗中,由於工作人員的疏忽,給飛機裝上10000磅的壓艙物,飛機仍然安全起飛)。根據作戰任務的需要,“蚊”式在生產過程中一共有43種改型,其中26種曾經參加二戰的作戰行動。
“蚊”式的改型按其用途有分類,大約有如下機型:照相偵查機、轟炸機、戰鬥轟炸機、夜間戰鬥機、轟炸引導機、魚雷轟炸機、獵潛機、晝間巡邏機、布雷機、教練機、特種運輸機等。
當然,英國在二戰還使用“勃萊利姆”“勇敢試”和道格拉斯的“DB-7”等夜間戰鬥機。
P-61“黑寡婦”
P61“黑寡婦”夜間戰鬥機:為夜間作戰設計的第一架美國夜間戰鬥機,有中型轟炸機那么大,有裝在尾撐上的雙方向舵以及前三點起落架。中央機艙有機頭雷達、駕駛艙(駕駛艙內還有一個坐在飛行員後上方的雷達員)和末端的射擊員艙。在大戰的最後一年,“黑寡婦”飛機名附其實地作為陸軍航空隊標準夜間戰鬥機。到那時,軸心國處於守勢,同盟國也就沒有遇到達飽和轟炸襲擊。P-61 飛機通常獨自出動去伏擊各個敵方襲擊者。P61“黑寡婦”是二戰時美國著名的夜間戰鬥機,因為有載擊雷達所以具有出色的夜間攔截能力。很多來犯的敵轟炸機都成了“黑寡婦”在黑暗中獵艷的犧牲品。 現存僅兩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架,美國一架)
保存於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的“黑寡婦”保存於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的“黑寡婦”
夜間戰鬥機
外形很象擊落山本的P-38,這種雙機身的飛機在近距離空中格鬥時好象目標太大,在以後很少採用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